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哥特小说论文-张倩

女性哥特小说论文-张倩

导读:本文包含了女性哥特小说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传统哥特,女性哥特,封闭空间,女性悲剧

女性哥特小说论文文献综述

张倩[1](2019)在《张爱玲与阿特伍德女性哥特小说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严格来说,传统哥特小说是指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的经典哥特文本,它主要是以阴森恐怖的哥特式古堡为依托,讲述纯洁柔弱的少女被暴君迫害的故事,其中的神秘诡异、暴力凶杀的成分是传统哥特小说的代名词,但是由于该类型小说在故事情节、人物塑造等方面的固化,后来逐渐沦为简单机械模仿的滥制品,走向文学领域的边缘地带。而女性哥特作家活用了传统哥特小说的特征,结合自身女性的独特视角,开辟出了一片新的女性哥特领地,因此,在第一章中,本文总结了传统哥特小说与女性哥特小说的概况,并追溯了哥特对张爱玲和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影响。接着用两章的篇幅,以传统哥特小说为参照物,从微观上阐述女性哥特作品的显着特征。结合张爱玲和阿特伍德的具体文本,对她们作品中封闭空间的设置和女性人物的悲剧两方面进行比较。最后在第四章主要写了哥特(女性哥特)小说创作的理论基础以及张爱玲与阿特伍德对恐惧感的呈现。事实上哥特小说给读者的恐惧并不是单纯的害怕,而是哥特作家们通过这样的方式使读者产生“自我保持”的情感,升华读者对于真善美的理解。在研究方法上,本文采用了平行研究,从女性哥特小说的角度对中国现代作家张爱玲和加拿大作家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作品进行分析探究,以期为两位作家的比较研究领域提供新的视角和手段,同时希望能启发读者思考当下时代女性的生存处境问题。(本文来源于《辽宁大学》期刊2019-05-01)

周莉丽[2](2018)在《《暮光之城》系列小说中女性哥特元素解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美国女作家斯蒂芬妮·梅尔创作的《暮光之城》系列小说在传统哥特小说元素的基础上,集中体现了女性哥特式特征:在营造恐怖气氛的同时加入了大量的浪漫温馨元素,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生动,小说主题突出表现女性对父权制的反抗。(本文来源于《晋中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董伟杰[3](2018)在《作为女性哥特小说的《染血之室》与《黄色糊墙纸》对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1976年艾伦·莫尔斯所着的《文学妇女》的出版开启了女性哥特小说研究的风潮。该研究将哥特小说与女性主义结合起来,对一些女性作家所创作的哥特小说进行新的解读,体现了性别领域在20世纪对西方哥特文学研究所取得的开拓性进展。安吉拉·卡特(1940-1992)是英国当代极富个人色彩的作家,也是最早公开从事妇女运动和女性主义批评的英国女作家之一。在她众多文学作品中,1979年出版的中篇小说《染血之室》最受关注和赞誉。夏洛特·伯金斯·吉尔曼(1860-1935)是美国第一次妇女运动浪潮时期着名的女权主义作家,《黄色糊墙纸》(1892)是其最具代表性的自传体短篇小说,同时也是第二次妇女运动浪潮的妇女独立宣言。这两部作品被着名女性主义批评家伊莱恩·肖沃尔特评价为具有女性哥特传统的作品。国内外对这两部小说的探讨主要集中在其哥特体裁、女性主义思想、女性自我身份的追求等主题以及写作手法等方面,尽管成果众多,但都不足以形成在女性哥特视角层面的深层探讨,更不要说对分别来自英美两部女性哥特作品的比较研究。本论文以《染血之室》和《黄色糊墙纸》为研究对象,在细致的文本解读的基础上,从女性哥特小说的视角,对两部作品进行比较研究。在女性哥特小说中,哥特背景被认为是男权社会对女性的禁锢,哥特母题的运用进一步揭穿了父权中心主义对女性的蹂躏,而哥特女性在逆境中的反抗则标志着女性意识的苏醒。本文透过作品对女性哥特小说元素的运用,探讨卡特和吉尔曼如何通过哥特小说的体裁建构来传达她们的女性意识。女性的觉醒与反抗是近现代文学史上一个长久不衰的主题,卡特和吉尔曼透过其作品的哥特小说外形,将目光聚焦于父权专制下女性的不幸际遇。本文通过分析《染血之室》和《黄色糊墙纸》两部作品的异同,深入探讨女性是如何从男权社会的附庸到对其进行质疑、甚至解构父权中心主义的变化历程,并引发读者对构建和谐两性关系进行有益思考。从吉尔曼笔下女性反抗的“失败”到卡特笔下女性反抗的“成功”,体现了女性自我意识的发展和进步。本文对于进一步探索女性哥特小说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对更好地理解和研究卡特和吉尔曼这两位作家及其代表性作品也有一定的价值。(本文来源于《鲁东大学》期刊2018-06-01)

