蕨根淀粉论文-毛振宁

蕨根淀粉论文-毛振宁

导读:本文包含了蕨根淀粉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微波消解,ICP-OES,蕨根淀粉,微量元素

蕨根淀粉论文文献综述

毛振宁[1](2017)在《微波消解-ICP-OES法测定蕨根淀粉中8种微量元素》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建立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测定蕨根淀粉中8种微量元素的方法。方法蕨根淀粉样品经HNO_3-H_2O_2微波消解后,ICP-OES法测定Al、Ca、Fe、Mg、K、Na、P和Zn等多种微量元素。结果 8种微量元素的线性良好(相关系数R2>0.999),检出限在0.5~8.5μg/L,方法精密度(RSD)在0.8%~5.3%范围内,回收率在90.7%~109.2%范围内。采用该方法测定了灌木枝叶国家标准物质,标准物质的测定结果与参考值基本一致。测定结果表明:蕨根淀粉中Ca、P、Fe、Zn的含量较高。结论该方法快速灵敏准确,适用于蕨根淀粉中8种微量元素的分析。(本文来源于《科技创新导报》期刊2017年19期)

杜传来,王丽,潘苗苗,郭子义[2](2016)在《蕨根淀粉的颗粒形态与糊化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讨蕨根淀粉的糊化性能,以蕨根为原料,采用湿法提取淀粉,并进行提纯,对蕨根淀粉的颗粒形态、糊黏度曲线、糊冷热黏度、糊透明度、抗剪切性、冻融稳定性、凝沉性及抗老化性等特性进行了研究,并与玉米淀粉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扫描电镜观察蕨根淀粉颗粒表面光滑,大小均匀,呈椭圆或鹅卵石形,粒径范围10.23~26.14μm,长轴平均粒径19.09μm,稍大于玉米淀粉;布拉班德糊黏度曲线表明蕨根淀粉糊化温度为68.9~89.4℃,低于玉米淀粉糊,而峰值黏度为611 mPa·s,高于玉米淀粉;与玉米淀粉相比,蕨根淀粉稳定性好、透光性好、冻融稳定性好、抗老化性强,而凝沉性较弱、抗剪切性较差。蕨根淀粉较适于速溶、快餐、冷冻食品加工。(本文来源于《中国粮油学报》期刊2016年07期)

熊竹[3](2014)在《醋酸蕨根淀粉酯的制备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蕨根为凤尾蕨科植物蕨的根茎,在重庆周边,武陵山脉山区分布广泛,其根茎淀粉含量最高达46%,可生产蕨根粉条、蕨粉羹等保健食品[1]。另据《本草纲目》记载:蕨粉有去湿热、通经络、舒筋骨、补五脏不足之效[2-3]。故将蕨根开发成食品和保健药品有非常好的市场前景。本文通过研究醋酸酐用量、淀粉乳浓度、反应温度、反应PH、反应时间对醋酸酯淀粉制备的影响,确定了制备条件。并首次制备出了低取代度的蕨根(本文来源于《农技服务》期刊2014年09期)

齐国源,马旻,刘茜,高楠,吴海云[4](2011)在《不同添加剂对蕨根淀粉凝沉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凝沉特性是淀粉的重要性质,研究氯化钠、蔗糖、柠檬酸、明矾、海藻酸钠、单甘脂对蕨根淀粉凝沉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添加剂对蕨根淀粉糊的凝沉性有改善作用;单甘脂、海藻酸钠、蔗糖对蕨根淀粉糊的凝沉性影响较显着;明矾添加一段时间后对其影响比较显着;氯化钠、柠檬酸对其影响较小。(本文来源于《粮食加工》期刊2011年01期)

