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L冷光产品及应用前景总结

EL冷光产品及应用前景总结

一、EL冷光产品及应用前景综述(论文文献综述)

陈鲁,闻涛,方未,游林杰,方玮璐,陈露,孙淑文,王成,张珂,马辉,高普[1](2020)在《印刷电致发光技术在智能可穿戴产品上的应用》文中认为印刷电子技术以其低成本、可大面积生产等特性,在柔性电子器件制作中表现出巨大的应用价值。柔性发光电子产品在柔性显示、高端装饰、智能服饰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综述了OLED、QD-LED及EL等柔性发光技术的结构特征、发光原理、发展现状和技术瓶颈。

段宝燕[2](2020)在《智慧灯杆为载体的边缘智能网关研发》文中提出智慧灯杆正逐渐成为促进智慧城市快速发展的最佳载体之一,其通过部署“端、管、云”的物联网系统架构为现代社会提供智能服务。集多功能为一体的智慧灯杆的感知层包含多而不同的智能模块、传感节点,网关可通过协议转换等手段实现感知层与云平台的交互。但目前以云平台为中心的智慧灯杆物联网系统中,网关仅完成数据转发和协议转换,数据分析、计算以及网络管理工作均交由云平台,必然会造成计算资源过于中心化、数据传输时延严重、网络易拥塞等不足之处。和云计算为互补协同关系的边缘计算,通过在边缘侧构建具有智能计算、数据管理等能力的平台,可弥补上述存在的缺陷。但边缘计算节点常常会出现基础资源层单一、虚拟化层缺失及边缘虚拟功能缺失的问题,对极大化利用硬件资源、提高系统的灵活性以及完成功能业务隔离还存在不足。因此,本研究在纵向项目的支持下,研发了一个以智慧灯杆为载体的边缘智能网关,其通过硬件虚拟化的方式实现功能业务隔离,支持多协议转换、管理及本地边缘计算,可在网络边缘侧完成检测、计算、决策等实时处理运算工作。本地计算为根据多种实时环境参数决策出合适的灯光参数,包括亮度和色温值。亮度调节技术已经比较成熟,但对路灯的色温调节还处于简单的分级方式,且针对多环境参数调节协同调节色温和亮度较少。论文主要内容如下:(1)边缘智能网关设计。设计基于边缘计算的智慧灯杆物联网系统,采用云、边协同的三层部署模型,在边缘智能网关上部署智能资产、智能网关;设计边缘智能网关的功能框架和系统结构,明确在实现边缘智能网关硬件虚拟化的基础上,实现总线协议适配、资产管理、优化计算等边缘虚拟服务。(2)边缘智能网关的嵌入式平台虚拟化设计与实现。对虚拟化技术基础进行了简要介绍,分析了不同嵌入式微处理器架构所存在的差异,选定了适合嵌入式微处理器的虚拟化技术,确定采用多业务部署多虚拟机的模式,完成智能网关的Xen嵌入式虚拟化设计。分别选用ARMv8架构及ARMv7架构的嵌入式微处理器主机板,独立完成了Xen虚拟化的实现,通过实验验证,证明了Xen虚拟化平台的成功搭建,并在分析结果的基础上,明确了边缘智能网关的硬件选择ARMv7架构的主机板来作为后续轻量级应用的开发平台。(3)智能网关与智能资产研发。在智能网关层,设计网络拓扑,为边缘智能网关支持的以太网、ZigBee和RS485通信设计协议,并完成以太网转ZigBee/RS485报文的多协议转换。针对智能资产,提出采用通信分层思想实现对实时检测数据的汇集,设计数据管理框架和存储映射表,为智能网关和传感节点设计配置流程。最后搭建实验平台,验证边缘智能网关的多种通信、协议转换、实时数据汇集、系统配置的功能。(4)色温调节参数边缘计算。在实现边缘智能网关Xen虚拟化的基础上,为色温调节参数边缘计算业务创建DomU,设计边缘智能网关Xen的域间通信模型。再根据温度、湿度、光照度及PM2.5浓度4种实时环境参数,设计多输入双输出模糊计算系统,基于多环境参数实时计算当前灯光最佳亮度和色温。通过对系统模型进行仿真,以及对实际开发的应用程序测试,结果均表明,所设计多参数模糊计算系统能够在网络边缘侧完成预期的路灯参数计算任务,具有更好的实时性。

李岩[3](2020)在《雷公藤红素的抗肿瘤作用及其载药体系研究》文中认为21世纪以来,肿瘤俨然已经成为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主要问题之一。现在,癌症治疗手段主要有实体瘤切除,放疗及药物治疗等方法,而中国悠久的中药使用历史,为天然药物在抗癌方面的治疗做出了重要贡献。研究显示,雷公藤红素是一种蛋白酶体抑制剂,可以抑制肿瘤细胞中蛋白酶体活性,积累蛋白酶体靶蛋白,并诱导细胞凋亡,对多种肿瘤细胞的均有很好的抑制效果。论文以两种肝癌细胞为研究对象,对雷公藤红素的体外瘤细胞增殖活性进行测定,并研究药物对胞内蛋白表达的影响,发现雷公藤红素的体外抗癌效果显着,抗癌效果呈剂量依赖性,且抗肿瘤效果优于传统抗癌药物顺铂。但雷公藤红素毒性高,生物利用度低,一直是其成药的阻碍。本论文选择构建纳米载药系统,以期提高雷公藤红素的水溶性及靶向性,从而实现对药物的减毒及提高生物利用度目的。Zif-8材料,粒径粒径可达到纳米级,具有较高的比表面积,孔径可调,热稳定性与化学稳定性良好,并具有一定的pH响应型,能够很好地实现对药物的递送。因此本论文以Zif-8材料为载体,构建CE@Zif-8药物系统,并对材料进行了表征。本文的研究结果主要有:(1)雷公藤红素对肝癌细胞HepG2及Bel-7402具有优异的抗增殖效果,IC50值分别为1.038μM,0.631 μM,其抗增殖活性在克隆形成实验中得到了直接的证明。(2)利用western blot检测到,当雷公藤红素作用于癌细胞后,细胞内的Bcl-2蛋白表达量降低,而Bax蛋白及下游蛋白Caspase-3表达量升高。(3)雷公藤红素对顺铂的抗增殖活性具有敏化效果。单独顺铂作用于肝癌细胞,其IC50为4.021μM,7.936μM。在加入0.5μM雷公藤红素后,其IC50值为0.985μM,3.115 μM。(4)成功合成出CE@Zif-8纳米载药系统,并进行了表征。

王长荣[4](2020)在《pH敏感疏水段促进阳离子聚合物siRNA递送功效和抗肿瘤作用》文中研究表明核酸类药物和化疗药物作为临床常用的抗肿瘤药物,有效地提高了肿瘤患者的存活时间,但是,由于这些药物自身结构和性质的局限性,如,基因药物的电负性、分子量大、不稳定性,以及化疗药物的毒副作用等,大大限制了它们的临床转化和应用。尽管人们相继开发了多种多样的纳米递送系统,并在肿瘤靶向药物递送上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是仍需大幅度提高体内靶向和细胞水平上的递送效率。本文基于肿瘤的微酸环境,针对小干扰RNA(siRNA)递送效率低的问题,研究了不同结构的pH敏感疏水段对两亲性阳离子聚合物载体的siRNA递送效率的影响,探讨了优化的载体结构在siRNA/药物共递送的肿瘤免疫治疗以及抗肿瘤多模式诊断治疗上的应用性能。本文首先以甲基丙烯酸氨基乙酯(AMA)为阳离子单体,甲基丙烯酸二异丙基氨基乙酯(DPA-MA)为pH敏感疏水单体,聚乙二醇(PEG)为亲水段,通过活性聚合制备出三种组成相同但序列结构不同的嵌段共聚物,PEG-PAMA-PDPA(E-A-D),PEG-PDPA-PAMA(E-D-A)和PEG-P(AMA/DPA)(E-(A/D))。体内外研究了疏水单元D在嵌段共聚物大分子链上的分布对siRNA递送效率的影响。实验发现:这三种阳离子聚合物自组装纳米粒都能成功负载siRNA,并且,在细胞水平上表现出了较高的siRNA递送效率和较低的细胞毒性,但是,E-(A/D)呈现出很高的溶血性。体内实验发现,E-A-D siRNA的递送效率明显优于E-D-A的递送效率,这表明E-A-D这种结构单元分布的两亲性阳离子聚合物,有利于促进siRNA的体内外递送效率。基于上述E-A-D型嵌段共聚物的结构优化,接下来探究了疏水段的pH敏感性(p Ka)在siRNA递送中的贡献。我们分别以2-(五亚甲基亚氨基)乙基甲基丙烯酸酯(C6A-MA)、甲基丙烯酸2-(六亚甲基亚氨基)乙酯(C7A-MA)、甲基丙烯酸二异丙基氨基乙酯(DPA-MA)和甲基丙烯酸二丁基氨基乙酯(DBA-MA)为疏水单体,通过调节共聚单元及组成,合成了疏水段p Ka分别为7.0,6.8,6.5,6.2,6.0,5.8,5.6和5.2的系列三嵌段阳离子聚合物EAAS。通过体外实验发现p Ka在5.8-6.2范围的阳离子聚合物载体在siRNA逃逸和基因沉默效率上展现出了优势。并且,在瘤旁给药和静脉给药方式下,也展现出较好的基因沉默效率。我们推测上述阳离子载体的疏水段p Ka可能与疏水段在内涵体中的质子缓冲作用相关。为了揭示其作用机理,我们选用甲基丙烯酸二乙基氨基乙酯(DEA-MA)和甲基丙烯酸二戊基氨基乙酯(D5A-MA)的不同比例的无规共聚物为疏水段,通过调节二者的比例,获得了系列疏水段组成相同,但p Ka不同的阳离子聚合物载体,PEG-PAMA-P(DEAx-co-D5Ay)(EAE5x/y)。依据细胞胞吞过程所经历的pH梯度范围,分析了EAE5x/y系列阳离子共聚物在pH 6.5-7.4、pH5.5-6.5和pH 4.5-5.5三个范围内的质子缓冲能力,并与其siRNA细胞内递送效率相关联。体外研究结果显示在pH 5.5-7.4范围内有很强缓冲能力的EAE548/29和EAE539/37,逃逸能力也很强,进而介导出较高的基因沉默效率。体内实验发现,不管是静脉给药还是皮下给药,EAE539/37的基因递送效率都明显高于EAE548/29,其原因归结为EAE539/37的质子缓冲作用主要发生在pH 5.5-6.5范围,合适的p Ka和低的临界胶束浓度(CMC)保证了其体内递送具有更好的稳定性;而EAE548/29的质子缓冲作用主要发生在pH 6.5-7.4区间,纳米粒体内递送过程中稳定性差,因此,体内递送效率较低。为进一步提高递送效率并降低毒性,采用上述聚合物PEG-PAMA-PDPA,与磷脂酰胆碱和胆固醇进行共组装,构建了杂化阳离子脂质体,并共负载化疗药物阿霉素(DOX)和免疫检查点沉默基因si PD-L1,实现了化疗药物和基因药物的联合递送。研究结果表明,DOX能够通过PARP1通路成功诱导肿瘤细胞的免疫原性死亡,并成功激活体内免疫反应,可以预防肿瘤的肺部转移。体内预防实验模型发现,DOX引起的免疫原性死亡与免疫检查点的阻断能够起到很好的协同作用,并能成功抑制肿瘤的发生。体内抑瘤实验,证明该体系也能够发挥化疗药物诱导的免疫原性死亡与si PD-L1阻断PD-L1的协同作用,有效的抑制了肿瘤的生长。这种载体的设计为提高pH敏感载体的稳定性,及其用于基因与化疗药物的联合递送提供了有效方案。最后,设计制备了可用于肿瘤成像和多模式治疗的pH敏感阳离子嵌段共聚物。对pH敏感材料进一步进行了疏水化修饰,采用活性聚合方法合成了系列PEG-PDPA-PBMA(EPB-x)三嵌段聚合物,并成功引入二硫键将吲哚青绿(ICG)键接在聚合物上。所制备的EPB-3-ICG1纳米粒,增强了肿瘤的富集,并通过响应肿瘤细胞内高浓度谷胱甘肽的还原性,实现了具有肿瘤特异性靶向的“OFF/ON”成像功能。此外我们还采用EPB-3或其与EPB-3-ICG1的共组装纳米粒,成功地共负载疏水化疗药物PTX和光敏剂(ICG或金棒),用于肿瘤成像与光热治疗、化疗与光热治疗的多模态治疗,只需要一次静脉给药即可延长小鼠的存活时间。因此,EPB-3为实现抗肿瘤的多模式治疗提供了纳米递送平台。

