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自迩集论文-张惠芬

语言自迩集论文-张惠芬

导读:本文包含了语言自迩集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语言自迩集》,理想教材,本质特征

语言自迩集论文文献综述

张惠芬[1](2019)在《《语言自迩集》教材编写的解构与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语言自迩集》成书于19世纪中,是当时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经典教材。本文从以下方面探讨这部经典教材之所以成功的原因:(1)成书的背景和动因;(2)教材的定位、主要内容及安排;(3)编写团队的构成模式;(4)编写前的多方准备和编后的试用与修订。作为早期西方人编写的汉语二语经典教材,《语言自迩集》的形成过程和本质特征,对当今国际汉语理想教材的编写仍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本文来源于《华文教学与研究》期刊2019年03期)

吴晓芳[2](2018)在《《语言自迩集》词汇专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语言自迩集》是英国威妥玛于19世纪70年代编写的一部教授外国人学习汉语口语的教材。书中记录了当时的北京话口语词汇并且威妥玛对这些词的意义进行了解释。这本书对我们研究当时的北京话词汇状况以及这100多年来北京话词汇的发展变化来说是一个宝贵的资料。本论文以《语言自迩集》词汇问题作为研究课题,主要研究叁个方面问题:一是《语言自迩集》的词汇系统,重点讨论了《语言自迩集》的词汇结构和《语言自迩集》当中存在的离合词、逆序词以及固定语;二是《语言自迩集》的释义方式和释义内容;叁是《语言自迩集》释义方式对我们今天教学的启发作用。除绪论和结语,本论文共分为叁章:第一章“《语言自迩集》构词研究”,本章重点讨论《语言自迩集》的词汇构造、《语言自迩集》的后缀、《语言自迩集》的固定语、《语言自迩集》的离合词和逆序词。第二章“《语言自迩集》词汇与今北京话词汇比较研究”,通过《语言自迩集》与反映今天北京话口语词汇的《北京话词典》比较来分析100多年来北京话词汇的一些变化。第叁章“《语言自迩集》词语释义研究”,从《自迩集》的词语释义方式、释义内容以及对我们今天的教学启示叁个方面来对《语言自迩集》中的词义训释问题进行讨论。通过研究我们发现,《语言自迩集》虽然离我们今天这个时代不是太远,构词方式不可能有太大变化,但我们仍然能够看出当时的北京话跟现代北京话在词汇上还是存在一些差别的。最主要的是当时北京话中使用的词汇,在反映现代北京话口语词汇的《北京话词典》中没有收录,这些词在今天的北京话中可能已经不使用了。当时北京话口语中存在一些逆序词和离合词,还有多音节固定语,其中这些固定语有些可能在今天的北京话中已不再使用,如“旁不相干儿”“小人乍富”等。《语言自迩集》中威妥玛采用的训释方式虽然基本上是传统的解释词义的方式,他的有些解释甚至是错误的,但这些训释词义的方式仍有许多对我们今天的教学工作有启发作用。(本文来源于《河北师范大学》期刊2018-05-25)