杜双奎,赵佳,周丽卿,何苗[5](2011)在《蕨根淀粉颗粒形貌与糊化黏度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马铃薯淀粉和红薯淀粉为对照,研究了蕨根淀粉的颗粒形貌及糊化黏度特性。蕨根淀粉颗粒多为圆形或椭圆形,少数呈棒状,颗粒表面光滑。颗粒大小差异较大,粒径为5~31μm。蕨根淀粉颗粒具有可见偏光十字,偏光十字位于颗粒一端,呈"Ⅹ"。蕨根淀粉的起糊温度明显低于红薯淀粉,与马铃薯淀粉相当。蕨根淀粉糊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较高的回生值,适宜加工粉丝类产品。蔗糖、NaCl、碱面和明矾的添加及pH值对蕨根淀粉糊化特性有影响。蔗糖使蕨根淀粉糊黏度增大;NaCl可提高蕨根淀粉糊的热稳定性,延缓体系老化;碱面、明矾的添加使蕨根淀粉糊的热稳定性下降;蕨根淀粉糊耐酸性差,在酸性条件下,蕨根淀粉发生明显水解作用,体系黏度降低。(本文来源于《食品与发酵工业》期刊2011年01期)

孟凡冰,陈恋,钟耕,吴应梅[6](2011)在《蕨根淀粉的组分分离和纯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蕨根淀粉为原料,采用有机溶剂低温重结晶法和凝胶色谱分析对蕨根淀粉的分级和纯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用正丁醇重结晶法重结晶8次和5次,可以得到高纯度的蕨根直链和支链淀粉。蕨根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与碘络合物的最大吸收波长分别为640 nm和547 nm,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的蓝值分别为0.91和0.13,均处于相应的分布范围,表明纯化后蕨根直链和支链淀粉的纯度高。蕨根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的分子质量范围均小于玉米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蕨根淀粉含直链淀粉为25.38%,高于玉米淀粉的20.33%。(本文来源于《中国粮油学报》期刊2011年01期)