曾淑玲[4](2018)在《论女性哥特小说中女主人公的成长——以《蝴蝶梦》中的“我”为研究对象》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参照迪亚娜·朗赫费勒(Diane Long Hoeveler)等哥特小说家的女性哥特主义理论,从当代女权批评关于女性哥特文学的理论出发,对达夫妮·杜穆里埃的《蝴蝶梦》这部经典女性哥特小说进行分析。通过对文本中的"我"和吕蓓卡、迈克西姆以及丹弗斯太太之间的关系进行审视,考察了"我"在心理上、情感上逐渐成熟的成长背景、成长载体和成长动力,体现了女性哥特小说中女主人公的成长过程。(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5期)

郭晶,王玉[5](2016)在《浪漫主义时期女性哥特小说情节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小说是形成于浪漫主义时期的文学体裁,其中哥特小说是最能体现浪漫主义文化中丰富想象力的小说流派,倍受大众喜爱。它探索了小说中人物甚至是读者对于未知事物的恐惧,并且用神秘和悬疑的情节吸引我们通读全文,让女性在浪漫中感受真实,备受启迪。(本文来源于《兰州教育学院学报》期刊2016年05期)

陈春萍[6](2016)在《探析《藻海无边》女性哥特小说元素的延续与发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藻海无边》是英籍女作家琼·里斯的经典回归之作。在这部作品中,她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延续并发展了女性哥特小说的元素。一方面,恰当的哥特式环境描写、可怕的梦魇和各种意象的再现生动地展示了哥特式恐怖,成功地凸显了女性哥特小说传统;另一方面,通过对男性形象的多面性描写,让男主人公不同于传统女性哥特小说中的纯"恶棍"。此外,开放式的结尾也赋予了读者无限的想象,引发人们对人类社会的思考。(本文来源于《黄山学院学报》期刊2016年02期)

郭晶,刘亚琼[7](2016)在《浪漫主义时期女性哥特小说人物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浪漫主义时期的女性哥特小说是哥特小说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将古典与现代两种浪漫主义形式融合在一起,从女性视角巧妙地描写具有女性哥特特征的人物,让读者在阅读完作品后对人性产生更透彻的理解。(本文来源于《兰州教育学院学报》期刊2016年03期)

