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即时通信论文-赵荣辉,王瑜琦

移动即时通信论文-赵荣辉,王瑜琦

导读:本文包含了移动即时通信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新一代移动警务,即时通信,消息互联,安全机制

移动即时通信论文文献综述

赵荣辉,王瑜琦[1](2018)在《新一代移动警务即时通信消息互联方案》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公安即时通信存在的多系统异构和跨地域隔离问题,基于新一代移动警务总体技术要求和部省两级移动警务平台互联现状,设计即时通信消息互联方案和安全机制,最终实现各厂家应用系统跨区域的消息联通。(本文来源于《警察技术》期刊2018年06期)

张剑雯[2](2018)在《我省互联网普及率超全国2.1个百分点》一文中研究指出近日,快80岁的张诚大爷扔掉了一直陪伴他的只能接听、拨打电话的老年手机,让儿子给自己买了一个触摸屏的智能手机。究其原因,老人感慨,自己好像快跟不上社会的发展了,见别人用手机买东西、看新闻、和亲朋好友通过视频联系,可这一切自己还从来没有用过。他认为自己也应(本文来源于《山西经济日报》期刊2018-08-20)

王思远[3](2018)在《移动终端即时通信系统安全机制的研究与实现》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这个属于信息的时代,即时通信已经切实做到了必不可少、无处不有。即时通信就像一个纽带一样,紧密地连接着一个个人、一个个群体,使人们享受到了科技的长足进步带来的极大的生活便利。如今流行的即时通信软件如微信、Skype、WhatsApp,都具有自主开发的通信协议以及程序代码,在专业技术团队的协作下,历经多年多个版本迭代,具有了较高的安全性。但不可否认的是,由于商业公司的商业背景,这些流行的即时通信系统的实现细节注定是各大公司的核心机密。而其他的开源的即时通信系统为基于开源协议实现的即时通信系统,通常由开源社区实现和维护,而开源社区受制于即时通信系统复杂的逻辑实现、较高的学习成本,只专注于实现即时通信系统的即时通信功能,并没有提供相关系统的安全保障。本文就是基于上述情景考量,针对当前开源即时通信系统安全性薄弱的环节Android客户端和服务器端做了一些安全研究工作。提出了 Android加壳验证机制和基于RSA算法的身份验证机制,并对这两种安全机制进行了设计与实现。最后基于这两种安全机制实现了即时通信系统并进行了测试和验证。本文开发的即时通信系统的安全机制可以从客户端、服务器端、传输过程多个方面有效地保护即时通信系统不受外界安全威胁的影响,同时加入了安全机制的即时通信系统可以很好地实现即时通信的功能。本文中即时通信安全机制的研究与实现,无论对高校内部研究、内部开发还是对即时通信安全产业的发展都将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来源于《北京邮电大学》期刊2018-02-27)

范璐[4](2018)在《蜂窝网中移动即时通信消息的排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移动智能终端与社交软件应用(如微信)的日益繁荣,移动即时消息(MobileInstantMessaging,MIM)业务流量也急速增长,然而相关的研究却乏善可陈。本文对MIM消息的工作机制进行了研究,并运用排队理论对蜂窝网MIM消息场景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人员发现,基站收到用户MIM消息的到达间隔服从对数正态分布,这说明人们经常采用的M/M/1排队模型不适用于此场景。因此,本文运用G/M/1排队模型对蜂窝网中MIM消息场景进行了深入研究。本文重点考察了在心跳机制作用下,单用户MIM场景的排队模型,并详细推导了心跳周期对平均时延的影响。理论推导与仿真结果都表明,存在一个最佳的心跳周期使得消息的平均时延最短。此外,本文也对多用户MIM消息的场景进行了研究,仿真并分析了消息的平均时延与用户数量和心跳周期的关系。由于移动网络用户具有漫游特性,本文对MIM消息的回归接入漫游场景进行了排队网络建模分析。结合排队网络的性质与Little法则,本文推导了该模型的平均时延表达式。仿真结果说明漫游消息的平均时延与漫游用户的比例以及接入网与核心网服务速率的比值有关。更进一步,本文在核心网服务资源可分配的前提下,探讨了使消息平均时延最小的分配策略,并给出了该最佳配比的计算表达式。最后本文还考察了不同的到达速率比下,服务速率最佳配比的变化规律。这些研究成果是MIM的重要基本特征,在未来的蜂窝网络部署中应该充分考虑。(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8-01-17)

