闪避行为论文-周霞,王慧芳

闪避行为论文-周霞,王慧芳

导读:本文包含了闪避行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美国外交,亚洲基础投资银行,闪避,关联

闪避行为论文文献综述

周霞,王慧芳[1](2016)在《美国外交发言闪避语用策略分析——以亚投行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2014年10月24日至2015年4月15日美国外交部网站13场关于亚洲基础投资银行话题的新闻发布会为主要文本语料,运用闪避相关理论对美国外交发言人与的问答进行分析,主要发现为:(1)发现了四类新闪避策略,即话题打断、话题转移、幽默转移与引导话题结束;(2)第十类闪避策略出现频率最高,第一类与第五类未曾出现;(3)新闻语料中存在两重甚至多重闪避策略。(本文来源于《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期刊2016年10期)

何晨[2](2012)在《关联—顺应模式下政治采访中的闪避行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采访中,被采访者为了顺利完成采访并且避免与采访者冲突,通常会采用闪避言语行为来应对不便于正面回应的问题,这在政治采访中尤为常见。闪避言语行为的使用是要寻求最佳关联,顺应语言结构和语境因素,是交际双方都要为了实现成功交际而付出努力的动态过程,同时也是策略选择的过程。本文采用关联—顺应模式,希望对闪避语进行更加系统,全面,动态地分析,从而了解闪避语的生成机制、形成过程和其语用效果。闪避语分为明示闪避和暗含闪避,本文主要对暗含闪避进行研究。在关联—顺应模式指导下,本文对从19篇完整的采访内容中选取的29段采访会话采用定性和描述性研究,试图找出闪避回答的生成机制。采访中出现的被采访者均为各国的政要或政府新闻发言人,采访涉及内容较为正式、严肃,属于语用研究类资料。闪避语的产生首先要在关联原则指导下对话中各种语境资源不断顺应,寻求最佳关联。通过研究发现,在政治采访中,被采访者通过对扩大,减小和改变的方式对相关联语境中的某些因素进行调整,以避开直接或拒绝回答问题。本文着重对关联语境中的话题,概念和意图进行研究。在寻求语言内容相互关联的同时,闪避语的产生也是对语境顺应的结果,是将话语发出者视为一个处于社会规约和文化中的主体进行研究,顺应交际双方的物理世界,社交世界和心理世界。在政治采访中,当政治家遇到不便于回答的问题时,通过运用该策略可以保留相关信息,避免与采访者的冲突,达到预期的政治传播效果。本文通过对闪避语的关联—顺应研究,希望对从事政治性工作的人在政治活动中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也能够使公众更深入的了解闪避回答背后的含义,更好的理解政治家们使用闪避回答的目的,提高自己的语用能力。(本文来源于《西安工业大学》期刊2012-05-02)