李群[5](2020)在《低维六方氮化硼制备及功能化应用的基础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低维材料,特别是以石墨烯为代表的二维层状材料,已成为研究者关注的焦点。随着维度的降低,低维材料会出现很多不同于块体材料的新奇的光、电和磁性能,从而拓展了它们在电子学、光电子学、能量转化和存储、热电子学等领域的应用。低维六方氮化硼(h-BN)以质轻、比表面积大、高导热性、优异的抗氧化性和化学惰性等特性,有望在高性能的纳米电子器件、复合材料、能量储存和转换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被认为是目前低维材料体系中最有前途的一种新型功能材料。本文通过设计和开发合适的反应路线实现对不同维度的低维h-BN材料的有效合成,将低维h-BN材料所具有的特殊维度效应赋予其独特的理化性能与其本征性能相结合,研究了其在光、电和吸附领域的应用。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采用一种改进的超声辅助溶剂热法以具有4~8层结构的h-BN纳米片为前驱体高效合成了氮化硼量子点(BNQDs)。通过调整前驱体的制备工艺可以实现对BNQDs尺寸和性能的调控,当合成温度为900℃时,获得的前驱体具有类似石墨烯的薄片状结构,更适合用于制备BNQDs,合成的BNQDs平均尺寸为4.6 nm。基于BNQDs显着的量子限域效应,研究了其光致发光(PL)性能。在此基础上,首次研究了 BNQDs的温度依赖性并探究其发光机理,同时将其用于构建温度传感器,讨论了其在温度监测方面的潜在应用。结果表明,BNQDs在紫外灯照射下能够发射蓝绿光,其荧光量子效率为10%,是一种缺陷态发光。BNQDs的PL强度与温度之间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因此,BNQDs可以用于构建温度传感器,且此种温度传感器具有较宽的检测范围(80~440 K)、优异的光稳定性和良好的可逆性,使得BNQDs在温度传感器方面具有巨大的应用前景。(2)以硼酸(H3B03)和三聚氰胺(C3H6N6)为原料,采用前驱体氮化法在900℃、氮气(95%)和氢气(5%)的混合气氛下合成了 h-BN纤维。通过结构分析可知,h-BN纤维存在较多的缺陷且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964.4 m2/g)。以罗丹明B(RhB)为吸附质考察了其吸附性能。结果表明,h-BN纤维表现出良好的吸附性能,最大吸附容量可达210.1 mg/g。从热力学角度分析,发现该吸附过程属于物理吸附,可自发进行,是一种放热过程。此外,由于h-BN优异的热稳定性,使得吸附有有机物污染物的h-BN纤维能够在空气中400℃煅烧获得再生,且表现出优异的循环吸附性能,有望在环境净化中得到推广应用。(3)以 H3BO3、葡萄糖(C6H12O6·H2O)、硝酸(HNO3)和 CO(NH2)2为原料,采用低温燃烧结合氮化法在900℃氨气气氛下成功合成了功能化的片状h-BN。通过结构分析可知,合成的片状h-BN表面含有丰富的-OH/NH2官能团,且具有大的比表面积(936 m2/g)以及孔体积(0.705 cm3/g)。此合成方法在合成过程可以实现对h-BN的功能化,改善其导电性。同时由于片状h-BN独特的二维结构,研究了其对抗坏血酸(AA)、多巴胺(DA)和尿酸(UA)的电催化性能。结果表明,片状h-BN对AA、DA和UA表现出优异的电催化活性和高选择性,与其他电极材料相比,片状h-BN材料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宽的检测范围和低的检测限,拓宽了其在电化学领域的应用。(4)在(3)基础上,由于片状h-BN较大的比表面积和多孔结构,考察了其作为催化剂Ti02载体的应用。首先通过第一性原理研究了 h-BN引入TiO2之后对复合材料带隙的影响,引入h-BN可使N-p轨道引起复合材料的价带顶(VBM)发生弯曲上移从而减小带隙,有利于提高可见光的利用率,从而提高光催化活性。基于理论分析,采用溶剂热法,以乙二醇为溶剂,TiCl3为钛源,片状h-BN为载体材料,制备了 2D/2D h-BN/TiO2异质结构,研究了h-BN添加量对TiO2晶体结构和微观形貌的影响,并揭示了 h-BN在光催化过程中的作用以及光催化机理。结果表明,h-BN的引入可以有效调控TiO2的形貌和分散性,h-BN/TiO2的催化速率分别是纯TiO2和商业纳米TiO2(P25)的3.5和6.9倍,且该复合光催化剂具有很好的可重复性和稳定性。

饶龙石[6](2019)在《量子点微通道反应器结构设计制造及作用机理》文中提出随着半导体产业重心转移和传统荧光材料自身属性限制,探索新型荧光材料成为推动我国半导体产业崛起和增强我国核心科技竞争力的关键。量子点作为一种新型的半导体荧光材料,具有发射光谱窄且可调、激发范围宽和光转换效率高等优点,在光电器件等领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并已成为学术界的研究热点。然而,传统高性能量子点几乎都是基于小容量毫升级、间歇式制备的,造成反应温度不均匀且操控性差、扩大制备稳定性和重复性差以及单位时间生产效率低等问题,导致高质量量子点成本居高不下,成为制约高质量量子点快速、批量化生产的瓶颈。因此,如何设计并制造有利于实现高效制备高性能量子点的反应装置是关键。鉴于此,本课题提出复合功能结构微通道反应器用于制备量子点,可实现高性能量子点快速、高效以及批量化制备,这些功能的实现关键在于反应器的功能结构设计与制造。本课题从微通道结构优化设计、制造及作用机理等方面进行系统且深入的研究,主要研究工作与成果如下:(1)微通道反应器流场结构设计与制造针对微通道传热性能要求,设计了一种典型的传热型微通道,对微通道流场结构进行优化设计,建立流场结构等效电阻网络模型,提出了流速分布理论计算方法和流速均匀性评价方法,并用有限元模拟方法验证了理论模型的准确性;系统地分析了微通道几何结构参数对流速均匀性的影响规律,揭示了微通道流场结构对流速分布的作用机制。综合论证了微通道、多孔结构的材料及其加工性能的优劣势,制定了合理的微通道加工工艺路线和多孔功能结构成形方案。(2)碳量子点微通道反应器设计及作用机理基于微通道理论计算优化结果,设计了直线形、双蛇形和蛇形三种微通道用于研究不同流场结构对碳量子点(CQDs)性能的影响,基于有限元模拟,研究了不同流场结构流速、压降以及温度分布规律。此外,实验探索了三种微通道反应器对CQDs的作用机理,深入地研究了流速、温度、表面修饰物等关键操作参数对CQDs性能的影响,并通过光谱及显微表征技术对CQDs进行定性分析,揭示了不同流场结构微通道反应器制备的CQDs物质组成差异和形成机理。(3)碳量子点多孔结构微通道反应器设计及作用机理首次提出了金属纤维、泡沫铜多孔结构复合微通道反应器制备高荧光效率CQDs的方法,构建了微通道反应系统及测试平台,系统地分析了孔隙率、流体流速、反应温度等多种参数对CQDs微观形貌及光学性能的影响,并研究了多孔功能结构表面形貌以及有无多孔功能结构对CQDs荧光效率的影响。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等表征技术深入地剖析了CQDs的物质组成及表面状态。(4)钙钛矿量子点超声/微通道反应器复合设计及作用机理针对微通道混合性能要求,重点分析了一种典型的多折弯蛇形微通道,并用有限元模拟方法研究了关键参数对微通道混合性能的影响机制。在钙钛矿量子点制备过程中,引入超声处理,利用超声的空化作用和热效应有效调控钙钛矿定向生长,实现钙钛矿跨尺度形貌调控。此外,通过超声与微通道反应器的分步复合调控钙钛矿量子点的能量带隙和光学特性,进而实现全光谱钙钛矿量子点制备。针对钙钛矿量子点易被降解、传统溶剂毒性大和制备成本高等问题,提出利用聚合物包裹和绿色非极性溶剂制备钙钛矿量子点,实现量子点绿色、低成本制备,并显着提升其稳定性。(5)新型量子点在光电器件中的应用重点研究了CQDs、钙钛矿量子点在光电器件中的应用情况。将白光CQDs与紫外LED芯片复合,优化相关参数,从而获得高显示指数的白光LED(WLEDs)器件。另外,将绿色钙钛矿量子点薄膜、红色荧光粉薄膜与蓝光LED芯片复合获得WLEDs,优化封装结构,WLEDs最高流明效率可达62.9 lm/W,并具有良好的工作和电流稳定性。