鱼萌[5](2016)在《基于XMPP协议的移动平台即时通信系统的设计与实现》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移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移动设备上的即时通讯功能变得越来越重要。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对内部(企业员工之间)、外部(企业与客户之间)即时通讯的需求也日益增强,而目前市面上流行的即时通讯产品的技术都是封闭的,用户自身无法对其实现的细节、内容进行有效管控,因而无法满足企业众多个性化的需求,因此,本文设计实现一套开源、开放的即时通讯系统,目标是要建立一个基于XMPP协议,能够在Android、IOS平台上运行,支持文本、图片、语音等多种形式的即时通讯系统,以满足企业的实际需要。论文首先阐述了本课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确定了目标系统的关键技术;接着,通过对企业需求的细致分析,对目标系统的需求进行了刻画;在清晰的用户需求基础上,设计了基于XMPP协议的移动即时通讯系统,对其架构、各个功能模块进行了详细设计;然后以Android和IOS为运行平台,采用Java和Objective-C语言为开发语言,服务器使用开源Openfire,开发了目标系统,系统主要包括登录登出模块、好友管理模块、即时通讯处理模块、数据存储模块、用户界面模块五大模块,同时对其中的Openfire服务器进行了性能优化;最后,对系统进行了功能性及非功能性测试,测试结果表明,目标系统能够满足用户的日常使用。基于XMPP协议的移动平台即时通讯系统,能够根据用户的操作,完成相应的文本、语音、视频等即时通讯和好友管理任务,为用户提供高效、稳定的即时通讯服务,此系统的分析、设计及开发的过程将会为其他类似产品的研发提供新的思路。(本文来源于《浙江工业大学》期刊2016-12-05)

耶旭立[6](2016)在《“互联网+”即时通信挑战下陕西移动的转型与发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所谓"互联网+"是把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推动技术进步、效率提升和组织变革,提升实体经济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创新要素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简单来说,即是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当然,这里的相加并不是简单的相加,而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对于运营商而言,尤其是在即时通信领域,则正是衍生于"互联网(本文来源于《陕西省通信学会201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6-11-22)

刘利,成栋[7](2016)在《高校科研团队内部信任对移动即时通信技术使用意愿的影响研究——基于TAM多层扩展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科研团队规模的日益扩大,团队内部有效沟通更加重要。通过构建技术接受模型的多层扩展模型,研究高校科研团队内部信任对移动即时通信沟通技术使用意愿的影响,结果发现,基于强关系的高校教师科研团队的内部信任会强化他们使用移动即时通信沟通技术时有效沟通的主观感受和工作效率,从而进一步加强他们的使用意愿。(本文来源于《教育理论与实践》期刊2016年30期)

徐涛[8](2016)在《移动平台即时通信系统架构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移动即时通讯App现在成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现在大部分企业都自己摸索形成一套自己的即时通信架构,但是这个过程中无疑会走很长的弯路,很多时候可能需要重新设计以适应用户量增长的需求。本文旨在分析和设计一套可伸缩、高并发的服务器架构和适合移动即时通信App的客户端架构。服务器架构从传输协议、长连接架构、短连接架构和数据库架构四个大的方面分析并设计。传输层要求保证消息的安全性,同时要求以尽可能小的字节数表示协议的内容,从而节省网络传输流量。长连接架构要求能在尽可能省电的前提下保证消息即时可达。Http短连接架构设计要求保证服务的稳定性和可伸缩性,当并发量增加时候可以通过添加服务器数量或提高服务器硬件配置来提高吞吐量。数据库架构要求业务层不用关心数据库分库分表具体逻辑,同时保证数据库访问速度。本文从技术选型、架构模式、消息可靠性传递、长连接保持策略和DNS解析优化这五个大的方面分析和设计客户端架构。综合分析每个方面现阶段的解决方案,分析其优缺点,最终设计适合移动即时通信平台的解决方案。这套方案从协议设计和服务器架构两个方面来考虑解决现在即时通信系统的高流量和耗电量大的问题,并保证用户通信的安全性。针对IM用户属性,本文提供了一套高可靠可伸缩的服务器架构。客户端使用J2objc将Android平台的逻辑代码翻译成iOS平台能够直接使用逻辑代码,解决了Android和iOS平台80%以上代码重复编写的问题,同时UI可以各个平台用各自的Framework编写,从而达到了业务逻辑共享代码,UI独立开发,保证了用户体验同时节省了企业人力成本。本文采用软件工程管理方法完成了系统需求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现、系统部署和系统测试的各个阶段。系统设计阐述了本系统应用的关键技术,建立可伸缩高可用的服务器模型和建立适合即时通信App客户端的框架。通过测试验证了服务器系统设计的可行性。客户端实现了登录注册,聊天等关键功能,验证了信息交互的安全性、消息推送的及时性和UI的流畅性,解决了不同平台之间能共享逻辑代码而不影响客户端性能和用户体验的问题。(本文来源于《上海交通大学》期刊2016-10-01)

