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藓类结皮层论文-贾艳,白学良,单飞彪,白少伟,詹洪瑞

人工藓类结皮层论文-贾艳,白学良,单飞彪,白少伟,詹洪瑞

导读:本文包含了人工藓类结皮层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藓类结皮层,人工培养,繁殖体团块,成活率

人工藓类结皮层论文文献综述

贾艳,白学良,单飞彪,白少伟,詹洪瑞[1](2012)在《藓类结皮层人工培养试验和维持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2006年开始在库布齐沙漠选择4种藓类植物进行人工培养促进结皮层形成实验,发现人工结皮层中藓类成活率、盖度与土壤基质、降雨量、小生境和藓类植物的生长和繁殖特性密切相关。双色真藓(Bryum dichotomum)成活率和盖度最高,密度与盖度相关,可形成大面积藓类结皮层。单位面积内土生对齿藓(Didymodon vinealis)密度最大,对结皮层的稳定具有重要作用。在培养初期藓类植物生长和繁殖速度较快的原因是消耗繁殖体内营养的结果,以后稳定在一个水平上不会出现生长的高峰期。本项研究为人工培养藓类植物促进结皮层的形成提供了实验依据,并为深入探讨生物结皮层的形成和维持机制提供基础科学资料。(本文来源于《中国沙漠》期刊2012年01期)

单飞彪[2](2009)在《自然和人工藓类结皮层对土壤及植物营养元素含量的影响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自然生物结皮和人工培养生物结皮能显着增加地表0—5cm土层的营养物质含量,对土壤营养物质含量的影响范围仅限于表层0—5cm,对更深层次土壤营养物质含量则无显着影响,在表层0—5cm内,水解性N、有效P、速效K、有效S和有效Mo的含量都表现出自然结皮>人工结皮>无结皮,而有效Mn的含量人工结皮含量最高。土壤中有效N与有效P、速效K和有效Mn显着正相关(P<0.01);有效P与有效Mn显着正相关(P<0.01),有效P与速效K显着相关(P<0.05);速效K与有效Mn显着正相关(P<0.01),速效K与有效S正相关(P<0.05)。生物土壤结皮对植物营养元素的吸收包括积极和消极的影响。七种植物中都共同表现为生长在结皮层土壤上的植物N营养元素含量高于生长在无结皮层土壤上的植物N营养元素含量,结皮层草本植物P营养元素含量不低于无结皮层的,结皮层半灌木P营养元素含量低于无结皮层的。在植物体内,N和P营养元素含量显着正相关(P<0.01),P和K营养元素含量相关(P<0.05);Mg、Mn和S营养元素含量相关(P<0.05)。这种现象的出现可能与植物的生理活动不同有关,或者是由于生物结皮与植物根系之间的竞争关系造成的。采用称重法在7—9月份对不同类型结皮进行凝结水观测试验,从单日3h吸湿凝结量的变化和吸湿凝结水的垂直变化看,凝结量从大到小依次为:苔藓结皮>藻类结皮>无结皮层,说明苔藓植物具有很好的吸水能力。在测定期内苔藓结皮平均吸湿凝结量约为0.68g,说明吸湿凝结水是沙漠苔藓生命活动重要的水分来源。室内培养藓类发现真藓的成活率是最高的,在土壤浸出液和Knop营养液中成活率接近于90%。在培养过程中发现真藓的繁殖具有多样性,可由原植物体顶端直接生长产生新的植物体,也可由植物体直接产生原丝体,再由原丝体产生新的植物。野外对真藓、土生对齿藓和刺叶赤藓的人工培养发现成活率最高的是真藓,土生对齿藓仅有少量存活,但不能形成明显的结皮层,刺叶赤藓未发现有成活的植物体。对照样地的试验表明,在土壤基质稳定的基础上,土壤中的藻类可快速繁殖形成结皮层,在样地中培养的当年藻类结皮层盖度最高可达到40%,最低为25%,平均为31.67%,到2008年可达到90%以上。2006年样地总面为11.54 m~2,2008年样地总面积为13.48 m~2,2年期间样地面积共增加了1.94 m~2。藓类结皮层盖度也具有明显的增加,6号样地2006年仅为6%,2007年为40%,2008年达到100%。结皮层厚度2006年为1-2mm,2008年达到3-5mm。人工培养藓类促进结皮层形成试验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大学》期刊2009-05-01)

