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空间格局论文-于金羽,晏王波,宋法奇

城镇空间格局论文-于金羽,晏王波,宋法奇

导读:本文包含了城镇空间格局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扬子江城市群,城镇,空间格局,地理国情

城镇空间格局论文文献综述

于金羽,晏王波,宋法奇[1](2019)在《扬子江城市群城镇空间格局演变解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扬子江城市群为研究对象,从城市群建成区扩张和城镇空间联系两个角度进行指标分析,综合测度了2005年、2010年、2015年的城市群城镇发展水平,并利用探索空间数据分析法对城市群城镇空间格局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监测周期内,城市群各市的扩张均处于全省前列,"十一五"和"十二五"期间扬子江城市群建成区扩张迅速、效应明显,3期城市群建成区空间重心都集中在扬子江以南的常州市境内,表明扬子江以南的城镇发展规模优于江北;②从城镇空间联系来看,宁镇杨、苏锡常、苏通等城市组群的联系相对明显,构成了整个扬子江城市群的基本联络骨架,城市群内部各城市与周边城市之间、小城市与大城市之间的联系紧密,构成了联系网络。(本文来源于《地理空间信息》期刊2019年11期)

刘钰,余卓芮,刘宛晨,马海涛,张鹏岩[2](2019)在《城镇建设用地与经济发展空间格局耦合特征与驱动机制——以福建省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Theil指数、重心模型、空间耦合指数和局域Moran′s I指数,分析了福建省城镇建设用地与经济发展空间格局的耦合特征;采用最小二乘法、虚拟变量和面板回归模型,探讨了两者空间格局耦合的驱动机制。结果显示:1)建设用地和经济发展在空间集中度上都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过程,建设用地偏向于集中在行政等级较高的市辖区,而经济发展倾向于在沿海都市连绵区集聚,两者重心都有向东南偏移趋势(建设用地重心南移明显),两者空间格局耦合呈现东西分异和"中心-外围"结构。2)第二产业GDP占比、县域总人口、集体企业从业人口、企业利润和社会消费是影响两者空间格局耦合的主要因素;两者的耦合机制存在显着的东西差异和行政单元间的个体差异。最后,提出了引导建设用地与经济发展空间耦合发展的政策建议。(本文来源于《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期刊2019年06期)

陈征[3](2019)在《湖南省城镇化的空间格局及发展对策》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归纳了湖南省城镇化发展的总体特征,从城市群和县区两空间层面分析了当前城镇化水平的空间分异特点,由此提出湖南省城镇化空间格局优化的四项发展对策。(本文来源于《中国市场》期刊2019年29期)

王雪峰,温彦平[4](2019)在《湖南省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空间格局演化及协调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失衡是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文章以湖南省14个地级市(州)为研究对象,构建了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及空间自相关模型等主要研究方法,从时间与空间两个维度对2006至2016年湖南省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空间格局演变与协调性关系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表明:(1)2006—2016年湖南省各地级市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耦合协调度基本呈现上升趋势,至2016年无严重失调地区;(2)湘东地区长沙、株洲、湘潭地区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耦合协调度较高。整体上,耦合协调度存在向东及向南发展的趋势。(3)湖南省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协调性依然存在不足,且主要表现为人口城镇化相对滞后。(本文来源于《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张浩,王娅杰[5](2019)在《基于边界效应的中原经济区新型城镇化空间格局演变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基于对新型城镇化内涵的界定,构建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测度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计算中原经济区及其周边地市2005年、2010年和2015年叁个时间断面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采用空间自相关的分析方法,探究中原经济区新型城镇化的空间格局演变过程及演变特征。结果显示:(1)中原经济区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整体较低,在空间格局上存在明显的西北高、东南低的空间分异特点,区域片区化发展方式明显。(2)中原经济区各地级市新型城镇化水平趋向于均衡发展,各地市新型城镇化发展总体上较为稳定,在所研究年份内热点区不断增加、冷点区不断减少。(本文来源于《智能城市》期刊2019年16期)

