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色服饰论文-覃小桐

颜色服饰论文-覃小桐

导读:本文包含了颜色服饰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越南,歌谣,服饰,颜色

颜色服饰论文文献综述

覃小桐[1](2019)在《越南歌谣服饰颜色内涵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歌谣是越南口头文学的主要内容之一。传统服饰颜色在歌谣中有其一定的表现空间。歌谣中的服饰颜色不仅是对客观事物的描述,也是人内心的写照。本文分析越南歌谣中服饰基本色:"黑、棕、白、绿",探析其深层次的文化含义。(本文来源于《戏剧之家》期刊2019年32期)

赵凤[2](2019)在《《红楼梦》伊藤漱平日译本中红色系服饰颜色词的翻译》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伊藤漱平《红楼梦》日文全译本为研究对象,分析《红楼梦》中红色系服饰颜色词的翻译。可以发现基本颜色词基本可以对应翻译。限定性组合颜色词和实物颜色词,有些可以达到对应翻译,但大多数词语由于两个颜色词语的差异,不能准确翻译。(本文来源于《青年文学家》期刊2019年24期)

杨菲,李凤萍[3](2018)在《目的论视角下服饰颜色词的英译研究——以《红楼梦》中贾宝玉的服饰颜色词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红楼梦》原着和霍译本为研究对象,基于翻译功能目的论,研究其中颜色词的分类以及霍译本中贾宝玉服饰颜色词所采用的翻译策略。研究发现:第一,《红楼梦》中贾宝玉的服饰颜色词可以分为基本颜色词、复合式颜色词和附加式颜色词叁类。第二,在贾宝玉的服饰颜色词中,翻译基本颜色词时大多采用直译的方法;翻译复合式颜色词时分别采用直译、意译、直译+不译的方法;翻译附加式颜色词时大多采用意译的方法。第叁,霍克斯摆脱了原文的词义和形式的束缚,结合到自己的理解,更好地给译入语读者传达原文的意思,传播了中华文化。(本文来源于《戏剧之家》期刊2018年32期)

徐菲,赵志军,李东,高彩云,刘剑虹[4](2018)在《酸碱度对中国传统服饰色彩颜色特征值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传统服饰色彩染色工艺中酸碱度的作用,使用染色配方中提取出来的苏木染材,采用水煎法萃取色素,对棉织物进行前媒染工艺研究,确定了不同p H值在白矾和皂矾媒染条件下的显色规律及色彩明度、色相、饱和度的取值范围。结果表明:p H值对苏木棉织物白矾前媒染显色影响较大,且呈不同色调;p H值对苏木棉织物皂矾前媒染显色影响相对较小,主要呈暖灰色调。通过调整前媒染工艺中的p H值,复原了玫瑰紫和紫檀色,证实了p H值在古代染色配方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由此派生的其他色彩极大地丰富了中国传统服饰色谱,决定了色彩的最终相貌。(本文来源于《纺织学报》期刊2018年01期)

赵芬芬,卢剑波[5](2018)在《哈尼女性传统服饰的颜色、装饰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哈尼族传统服装,主要是以黑色为主,在黑色的衣服上配的彩色的装饰、纹样,在自然界中提取的元素为主,这是哈尼人对自然界的描绘。民间说哈尼人为了能引起天神的注意就用红色作为装饰,这样能得到天神庇佑。总的来说,哈尼女性的服饰装饰是来自生产劳作和对自然的理解以及本民族古老的信仰。(本文来源于《大众文艺》期刊2018年01期)

李娟[6](2017)在《论周代服饰颜色等级制度及其成因》一文中研究指出周代服饰的颜色总体上分为"正色"和"间色"。尽管夏商时人们就已经有了基本的颜色尊卑观念,但直到西周时期,服饰的颜色才有了严格的尊卑等级制度。周代服饰颜色等级制度要求服饰颜色总体上遵循"正色高于间色"的原则,服饰的各个构成部分也有着独特的颜色等级要求。而导致这种服饰颜色等级制度出现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周代严格的阶级等级制度的产生以及礼仪制度的确立。(本文来源于《黑龙江工业学院学报(综合版)》期刊2017年09期)

沈天琦,梁惠娥[7](2017)在《基于HSV颜色模型下近代江南、闽南地区民间女性服饰色彩差异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近代江南、闽南地区民间服饰是我国汉族民间服饰体系的重要分支,其各具特色的服饰色彩具有宝贵的审美艺术价值和文化传承价值.本文以江南大学民间服饰传习馆为依托,借助HSV颜色模型从色相、饱和度、明度3方面对馆藏近代江南、闽南地区民间女性服饰进行实物测色分析,通过定性描述与定量分析的方法比较两地服饰色彩差异,同时指出服饰色彩是地域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对其研究有助于对我国汉族服饰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与发扬.(本文来源于《北京服装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7年02期)

