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距离模型论文-田竞,熊坚

安全距离模型论文-田竞,熊坚

导读:本文包含了安全距离模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交通安全,风险预警,驾驶辅助,网联技术

安全距离模型论文文献综述

田竞,熊坚[1](2019)在《基于网联的交通冲突安全距离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道路交通安全是交通领域持续的研究热点,智慧交通是当今社会重要的发展趋势。建设智慧交通的重点之一是通过先进驾驶辅助(ADAS)技术改善行车安全。其中,风险预警是先进驾驶辅助技术的基础。本文通过研究基于不同技术建立的交通冲突模型,分析各种模型的优劣,选择基于网联技术建立以运动学模型为基础的最小安全距离模型,并充分考虑GPS定位误差、信息传输延迟和路面摩擦系数的影响对模型进行校正,计算预警系统的报警时间,以实现危险情境下提醒驾驶员,防止发生交通冲突的目的。计算不同车速下车辆能够避免碰撞的最小距离,确定预警系统的报警时间阈值。使用MATLAB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本文建立的模型成功预报风险的几率为96%,能够在风险信息出现时及时发现并在恰当时间提醒驾驶员,可靠性较高。(本文来源于《中国水运(下半月)》期刊2019年09期)

曲昭伟,潘昭天,陈永恒,陶鹏飞,孙迪[2](2019)在《基于最优速度模型的改进安全距离跟驰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最优速度(OV)模型及其相关衍生模型(GF,FVD等)假设安全距离恒定的缺陷,提出了基于最优速度模型的改进安全距离跟驰模型,并对本文模型的改进情况进行理论分析。根据本文模型仿真分析了道路车流密度、车辆最大可行驶速度和驾驶员反应延迟时间对交通流稳定性的影响。最后,采用美国NGSIM数据库数据作为样本,通过聚类分析对本文模型进行检验,并与OV模型、GF模型和FVD模型进行对比,结果证明了本文模型的准确性和有效性。(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期刊2019年04期)

杨青,胡钢华,徐文毅,林文岩,谢铭[3](2019)在《胶轮压路机制动安全距离模型及参数敏感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定量分析胶轮压路机的制动安全距离,最大程度地减少施工过程中的碰撞伤害,在探讨胶轮压路机制动过程阶段特征的基础上,构建了制动安全距离的计算模型,明确了路面摩阻系数和制动反应时间的取值范围,揭示了影响制动安全距离的参数敏感性.结果表明:在制动反应时间恒定的条件下,施工速度对胶轮压路机制动安全距离的影响最大,而路面摩阻系数对它的影响较小;修正后的制动安全距离模型对胶轮压路机施工速度的适应能力强,预测精确度高.研究结果为胶轮压路机制动安全防撞控制系统的开发提供了理论基础与技术支撑.(本文来源于《浙江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3期)

董洁[4](2019)在《基于耦合安全距离模型的汽车主动避撞系统控制策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EURO NCAP指出,有90%的汽车追尾事故是由驾驶员分心、注意力不集中等失误所致。主动避撞技术旨在帮助驾驶员避免或者减轻操作失误带来的危害,有效提高汽车行驶中的安全性、舒适性和道路通行能力,在车辆主动安全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依托校企合作项目,旨在研究开发出高预警准确性和主动制动安全性的汽车主动避撞系统,研究的主要内容如下:首先根据主动避撞系统在预警和主动制动方面的实际功能需求,对系统功能进行定义,在此基础上确定了汽车主动避撞系统的总体方案,从硬件和软件两个角度进行了详细的方案设计,确定了硬件结构布置方案和各功能实现的具体控制方式。从汽车主动避撞系统合理预警、减少误警和安全制动的实际要求出发,基于车间距保持的安全距离模型、反映驾驶员特点的安全距离模型、车辆换道时纵向安全距离模型以及驾驶员制动的最短制动距离、汽车本身的最短制动距离,根据这叁种安全距离模型和两个边界条件建立了耦合安全距离模型,理论上分析了耦合安全距离模型在提高车辆安全和减少换道时误警触发等方面的优异性能。采用理论分析和仿真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对主动避撞系统控制策略进行了研究。根据保证车辆安全、最大可能的降低系统误警率和误触发率、保持合理的车间距离的系统功能要求,基于车辆制动能力、驾驶员制动能力以及车辆转向换道等因素对于不同目标功能实现的影响特点,分析制定了主动避撞系统的预警、紧急辅助制动和自动紧急制动功能的控制策略,并通过自车以不同速度接近静止目标仿真分析各功能的触发距离,验证了控制策略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对执行层液压调节单元关键部件进行液压特性试验研究,用控制变量法研究转换阀线圈的电流强度和液压泵电机的PWM控制信号占空比大小对主动增压的影响特点,根据汽车主动避撞系统对液压制动系统快速增压和准确控制的增压要求,提出溢流控制的主动增压控制方法。最后通过搭建仿真/实车试验平台对主动避撞系统性能进行验证。基于Carsim建立车辆动力学模型、Matlab/Simulink搭建系统控制策略模型,通过Matlab/Simulink与Carsim的联合仿真,分析验证系统性能并优化控制策略;根据系统功能实现的硬件布置方案,搭建了基于传统车辆结构的实车试验平台,通过实车试验再一次验证本文研究的基于耦合安全距离模型的汽车主动避撞系统的工作性能。仿真和实车试验结果表明,本研究提出的基于耦合安全距离模型的汽车主动避撞系统能够很好地发挥预警和主动制动功能,有效降低系统的误警触发率,保证车辆安全且合理控制车间的相对距离。(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9-06-01)

