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靶标论文-黄斌斌

分子靶标论文-黄斌斌

导读:本文包含了分子靶标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妊娠期糖尿病,胎盘,胰岛素,GPR1

分子靶标论文文献综述

黄斌斌[1](2019)在《妊娠期糖尿病靶标筛选及分子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GDM),是指妊娠过程中,由于拮抗胰岛素物质增加,胰岛素分泌受限的孕妇不能代偿生理变化而发生不同程度的糖耐量受损或者血糖升高。GDM是一种最常见的妊娠并发症之一,严重威胁着孕妇和后代的身体健康。对母亲的影响包括:围产期羊水过多及微血管病变,脏器功能受损,后期发生Ⅱ型糖尿病、肥胖等代谢综合征的风险增加;对胎儿的影响包括导致巨大儿、胎儿生长受限、胎儿窘迫、甚至胎死宫内,后期易发生代谢紊乱疾病等。目前,关于GDM发病机制还未完全阐明。因此,建立稳定的妊娠期糖尿病实验动物模型,联合临床病例,深入研究GDM病理机制,寻找灵敏、可靠的生化指标,对GDM孕妇进行早期的排查和制定有效的干预及治疗措施,并对高危GDM孕妇进行早期干预,具有重要的临床及保健意义。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如下:(1)建立两种GDM动物模型进行分子靶点的筛选。首先,在妊娠前的雌性小鼠经过长期高脂饲料喂养(High-fat-diet,HFD),HFD喂养小鼠出现不同程度的代谢紊乱及不同程度生殖功能不全;其次,建立仅在妊娠期进行HFD喂养的动物模型,HFD喂养的孕鼠出现不同程度的糖耐量损伤,并伴随着胰岛素耐量损失,血清胰岛素水平显着上升。妊娠期HFD喂养诱导的小鼠模型表现出GDM临床的主要特征,可以作为GDM研究的模型。紧接着,取妊娠第18天的胎盘组织进行基因芯片测试,结合前期长期HFD喂养未成年雌性小鼠的基因芯片数据进行代谢靶点的筛选,筛选到了一系列的候选研究基因,包括:chemerin及其受体GPR1,骨保护素(Oesteoprotegerin,OPG)。(2)GPR1信号通路影响妊娠期高脂饮食喂养小鼠的血糖稳态。小鼠妊娠期血清和胎盘中Chemerin和GPR1水平呈现规律性升高。HFD喂养的胎盘小鼠血清chemerin水平升高,胎盘GPR1表达下降。GDM患者胎盘中GPR1蛋白和基因水平明显降低。因此,我们推断GPR1信号通路可能参与了GDM的发病机制。我们使用GPR1小干扰RNA(siGPR1)或阴性对照(NC),在小鼠体内研究了GPR1在妊娠期血糖稳态中的作用。GPR1表达降低加剧了葡萄糖耐受不良,扰乱了脂质代谢,降低β-cell增殖和血清胰岛素水平。在滋养层细胞中,GPR1通过磷酸化AKT(pAKT)途径调控葡萄糖转运蛋白3(GLUT3)和FABP4表达。(3)代谢相关的靶点GPR1能够参与调控绒癌的发生。通过检测了几种滋养层细胞中GPR1的表达水平发现,绒毛膜癌细胞(JEG3和BeWo)中GPR1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滋养细胞(HTR-8/SVneo)。降低GPR1表达能够抑制绒癌细胞系的Akt和ERK磷酸化,抑制细胞增殖和侵袭,并且能够抑制小鼠体内肿瘤生长。相反,GPR1基因过表达能够促进绒癌细胞系的增殖和侵袭。然后,我们利用噬菌体展示技术筛选、鉴定合成了一种能够与GPR1特异结合并拮抗GPR1通路的7个氨基酸多肽(LRH7-G3),该多肽在体内外也可以抑制绒毛膜癌肿瘤体内生长。(4)在妊娠期高脂喂养模型中,OPG可以改善血糖平衡。在GDM患者血清和胎盘中,OPG表达水平升高;同时,评估了OPG在孕鼠中的表达。为了研究胎盘源性OPG对妊娠期代谢稳态的影响,通过慢病毒转染囊胚滋养细胞方法,建立胎盘特异性OPG过表达小鼠。结果表明,胎盘来源的OPG能够调节HFD诱导的GDM小鼠模型代谢稳态,减少胎儿体重,改善葡萄糖耐量,促进β-cell增殖,增加血清胰岛素水平。综上所述,妊娠期高脂饮食喂养诱导的GDM小鼠模型呈现出明显的糖耐量受损和胰岛素耐量受损,比较接近临床诊断标准。在妊娠过程中,GPR1可以通过调控胰岛β细胞增殖和胰岛素分泌功能和胎盘葡糖转运功能参与妊娠期血糖调控。胎盘来源的OPG可以通过外周循环系统促进胰岛β细胞功能从而参与妊娠期血糖稳态调控,显着改善妊娠期高脂饮食喂养的小鼠血糖稳态。此外,我们的研究首次报道GPR1通过Akt和ERK通路调控绒毛膜癌的发展,并且有望成为绒毛膜癌的潜在药物靶点。(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期刊2019-12-01)