莫足琴[9](2016)在《移动网络下高可靠即时通信系统的研究与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出现了大量优秀的即时通信软件,其中成熟的即时通信技术都不公开,而开源的即时通信框架存在较多问题,容易出现丢包、消息延迟。针对上述问题,设计了移动网络下高可靠即时通信系统,弥补了开源通信框架设计中的不足,并提出对通用即时通信技术的改进方法。首先提出了高性能通信长链接和时间片轮转算法,采用了消息握手协议和消息加密的方法,同时改进了通信链接状态检测算法,并提出双服务权限认证方法,保证了即时通信系统的安全性。实验中测试系统包含了设计的即时通信框架,实验结果证明了系统的即时性和高可靠性。(本文来源于《现代电子技术》期刊2016年13期)

孙翱[10](2016)在《移动端即时通信应用开发套件的设计与实现》一文中研究指出即时通信,指实时收发并处理互联网消息的业务。随着移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即时通信类应用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使用频率最高的应用,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目前移动互联网即时通信市场存在多款主流应用,这些产品绝大多数都是内部定制的私有协议,缺乏互操作性和可定制性,限制了即时通信市场的进一步发展。此外,现在许多移动应用都有内嵌即时通信功能的业务需求,许多中小型企业为了安全性考虑,也需要一个能够易于部署和复用的企业移动通信解决方案。然而即时通信的功能实现相对比较复杂,延长了产品的迭代更新周期,对产品的发展十分不利。基于以上原因,需要提出一种移动端即时通信应用开发套件的设计方案并对其进行实现,方便开发者开发即时通信应用。本文首先对国内外即时通信应用开发套件的研究进展进行了调研,随后结合笔者所在实验室的企业即时通信项目,提出了一种开发套件的设计方案并给出了具体实现。论文内容包括:1.对开发套件进行了功能需求分析,设计了开发套件的整体框架,提出了一种包含初始化和账号认证、通讯录管理、即时消息、群组管理以及语音通话在内,共五项即时通信基本功能的开发套件设计方案。2.对实现各功能模块所需的相关技术进行了研究,包括开源社交平台ELGG、轻量目录访问协议LDAP、MQTT协议、SIP协议以及开源VOIP库Linphone等。3.设计了各个功能模块中的主要函数接口和数据模型。结合采用的技术路线,对每个模块负责的主要功能进行了分析,并对相关业务流程进行了设计。4.对开发套件的内部架构进行了具体实现,以类图的方式展现了各功能模块的内部实现细节,详细说明了模块内部函数接口的调用方式和步骤。最后,笔者及项目组成员基于此开发套件实现了一款移动端即时通信应用“企发号”。通过对该应用进行功能测试和性能测试,验证了本文提出的移动端即时通信应用开发套件具备可用性、安全性、兼容性以及稳定性。并能够较好的适应移动互联网低带宽、高延迟的网络环境。(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沈阳计算技术研究所)》期刊2016-04-01)

移动即时通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近日,快80岁的张诚大爷扔掉了一直陪伴他的只能接听、拨打电话的老年手机,让儿子给自己买了一个触摸屏的智能手机。究其原因,老人感慨,自己好像快跟不上社会的发展了,见别人用手机买东西、看新闻、和亲朋好友通过视频联系,可这一切自己还从来没有用过。他认为自己也应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移动即时通信论文参考文献

[1].赵荣辉,王瑜琦.新一代移动警务即时通信消息互联方案[J].警察技术.2018

[2].张剑雯.我省互联网普及率超全国2.1个百分点[N].山西经济日报.2018

[3].王思远.移动终端即时通信系统安全机制的研究与实现[D].北京邮电大学.2018

[4].范璐.蜂窝网中移动即时通信消息的排队研究[D].浙江大学.2018

[5].鱼萌.基于XMPP协议的移动平台即时通信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浙江工业大学.2016

[6].耶旭立.“互联网+”即时通信挑战下陕西移动的转型与发展[C].陕西省通信学会201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6

[7].刘利,成栋.高校科研团队内部信任对移动即时通信技术使用意愿的影响研究——基于TAM多层扩展模型[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

[8].徐涛.移动平台即时通信系统架构设计[D].上海交通大学.2016

[9].莫足琴.移动网络下高可靠即时通信系统的研究与应用[J].现代电子技术.2016

[10].孙翱.移动端即时通信应用开发套件的设计与实现[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沈阳计算技术研究所).2016

标签:;  ;  ;  ;  

移动即时通信论文-赵荣辉,王瑜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