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信息存储技术

发展信息存储技术

一、发展信息存储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强薇,沈玥,戴俊彪[1](2021)在《DNA信息存储的机遇与挑战》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高度信息化的现代社会中,现有的硅基存储资源将难以满足爆炸式增长的信息总量。基于DNA介质的信息存储融合了多个学科领域,提供了一种新的存储模式,并在世界范围内取得了相当的进展。该文首先对目前DNA信息存储所取得的进展进行梳理归纳,继而总结了DNA信息领域现阶段所面临的关键问题,最后对DNA信息存储领域未来进行展望,以期为下一步研究提供方向。

姚震[2](2021)在《网络直播平台着作权侵权制度研究》文中指出网络直播行业发展至今,已形成较为成熟的产业链,产业链上的各个环节和相关主体通过分工协作、价值传导、信息传播、利益分配等方式紧密合作,贯穿网络直播活动的全流程,建立了稳定的行业生态系统。在这一生态系统中,网络直播平台处于中心环节,发挥着主导作用。网络直播环境下着作权的保护,除了对网络直播行为的着作权法规制、网络直播内容的着作权法认定等课题进行研究外,还应对网络直播平台着作权侵权制度进行研究,合理确定网络直播平台着作权侵权责任的认定规则。本文通过对网络直播及网络直播平台内在规律的考察,结合网络直播平台着作权侵权制度现行规范渊源美国模式及本土规范基础中国模式的理论分析,探讨中国模式下网络直播平台着作权侵权制度的运行现状、困境及成因,最终从安全保障义务的新视野提出重塑网络直播平台着作权侵权制度的对策建议。具体分为五章。第一章是对网络直播和网络直播平台规律性问题的研究。主要分析了网络直播的定义和类型,网络直播兴起的历程及目前的发展态势,梳理了网络直播行业的运营模式和基本特征,回顾了网络直播中着作权侵权行为的类型、法律规制与热点问题。网络直播平台是基于网络,为直播参与主体开展各类直播活动提供软硬件服务和虚拟场所的经营者。本章针对网络直播平台的经营模式,围绕网络直播平台与直播公会、主播的关系模式、网络直播平台的内容生产模式、网络直播平台的收入分成模式进行分析,并对网络直播平台在着作权法上的法律性质进行探讨。第二章主要对网络直播平台着作权侵权制度的现行规范渊源美国模式进行深入研究。首先分析了美国模式的理论基础,即传统着作权法“直接侵权-间接侵权”二分法理论及网络着作权间接侵权理论。接着分析了美国模式形成的国际国内背景。本章重点对美国模式的规则体系、主要内容和制度机理进行研究。美国模式的制度机理包括“避风港”规则、“通知-删除”规则、免责排除规则和特别义务条款等具体规则的制度结构、内在逻辑和相互作用。本章还从案例视角对美国模式下网络直播平台版权侵权的司法实践情况进行探究。第三章是对网络直播平台着作权侵权制度的本土规范基础中国模式的具体研究。网络直播平台着作权侵权制度缺乏独立性,内嵌并依附于网络服务提供者侵权制度一般规则。本章梳理了中国模式形成前的早期立法情况、对美国模式的移植借鉴及其形成和发展的脉络。并对中国模式的特征、理论建构和规则体系进行剖析,这主要包括:主体范围和权利客体的扩大、形式上与传统民法理论相兼容、过错认定规则的发展和必要措施理论。本章还就近年来随着网络服务业态不断创新而产生的新型网络服务提供者侵权典型案件对中国模式的影响进行探讨。第四章主要针对中国模式下网络直播平台着作权侵权制度的运行现状、困境及成因进行研究。本章首先分析了中国网络直播平台着作权侵权制度运行中法律适用规则和责任认定规则的应然逻辑,并通过具体案例印证了这一逻辑,同时总结了司法实践中暴露出的问题。结合司法实践未解决的问题以及网络直播平台的特征和商业模式,归纳出中国模式下网络直播平台着作权侵权制度面临的直接侵权与间接侵权区分困境、过错认定规则困境、“通知-必要措施”规则失灵等主要困境。探究这些困境产生的成因:一方面,中国模式脱胎于美国模式,而美国模式从制度基因上就存在诸多局限性,如成立条件方面的先天局限性、“通知-删除”规则须有实施的可能性、过度减轻网络服务提供者义务等。另一方面,中国模式有着其自身建构局限性。其中,中国模式对免责条件的僵化改造是根本成因,“通知-必要措施”规则的滥用是直接成因,而替代责任的缺位则是消极成因。两方面原因相互作用共同造成了网络直播平台着作权侵权制度的实践困局。第五章对重塑网络直播平台着作权侵权制度提出对策建议。首先对中国模式的积极方面和消极方面进行反思,总结了学术界关于改造中国模式的路径探索,指出放弃美国模式制度样板是广泛共识。接着探究了传统民法中的安全保障义务理论,提出将网络服务提供者侵权制度纳入安全保障义务制度,并分析了其法理上的正当性、行为类型上的一致性和比较法上的经验,指出在制度接入时应同步对现行安全保障义务制度的责任承担方式进行改造和引入替代责任。本章重点对安全保障义务视野下网络直播平台着作权侵权制度的构建进行了规划:一是指出其义务来源;二是对其制度内核——注意义务的内容和范围进行分析,这包括对现有制度资源的合理取舍,依靠内容过滤技术履行主动审查义务,加强同权利人在共建版权库、建设在线授权系统和利用最新科技成果方面的合作,以及加强事后管理并将其与日常监管融为一体;三是对新视野下网络直播平台承担直接侵权责任、第三人介入下的连带责任和替代责任的具体条件进行研究和设计。

