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刚度桩筏基础论文-林树枝,冯新建,汪亚建,黄渊

变刚度桩筏基础论文-林树枝,冯新建,汪亚建,黄渊

导读:本文包含了变刚度桩筏基础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两阶段,变刚度,桩筏基础,桩土共同作用

变刚度桩筏基础论文文献综述

林树枝,冯新建,汪亚建,黄渊[1](2014)在《两阶段变刚度桩筏基础工作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利用ABAQUS有限元软件,对天然筏板基础、常规端承型桩筏基础以及两阶段变刚度桩筏基础叁种基础形式进行模拟。通过对比分析桩土荷载分担比、桩侧摩阻力以及叁种基础筏板下地基土的沉降,研究叁种筏板基础的工作特性,探讨并总结两阶段变刚度桩筏基础的工作机理。分析结果显示,两阶段变刚度桩筏基础工作机理介于天然筏板基础与复合桩筏基础之间,具有较明显的两阶段受力特性,能够充分发挥地基土的承载力,有效提高桩与土的共同承载能力。(本文来源于《福建建设科技》期刊2014年05期)

林树枝,郭天祥,冯新建,汪亚建[2](2013)在《两阶段变刚度桩筏基础承载力可靠度分析及其在高层建筑基础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建立承载力计算的极限状态方程,结合工程实例,运用可靠度理论,对两阶段变刚度桩筏基础的承载力进行了可靠度分析与验证,对其安全系数指标和可靠度指标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分析,得到了基于概率极限状态设计方法即现行规范《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的可靠度指标,验证了采用安全系数法作为两阶段变刚度桩筏基础承载力验(计)算方法的合理性。(本文来源于《福建建设科技》期刊2013年02期)

张武,迟铃泉,高文生,刘金砺[3](2010)在《变刚度桩筏基础变形特性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分别以天然地基筏板和4组变刚度桩筏基础模型对比试验为基础,分析基桩平面布置、几何尺寸与基础沉降的关系,从而为桩筏基础变刚度调平概念设计提供试验依据。试验研究表明:与上部结构共同作用的桩筏基础,总体上其沉降分布表现为中心区域沉降较大而边角位置沉降较小;筏下均匀布桩较之天然地基,基础沉降量的最大值大约减少70%;基础中心区域桩长增加1倍或者桩数增加1/3,沉降量的最大值约减少50%;上部结构与核心筒下局部加大基桩几何尺寸和适当增加桩数能够有效地减少沉降量的最大值以及沉降差,从而达到调平的效果;筏下布桩有助于减少基础周边的地表沉降,可使其影响局限于1/4基础宽度范围之内。(本文来源于《建筑结构学报》期刊2010年07期)

顾彦峰[4](2008)在《变刚度桩筏基础工作性状和设计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从上个世纪50年代开始至今,科学工作者对桩筏基础的研究工作进行了大量的理论分析、模型试验、现场测试,并提出了许多分析和设计方法。目前,人们已经对变刚度桩筏基础的工作性状有了一定的认识,但还存在认识上的盲区,为了对桩筏基础进行变刚度优化设计,做到安全适用,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确保质量,对其作进一步的研究具有很大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现场模型试验存在许多局限性,数值分析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模型试验的不足。通过模型试验发现一定的规律,再通过FLAC3D数值分析对其规律进行验证并进一步进行分析,从而应用于实际工程的指导,是安全可靠的。为了进一步研究桩筏基础的工作性状,本文在以往众多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1)对桩筏基础设计基本理论进行了归纳与总结,指出了不同计算方法的优缺点。(2)依托某高层框剪结构-桩筏基础的大比尺现场模型试验资料,分别建立5个柔性筏板下不同布桩方式桩筏基础的计算模型进行数值模拟计算分析,研究变刚度桩筏基础的工作性状,发现桩筏基础的沉降变形特性随布桩方式的变化而变化,对相对柔性的桩筏基础,增加核心区的布桩长度,可以有效降低其沉降的最大值、沉降差,得出变桩长变桩距的布桩方式是相对合理的布桩方式,可以达到沉降变形调平的目的;另外,从所用桩的体积来看,经济上也是合理的;(3)在得出相对合理布桩方案的基础上再建立5个不同筏板厚的的桩筏基础的计算模型,进一步研究筏板的板厚对筏板沉降变形的影响,发现存在一个相对合理的板厚可以使桩筏基础的平均沉降量和差异沉降变形最小。对实际工程有一定的指导作用。(本文来源于《河北农业大学》期刊2008-06-07)

靳元峻,张建辉,王维玉,郑文改,郎红光[5](2007)在《变刚度桩筏基础沉降规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应用无单元方法和桩-土体系近似解析模式相耦合而建立的层状地基上桩筏基础的数值分析方法,研究了不同组合条件下的变刚度桩筏基础沉降规律,指出了各种布桩情况的优缺点。所得结论,对桩筏基础的优化设计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河北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07年05期)

