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动范畴论文-熊仲儒,石玉

被动范畴论文-熊仲儒,石玉

导读:本文包含了被动范畴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被动句,语法化,被动范畴,被动化

被动范畴论文文献综述

熊仲儒,石玉[1](2018)在《被动范畴与汉语被动句的发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被动句是包含被动范畴的句子。汉语先后出现低位被动范畴与高位被动范畴,并沿用至今。低位被动范畴先是零形式,后出现"见",现在主要是"给";高位被动范畴先是"为",后出现"被"及其他的语音形式。低位被动范畴扩展外部论元被贬抑的动词短语,所以最初出现的于字句与见字句,其外部论元都是由介词"于"等引进的。高位被动范畴扩展带外部论元的动词短语,所以后来出现的为字句与被字句,其外部论元是直接引进的,内部论元在移位后也可留复指代词"所"与"之"等。两种被动范畴还可以共现,如"为……见……""被……见……"等。被动句中的外部论元可以是施事,也可以是别种语义角色。(本文来源于《语言研究集刊》期刊2018年03期)

李蕊[2](2017)在《类型学视角下英汉被动范畴的格配置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语态是一种语法范畴。句子语义可以以不同的语态表现,从而突出句子的重点。语态中,被动一直是语言学界关注的课题,尤其是被动的句法表现形式。由于不同的语序和语法规则,世界语言的被动态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学者们探讨最多的是被动态的语义研究,这是被动态的最基本和最传统的视角,包括对主动态与被动态的对比分析,其中对被动范畴在不同语言系统中的研究相对薄弱。汉语中的相关研究主要停留在对汉语中被动范畴的施通格配置的浅层研究,而英语的被动范畴中的格配置问题则没有很系统化的研究。以往研究尚未对格配置问题进行清晰、明确的分析与总结,进而分析个别语言的特征,从而提供一个更广阔的研究范围。因此,从类型学的视角去探究英汉被动范畴中的格配置问题是十分必要的。施通格配置在英汉被动范畴中的发现,使得英汉被动范畴中特殊结构合乎语法规则。在类型学视角下探讨世界语言中被动范畴的表现形式,进而研究英汉被动范畴中格配置的共性与差异,寻求语言中的共性,为被动范畴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本文首先介绍了世界语言以及主宾格语言和施通格语言中被动范畴的表现形式;进而总结英汉被动范畴的句法表现,解释两者的共性与个性;最后从英汉的被动范畴入手,分析两种语言被动范畴中的施通格配置,进而分析其语言现象的影响因素,与施通格语言所结合,发现世界语言的共性与个性。研究发现如下:1)目前语言学家认同在施通格语言中有主宾格配置,英语和汉语同样也有施通格配置。但是这种分裂格配置对动词有语义要求。虽然英汉语言存在共性,但在类似施通格配置的被动句中,动词的语义有所差异。汉语施通格动词语义倾向于“状态的改变”,“心理变化”,“动词&形容词共存”以及“自我变化”。英语则倾向于“状态的改变”,“增加&减少”,“创造”和“表始动词”。2)对于英汉语言中施通格配置的研究,国内少数学者对其进行了分析解释。例如吕叔湘(1978),金立鑫(2014)等。在此基础上,本文对英汉语中特殊句式进行了再分析,对其句法表现形式从格标记的视角进行了解读。认为,英汉语的中动结构是主宾格语言中有施通格配置的典型代表。其中“胜”和“败”的研究较为突出,对于二者的解释应从其本身的语义出发。这与黄正德的非宾格假说不尽相同。英语中,与之相对应的是“NP+V+ADV”中动结构。3)英汉施通格现象在句法和语义上存在共性和差异。语义方面相同点:英汉施格动词的语义指向是宾语,不是主语;施格动词结构所描述的事件通常都是完整且有终结点;受事自身状态会发生改变。差异:汉语中“了”,“已/已经”,“过”以及英语中“already”都表示时间的终结。但是在汉语中,“已/已经”可以与其他时态标志连用。省略“已/已经”,句子意思也不会发生变化。英语中,时态标志只是语素,不能够独立出现,只能和完成时态共存,即have+ed.Already不可以单独使用,只有在完成时态下才可以一同使用。与英语相比,汉语时态的表达更随意一些。句法方面相同点:英汉的施格动词从及物句转化为不及物句的地位与特征相同。即在及物句为二元谓词,转化为施格动词后转变为一元谓词;在时体态方面,通常采用过去时和完成体。差异:构成英语施格动词的词缀具有多样性,而在汉语中则较为单一。本研究具有语言类型学和普通语言学的理论意义。一方面,对主宾格语言和施通格语言被动范畴的句法表现形式的列举,可以更清晰的了解语言在被动表现方式上的异同点,进一步为世界语言中被动范畴的研究提供了启示和借鉴。另一方面,对于颇受语言学家关注的格配置问题也有了更深层次的探索与研究。本研究也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英汉被动范畴中的格配置问题为汉语和英语教学等领域提供了一些理论指导。(本文来源于《曲阜师范大学》期刊2017-04-05)