郑涛[3](2021)在《基于荧光玻璃的电子俘获型光信息存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对信息存储提出了空前的挑战,低成本,高能效的新型光存储模式与光存储材料的研发迫在眉睫。上世纪80年代兴起的电子俘获光存储技术具有存储密度高、存取速度快、可实现光信号多路复用(通过改变写入波长的激发强度,可改变光信号强度—引入强度维)等优势,自问世以来受到广泛关注。但由于目前已报道的电子俘获材料大多是粉体材料,实际应用时,需要将粉体材料分散于有机物构成薄膜。在高能量密度激光长时间反复辐照(信息存取)产生的热环境下,有机物易发生老化,显着影响光存储材料的使用寿命。此外,对粉体-有机物复合膜,光信号仅能在表面进行记录和读取,数据不仅易受环境影响而丢失,而且存储维度(容量)受限。因而,研发安全性高、寿命长、可实现空间多维度光存储的新型光存储材料具有重大意义。本论文选择荧光玻璃作为电子俘获材料,通过改变玻璃基质、掺杂种类和浓度等方法调控电子俘获光信息存储性能,研究荧光玻璃电子俘获光信息存储机理。本论文具体研究如下:第一章,详细地介绍了电子俘获型光信息存储的研究背景、电子俘获型光信息存储机理、荧光玻璃电子俘获型光信息存储的研究现状和发展前景。第二章,采用高温熔融法成功合成了具有光学信息存储性能的ZnO-P2O5-SiO2:Mn2+荧光玻璃。通过研究样品的光致发光光谱、长余辉光谱、光激励发光光谱发现主峰位都位于607nm,具有位于生物组织的透明窗口的合适波长,同时可被运用于生物医疗领域和生物成像领域。研究表明ZnO-P2O5-SiO2:Mn2+荧光玻璃光致发光、长余辉发光、光激励发光都源于Mn2+的4T1(4G)→6A1g(6S)电子跃迁。通过热释光谱分析荧光玻璃陷阱内部深度最高0.908e V并进行了图像和字母的存储。由于浓度淬灭,Mn2+离子掺杂浓度为0.1mol%时,ZnO-P2O5-SiO2:Mn2+玻璃光激励发光性能最强,其光信息存储能力也最强。实验表明ZnO-P2O5-SiO2:Mn2+玻璃是合适的光信息存储载体。第三章,采用高温熔融法成功合成了具有光学信息存储性能的ZnO-P2O5-B2O3-SiO2:Tb3+荧光玻璃。激发光谱表明样品可由260nm和377nm紫外光分别激发,利用稀土离子Tb3+的多波长发射,实现多波长光信息存储,提高光信息存储性能。通过研究样品的荧光光谱、长余辉光谱、光激励发光光谱发现绿色荧光源于Tb3+的5D4–7FJ(J=6,5,4,3)电子跃迁,峰值分别位于491nm、545nm、587nm和623nm。实验表明光激励发光性能随着稀土离子Tb3+浓度的提高而增强,通过热释光谱分析陷阱内部深度最高0.958eV适合作为电子俘获光存储载体。通过自制光信息存储系统进行了图像和字母的存储,实验表明ZnO-P2O5-B2O3-SiO2:Tb3+荧光玻璃是优异的电子俘获光信息存储材料。第四章,采用高温熔融法制备了Mn2+掺杂锗酸盐荧光玻璃Na2O-Ga2O3-GeO2实现了光信息存储功能。通过研究样品的光致发光光谱、长余辉光谱、光激励发光光谱分析载流子被样品内部陷阱俘获和释放过程,结果表明Na2O-Ga2O3-GeO2:Mn2+光致发光、长余辉、光激励发光都源于Mn2+的4T1(4G)→6A1g(6S)电子跃迁。通过热释光谱分析陷阱内部深度最高0.966eV,实验表明该材料适合作为光信息存储载体。

庄逸熙,陈敦榕,解荣军[4](2021)在《面向光学信息存储应用的深陷阱长余辉发光材料》文中认为长余辉发光材料因其独特的延迟发光特性,在夜间安全、生物荧光标记、光学信息存储和光学防伪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与研究。长余辉发光材料的应用与其陷阱深度密切相关,其中面向光学信息存储应用的长余辉发光材料需要具备较大的陷阱深度以保证较高的室温存储效率。基于深陷阱长余辉发光材料的光学信息存储技术具有重复擦写性好、背景噪声小、存储容量大、可设计性强等优点,特别在多维光学信息存储技术发展方面具有巨大应用潜力,成为当前新型光电功能材料的研究热点之一。简要概述深陷阱长余辉发光材料在光学信息存储应用领域的研究背景,介绍基于深陷阱载流子俘获和再释放的信息存储和读取原理,梳理近年来深陷阱长余辉发光材料研究的重要突破和最新进展,最后对深陷阱长余辉发光材料未来的发展进行展望。

