书法背景论文-董弟林

书法背景论文-董弟林

导读:本文包含了书法背景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互联网,书法,网络直播

书法背景论文文献综述

董弟林[1](2019)在《互联网+背景下的有效书法之路——网络直播》一文中研究指出"书法进课堂"不仅十分必要,而且非常迫切。网络的盛行,使书法作为我国独有的艺术表现形式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但网络直播为书法开辟了全新之路,例如CCtalk、QQ、微信等,有了这样的平台,书法教学方式必将被彻底颠覆。(本文来源于《课程教育研究》期刊2019年41期)

李承宗[2](2019)在《“先天”抑或“后天”:气质类型与文化背景对书法审美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书法审美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受审美者特征、经验与文化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本文从《艾森克人格问卷》、笔者自编的《书法审美偏好问卷》作为工具,对中国本土、东亚文化(除中国外)以及非汉文化背景下的二百八十叁名被试者进行测试,探讨气质类型及文化背景对书法审美的影响,并基于研究结果,为书法的传播提出有价值的建议。(本文来源于《中国书法》期刊2019年16期)

李茂江[3](2019)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书法学专业培养模式的改革策略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在高校教育体系发展中,书法学专业的教学培养效果一直都不是很理想,已经出现了与市场环境显着脱节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我国高校书法学专业的教学模式就有必要在后续发展中进行相应的调整与改善。本文先阐述了高校书法学专业培养模式的基本现状,接着从将书法学跟其他艺术门类融合在一起、积极使用各类信息化教学技术、加强对市场行业环境信息的调研、提高对新时代书法学师资力量的培养四个方面,深入全面的探讨了新时代背景下高校书法学专业培养模式的改革。(本文来源于《中国文艺家》期刊2019年08期)

朱红香[4](2019)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学书法教育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2011年,教育部《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的颁发,叩响了新世纪书法教育的大门,我们迎来了书法教育的春天,很多地区都进行了小学书法教育的试点、改革,越来越多的教师关注书法教育。本文作者结合多年的书法教育实践,通过问卷调查、个别访谈捕捉当下小学书法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探索其原因,并分别从课程与教材建设、教学实施与评价、教育科学研究、师资队伍建设、制度保障与氛围营造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思考。(本文来源于《教育界(教师培训)》期刊2019年08期)

陈爱民[5](2019)在《断裂与延续——二十世纪甲骨文书法的历史文化背景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中国书法史上,殷商甲骨文于清末、民国初年以来方才进入人们的视野,可谓姗姗来迟。当其他书体(如金文、小篆、隶书、楷书和行草书等)在千百年的历史长河中绵延不绝、流传有序之际,殷商甲骨文却于地下沉睡叁千多年后才重新被发现。那么,甲骨文为何发(本文来源于《书法教育》期刊2019年04期)

刘福桥[6](2019)在《浅谈新课程背景下高中书法特长生课堂有效教学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书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这些年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学校作为书法专业人才培养的前沿阵地所担负的责任更是不言而喻。如何完成有效的书法教学,需要我们不断的反思,不断地改进教学方式方法,找到科学、理性的教学策略,把握学生心理规律,让学生在书法学习中获取愉悦感。因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使学生走向成功。(本文来源于《课程教育研究》期刊2019年31期)

胡天正,刘兴超,王紫琛,侯少博[7](2019)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中国高等书法教育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中国高等书法教育分析为主要内容阐述,结合当下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教学需求为主要依据,从中国高等书法教育发展历史、中国高等书法教育发展现状、大数据下中国高等书法教育存在的问题、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中国高等书法教育问题解决方法这几方面进行深入探讨和分析,其目的在于加强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中国高等书法教育的运作效率。(本文来源于《青少年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教育培育学术论文集》期刊2019-07-20)

武蕾[8](2019)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高师书法篆刻教学改革》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信息时代本科教育教学改革趋势和书法基础教育发展对师资要求的双重背景下,以合肥师范学院为例,对高校书法篆刻课教学过程中面临的严重的不足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探讨。以线上移动信息化教学工具与线下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方式设计教学改革方案,通过丰富教学内容及资源、采用混合式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的多样化叁个环节实施教学改革。研究结果表明,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书法篆刻课运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方式拓展了教学的时间和空间,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参与度,考核机制科学有效。(本文来源于《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魏芳[9](2019)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小学书法教学融合之路》一文中研究指出伴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和发展,素质教育成为了时代的潮流。我国教育部门对学生素质以及国民全面素养的提升越来越重视,对传统文化以及国学经典的学习要提上日程。《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了要带领学生了解认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并从中汲取营养。本文主要就素质教育背景下小学书法教学与语文学习之间的融合进行讨论,通过日常教学对国学文化以及书法艺术进行普及,提高整体国民素养以及小学生的书写规范程度,让学生的心灵受到熏陶,真正提升自身文学素养。(本文来源于《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期刊2019年03期)

王思琦[10](2019)在《慕课背景下高校书法临摹课程教学的思考与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书法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内涵比较浓厚。当代社会中人们越来越重视传统文化的价值,并将目光投向了书法。如今高校也把书法作为重要的学科进行教学,为了让学生能有所收获,对书法课程不断地改革创新。书法的学习主要有两个方面,临摹与创作。临摹就像打地基一样,是一个漫长学习的过程。只有地基打好,才能让书法创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文主要是对慕课背景下书法临摹教学的思考与研究。(本文来源于《艺术科技》期刊2019年06期)

书法背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书法审美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受审美者特征、经验与文化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本文从《艾森克人格问卷》、笔者自编的《书法审美偏好问卷》作为工具,对中国本土、东亚文化(除中国外)以及非汉文化背景下的二百八十叁名被试者进行测试,探讨气质类型及文化背景对书法审美的影响,并基于研究结果,为书法的传播提出有价值的建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书法背景论文参考文献

[1].董弟林.互联网+背景下的有效书法之路——网络直播[J].课程教育研究.2019

[2].李承宗.“先天”抑或“后天”:气质类型与文化背景对书法审美的影响[J].中国书法.2019

[3].李茂江.新时代背景下高校书法学专业培养模式的改革策略探讨[J].中国文艺家.2019

[4].朱红香.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学书法教育研究[J].教育界(教师培训).2019

[5].陈爱民.断裂与延续——二十世纪甲骨文书法的历史文化背景分析[J].书法教育.2019

[6].刘福桥.浅谈新课程背景下高中书法特长生课堂有效教学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2019

[7].胡天正,刘兴超,王紫琛,侯少博.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中国高等书法教育分析[C].青少年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教育培育学术论文集.2019

[8].武蕾.教育信息化背景下高师书法篆刻教学改革[J].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9

[9].魏芳.素质教育背景下小学书法教学融合之路[J].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2019

[10].王思琦.慕课背景下高校书法临摹课程教学的思考与研究[J].艺术科技.2019

标签:;  ;  ;  

书法背景论文-董弟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