噻虫胺论文-邵翼飞,张鹏,刘爱菊

噻虫胺论文-邵翼飞,张鹏,刘爱菊

导读:本文包含了噻虫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生物炭,噻虫胺,土壤,吸附

噻虫胺论文文献综述

邵翼飞,张鹏,刘爱菊[1](2019)在《生物炭对噻虫胺在土壤中吸附和降解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究由不同热解温度和原材料制备的生物炭对噻虫胺在黑土中吸附和降解的影响,以玉米秸秆和猪粪为原材料,分别在300、500℃和700℃下限氧热解制备了六种生物炭,并将其添加到黑土中,研究生物炭对土壤理化性质与噻虫胺在土壤中吸附-降解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生物炭可显着提高土壤的pH、有效态磷和有机碳含量,降低土壤的H/C。噻虫胺在土壤及生物炭-土壤混合体系中的吸附过程符合Freundlich模型。添加生物炭显着提高了土壤对噻虫胺的吸附,且吸附量随生物炭热解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不同热解温度的生物炭对噻虫胺在土壤中降解的影响不同。高温生物炭-土壤混合体系的强吸附能力降低了噻虫胺被微生物降解的速率,但噻虫胺在低温生物炭-土壤混合体系中具有相对较高的微生物降解速率。因此,在利用生物炭修复农药污染土壤时应该充分考虑生物炭的类型和性质。(本文来源于《农业环境科学学报》期刊2019年11期)

曹海潮,刘庆顺,白海秀,韩君,杨士玲[2](2019)在《30%噻虫胺·吡唑醚菌酯·苯醚甲环唑悬浮种衣剂的研制及其在花生田应用的效果》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评价30%噻虫胺·吡唑醚菌酯·苯醚甲环唑悬浮种衣剂对花生生长的安全性及防治花生土传病害和地下害虫的应用潜力。【方法】制备30%噻虫胺·吡唑醚菌酯·苯醚甲环唑悬浮种衣剂并测定其pH、黏度、悬浮率及冷热贮稳定性与冷热贮前后的药剂粒度分布变化。在室内,以200、400、800 g a.i./100 kg种子3个剂量进行温室盆栽安全性试验,统计各处理组的出苗时间及播种后14 d花生幼苗的株高、根长、茎叶鲜重、根鲜重与植株干重等生长指标,评价药剂对花生出苗及幼苗生长的安全性。在田间,设置100、200、400 g a.i./100 kg种子3个剂量进行花生种子包衣,以25%噻虫嗪·咯菌腈·精甲霜灵悬浮种衣剂(迈舒平)为对照药剂,进行两年叁地的田间药效试验。【结果】30%噻虫胺·吡唑醚菌酯·苯醚甲环唑悬浮种衣剂达到GB/T17768—1999悬浮种衣剂产品标准。温室盆栽试验中,该药剂以200、400、800 g a.i./100 kg种子对花生出苗及幼苗生长安全。2016年以100、200、400 g a.i./100kg种子3个剂量进行田间试验,药剂对花生冠腐病的防治效果分别为95.16%、97.98%、98.79%,对花生根腐病的防治效果分别为90.97%、92.26%、92.90%,对花生蚜(Aphis medicaginis)的防治效果分别为79.74%、92.48%、94.13%,且防治效果表现为随药剂剂量的增加而提高。相对于空白对照处理,药剂可以提高花生出苗率10.25%—13.21%,增加花生产量683.75—1 234.12 kg·hm-2。由此确定200 g a.i./100 kg种子为田间推荐剂量。2017年使用该剂量,对山东新泰和泰安两地花生冠腐病防治效果分别为81.12%与95.83%,对花生根腐病的防治效果分别为71.74%与92.93%,对地老虎(新泰)与花生茎腐病(泰安)的防治效果分别为93.33%与87.29%。与空白对照相比,在新泰试验中,出苗率提高了4.23%,产量提高了1 146.45 kg·hm-2;在泰安试验中,出苗率提高了10.75%,产量提高了1 715.70kg·hm-2。【结论】研发的30%噻虫胺·吡唑醚菌酯·苯醚甲环唑悬浮种衣剂对花生冠腐病、根腐病、茎腐病及花生蚜、地老虎均有一定的兼治效果,对花生出苗和生长安全并增加花生产量,具有较好的推广前景。(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20期)