李蕊[3](2016)在《被动范畴的跨语言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语言类型学视野下,对被动范畴进行跨语言研究。认为,在世界语言中,语言对于被动的表述有共性也有个性。被动范畴的范围有所扩大,分为基本被动和非基本被动,同时也包括了逆动态语言现象,并将逆动态与汉语中的把字句进行比较,两者之间有相同点,但是也有所不同。因此,世界语言有共性也有个性。(本文来源于《校园英语》期刊2016年36期)

王琳[4](2013)在《清中叶琉球官话课本使役与被动范畴的考察》一文中研究指出清中叶琉球官话系列课本中使役与被动的表达存在一定的关系:表使役范畴的下位范畴容任类使役的"给"兼表被动,而表使役范畴的另一下位范畴致令类使役的"叫"则不表被动。同时,在具有南方方言特征的语料和现代南方方言中,给予动词兼表容任类使役及被动,但却不表致令类使役。琉球官话课本与具有南方方言特征的语料和现代南方方言在使役与被动关系的问题上存在着一致性,而与北方方言特征的语料和现代北方方言使用同一个标记表示使役、被动存在差异。在此基础上,讨论并解释了现代汉语使役范畴下位范畴容任类使役与被动范畴的密切关系。(本文来源于《汉语学报》期刊2013年03期)

熊仲儒[5](2011)在《被动范畴“给”的句法语义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给"有被动义,为被动范畴。"给"是不同于"被"的被动范畴,前者扩展带不完整论元结构的vP,后者扩展带完整论元结构的vP。"给"可以受致使范畴与"被"类被动范畴的扩展,因其形态独立而不能跟动词融合,且阻止动词进一步移位。为满足上层功能范畴如致使范畴与"被"类被动范畴的形态要求而移位,这使它表现出"把"与"被"的用法属性。(本文来源于《现代外语》期刊2011年02期)

李肖婷[6](2010)在《“被”字句和被动范畴》一文中研究指出近些年来,"被"字句表示被动这一说法越来越多地受到了怀疑,本文从分析"被"后名词性成分的论旨角色入手,结合与其它语言被动结构的对比分析,发现从类型学的视角类看,"被"字句所表的各种语义都可以被纳入广义上的被动范畴。(本文来源于《绵阳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0年06期)

冯芳[7](2009)在《汉英被动范畴的认知对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在对前人研究成果进行全面梳理的基础之上,立足于对外汉语教学实践,运用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和汉英对比的方法来考察汉语和英语的被动句,初步建立了汉英被动范畴。本文首先从被动态的认知分析开始,探讨被动态形成的认知原因,并对英汉两种语言的被动态做了一番认知解读。被动语态来源于被动意念,人类认知上的客体凸显能力和因果推论能力为被动意念的形成提供了前提。文中还运用ICM(理想化认知模型)分析了被动语态。英汉被动态都产生于事件的状态观,表达的是一个自足的(即没有外因出现的)理想化状态事件。以前人的研究成果为基础,根据认知语言学的原型范畴理论,本文对汉英被动态分别作了一番认知解读,建立了一个相对完整合理的汉英被动范畴。接下来从句法结构和语用功能两方面对所建立的汉英被动范畴做了一番对比。然后从汉语被动句的习得顺序和偏误分析两方面检验了汉英被动范畴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本文还选取了目前比较流行的叁套对外汉语教材——《初级汉语课本》、《汉语教程》和《博雅汉语》,并对这叁套教材的被动句分布进行了对比总结。最后结合前文的研究成果,本文提出了关于汉语被动句的几点教材设置建议。(本文来源于《福建师范大学》期刊2009-04-01)

熊仲儒[8](2006)在《汉语的被动范畴“给”》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根据“功能范畴假设”论证了“给”是个被动范畴,有“被动”义,起强化达成某种结果状态的被动语势的作用。至于“受影响”的标记或者说“表达结果意义”,那是功能范畴Bec的语义。跟“被”不同的是它扩展的是带不完整论元结构的动词。(本文来源于《外语学刊》期刊2006年02期)