孙昌波[7](2010)在《加工条件对蕨根淀粉理化及应用特性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研究了蕨根淀粉高效提取工艺及过氧化氢漂白技术,研究了蕨根淀粉的糊化特性、流变特性、老化特性及膨化特性,为蕨根淀粉的深加工提供理论参考。蕨根淀粉提取的最佳工艺条件为石灰水的pH8.0,料液比1:4,浸泡时间3h,沉降时间7h,在此工艺条件下,淀粉的提取率为82.61%。蕨根淀粉中含有丰富的果胶、灰分、粗脂肪和蛋白质,直支比0.21-0.25。蕨根淀粉的溶解度和膨胀度较高。蕨根淀粉颗粒形状复杂,有球形、椭球形、肾形及多边形,颗粒表面光滑,不整齐,脐点位于一侧。蕨根淀粉颗粒长轴长度为4.6-24.3(平均11.9)u m,偏光十字清晰可见,偏光十字呈黑十字或“X”形。蕨根淀粉在20为5.8°、14.3°、15.6°、23.2°处出现明显的衍射峰,蕨根淀粉颗粒的结晶结构属于C型,结晶度为38%左右,其中微晶点14%,亚晶点24%。蕨根淀粉白度较低,过氧化氢漂洗能显着增加蕨根淀粉的白度。最佳漂白条件下,淀粉白度增加45.3%-132.4%。漂白之后,极少数淀粉颗粒表面出现凹陷和裂纹,绝大多数淀粉颗粒无变化。漂白对淀粉的偏光十字结构、X-射线衍射图谱基本没有影响,漂白前后化学成分的含量差异较小。经过漂白之后,淀粉的溶解度有所增加,抗冻能力明显增强。蕨根淀粉的糊化温度介于55-76℃之间,糊化焓AH为9.65 J/g。通过RVA分析可知:蕨根淀粉的峰值粘度高于玉米淀粉,低于马铃薯淀粉,但蕨根淀粉的谷值粘度、最终粘度、消减值比玉米淀粉、马铃薯淀粉都高,蕨根淀粉的崩解值小于马铃薯淀粉,大于玉米淀粉,表明蕨根淀粉抗剪切能力优于马铃薯淀粉。蕨根淀粉的峰值粘度时间随着盐用量的增加而推迟,盐能增强蕨根淀粉的热稳定性和抗剪切能力,盐对马铃薯淀粉、玉米淀粉的糊化温度影响不大,但盐明显提高了蕨根淀粉的峰值糊化温度,且蕨根淀粉和玉米淀粉的峰值粘度时间随着盐用量的增加而推迟;马铃薯淀粉的峰值粘度明显降低,而盐对蕨根淀粉、玉米淀粉的峰值粘度影响不大,在含盐条件下,蕨根淀粉的粘度明显高于马铃薯淀粉和玉米淀粉。pH值对蕨根淀粉的糊化温度没有影响,但对蕨根淀粉糊的粘度有明显影响,酸性环境中,峰值粘度、谷值粘度和最终粘度均较低,叁种淀粉均在偏中性条件下呈现最低崩解值,表明极端pH条件可能会破坏淀粉的热稳定性,在强酸强碱性条件下,蕨根淀粉的崩解值小于马铃薯淀粉,所以蕨根淀粉的酸碱稳定性优于马铃薯淀粉。蔗糖使蕨根淀粉的峰值粘度、谷值粘度、最终粘度及崩解值均有所上升,表明蔗糖增强了淀粉的糊化和抗老化性能,并且破坏淀粉的热稳定性。蕨根淀粉糊的冻融稳定性较差,只经冻融一次就有水分析出。蕨根淀粉糊具有明显的触变性,存在“剪切稀化”现象。蕨根淀粉糊的粘度随着淀粉浓度、蔗糖浓度的增加而增加,随着转速、温度、氯化钠浓度的增加而下降。pH=10.0左右时,淀粉糊的粘度最大。蕨根淀粉凝胶稠度明显高于马铃薯淀粉和玉米淀粉,达120.75,为软胶凝度。蕨根淀粉糊在老化过程中,粘度先上升后下降,淀粉糊透光率降低。蕨根淀粉比玉米淀粉老化速度慢。老化过程中,淀粉糊的网络结构发生凝聚,体系的非均相性变大,特征衍射峰的强度不断增大,衍射曲线的总面积不断变大,结晶度也逐渐增加,无定形区域逐渐减小。老化主要发生在糊化后24h内。蕨根淀粉在强酸、强碱时凝沉稳定性较好。氯化钠使凝沉稳定性下降。葡萄糖和蔗糖都能使淀粉糊凝沉稳定性提高,且随着浓度的提高,其效果越明显。采用微波膨化时,膨化蕨根淀粉硬度与葛根淀粉相当而远小于马铃薯淀粉,孔隙率明显大于葛根和马铃薯淀粉;采用油炸膨化时,蕨根淀粉的膨胀率大于葛根和马铃薯淀粉,硬度与葛根淀粉相当而远小于马铃薯淀粉,孔隙率明显小于葛根和马铃薯淀粉。在微波膨化加工过程中,食盐、碳酸氢钠、蔗糖及油脂的添加均降低了淀粉的膨化倍数;食盐使膨化产品孔隙变大,糖及油则使其变小;食盐、碳酸氢钠、油脂的添加量越大产品的硬度越大,食盐的添加尤为明显,而蔗糖在低浓度时降低产品硬度,高浓度时则提高产品硬度。在油炸膨化加工过程中,食盐、碳酸氢钠、蔗糖及油脂的添加降低淀粉的膨化倍数;食盐、碳酸氢钠及糖的添加使膨化产品孔隙变大,而油则使其变小;食盐、碳酸氢钠、油脂的添加量越大,产品的硬度越大,碳酸氢钠的添加尤为明显,而蔗糖在低浓度时降低产品硬度,高浓度时则提高产品硬度。(本文来源于《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期刊2010-12-01)