祁宇[7](2019)在《基于氨基-环氧开环反应构建多羟基支化阳离子基因载体》文中提出基因治疗是一种新型的治疗手段,为癌症、遗传病、免疫疾病等恶性疾病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疗途径。基因治疗的基本策略是将治疗基因递送到靶细胞从而达到预防或治疗疾病的效果。由于DNA分子在生理环境下带有负电荷不易进入细胞,且易于被核酸酶降解而失去活性,基因递送过程大多依靠基因载体的协助才能完成。目前,基因载体主要分为病毒类与非病毒类基因载体。由于病毒类基因载体具有免疫原性,且容易产生致癌风险,因此新型安全高效的非病毒类基因载体日益引起研究者的关注。非病毒类基因载体主要包括脂质体、多肽、阳离子聚合物、有机/无机复合纳米颗粒等体系。与其它基因载体相比,阳离子聚合物(如聚乙烯亚胺、聚甲基丙烯酸二甲氨基乙酯等)具有免疫反应小、易于大量制备、易于化学修饰等优点,因此已经被广泛研究。但是,上述阳离子型基因载体具有转染效率较低、细胞毒性较高、降解性能较差、功能单一等缺点。因此如何构建转染效率高、细胞毒性低、降解性能优异的多功能阳离子基因载体成为了生物材料领域的重要问题。另一方面,与线性和树枝状阳离子基因载体相比,支化阳离子基因载体具有结构丰富、合成简便、且易于大量制备等优点,因此被广泛研究。本论文主要阐述基于氨基-环氧开环反应构建新型多羟基支化阳离子基因载体,并研究上述阳离子聚合物的基因转染效率、细胞毒性、以及该阳离子聚合物在基因治疗活体动物模型中的应用。由于传统阳离子基因载体缺乏实时成像的能力,如何构建一种安全高效可视化的基因载体成为了核酸递送领域的新问题。本论文第二章基于四苯基乙烯(TPE)分子合成了一种星形引发剂TPE-Br,并利用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ATRP)反应构建四臂支化聚合物TPE-PGMA。之后,通过TPE-NH2与乙醇胺(EA)分子与TPE-PGMA聚合物进行氨基-环氧开环反应得到TPE-PGEA/TPE。由于TPE-PGEA/TPE聚合物具有两亲性,它能够在水溶液中自组装形成纳米颗粒。利用该纳米体系中TPE分子的聚集诱导发光(AIE)效应可以实现基因转染过程的实时荧光成像功能。该研究为可视化阳离子基因载体的构建提供了研究思路。羟基化的聚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虽然是一种安全高效的基因载体,但是由于其主链为碳链,导致释放核酸后在细胞中不容易降解。如何根据细胞的生理环境构建一种安全高效而且易于降解的阳离子基因载体是需要解决的一个关键科学问题。本论文第三章制备了一种具有缩醛结构的双氨基化合物,通过该缩醛双氨基化合物与三环氧化合物异氰尿酸三缩水甘油酯进行氨基-环氧开环反应构建了一种多羟基支化聚合物ARP,并通过修饰氟化烷基链制备得到ARP-F。由于缩醛基团在癌细胞的弱酸环境中容易断裂,因此可以制备一种可降解阳离子型基因载体。另一方面,该具有氟化烷基链的基因载体具有细胞毒性低、转染效率高、生物相容性好等优势,在后续介导pCas9-surv进行体内与体外抗癌实验的结果表明,无论在细胞实验还是在活体动物模型中,ARP-F介导的pCas9-surv不但能够有效的抑制癌细胞的增殖,还可以增强癌细胞对于广谱抗癌药物替莫唑胺的敏感性。ARP-F的成功制备为构建pH响应性可降解阳离子基因载体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靶向性对于阳离子基因载体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优异的靶向性可以大幅度提高载体的递送效率。本论文第四章基于乳糖分子制备了一种具有还原响应性的支化多羟基阳离子基因载体LBP,并将其应用于肝脏原为肿瘤的治疗。首先我们将胱胺分子修饰在β-乳糖分子上得到了氨基化的乳糖(Lac-NH2),随后将Lac-NH2与异氰尿酸三缩水甘油酯通过氨基-环氧开环聚合反应得到具有还原响应性的支化多羟基阳离子基因载体LBP。利用乳糖中的半乳糖单元与肝实质细胞表面去唾液酸糖蛋白受体之间的异性识别提升该基因载体的肝癌细胞靶向性。活体动物实验结果表明LBP递送pCas9-survivin质粒不但具有抑制肿瘤组织生长的效果,而且还可以提高肝癌化疗药物索拉菲尼的治疗效果。LBP聚合物的成功合成为靶向型阳离子基因载体的构建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综上所述,本论文基于氨基-环氧开环反应,构建了系列多羟基支化阳离子基因载体TPE-PGEA/TPE,ARP-F和LBP。上述三种多羟基支化阳离子基因载体不但具有较低的细胞毒性和较高的转染效率,还分别实现了实时成像、可降解、与癌细胞靶向的功能。以上三种多羟基支化阳离子基因载体的制备为多功能核酸递送体系的构建提供了一种安全高效的方法。

谢贺年[8](2018)在《基于EL冷光线的数控机床电气故障可视化高效排查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数控机床设备在制造业中的应用已经非常普遍。据统计,国内现有上千万台数控机床设备,而且正以每年几十万台甚至上百万台的数量激增。如此巨大的市场保有量,带来的也是巨大的数控机床设备保养、维修问题。目前,数控机床设备电气故障的主流检修方式是万用表电压电流测试法,其优点是操作简单,对检测工具要求不高,方法成熟,缺点是排查时间长,对排故人员经验要求高,效率极其低下。因此,有必要探索一种更高效的排故方法,降低高技能人才依赖程度,实现数控机床设备电气故障的快速、直观性检测,为企业的连续生产保驾护航。本文以数控机床设备典型电气系统为研究对象,建立了基于马尔可夫离散概率的数控机床设备电气故障排查时间模型;通过分析排查时间模型的各个参数,找到影响排故时间的关键性因素;基于关键因素,提出利用EL冷光线的发光特性,快速识别故障点,从而降低排故总时间。随后,文章介绍了 EL冷光线的发光工作原理,计算了 EL冷光线的热效应和使用寿命,并将EL冷光线的热效应和使用寿命两方面与普通工业导线进行对比,得到EL冷光线的物理特性可以满足使用要求的结论。因此,基于EL冷光线的数控机床电气故障可视化高效排查方法是可行的。在文章的后半部分,作者将这种理论用于实践,解决了电源匹配问题、驱动器接入、EL冷光线接线方式等工艺问题。随后,文章进行了故障试验,通过虚拟界面、实物接线两种方式,验证典型单回路、多回路中,应用EL冷光线时的故障表现形式;再进行效率试验,在典型单点故障、多点故障中,分别测量应用传统万用表和EL冷光线技术的故障排查时间,通过试验数据分析,得出EL冷光线技术在数控机床电气故障排查方面具有显着优势。

陈敏[9](2017)在《提升警用反光背心安全性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家用汽车已经越来越普遍,而气象状况和交通状况越来越差,随着安全防护意识的深入人心,反光背心也不再成为稀有物品。如果不穿反光背心或者反光背心效果不好,驾驶员难以辨别交警作出的交通手势信号,如若遇上恶劣的天气,甚至连交警的位置都无法判断,更别说能看到交警的指挥手势,这样的话就有可能导致交通堵塞,危及交通参与者的生命安全。由此可见,一件高效果高质量的反光背心对于交通参与者来说是多么的至关重要。因此,普通的反光背心已经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三明华纺科技有限公司致力于各种反光背心材料的研究与开发,让反光背心真正成为穿着者的救命保命法宝,而不仅仅是一种形式。本课题根据三明华纺纺织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市场调研和设计要求,从现有警用反光背心的研究现状入手,基于国内外对警用反光背心的色彩、结构和功能设计特点等方面,逐一展开警用反光背心的功能性探索,主要从色彩设计、款式设计、功能性设计等方面进行了系统分析,重点对警用反光背心的功能性进行了总结,提出了警用反光背心的几大方面的设计要点,对现有反光背心的款式进行设计改良,充分提高反光背心的使用率,口袋可拆分,一方面使背心达到冬夏两用的效果;另一方面使背心的水洗次数增加,大大延长了反光背心的使用期限,同样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采用国内先进的车缝技术及EL反光材料,降低了产品的成本,提高了背心的反光效果和安全性能,使交警无论在暴雨、雾霾、沙尘暴等恶劣天气还是夜晚(或昏暗环境)都能与周围环境构成鲜明的对比,一目了然,让司机有充足的时间刹车或采取回避行动,从而对交通警察的人身安全起到更好的防护作用。经过以上设计改良,为三明华纺纺织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研发出一款高效果、高质量、高性价比的警用反光背心,圆满完成了该项任务。