韩瑞雪[5](2020)在《基于信息存储的TdT酶促DNA合成芯片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科学技术与信息产业的迅速发展,全球的信息总量正在呈爆发式增长,现有的存储设备将难以满足现阶段信息存储的需求。DNA分子作为一种存储密度高、安全稳定的信息存储介质,有望满足未来信息存储的需求。DNA合成技术作为DNA信息存储的基础层技术,开展高保真高通量DNA合成技术及仪器的相关研究对于信息存储具有重要意义。传统亚磷酰胺DNA化学合成方法,错误率较高、易产生化学污染,而酶促DNA合成在合成精准度、合成长度、环境友好性等方面具有可以颠覆现有化学方法的巨大潜力,因此开展基于酶法DNA合成的信息存储技术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针对自动化新型酶促DNA合成的需求,设计了一种用于酶促DNA合成的微流控芯片,采用二叉树结构实现DNA链的多通道并行酶促合成。本文主要进行了下述三个方面的研究:首先,选取醛基化修饰的玻片作为固相载体,利用醛氨缩合生成希夫碱的化学反应,将5′端修饰有氨基的引发oligo固定在固相载体上,并采取手动操作的方式,通过酶法DNA合成在固定好的引发oligo上延伸DNA链。利用在引发oligo中添加的尿嘧啶核苷酸,通过核酸内切酶VIII与尿嘧啶DNA糖基化酶(Uracil-DNA glycocasylase,UDG)特异性识别尿嘧啶碱基并将DNA链切断,从而将合成好的DNA释放出来。采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和质谱检测技术检验了引发oligo固定、酶促DNA合成与DNA链切割的效果。其次,设计了一款可以实现自动化DNA合成的芯片。芯片包含液路进入端口、二叉树液体分配岔路与DNA合成区域三部分。通过模拟仿真设计了芯片各部分的结构参数,并采用软光刻技术加工了具有气液分层结构的合成芯片。利用蠕动泵驱动液体流动,以气动阀控制不同流路的通断,经过多次实验测试优化改进了芯片的外围阀控系统。最后,通过将固定引发oligo后的醛基玻片与芯片PDMS层键合在一起,制备了DNA合成芯片。在连接合成芯片与外围阀控系统的基础上,通过设置阀控系统的时序流程,控制试剂循环进入不同的DNA合成区域,实现了不同合成区域中DNA链的并行自动化延伸,为实现DNA信息存储奠定了基础。

张焱坤[6](2020)在《金属基卟啉聚酰亚胺和含三联吡啶超分子的设计合成及其信息存储行为和机理研究》文中认为信息时代的飞速发展,使得现有的磁存储、光存储以及半导体存储材料在线宽和存储点均已逐渐接近上限,无法满足海量存储的需要。为了满足持续发展的信息技术,亟需开发出具有超高存储密度、超快存储响应的新型存储材料。有机聚合物基存储材料因其具有柔性、成本低、易于加工、可以通过分子剪裁实现三维堆叠结构等优点从而逐渐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聚酰亚胺基存储材料,在分子链中同时具有电子给体和电子受体(D-A),通过施加电压后产生电荷转移从而实现宏观上的电双稳态现象。卟啉配位能力极强,可与多种金属络合并且具有独特的光电性能,可作为电子给体。三联吡啶有着丰富的配位能力及其对各种过度金属离子的高结合力,具有优异的氧化还原和光电性能。基于以上背景,本文设计合成了锌卟啉共聚酰亚胺和金属-超分子聚合物。(1)5,10-二(4-氨基苯基)-15,20-二苯基卟啉(DATPP)作为电子给体,设计并合成了一系列不同比例Zn离子含量的卟啉化聚酰亚胺,缩写为coPI-Znx(x代表卟啉化聚酰亚胺中Zn离子的比例,x=0,3,5,10,20,50)。由于磺酰基的强吸电子能力,选择了 3,3,4,4-二苯基砜四羧酸二酸酐(DSDA)作为电子受体。(2)以三联吡啶的合成出来的双三联吡啶封端三苯基(ligand)作为单体,通过络合不同的金属Mn、Fe、Ni、Cu、Zn的弱配位来形成金属-超分子聚合物M-ligand(M=Mn(Ⅱ),Fe(Ⅱ),Ni(Ⅱ),Cu(Ⅱ),Zn(Ⅱ))。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氢谱表征产物的结构,利用紫外光谱仪、电化学工作站研究产物的光电性能。制备ITO/聚合物薄膜/Al的三明治存储器件,通过半导体参数仪测试器件的电流-电压曲线,其结果分别为:在聚酰亚胺体系中,Zn含量为0%时表现出非易失性的WORM性能,Zn含量为3%,5%,10%时表现出易失性的DRAM性能,Zn含量为20%,50%时,表现出易失性的SRAM性能。在金属-超分子聚合物体系中,Mn和Fe体系表现出非易失性的WORM性能,Ni体系表现出易失性的SRAM性能,Cu和Zn体系表现出非易失性的Flash性能。最后,利用分子模拟的手段对聚酰亚胺体系和金属-超分子聚合物体系进行解释,聚酰亚胺体系中,Zn离子可以在激发电子从给体到受体的路径转移过程中起到桥梁作用,通过改变Zn含量从而调节金属桥的稳定性,从而表现出不同的存储行为;金属-超分子聚合物中,分子构象的转变导致电荷转移络合物的不稳定,使其保留时间较短,从而表现出不同的存储行为。

张子昱[7](2020)在《基于自适应哈夫曼编码和级联纠错码的DNA存储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数字化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产生的数据与日俱增,这对现有的数据存储机制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因此,寻找一种新型数据存储方案刻不容缓。作为天然存在的信息载体,脱氧核糖核酸(Deoxyribonucleic acid,DNA)很快进入到研究人员的视线中,它具有存储容量大、寿命长、能耗低等天然优势,同时,DNA中的基本存储单元为A、T、C、G四种碱基,可以很好的对应计算机系统中的0、1。基于以上特点,以DNA作为介质的信息存储方案应运而生。现阶段提出的DNA信息存储技术存在着信息易丢失、存储密度低、复杂度高等缺点,此外引入的纠错机制大多只能纠正替换错误类型,而针对插入和删除错误类型的方案较少。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新型DNA信息存储方案。本文的主要研究如下:(1)将自适应Huffman编码应用于DNA信息存储方案中,并根据DNA自身特点,对算法进行优化,提出了基于DNA-QAH算法的DNA信息存储方案,达到了较高的存储密度;(2)为了保证信息存储的可靠性,本文引入了级联码进行纠错,并对其进行优化以更加适合DNA信息存储,提出了基于DNA-ICC算法的DNA纠错机制,该方案能够在较低冗余率的情况下同时纠正插入、删除和替换三种错误类型;(3)对本文提出的DNA-QAH-ICC信息存储方案进行了信息技术及生物技术的仿真实验,实现了将存储文件编码为碱基序列、合成DNA链、DNA链测序、解码恢复原始文件的全部流程。并与现阶段DNA信息存储方案进行了对比,表明了本算法的有效性。