张升晖,覃海兵,洪雁[8](2008)在《蕨根淀粉理化性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新鲜蕨根为原料,采用石灰水浸泡工艺提取蕨根淀粉,测定其透明度、老化度、溶解度、膨胀度、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含量、冻融稳定性等理化性质,并与玉米淀粉和马铃薯淀粉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蕨根淀粉的膨胀度、抗老化性较差,溶解度、透明度均较好,直链淀粉含量较少,作为一种新的淀粉资源,具有广阔的开发和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食品科学》期刊2008年09期)

陈恋[9](2008)在《蕨根淀粉理化性质及抗性淀粉制备工艺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蕨根中含淀粉20%~35%,是蕨根的主要组成物质。研究证明蕨根淀粉制品具有强身、健体、防癌、抗癌之功效,因此,开发前景十分广阔。本文以蕨根淀粉为原料,系统地研究了蕨根淀粉的基本理化性质和分子结构,并得出了压热法制备蕨根抗性淀粉的最佳工艺。主要结论如下:1.蕨根淀粉理化性质的研究运用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仪、分光光度计、Brabender粘度计、差示扫描量热仪等仪器,对蕨根淀粉的颗粒形态、晶体类型、老化特性、流变学特性、糊化特性等进行了研究,并以玉米淀粉和马铃薯淀粉作对照。蕨根淀粉水分含量较低,灰分、蛋白质和粗脂肪含量均介于玉米淀粉和马铃薯淀粉之间,其组成成分为水分10.29%±0.17%、灰分0.31%±0.03%、蛋白质0.09%±0.01%、粗脂肪0.22%±0.02%。蕨根淀粉颗粒多数为卵圆形,部分为圆形和多边形,表面光滑无裂纹,平均粒径为14μm,粒径分布在7~28μm。蕨根淀粉颗粒的偏光十字接近于中心位置,且比较明显,多数呈十字型,部分呈“X”型,晶体结构属C型。蕨根淀粉糊的持水性和冻融稳定性较马铃薯淀粉差,但优于玉米淀粉,溶解度介于玉米淀粉和马铃薯淀粉之间。透光率为13.3%,较玉米淀粉和马铃薯淀粉差。蕨根淀粉糊放置7小时后澄清液体积百分比小,淀粉糊的凝沉性较弱。蕨根淀粉的老化值大于马铃薯淀粉小于玉米淀粉,且老化值受浓度的影响较大。蕨根淀粉糊的表观粘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在一定的剪切力作用下,蕨根淀粉、玉米淀粉和马铃薯淀粉糊的表观粘度均随着剪切时间的增加而下降,表现为假塑性流体,属于剪切稀化体系,蕨根淀粉糊的剪切稀化现象较玉米淀粉和马铃薯淀粉弱。淀粉糊的Brabender粘度曲线表明:蕨根淀粉的峰值粘度明显高于玉米淀粉,略低与马铃薯淀粉,热稳定性和冷稳定性好。DSC图谱分析得出:蕨根淀粉的糊化温度较低,为58.94℃~71.73℃,其热焓值低于玉米淀粉和马铃薯淀粉,为12.86 J/g。蕨根淀粉凝胶表面脆性一般,不易破裂;内部的硬度不大,弹性很好,粘度大,在受到外力作用后,容易回复原有形状。2.蕨根淀粉分子结构的研究蕨根淀粉和玉米淀粉的直链淀粉含量分别为25.38%和20.33%,蕨根淀粉的直链淀粉含量较玉米淀粉高。碱液分散淀粉时的搅拌速度、直链淀粉从盐溶液中分离出来的速度、纯化时正丁醇和水的用量、离心速度和离心时的温度对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的分离及纯度有影响。用正丁醇重结晶法重结晶8次和5次可以得到纯度较高的蕨根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蕨根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的分子量均小于玉米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蕨根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与碘络合物的最大吸收波长分别为640nm和547nm;蕨根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的蓝值分别为0.91和0.13,均处于相应的分布范围内,表明纯化后的蕨根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的纯度较高。3.蕨根抗性淀粉制备工艺的研究压热法制备蕨根抗性淀粉的过程中,淀粉乳浓度、压热温度、pH值、压热时间和老化时间对蕨根抗性淀粉得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通过叁因素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得出淀粉乳浓度、pH值、压热时间对蕨根抗性淀粉得率的影响大小次序为:淀粉乳浓度>pH值>压热时间。压热法制备蕨根抗性淀粉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淀粉乳浓度28.7%,pn值7.8,121℃压热处理38min,4℃老化24h,得到的蕨根抗性淀粉得率为10.94%。在淀粉乳浓度27.05%~28.02%,pH值7.48~8.00,压热时间29.68min~36.27min的优化参数条件下,蕨根抗性淀粉得率达8.5%以上的可能性有95%。(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08-05-23)