洪大伟,黄彤彤,李梦瑶,苑士涛,魏国树[3](2019)在《10%噻虫胺种子处理干粉剂防治马铃薯田蛴螬的田间防效》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明确10%噻虫胺种子处理干粉剂不同剂量,对马铃薯田蛴螬的防治效果,为马铃薯田间生产提供科学药剂防治依据。[方法]依照农药药效试验方法,进行不同剂量的10%噻虫胺种子处理干粉剂对马铃薯田蛴螬的防治效果比较。[结果]10%噻虫胺种子处理干粉剂4.0 g处理1 kg马铃薯种薯薯块,马铃收获时块茎果实防效和害虫防效,分别达84.49%、90.00%。[结论]10%噻虫胺种子处理干粉剂4.0 g处理1 kg马铃薯种薯薯块对马铃薯块茎和蛴螬防治效果最好,建议推广适用。(本文来源于《农药》期刊2019年09期)

[4](2019)在《Valent将在2020年推出杀虫剂Ampex-EZ(噻虫胺)和除草剂(草铵膦)新品》一文中研究指出Valent将于2020年推出杀虫剂Ampex-EZ(噻虫胺)和除草剂Scout (草铵膦)新品。2020年,农民们购买防治玉米根叶甲的产品时,可以考虑Valent的新款土施杀虫剂Ampex-EZ(活性成分:噻虫胺)。目前,该产品正处于待美国环保署批准阶段。据Valent介绍,Ampex-EZ可以沟施,并与种子处理剂的性状兼容。施用时,该内吸性产品通过植物的木质部运送,可防治玉(本文来源于《农药》期刊2019年09期)

张静,陈利标,闫超,叶火春,韩丙军[5](2019)在《2%噻虫胺·氟氯氰菊酯颗粒剂对黄曲条跳甲的防治效果》一文中研究指出黄曲条跳甲是目前十字花科蔬菜的主要害虫之一,由于其为害特点,目前常用的喷雾法防治效果不佳,且容易导致杀虫剂残留超标。为了筛选对黄曲条跳甲有效的药剂和防治方法,本研究以芥菜为供试蔬菜,通过土壤处理试验,评价了2%噻虫胺·氟氯氰菊酯颗粒剂对黄曲条跳甲的田间防效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2%噻虫胺·氟氯氰菊酯颗粒剂对黄曲条跳甲具有较强的防治效果。在供试剂量为2kg/667m2时,处理后14、21、28d的防治效果分别为76.67%、72.00%、70.64%,优于对照药剂1%联苯菊酯·噻虫胺颗粒剂。同时,该药剂对芥菜还具有一定的促生作用,与空白处理相比,2 kg/667 m2的处理剂量下对芥菜的增产率为58.80%,在采收期芥菜残留分析结果显示,芥菜、土壤中噻虫胺与氟氯氰菊酯残留量均小于0.5 mg/kg,满足《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GB 2763-2016)中对这2种杀虫剂的残留量的要求。由此可见,施用2%噻虫胺·氟氯氰菊酯颗粒剂采用根施法防治黄曲条跳甲的方法是安全有效的;而且,本研究中的根施法为一次性施药,与常规喷雾方法比较,大大降低了药剂用量和施药人力成本。(本文来源于《热带作物学报》期刊2019年08期)

朱峰,曾雪,陈明贵,陈才俊,魏进[6](2019)在《噻虫胺在马铃薯上的残留及消解动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建立了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联用法测定噻虫胺在马铃薯中的残留量。结果表明:噻虫胺在马铃薯茎秆及块茎中的平均回收率为70%~98%,相对标准偏差为2.8%~9.4%。定量限为0.01 mg/kg。噻虫胺在贵州和黑龙江马铃薯茎秆中的半衰期分别为69.3 d和7.7 d,在贵州和黑龙江马铃薯收获期时噻虫胺的含量分别为0.017 mg/kg和0.025 mg/kg。(本文来源于《现代农药》期刊2019年04期)