王彩艳[8](2020)在《含氧酸盐基光信息存储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当今社会信息爆炸,信息存储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中,很多保密档案资料还需长期安全存储。因此,为了满足高密度、大容量、快响应及长寿命存储信息的要求,结合近几年突破性的光学超分辨技术,有望实现光盘的高密度超快速存储,目前需要寻找具有光量子效应和良好稳定性的新型无机光存储材料。针对上述问题,本论文工作选择两种具有对比性的无机电子俘获型光信息存储材料,并开展研究,聚焦光信息存储中的可读写及稳定性问题,通过共掺杂、主晶相晶格位元素取代以及气氛处理诱导缺陷产生的途径,解决光存储中有效调控陷阱数量和能级深度的科学问题及核心技术,以期为光存储技术及其应用提供候选材料。本论文的第一部分工作主要是围绕锡酸锶(Sr2SnO4)基材料体系展开。采用固相反应法合成了以锡酸锶为基质、Eu3+单掺或Eu3+/Nd3+共掺以及在掺杂基础上进行基质晶格B位元素取代的对比化合物,系统研究了它们的物相结构、发光特性、热释光特性、光信息存储特性以及光信息写入/读出演示。Eu3+/Nd3+共掺样品的光激励光谱峰位与发射光谱峰位的一致性证明其具有光信息写入和读出特性,然而,Eu离子单掺样品不具备光信息读出特性,原因在于,Nd3+共掺后,样品的热释光谱峰位不仅向高温方向移动,而且出现分峰(深/浅陷阱分离),即陷阱能级加深,更易于捕获载流子,有益于光信息的存储。在Eu3+/Nd3+共掺的基础上,进一步用Zr部分取代Sn,引起化合物的热释光谱峰增强,且峰位向高温区移动,证明引入了深陷阱能级,有益于光信息的存储。通过共掺与取代协同机制可以获得具有良好光信息存储性能的材料。本论文的第二部分工作主要是围绕铝镓酸钇(Y3Al4Ga O12)基材料体系展开。设计了Ce3+单掺、Ce3+/V3+共掺和基质晶格A位元素取代方案,对固相法制备的化合物进行了气氛退火处理,并系统研究了化合物的物相结构、发光特性、热释光特性以及光信息存储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在Ce3+/V3+共掺基础上,基质晶格A位Y被Lu和Gd部分取代后,晶体场强度发生变化,发射峰蓝移,热释光谱峰强度增加,其光激励光谱峰位与发射光谱峰位具有一致性,证明此化合物具有光信息写入/读出特性。对Y被Lu和Gd部分取代的化合物进行弱还原气氛退火处理后,其物相、形貌和发射峰位虽无明显变化,但其热释光谱峰强度显着增加,峰位向高温方向移动,热释光谱峰积分面积为未退火样品的7.46倍,且其光激励光谱峰位与发射峰位具有一致性,预示其是一种优良的光存储候选材料。另外,弱还原气氛退火化合物在573 K的高温荧光强度仍保留室温强度的91.6%,说明其具有优异的荧光热稳定性。

郝敏[9](2020)在《大肠杆菌体内的基因编辑及信息存储》文中研究指明脱氧核糖核酸(DNA)不仅编码着生物体的遗传信息,且具有可编程性、持久性、易于复制、高存储密度和高保真等特性,已成为合成生物学研究的基础工具,可作为基因编辑的模板DNA和信息数据存储的介质等。但在细胞体内进行大片段的基因插入和信息存储仍然存在很多限制,例如需要外源基因编辑模板的引入、信息存储容量低等问题,因此,本研究基于工程化的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E.coli),以高拷贝质粒为基础,构建可扩展且低成本的方法,可以在E.coli细胞内直接进行单链DNA的合成、基因编辑和DNA信息存储。通过设计构建以高拷贝质粒为基础的单链DNA合成系统,利用模块化的滚环复制结构,在E.coli细胞内合成不同长度及序列的环状单链DNA。利用Cas9核酸酶不依赖于PAM的单链DNA切割特性,构建基于模块化滚环复制结构和Cas9核酸酶的RC-Cas系统,在细胞体内获得作为基因编辑模板的线性单链DNA,通过λRed重组酶对基因组进行精确的编辑。利用该系统实现不同长度供体DNA的体内合成,通过诱导表达λRed重组酶,可以在E.coli细胞正常生长的过程中对细胞基因组进行有效的编辑,并实现了大结构的基因片段插入(>1 kbps)。同时,基于高拷贝质粒在E.coli细胞体内进行复制时具有稳定、高效和易于编辑的特点,以高拷贝质粒为基础,结合随机组装机制和混菌培养,构建细胞体内的DNA信息存储系统。该系统结合了体内和体外信息存储的优势,是介于二者之间的一条技术路径,利用低成本的DNA合成文库和高保真度的细胞体内信息复制系统,将编码数字信息的DNA文库存储在细胞体内。该方法成功存储了97.7 kbps的DNA文库,并回收得到了完整的数据(100%)。然后进一步扩大细胞体内信息存储的容量,将2304 kbps,编码445 kbytes数字信息的DNA文库存储在细胞体内,并且可以回收几乎完整(84.15%)的存储数据。综上,本研究以高拷贝质粒为基础,在E.coli细胞内构建了单链DNA合成、基因编辑和DNA信息存储策略,可以在细胞内可控的合成线性单链DNA模板(>1 kbps),并应用于基因组的大片段插入编辑,也可以利用混菌培养,在细胞体内快速和低成本的进行DNA文库的存储,且可以近似完全的回收数据,为基因组工程和合成生物学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和模型。