郑涛,宋晓彤,李梦莹[6](2019)在《资产负债视角下我国城镇养老保险基金偿付能力的空间格局与溢出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面对日益严峻的社会养老问题,我国养老保险基金偿付能力及区域发展差距受到社会广泛关注。本文在资产负债视角下建立我国城镇养老保险统筹基金偿付能力评价体系,利用我国31个省市2010~2017年面板数据对城镇养老保险统筹账户的资产负债存量进行精算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对基金偿付能力的空间格局和动态空间效应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养老保险基金偿付能力的空间区域差距明显,差距逐年增长,具有空间相关性,存在着空间格局分布不均衡、空间集聚效应较弱、养老保险基金存量不足等问题;养老保险基金结余对基金偿付能力有积极的空间溢出效应,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老年人口抚养比对基金偿付能力具有负向溢出效应。最后,根据上述结果提出推动各地养老保险基金偿付能力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本文来源于《保险研究》期刊2019年08期)

郭鹏军,刘海龙,肖杰,牛娟,马艳红[7](2019)在《高铁对山西省可达性、经济潜力及城镇空间格局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高速铁路网建设可以产生"时空压缩"效应,为了探究山西高铁网建设对省内各地市可达性及城镇空间格局的影响,借助ArcGIS10.3平台,基于可达性视角选取平均旅行时间、经济潜力、日常可达性方法,综合测度高铁网开通前后对山西省沿线城市可达性、经济潜力的变化及城镇空间格局的影响.结果表明:1)高铁网的构建极大提升了沿线城市的可达性,有利于太原对省内经济集聚效应的增强,形成以太原为中心的南北轴、东西轴、东北西南轴、西北东南轴组成的"大"字形高铁交通轴线;2)高铁网建成后提升了沿线城市的经济潜力,位于网络中心的太原及其附近城市的省内区位优势显着,位于省际边界区的城市对外省联系的区位优越,将成为山西省跨省交流的战略支点;3)高铁网建成后,以太原为中心的省内0.5h核心圈、1h紧密圈、2h交流圈基本形成,以太原为中心的省际3h交流合作圈正在形成,山西省"一核一圈叁群"城镇空间格局日益成型.高铁网建设将为山西经济空间格局演变及城镇体系框架构建提供基础支撑条件.(本文来源于《河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4期)

梁流涛,袁晨光,刘琳轲[8](2019)在《中国地级市土地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协调发展的空间格局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分析土地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协调发展机理的基础上,分别构建人口城镇化子系统与土地城镇化子系统的指标体系,综合运用熵权法和系统藕合协调度模型,以289个地级(以上)市为研究对象,测度地级(以上)市土地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协调发展度,并采用泰尔指数、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探讨其空间分异特征.主要研究结论:(1)土地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协调发展度的平均值为0.709,超过62%的地级市处于勉强协调级、濒临失调级和失调级,这表明我国土地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的协调发展度总体不高,提升空间很大.(2)城镇化协调发展度呈现由东部沿海地区向西北内陆地区递减的阶梯状分布态势,总体来说,东部地区(0.761)>中部地区(0.717)>西部地区(0.681).(3)土地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协调发展度呈现空间正相关,其空间集聚状态可以分为4种:高值集聚区(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高值异质区域(零星分布在西南地区)、低值异质区域(主要集中分布在华北和中部地区)及低值集聚区(主要集中分布在陕甘地区、云川地区的部分地市).这个结论能够为区域之间城镇化协同发展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4期)

石小伟,冯广京,邹逸江,马仁锋,凡静文[9](2019)在《城镇化与服务业的空间格局及耦合协调态势——以河南省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厘清城镇化与服务业的关系,基于河南省的城镇化与服务业两大系统,选取23个指标,通过因子分析法、协调度模型测度2007-2017年河南省各地级市的城镇化与服务业的指数,构建出两者"耦合-协调性"的评价指标体系,进一步衡量了河南省各地级市城镇化与服务业发展水平的耦合协调情况。结果表明:河南省城镇化与服务业的整体格局呈现出比较显着的空间异质性现象和明显的"叁级分化"的空间分类态势;郑州、洛阳的城镇化发展水平与其服务业发展水平是高度协调型(即第一级分化)且洛阳的耦合-协调度高于郑州,呈现出"双极面状"的空间格局;焦作、许昌、南阳、鹤壁、漯河、安阳、新乡和平顶山的城镇化与服务业综合水平差异较小,属于中度耦合协调型(即第二级分化),在空间上呈现以郑洛为核心逐渐向外围递减的圈层状空间格局且呈现出趋同态势;周口、商丘、叁门峡、开封、信阳和驻马店属于低度耦合协调型(即第叁级分化),主要区位指向河南东南部和西部地区。基于河南的空间格局和耦合现状,进一步给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本文来源于《上海国土资源》期刊2019年02期)