郑将辉[10](2017)在《用于暖白光LED与多晶硅太阳电池的下转换材料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商业化的白光LED主要采用GaN基蓝光LED芯片与YAG:Ce3+黄色荧光粉组合,但该类型LED器件存在白光不够均匀、色温较高、显色指数较低、尤其是存在蓝光太多伤害眼睛等问题,因此并不适用于室内照明。近年来,近紫外光芯片激发三基色荧光粉开发暖白光LED实现室内照片成为一条非常有前景的技术路径。开发高效率,近紫外光激发三基色下转换(本文的下转换指的是满足“Stokes(斯托克斯)”效应的转换,非量子裁剪)荧光粉成为实现该技术路径的关键技术之一;对于单结晶硅太阳电池,由于受其禁带宽度限制,太阳光小于400 nm波段的近紫外光不能很好的被利用,因此通过利用近紫外光激发下转换荧光粉来提高晶体硅太阳电池效率也成为目前下转换太阳电池研究热点。本文主要将下转换材料应用于暖白光LED应用领域及下转换太阳电池领域,主要总结如下:一:暖白光LED用近紫外光激发下转换荧光粉本文采用高温固法制备了稀土掺杂硼酸盐和磷酸盐下转换荧光粉;我们依据稀土掺杂发光原理的不同将荧光粉分为了两类进行研究:一类是基于4f-4f跃迁稀土掺杂近紫外光激发三基色LED荧光粉,另一类是基于4f-5d跃迁稀土掺杂近紫外光激发三基色LED荧光粉。我们详细的研究了这两类下转换荧光粉的发光性能,并尝试了在暖白光LED中的应用,研究结果如下:(1):采用高温固相法制备了T Tm3+,Tb3+,Eu3+,Dy3+ Sm3+等稀土单掺或共掺的KMgB03以及NaBaB03基质的荧光粉,并研究了该类基于4f-4f跃迁稀土掺杂近紫外光激发三基色LED荧光粉的制备及发光性能。对稀土掺杂KMgB03体系,通过密度泛函理论计算研究了该基质的电子结构以及态密度,分析可知KMgB03是带隙宽度为4.37 eV的间接带隙材料,是一种紫外透过性能优异的基质材料。通过选取了固定浓度的不同稀土离子(RE = Tm3+,Tb3+,Eu3+,Dy3+)研究了稀土单掺KMgBO3的4f-4f跃迁发光性能。研究发现,Tm3+离子掺杂KMgBO3样品可以在360 nm下发出峰值位于455 nm(强)及477 nm(弱)的双尖峰,对应于Tm3+离子从1D2到3F4以及1G4到3H6的4f-4f本征跃迁,发出蓝光。在377nm激发下,KMgBO3:Tb3+荧光粉会由于Tb3+中对应的5D4到7F5的4f-4f跃迁发出最强峰值为543 nm的绿光发射,其色坐标位于(0.258,0.537)绿色区域。由于Eu3+离子的5D0到7Fj(j=1-4)的典型4f-4f跃迁,Eu3+离子掺杂的KMgB03荧光粉产生了在594,614,652以及705 nm的峰值的红光发射,色坐标位于(0.634,0.356)。KMgBO3:Dy3+在362 nm激发下可以发出位于491 nm的蓝色发光峰(4F9/2-6H15/2)以及581 nm的黄色发光峰(4F9/2-6H13/2),其色坐标坐落于(0.280,0.304)的冷白光区域。对稀土掺杂NaBaB03体系,通过密度泛函理论计算了该基质为3.66 eV的直接带隙材料,NaBaB03的价带顶是由O原子的2p轨道所提供的而导带底是由Ba原子的5d轨道提供。在该体系中,我们更加系统的分析了不同稀土离子(RE= Tm3+,Tb3+,Sm3+,Dy3+以及Dy3+,Eu3+共掺)掺杂NaBaB03样品相应的基于4f-4f跃迁的发光性能,包括掺杂浓度、温度、离子补偿剂对发光性能的影响及机理,荧光寿命,稀土离子共掺时的能量传递分析等。结果表明,与KMgB03相似的,由于4f-4f的能级跃迁,Tm3+,Tb3+,Dy3+在相对应近紫外光激发下可以获得蓝绿以及冷白光发射。Sm3+掺杂NaBaB03荧光粉在403nm激发下,获得了峰值位于560 nm(Sm3+离子4G5/2到6H5/2的4f-4f跃迁)最强黄光发射。通过浓度优化,找到了T Tm3+,Tb3+,S Sm3+以及Dy3+掺杂NaBaBO3基质的最优掺杂浓度,获得了更优的发光性能。对Tb3+掺杂NaBaB03体系荧光粉浓度淬灭机制分析发现,该系统能量传递临界半径为14.6 A,浓度淬灭机制为电偶极-电偶极相互作用。对Tb3+或Dy3+掺杂的NaBaB03体系荧光粉研究了离子补偿剂以及温度变化对发光性能的影响,研究发现在未掺杂电荷补偿剂前,由于三价稀土离子取代而二价Ba2+离子而造成了电荷失配产生了负价Ba空位(VBa"),产生发光复合中心。通过引入一价碱金属到三价稀土掺杂的NaBaBO3中,可以中和非平衡态的电子减低了非辐射跃迁的几率而增强了发光强度。对Tb3+掺杂NaBaBO3的热稳分析发现当环境温度升至300℃时,其发光强度为室温下的69.8%,但发射光谱形状不变。NaBaBO3:Dy3+的变温光致发光(PL)结果表明随着温度的升高Dy3+离子产生的发光强度逐渐降低,但4F9/2→6H13/2跃迁产生黄光减低的程度要比4F9/2→6H15/2跃迁产生的蓝光发射降低程度要明显,该体系热激活能被计算为0.105 eV。以上Tm3+,Tb3+,S Sm3+,Dy34单掺的NaBaBO3体系荧光粉发光最优样品发射的色坐标被计算为(0.1470,0.1090),(0.2860,0.4640),(0.4760,0.5090)以及(0.3010,0.3080),对应蓝、绿、黄以及冷白光区域。进一步的,本文通过在Dy3+中共掺Eu3+来增强红光发射以提供色温,研究发现,由于Dy3+离子与Eu3+离子之间4f-4f跃迁的能量传递,随着Eu3+离子掺杂浓度的变化,在361nm波长的激发下可以获得色温可调节的白光,当Eu3+掺杂量为x = 0.09时,Dy3+离子到Eu3+离子的能量传递效率可达41.4%。最终通过优化共掺Eu3+离子在单一基质荧光粉体系中实现了色坐标为(0.332,0.315),色温为5514.31 K的白光发射,优化了单掺Dy3+离子色温过冷的情况。(2):采用高温固相法制备了 Eu2+稀土单掺SrB2O4,Ca5(PO4)3Cl以及Sr5(PO4)3Cl基质研究了 4f-5d跃迁稀土掺杂近紫外光激发蓝色LED荧光粉,并研究了其发光性能及其在近紫外光激发暖白光LED中的应用。首先研究了近紫外光激发Eu2+掺杂SrB2O4硼酸盐荧光粉,该样品由于Eu2+离子从4f基态到5d激发态的跃迁,以及弛豫后的电子从5d态到4f基态的跃迁,因此在激发和发射光谱中可以观察到在270-350 nm有很宽的激发峰(峰值位于308 nm),在350-500 nm范围内宽的发射峰(峰值位于448 nm),在近紫外光308 nm的发射的色坐标为(0.1417,0.1072)坐落于蓝光区域。通过分析浓度对发光性能的影响发现当掺杂浓度x = 0.06时发光最强,能量传递临界半径为13.98A,浓度淬灭是由于电偶极-电偶极相互作用引起的。对Eu2+掺杂的Ca5(PO4)3Cl磷酸盐体系下转换荧光粉,首先通过密度泛函理论计算可以得到Ca5(PO4)3Cl是禁带宽度为5.30 eV的间接带隙材料。通过对稀土 Eu2+离子掺杂的Ca5(PO4)3Cl磷酸盐样品研究发现,Ca5(PO4)3Cl:Eu2+体系荧光粉该荧光粉能够基于Eu2+离子的4f-5d跃迁被260 nm至420 nm的近紫外光所激发,发出400至530 nm峰值位于456 nm的宽带蓝光发射,Eu2+离子的最佳掺杂溶度为2 mol%,Eu2+浓度淬灭机制为电偶极-电偶极相互作用。该体系荧光粉热稳测试表明当温度升至150℃时,其发光强度为起始的58.2%,热激活能为0.254 eV。基于该荧光粉的采用385 nm芯片激发手工制备封装的蓝光LED器件在肉眼下可以看到耀眼的蓝光,其色坐标为(0.1480,0.0350)。通过使用该蓝色荧光粉Ca5(PO4)3Cl:Eu2+、掺Eu2+绿色荧光粉以及掺Eu2+红色荧光粉基于395 nm的InGaN的芯片制作了白光LED器件,该白光LED器件在驱动电流350 mA以及3.25 V的电压驱动下可以得到显色指数高达96.65,色温为3902 K以及色坐标位于(0.3952,0.3790)的暖白光发射,器件流明效率为9.8 lm/W。对Eu2+掺杂的Sr5(P04)3Cl磷酸盐体系下转换荧光粉,通过密度泛函理论可以得到Sr5(P04)3CI晶体为禁带宽度价带顶在M点导带底在r点为5.01 eV的间接带隙材料,其导带底主要是由Sr-4d态提供,价带顶O-2p态提供。通过对稀土 Eu2+离子掺杂的Sr5(P04)3Cl磷酸盐样品研究发现,Eu2+离子掺杂的Sr5(P04)3Cl体系荧光粉基于Eu2+离子的4f-5d跃迁能够被250 nm至400 nm的近紫外光所激发,发出410至490 nm峰值位于444 nm的宽蓝光发射,色坐标为(0.1540,0.0230)位于蓝光区域,色纯度为99.0%。Eu2+离子的最佳掺杂溶度为1 mol%,在该体系中,Eu2+离子在该体系中的淬灭机制为电偶极-电偶极相互作用。该体系荧光粉热稳测试表明当温度上升至150℃时,其发光强度为起始的87.61%,热激活为0.194 eV,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该样品在395 nm波长激发下量子效率为80.53%。通过使用该蓝色荧光粉Sr5(PO4)3CI:Eu2+、掺Eu2+绿色荧光粉以及掺Eu2+红色荧光粉基于395 nm的InGaN的芯片手工封装制作了白光LED器件,该白光LED器件在驱动电流350 mA以及3.25 V电压驱动下,该白光LED器件的色温,显色指数以及色坐标被分别为3567.84 K,94.65以及(0.3952,0.3790),流明效率为33.25 Im/W。2016年通过厦门华联电子有限公司机器点胶封装,在显色指数高于90的情况下器件的流明效率高达80.87 Im/W的暖白光LED器件,接近商业化流明效率。二:太阳电池用近紫外光激发下转换纳米荧光粉本文采用水热法制备了稀土掺杂钒酸盐纳米下转换荧光粉以及无稀土掺杂钒酸盐纳米下转换荧光粉。系统的研究了这两款材料的发光机理以及在多晶硅太阳电池中的应用,主要成果如下:(1)本文将水热法合成的YV04:Eu3+,Bi3+纳米下转换材料应用于多晶硅太阳电池中,研究发现水热法合成的YVO4:Eu3+,Bi3+纳米下转换材料的粒径范围在20-40 nm之间,该材料在200-350 nm之间有很宽的激发峰,对应于VO43-中O2--V5的电荷迁移带以及少量的Bi3+到V5+的能量迁移带,最终吸收的近紫外光能量通过一系列非辐射跃迁后到达5D0能级,产生Eu3+所对应的峰值位538,592以及620 nm的发射峰,对应于Eu3+离子的5D0到7Fj(j = 0-2)的4f-4f跃迁,其中最强的620 nm的红光发射峰对应于5D07F2跃迁。将不同浓度的YVO4:Eu3+,Bi3+纳米下转换溶液涂覆于多晶硅太阳电池上发现溶度太低下转换作用不足,溶度太高溶液造成遮挡而减低效率,5 mg/ml的YV04:Eu3+,Bi3+纳米下转换溶液能够让太阳电池获得最好的性能提升,器件的短路电流密度从35.99 mA/cm2提高到了 37.09 mA/cm2,效率从14.71%提高到了 15.14%,净效率提高0.43%。外量子效率测量结果也验证了下转换在提高短路电流中的作用。结果表明YVO4:Eu3+,Bi3+纳米下转换材料能够有效的提高多晶硅太阳电池的效率。(2):本文首次将水热法合成的无稀土掺杂的Zn3V208纳米下转换材料应用于太阳电池领域,研究发现通过水热法制备的Zn3V208纳米下转换材料的粒径在20-30nm之间。Zn3V208由于V043-中O2--V5+的电荷迁移带具体的说是V043-中1A1能级到IT1 1T2及能级的跃迁能够吸收大部分位于200-400 nm的近紫外光并通过辐射跃迁将其转换发射在450-600 nm的宽峰,峰值位于530 nm处的黄绿光。通过将该纳米材料制备成5 mg/ml的乙醇溶液旋涂至多晶硅太阳电池表面,结果可以发现涂覆有Zn3V2O8纳米粉体的多晶硅太阳电池的开路电压和填充因子基本不变,短路电流密度有较显着的提高(从33.12 mA/cm2提高至33.92 mA/cm2),进而太阳电池的净效率增加了 0.32%。外量子效率测量分析表明,涂覆Zn3V2O8纳米下转换材料后的太阳电池在近紫外光部分的外量子效率测量响应有所提高,验证了下转换材料在提高短路电流中的作用。该结果表明了非稀土掺杂发光材料也能够有效的提高多晶硅太阳电池的效率。