彭康[10](2019)在《基于Raptor码的DNA信息存储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当今的信息大爆炸时代,全世界在近两年内产生的信息量比过去五年的信息总量还多,数字信息正以惊人的速度增长积累。现阶段人们使用的存储设备,如磁盘、半导体等逐渐暴露出先天不足,寻找新一代的可替代存储技术刻不容缓。脱氧核糖核酸(Deoxyribonucleic Acid,DNA)是一种天然的信息载体,它具有容量大、寿命长、能耗低等先天优势。随着DNA合成及测序技术的快速发展,研究人员把新一代数据存储介质的目标投向DNA,提出了利用DNA中A、T、C、G四个碱基对二进制码流信息进行编码,结合DNA合成技术存储文本、图片、音频和视频等数据信息的存储系统。现阶段提出的DNA信息存储技术主要是由编解码技术、纠错技术、生物技术组成,但目前该领域用到的编解码技术存在信息易丢失、可延展性差、编解码效率低、复杂度高等缺点,此外引入的纠错机制大部分均为二进制纠错,而DNA碱基为四进制序列。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DNA信息存储方法。本文的主要研究如下:(1)将Raptor码应用于DNA信息存储系统中,并对Raptor码的度分布函数进行了改进,提出了适用于DNA信息存储技术的Raptor编码方案,建立了信息码流与碱基序列间的映射关系,平衡了编解码过程中时间、空间复杂度与编码效率间的矛盾;(2)为了保证信息存储的准确性引入了RS纠错机制,并结合DNA碱基的结构特点对RS码进行了改进,提出了四进制RS纠错方案;此外为了降低DNA合成及测序的错误率及难点还提出了更合适的GC含量及均聚物筛选方案;(3)对本文提出的DNA-Raptor信息存储方法进行了信息技术及生物技术的仿真实验,其中生物技术主要包括DNA合成实验及DNA测序实验,完成了DNA信息存储全过程,并与现有的DNA信息存储方法进行了对比,说明了本文提出方法的优势。

二、发展信息存储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发展信息存储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DNA信息存储的机遇与挑战(论文提纲范文)

1 发展历史
2 现有状况和水平
    2.1 DNA编解码算法
    2.2 DNA高通量合成
    2.3 DNA分子保存
    2.4 测序信息读取
3 问题与挑战
    3.1“编”
    3.2“写”
    3.3“存”
4 未来与展望
    4.1 高效率高质量直接“编”码
    4.2 低成本高通量信息“写”入
    4.3 稳定高兼容性分子信息“存”储
    4.4 实时永久性信息稳定“读”取

(2)网络直播平台着作权侵权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常用缩略语
引言
第一章 网络直播与网络直播平台概论
    第一节 网络直播
        一、网络直播的定义和类型
        二、网络直播的兴起和发展态势
        三、网络直播的运营模式和基本特征
        四、网络直播中的着作权侵权行为
    第二节 网络直播平台
        一、网络直播平台概述
        二、网络直播平台的经营模式
    第三节 网络直播平台在着作权法上的法律性质
        一、网络着作权领域的法律主体概述
        二、“网络服务提供者”的概念和类型
        三、网络直播平台的法律性质探讨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网络直播平台着作权侵权制度的现行规范渊源——美国模式
    第一节 美国模式的理论基础
        一、着作权直接侵权理论
        二、着作权间接侵权理论
        三、网络着作权间接侵权理论
    第二节 美国模式的形成背景
        一、国际背景
        二、国内背景
    第三节 美国模式的制度载体
        一、DMCA的规则体系和主要内容
        二、美国模式的制度机理
        三、美国模式下网络直播平台版权侵权的司法实践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网络直播平台着作权侵权制度的本土规范基础——中国模式
    第一节 立法上的移植和发展
        一、早期立法
        二、《信网权条例》对美国模式的借鉴
        三、中国模式的形成
        四、中国模式的发展
    第二节 中国模式的理论建构和规则体系
        一、主体范围和权利客体的扩大
        二、形式上与传统民法理论相兼容
        三、过错认定规则的发展
        四、必要措施理论
    第三节 新型案例对中国模式的影响
        一、“阿里云”案
        二、“阿鲁克”案
        三、“微信小程序”案
        四、影响综述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国网络直播平台着作权侵权制度的运行现状、困境及成因
    第一节 中国网络直播平台着作权侵权制度运行的应然逻辑
        一、法律适用规则
        二、侵权责任认定规则
    第二节 中国网络直播平台着作权侵权制度的司法实践
        一、“爱奇艺诉YYHD”案和“爱奇艺诉虎牙”案
        二、“新浪诉虎牙”案
        三、司法实践综述
    第三节 中国网络直播平台着作权侵权制度的困境
        一、直接侵权与间接侵权的区分困境
        二、过错认定规则的困境
        三、“通知-必要措施”规则的失灵
    第四节 成因之一——美国模式的制度基因局限性
        一、成立条件方面的局限性
        二、“通知-删除”规则须有实施的可能性
        三、过度减轻网络服务提供者义务
    第五节 成因之二——中国模式的自身建构局限性
        一、根本成因:对免责条件的僵化改造
        二、直接成因:“通知-必要措施”规则的滥用
        三、消极成因:替代责任的缺位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重塑网络直播平台着作权侵权制度的对策建议
    第一节 中国模式之反思
        一、对中国模式的总体评价
        二、改造中国模式的路径探索
        三、放弃美国模式制度样板
    第二节 新视野下的网络服务提供者侵权制度
        一、安全保障义务基础理论
        二、将网络服务提供者侵权制度纳入安全保障义务制度
    第三节 安全保障义务下的网络直播平台着作权侵权制度
        一、义务来源
        二、注意义务的内容
        三、责任承担方式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3)基于荧光玻璃的电子俘获型光信息存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专用术语注释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电子俘获型光信息存储研究背景
    1.2 电子俘获型光信息存储机理
        1.2.1 电子俘获发光机理
        1.2.2 荧光玻璃电子俘获型光信息存储机理
    1.3 电子俘获型光信息存储的研究现状和发展前景
        1.3.1 电子俘获型光信息存储的研究现状
        1.3.2 荧光玻璃电子俘获型光信息存储的发展前景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Mn~(2+)掺杂ZnO-P_2O_5-SiO_2硅酸盐荧光玻璃的电子俘获型光信息存储
    2.1 样品的制备
    2.2 样品的发光性能研究
        2.2.1 荧光光谱
        2.2.2 余辉发射光谱
        2.2.3 光激励发光光谱
    2.3 样品的光信息存储性能研究
        2.3.1 热释光谱
        2.3.2 光存储现象图
        2.3.3 ZnO-P_2O_5-SiO_2:Mn~(2+)荧光玻璃光信息存储原理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多波长激发的ZnO-P_2O_5-B_2O_3-SiO_2:Tb~(3+)荧光玻璃的电子俘获型光信息存储
    3.1 样品的制备
    3.2 样品的发光性能研究
        3.2.1 荧光光谱
        3.2.2 余辉发射光谱
        3.2.3 光激励发光光谱
    3.3 样品的光存储性能研究
        3.3.1 热释光谱
        3.3.2 光存储现象图
        3.3.3 光存储原理图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Mn~(2+)掺杂Na_2O-Ga_2O_3-GeO_2锗酸盐荧光玻璃的电子俘获型光信息存储
    4.1 样品的制备
    4.2 样品的发光性能研究
        4.2.1 荧光光谱
        4.2.2 余辉光谱
        4.2.3 光激励发光光谱
    4.3 样品的光存储性能研究
        4.3.1 热释光谱
        4.3.2 光存储现象图
        4.3.3 光存储原理图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研究工作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申请的专利
致谢

