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旱特征论文-吴桂炀,陈杰,陈启会,顾磊,王惠民

干旱特征论文-吴桂炀,陈杰,陈启会,顾磊,王惠民

导读:本文包含了干旱特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水文干旱,气象干旱,干旱时空变化,SWAT模型

干旱特征论文文献综述

吴桂炀,陈杰,陈启会,顾磊,王惠民[1](2019)在《金沙江流域近50年气象水文干旱时空变化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构建SWAT模型,模拟得到了金沙江流域21个子流域的径流序列,并对3个月尺度标准化降水指数(SPI3)、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PEI3)和标准化径流指数(SRI3)序列的变化趋势和周期进行了分析,同时还对SRI3序列进行了干旱事件识别分析。分析结果表明:①1968~2017年,金沙江流域15个子流域的年径流总体呈现显着增加的趋势;②分别有10个子流域的SPI3、12个子流域的SPEI3和19个子流域的SRI3总体呈现为显着增大的趋势;③水文干旱事件共479次,但多数历时较短、强度较小;④全流域水文干旱最严重的时期为1968~1977年,且其年内分布不均匀,夏秋季节易于发生水文干旱并在秋冬季节最为严重,其中金沙江干流全段和雅砻江中上段的干旱情势相比其他区域更为严重。(本文来源于《人民长江》期刊2019年11期)

丁文荣[2](2019)在《横断山区典型干旱河谷干湿状况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1959~2015年6个气象站点的连续监测数据,基于Vyshotskii模型、线性倾向分析、Hurst趋势预测等方法,研究了横断山区典型干旱河谷干湿状况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发现干湿状况在年际与年内尺度上的变化均表现出明显的非同步性,除巴塘和西昌有暖干化趋势外,其余河谷均呈现出暖湿化趋势,年内春季与秋季的干湿变化规律性较明显;年际尺度上雷波未来演变为暖干化的概率较大,而其余河谷仍将维持历史时期的变化趋势,年内尺度上夏季、冬季的未来趋势倾向规律明显;随着海拔升高及纬度增加,干旱河谷暖干化程度越突出,而越偏东的河谷,暖湿化的演变趋势越突出;干湿状况与降水量、相对湿度和降水日数呈正相关,与平均气温、积温、日照时数及平均风速呈负相关,降水量的变化状况直接影响着干湿状况的波动及演变趋势,而特殊地形与人类活动间接影响干旱河谷区的干湿度演变。横断山区干旱河谷的干湿变化以暖湿化趋势为主,气候变化尤其是降水变化是该趋势的主控因素。(本文来源于《水电能源科学》期刊2019年11期)

赵立望[3](2019)在《基于修正PDSI指数的辽宁东部地区干旱时空特征评价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结合辽宁东部地区4个主要气象站点的数据对PDSI干旱指数进行修正,建立适合于辽宁东部地区的干旱评价指数,并对辽宁东部地区干旱特征进行评估。结果表明:辽宁东部干旱频率年际变化较小,出现极端干旱的频率均值为10.2%,在春季和秋季出现干旱的频率较大,均值分别为40.8%和41.8%,但在夏季出现极端干旱的频率最高,均值为19.5%。各年代严重干旱和极端干旱主要出现在其北部区域,总体干旱指数从东向北逐步增大。研究成果对于辽宁东部地区抗旱规划方案编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地下水》期刊2019年06期)

张林燕,郑巍斐,杨肖丽,王雨茜,张梦如[4](2019)在《基于CMIP5多模式集合和PDSI的黄河源区干旱时空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黄河源区干旱情势逐年加剧的问题,采用CMIP5模型两种排放情景(RCP4.5和RCP8.5)下的8个模型的统计降尺度结果,运用最优赋权的多模式集合技术进行多模式集合优化,构建两种排放情景(RCP4.5、RCP8.5)的降水和气温数据集。在此基础上,构建黄河源区的VIC模型,结合帕尔默干旱指数(PDSI),分析黄河源区干旱的时空特征与变化趋势。结果表明,该流域在基准期(1961—1990年)的PDSI变化较为平稳,表现出微弱的增加趋势,未来时期(2021—2050年)PDSI则显着增加。在1961—1990年,黄河源区大多数地区干旱发生的频次在10次左右,平均干旱历时在4~10个月,平均烈度为6~24。在未来时期两种情景下,干旱的平均历时和平均烈度相较于基准期有所减少,且RCP8.5情景下的变幅明显高于RCP4.5。(本文来源于《水资源保护》期刊2019年06期)