朱久锋[7](2019)在《0.5%噻虫胺颗粒剂防治韭菜迟眼蕈蚊田间药效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0.5%噻虫胺颗粒剂防治韭菜迟眼蕈蚊田间药效试验,确定最佳施用剂量及对作物的安全性,为生产上防治韭菜迟眼蕈蚊提供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农业科技与信息》期刊2019年11期)

陈玲,龚道新,王寒,杨丽华,苏龙[8](2019)在《吡蚜酮与噻虫胺在柑橘和土壤中的残留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建立了柑橘和土壤中吡蚜酮、噻虫胺的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HPLC-MS/MS)同时检测分析方法。[方法]采用外标法进行定量,柑橘和土壤中的吡蚜酮和噻虫胺先经0.1%氨水乙腈溶液振荡提取,然后采用中性氧化铝、无水硫酸钠净化,最后经HPLC-MS/MS检测。[结果]在0.01、0.05、0.1、0.5、1.0 mg/kg标准工作溶液浓度下,吡蚜酮相关系数0.999,噻虫胺相关系数0.9999;在0.05、0.5、1 mg/kg添加水平下,吡蚜酮在土壤、果肉以及全果中的平均回收率为89%~108%,其相对标准偏差(RSD)在5%~20%范围内;噻虫胺的平均回收率达到92%~109%,其相对标准偏差为3%~16%。吡蚜酮与噻虫胺在试验中的检出限(LOD)均为0.01 mg/kg,其定量限(LOQ)均为0.05 mg/kg。[结论]该方法精准快捷,重复性、灵敏度均符合农药残留分析要求,可以用于实际生产中同时检测柑橘、土壤基质上吡蚜酮和噻虫胺的残留量。(本文来源于《农药》期刊2019年06期)

刘庆顺,程艳玲[9](2019)在《28%虫螨·噻虫胺悬浮剂防治大葱蓟马药效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大葱原产我国,为百合科葱属草本植物,是重要的调味品,其味辛性温,具有发表通阳、解毒调味、发汗抑菌和舒张血管之功效,常作为香料调味或蔬菜食用,在山东更是盛行大葱蘸酱的食用习惯。葱蓟马,也称烟蓟马,为缨翅目蓟马科害虫,近年来对大葱的危害日益严重,其以成虫和若虫危害大葱的嫩叶,形成银灰色条斑,后期引起叶部扭曲变黄,甚至枯萎,严重影响大葱的产量和品质,更让喜食大葱的人士望而却步,极大影响了大葱产业的健康发展和品牌传播。(本文来源于《农家参谋》期刊2019年11期)

周力,吴亚玉,韩帅兵,于淼,张耀中[10](2019)在《噻虫嗪及其代谢物噻虫胺在冬枣中的残留动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液相色谱质谱法研究了噻虫嗪及其代谢物噻虫胺在冬枣中的分析方法及动态残留量。本方法噻虫嗪和噻虫胺在冬枣中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1. 4%~102. 3%和90. 5%~102. 8%,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1. 3%~3. 8%和2. 8%~4. 7%,样品的方法定量限为0. 01mg/kg,表明所建立的方法具有良好的准确度。将所建立的方法用于冬枣田间条件下噻虫嗪及噻虫胺的残留动态分析,为农药施用技术的安全性提供可靠评价。(本文来源于《农药科学与管理》期刊2019年05期)