(4)面向光学信息存储应用的深陷阱长余辉发光材料(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深陷阱长余辉发光材料的发光机理
3 深陷阱长余辉发光材料
    3.1 卤化物或卤氧化物
    3.2 硫化物
    3.3 氧化物
        3.3.1 一元阳离子氧化物
        3.3.2 硅酸盐/锗酸盐/锡酸盐
        3.3.3 铝酸盐/镓酸盐类
        3.3.4 钛酸盐/锆酸盐
        3.3.5 氧化物玻璃
    3.4 氮化物或氮氧化物
4 展望

(5)基于信息存储的TdT酶促DNA合成芯片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DNA存储技术
        1.1.1 DNA存储技术的意义
        1.1.2 DNA存储技术的起源与发展
    1.2 DNA合成技术的研究现状
        1.2.1 DNA化学合成技术的研究现状
        1.2.2 酶促DNA合成技术的研究现状
    1.3 DNA合成装置的研究进展
        1.3.1 DNA化学合成装置的研究进展
        1.3.2 微流控DNA合成芯片的研究进展
    1.4 本论文完成的工作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论文结构安排
第2章 DNA合成与信息存储原理
    2.1 DNA化学合成原理
    2.2 酶促DNA合成原理
    2.3 基于新型酶促DNA合成的信息存储技术
    2.4 不同合成方法在DNA信息存储中的应用比较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酶促DNA合成方法
    3.1 试剂的配置
    3.2 引发oligo的固定与切割
        3.2.1 引发oligo的固定
        3.2.2 引发oligo的原位杂交
        3.2.3 引发oligo的切割
    3.3 手动酶促DNA合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酶促DNA合成系统的设计实现
    4.1 酶促 DNA 合成芯片的设计
        4.1.1 酶促DNA合成芯片的结构设计
        4.1.2 酶促DNA合成芯片的参数确定
    4.2 酶促DNA合成系统构建
        4.2.1 酶促DNA合成芯片的加工
        4.2.2 芯片的外围阀控系统设计
    4.3 酶促DNA合成系统的测试与改进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微流控芯片的DNA合成
    5.1 试剂的配置与芯片的制备
    5.2 酶促DNA合成阀控系统的时序控制
    5.3 基于芯片的酶促DNA合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6)金属基卟啉聚酰亚胺和含三联吡啶超分子的设计合成及其信息存储行为和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前言
    1.2 有机/聚合物基存储材料
        1.2.1 材料的种类和发展历史
        1.2.2 有机/聚合物基电双稳存储器
        1.2.3 有机/聚合物基电双稳材料的存储机理
    1.3 卟啉聚酰亚胺材料
        1.3.1 卟啉
        1.3.2 聚酰亚胺
        1.3.3 卟啉化聚酰亚胺应用
    1.4 超分子聚合物材料
        1.4.1 三联吡啶
        1.4.2 基于配位结合的金属-超分子聚合物材料
    1.5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1.6 本论文选题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锌卟啉共聚酰亚胺的合成及信息存储行为的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药品与仪器
        2.2.1 实验药品
        2.2.2 实验所用仪器
        2.2.3 测试所用仪器及方法
    2.3 实验部分
        2.3.1 5,10-二(4-氨基苯基)-15,20-二苯基卟啉(cis-DATPP)的制备
        2.3.2 5,10-二(4-氨基-苯基)-15,20-二苯基锌卟啉(Zn-DATPP)的制备
        2.3.3 锌卟啉共聚酰亚胺(coPI-Znx)的制备
        2.3.4 coPI-Znx的存储器件的制备
        2.3.5 分子模拟
    2.4 结果与讨论
        2.4.1 二胺单体的结构表征
        2.4.2 锌卟啉共聚酰亚胺的结构表征
        2.4.3 锌卟啉共聚酰亚胺的光物理性能
        2.4.4 锌卟啉共聚酰亚胺的电化学性能
        2.4.5 锌卟啉共聚酰亚胺的电双稳信息存储性能
    2.5 存储机理研究
    2.6 小结
第三章 含三联吡啶超分子聚合物的合成及其信息存储性能的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药品与仪器
        3.2.1 实验药品
        3.2.2 实验所用仪器
    3.3 实验部分
        3.3.1 配体ligand的制备
        3.3.2 金属-超分子聚合物的制备
        3.3.3 金属-超分子聚合物的存储器件的制备
        3.3.4 分子模拟
    3.4 结果与讨论
        3.4.1 实验测试所用仪器及方法
        3.4.2 配体ligand的结构表征
        3.4.3 金属-超分子聚合物的结构表征
        3.4.4 金属-超分子聚合物M-ligand的光物理性能
        3.4.5 金属-超分子聚合物的电化学性能
        3.4.6 金属-超分子聚合物的电双稳态信息存储性能
    3.5 超分子聚合物的存储机理
    3.6 总结
第四章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科研成果及发表的专利
导师和作者简介
北京化工大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书