薛佳菁[3](2018)在《《语言自迩集》的词语教学与文化认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威妥玛在进行汉语教学时,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将大量传统中国文化元素融入教学过程,学习者在接受课本语言教学时,也无时无刻不在感受着字里行间的中国文化风俗。这些中国文化元素并非作者随手设置,其语料选择和文化呈现经过了一系列的分析和筛选。如第叁章《散语章》的字词、第四章《问答章》的短对话,来源于威妥玛在华多年汉文秘书工作中的积累,及中国学者应龙田等人从中文书籍中的筛选;第五章的语段来源于已有的满族话课本,并且经过精通北京话的中国学者多次润色调整;第六章架构于《西厢记》的框架,由学者于子彬将前几章中的字词融合到通俗文学小说中,增加了阅读趣味,同时也有助于提升学习者的文化感受力。威妥玛对文本中语料的把控,充分保障了课本语言的现实语用价值,有效确保了学习者接触到的是时下最接近生活本来面目的语言,所学的汉语口语学以致用的可能性和转化率更高。《语言自迩集》对外汉语教材的定位毋庸置疑,其编纂过程兼具了西方人学习者的需求视角和西方汉语研究者的教学视角。同时学养深厚的中国本土学者对素材质量进行了把控。就本质而言《语言自迩集》是晚清时期一次以对外汉语教学为表象的跨文化交际的伟大尝试。而文本中通过大量通俗化口语对扫将中国人的普世价值观呈现给学习者,学习者在了解中国社会文化背景的同时,也潜移默化从课本中得到威妥玛的文化观念。所呈现的传统文化元素都是威妥玛精心筛选过的,在告知学习者中国人是如何思考的同时,也变相地督促了学习者主动了解中国文化。教材的使用者从旁观者角度逐渐转变成教材内容教化的对象,威妥玛多年学习和教授汉语的经验心得由此得到传递。在以往西人编纂的汉语教材中,更多的是对中国文化的贬斥,而威妥玛则表现出对中国文化深入了解后的认可和接受,这一点在早期西人汉语教学中难能可贵。(本文来源于《西南交通大学》期刊2018-05-14)

朱其智[4](2018)在《《语言自迩集》汉语语法研究札记》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对于《语言自迩集》的汉语语法研究,特别是量词研究和"的"字研究等,进行了介绍和评价,从中可以显示出《语言自迩集》汉语语法研究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同时也指出这些研究的局限所在。(本文来源于《国际汉语》期刊2018年00期)

杨阳[5](2018)在《《语言自迩集》文化项目编写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语言自迩集》是十九世纪英国人威妥玛编写的,供驻京使馆翻译生学习口语的汉语教材。同时,它也是一部历史文化文献。详实地记录了十九世纪中期北京官话的语音、词汇和语法,集中体现了清末时期北京官话的口语特征及语料价值。教材选取了大量富有传统文化特色的文化项目作为语料,并对各类项目进行了科学、合理的编排,使得学习者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对我国传统文化和思想也有了深入了解,在一定程度上展示和传播了我国传统文化。当前,学界多是从教材中北京官话的语音、词汇、语法等角度展开研究,对于教材文化项目的编排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本文主要以教材中的文化项目为研究对象,梳理这部教材文化项目编写的特点,分析其可借鉴价值,进而为当前对外汉语教材文化项目编写提供参考和建议。本文共包括四个部分:第一章首先阐述了本文的研究缘起以及研究意义,对《语言自迩集》这部教材及作者进行了简要概述,对《语言自迩集》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指出当前研究的不足,并说明了本文的研究思路及方法。在陈述本文的研究思路时,对本文关于《语言自迩集》文化项目分类的方法进行了说明。第二章根据绪论中提出的《语言自迩集》文化项目分类方法,将文化项目分为社会交际、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经济、教育、健康、政治概况、文化经典、艺术、历史知识、地理常识、时间观念、价值观念、宗教观念、思想学派15类。本章主要选取社会交际、生活方式、风俗习惯、文化经典、宗教观念、儒家思想这六大类,对教材中的文化项目展开研究。第叁章通过第二章对《语言自迩集》文化项目的梳理和分析,对教材文化项目编排特点进行归纳总结,并结合课文内容加以详细论述。第四章通过前面各章的分析,概括《语言自迩集》在文化项目编排上的先进经验,进而为当前对外汉语教材文化项目编写提出可供参考的借鉴意义。(本文来源于《四川师范大学》期刊2018-03-25)