张沛[3](2008)在《问答交际中的闪避行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闪避是问答交际中一项重要的策略,是一种具有独特修辞功能的言语行为。尤其是在政治问答交际中的闪避,较之在日常问答交际中的闪避有着更为鲜明的特色和更为丰富的变化性。我们在充分讨论闪避行为特征的基础上,对其重新进行定义和分类,并着重考察其中最常见的拒绝型闪避,继而分析了代表性语域中的最优闪避类型。本文分为六章:第一章,绪论。我们着重讨论了闪避的属性:既不直接回答、又不直接拒绝回答的“答非所问”的修辞性回答,是间接地实施了回答或拒绝功能的言语行为。在综述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发现以往研究有一处共性的不足:没有顾及政治交际参与者实际的交际意图,无法触及闪避的本质。此外,还交代了代研究价值、研究路径以及语料来源等。第二章,闪避行为的特征和定义。要讨论闪避行为,首先需要回答其本质是什么。我们指出:闪避行为至少某种程度上满足了合作原则四项要素、但又没有全部满足。我们着重讨论了闪避行为四方面的特征:主观意图上,间接地实现回答或拒绝回答的功能。表层语言形式上,既不符合语法性回答形式,也不包含回答否定词。在会话含义上,游移于直接回答和直接拒绝回答之间。在客观结果上,委婉地传达了信息,作用于不同听话人的言外之力各异。由此给出了闪避行为的确切定义:在问答交际过程中,回答者主观意图上故意既不直接回答也不直接拒绝回答,利用至少部分满足合作原则四项要素中的一项、但又不全部满足的语言形式,制造模糊而可推导的会话含义,从而间接地实现回答或拒绝回答功能的言语行为。第叁章,闪避行为的分类。我们以闪避实施者的主观意图作为分类标准,得出闪避行为的叁种大类型:拒绝型闪避、隐答型闪避和犹豫型闪避。我们重点讨论最常见也是最重要的拒绝型闪避。其叁个产出要素(回答的个数、回答的表述方式、回答的概念和预设)二元变量的组合,构成五种下位分类:惯用辞令、改变概念或预设、质疑交际的合理性、质疑提问中的概念或预设、忽略数个问题中的若干个。第四章,闪避行为在不同语域中的实施。尽管闪避行为是普遍存在的,但在不同语域中有其个性表现,存在着最优闪避类型,我们以几种代表性语域为例进行了说明。语域变量和交际参与者角色变量的共同作用决定了某种场合中的最优闪避类型。新闻发布会的最优闪避类型是拒绝型闪避中的惯用辞令;会的最优闪避类型是使用正常表述方式的各种拒绝型闪避;访谈中的最优闪避类型是对问题提出质疑的各种拒绝型闪避。第五章,闪避回答与其他回答方式的有机结合。通过分析完整的问答语篇,证明了分布于全篇各个阶段的闪避的普遍性。闪避与其他回答方式交错出现,相互配合,成为一个有机整体。闪避行为是传达回答者真实意图的核心所在,是听话人解读回答者信息的关键点。第六章,对本文的主要观点进行总结,并指出本文的缺憾和不足。本文认为,交际意图是闪避行为生成的核心动因,是对闪避进行定义、分类和功能分析的根本依据。对于这类语用功能显着的言语策略的分析,应该溯本求源。基于交际意图的闪避行为研究对于深化问答交际的理论以及有效使用交际策略都有着积极的意义。(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08-05-01)

闪避行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采访中,被采访者为了顺利完成采访并且避免与采访者冲突,通常会采用闪避言语行为来应对不便于正面回应的问题,这在政治采访中尤为常见。闪避言语行为的使用是要寻求最佳关联,顺应语言结构和语境因素,是交际双方都要为了实现成功交际而付出努力的动态过程,同时也是策略选择的过程。本文采用关联—顺应模式,希望对闪避语进行更加系统,全面,动态地分析,从而了解闪避语的生成机制、形成过程和其语用效果。闪避语分为明示闪避和暗含闪避,本文主要对暗含闪避进行研究。在关联—顺应模式指导下,本文对从19篇完整的采访内容中选取的29段采访会话采用定性和描述性研究,试图找出闪避回答的生成机制。采访中出现的被采访者均为各国的政要或政府新闻发言人,采访涉及内容较为正式、严肃,属于语用研究类资料。闪避语的产生首先要在关联原则指导下对话中各种语境资源不断顺应,寻求最佳关联。通过研究发现,在政治采访中,被采访者通过对扩大,减小和改变的方式对相关联语境中的某些因素进行调整,以避开直接或拒绝回答问题。本文着重对关联语境中的话题,概念和意图进行研究。在寻求语言内容相互关联的同时,闪避语的产生也是对语境顺应的结果,是将话语发出者视为一个处于社会规约和文化中的主体进行研究,顺应交际双方的物理世界,社交世界和心理世界。在政治采访中,当政治家遇到不便于回答的问题时,通过运用该策略可以保留相关信息,避免与采访者的冲突,达到预期的政治传播效果。本文通过对闪避语的关联—顺应研究,希望对从事政治性工作的人在政治活动中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也能够使公众更深入的了解闪避回答背后的含义,更好的理解政治家们使用闪避回答的目的,提高自己的语用能力。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闪避行为论文参考文献

[1].周霞,王慧芳.美国外交发言闪避语用策略分析——以亚投行为例[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

[2].何晨.关联—顺应模式下政治采访中的闪避行为研究[D].西安工业大学.2012

[3].张沛.问答交际中的闪避行为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

标签:;  ;  ;  ;  

闪避行为论文-周霞,王慧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