二、EL冷光产品及应用前景综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EL冷光产品及应用前景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印刷电致发光技术在智能可穿戴产品上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柔性电致发光技术的发展现状
2 柔性电致发光材料的分类
    2.1 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柔性发光技术
        2.1.1 OLED在电子领域的发展现状
        2.1.2 OLED在智能服饰领域的发展现状
        2.1.3 喷墨印刷技术对OLED发展的意义
    2.2 量子点(QD-LED)柔性发光技术
        2.2.1 光致发光量子点技术
        2.2.2 电致发光量子点技术
        2.2.3 量子点发光技术的发展现状
        2.2.4 量子点在智能服装领域的发展现状及前景
    2.3 EL柔性发光技术
        2.3.1 EL柔性发光器件的结构及发光原理
        2.3.2 EL柔性发光器件在可穿戴智能服装领域的发展现状
        2.3.3 EL柔性发光器件在可穿戴智能服饰领域发展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3 结论

(2)智慧灯杆为载体的边缘智能网关研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1.2.2 国外研究现状分析
    1.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和技术特色
    1.4 本文主要内容和工作安排
第2章 智慧灯杆承载的边缘智能网关设计
    2.1 常规智慧灯杆物联网技术体系
    2.2 边缘计算的智慧灯杆物联网系统设计
    2.3 边缘智能网关的系统设计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嵌入式平台虚拟化的设计与实现
    3.1 虚拟化技术基础
    3.2 嵌入式平台Xen虚拟化的设计
        3.2.1 主流ARM架构差异性分析及优选
        3.2.2 Hypervisor及配置方式的选定
        3.2.3 边缘智能网关嵌入式平台虚拟化设计
    3.3 嵌入式平台Xen虚拟化的实现
        3.3.1 ARMv8 平台Xen虚拟化实现
        3.3.2 ARMv7 平台Xen虚拟化实现
        3.3.3 实验验证及结果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智能网关及智能资产研发
    4.1 智能网关通信设计
        4.1.1 以太网通信
        4.1.2 ZigBee通信
        4.1.3 RS485通信
        4.1.4 多种实时通信协议转换
    4.2 智能资产研发
        4.2.1 实时数据汇集及存储管理
        4.2.3 智能网关配置及管理
        4.2.4 传感节点配置及管理
    4.3 实验验证及结果分析
        4.3.1 基本功能检测
        4.3.2 平台搭建及功能验证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色温调节参数边缘计算
    5.1 色温参数边缘计算虚拟机
        5.1.1 创建色温计算虚拟机
        5.1.2 虚拟机之间数据交互
    5.2 色温参数智能计算算法设计
        5.2.1 模糊控制技术原理
        5.2.2 基于多环境参数的模糊系统设计
        5.2.3 算法程序设计
        5.2.4 算法测试及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3)雷公藤红素的抗肿瘤作用及其载药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肝癌治疗进展
        1.1.1 引言
        1.1.2 治疗手段
        1.1.2.1 生物技术
        1.1.2.2 手术治疗
        1.1.2.3 放疗
        1.1.2.4 化疗
    1.2 天然药物-雷公藤红素
        1.2.1 引言
        1.2.2 雷公藤红素研究概况
        1.2.2.1 雷公藤红素结构及性质
        1.2.2.2 雷公藤红素的抗肿瘤机制研究
        1.2.2.3 雷公藤红素药代动力学研究进展
    1.3 金属有机框架
        1.3.1 金属有机框架的发展
        1.3.2 金属有机框架的合成
        1.3.2.1 水热(溶剂热)合成法
        1.3.2.2 普通溶液法
        1.3.2.3 微波合成法
        1.3.2.4 超声合成法
        1.3.2.5 其他方法
        1.3.3 金属有机框架的应用
        1.3.3.1 气体储存
        1.3.3.2 MOFs作为催化剂
        1.3.3.3 MOFs作为药物载体
    1.4 本课题研究思路
        1.4.1 抗癌活性测定
        1.4.2 载药材料研究
第二章 雷公藤红素抗肿瘤活性测定
    2.1 引言
    2.2 实验试剂及材料
    2.3 体外抑制肿瘤细胞增殖活性
        2.3.1 实验原理
        2.3.2 实验方法
        2.3.3 实验结果
    2.4 克隆形成实验
        2.4.1 实验原理
        2.4.2 实验方法
        2.4.3 实验结果
    2.5 Western Blot
        2.5.1 实验原理
        2.5.2 实验方法
        2.5.3 实验结果
    2.6 雷公藤红素对顺铂的敏化作用
        2.6.1 顺铂抑制细胞增殖测定
        2.6.2 雷公藤红素-顺铂联用
        2.6.3 雷公藤红素-顺铂联用效果分析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CE@Zif-8材料的合成
    3.1 实验试剂耗材及仪器
    3.2 建立雷公藤红素标准曲线
    3.3 文献中的合成方法
    3.4 CE@Zif-8的合成
        3.4.1 预实验
        3.4.1.1 预实验(1)
        3.4.1.2 预实验(2)
        3.4.1.3 预实验(3)
        3.4.2 实验条件优化
        3.4.2.1 雷公藤红素加入量为1mg
        3.4.2.2 雷公藤红素加入量为2mg
        3.4.2.3 雷公藤红素加入量为5mg
        3.4.3 载药材料优化
        3.4.3.1 添加PEG
        3.4.3.2 添加PVP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材料的表征
    4.1 实验材料及仪器
        4.1.1 实验材料
        4.1.2 实验仪器
    4.2 TEM表征
    4.3 细胞摄取
        4.3.1 罗丹明b标准曲线
        4.3.2 材料染色
        4.3.3 细胞摄取实验
        4.3.3.1 实验原理
        4.3.3.2 实验内容及结果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学生和导师简介
附件