曹茂启,王珏,罗骏,刘德见[2](2019)在《分子对接技术在天然产物小分子与靶标蛋白相互作用中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天然产物小分子配体与靶标蛋白的相互作用是很多生物学过程的核心,精确预测其相互作用的模式在现代药物设计中具有重要的基础意义。本文系统的介绍了分子对接技术在天然产物小分子与靶标蛋白相互作用中的研究进展。(本文来源于《广东化工》期刊2019年19期)

朱永通,刘君婷,张为青,吴嘉敏,李文锋[3](2019)在《CEP55可能是治疗成熟阻滞型非梗阻无精子症的分子靶标》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应用siRNA技术沉默CEP55基因表达对小鼠精原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1日~12月31日在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妇产科生殖中心就诊的无精子症男性不育症患者,根据其睾丸病理切片诊断分为成熟阻滞组和生精正常组各3名。应用核素标记相对和绝对定量(iTRAQ)技术,发现两组患者的睾丸组织表达差异蛋白质CEP55蛋白。设计并合成CEP55基因特异性的siRNA序列,转染小鼠精原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阴性对照组及siRNA转染组,应用Western blot和qPCR检测在siRNA对CEP55的影响,CCK8实验观察siRNA抑制CEP55后对小鼠精原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通过iTRAQ核素标记结合LC/MS/MS分析,共鉴定出差异蛋白共两百多个,CEP55在基因表达水平差异最显着。Western blot结果显示,siRNA转染组CEP55蛋白的相对表达水平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组(P<0.05)。qPCR结果显示,siRNA转染组CEP55的mRNA表达量低于空白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组(P<0.05)。CCK8实验发现siRNA干扰CEP55表达后,小鼠精原细胞生长明显受到抑制(P<0.05)。结论 CEP55可能在精子发生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CEP55可能成为治疗成熟阻滞型非梗阻无精子症的分子靶标。(本文来源于《南方医科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9期)

刘杨[4](2019)在《HSP90分子伴侣体系作为抗肿瘤靶标在药物化学中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热休克蛋白90(Heat Shock Proteins 90, HSP90)分子伴侣体系,作为抗肿瘤靶标,在药物化学中的研究新进展,为其深入研究与应用提供参考。方法参考国内外70余篇新近研究成果,从HSP90的生物结构、功能、特征及其抑制剂等方面进行简要概述。结果 HSP90由于其在肿瘤的发生和发展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已经越来越受到肿瘤药理学家的关注。近年来发表的与HSP90相关的研究论文愈来愈多。从已发表论文的研究结果中,可看出以HSP90为抗肿瘤靶标开发HSP90抑制剂,已广泛被药物化学家们所认同,并成为当前抗肿瘤药物研发的热点之一。结论 HSP90抑制剂临床表现治疗效果较好,但更进一步优化临床给药方案、寻找高效安全的组合用药治疗方法、个性化精准医治则是未来HSP90抑制剂研究的新方向,新突破可能就在于此。(本文来源于《宝鸡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3期)