关志伟,丁建峰,闫光辉[5](2019)在《基于安全距离模型的车辆跟随控制策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车辆协同驾驶领域中的跟随过程,建立了安全距离控制模型,采用BP神经网络PID控制策略设计了控制器,并通过MATLAB/Simulink软件进行仿真分析,将BP神经网络PID控制与传统PID控制的控制效果进行了对比,最后运用缩微环境下的智能车辆系统试验平台设计了Update算法,完成了跟随试验验证。仿真和试验结果表明,本文设计的智能控制器减小了车间距误差,提高了控制准确性,能满足车辆安全跟随行驶要求。(本文来源于《汽车技术》期刊2019年06期)

张文会,孙舒蕊,苏永民[6](2019)在《双车道公路超车安全距离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双车道公路上因超车不当而导致交通事故频发且后果多较为严重,故提出超车安全距离模型,旨在为超车安全预警装置、超车辅助判断系统等提供理论依据.本文首先分析了车辆在双车道公路超车过程中可能发生的碰撞类型,基于可能发生的碰撞类型对超车时间进行分段,分析每一超车时段车辆之间的安全距离,进而建立超车安全距离模型,以等速超车和加速超车为例,选取小型车、中型车、大型车作为前方被超车辆,确定仿真参数,基于MATLAB软件仿真,分析、验证超车安全距离模型的有效性.得出超车车辆与前方车辆及对向车辆之间的临界安全距离图,为汽车主动安全系统的研发和超车事故的预防提供了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期刊2019年02期)

常群,孙申鑫,赵宇超,宫燃[7](2018)在《基于路面附着系数估计的多路况安全距离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UKF估计方法对路面附着系数等状态参数进行估计。首先建立包含整车模型与Dugoff轮胎模型的车辆动力学模型,在此基础上建立车辆四轮动力学模型,然后选取干沥青、湿沥青、雪地、冰面4种典型路面,通过UKF对车辆状态与路面附着系数进行估计,将估计结果与仿真的实际输出值进行对比分析,以验证估计结果的精确度。此后选取合适的车辆安全距离模型,在此基础上加入对路面附着系数、坡道角等因素的考虑,提出改进后的安全距离模型,使之更加符合实际情况。通过Carsim与Matlab/Simulink联合仿真,得到在4种典型路面上车辆跟驰状态下前后车的距离与相对速度变化曲线,验证了模型的可靠性。(本文来源于《重庆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期刊2018年12期)