周蕾,迟永刚,李悦[5](2019)在《基于多源数据的2001—2010年我国干旱时空分布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准确和全面评价我国陆地干旱时空变化格局,有助于防旱减灾及评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利用气象和遥感观测数据,选取3类干旱指数,包括仅基于降水数据的标准化降水指数(SPI)、基于2层土壤模型的帕尔默严重性干旱指数(PDSI)及基于遥感植被指数信息的干旱严重性指数(DSI),对比分析了我国2001—2010年的干旱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就国家尺度上而言,2001—2010年,我国干旱程度没有呈现显着变化的趋势(P>0.05),3类干旱指数在2001—2010年变化趋势基本一致;SPI和PDSI在时间尺度上的相关性达到66%;2)时间尺度上,2001,2006和2009年是那个10年内干旱程度最大的3个年份;3)我国干旱变化在南北地区有着不同的趋势:东北地区及北部地区(华北平原一带)干旱化范围和程度在减弱;而南部地区,特别是西南地区干旱影响的范围在加大,干旱程度呈严重的趋势.(本文来源于《浙江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4期)

马鹏里,韩兰英,张旭东,刘卫平[6](2019)在《气候变暖背景下中国干旱变化的区域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全球气温日趋升高和极端降水增加的气候背景下,近年来中国干旱变化特征异常突出,新形势下需进一步深入认识干旱发生特征及影响机制。利用1960—2014年中国527个气象站逐日气温和降水量数据,选用改进的综合气象干旱指数(MCI)作为干旱监测指标,详细分析了中国各区域干旱强度、次数和持续时间变化特征及其差异性。结果表明:1960年以来,中国各区域干旱程度加重,范围增大,次数增多,持续时间增长。干旱特征发生了明显的区域变化,各个区域干旱变化差异显着。西南、华中、华北和华南区域干旱程度明显加重,主要是重度以上干旱次数较多。华北和西南干旱年数最多,为45年,其他地方为35~36年,华北重度以上干旱年份最多,为14年,其次是东北和华南的7年。干旱发生时间和区域也有随机性,中国各区域四季都有可能发生干旱,干旱不仅发生在北方干旱和半干旱区域,在南方湿润和半湿润区域同样发生。各区域以夏旱为主,东北以春旱和夏旱居多,华南以秋旱为主。干旱持续时间不等,有时高达9个月。有些区域年内干旱呈单峰型,有些区域为双峰型。气候变暖背景下,中国各个区域干旱呈加重趋势。(本文来源于《中国沙漠》期刊2019年06期)

韩会明,刘喆玥,刘成林,陈齐强,谢国栋[7](2019)在《1960―2018年吉安地区干旱特征分析与短期预测》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深入探索吉安地区干旱的时空分布特征、演变趋势以及未来干旱状况。【方法】基于吉安地区13个区县气象站点1960―2018年降水量的不同时间尺度SPI值,利用反距离权重法对干旱频率进行空间插值,分析了年、四季干旱的空间分布特征;采用线性回归法、Mann-Kendall趋势检验法、干旱站次比和游程理论分析了干旱变化趋势、发生时序特征、影响范围和严重程度;通过加权Markov模型对降水量状态进行了预测。【结果】吉安地区年尺度干旱的频率和高频范围从轻旱到特旱逐渐减小;秋旱和冬旱较为严重,发生频率均在30%左右,夏旱地区分布差异大;多地春旱有加重倾向,夏旱呈减弱趋势;全流域干旱事件容易集中在短时间内发生,干旱范围以20 a为周期缩小明显,严重程度也有所减弱;最后,预测2019年和2020年偏枯的区县为6个和8个。【结论】吉安地区应重点做好秋冬季节的防旱工作,并且关注可能发生在21世纪20年代初期的大范围干旱事件。(本文来源于《灌溉排水学报》期刊2019年11期)

柏庆顺,颜鹏程,蔡迪花,金红梅,封国林[8](2019)在《近56 a中国西北地区不同强度干旱的年代际变化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1962—2017年中国西北地区227个气象站逐日气象观测资料,以标准化降水蒸发指数为干旱指标,研究不同强度(轻旱、中旱、重旱、特旱)干旱频次的年代际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近56 a中国西北地区不同强度干旱频次在1980年代前后呈现由多到少的年代际转折,转折之前干旱主要发生在西北地区西部,转折之后主要发生在西北地区东部;(2)轻旱和中旱频次显着高于重旱和特旱,其中轻旱和中旱在1980年之后呈现反位相变化;(3)不同强度干旱频次的空间差异明显,轻旱和中旱主要在新疆东部、青海南部等地区,重旱主要在西北地区西部,特旱主要在西北地区东部。(本文来源于《干旱气象》期刊2019年05期)

