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男子汉论文-石成城

寻找男子汉论文-石成城

导读:本文包含了寻找男子汉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寻找男子汉”文学,性别主体,困境

寻找男子汉论文文献综述

石成城[1](2019)在《论新时期初期女性性别主体建构的困境——对“寻找男子汉”文学的反思》一文中研究指出"寻找男子汉"文学是当代中国第一个由女性发起、以性别命名的文学创作潮流,是女性寻找自我、试图建立自我主体的一场文化活动,但是,女性在"寻找男子汉"文学之中并没有建立起自我主体地位。"寻找男子汉"文学包含着诸多矛盾话语,显示了新时期初期女性在性别主体建构过程中所遭遇的困境,给人们留下了诸多反思与检讨的空间。(本文来源于《百家评论》期刊2019年01期)

张伯存[2](2016)在《80年代的“寻找男子汉”》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80年代,在影视、文学、社会生活中出现了一种"寻找男子汉"、呼唤硬汉气质、表征阳刚之气的文化现象,它的出现有深刻、复杂的原因,本文试分析之。1985年2月,《中国青年》杂志在栏目总标题"一扫混沌平庸,扬我阳刚之气"中发表一篇署名水竹的文章《到哪儿去寻找高仓健》,文章对高仓健的评价是:"刚毅,勇敢,百折不挠,把感情埋得很深,又爱得那么热烈";"沉静,坚忍,从不诉苦。他就像一座山那(本文来源于《中国图书评论》期刊2016年03期)

王澄霞[3](2014)在《中国当代女性的婚恋心路历程——从《寻找男子汉》到《婚姻保卫战》》一文中研究指出新时期以来的30多年间,当代中国的两性关系历经了沧海桑田的变化。以几部引发广泛社会反响的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为分析样本,可以揭示中国当代女性婚恋观发生的如下巨大转变:从1980年代"寻找男子汉"到当下欣赏"家庭煮夫",女性政治经济地位的改善带来女性主体意识的增强,这必然会对"男高女低"传统婚姻模式产生一种反拨。随着女性政治经济地位的继续提高,"女高男低"的婚姻组合必将逐渐为社会所接受,尽管这一过程还比较漫长。(本文来源于《山东女子学院学报》期刊2014年06期)

方莉华[4](2014)在《寻找男子汉》一文中研究指出户外活动时,扬扬一脸气愤地跑来告诉我:"老师,嘉嘉骂我,说我不是男子汉。"嘉嘉不甘示弱地说:"他就不是男子汉。"我问嘉嘉:"扬扬为什么不是男子汉?"嘉嘉不屑一顾地说:"他老跟女孩子跳皮筋。"自从进入大班后,这样的"告状"时有发生。在男孩子的纠纷中,"男子汉"已成为出现频率颇高的一个词。这一方面说明幼儿已有了较强的性别意识,并朝着我们成人约定俗成的性别角色发展;另一方面也显示出幼儿对性别角色的认识并不清晰。比如,在其他男孩子眼里,(本文来源于《东方宝宝(保育与教育)》期刊2014年06期)

穆艳秋[5](2012)在《寻找男子汉:解读帕拉纽克的《搏击俱乐部》中的存在主义》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对帕拉纽克的代表作《搏击俱乐部》的解读指出,20世纪末消费文化剥夺了男人的男性身份和男子气概,尽管经由暴力之路获取男性地位行不通,但是只要有爱和沟通,人们仍然能做出正确的选择,最终改善自身的生存状况。(本文来源于《名作欣赏》期刊2012年09期)

李兴泉[6](2011)在《寻找男子汉》一文中研究指出我教这个班已经叁年了,学生33人,可不论是男生,还是女生,见人总是躲藏,似乎是一只只老鼠或是一只只藏在壳里的小虫,更别提让他们在课堂上或学校赛事中抛头露面、大显身手、为班级争光了。为此,我总想着给他们一个展现自我的机会。(本文来源于《甘肃教育》期刊2011年11期)