(4)pH敏感疏水段促进阳离子聚合物siRNA递送功效和抗肿瘤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基因类药物研究现状
    2.2 siRNA递送过程中的障碍
        2.2.1 siRNA固有的递送障碍
        2.2.2 siRNA细胞外递送障碍
        2.2.3 siRNA细胞内递送障碍
    2.3 siRNA常用的载体
        2.3.1 病毒载体
        2.3.2 非病毒载体
    2.4 免疫治疗
    2.5 多模态治疗
    2.6 本论文研究目的和内容
第3章 两亲性阳离子聚合物疏水段分布与siRNA的递送效率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材料
        3.2.2 阳离子聚合物载体的合成与表征
        3.2.3 纳米胶束的制备和结构性能表征
        3.2.4 纳米胶束与siRNA复合物的制备及物化性质表征
        3.2.5 阳离子聚合物纳米胶束与siRNA复合物体外评价
        3.2.6 阳离子聚合物纳米胶束与siRNA复合物体内评价
    3.3 结果与讨论
        3.3.1 阳离子聚合物的制备与表征
        3.3.2 阳离子聚合物纳米胶束的结构性能表征
        3.3.3 纳米胶束与siRNA复合物体外评价
        3.3.4 纳米胶束与siRNA复合物体内评价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两亲性三嵌段阳离子聚合物胶束疏水内核pKa值与siRNA递送效率的关系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材料
        4.2.2 三嵌段阳离子聚合物的合成与表征
        4.2.3 EAAS系列阳离子纳米粒的制备及物化表征
        4.2.4 EAAS/siRNA复合物的体外实验
        4.2.5 EAAS/siRNA体内实验
    4.3 结果与讨论
        4.3.1 三嵌段阳离子聚合物的制备与表征
        4.3.2 聚合物纳米粒的结构与性能
        4.3.3 EAAS/siRNA复合纳米胶束体外实验
        4.3.4 EAAS/siRNA体内实验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载体在早期内涵体中的缓冲能力与siRNA递送效率的关系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材料
        5.2.2 在内涵体内不同缓冲能力的阳离子聚合物EAE5_(x/y)的合成
        5.2.3 EAE5_(x/y)纳米胶束的制备及物化表征
        5.2.4 EAE5_(x/y)/siRNA纳米复合胶束体外实验
        5.2.5 EAE5_(x/y)/siRNA纳米复合胶束的体内实验
    5.3 结果与讨论
        5.3.1 EAE5_(x/y)的合成与表征
        5.3.2 EAE5_(x/y)纳米胶束的结构性能表征
        5.3.3 EAE5_(x/y)/siRNA纳米复合胶束体外评价
        5.3.4 EAE5_(x/y)/siRNA纳米复合胶束体内评价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阳离子聚合物杂化脂质体P/LNV药物/基因共递送用于肿瘤免疫治疗
    6.1 引言
    6.2 实验部分
        6.2.1 实验材料
        6.2.2 三嵌段阳离子聚合物PEAD的制备及表征
        6.2.3 P/LNV杂化脂质体的制备及表征
        6.2.4 P/LNV杂化脂质体体外实验
        6.2.5 P/LNV@DOX/siRNA复合物体内实验
    6.3 结果与讨论
        6.3.1 杂化脂质体的物化表征
        6.3.2 体外实验结果
        6.3.3 P/LNV@DOX/siRNA体外有效诱导B16细胞免疫原性细胞死亡(ICD)
        6.3.4 体内实验结果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OFF/ON”pH敏感三嵌段共聚物纳米胶束用于肿瘤诊断和多模态治疗
    7.1 引言
    7.2 实验部分
        7.2.1 实验材料
        7.2.2 聚合物的制备及表征
        7.2.3 荧光探针纳米胶束的制备与表征
        7.2.4 体外实验
        7.2.5 体内实验
    7.3 结果与讨论
        7.3.1 聚合物荧光探针的合成与表征
        7.3.2 纳米粒的制备及表征
        7.3.3 体内外荧光成像与光热的联合效果
        7.3.4 体内外EPB-3@PTX抗肿瘤实验
        7.3.5 体内外化疗-光热治疗的联合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创新性与展望
    8.1 结论
    8.2 创新性
    8.3 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致谢

(5)低维六方氮化硼制备及功能化应用的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2 文献综述
    2.1 六方氮化硼简介
        2.1.1 六方氮化硼的结构
        2.1.2 六方氮化硼的性质
    2.2 六方氮化硼性能调控
        2.2.1 物理功能化法
        2.2.2 化学功能化法
    2.3 几种低维六方氮化硼材料概述
        2.3.1 零维六方氮化硼量子点
        2.3.2 一维六方氮化硼纤维
        2.3.3 二维六方氮化硼纳米片
    2.4 选题意义与研究内容
3 实验材料与分析方法
    3.1 实验原料
    3.2 实验设备
    3.3 分析方法
        3.3.1 X射线衍射分析(XRD)
        3.3.2 傅里叶红外吸收光谱(FTIR)
        3.3.3 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
        3.3.4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
        3.3.5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
        3.3.6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
        3.3.7 荧光光谱(PL)
4 六方氮化硼量子点的制备及荧光基温度传感器应用研究
    4.1 引言
    4.2 氮化硼量子点的制备及性能测试
        4.2.1 样品制备方法
        4.2.2 光学性能测试方法
    4.3 前驱体与氮化硼量子点的表征
        4.3.1 温度对前驱体形貌与结构的影响
        4.3.2 前驱体与氮化硼量子点的表征
    4.4 前驱体与氮化硼量子点的光学性能研究
        4.4.1 前驱体光学性能研究
        4.4.2 氮化硼量子点光学性能研究
    4.5 氮化硼量子点作为温度传感器的应用研究
        4.5.1 氮化硼量子点温度依赖性研究
        4.5.2 温度传感器性能分析
    4.6 本章小结
5 六方氮化硼纤维的制备及吸附性能研究
    5.1 引言
    5.2 六方氮化硼纤维的制备及性能测试
        5.2.1 样品制备方法
        5.2.2 吸附性能测试方法
    5.3 六方氮化硼纤维的表征
        5.3.1 物相与组成分析
        5.3.2 形貌与结构分析
    5.4 六方氮化硼纤维吸附性能研究
        5.4.1 氮化硼纤维的吸附行为
        5.4.2 pH值对吸附性能的影响
        5.4.3 温度对吸附性能的影响
        5.4.4 再生性能研究
        5.4.5 吸附机理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片状六方氮化硼的制备及电催化性能研究
    6.1 引言
    6.2 片状六方氮化硼的制备及性能测试
        6.2.1 样品制备方法
        6.2.2 电化学性能测试方法
    6.3 片状六方氮化硼的表征
        6.3.1 物相与组成分析
        6.3.2 形貌与结构分析
    6.4 片状六方氮化硼电催化性能研究
        6.4.1 AA、DA和UA在片状氮化硼修饰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
        6.4.2 缓冲溶液pH值对AA、DA和UA氧化的影响
        6.4.3 扫速对AA、DA和UA氧化的影响
        6.4.4 片状氮化硼修饰电极对AA、DA和UA单独测定
        6.4.5 片状氮化硼修饰电极对AA和DA、DA和UA两两测定
        6.4.6 抗干扰性、稳定性和重复性
        6.4.7 实样检测分析
    6.5 本章小结
7 片状六方氮化硼与二氧化钛的复合及光催化性能研究
    7.1 引言
    7.2 氮化硼与二氧化钛异质结构的制备及性能测试
        7.2.1 样品制备方法
        7.2.2 光电化学测试方法
        7.2.3 光催化性能测试方法
        7.2.4 第一性原理计算模型建立
    7.3 氮化硼与二氧化钛异质结构的表征
        7.3.1 物相与组成分析
        7.3.2 形貌与结构分析
    7.4 氮化硼与二氧化钛异质结构光催化性能研究
        7.4.1 光催化性能研究
        7.4.2 重复性和稳定性研究
        7.4.3 光催化机理分析
    7.5 本章小结
8 结论
    8.1 结论
    8.2 创新点
    8.3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6)量子点微通道反应器结构设计制造及作用机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及物理名称
缩略词及术语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量子点基本性质及研究进展
        1.2.1 量子点发光原理及物化特性
        1.2.2 新型量子点研究进展
        1.2.3 量子点主要应用研究进展
    1.3 量子点常用的制备方法及技术挑战
        1.3.1 油相制备方法
        1.3.2 水相制备方法
    1.4 微通道反应器特性及其在量子点制备中的研究进展
        1.4.1 微通道反应器特性
        1.4.2 微通道反应器在量子点制备上的研究进展
    1.5 课题来源及主要研究内容
        1.5.1 课题来源
        1.5.2 研究目标及本文构思
        1.5.3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微通道反应器流场结构设计与制造
    2.1 引言
    2.2 传热型微通道流场结构设计及建模分析
        2.2.1 微通道流场结构设计
        2.2.2 微通道流场结构理论模型建立
        2.2.3 微通道流速分布理论计算方法
        2.2.4 理论模型Fluent验证分析
    2.3 微通道关键流场结构参数分析
        2.3.1 微通道截面尺寸对流速均匀性的影响
        2.3.2 微通道长度对流速均匀性的影响
        2.3.3 微通道数量对流速均匀性的影响
        2.3.4 进出口均布腔对流速均匀性的影响
    2.4 微通道反应器材料及制造方法分析
        2.4.1 微通道反应器材料选择
        2.4.2 微通道反应器制造技术概述
    2.5 微通道及金属多孔功能结构制造
        2.5.1 微通道加工制造
        2.5.2 金属多孔功能结构制造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碳量子点微通道反应器设计及作用机理
    3.1 引言
    3.2 CQDs微通道反应器传热性能分析
        3.2.1 微通道反应器流体三维物理模型
        3.2.2 微通道反应器传热性能分析
    3.3 微通道反应器制备CQDs实验设计及性能表征
        3.3.1 CQDs的实验设计与策略
        3.3.2 实验仪器与性能表征
    3.4 微通道反应器制备CQDs反应参数优化分析
        3.4.1 不同反应温度对CQDs光学性能的影响
        3.4.2 不同流体流速对CQDs光学性能的影响
        3.4.3 不同表面修饰物用量对CQDs光学性能的影响
    3.5 微通道反应器制备CQDs作用机理研究
        3.5.1 TEM表面形貌分析
        3.5.2 XRD分析
        3.5.3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分析
        3.5.4 X射线能谱(XPS)分析
        3.5.5 CQDs稳定性研究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碳量子点多孔结构微通道反应器设计及作用机理
    4.1 引言
    4.2 金属纤维多孔功能结构复合微通道反应器制备碳量子点
        4.2.1 金属纤维多孔功能结构微反应系统的构建
        4.2.2 制备CQDs的实验设计与策略
        4.2.3 CQDs性能表征与形成机理分析
    4.3 泡沫铜多孔功能结构复合微通道反应器制备CQDs
        4.3.1 制备CQDs的实验设计与策略
        4.3.2 CQDs性能表征与形成机理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钙钛矿量子点超声/微通道反应器复合设计及作用机理
    5.1 引言
    5.2 混合型微通道反应器流场结构设计及反应系统搭建
        5.2.1 微通道反应器内部流场结构设计
        5.2.2 微通道混合性能分析
        5.2.3 微通道混合性能实验验证分析
    5.3 聚合物辅助微通道反应器调控钙钛矿量子点性能分析
        5.3.1 实验设计与策略
        5.3.2 钙钛矿量子点形貌与性能表征
    5.4 超声辅助钙钛矿跨尺度形貌调控及作用机理分析
        5.4.1 超声实验设计与策略
        5.4.2 钙钛矿跨尺度形貌调控和性能分析
    5.5 超声/微通道反应器协同制备全光谱钙钛矿量子点分析
        5.5.1 实验设计与策略
        5.5.2 钙钛矿量子点形貌和性能表征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新型量子点在光电器件中的应用
    6.1 引言
    6.2 WLEDs性能参数
        6.2.1 光度学参数
        6.2.2 色度学参数
        6.2.3 流明效率
    6.3 碳量子点在WLEDs中的应用研究
        6.3.1 碳量子点实验设计及策略
        6.3.2 白光碳量子点的性能表征
        6.3.3 碳量子点WLEDs性能测试
        6.3.4 碳量子点WLEDs电流和时间稳定性分析
    6.4 钙钛矿量子点在WLEDs中的应用研究
        6.4.1 钙钛矿量子点实验设计及策略
        6.4.2 钙钛矿量子点薄膜工艺优化及性能表征
        6.4.3 钙钛矿量子点WLEDs的性能测试
        6.4.4 钙钛矿量子点WLEDs电流和时间稳定性分析
    6.5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专利及奖励
致谢
附件