(7)基于自适应哈夫曼编码和级联纠错码的DNA存储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DNA信息存储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内容和结构安排
第2章 DNA信息存储技术介绍
    2.1 引言
    2.2 DNA信息存储概念及框架
    2.3 DNA编码方案介绍
        2.3.1 二进制编码方案
        2.3.2 三进制编码方案
        2.3.3 四进制编码方案
    2.4 同步纠错码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自适应Huffman码的DNA编码方法
    3.1 引言
    3.2 静态Huffman编码原理及缺点
    3.3 自适应Huffman编码原理
        3.3.1 兄弟性质
        3.3.2 Vitter算法
    3.4 四进制自适应Huffman编码
        3.4.1 基本概念
        3.4.2 编码流程
    3.5 实验结果及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改进级联码的DNA信息存储纠错方法
    4.1 引言
    4.2 错误类型定义
    4.3 原始级联码
        4.3.1 编码器
        4.3.2 译码器
    4.4 改进的级联码
        4.4.1 状态转移值优化
        4.4.2 硬判决
        4.4.3 软判决
        4.4.4 GC含量和均聚物情况
    4.5 实验结果及分析
        4.5.1 改进级联码实验结果
        4.5.2 GC含量和均聚物情况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DNA信息存储的生物实现
    5.1 引言
    5.2 DNA信息存储实现流程
    5.3 DNA信息存储生物实验
        5.3.1 DNA合成
        5.3.2 DNA测序
        5.3.3 DNA信息存储生物实验的实现
    5.4 实验结果与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关于国际工程师学院人才培养模式情况说明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8)含氧酸盐基光信息存储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稀土发光材料
        1.2.1 稀土元素
        1.2.2 稀土离子发光
    1.3 光存储材料
        1.3.1 光存储材料的定义及分类
        1.3.2 光存储材料的存储机理
    1.4 含氧酸盐基光存储材料的研究现状
        1.4.1 铝酸盐基光存储材料
        1.4.2 锡酸盐基光存储材料
        1.4.3 硅酸盐基光存储材料
        1.4.4 锗酸盐基光存储材料
        1.4.5 镓酸盐基光存储材料
    1.5 无机发光材料的合成方法
    1.6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及意义
第2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仪器
    2.2 锡酸锶基光存储材料的制备
        2.2.1 原料
        2.2.2 制备方法
    2.3 铝镓酸钇基光存储材料的制备
        2.3.1 原料
        2.3.2 制备方法
    2.4 表征方法
        2.4.1 X射线衍射分析(XRD,X-ray Diffraction)
        2.4.2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2.4.3 发射光谱与激发光谱
        2.4.4 热释光光谱(TL,Thermoluminescence)
        2.4.5 荧光衰减寿命(Fluorescence Decay Time)
        2.4.6 量子产率(QY,Quantum Yield)
        2.4.7 电子顺磁共振谱(EPR,Electron Paramagnetic Resonance)
        2.4.8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ible Absorption Spectrum)
第3章 锡酸锶基光存储材料制备及其光信息存储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制备
    3.3 稀土掺杂材料的物相形成与发光性能及光存储性能
        3.3.1 单掺与双掺杂材料的物相形成
        3.3.2 单掺与双掺杂材料的发光性能
        3.3.3 单掺与双掺杂材料的光激励发光特性及光存储性能
        3.3.4 单掺与双掺杂材料的热释光特性及陷阱
        3.3.5 单掺与双掺杂材料的荧光衰减寿命
        3.3.6 双掺杂材料SSONE的形貌
        3.3.7 双掺杂材料SSONE的光存储机理
    3.4 B格位元素取代材料的物相形成与发光性能及光存储性能
        3.4.1 物相形成
        3.4.2 材料的发光性能及光存储性能
        3.4.3 材料的热释光特性及陷阱
    3.5 小结
第4章 铝镓酸钇基光存储材料制备及其光信息存储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制备
    4.3 A格位元素双取代材料的物相形成与发光性能及光存储性能
        4.3.1 物相形成
        4.3.2 材料的发光性能
        4.3.3 材料的热释光与光激励发光特性及光存储性能
        4.3.4 材料的荧光衰减寿命
    4.4 退火气氛对A格位双取代材料的物相形成与发光性能及光存储性能的影响
        4.4.1 退火气氛对材料物相形成的影响
        4.4.2 退火气氛对材料发光性能与热释光特性的影响
        4.4.3 弱还原气氛对材料光激励发光与光存储性能的影响
        4.4.4 弱还原气氛处理样品热释光特性的时间和温度依存性
        4.4.5 弱还原处理样品的缺陷分布与荧光衰减寿命
        4.4.6 弱还原气氛处理样品的荧光热稳定性
        4.4.7 退火气氛对A格位双取代样品的量子产率的影响
        4.4.8 弱还原气氛处理样品的光存储机理
    4.5 小结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1.1 锡酸锶基光存储材料的发光特性及光存储性能
        5.1.2 铝镓酸钇基光存储材料的发光特性及光存储性能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9)大肠杆菌体内的基因编辑及信息存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引言
    1.2 DNA合成技术
        1.2.1 化学合成
        1.2.2 酶法合成
        1.2.3 细菌体内合成
    1.3 DNA的生物学应用
        1.3.1 基因编辑
        1.3.2 DNA信息存储
    1.4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和主要内容