刘传霞[7](2010)在《“寻找男子汉”、“女强人”文学与女性性别身份认同》一文中研究指出新时期之初,当中国女性进入由语言和法则所构成的象征界,试图完成自我主体身份认同的时候,由于缺乏属于自己的话语体系与理论,女性无法为自己的性别身份和性别立场获得合法的社会地位。没有话语理论作支援的女性"突围表演",只能沿用包含男权思想的话语曲折隐晦地表达自己的反抗愿望,凭借已有的话语理论为女性争取自我实现空间。而一旦运用这种话语,女性就会步入男权社会的权力逻辑,就会被禁锢于一个她们原本想反抗的权力结构之上。这就是新时期之初中国女性写作所面临的困境,也是女性主体身份建构、性别身份认同所遭遇的围困。"寻找男子汉"、"女强人"文学和"我首先是一个人,然后才是一个女人"宣言的流行和陷落,正是这一困境的表现。(本文来源于《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0年04期)

邓明艾[8](2008)在《寻找男子汉》一文中研究指出上世纪70年代末期,被八个样板戏败坏了胃口的中国人,惊喜地从刚引进的外国电影中看到了有个性的人物形象,于是以演硬汉着名的日本影星高仓健走红中国,被不少人认为是男子汉的标准样子。以至于当时一部电影也取名为《寻找男子汉》。但影响所及,却造出了一批扮酷的硬汉,他们总是摆出一副四川话所谓"掐不痛呵不笑"的样子,实在让人反胃。我一位小兄弟90年代前期(本文来源于《当代电视》期刊2008年03期)

俞志清[9](2008)在《寻找男子汉》一文中研究指出人物:“花儿”,“一剪梅”,柳指导,送水工。〔幕启。排练场,柳指导和选秀男演员“花儿”、“一剪梅”在排戏。〔音乐起。灯光亮。〔柳指导拿着一把伞等待着。〔随着一曲王菲的《我愿意》———“一剪梅”(柔情地唱着)“我愿意,我愿意为你付出一切———”〔在戏中,柳(本文来源于《剧本》期刊2008年01期)

俞志清,桑麟康[10](2007)在《寻找男子汉(喜剧小品)》一文中研究指出幕启,开台上放着五把椅子,天幕灯亮,介台灯暗。排练场上,柳指导和选秀演员正在排戏。【音乐起,灯光亮.「柳指导手拿一把伞等待着. [一剪梅随着王菲的歌曲《我愿意》上场,柔情地唱"我愿意,我愿意为你付出一切。"两人恰似一时情人翩翩起舜。(本文来源于《上海戏剧》期刊2007年11期)

寻找男子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20世纪80年代,在影视、文学、社会生活中出现了一种"寻找男子汉"、呼唤硬汉气质、表征阳刚之气的文化现象,它的出现有深刻、复杂的原因,本文试分析之。1985年2月,《中国青年》杂志在栏目总标题"一扫混沌平庸,扬我阳刚之气"中发表一篇署名水竹的文章《到哪儿去寻找高仓健》,文章对高仓健的评价是:"刚毅,勇敢,百折不挠,把感情埋得很深,又爱得那么热烈";"沉静,坚忍,从不诉苦。他就像一座山那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寻找男子汉论文参考文献

[1].石成城.论新时期初期女性性别主体建构的困境——对“寻找男子汉”文学的反思[J].百家评论.2019

[2].张伯存.80年代的“寻找男子汉”[J].中国图书评论.2016

[3].王澄霞.中国当代女性的婚恋心路历程——从《寻找男子汉》到《婚姻保卫战》[J].山东女子学院学报.2014

[4].方莉华.寻找男子汉[J].东方宝宝(保育与教育).2014

[5].穆艳秋.寻找男子汉:解读帕拉纽克的《搏击俱乐部》中的存在主义[J].名作欣赏.2012

[6].李兴泉.寻找男子汉[J].甘肃教育.2011

[7].刘传霞.“寻找男子汉”、“女强人”文学与女性性别身份认同[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

[8].邓明艾.寻找男子汉[J].当代电视.2008

[9].俞志清.寻找男子汉[J].剧本.2008

[10].俞志清,桑麟康.寻找男子汉(喜剧小品)[J].上海戏剧.2007

标签:;  ;  ;  

寻找男子汉论文-石成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