孙昌波,曹清明,钟海雁,李忠海[10](2008)在《糖类对蕨根淀粉加工特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蕨[Pteridium aquilinum]作为原材料,用水磨法提取蕨根淀粉,研究了糖类对蕨根淀粉加工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糖的加入使淀粉的糊化温度升高;葡萄糖和蔗糖使淀粉糊的粘度值上升;蔗糖和葡萄糖能使透光率增加;糖能使冻融稳定性和糊凝沉性提高,析出清液减少;蕨根淀粉糊贮藏过程中会发生老化现象,加入蔗糖和葡萄糖,在72h内粘度变化减缓,浓度达20%时,对老化的抑制效果明显;葡萄糖和蔗糖72h内对糊透光率的减小有极显着作用。(本文来源于《食品工业科技》期刊2008年01期)

蕨根淀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探讨蕨根淀粉的糊化性能,以蕨根为原料,采用湿法提取淀粉,并进行提纯,对蕨根淀粉的颗粒形态、糊黏度曲线、糊冷热黏度、糊透明度、抗剪切性、冻融稳定性、凝沉性及抗老化性等特性进行了研究,并与玉米淀粉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扫描电镜观察蕨根淀粉颗粒表面光滑,大小均匀,呈椭圆或鹅卵石形,粒径范围10.23~26.14μm,长轴平均粒径19.09μm,稍大于玉米淀粉;布拉班德糊黏度曲线表明蕨根淀粉糊化温度为68.9~89.4℃,低于玉米淀粉糊,而峰值黏度为611 mPa·s,高于玉米淀粉;与玉米淀粉相比,蕨根淀粉稳定性好、透光性好、冻融稳定性好、抗老化性强,而凝沉性较弱、抗剪切性较差。蕨根淀粉较适于速溶、快餐、冷冻食品加工。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蕨根淀粉论文参考文献

[1].毛振宁.微波消解-ICP-OES法测定蕨根淀粉中8种微量元素[J].科技创新导报.2017

[2].杜传来,王丽,潘苗苗,郭子义.蕨根淀粉的颗粒形态与糊化特性研究[J].中国粮油学报.2016

[3].熊竹.醋酸蕨根淀粉酯的制备研究[J].农技服务.2014

[4].齐国源,马旻,刘茜,高楠,吴海云.不同添加剂对蕨根淀粉凝沉性的影响[J].粮食加工.2011

[5].杜双奎,赵佳,周丽卿,何苗.蕨根淀粉颗粒形貌与糊化黏度特性[J].食品与发酵工业.2011

[6].孟凡冰,陈恋,钟耕,吴应梅.蕨根淀粉的组分分离和纯化研究[J].中国粮油学报.2011

[7].孙昌波.加工条件对蕨根淀粉理化及应用特性的影响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

[8].张升晖,覃海兵,洪雁.蕨根淀粉理化性质研究[J].食品科学.2008

[9].陈恋.蕨根淀粉理化性质及抗性淀粉制备工艺的研究[D].西南大学.2008

[10].孙昌波,曹清明,钟海雁,李忠海.糖类对蕨根淀粉加工特性的影响[J].食品工业科技.2008

标签:;  ;  ;  ;  

蕨根淀粉论文-毛振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