        1.4.1 研究意义
        1.4.2 主要内容
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仪器及设备
    2.2 实验菌株及耗材
    2.3 实验方法
        2.3.1 DNA提取与回收
        2.3.2 感受态细胞的制备与转化
        2.3.3 PCR方法及片段回收
        2.3.4 基因合成与克隆
        2.3.5 细菌培养
        2.3.6 常用细胞破碎方法
        2.3.7 凝胶阻滞分析实验
第3章 细胞体内的单链DNA合成
    3.1 引言
    3.2 滚环复制起始蛋白表达验证
        3.2.1 质粒验证
        3.2.2 蛋白表达验证
    3.3 质粒复制稳定性分析
        3.3.1 pT181 质粒复制模块性能分析
        3.3.2 pC194 质粒复制模块性能分析
    3.4 单链DNA合成质粒模块初探
        3.4.1 单链DNA合成质粒复制模块确认
        3.4.2 单链DNA合成质粒复制模块优化
        3.4.3 不同长度环状单链DNA确认
    3.5 单链DNA分离方法
        3.5.1 细胞破碎方法
        3.5.2 单链DNA分离方法
    3.6 单链DNA合成模块确定及分离
        3.6.1 单链DNA合成模块确定
        3.6.2 荧光探针检测单链DNA
        3.6.3 ST-SSB系统回收单链DNA
    3.7 讨论
    3.8 本章小结
第4章 细胞体内的基因编辑技术
    4.1 引言
    4.2 体内基因编辑初探
        4.2.1 MG1655 中单链DNA合成验证
        4.2.2 环状单链DNA介导的基因编辑
    4.3 线性单链DNA介导的基因编辑
        4.3.1 构建RC-Cas介导的基因编辑系统
        4.3.2 RC-Cas-介导的等位基因替换
    4.4 RC-Cas介导的1011 bp片段插入
    4.5 讨论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细胞体内的DNA信息存储
    5.1 引言
    5.2 文库构建
        5.2.1 文库合成设计
        5.2.2 体内存储核苷酸序列文库构建
        5.2.3 引物同源臂设计策略
    5.3 解码策略
        5.3.1 解码过程
        5.3.2 生物信息学统计分析
    5.4 体内信息存储初探
        5.4.1 文库体内信息存储设计
        5.4.2 体内信息存储系统构建
        5.4.3 存储数据提取
    5.5 信息体内存储容量验证
        5.5.1 体内存储文库构建
        5.5.2 存储能力分析
    5.6 讨论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总结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基因序列
附录 B 质粒构建信息
附录 C 引物序列信息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10)基于Raptor码的DNA信息存储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DNA存储技术框架及研究现状
        1.2.1 DNA存储技术框架
        1.2.2 DNA信息存储技术的发展及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内容和结构安排
第2章 基于LT码的DNA编码方法
    2.1 引言
    2.2 DNA信息存储技术的编解码流程
    2.3 LT编码技术介绍
        2.3.1 喷泉码
        2.3.2 LT编解码过程
    2.4 基于LT编码的DNA信息存储方法
        2.4.1 预处理
        2.4.2 LT编码
        2.4.3 筛选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Raptor码的DNA编码方法
    3.1 引言
    3.2 Raptor码概念
    3.3 LDPC码
        3.3.1 LDPC码编码
        3.3.2 LDPC码解码
    3.4 Raptor码编解码
    3.5 Raptor码度分布函数的改进
        3.5.1 基于鲁棒孤波分布的度分布改进方案
        3.5.2 基于概率转移法的度分布改进方案
    3.6 实验结果及分析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四进制RS码的DNA信息存储纠错方法
    4.1 引言
    4.2 纠错码
    4.3 RS纠错码
        4.3.1 伽罗华域的元素
        4.3.2 生成多项式
        4.3.3 RS码编码
        4.3.4 RS码解码
    4.4 四进制RS纠错码
    4.5 DNA信息纠错方法实验及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Raptor码的DNA信息存储的实现
    5.1 引言
    5.2 DNA-Raptor信息存储流程
    5.3 DNA信息存储生物技术
        5.3.1 DNA合成
        5.3.2 DNA测序
        5.3.3 DNA信息存储生物技术的实现
    5.4 DNA-Raptor信息存储方案实验结果及数据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四、发展信息存储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DNA信息存储的机遇与挑战[J]. 强薇,沈玥,戴俊彪. 生命科学, 2021(12)
  • [2]网络直播平台着作权侵权制度研究[D]. 姚震. 中国政法大学, 2021
  • [3]基于荧光玻璃的电子俘获型光信息存储研究[D]. 郑涛. 南京邮电大学, 2021
  • [4]面向光学信息存储应用的深陷阱长余辉发光材料[J]. 庄逸熙,陈敦榕,解荣军. 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 2021(15)
  • [5]基于信息存储的TdT酶促DNA合成芯片的研究[D]. 韩瑞雪. 天津大学, 2020(02)
  • [6]金属基卟啉聚酰亚胺和含三联吡啶超分子的设计合成及其信息存储行为和机理研究[D]. 张焱坤. 北京化工大学, 2020
  • [7]基于自适应哈夫曼编码和级联纠错码的DNA存储方法研究[D]. 张子昱. 天津大学, 2020(02)
  • [8]含氧酸盐基光信息存储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 王彩艳.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 2020(03)
  • [9]大肠杆菌体内的基因编辑及信息存储[D]. 郝敏. 天津大学, 2020(01)
  • [10]基于Raptor码的DNA信息存储方法研究[D]. 彭康. 天津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发展信息存储技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