(7)基于氨基-环氧开环反应构建多羟基支化阳离子基因载体(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基因治疗
    1.2 基因载体
        1.2.1 病毒类基因载体
        1.2.2 脂质体类基因载体
        1.2.3 多肽类基因载体
        1.2.4 天然阳离子衍生类基因载体
        1.2.4.1 天然多糖类
        1.2.4.2 明胶类
        1.2.5 合成阳离子聚合物基因载体
        1.2.5.1 聚乙烯亚胺类
        1.2.5.2 树枝状阳离子类
        1.2.5.3 丙烯酸衍生物类
        1.2.5.4 其它类
        1.2.6 有机/无机复合纳米基因载体
    1.3 支化阳离子基因载体
        1.3.1 支化聚合物
        1.3.2 支化阳离子基因载体的优势
        1.3.3 多功能支化阳离子基因载体
    1.4 聚集诱导发光效应
    1.5 CRISPR-Cas9基因编辑系统
    1.6 本课题的具体设计
第二章 基于四苯基乙烯分子构建多羟基支化阳离子基因载体
    2.1 前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仪器
        2.2.3 星形引发剂TPE-Br的合成
        2.2.4 TPE-NH_3~+CF_3OO~-的合成
        2.2.5 TPE-PGMA的合成
        2.2.6 TPE-PGEA和TPE-PGEA/TPE的合成
        2.2.7 聚合物材料的表征
        2.2.8 细胞毒性与转染实验
        2.2.9 细胞吞噬实验
        2.2.10 细胞成像实验
    2.3 结果与讨论
        2.3.1 纳米颗粒的合成与表征
        2.3.2 核酸络合能力测试
        2.3.3 体外毒性与转染测试
        2.3.4 细胞吞噬实验
        2.3.5 递送行为研究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pH响应型氟化多羟基支化阳离子基因载体的构建
    3.1 前言
    3.2 实验部分
        3.2.0 实验材料
        3.2.1 实验仪器
        3.2.2 ARP与ARP-F的制备
        3.2.3 ARP与ARP-F的表征
        3.2.4 细胞毒性实验
        3.2.5 体外报告基因介导转染实验
        3.2.6 细胞吞噬实验
        3.2.7 蛋白吸附实验
        3.2.8 溶血实验
        3.2.9 体外介导pCas9-surv转染实验
        3.2.10 体内肿瘤抑制实验
        3.2.11 统计学分析
    3.3 结果与讨论
        3.3.1 ARP与ARP-F的制备
        3.3.2 ARP-F的表征
        3.3.3 降解实验
        3.3.4 聚合物生物物理学性能测试
        3.3.5 体外细胞毒性实验
        3.3.6 体外报告基因介导转染实验
        3.3.7 递送行为研究
        3.3.8 生物相容性评价
        3.3.9 体外介导pCas9-surv转染实验
        3.3.10 体内肿瘤抑制实验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肝靶向性多羟基支化阳离子基因载体的构建
    4.1 前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仪器
        4.2.3 胱胺二盐酸盐的脱保护
        4.2.4 Lac-NH_2的制备与表征
        4.2.5 LBP的制备与表征
        4.2.6 LBP的生物物理学性能表征
        4.2.7 细胞毒性实验
        4.2.8 体外报告基因介导转染实验
        4.2.9 细胞吞噬实验
        4.2.10 体外介导pCas9-surv转染实验
        4.2.11 体内分布实验
        4.2.12 体内抑瘤实验
        4.2.13 统计学分析
    4.3 结果与讨论
        4.3.1 LBP的制备与表征
        4.3.2 LBP生物物理性能表征
        4.3.3 体外细胞毒性与转染实验
        4.3.4 体外报告基因介导转染实验
        4.3.5 细胞吞噬实验
        4.3.6 体外介导pCas9-surv转染实验
        4.3.7 体内分布实验
        4.3.8 体内抑瘤实验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导师简介
附件

(8)基于EL冷光线的数控机床电气故障可视化高效排查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分析
    1.3 常用数控机床电气设备故障诊断技术
        1.3.1 电气故障的分类
        1.3.2 排除电气故障的一般步骤
        1.3.3 电气故障诊断的方法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基于马尔可夫离散概率的数控机床设备电气故障排查时间模型
    2.1 马尔可夫离散概率原理
    2.2 基于马尔可夫离散概率理论建立数控机床设备电气故障排查时间模型
        2.2.1 数控机床设备典型电气系统
        2.2.2 针对典型电气系统建立故障排查时间模型
    2.3 影响数控机床设备电气故障排查时间的关键因素分析
    2.4 基于故障排查关键因素提出解决方案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EL冷光线技术在数控机床诊断中的可行性分析
    3.1 EL冷光线技术原理
    3.2 基于EL冷光线技术的故障诊断机理
    3.3 EL冷光线的热效应分析
        3.3.1 热效应计算
        3.3.2 温升百分比
    3.4 EL冷光线寿命计算
        3.4.1 活化能E的确定
        3.4.2 热老化寿命计算
    3.5 EL冷光线在数控机床诊断中的可行性分析
        3.5.1 普通机床导线与EL冷光线寿命及热效应对比分析
        3.5.2 EL冷光线寿命及热效应
        3.5.3 普通机床导线与EL冷光线额定电流的对比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EL冷光线技术的数控机床电气故障排查效能分析
    4.1 EL冷光线在数控机床中的硬件设计
        4.1.1 电压匹配性方案
        4.1.2 驱动器设计
        4.1.3 EL冷光线接线方法
        4.1.4 EL冷光线在数控机床实际接线中的应用
    4.2 应用EL冷光线技术的数控机床设备故障试验
        4.2.1 试验方案
        4.2.2 试验装置
        4.2.3 试验材料
        4.2.4 试验结果
    4.3 应用EL冷光线技术的数控机床设备效率试验
        4.3.1 试验方案
        4.3.2 单点位故障排查过程及效率分析
        4.3.3 多点位故障排查过程及效率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结及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A.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B.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申请的专利