孙周[8](2018)在《基于强度理论的隐伏溶洞与隧道安全距离预测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隧道通过岩溶区域时会遇到各式各样的隐伏溶洞,溶洞的位置,跨度,形状,是否含有填充物对隧道的施工和运营会造成重大的影响。溶洞与隧道之间的距离多大时才不会对隧道的施工和运营产生影响,是隧道在通过岩溶区域时的设计和施工时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文章以桑植隧道为研究背景,采用大型有限元软件ADINA建立隧道与溶洞在不同影响因素下的有限元模型,基于强度理论,分析相关因素对隧道到溶洞之间的安全距离的影响规律,以塑性区是否贯通的评价方法来确定隧道到溶洞之间的安全距离。以二维有限元模型分析了溶洞在隧道顶部、右侧面、底部时影响安全距离的8个主要因素(岩体的内摩擦角、泊松比、粘聚力、重度、弹性模量、溶洞跨度、隧道埋深、溶洞的高跨比),结果显示隧道的埋深,溶洞的跨度,高跨比以及岩体的粘聚力对安全距离的影响最大,岩体的内摩擦角,泊松比,以及重度对安全距离的影响次之,岩体的弹性模量对隧道安全距离影响最小。基于二维模型的分析结果,建立溶洞在隧道正右侧的叁维有限元模型,重点分析溶洞的形态以及走向对隧道围岩稳定性的影响。结果显示隧道的埋深对安全距离的影响最大,溶洞的跨度次之,溶洞的高跨比以及走向对安全距离的影响较大。针对数值分析结果,运用线性回归方法对影响溶洞与隧道岩体安全距离的影响因子进行了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分别建立溶洞位于马蹄形隧道底部,侧部和顶部位置时的安全距离预测模型。建立的安全距离预测模型可为岩溶地区隧道施工提供溶洞分布重点关注区域,为隧道施工、运营过程中隧道围岩稳定性判断提供参考,对溶洞处置提供建议,有利于提升隧道施工,运营的经济性、安全性。(本文来源于《长沙理工大学》期刊2018-04-01)

刘超[9](2018)在《航道内船舶安全距离计算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以单项航道内航行船舶为研究对象,在假设航道顺直,航道宽度不会限制船舶的正常航行并禁止船舶追越的情况下。如不考虑其他船舶通航因素,在航道内航行船舶需保持一定安全距离航行,为求取船舶在航道内需保持的合理安全距离,特引入交通流理论与船舶领域概念,建立理想情况下船舶安全间距计算模型,并对模型安全距离计算方法进行分析。(本文来源于《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1期)

田云飞[10](2017)在《基于汽车防追尾碰撞系统安全距离模型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经济的发展,全球汽车保有量在逐年增加,也给全球道路交通安全带来了非常严重的问题。每个国家都在积极研究相关措施,减少交通事故和人员伤亡。提高汽车的主动安全性能,有效地使驾驶车辆提高避免事故能力,防患于未然,特别是在紧急情况下可有效保证汽车的行驶安全。而汽车防追尾碰撞控制系统,是一种基于提高车辆行驶过程中主动安全性的系统。开发研究契合防追尾碰撞控制系统,必须对汽车追尾碰撞安全距离模型进行研究。(本文来源于《内燃机与配件》期刊2017年21期)

安全距离模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针对最优速度(OV)模型及其相关衍生模型(GF,FVD等)假设安全距离恒定的缺陷,提出了基于最优速度模型的改进安全距离跟驰模型,并对本文模型的改进情况进行理论分析。根据本文模型仿真分析了道路车流密度、车辆最大可行驶速度和驾驶员反应延迟时间对交通流稳定性的影响。最后,采用美国NGSIM数据库数据作为样本,通过聚类分析对本文模型进行检验,并与OV模型、GF模型和FVD模型进行对比,结果证明了本文模型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安全距离模型论文参考文献

[1].田竞,熊坚.基于网联的交通冲突安全距离模型研究[J].中国水运(下半月).2019

[2].曲昭伟,潘昭天,陈永恒,陶鹏飞,孙迪.基于最优速度模型的改进安全距离跟驰模型[J].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2019

[3].杨青,胡钢华,徐文毅,林文岩,谢铭.胶轮压路机制动安全距离模型及参数敏感性分析[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4].董洁.基于耦合安全距离模型的汽车主动避撞系统控制策略研究[D].吉林大学.2019

[5].关志伟,丁建峰,闫光辉.基于安全距离模型的车辆跟随控制策略研究[J].汽车技术.2019

[6].张文会,孙舒蕊,苏永民.双车道公路超车安全距离模型[J].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2019

[7].常群,孙申鑫,赵宇超,宫燃.基于路面附着系数估计的多路况安全距离模型[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2018

[8].孙周.基于强度理论的隐伏溶洞与隧道安全距离预测模型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8

[9].刘超.航道内船舶安全距离计算模型研究[J].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

[10].田云飞.基于汽车防追尾碰撞系统安全距离模型的研究[J].内燃机与配件.2017

标签:;  ;  ;  ;  

安全距离模型论文-田竞,熊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