田桂泉[3](2008)在《腾格里沙漠固定沙丘藓类植物结皮层的自然恢复及人工培养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藓类结皮层的自然恢复和人工培养藓类植物促进结皮层形成试验,研究了腾格里沙漠固定沙丘生物结皮层形成过程中优势成分真藓(Bryum argenteum)的繁殖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藓类结皮层人工去除后在3~4年内70%的样方基本恢复,在此过程中真藓主要靠茎叶碎片传播和繁殖;通过分株法、撒茎叶法培养的真藓在一个月后长满整个样地,主要通过如下方式繁殖——茎的碎片连续分枝可产生小植株,茎、叶均可产生原丝体,由原丝体发育产生小植株,小植株又可再生原丝体,如此反复产生新植物体,这一过程是野外人工促进生物结皮层形成过程中真藓主要的繁殖途径。与室内培养中真藓的繁殖特性相比较,野外培养的真藓在繁殖过程中产生的原丝体较粗壮,分枝多,但在两种条件下的繁殖特性相同,能够揭示该地区自然条件下藓类植物萌发和定居的繁殖机理。该研究为人工促进生物结皮层形成及治理受损结皮层提供了实验依据。(本文来源于《河套大学学报》期刊2008年04期)

田桂泉,白学良,徐杰,王先道[4](2005)在《腾格里沙漠固定沙丘藓类植物结皮层的自然恢复及人工培养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藓类结皮层的自然恢复和人工培养藓类植物促进结皮层形成试验,研究了腾格里沙漠固定沙丘生物 结皮层形成过程中优势成分真藓(Bryum argenteum)的繁殖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藓类结皮层人工去除后在3-4 年内70%的样方基本恢复,在此过程中真藓主要靠茎叶碎片传播和繁殖;通过分株法、撒茎叶法培养的真藓在1个 月后长满整个样地,主要通过如下方式繁殖--茎的碎片连续分枝可产生小植株,茎、叶均可产生原丝体,由原丝 体发育产生小植株,小植株又可再生原丝体,如此反复产生新植物体,这一过程是野外人工促进生物结皮层形成过 程中真藓主要的繁殖途径。与室内培养中真藓的繁殖特性相比较,野外培养的真藓在繁殖过程中产生的原丝体较 粗壮,分枝多,但在两种条件下的繁殖特性相同,能够揭示该地区自然条件下藓类植物萌发和定居的繁殖机理。该 研究为人工促进生物结皮层形成及治理受损结皮层提供了实验依据。(本文来源于《植物生态学报》期刊2005年01期)

白学良,徐杰,田桂泉,王先道[5](2003)在《腾格里沙漠固定沙丘藓类植物结皮层活化斑的自然恢复及人工培养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沙漠生态系统中固定沙丘结皮层的形成,是流沙固定程度的主要标志之一,结皮层的形成是大气降尘和生物综合作用的结果。鲜类植物是固定沙丘结皮层的优势成分,其体形微小,具有极强的耐旱、耐寒和繁殖能力,藓类结皮层一旦形成将会逐年增厚,对防风固沙、防止土壤侵蚀、改善土壤肥力、改变土壤水分状况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生态学作用。近年来,腾格里沙漠连年干(本文来源于《中国植物学会七十周年年会论文摘要汇编(1933—2003)》期刊2003-06-30)