杨迟晖,张晶,孟磊俊,宫丽平,常庆[5](2019)在《对乳头状甲状腺癌临床分子靶标的筛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对比分析乳头状甲状腺癌(papillary thyroid cancer,PTC)和癌旁组织中NF-κB信号通路相关基因的差异表达,以及52个实体瘤相关基因的突变情况,鉴定与PTC临床诊断治疗相关的肿瘤特异性分子靶点。方法:分别提取20例PTC石蜡样本的癌与癌旁组织的RNA及DNA,运用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quantitative reverse transcription PCR,qRT-PCR)分析NF-κB信号通路目的基因CD44、BCL2、CCND2、c-FLIP、IκBα、A20及ABINs的RNA水平表达,并用免疫组化方法进行蛋白水平表达验证。同时利用靶向二代测序(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NGS)对其中5例随访复发病例的肿瘤相关基因的突变情况进行全面分析筛选。结果:PTC癌组织中CD44和CCND2基因在RNA和蛋白水平的表达均显着高于癌旁组织。在有淋巴结转移和无淋巴结转移的PTC间,各NF-κB目的基因的表达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在基因水平,ALK、BRAF、FGFR3/4、KIT、MYC及MAPK信号通路的HRAS、KRAS、NRAS及RET是PTC中的高频突变基因。有2例病例分别含35个和40个突变基因,存在很大肿瘤负荷,结合临床数据发现均为术后复发患者。常见的BRAF V600E突变并非都是体细胞突变(64%),也可为胚系突变(29%);用NGS和qPCR同时检测验证V600E时,2种方法检出结果的相符率达80%。结论:CD44和CCND2基因在乳头状甲状腺癌癌组织中高表达,BRAF、RAS、FGFRs、KIT和MYC等基因的肿瘤特异性突变可能作为临床上对PTC患者实施个体化治疗所需的分子靶点。NGS和qPCR技术对BRAF V600E检测具有很高平行性,联合应用可提高检出率。(本文来源于《诊断学理论与实践》期刊2019年04期)

高卫,李晓天,任达,董存涛,陈来[6](2019)在《基于转酮醇酶为靶标的除草活性分子筛选及其除草活性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发现新颖结构的转酮醇酶抑制剂,本研究采用swiss-MODE同源模建拟南芥的转酮醇酶蛋白模型,并运用分子对接技术进行虚拟筛选。基于转酮醇酶与小分子相互作用的预测值,筛选并购买SPECS数据库中的16个化合物。利用小杯法对所筛选出的化合物进行除草活性验证。结果显示,在250 mg/L浓度下,化合物1a、1b、1d、1e、1f、1g、1k、1l和1n表现出较好的除草活性,其中,1l和1n对反枝苋根长抑制率分别为70%和64%,显着高于对照药剂硝磺草酮(45%)和莠去津(56%),同时1l对稗草根长抑制率为70%,显着高于对照药剂硝磺草酮(62%)和莠去津(55%)。另外,油菜经1b处理后表现出叶片黄化失绿等现象,其除草活性值得进一步研究。本研究基于新型的靶标转酮醇酶,运用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分子对接技术和除草生物活性验证策略,可高效筛选得到除草剂先导化合物,对新型除草剂的开发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河北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苏艺,蒋灵丽,林俊生[7](2019)在《小分子靶标与其核酸适配体亲和力的表征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核酸适配体是指通过SELEX筛选得到的能与靶标高特异性、高亲和力结合的单链DNA或RNA。目前国内外具有高亲和性和高特异性结合的小分子靶标的核酸适配体依然很少,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小分子靶标的适配体难以筛选,另一方面是小分子靶标与其候选适配体亲和力表征方法难以确定。亲和力表征是确定适配体筛选成功与否的关键步骤,就现有的小分子靶标与其相应适配体亲和力表征方法进行了总结,包括纳米金比色法、等温滴定量热法、表面等离子共振、圆二色谱法、石英晶体微天平法、微量热泳动法和SYBR Green I染料检测法等,并分析了这些方法的优缺点及改进建议,以期有助于提高适配体表征效率。(本文来源于《中国生物工程杂志》期刊2019年11期)