阮文善[9](2004)在《汉语被动范畴的重新认识与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主动与被动是人类语言中十分重要的两个范畴。同其它范畴一样,人们也可以通过对主动范畴和被动范畴的研究来揭开人类如何认知外部世界的奥秘。本文的目标是从认知角度对汉语被动范畴进行重新认识,进而对现代汉语被动句式做进一步的比较研究。 本文分四章进行讨论。 第一章,理论建构。本章从人类的认知心理角度对行为事件、意象、事件的方向性等问题进行理论性的探讨。同时,从不同层面对参与者与行为以外的对象、发出者与接受者、受影响者与间接受影响者加以界定。本文根据人类的认知方式建立了“主对象”和“次对象”这一对概念并以此作为参照去确定认知方向;以作用力的作用顺序为参照去确定世界中的行为的方向。接着,去论证人类的另一个理想化的认知模式,即“接受者(受影响者)—(←)负方向行为←发出者/使因者”这一负方向认知模式,并指出负方向认知模式与正方向认知模式是相互独立的,人们一般通过这两种认知模式去认识包括人类在内的世界。本章最后小节集中论证被动意象产生的认知基础,进而揭开被动句式、主动句式、负方向行为事件、正方向行为事件的内在联系。本章所讨论的这些论点将直接关涉到人类语言如何描述被动意象的问题。 第二章,类型分析。我们考察了越南语、汉语、英语、法语等语言的被动句句法结构及语义结构并参考了大量的有关文献,将研究结果做类型学上的分析,特别论述语法标记这一手段在不同语言的类型及其功能,并以此为理论和实践的依据对现代汉语被动句式的语法标记提出了关于助词“被”、介词“被”及“给”和“所”两个助词叁条假设。 第叁章,汉语解释。本章在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基础上就现代汉语的被动句式进行讨论,指出汉语被动句式在语言类型学上的共性与个性。第一节,讨论目前引人关注的两个问题,即“被”字的词性问题与“被”字的语法化问题。本节首先从“被”字的语用功能及语法功能论证了[Np+“被”+Vp]句型中的“被”不是介词而是个助词。“被”字附着在动词或动词性词组前作为一个语法标记表示动词方向的改变,即表示认知方向上的被动意义。在这个意义上,“被”字应该是个助词。本节进而从汉语“被”字的演化历程讨论助词“被”的形成及“被”字语法化的相关问题。本文认为,“被”字的发展演变是个分化的连续统,从动词“被”虚化成助词“被”的认知动因是动词宾语词义的突出与负方向动词“被”意义的虚化相结合而形成的。第二节,集中对现代汉语被动句式的两种语法标记一助词“被”与介词“被”进行讨论。第一小节主要论证助词“被”的语用功能及语法功能,确立助词“被”在被动句式中的功能。助词“被”的建立既有汉语言研究的意义,也有语言类型学上的意义。第二小节中,就汉语介词“被”的语法功能进行讨论并指出,介词“被”的语法功能是引介施事者作为标记表示行为方向的改变,句法因此而具有了被动意义。此功能是本文目前所了解的一些屈折语言和粘着语言的介词所没有的。为了讨论的深入,本章第叁节就汉语被动句式的主语成分的语义角色问题进行探讨,从而建立汉语被动句式的语义等级。第四节,探讨现代汉语被动句式的话题化语用手段。据研究,这是汉语和越南语的被动句式的一大特点,是这些语言利用词语无形态变化的优势将经验临时组合起来表达被动意义的有力手段之一。对这类被动句的表达和理解要靠句法成分之间的语义关系和语用标记。 第四章,类型描写与总结。本章以越南语为主分叁节对一些语言的被动句式做进一步的描写和分析。第一节,集中描写现代越南语表达被动范畴的各种语言手段,指出汉越两种语言的被动句式之异同。第二节,从语言类型学角度探讨人类语言中,间接被动句存在的普遍性。第叁节,对汉语和越南语两种语言中被动句式的语义结构进行探讨,指出语义结构是因语言而异的,语义结构是建立在约定俗成的意象基础之上的。 本论文仅仅是对现代汉语的被动句式做了一些尝试性的研究,为现代汉语助词“被”的语用功能及语法功能建立一个理论框架,论证了助词“被”和介词“被”是构成现代汉语被动句式的两个语法标记。两者在语用功能上是相同的,但语法功能则不同。助词“被”附着在动词或动词性词组前起着改变正方向行为动词的方向的作用而介词“被”则要通过引介行为的发出者或使因者来表示该行为的作用方向的改变,从而对受影响者或间接受影响者施加影响,造成了行为的被动意义。因本人的汉语水平及研究能力所限,对许多论点的讨论触其皮毛,尚未深入。敬请老师们批评指征。在此,深表谢意l(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04-04-01)