人工藓类结皮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自然生物结皮和人工培养生物结皮能显着增加地表0—5cm土层的营养物质含量,对土壤营养物质含量的影响范围仅限于表层0—5cm,对更深层次土壤营养物质含量则无显着影响,在表层0—5cm内,水解性N、有效P、速效K、有效S和有效Mo的含量都表现出自然结皮>人工结皮>无结皮,而有效Mn的含量人工结皮含量最高。土壤中有效N与有效P、速效K和有效Mn显着正相关(P<0.01);有效P与有效Mn显着正相关(P<0.01),有效P与速效K显着相关(P<0.05);速效K与有效Mn显着正相关(P<0.01),速效K与有效S正相关(P<0.05)。生物土壤结皮对植物营养元素的吸收包括积极和消极的影响。七种植物中都共同表现为生长在结皮层土壤上的植物N营养元素含量高于生长在无结皮层土壤上的植物N营养元素含量,结皮层草本植物P营养元素含量不低于无结皮层的,结皮层半灌木P营养元素含量低于无结皮层的。在植物体内,N和P营养元素含量显着正相关(P<0.01),P和K营养元素含量相关(P<0.05);Mg、Mn和S营养元素含量相关(P<0.05)。这种现象的出现可能与植物的生理活动不同有关,或者是由于生物结皮与植物根系之间的竞争关系造成的。采用称重法在7—9月份对不同类型结皮进行凝结水观测试验,从单日3h吸湿凝结量的变化和吸湿凝结水的垂直变化看,凝结量从大到小依次为:苔藓结皮>藻类结皮>无结皮层,说明苔藓植物具有很好的吸水能力。在测定期内苔藓结皮平均吸湿凝结量约为0.68g,说明吸湿凝结水是沙漠苔藓生命活动重要的水分来源。室内培养藓类发现真藓的成活率是最高的,在土壤浸出液和Knop营养液中成活率接近于90%。在培养过程中发现真藓的繁殖具有多样性,可由原植物体顶端直接生长产生新的植物体,也可由植物体直接产生原丝体,再由原丝体产生新的植物。野外对真藓、土生对齿藓和刺叶赤藓的人工培养发现成活率最高的是真藓,土生对齿藓仅有少量存活,但不能形成明显的结皮层,刺叶赤藓未发现有成活的植物体。对照样地的试验表明,在土壤基质稳定的基础上,土壤中的藻类可快速繁殖形成结皮层,在样地中培养的当年藻类结皮层盖度最高可达到40%,最低为25%,平均为31.67%,到2008年可达到90%以上。2006年样地总面为11.54 m~2,2008年样地总面积为13.48 m~2,2年期间样地面积共增加了1.94 m~2。藓类结皮层盖度也具有明显的增加,6号样地2006年仅为6%,2007年为40%,2008年达到100%。结皮层厚度2006年为1-2mm,2008年达到3-5mm。人工培养藓类促进结皮层形成试验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人工藓类结皮层论文参考文献

[1].贾艳,白学良,单飞彪,白少伟,詹洪瑞.藓类结皮层人工培养试验和维持机制研究[J].中国沙漠.2012

[2].单飞彪.自然和人工藓类结皮层对土壤及植物营养元素含量的影响初探[D].内蒙古大学.2009

[3].田桂泉.腾格里沙漠固定沙丘藓类植物结皮层的自然恢复及人工培养试验研究[J].河套大学学报.2008

[4].田桂泉,白学良,徐杰,王先道.腾格里沙漠固定沙丘藓类植物结皮层的自然恢复及人工培养试验研究[J].植物生态学报.2005

[5].白学良,徐杰,田桂泉,王先道.腾格里沙漠固定沙丘藓类植物结皮层活化斑的自然恢复及人工培养试验[C].中国植物学会七十周年年会论文摘要汇编(1933—2003).2003

标签:;  ;  ;  ;  

人工藓类结皮层论文-贾艳,白学良,单飞彪,白少伟,詹洪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