李学晨[8](2019)在《靶标可转换型线粒体膜电位荧光指示剂及单分子/双靶标荧光探针的研制》一文中研究指出细胞是保证生物体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基本结构单元,因此透彻地了解完整细胞内的各种生物事件是科学界的迫切希望。作为生物分析(bioassay)材料的一个重要门类,荧光探针的发明与创造为人们在细胞上安装了一扇可以窥探其内部秘密的窗户,使得活细胞成像、解析以及追踪成为了可能。这等于给完整细胞提供了一个“内窥镜”,借助荧光显微镜就可以实现对细胞的实时、原位观测。有机小分子荧光探针以其独有的优势,包括染色工艺简单、透膜性好、分子设计策略灵活等,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因此,本论文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1)设计、合成了两种靶标可转换型荧光指示剂用于指示线粒体膜电位(MMP)的变化;(2)设计、合成了两种单分子/双靶标荧光探针用于双色、同时区分成像细胞质膜&脂滴及细胞质膜&线粒体来作为解析细胞器互作网络的成像工具。线粒体是进行新陈代谢并为细胞提供能量的重要细胞器,它具有高达-180 mV内负外正的膜电位,即MMP。正常的MMP表明细胞的生理活动(如ATP的合成及阳离子的被动运输等)正常;降低的MMP表明生物体发生病变,如角膜炎、帕金森病和癌症等;MMP的消失表明细胞凋亡。因此,检测MMP的叁种变化状态(正常、降低、消失)对于生物研究及相关疾病的诊断非常重要。目前,主要有以罗丹明123为代表的强度型和以JC-1为代表的双色型MMP荧光指示剂,分别利用荧光强度和荧光颜色变化来指示MMP的变化。但它们在实际应用中操作很繁琐且存在许多局限性:首先荧光强度会受到许多因素(光稳定性、激光强度、及染色浓度)的干扰;其次双色型指示剂是利用分子的聚集和单体原理来显示不同的荧光颜色,因此染色浓度不好把握且水溶性极差。为了更方便地检测MMP,在本工作中,利用线粒体与细胞核之间的明显界限,设计、合成了线粒体&细胞核间靶标可转换的空间依赖型荧光指示剂(LAD和LAD-1),实现了对MMP叁种状态方便高效的区分。实验表明,该类型荧光指示剂仅仅通过染色位置就可以将MMP的状态进行一对一的区分:MMP正常时仅染色线粒体;MMP降低时同时染色线粒体和细胞核;MMP完全消失时只染色细胞核,且该过程是可逆的。此外,LAD还可以在同一细胞群落里区分死活细胞,相比于传统的双染实验检测更为方便。最后,通过DNA滴定实验对该类荧光指示剂的检测机制进行了探索并给出了相应的分子设计建议:首先分子应含有阳离子盐:其次要具有合适的DNA结合常数(一般105-106间较合适),为今后开发更优异的空间依赖型MMP荧光指示剂奠定了基础。在上一个工作中,LAD对MMP的变化进行了定性地检测,接下来拟寻找一个方便、可靠地物理参数作为衡量MMP高低的指标来进一步地检测其变化。现有的参数主要有罗丹明123给出的荧光强度以及JC-1在两种发射波长下给出的荧光强度比值,但如前所述,由于染色浓度不好把握,这两种物理参数难以方便可靠地获取。众所周知,共定位实验目前是公认的来判断荧光指示剂或探针染色位置的标准实验,而共定位系数(CLC)可以定量地指出荧光指示剂对某种细胞器的染色特异性且荧光共聚焦显微镜可直接给出具体数值。因此,本论文选择CLC这一可靠参数来作为MMP的指标,并将溶酶体作为第二靶向细胞器设计合成了一种线粒体&溶酶体间靶标可转换型的荧光指示剂(Mito-Lyso)来提供CLC。由实验结果可知,Mito-Lyso能够随着MMP的变化在线粒体与溶酶体之间可逆地往返移动,并且来自Mito-Lyso与商业化溶酶体探针(Lyso-NIR)之间的CLC与MMP之间存在负相关性。实验结果显示这种负相关性在多种细胞中均得到了证实,且不受染色浓度影响,而这也是靶标可转换型荧光指示剂所独具的优势。同时,也讨论了该类型荧光指示剂的设计机理,并通过与LAD 比较,对第二靶向细胞器的选择给出了相应的建议:选取一个距离线粒体较近的细胞器作为荧光指示剂的第二靶向基团会使得CLC对于MMP的指示更为灵敏。