闻雨轩[6](2018)在《17-19世纪欧洲汉学论着中的汉语口语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早在《马氏文通》问世之前,17至19世纪的欧洲汉学领域就已经出现了许多部研究汉语语法的论着。自从中国在国际范围内实施汉语推广战略,有关西方汉学的研究逐渐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然而,针对这些论着中汉语口语特征的研究还是凤毛麟角。口语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交际工具,研究口语特征对于把握语言的发展趋势,提高人们的言语素质以及训练个体的思维能力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文将汉语口语特征作为切入点,考察了 17至19世纪欧洲汉学中具有代表性的八本汉语语法着作,并主要以艾约瑟《官话口语语法》和威妥玛《语言自迩集》为重点研究对象。本论文共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绪论,主要介绍论文的选题背景,综述了国内外相关的研究成果,并交代了研究内容、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等。第二章旨在揭示17至19世纪汉语口语特征研究的发展脉络,主要采用历时对比的研究方法,按照时间顺序对所选八本着作中有关汉语口语特征的内容进行详细地归纳和梳理。第叁章和第四章分别从词法、句法两个层面来分析《官话口语语法》和《语言自迩集》中所呈现的汉语口语特征,并结合学术界现有的研究成果,挖掘编写者对于汉语口语词法和句法的解读。第五章结语及启示,主要参考17至19世纪欧洲汉学汉语口语特征及其教学特点,针对现阶段对外汉语口语教学和教材编写中存在的语体问题,提出一些有价值的改善措施。(本文来源于《厦门大学》期刊2018-03-01)

吴晓芳[7](2017)在《19世纪中期北京话复音词研究——以《语言自迩集》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对《语言自迩集》中所记录的北京话复音词的梳理和分析,来看19世纪中期北京话复音词的特点,并通过复音词词义的发展变化来探寻一百多年来北京官话口语词的演变特点。以期为官话史的研究,汉语口语史的研究和北京话口语词汇的研究等方面做出贡献。(本文来源于《唐山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期刊2017年04期)

朱晓琳[8](2017)在《从《语言自迩集》版本变化看对外汉语教材编写》一文中研究指出《语言自迩集》是一部19世纪中期外国人学习汉语的教材,由威妥玛主持编写,教材记录了大量真实的北京话语音、词汇和语法。《语言自迩集》曾多次再版,每个版本在内容选择上都发生了变化。本文以《语言自迩集》两个版本中的246组相似句子为研究对象,从语音、词汇、语法和语用几个方面观察对比两个版本间的异同,找出两个版本间的变化。全文包括五部分内容:第一章介绍《语言自迩集》的基本情况,并概述《语言自迩集》的研究现状,较为详细的总结了前人研究的成果,阐述了本研究的必要性。第二章从语音、词汇和语法角度找出《语言自迩集》初版和再版之间的变化。语音方面的变化主要表现在根据语言实际的变化而变化;词汇方面的变化主要表现在词义缩小、书面语词换成口语词、新旧词语的替换等方面。语法方面的变化主要表现在语序的变化、被动句换成主动句、增加副词等方面。第叁章找出《语言自迩集》两个版本中语用现象的变化。再版主要通过四种手段增加教材中的语用因素。一是增加修饰性成分;二是增加答语;叁是增加关联词;四是通过词语、短语或句子的替换,使表达更契合语境。第四章通过前面几章的分析,总结出1886年再版变化的特点,包括实用性、科学性、针对性、创新性和严谨性。第五章对对外汉语教材编写在词汇、语法和语用方面的启示。词汇选择标准方面的启示是所选词语应符合教材定位,根据人们认识的变化而调整教材词语和优选具体词语等;语法方面的启示是教材编写应按照学习者的实际学习水平来编写和重视语序等;语用方面的启示是教材编写应遵循语用原则,重视教材结构中的语用含义,重视篇章的衔接性和连贯性等。(本文来源于《四川师范大学》期刊2017-03-25)

张渭毅,于昕[9](2016)在《《语言自迩集·异读字音表》的探究与校理——威妥玛《语言自迩集》异读字研究之一》一文中研究指出一、校理的缘起、经过和意义英国杰出的汉学家、语言学家威妥玛(Thomas Francis Wade)所着《语言自迩集》(1867年初版)是一部教西洋人学习北京话口语的汉语课本,第一次用自创的威妥玛拼音方案忠实记録和详尽描写了19世纪中期北京话口语的语音、词汇和语法,对于北京话的(本文来源于《文献语言学》期刊2016年02期)

