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电结构论文-赵正旭,薛晓荣,郭阳,李东年,钟谦

射电结构论文-赵正旭,薛晓荣,郭阳,李东年,钟谦

导读:本文包含了射电结构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圈梁,计算机仿真,滑动支座,自动化建模

射电结构论文文献综述

赵正旭,薛晓荣,郭阳,李东年,钟谦[1](2019)在《500米口径射电望远镜圈梁结构解析与自动建模》一文中研究指出现代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使得计算机仿真成为各个领域的重要研究工具,运用计算机仿真技术已成为许多领域系统分析和设计的重要技术手段。为了实现圈梁部分复杂模型的快速构建,提出一种FAST模型的自动构建方法:基于中标麒麟国产操作系统,用Blender开源软件提供的建模平台,利用内建脚本Python编写圈梁结构的实体化表达方式,利用圈梁实际数据信息,实现对圈梁叁维实体模型的自动快速构建。经实际测试,该方法极大地减少手动建模的工作量,具有模型构建迅速,精确度高的优点,为FAST建模提供一种新的思路。(本文来源于《现代计算机》期刊2019年25期)

师民祥,白云鹤,刘国玺,伍洋,刘胜文[2](2019)在《SKA射电望远镜天线结构建模与系统仿真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SKA射电望远镜设计过程中的结构仿真分析为背景,对大型反射面天线结构的有限元建模及其运行环境载荷等效简化进行了讨论,考察了重力、风力载荷、非均匀温度场等多方面因素对天线结构的综合作用,并分析了上述影响下天线结构的面形精度和孔径效率。结果显示,重力变形是主要影响因素。涉及的建模与分析思路对大型天线结构设计和仿真分析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无线电通信技术》期刊2019年04期)

李振旭,吴忠祖[3](2019)在《OJ287天体的射电结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OJ287是一个典型的BL Lac型天体,研究该天体对于理解BL Lac型天体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为了研究OJ287天体的射电结构、亮温度等性质,本文搜集有关该天体的甚长基线射电望远镜阵(VLBA) 2 cm观测数据(1995—2018年),并把这些观测数据分别单个导入DIFMAP程序软件进行成图和分量处理、拟合,得到以下结果:OJ287天体在VLBA 2 cm波段的喷流方向(单侧的且方向向右),该天体的总流量,该天体的喷流各模型成分的流量、大小、方位角,喷流各模型成分离核心的距离,以及该天体的射电亮温度(1011.8"1015.0K)。由此可知,OJ287是一个高光度且光度变化非常快的天体,其喷流结构相当复杂。(本文来源于《贵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2期)

何旋,舒逢春[4](2018)在《298颗VLBA校准源的射电成图和结构效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提高甚长基线阵列(very long baseline array, VLBA)校准射电源位置的精度,建立新一代的国际天球参考架(international celestial reference frame, ICRF),VLBA开展了第二个历元校准源巡天观测(VLBA calibrator survey Ⅱ, VCS-Ⅱ)。BG219I是其中第8组观测,共有298颗射电源在S和X双波段被成功检测到,其中48颗是首次被检测到的射电源。给出了这298颗射电源的成图结果,并根据它们的亮度分布,用δ函数分量建模,计算出这些射电源的结构时延和结构指数。研究了致密度跟结构指数的关系,发现结构指数越小的射电源,具有越大的致密度。还统计了21颗谱指数小于-0.8的陡谱射电源,发现它们在单个波段或者两个波段的结构指数均超过3.0,表明这些射电源不够致密,因而不适合高精度的天体测量。最后,研究了射电源的位置精度与结构指数的关系,发现射电源的位置精度随着结构指数的变大而逐渐降低。(本文来源于《天文学进展》期刊2018年04期)

郑元鹏,刘国玺,金超,伍洋,张亚林[5](2018)在《射电望远镜天线结构设计与性能实现》一文中研究指出射电望远镜向大型单口径和中小口径多天线组阵2个方向不断发展,目标是提升望远镜的灵敏度和分辨率。2个方向都面临结构安全性、建造成本与效率的问题。望远镜结构性能是影响系统总体指标与性能的重要因素,从结构设计的角度论述了提升性能的技术与方法,给出了结构分析要点与建模方法,阐述了影响望远镜效率和指向精度的结构因素与设计改进方法,分析了射电望远镜未来的发展趋势,为后续的研究和项目建设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无线电工程》期刊2018年11期)

石伟朝,李增科,杨晋蓉,韦鹏,姚诗锐[6](2018)在《大型射电望远镜索网中心反射面单元结构的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500 m口径大型球面射电望远镜的需求,对望远镜索网中心反射面单元结构进行了设计。从运动原理、升降旋转座架、面板、背架等方面进行了介绍,并进行了力学分析,确认所设计的索网中心反射面单元结构符合要求。(本文来源于《机械制造》期刊2018年09期)