杨芙蓉[8](2017)在《生态翻译视域下经典名着《红楼梦》中服饰颜色词英译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生态翻译学的翻译适应选择论为理据,从语言、文化、交维叁重维度探析我国经典文学名着《红楼梦》中人物服饰颜色词的英译,以杨宪益译本为参照,探析在不同翻译生态环境下,译者对红楼人物服饰颜色词的适应性选择转换,以实现整合性译论研究。(本文来源于《北方文学》期刊2017年18期)

霍冕[9](2016)在《《金瓶梅词话》服饰颜色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金瓶梅词话》(下文简称《词话》)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由文人独立撰写的长篇世情小说。小说对人物服饰色彩描写数量之多、频率之高在明代同类文献中首屈一指,可以说《词话》对服饰的描写开启了中国古代小说服饰描写的先河。对《词话》中的服饰颜色词展开研究,不仅有益于构建近代颜色词体系,而且对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亦将有所帮助。本文穷尽性地搜集了《词话》中的服饰颜色词,通过整理和归纳,较为完整地呈现了《词话》服饰颜色词的全貌。本文将《词话》中的服饰颜色词大致分为八个部分,前七部分为“红、绿、黄、黑、白、蓝、紫”七大色系,最后一部分将其他不便归于七大色系的颜色词条单独归为一类。对各服饰颜色词按照其构成方式、颜色定义、出现频次、涉及人物和服饰类型、体现的文化内涵等方面来进行分析论证。全文共分为十章,第一章为绪论,简要介绍了本文的选题缘由、相关研究论述以及展开研究的途径和方法等;第二章到第九章为具体颜色词的分析论述,在论述时多引用文献内容作依据;第十章为结语,是全文的总结。文章指出,在《词话》服饰颜色用词中,“红”、“蓝”、“黄”叁个色系的服饰颜色词较为常用,出现频次较高,构成了服饰颜色词使用的主体。在古代服饰用色中,红色系还是以其强势的地位牢牢占据着民众服饰用色的主位。(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6-05-20)

申旭梅[10](2016)在《基于颜色特征的少数民族服饰图像检索》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同一民族的服饰具有统一的色调,文章使用RGB颜色空间下的颜色直方图来表示少数民族服饰图像的颜色特征,并在自建的少数民族服饰图像库中进行图像检索实验,在进行少数民族服饰图像检索时,使用改进的L1距离公式进行相似性度量,并与不同的相似性度量方法进行了对比研究,实验结果表明,与L1距离、L2距离、卡方距离和Canberra距离等相似性度量方法相比,文章提出的相似性度量方法检索效果较好。(本文来源于《信息通信》期刊2016年03期)

颜色服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以伊藤漱平《红楼梦》日文全译本为研究对象,分析《红楼梦》中红色系服饰颜色词的翻译。可以发现基本颜色词基本可以对应翻译。限定性组合颜色词和实物颜色词,有些可以达到对应翻译,但大多数词语由于两个颜色词语的差异,不能准确翻译。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颜色服饰论文参考文献

[1].覃小桐.越南歌谣服饰颜色内涵探析[J].戏剧之家.2019

[2].赵凤.《红楼梦》伊藤漱平日译本中红色系服饰颜色词的翻译[J].青年文学家.2019

[3].杨菲,李凤萍.目的论视角下服饰颜色词的英译研究——以《红楼梦》中贾宝玉的服饰颜色词为例[J].戏剧之家.2018

[4].徐菲,赵志军,李东,高彩云,刘剑虹.酸碱度对中国传统服饰色彩颜色特征值的影响[J].纺织学报.2018

[5].赵芬芬,卢剑波.哈尼女性传统服饰的颜色、装饰特征研究[J].大众文艺.2018

[6].李娟.论周代服饰颜色等级制度及其成因[J].黑龙江工业学院学报(综合版).2017

[7].沈天琦,梁惠娥.基于HSV颜色模型下近代江南、闽南地区民间女性服饰色彩差异分析[J].北京服装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

[8].杨芙蓉.生态翻译视域下经典名着《红楼梦》中服饰颜色词英译探析[J].北方文学.2017

[9].霍冕.《金瓶梅词话》服饰颜色词研究[D].山东大学.2016

[10].申旭梅.基于颜色特征的少数民族服饰图像检索[J].信息通信.2016

标签:;  ;  ;  ;  

颜色服饰论文-覃小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