刘广南[8](2016)在《爱丽丝·门罗短篇小说集《逃离》女性哥特元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短篇小说家爱丽丝·门罗不仅是加拿大文学的骄傲,也是英语世界最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她在2013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确立了自己在世界文坛的重要地位。她的作品关注的是平淡生活表面下女性波澜壮阔的内心世界,反映小城镇普通人特别是女性极具悲剧性的平凡生活,因此,她被许多文学评论家称为“加拿大的契科夫”。门罗在2004年出版的短篇小说集《逃离》由八个短篇小说组成,记录了一群小镇女性失败的“逃离”经历以及在“逃离”过程中所遭遇的情感纠葛和道德冲突,瑞典诺贝尔文学奖评审委员会认为该书是她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近年来,国内外对《逃离》的研究持续升温,其中,对同名短篇故事《逃离》和叁个姊妹篇《机缘》、《匆匆》、《沉寂》的研究尤为突出。研究内容则主要集中在传统的叙事艺术、女性形象、女性主义思潮和写作的地域性特征等方面。论文采取以文本细读为基础的研究方法,分析了女性哥特元素在《逃离》中的具体体现;女性哥特元素在文本中如何反映了掩藏在小镇平静生活表面下的女性恐惧和压迫;女性哥特元素的运用如何展现了小镇女性逃离过程中的内心冲突,以及门罗对女性在父权社会的生存状况和出路所提供的启示。本文共六章。第一章介绍研究背景、目的,方法、意义和写作框架;第二章是文献综述,总结了国内外对《逃离》的研究,并对哥特起源、哥特小说的出现和女性哥特小说的形成做了综合性的总结和分析。第叁章从理论层面综合介绍了形象塑造、故事背景和叙事传统等女性哥特文学元素。第四章和第五章是论文的主干部分。第四章从两极化的哥特形象、父权社会的囚禁空间和哥特叙事手法总结、分析了门罗《逃离》中所呈现的女性哥特文学元素。第五章则阐述了女性哥特元素对《逃离》文本和主题的深化,重点探究了《逃离》如何继承了女性哥特小说中的“女性受害”主题、展现了心理现实主义的文本魅力并为当代女性提供了何种生存启发。第六章总结了论文的主题、研究的启示及成果并指出了不足和研究前景。(本文来源于《西南民族大学》期刊2016-03-16)

王海南[9](2015)在《杜穆里埃小说《蝴蝶梦》中的女性哥特主义元素》一文中研究指出杜穆里埃着名的作品《蝴蝶梦》,采用女性哥特式的表达方式,揭示人性之间的阴暗和诙谐,同时又表现出女性的压抑和绝望。虽然在着作中女性角色的压抑和绝望十分明显,但其更想表达在当时男权主义的压迫下,对幸福的由衷渴望。这部书以女性哥特主义的方式描述故事人物,对女性心理特征的描写十分到位、细腻,表达了作者的心声,揭示了在男性压迫下女性的抗争。本文主要阐述女性哥特主义,诠释哥特式情景思维和女性自我身份的寻找。(本文来源于《文化学刊》期刊2015年10期)

习颖娣[10](2015)在《论《呼啸山庄》中的女性哥特小说元素》一文中研究指出哥特小说以其惊险神秘着称,哥特小说最早出现于十八世纪的英国。哥特小说具有恐怖、神秘、仇恨等元素。《呼啸山庄》是艾米莉·勃朗特的不朽巨作,大量地使用了哥特小说元素。本文从恐怖的故事意象、神秘的人物形象和仇恨的主题色彩叁个方面阐述《呼啸山庄》的哥特色彩。(本文来源于《雪莲》期刊2015年27期)

女性哥特小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美国女作家斯蒂芬妮·梅尔创作的《暮光之城》系列小说在传统哥特小说元素的基础上,集中体现了女性哥特式特征:在营造恐怖气氛的同时加入了大量的浪漫温馨元素,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生动,小说主题突出表现女性对父权制的反抗。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女性哥特小说论文参考文献

[1].张倩.张爱玲与阿特伍德女性哥特小说比较研究[D].辽宁大学.2019

[2].周莉丽.《暮光之城》系列小说中女性哥特元素解析[J].晋中学院学报.2018

[3].董伟杰.作为女性哥特小说的《染血之室》与《黄色糊墙纸》对比研究[D].鲁东大学.2018

[4].曾淑玲.论女性哥特小说中女主人公的成长——以《蝴蝶梦》中的“我”为研究对象[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8

[5].郭晶,王玉.浪漫主义时期女性哥特小说情节特征研究[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6

[6].陈春萍.探析《藻海无边》女性哥特小说元素的延续与发展[J].黄山学院学报.2016

[7].郭晶,刘亚琼.浪漫主义时期女性哥特小说人物特征研究[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6

[8].刘广南.爱丽丝·门罗短篇小说集《逃离》女性哥特元素分析[D].西南民族大学.2016

[9].王海南.杜穆里埃小说《蝴蝶梦》中的女性哥特主义元素[J].文化学刊.2015

[10].习颖娣.论《呼啸山庄》中的女性哥特小说元素[J].雪莲.2015

标签:;  ;  ;  ;  

女性哥特小说论文-张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