被动范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语态是一种语法范畴。句子语义可以以不同的语态表现,从而突出句子的重点。语态中,被动一直是语言学界关注的课题,尤其是被动的句法表现形式。由于不同的语序和语法规则,世界语言的被动态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学者们探讨最多的是被动态的语义研究,这是被动态的最基本和最传统的视角,包括对主动态与被动态的对比分析,其中对被动范畴在不同语言系统中的研究相对薄弱。汉语中的相关研究主要停留在对汉语中被动范畴的施通格配置的浅层研究,而英语的被动范畴中的格配置问题则没有很系统化的研究。以往研究尚未对格配置问题进行清晰、明确的分析与总结,进而分析个别语言的特征,从而提供一个更广阔的研究范围。因此,从类型学的视角去探究英汉被动范畴中的格配置问题是十分必要的。施通格配置在英汉被动范畴中的发现,使得英汉被动范畴中特殊结构合乎语法规则。在类型学视角下探讨世界语言中被动范畴的表现形式,进而研究英汉被动范畴中格配置的共性与差异,寻求语言中的共性,为被动范畴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本文首先介绍了世界语言以及主宾格语言和施通格语言中被动范畴的表现形式;进而总结英汉被动范畴的句法表现,解释两者的共性与个性;最后从英汉的被动范畴入手,分析两种语言被动范畴中的施通格配置,进而分析其语言现象的影响因素,与施通格语言所结合,发现世界语言的共性与个性。研究发现如下:1)目前语言学家认同在施通格语言中有主宾格配置,英语和汉语同样也有施通格配置。但是这种分裂格配置对动词有语义要求。虽然英汉语言存在共性,但在类似施通格配置的被动句中,动词的语义有所差异。汉语施通格动词语义倾向于“状态的改变”,“心理变化”,“动词&形容词共存”以及“自我变化”。英语则倾向于“状态的改变”,“增加&减少”,“创造”和“表始动词”。2)对于英汉语言中施通格配置的研究,国内少数学者对其进行了分析解释。例如吕叔湘(1978),金立鑫(2014)等。在此基础上,本文对英汉语中特殊句式进行了再分析,对其句法表现形式从格标记的视角进行了解读。认为,英汉语的中动结构是主宾格语言中有施通格配置的典型代表。其中“胜”和“败”的研究较为突出,对于二者的解释应从其本身的语义出发。这与黄正德的非宾格假说不尽相同。英语中,与之相对应的是“NP+V+ADV”中动结构。3)英汉施通格现象在句法和语义上存在共性和差异。语义方面相同点:英汉施格动词的语义指向是宾语,不是主语;施格动词结构所描述的事件通常都是完整且有终结点;受事自身状态会发生改变。差异:汉语中“了”,“已/已经”,“过”以及英语中“already”都表示时间的终结。但是在汉语中,“已/已经”可以与其他时态标志连用。省略“已/已经”,句子意思也不会发生变化。英语中,时态标志只是语素,不能够独立出现,只能和完成时态共存,即have+ed.Already不可以单独使用,只有在完成时态下才可以一同使用。与英语相比,汉语时态的表达更随意一些。句法方面相同点:英汉的施格动词从及物句转化为不及物句的地位与特征相同。即在及物句为二元谓词,转化为施格动词后转变为一元谓词;在时体态方面,通常采用过去时和完成体。差异:构成英语施格动词的词缀具有多样性,而在汉语中则较为单一。本研究具有语言类型学和普通语言学的理论意义。一方面,对主宾格语言和施通格语言被动范畴的句法表现形式的列举,可以更清晰的了解语言在被动表现方式上的异同点,进一步为世界语言中被动范畴的研究提供了启示和借鉴。另一方面,对于颇受语言学家关注的格配置问题也有了更深层次的探索与研究。本研究也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英汉被动范畴中的格配置问题为汉语和英语教学等领域提供了一些理论指导。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被动范畴论文参考文献

[1].熊仲儒,石玉.被动范畴与汉语被动句的发展[J].语言研究集刊.2018

[2].李蕊.类型学视角下英汉被动范畴的格配置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7

[3].李蕊.被动范畴的跨语言研究[J].校园英语.2016

[4].王琳.清中叶琉球官话课本使役与被动范畴的考察[J].汉语学报.2013

[5].熊仲儒.被动范畴“给”的句法语义特征[J].现代外语.2011

[6].李肖婷.“被”字句和被动范畴[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

[7].冯芳.汉英被动范畴的认知对比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

[8].熊仲儒.汉语的被动范畴“给”[J].外语学刊.2006

[9].阮文善.汉语被动范畴的重新认识与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

标签:;  ;  ;  ;  

被动范畴论文-熊仲儒,石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