噻虫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评价30%噻虫胺·吡唑醚菌酯·苯醚甲环唑悬浮种衣剂对花生生长的安全性及防治花生土传病害和地下害虫的应用潜力。【方法】制备30%噻虫胺·吡唑醚菌酯·苯醚甲环唑悬浮种衣剂并测定其pH、黏度、悬浮率及冷热贮稳定性与冷热贮前后的药剂粒度分布变化。在室内,以200、400、800 g a.i./100 kg种子3个剂量进行温室盆栽安全性试验,统计各处理组的出苗时间及播种后14 d花生幼苗的株高、根长、茎叶鲜重、根鲜重与植株干重等生长指标,评价药剂对花生出苗及幼苗生长的安全性。在田间,设置100、200、400 g a.i./100 kg种子3个剂量进行花生种子包衣,以25%噻虫嗪·咯菌腈·精甲霜灵悬浮种衣剂(迈舒平)为对照药剂,进行两年叁地的田间药效试验。【结果】30%噻虫胺·吡唑醚菌酯·苯醚甲环唑悬浮种衣剂达到GB/T17768—1999悬浮种衣剂产品标准。温室盆栽试验中,该药剂以200、400、800 g a.i./100 kg种子对花生出苗及幼苗生长安全。2016年以100、200、400 g a.i./100kg种子3个剂量进行田间试验,药剂对花生冠腐病的防治效果分别为95.16%、97.98%、98.79%,对花生根腐病的防治效果分别为90.97%、92.26%、92.90%,对花生蚜(Aphis medicaginis)的防治效果分别为79.74%、92.48%、94.13%,且防治效果表现为随药剂剂量的增加而提高。相对于空白对照处理,药剂可以提高花生出苗率10.25%—13.21%,增加花生产量683.75—1 234.12 kg·hm-2。由此确定200 g a.i./100 kg种子为田间推荐剂量。2017年使用该剂量,对山东新泰和泰安两地花生冠腐病防治效果分别为81.12%与95.83%,对花生根腐病的防治效果分别为71.74%与92.93%,对地老虎(新泰)与花生茎腐病(泰安)的防治效果分别为93.33%与87.29%。与空白对照相比,在新泰试验中,出苗率提高了4.23%,产量提高了1 146.45 kg·hm-2;在泰安试验中,出苗率提高了10.75%,产量提高了1 715.70kg·hm-2。【结论】研发的30%噻虫胺·吡唑醚菌酯·苯醚甲环唑悬浮种衣剂对花生冠腐病、根腐病、茎腐病及花生蚜、地老虎均有一定的兼治效果,对花生出苗和生长安全并增加花生产量,具有较好的推广前景。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噻虫胺论文参考文献

[1].邵翼飞,张鹏,刘爱菊.生物炭对噻虫胺在土壤中吸附和降解的影响[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9

[2].曹海潮,刘庆顺,白海秀,韩君,杨士玲.30%噻虫胺·吡唑醚菌酯·苯醚甲环唑悬浮种衣剂的研制及其在花生田应用的效果[J].中国农业科学.2019

[3].洪大伟,黄彤彤,李梦瑶,苑士涛,魏国树.10%噻虫胺种子处理干粉剂防治马铃薯田蛴螬的田间防效[J].农药.2019

[4]..Valent将在2020年推出杀虫剂Ampex-EZ(噻虫胺)和除草剂(草铵膦)新品[J].农药.2019

[5].张静,陈利标,闫超,叶火春,韩丙军.2%噻虫胺·氟氯氰菊酯颗粒剂对黄曲条跳甲的防治效果[J].热带作物学报.2019

[6].朱峰,曾雪,陈明贵,陈才俊,魏进.噻虫胺在马铃薯上的残留及消解动态研究[J].现代农药.2019

[7].朱久锋.0.5%噻虫胺颗粒剂防治韭菜迟眼蕈蚊田间药效试验[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9

[8].陈玲,龚道新,王寒,杨丽华,苏龙.吡蚜酮与噻虫胺在柑橘和土壤中的残留分析[J].农药.2019

[9].刘庆顺,程艳玲.28%虫螨·噻虫胺悬浮剂防治大葱蓟马药效试验[J].农家参谋.2019

[10].周力,吴亚玉,韩帅兵,于淼,张耀中.噻虫嗪及其代谢物噻虫胺在冬枣中的残留动态研究[J].农药科学与管理.2019

标签:;  ;  ;  ;  

噻虫胺论文-邵翼飞,张鹏,刘爱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