细胞中的各种细胞器及细胞质膜都不是独立工作的,它们之间通过相互协作形成细胞器互作网络,执行不同细胞生命活动条件下的多种生物学过程,多种疾病的发生与互作网络的紊乱密切相关。因此,研究细胞器之间的互作方式及揭示互作网络在物质转运与细胞器稳态调控等方面的作用至少需要同时成像和分析两种细胞器。目前对于二者的同时成像分析,只能依赖于双染实验,但由于细胞对于这两种探针的摄入速度与数量不同,所以导致这两种探针在不同靶标上的分布不均匀,最终无法对两个靶标同步成像观测。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在本论文中设计、合成了两种分别用于双色、同时区分成像细胞质膜&脂滴及细胞质膜&线粒体的单分子/双靶标荧光探针。在互作网络中,细胞质膜是细胞的保护屏障,更是细胞与外围环境之间信息和物质交换的重要通道,对于维持细胞内环境的稳定具有重要的作用。脂滴作为一种能储存所有生物脂类物质的动态细胞器,会参与细胞质膜上脂肪酸的转运及信号分子控制等多种生物过程,且细胞质膜上过量的胆固醇会在脂滴中存储,所以二者之间存在联系密切。为此,在本论文中基于细胞质膜和脂滴相似的脂质环境,利用相似相溶原理,在分子中引入长烷基链作为二者的靶向基团,并根据二者含水量不同设计了一种单分子/双靶标的荧光探针(PMLD-18),打破了一种探针只能染色一种细胞器的传统方式,实现了对细胞质膜&脂滴的双色、同时区分成像。实验表明,PMLD-18可以将细胞质膜和脂滴同时成像出黄色和绿色的荧光,原位光谱显示二者的最大发射峰相差37 nm,据此可知细胞质膜的极性要高于脂滴。此外,也合成了对照分子M-1来对PMLD-18的靶向机制进行了研究:在探针中引入长烷基链基团对于同时靶向均为脂质环境的细胞质膜和脂滴非常有利。线粒体作为细胞内的能量工厂,能够为发生在细胞质膜上的多种动态活动,包括细胞的分裂、部分吞噬、增殖,提供足够的能量,所以细胞质膜与线粒体也存在密切的联系以及物质传递。为了探索二者的相关性,本论文设计了叁种单分子/双靶标的荧光探针(PMM-1、PMM-2、PMM-4)来用于细胞质膜和线粒体的同时双色、区分成像,并合成了相应的对照分子M-4、B-4。通过实验可以看到,探针PMM-1、PMM-2、PMM-4均可将细胞质膜和线粒体分别成像出绿色和红色的荧光,原位光谱的测试结果显示二者的最大发射峰相差45 nm左右,且线粒体的极性要比细胞质膜大。同时,根据PMM-2的实彩成像结果,可以推测出细胞质膜与线粒体在细胞中相互作用的位置,且通过超分辨显微镜成像可以清晰地看到二者最近的距离仅有400 nm。最后,通过与对照分子(M-4、B-4)进行对比,并综合探针PMLD-18所得实验结果,对该类型探针的设计给出了建议:(1)带有合适疏水离子半径的正阳离子盐对于靶向线粒体非常有利:(2)引入萘分子和N,N-二甲基对于靶向细胞质膜比较有利;(3)N,N-二甲基作为给电子基团对于探针的溶剂致色效应很有利。据此,可以设计出更多的单分子/双靶标探针从而为细胞器互作网络的研究提供更强有力的成像工具。综上,在本论文中开发了两种靶标可转换型的MMP荧光指示剂,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指示了MMP的变化:利用空间位置将MMP的叁种状态方便地进行了区分:同时利用该类型荧光指示剂位置转换的优势提供了CLC这一方便易得的可靠参数来指示MMP的变化。此外,开发出两种单分子/双靶标型荧光探针分别对细胞质膜&脂滴及细胞质膜&线粒体进行了双色、同时区分成像。在基础研究方面,对以上不同类型的荧光指示剂和探针的设计机理进行了探讨,并给出了具体的设计方案,为以后开发出更为实用的荧光探针奠定了基础;在具体应用方面,这两种类型的荧光指示剂和探针的细胞毒性很低而且靶向专一,对于生物研究及相关疾病的诊断具有很大的应用潜力。(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9-05-30)