沈玲,方环海,陈秀玉[10](2016)在《19世纪英国汉学中的汉语词类观——以《汉语手册》与《语言自迩集》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从学术史来看,英国汉学家詹姆斯·萨默斯的《汉语手册》(1863)站在普通语言学与比较语言学的角度,相对全面地考察了汉语的语言现象,尤其是其中关于词类分析的许多观点都非常精到,本文将该书与威妥玛的《语言自迩集》(1867)进行比较,认为在19世纪英国汉学中,《汉语手册》比较系统地对汉语词类进行了分类,并提出了词类分类的语义功能综合标准,得出的一些结论,已达到当时语言学界的前沿水平。以此个案分析,文章试图探究19世纪英国汉学研究所取得的成就,以期对当下的国际汉学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提供学术参考。(本文来源于《国际汉学》期刊2016年03期)

语言自迩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语言自迩集》是英国威妥玛于19世纪70年代编写的一部教授外国人学习汉语口语的教材。书中记录了当时的北京话口语词汇并且威妥玛对这些词的意义进行了解释。这本书对我们研究当时的北京话词汇状况以及这100多年来北京话词汇的发展变化来说是一个宝贵的资料。本论文以《语言自迩集》词汇问题作为研究课题,主要研究叁个方面问题:一是《语言自迩集》的词汇系统,重点讨论了《语言自迩集》的词汇结构和《语言自迩集》当中存在的离合词、逆序词以及固定语;二是《语言自迩集》的释义方式和释义内容;叁是《语言自迩集》释义方式对我们今天教学的启发作用。除绪论和结语,本论文共分为叁章:第一章“《语言自迩集》构词研究”,本章重点讨论《语言自迩集》的词汇构造、《语言自迩集》的后缀、《语言自迩集》的固定语、《语言自迩集》的离合词和逆序词。第二章“《语言自迩集》词汇与今北京话词汇比较研究”,通过《语言自迩集》与反映今天北京话口语词汇的《北京话词典》比较来分析100多年来北京话词汇的一些变化。第叁章“《语言自迩集》词语释义研究”,从《自迩集》的词语释义方式、释义内容以及对我们今天的教学启示叁个方面来对《语言自迩集》中的词义训释问题进行讨论。通过研究我们发现,《语言自迩集》虽然离我们今天这个时代不是太远,构词方式不可能有太大变化,但我们仍然能够看出当时的北京话跟现代北京话在词汇上还是存在一些差别的。最主要的是当时北京话中使用的词汇,在反映现代北京话口语词汇的《北京话词典》中没有收录,这些词在今天的北京话中可能已经不使用了。当时北京话口语中存在一些逆序词和离合词,还有多音节固定语,其中这些固定语有些可能在今天的北京话中已不再使用,如“旁不相干儿”“小人乍富”等。《语言自迩集》中威妥玛采用的训释方式虽然基本上是传统的解释词义的方式,他的有些解释甚至是错误的,但这些训释词义的方式仍有许多对我们今天的教学工作有启发作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语言自迩集论文参考文献

[1].张惠芬.《语言自迩集》教材编写的解构与启示[J].华文教学与研究.2019

[2].吴晓芳.《语言自迩集》词汇专题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8

[3].薛佳菁.《语言自迩集》的词语教学与文化认知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8

[4].朱其智.《语言自迩集》汉语语法研究札记[J].国际汉语.2018

[5].杨阳.《语言自迩集》文化项目编写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8

[6].闻雨轩.17-19世纪欧洲汉学论着中的汉语口语特征研究[D].厦门大学.2018

[7].吴晓芳.19世纪中期北京话复音词研究——以《语言自迩集》为例[J].唐山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

[8].朱晓琳.从《语言自迩集》版本变化看对外汉语教材编写[D].四川师范大学.2017

[9].张渭毅,于昕.《语言自迩集·异读字音表》的探究与校理——威妥玛《语言自迩集》异读字研究之一[J].文献语言学.2016

[10].沈玲,方环海,陈秀玉.19世纪英国汉学中的汉语词类观——以《汉语手册》与《语言自迩集》为例[J].国际汉学.2016

标签:;  ;  ;  

语言自迩集论文-张惠芬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