(9)提升警用反光背心安全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目的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2 研究课题来源
    1.3 研究范围与方法
        1.3.1 研究范围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创新点与关键问题
        1.4.1 研究的创新点
        1.4.2 研究的关键问题
第二章 警用反光背心的发展现状
    2.1 警用反光背心的概况
        2.1.1 警用反光背心的发展史
        2.1.2 警用反光背心的分类
    2.2 警用反光背心的发展现状
        2.2.1 国内警用反光背心的发展现状
        2.2.2 国外警用反光背心的发展现状
    2.3 现有反光背心产品的弊端
    2.4 市场需求分析
第三章 警用反光背心的市场调查及分析
    3.1 市场调查
    3.2 问卷调查分析
    3.3 调查结果
第四章 警用反光背心的设计分析
    4.1 警用反光背心的工作原理
    4.2 警用反光背心的造型和材质的分析
        4.2.1 外观造型
        4.2.2 材质选择
    4.3 警用反光背心的功能分析
    4.4 警用反光背心的色彩分析
    4.5 警用反光背心的设计原则
第五章 警用反光背心的研究与设计
    5.1 设计定位
    5.2 设计构思
    5.3 设计原理
        5.3.1 EL冷光片的发光原理
        5.3.2 EL冷光片的特点
        5.3.3 EL反光背心的功能及工艺
    5.4 草图设计方案
    5.5 设计方案
        5.5.1 设计方案1
        5.5.2 设计方案2
        5.5.3 设计方案3
        5.5.4 设计方案3
        5.5.5 设计方案5
    5.6 设计方案的分析与确定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已发表和录用的论文

(10)用于暖白光LED与多晶硅太阳电池的下转换材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本章简介
    1.1 引言
    1.2 发光理论与下转换材料
        1.2.1 发光理论
        1.2.2 下转换材料的构成及制备
    1.3 暖白光LED
        1.3.1 LED及其发光原理
        1.3.2 白光LED与暖白光LED
        1.3.3 我国LED的产业现状
        1.3.4 用于白光LED近紫外光激发下转换材料的研究进展
        1.3.5 近紫外光激发三基色下转换材料在高效暖白光LED应用的意义、难点及解决方案
    1.4 太阳电池与光伏产业
        1.4.1 太阳电池的工作原理
        1.4.2 太阳电池的发展现状
        1.4.3 太阳能光伏产业现状
        1.4.4 光谱转换太阳电池原理
        1.4.5 太阳电池下转换材料的研究进展
        1.4.6 下转换材料在太阳电池的应用及应用的意义、难点及解决方案
    1.5 本文研究意义及内容介绍
        1.5.1 研究意义
        1.5.2 工作介绍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实验材料及研究方法
    2.1 样品的制备
        2.1.1 实验药品
        2.1.2 实验仪器与设备
        2.1.3 样品的制备与方法
    2.2 样品测试与标准
        2.2.1 X射线衍射分析
        2.2.2 扫描电镜与EDS
        2.2.3 荧光光谱分析
        2.2.4 反射光谱测试
        2.2.5 热稳定性测试
        2.2.6 荧光寿命测试
        2.2.7 荧光粉量子效率测试
        2.2.8 白光LED器件光谱及性能测试
        2.2.9 太阳电池Ⅰ-Ⅴ特性测试
        2.2.10 太阳电池外量子效率测试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基于4f-4f跃迁稀土掺杂近紫外光激发下转换三基色LED荧光粉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本章简介
    3.1 KMgBO_3基质近紫外激发硼酸盐体系下转换荧光粉制备及性能研究
        3.1.1 KMgBO_3基质晶体结构及电子结构研究
        3.1.2 不同稀土离子掺杂的KMgBO_3荧光粉的样品制备
        3.1.3 不同稀土离子掺杂的KMgBO_3荧光粉的物相分析
        3.1.4 不同稀土离子掺杂的KMgBO_3荧光粉的发光性能分析
    3.2 NaBaBO_3基质近紫外激发硼酸盐体系下转换荧光粉制备及性能研究
        3.2.1 NaBaBO_3基质晶体结构及电子结构研究
        3.2.2 NaBaBO_3:im~(3+)蓝色荧光粉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3.2.3 NaBaBO_3:Tb~(3+)绿色荧光粉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3.2.4 NaBaBO_3:Sm~(3+)黄色荧光粉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3.2.5 NaBaBO_3:Dy~(3+)冷白色荧光粉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3.2.6 NaBaBO_3: Eu~(3+),Dy~(3+)色温可调白色荧光粉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3.3 本章近紫外光激发下转换荧光粉的实验结果总结及努力方向
        3.3.1 总结
        3.3.2 努力方向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基于4f-5d跃迁稀土掺杂近紫外光激发下转换三基色LED光粉的制备、性能研究及其在暖白光LED中的应用
    本章简介
    4.1 SrB_2O_4: Eu~(2+)近紫外激下转换蓝色荧光粉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4.1.1 SrB2O_4:Eu~(2+)的制备及其物相和形貌分析
        4.1.2 SrB2O_4:Eu~(2+)的发光性能分析
    4.2 Ca_5(PO_4)_3Cl:Eu~(2+)近紫外激发下转换荧光粉制备、性能研究及暖白光LED器件制备
        4.2.1 Ca_5(PO_4)_3Cl基质晶体结构及电子结构研究
        4.2.2 Ca_5(PO_4)_3Cl:Eu~(2+)荧光粉的样品制备及结构和形貌分析
        4.2.3 Ca_5(PO_4)_3Cl:Eu~(2+)荧光粉的发光性能
        4.2.4 基于Ca_5(PO_4)_3Cl:Eu~(2+)荧光粉近紫外激发蓝光LED器件制备
        4.2.5 基于Ca_5(PO_4)_3Cl:Eu~(2+)荧光粉近紫外激发暖白光LED器件制备
    4.3 Sr_5(PO_4)3Cl:Eu~(2+)近紫外激发下转换荧光粉制备、性能研究及暖白光LED器件制备
        4.3.1 Sr_5(PO_4)_3Cl基质晶体结构及电子结构研究
        4.3.2 Sr_5(PO_4)3Cl:Eu~(2+)荧光粉的制备及其晶体结构
        4.3.3 Sr_5(PO_4)3Cl:Eu~(2+)荧光粉的发光性能
        4.3.4 基于Sr_5(PO_4)3Cl:Eu~(2+)荧光粉近紫外激发暖白光LED器件制备
    4.4 本章近紫外光激发下转换荧光粉及其在暖白光LED应用中的实验结果总结及努力方向
        4.4.1 总结
        4.4.2 展望
    参考文献
第五章 稀土掺杂YVO_4:Eu~(3+),Bi~(3+)及无稀土Zn_3V_2O_8下转换纳米荧光粉的制备、性能研究及其在多晶硅太阳电池上的应用
    本章简介
    5.1 稀土掺杂YVO_4:Eu~(3+),Bi~(3+)下转换纳米荧光粉的制备、性能研究及其在多晶硅太阳电池上的应用
        5.1.1 下转换纳米材料YVO_4:Eu~(3+),Bi~(3+)样品的水热法制备
        5.1.2 YVO_4:Eu~(3+),Bi~(3+)纳米粉体的物相及形貌分析
        5.1.3 YVO_4:Eu~(3+),Bi~(3+)纳米粉体的发光性能表征与分析
        5.1.4 涂敷YVO_4:Eu~(3+),Bi~(3+)纳米粉体的多晶硅太阳电池的IV性能分析
        5.1.5 涂敷YVO_4:Eu~(3+),Bi~(3+)纳米粉体的多晶硅太阳电池的EQE性能分析
    5.2 无稀土Zn_3V_2O_8下转换纳米荧光粉的制备、性能研究及其在多晶硅太阳电池上的应用
        5.2.1 Zn_3V_2O_8纳米粉体的制备
        5.2.2 Zn_3V_2O_8纳米粉体的物相及形貌表征
        5.2.3 Zn_3V_2O_8纳米粉体的发光性能表征与分析
        5.2.4 涂敷Zn_3V+2O_8纳米粉体的多晶硅太阳电池的IV性能分析
        5.2.5 涂敷Zn_3V+2O_8纳米粉体的多晶硅太阳电池的EQE性能分析
    5.3 本章结果总结及努力方向
        5.3.1 总结
        5.3.2 努力方向
    参考文献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1.1 本文近紫外光下转换材料在高效暖白光LED应用的总结
        6.1.2 本文近紫外光下转换材料在多晶硅太阳电池应用的总结
    6.2 展望
        6.2.1 本文近紫外光下转换材料在高效暖白光LED应用的展望
        6.2.2 本文近紫外光下转换材料在多晶硅太阳电池应用的展望
攻读博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四、EL冷光产品及应用前景综述(论文参考文献)

  • [1]印刷电致发光技术在智能可穿戴产品上的应用[J]. 陈鲁,闻涛,方未,游林杰,方玮璐,陈露,孙淑文,王成,张珂,马辉,高普. 染整技术, 2020(07)
  • [2]智慧灯杆为载体的边缘智能网关研发[D]. 段宝燕. 西南大学, 2020(01)
  • [3]雷公藤红素的抗肿瘤作用及其载药体系研究[D]. 李岩. 北京化工大学, 2020(02)
  • [4]pH敏感疏水段促进阳离子聚合物siRNA递送功效和抗肿瘤作用[D]. 王长荣. 天津大学, 2020(01)
  • [5]低维六方氮化硼制备及功能化应用的基础研究[D]. 李群. 北京科技大学, 2020(06)
  • [6]量子点微通道反应器结构设计制造及作用机理[D]. 饶龙石.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6)
  • [7]基于氨基-环氧开环反应构建多羟基支化阳离子基因载体[D]. 祁宇. 北京化工大学, 2019(06)
  • [8]基于EL冷光线的数控机床电气故障可视化高效排查方法研究[D]. 谢贺年. 西安工程大学, 2018(12)
  • [9]提升警用反光背心安全性的研究[D]. 陈敏. 福州大学, 2017(04)
  • [10]用于暖白光LED与多晶硅太阳电池的下转换材料研究[D]. 郑将辉. 厦门大学, 2017(01)

标签:;  ;  ;  ;  ;  

EL冷光产品及应用前景总结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