闫芳芳[9](2019)在《配体—靶标蛋白作用机理的分子动力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药物-靶标蛋白的识别和作用机理的研究一直是药物学和生命科学领域研究的热点和前沿。药物发挥药效的本质是药物有机小分子到达其作用的靶点后,与受体大分子相互作用的结果。药物与受体蛋白结合形成复合物的过程中,受体的构象会发生改变,进而触发一系列与药效有关的药理效应。因此,药物与靶标蛋白原子水平上的相互作用研究对蛋白质结构和功能的认识以及药物与蛋白受体之间相互作用机制的理解具有重要的意义,还能为新靶点的发现和有效药物的设计提供理论指导。本文所进行的配体与靶标蛋白(蛋白酪氨酸磷酸酶1B、脂肪酸结合蛋白4和5、表皮生长素受体蛋白、热休克蛋白)结合自由能的理论计算以及对抑制剂结合所导致的蛋白构象变化的研究将为新药物的设计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蛋白酪氨酸磷酸酶1B(Protein Tyrosine Phosphatase 1B,PTP1B)是设计和开发治疗II型糖尿病和肥胖症的药物最有前景的靶标之一。分子动力学(Molecular Dynamics,MD)模拟与分子力学-广义波恩表面积(Molecular Mechanics-Generalized Born Surface Area,MM-GBSA)以及溶剂化相互作用能(Solvated Interaction Energy,SIE)方法相结合来研究叁种抑制剂(ID:901,941和968)与PTP1B的结合亲和力,计算结果表明抑制剂901对PTP1B具有最强的结合能力。利用主成分(Principal Component,PC)分析来研究PTP1B的构象变化,结果表明抑制剂与PTP1B的结合对色氨酸-脯氨酸-天冬氨酸环(WPD-loop)的运动产生显着影响。应用自由能分解法研究了单个残基对抑制剂结合的影响,发现叁种抑制剂可以与PTP1B的关键残基产生氢键或疏水相互作用,这为抑制剂与PTP1B的结合提供了重要的驱动力。该研究有望为设计和开发治疗II型糖尿病和肥胖症的有效药物提供有意义的理论指导。设计脂肪酸结合蛋白4和5(Fatty Acid Binding Proteins 4 and 5,FABP4和FABP5)的高效选择性抑制剂对于治疗与炎症、代谢和肿瘤生长相关的一些疾病是至关重要的。该研究探究了叁种抑制剂(5M7,65X和65Z)与FABP4/FABP5的结合选择性,结果表明所有抑制剂倾向于与FABP4结合,驱动抑制剂与FABP4和FABP5选择性结合的主要因素是抑制剂与两种蛋白中关键残基间范德瓦尔斯相互作用和极性相互作用的差异。同时,应用自由能分解方法揭示了抑制剂与两种不同蛋白质中单个残基选择性结合的分子机制。计算结果表明抑制剂与(FABP4,FABP5)中残基(Phe16,Phe19),(Ala33,Gly36),(Phe57,Leu60),(Ala75,Ala78),(Arg126,Arg129)和(Tyr128,Tyr131)的结合差异驱动了抑制剂对FABP4和FABP5的选择性结合。该研究将为进一步设计有效药物来预防一系列代谢疾病,动脉硬化和炎症提供很大帮助。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是治疗癌症最有希望的靶点之一,双突变T790M/L858R导致蛋白对抑制剂产生不同程度的耐药性。主成分分析表明,T790M/L858R对EGFR的结构稳定性造成明显的干扰。利用分子力学-泊松玻尔兹曼表面积(Molecular Mechanics-Poisson Boltzmann Surface Area,MM-PBSA)和自由能分解方法相结合的方法,探讨了T790M/L858R对EGFR耐药机制的影响。结果表明,与野生型(Wild Type,WT)相比,抑制剂与突变型EGFR之间范德瓦尔斯相互作用的降低是诱导T790M/L858R对抑制剂TAK-285的耐药性的主要因素,而T790M/L858R对HKI-272和W2P的抗药性主要是范德瓦尔斯相互作用的降低和极性相互作用的增强。我们期待从这项研究中获得的信息对药物的合理设计有所帮助,以减轻T790M/L858R诱导的EGFR的耐药性。热休克蛋白90(Heat Shock Protein 90,HSP90)是治疗癌症的理想靶点,并且抑制剂与HSP90的结合可导致其伴侣蛋白质的降解,从而以多种方式对肿瘤产生联合攻击。在这项工作中,对六个系统进行了140 ns的MD模拟。随后的主成分分析表明抑制剂的结合使得HSP90的构象发生较大变化,并且这些变化倾向于增大结合口袋的体积以促使抑制剂的进入。同时,将MM-PBSA、MM-GBSA和SIE方法组合起来以预测抑制剂与HSP90的结合能力。令人鼓舞的是,计算结果的排序与实验结果的排序一致。基于单个残基能量贡献的层聚类分析表明,位于树形图A组中的20个残基对抑制剂结合起主要作用。残基中每个原子对范德瓦尔斯相互作用的贡献以及抑制剂与HSP90之间的氢键相互作用的分析表明,重要残基与抑制剂关键区域的范德瓦尔斯和氢键相互作用是促进抑制剂与HSP90结合的主要因素。我们希望这项工作可以为开发针对HSP90的高效抑制剂提供有用的理论信息。迄今为止,MD模拟已经成为研究蛋白质构象变化以及配体-蛋白质结合机制的通用工具,主成分分析在研究蛋白构象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此外,还有几种计算抑制剂与蛋白质结合自由能的方法,如自由能微扰(FEP)、热力学积分(TI)和MM-PBSA/GBSA。尽管FEP和TI能够实现精确计算,但是这两种方法需要大量的计算资源和时间,因此在药物设计中不能得到广泛的应用。相反MM-PBSA/GBSA方法不仅能获得合理的计算结果,而且还能节省大量的计算资源和时间。因此,这两种方法已成功地用于预测蛋白质与抑制剂的结合自由能。我们希望本文的研究能为抑制剂的设计提供很好的帮助。(本文来源于《山东师范大学》期刊2019-05-20)