赵家亮,韦素琼,游小珺[10](2019)在《基于集成量化法的县域城镇空间格局研究——以福建闽清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县域城镇空间格局的判断关系到空间规划决策与县域资源配置效率,对于地方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随着计算机与大数据技术的快速发展,提供多源、实时、精细的要素运行数据,为城镇空间格局研究带来了全新的视角和方法,奠定了更为科学的研究基础,利用多源数据集成各种技术方法评估城镇空间格局已经成为新的研究方向,无疑成为新时期国土空间规划应用实践领域新的技术热点。从目前的研究来看,城镇空间格局研究方法已经从传统数据源向多源数据转变,研究思路呈现更系统化方法,研究方法呈现与新的定量分析方法结合的趋向。但目前的研究尺度多为省域、次区域大尺度研究,对于城市、县域小尺度城镇空间格局的研究还比较少见,研究方法相对单一。本文以福建省闽清县为研究对象,系统利用多源数据,采用社会经济网络分析法与流分析法并结合空间格局分析等多方法综合集成,评断其城镇空间格局。研究发现集成量化方法较好的从不同角度判断闽清县与区域空间关系、县域内部城镇空间格局状态,揭示出闽清县与福州大都市联系日益密切;城镇空间格局呈现扁平分散化县域格局与弱县域中心,乡镇资源型工业经济发达,发展核心要素呈现分散均等化等特征。最后分析城镇空间格局形成的动力机制,提出相应的对优化策略。此研究为县域国土空间规划提供研究应用示范探索。(本文来源于《2019年中国地理学会经济地理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摘要集》期刊2019-06-29)

城镇空间格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基于Theil指数、重心模型、空间耦合指数和局域Moran′s I指数,分析了福建省城镇建设用地与经济发展空间格局的耦合特征;采用最小二乘法、虚拟变量和面板回归模型,探讨了两者空间格局耦合的驱动机制。结果显示:1)建设用地和经济发展在空间集中度上都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过程,建设用地偏向于集中在行政等级较高的市辖区,而经济发展倾向于在沿海都市连绵区集聚,两者重心都有向东南偏移趋势(建设用地重心南移明显),两者空间格局耦合呈现东西分异和"中心-外围"结构。2)第二产业GDP占比、县域总人口、集体企业从业人口、企业利润和社会消费是影响两者空间格局耦合的主要因素;两者的耦合机制存在显着的东西差异和行政单元间的个体差异。最后,提出了引导建设用地与经济发展空间耦合发展的政策建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城镇空间格局论文参考文献

[1].于金羽,晏王波,宋法奇.扬子江城市群城镇空间格局演变解析[J].地理空间信息.2019

[2].刘钰,余卓芮,刘宛晨,马海涛,张鹏岩.城镇建设用地与经济发展空间格局耦合特征与驱动机制——以福建省为例[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9

[3].陈征.湖南省城镇化的空间格局及发展对策[J].中国市场.2019

[4].王雪峰,温彦平.湖南省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空间格局演化及协调性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19

[5].张浩,王娅杰.基于边界效应的中原经济区新型城镇化空间格局演变分析[J].智能城市.2019

[6].郑涛,宋晓彤,李梦莹.资产负债视角下我国城镇养老保险基金偿付能力的空间格局与溢出效应[J].保险研究.2019

[7].郭鹏军,刘海龙,肖杰,牛娟,马艳红.高铁对山西省可达性、经济潜力及城镇空间格局的影响[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8].梁流涛,袁晨光,刘琳轲.中国地级市土地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协调发展的空间格局分析[J].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9].石小伟,冯广京,邹逸江,马仁锋,凡静文.城镇化与服务业的空间格局及耦合协调态势——以河南省为例[J].上海国土资源.2019

[10].赵家亮,韦素琼,游小珺.基于集成量化法的县域城镇空间格局研究——以福建闽清为例[C].2019年中国地理学会经济地理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摘要集.2019

标签:;  ;  ;  ;  

城镇空间格局论文-于金羽,晏王波,宋法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