金红梅,乔梁,颜鹏程,张伟,高士禹[9](2019)在《基于近似熵的中国西北地区干旱的非线性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从气候系统的复杂性角度出发,基于经验正交函数和近似熵方法,采用SPEI干旱指数,探讨1962—2017年中国西北地区干旱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非线性特征。结果表明:(1)1962—2017年中国西北地区SPEI的EOF第一模态空间分布呈"全区一致"型,第二模态空间分布呈"东正西负"型,结合第二模态时间系数,说明西北地区西部较年代际转折之前变得湿润,而东部较年代际转折之前有变干趋势,转折点约在1980年,且干旱存在2~3 a的周期特征;(2)中国西北地区20世纪80年代初转折后的干旱复杂度整体比转折前有所增大,可预测性降低,秋、冬季的复杂度大于春、夏季,其中冬季最大,夏季最小。(本文来源于《干旱气象》期刊2019年05期)

胡雪,马光,李春强,车少静,康西言[10](2019)在《1965年以来张家口地区季节干旱变化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干旱对河北省张家口地区农业生产具有重大不利影响,典型干旱年份导致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基于张家口地区14个气象站1965—2018年的气象观测资料,采用标准化降水指数(SPI)和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张家口地区季节干旱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影响农业生产显着的夏季干旱呈显着增加趋势,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干旱持续时间较长,空间范围较大;春秋季干旱出现减轻趋势,21世纪以来干旱相对偏轻;冬季干旱没有显着的变化趋势。因此,应重点加强对夏季干旱的防御管理。(本文来源于《科技导报》期刊2019年20期)

干旱特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利用1959~2015年6个气象站点的连续监测数据,基于Vyshotskii模型、线性倾向分析、Hurst趋势预测等方法,研究了横断山区典型干旱河谷干湿状况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发现干湿状况在年际与年内尺度上的变化均表现出明显的非同步性,除巴塘和西昌有暖干化趋势外,其余河谷均呈现出暖湿化趋势,年内春季与秋季的干湿变化规律性较明显;年际尺度上雷波未来演变为暖干化的概率较大,而其余河谷仍将维持历史时期的变化趋势,年内尺度上夏季、冬季的未来趋势倾向规律明显;随着海拔升高及纬度增加,干旱河谷暖干化程度越突出,而越偏东的河谷,暖湿化的演变趋势越突出;干湿状况与降水量、相对湿度和降水日数呈正相关,与平均气温、积温、日照时数及平均风速呈负相关,降水量的变化状况直接影响着干湿状况的波动及演变趋势,而特殊地形与人类活动间接影响干旱河谷区的干湿度演变。横断山区干旱河谷的干湿变化以暖湿化趋势为主,气候变化尤其是降水变化是该趋势的主控因素。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干旱特征论文参考文献

[1].吴桂炀,陈杰,陈启会,顾磊,王惠民.金沙江流域近50年气象水文干旱时空变化特征[J].人民长江.2019

[2].丁文荣.横断山区典型干旱河谷干湿状况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J].水电能源科学.2019

[3].赵立望.基于修正PDSI指数的辽宁东部地区干旱时空特征评价研究[J].地下水.2019

[4].张林燕,郑巍斐,杨肖丽,王雨茜,张梦如.基于CMIP5多模式集合和PDSI的黄河源区干旱时空特征分析[J].水资源保护.2019

[5].周蕾,迟永刚,李悦.基于多源数据的2001—2010年我国干旱时空分布特征[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6].马鹏里,韩兰英,张旭东,刘卫平.气候变暖背景下中国干旱变化的区域特征[J].中国沙漠.2019

[7].韩会明,刘喆玥,刘成林,陈齐强,谢国栋.1960―2018年吉安地区干旱特征分析与短期预测[J].灌溉排水学报.2019

[8].柏庆顺,颜鹏程,蔡迪花,金红梅,封国林.近56a中国西北地区不同强度干旱的年代际变化特征[J].干旱气象.2019

[9].金红梅,乔梁,颜鹏程,张伟,高士禹.基于近似熵的中国西北地区干旱的非线性特征[J].干旱气象.2019

[10].胡雪,马光,李春强,车少静,康西言.1965年以来张家口地区季节干旱变化特征分析[J].科技导报.2019

标签:;  ;  ;  ;  

干旱特征论文-吴桂炀,陈杰,陈启会,顾磊,王惠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