雷建[10](2019)在《CD4、CD40分子作为脊柱结核靶向治疗靶标分子的可行性及功能分析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对CD4、CD40分子作为脊柱结核靶向治疗靶标分子的可行性及靶向性能进行实验研究,来探讨脊柱结核分子靶向治疗的可能性。方法(1)使用感染复数(Multiplicity of infection,MOI)为10:1的荧光结核分枝杆菌(H37Ra-GFP)感染T淋巴细胞(CD4分子)与成骨细胞(CD40分子),并测定二者感染细菌的能力及感染细菌后分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量。(2)将传3代的人成骨细胞随机分为A、B、C、D四组,A组为对照组,是未被荧光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成骨细胞组;B、C、D叁组均为实验组,分别是被感染复数为10:1、100:1、1000:1的荧光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成骨细胞组;采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RT-PCR)与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WB)的方法,检测不同感染复数荧光结核分枝杆菌对成骨细胞表面CD40分子表达的影响,根据(1)、(2)结果筛选出脊柱结核靶向治疗合适的靶细胞(靶标分子)。(3)CD40分子所对应的核酸适配体aptamer的合成及与成骨细胞特异结合能力的测定。(4)嵌合有沉默结核分枝杆菌中Mce4a基因的杂合反义寡核苷酸siLNA序列(LNA-DNA-LNA Gapmer antisense)、CD40分子所对应的核酸适配体aptamer序列的pRNA-3WJ纳米微粒的合成及其热力学稳定性测定。(5)使用流式细胞仪及荧光显微镜测定pRNA 3WJ-siLNA(Mce4a)-aptamer(CD40)纳米微粒与成骨细胞的特异结合能力。结果(1)成骨细胞吞噬结核分枝杆菌的能力强于T淋巴细胞,成骨细胞中的TNF-α释放量明显多于T淋巴细胞的释放量。(2)成骨细胞感染荧光结核分枝杆菌的程度与感染复数成正相关;A组实时定量PCR结果为成骨细胞中已存在CD40 mRNA的表达;A、B、C、D四组之间的表达存在差异(F=74.005,P<0.05);B、C、D叁组分别与A组相比时,均存在差异(P<0.05),表现为B、C、D叁组成骨细胞中CD40 mRNA的表达均高于A组;B、C、D叁组,两两比较时,均存在差异(P<0.05),表现为从B组到D组成骨细胞中CD40 mRNA的表达依次上调;而蛋白免疫印迹法分析CD40分子的表达变化时,与上述CD40 mRNA表达上调的结果一致。(3)在核酸适配体aptamer处理成骨细胞后,细胞内的荧光数值明显增加。(4)通过逐步合成反应,成功合成出pRNA3WJ-siLNA(Mce4a)-aptamer(CD40)纳米微粒;pRNA 3WJ-siLNA(Mce4a)-aptamer(CD40)纳米微粒的熔点温度(Tm)为59±3℃,而pRNA-3WJ纳米微粒在50%血清中的半衰期为21.9小时。(5)pRNA 3WJ-siLNA(Mce4a)-aptamer(CD40)纳米微粒组对成骨细胞的处理使得Alexa647-A的峰明显右移;而pRNA 3WJ-siLNA(Mce4a)纳米微粒组对成骨细胞的处理,并未使Alexa647-A的峰明显右移,其峰移动的结果与对照组峰移动的结果相同;荧光显微镜观察到实验组pRNA 3WJ-siLNA(Mce4a)-aptamer(CD40)纳米微粒与成骨细胞特异结合并进入到细胞中,而对照组pRNA 3WJ-siLNA(Mce4a)纳米微粒不能与成骨细胞特异结合并进入到细胞中。结论(1)研究表明成骨细胞及其表达的CD40分子为脊柱结核靶向治疗的合适靶细胞与靶标分子;(2)本研究成功合成出pRNA 3WJ-siLNA(Mce4a)-aptamer(CD40)纳米微粒,且其热力学性能稳定,可用于之后对脊柱结核的靶向治疗研究;(3)研究表明pRNA3WJ-siLNA(Mce4a)-aptamer(CD40)纳米微粒的靶向性能良好。(本文来源于《宁夏医科大学》期刊2019-03-01)