朱忠义,刘飞,张琳,王哲,梁辰宇[7](2017)在《500m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反射面主体支承结构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500m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是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由主动反射面系统、馈源支撑系统、测量与控制系统、接收机与终端系统四大部分构成,其中主动反射面包括主体支承结构、促动器、背架结构和反射面板四部分.FAST反射面主体支承结构由格构柱、圈梁和索网组成,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空间结构,具有主动变位和高精度的特点,且地处地形、地貌复杂的山区,设计、建造难度较大.本文从结构体系、索网性能、节点、参数敏感性等方面对主体支承结构设计的关键问题进行了介绍.(本文来源于《空间结构》期刊2017年02期)

李博[8](2017)在《举超级“天眼”望苍穹》一文中研究指出一口“大锅”支起在贵州平潭县喀斯特洼坑中,这架于2016年9月落成启用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工程被誉为“中国天眼”。单是自主知识产权、世界最大单口径、最灵敏、超大空间结构这些标签足以让参与设计的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面临空前难度。凭(本文来源于《首都建设报》期刊2017-05-19)

许谦,温浩兴,王娜,李琳[9](2017)在《新疆110m射电望远镜(QTT)天线高精度面板结构研制挑战》一文中研究指出研制满足单面板精度为0.07mm(RMS)的高精度面板,是制造高精度新疆110m射电望远镜(QiTai Radio Telescope,QTT)天线的关键技术之一.QTT基于主动保形技术,为满足天线结构与性能优化需求,在保证面板精度同时面板数量需要控制.天线面板越大面型精度提升越困难,制造高精度大面板将面临严峻挑战.基于蜂窝夹层结构、蒙皮筋条结构,采用改进负压成型工艺,进行了高精度面板成型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面积小于1.5 m~2面板精度能满足需求,就目前国内工艺水平来看已无法研制更大面积单面板(如5 m~2).为了满足QTT需求,对组合面板结构进行了初探.仿真了采用传统以及过渡子桁架,基于刚性和等柔性支撑两种方式以及采用传统拼接组合面板形式.结果表明采用过渡子桁架方式面板精度、数量能够满足需求,但复杂子桁架结构研制成本高,且造成组合面板重量增加,会导致天线结构设计复杂影响天线性能;传统拼接组合面板结构虽然满足精度需求但其面板数量没有控制在理想范围内.展望了未来提高面板精度需要进一步开展的工作.(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物理学 力学 天文学》期刊2017年05期)

刘岩[10](2015)在《大型射电望远镜背架结构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提高望远镜电性能,取待建的新疆110m全可动射电望远镜结构为分析对象,以反射面精度最高为优化目标,在截面优化中引入遗传算法;在标准算法获得反射面高精度的前提下,针对其变量数目庞大的特点,对标准算法中的种群初始化、算法参数确定以及典型算子等提出系列改进;选取经典的数学函数和十杆桁架作为算例,验证了改进算法的有效性。将该方法引入巨型全可动望远镜工程应用,应用结果表明,较标准算法,该算法使精度提高了10%,能够更快获得优化结果且优化幅度更大。(本文来源于《计算机工程与设计》期刊2015年09期)

射电结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SKA射电望远镜设计过程中的结构仿真分析为背景,对大型反射面天线结构的有限元建模及其运行环境载荷等效简化进行了讨论,考察了重力、风力载荷、非均匀温度场等多方面因素对天线结构的综合作用,并分析了上述影响下天线结构的面形精度和孔径效率。结果显示,重力变形是主要影响因素。涉及的建模与分析思路对大型天线结构设计和仿真分析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射电结构论文参考文献

[1].赵正旭,薛晓荣,郭阳,李东年,钟谦.500米口径射电望远镜圈梁结构解析与自动建模[J].现代计算机.2019

[2].师民祥,白云鹤,刘国玺,伍洋,刘胜文.SKA射电望远镜天线结构建模与系统仿真分析[J].无线电通信技术.2019

[3].李振旭,吴忠祖.OJ287天体的射电结构研究[J].贵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4].何旋,舒逢春.298颗VLBA校准源的射电成图和结构效应分析[J].天文学进展.2018

[5].郑元鹏,刘国玺,金超,伍洋,张亚林.射电望远镜天线结构设计与性能实现[J].无线电工程.2018

[6].石伟朝,李增科,杨晋蓉,韦鹏,姚诗锐.大型射电望远镜索网中心反射面单元结构的设计[J].机械制造.2018

[7].朱忠义,刘飞,张琳,王哲,梁辰宇.500m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反射面主体支承结构设计[J].空间结构.2017

[8].李博.举超级“天眼”望苍穹[N].首都建设报.2017

[9].许谦,温浩兴,王娜,李琳.新疆110m射电望远镜(QTT)天线高精度面板结构研制挑战[J].中国科学:物理学力学天文学.2017

[10].刘岩.大型射电望远镜背架结构优化[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15

标签:;  ;  ;  ;  

射电结构论文-赵正旭,薛晓荣,郭阳,李东年,钟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