李海元[6](2006)在《变刚度桩筏基础竖向承载性状的数值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变刚度桩筏基础是一种新的桩基础形式,突破了传统“等桩长、等桩距、等桩径”的设计理念。目前,对空间变刚度桩筏基础的承载变形机理还缺少系统研究,没有形成一套系统成熟的实用设计方法。因此,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对变刚度桩筏基础承载性状进行了深入探讨。本文建立了基于叁维有限元-无限元-接触面单元非线性耦合数值模型,以此来分析变刚度桩筏基础的竖向承载性状。土体本构关系采用Duncan-Chang模型;桩和承台采用线弹性模型;桩-土接触面采用弹塑性无厚度Goodman接触面单元。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长短桩桩筏基础竖向承载性状;(1)对比分析了均质土和成层土情况下,变刚度桩筏基础竖向承载性状;(2)分析了不同筏板厚度情况下,变刚度桩筏基础竖向承载性状;(3)对比分析了,在总桩长相等的条件下,变刚度桩筏基础与“等桩长、等桩距、等桩径”桩筏基础的承载特性;(4)主要探讨内容:沉降及沉降差分布情况、承台整体弯矩分布情况、桩顶轴力分布情况;2.刚-柔性桩桩筏基础竖向承载性状;(1)分析了“等桩长、等桩距、等桩径”桩筏基础,在边桩和角桩采用低强度混凝土,中心区域的桩采用高强度混凝土时,竖向承载特性;(2)分析了长短桩桩筏基础,在边桩和角桩采用低强度混凝土,中心区域的桩采用高强度混凝土时,竖向承载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在总桩长相等的条件下,采用长短桩变刚度桩筏基础,能大大降低承台的整体弯矩、明显减小承台的沉降差、促使桩顶轴力分布更均匀;虽然承台厚度增大可以促使承台沉降更均匀,但也会使承台内力增大,桩顶轴力分布不均匀;仅仅通过降低角桩和边桩的混凝土强度对改善桩筏基础的承载性能效果甚微,采用刚性长桩和柔性短桩桩筏基础最经济合理。(本文来源于《天津大学》期刊2006-12-01)

靳元峻[7](2006)在《变刚度桩筏基础与地基土相互作用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桩筏基础是软土地基上高层建筑广泛采用的基础形式之一。其与地基土的相互作用是目前土木工程界研究的热点问题,桩筏基础优化设计的前提是对桩筏基础与地基土相互作用特征清晰、全面的认识。由于地基土与桩筏相互作用的复杂性,目前的分析方法仍不足以完全揭示其规律,因此理论分析、数值计算、模型实验、对比研究等是进一步加深认识其力学特征的有效手段。实际工程中桩筏基础形式多种多样,筏板厚度、桩的平面布置、桩数、桩距、桩长、桩径,即桩筏基础刚度及其分布可以在较大范围内取舍,所以桩筏基础的优化空间较大。首先,本文对所采用的不同桩长、桩径桩筏基础数值分析方法及高层建筑变刚度桩筏基础模型试验作了简要的介绍;然后,对变刚度桩筏基础与地基土相互作用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1)比较分析变刚度桩筏基础模型试验的结果与数值计算的结果,验证上述数值分析方法的合理性与可靠性;(2)分别对筏基、均匀布桩、变桩距、变桩长、变桩径不同布桩形式的桩筏基础分别进行数值分析,探讨桩与桩、桩与土相互作用的机理;(3)通过对比分析五种不同刚度桩筏基础的沉降、土反力、桩顶反力及桩身轴力等,进一步研究桩筏基础与地基土相互作用的机理,并进行优化布桩分析。总之,本文通过先进的数值分析方法和大比例尺模型试验,分析研究了变刚度桩筏基础的沉降变形特征及其与地基土相互作用机理。对于基础与地基相互作用理论的发展、桩筏基础的优化设计、降低基础工程造价等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河北大学》期刊2006-06-01)

变刚度桩筏基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通过建立承载力计算的极限状态方程,结合工程实例,运用可靠度理论,对两阶段变刚度桩筏基础的承载力进行了可靠度分析与验证,对其安全系数指标和可靠度指标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分析,得到了基于概率极限状态设计方法即现行规范《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的可靠度指标,验证了采用安全系数法作为两阶段变刚度桩筏基础承载力验(计)算方法的合理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变刚度桩筏基础论文参考文献

[1].林树枝,冯新建,汪亚建,黄渊.两阶段变刚度桩筏基础工作机理研究[J].福建建设科技.2014

[2].林树枝,郭天祥,冯新建,汪亚建.两阶段变刚度桩筏基础承载力可靠度分析及其在高层建筑基础的应用[J].福建建设科技.2013

[3].张武,迟铃泉,高文生,刘金砺.变刚度桩筏基础变形特性试验研究[J].建筑结构学报.2010

[4].顾彦峰.变刚度桩筏基础工作性状和设计方法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08

[5].靳元峻,张建辉,王维玉,郑文改,郎红光.变刚度桩筏基础沉降规律研究[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7

[6].李海元.变刚度桩筏基础竖向承载性状的数值分析[D].天津大学.2006

[7].靳元峻.变刚度桩筏基础与地基土相互作用机理研究[D].河北大学.2006

标签:;  ;  ;  ;  

变刚度桩筏基础论文-林树枝,冯新建,汪亚建,黄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