分子靶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天然产物小分子配体与靶标蛋白的相互作用是很多生物学过程的核心,精确预测其相互作用的模式在现代药物设计中具有重要的基础意义。本文系统的介绍了分子对接技术在天然产物小分子与靶标蛋白相互作用中的研究进展。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分子靶标论文参考文献

[1].黄斌斌.妊娠期糖尿病靶标筛选及分子机制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2019

[2].曹茂启,王珏,罗骏,刘德见.分子对接技术在天然产物小分子与靶标蛋白相互作用中的研究进展[J].广东化工.2019

[3].朱永通,刘君婷,张为青,吴嘉敏,李文锋.CEP55可能是治疗成熟阻滞型非梗阻无精子症的分子靶标[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19

[4].刘杨.HSP90分子伴侣体系作为抗肿瘤靶标在药物化学中的研究进展[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5].杨迟晖,张晶,孟磊俊,宫丽平,常庆.对乳头状甲状腺癌临床分子靶标的筛选[J].诊断学理论与实践.2019

[6].高卫,李晓天,任达,董存涛,陈来.基于转酮醇酶为靶标的除草活性分子筛选及其除草活性评价[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19

[7].苏艺,蒋灵丽,林俊生.小分子靶标与其核酸适配体亲和力的表征方法[J].中国生物工程杂志.2019

[8].李学晨.靶标可转换型线粒体膜电位荧光指示剂及单分子/双靶标荧光探针的研制[D].山东大学.2019

[9].闫芳芳.配体—靶标蛋白作用机理的分子动力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9

[10].雷建.CD4、CD40分子作为脊柱结核靶向治疗靶标分子的可行性及功能分析实验研究[D].宁夏医科大学.2019

标签:;  ;  ;  ;  

分子靶标论文-黄斌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