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本科院校ERP专业化人才培养机制研究

地方本科院校ERP专业化人才培养机制研究

程曾平CHENGZeng-ping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十堰442002)

(HubeiUniversityofAutomotiveTechnology,Shiyan442002,China)

摘要:企业对ERP专业化人才需求与高校毕业生能力之间存在很大差距,本文分析了ERP专业化人才培养定位问题,指出了地方本科院校培养ERP专业化人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措施。

Abstract:Thereisabiggapbetweentheenterprises'requirementforERPprofessionaltalentsanduniversitygraduates'ability.ThispaperanalyzestheorientationofERPprofessionaltalentscultivation,pointsouttheproblemsexistinginthelocaluniversities'cultivationofprofessionalERPtalents,andrelevantmeasuresareputforward.

关键词:ERP行业;人才培养机制;地方本科院校

Keywords:ERPindustry;talenttrainingmechanism;localuniversities

中图分类号:C9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4)14-0259-02

引言

自80年代ERP概念引入国内,历经近30年,已经从企业信息化的一缕春风演变为规模浩大的全面普及浪潮。ERP行业的发展,包括ERP软件公司的研发,以及企业层面的广泛运用都离不开专业化的人才[1]。广大企业通过信息化提升竞争力,其核心要素也是人才。而现实情况却不容乐观,地方本科院校毕业生是构成就业大军的主体,但其具备的素质和能力往往达不到进入ERP行业的最低门槛,与企业对人才的期望有较大差距。当前人才问题已经成为制约ERP发展的瓶颈,中国ERP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离不开ERP专业化人才的普及性培养。ERP行业需求量最大是应用型人才,强调技能性和应用性。而传统的纯学术型、研究型人才和高职高专培养出来的操作型人才都不符合ERP行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一方面,低层次的人才供大于求;另一方面,高层次人才供不应求,导致出现人才需求的结构性矛盾。因此,人们开始反思并质疑现行的ERP专业化人才培养模式,不断的研究与构建满足社会需要的ERP专业人才培养途径。建立能力本位的培养模式,使学生既掌握一定的ERP应用必备的学科理论知识,又具有能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及技术解决ERP应用实际问题的综合实践能力。

1ERP专业化人才培养定位分析

企业需要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复合型ERP专业化人才,需具备的知识结构包括:ERP理论和实践的知识、业务流程的知识、经营管理类知识等,并且具备很好的与人沟通和协调的能力。目前ERP行业的人才通常分为三类(如表1所示),即ERP软件研发类、ERP实施维护类和ERP软件应用类。第一类在软件公司从事ERP软件开发工作,主要工作内容是研发、测试、技术支持等;第二类在软件供应商或代理商、专业ERP咨询服务公司供职,以ERP实施顾问,ERP项目经理为主要工作;第三类通常在ERP实施的企业任职,作为ERP的使用用户或企业内负责信息化的单位,主导ERP项目推动,帮助企业提升软件使用效益。这三种人才长期处于紧缺状态。地方本科院校对ERP专业化人才的培养目标,一是应当强调应用性,立足为地方区域经济发展服务,培养ERP行业“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应用型人才;二是注重行业性,即培养过程以ERP行业趋势、职业定位为导向,在人才培养中根据行业发展要求构建理论和实践课程体系,强化ERP行业适用能力;三是加强实践性,即在人才培养的能力体系和知识结构上强化ERP实战能力。[2]

2地方本科院校培养ERP专业化人才存在的问题

在教学体系方面,地方本科院校很少能结合行业特点设置ERP专业化人才的培养方案。对知识的现时性和复合性不够重视,缺乏培养学生的社会能力,如沟通协调能力,自我表达能力等。在实践教学环节方面,多数还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缺少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理论和技术的实践环节。ERP实验与课程设计中多为虚拟课题,比较理想化。但现实工作中,多遇到的是综合性问题,需要综合运用ERP涉及到的知识。毕业设计论文的选题联系ERP开发、实施、应用的真实项目不多。ERP实践环节缺乏系统性,不能很好的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这些问题带来的结果是:学生好像什么都懂一点,但又不能在综合实践中独立运用。其根本原因在于没有明确的ERP实践训练培养目标,缺乏完善的ERP人才培训体系,没有根据ERP行业特点制定科学完善的培养方案。

3ERP专业化人才培养机制的构建

①贴近ERP专业化人才培养需要,校企联合制定培养方案。地方本科高校制订ERP应用人才培养方案时要根据自身的办学层次、办学特色,并结合企业需求,确立ERP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可以聘请ERP行业专家成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对培养方案的专业方向规划、课程安排和教学内容进行必要的指导与审核,明确ERP专业化人才应具有的基本素质、知识体系和专业能力[3],以确保专业方向课设置的合理性和前瞻性。使得课程教学和实践教学目标明确。所培养的ERP应用人才的特色鲜明,既具有计算机专业人才所缺少的管理素质,又具有管理人才所缺少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成为企业建设、实施与应用ERP所急需的核心人才。②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保障培养模式实施。师资队伍建设是保障培养模式实施的重要支撑,培养“双师型”教师是首要之务。必须解决好适应ERP行业技术知识迅速更新的问题,与相关ERP企业建立的专业培训机构进行合作,把高校的教师送出去,将企业的专家请进来,可以作为一条有效的师资培养途径。高校培养出自己的具有ERP实战经验的优秀教师。③加强校内外教育资源的整合,加强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根据ERP相关企业的实战需要,重构ERP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优化配置课程资源。邀请企业ERP行业专家,建立课程共同研发机制,提高课程创新能力,创新教学模式,实现“教”、“学”、“练”互动,实现了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的进一步优化之路。使地方本科院校与ERP企业之间的信息能相互沟通。同时,也与相关ERP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协作关系,在为学生提供实习岗位、师资队伍建设和实验室建设等方面具有良好合作。因此,ERP专业化人才的培养应积极开展联合办学,加强与社会各种资源的整合。④针对ERP行业特点加强对学生的职业化素质培养。调研走访ERP相关企业的管理者,常常反映应届毕业大学生“不好用”。原因在于,学生对于职场和工作中必需的一些基本常识、工作技能和职业观念缺乏了解,应届生被招聘来之后,用人单位还要花很大精力对这些职场新人进行系统培训,而许多企业往往不愿承担培训带来的时间、金钱、人力等成本。高校帮助大学生实现职业化。一是可以通过开设职业规划教育课程的办法,建立系统完善的ERP职业生涯体系。二是可以校企联合为学生搭建仿真企业平台,利用计算机模拟企业的运营,将各个业务部门、职能岗位有机地连接在一起,通过赋予不同的权限来让学生模拟企业内不同部门的运营,并进而模拟整个企业的营运过程。还可以采用ERP沙盘模拟课程,将企业经营的全过程浓缩在一张沙盘之上,让学生在对企业的模拟运作中有更感性的认识。在学生走上企业工作岗位之前,就对企业的业务流程比较熟悉。在深入学习ERP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的基础上,从管理思想、ERP软件和企业运作三个层次理解和掌握企业的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统一。三是可以积极引入ERP职业资格证书专家认证体系,通过培训开展资格认证,为立志从事ERP事业的学生走向企业打好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何永刚,黄丽华.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课程体系研究综述[J].情报杂志,2007(08).

[2]任条娟,刘斌.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与机制构建的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11(02).

[3]赵苑苑.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科技经济市场,2010(06).

标签:;  ;  ;  

地方本科院校ERP专业化人才培养机制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