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壳化石论文-潘兵

小壳化石论文-潘兵

导读:本文包含了小壳化石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小壳化石,华北地台,寒武系,第二统

小壳化石论文文献综述

潘兵[1](2019)在《华北地台南缘寒武纪早期小壳化石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寒武纪大爆发作为生物演化史扯最为重要的演化创新事件,奠定了显生宙后生动物演化的门级基础。由于寒武系底部地层的缺失以及缺乏良好的化石记录,华北地台一直都是寒武纪大爆发研究较为薄弱的地区。此外,华北地台寒武系底部地层时代及其在寒武纪早期的古地理位置也未得到很好限定。多门类骨豁化石(“小壳化石”)不仅是研究寒武纪大爆发、划分对比寒武纪早期地层的关键化石,同时也可为分析寒武纪早期生物古地理提供依据。虽然华北地台南缘寒武系底部产有丰富的小壳化石,但一直以来都缺乏综合深入的研究。基于以上原因,本文选择华北地台南缘寒武系底部辛集组(陇县柴家洼剖面、洛南上张湾剖面、芮城水峪剖面)与猴家山组(霍邱小煤窑剖面)小壳化石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详细的综合性研究,包括系统古生物学、地层对比以及古地理分布。本文共计报道并描述小壳化石47属54种,以软体动物多样性最高,约占43%(属)45%(种);软舌螺约为19%(属)23%(种);腕足类约为13%(属)15%(种);属种未定离散骨片约8%(属)9%(种);开腔骨约6%(属)7%(种);海绵骨针约2%;叶足类约2%;托莫特壳约2%。另外,棘皮动物骨片数量也极为丰富。通过对大量软舌螺类化石(包括锥壳与口盖)的系统研究,共计拟定10属14种,包括直管螺目6属9种(新种:Triplicatellaxinjia;新属新种Paratriplicatella shangwanensis),软舌螺目4属5种(新属新种:Protomiorcornus triplicensis),其中有6属7种为首次在华北发现。本文还对同期其它地区的部分软舌螺属种做了修订。首次在华北与南澳的Parakoriliihesmammillatus口盖内表面发现了多对确切的管状锁骨,证实其应属于典型的软舌螺目。Protomicrocornus与Paramicrocornus组成典型软舌螺目的姊妹群,前者可能是更为原始的类型。提出了4个Triplicatella种间可能存在的形态演化序列。分析了直管螺目的主突起与锁骨状结构可能的起源及演化模式。证实不同剖面软舌螺组合时代相同,属于典型的寒武系第二统组合且具有一定的洲际地层对比意义。华北软舌螺组合与冈瓦纳东部以及劳伦大陆有较为密切的联系。系统描述了水峪剖面辛集组中保存较好的磷质腕足动物化石,为首次在华北地台报道寒武纪早期磷质腕足动物组合,共计7属5种2未定种。新属种Paramickwitzia boreussinaensis同时具有Setatella与Mickwitzia的特征,其谱系演化位置很可能介于二者之间。该腕足动物组合多样性较低,与寒武纪早期腕足动物组合特征相符。华北磷质腕足动物组合具有非常显着的东冈瓦纳属性,与澳大利亚相似性最高,应属于相同生物分区,暗示两地较为接近的古地理位置。首次在华北发现微网虫离散骨片Microdictyon sp.,进一步扩展了该属的古地理分布。总结了Microdicyo 的古地理分布与地层延限,认为低矮的蘑菇状纽结可能是一种较为原始的特征。首次在华北她台发现托莫特壳类化石Paterimitra pyramidalis,将其古地理分布扩展到澳大亚之外,进步支持了该种具有与腕足动物类相似的浮游幼虫阶段,但扩散能力有限,暗示华北与南澳大利亚古地理位置可能较为接近。本文还发现了大量软体动物,共计18属20种(3个存疑),结合前人报道但本文未发现的有效属种(6属6种),分析了华寒武纪早期软体动物组合的古地理分布特征,发现与南澳大利亚具有非常高的相似性(14属15种),与西伯利亚和劳伦大陆也有较高的相似性,但相对较低。其它化石包括开腔骨3属4种,海绵骨针1属1种以及门类未定离散骨片化石5属5种,其中Amphigeisina?danica、Hippopharangites dailyi和Halkieria sp.为首次在华北发现。在南澳同期地层中首次发现Henaniodus magicus。华北地台南缘小壳化石组合具有一定的地层对比意义,可与东冈瓦纳Dailyatia oodyssei带中上部很好对比;可与劳伦大陆Dyeran早期至中期的小壳化石组合对比,而与Dyeran晚期的化石组合差异显着;可与华南扬子地台西北缘的筇竹寺期小壳化石组合对比;可与西伯利亚北部Atadabanian-Botoman时期的化石组合对比。华北小壳化石组合可能属于寒武纪第叁期中期至第四期早期。华北小壳化石组合具有很强的生物古地理意义,与南澳大利亚以及南极的相似性要远远高于其它地区,本文认为此叁个地区应属于同一古地理分区;与劳伦大陆以及西伯利亚小壳化石动物群也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与塔里木和华南也有一定的相似性,与西冈瓦纳存在较弱的联系;与阿瓦隆地区及波罗的海地台联系很弱。在寒武纪早期,华北很可能位于东冈瓦纳即现今澳大利亚东岸的边缘。(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期刊2019-04-10)

李国祥,潘兵,李洛阳,貟浩,张兴亮[2](2018)在《华北地台西南缘寒武系第二统小壳化石组合面貌》一文中研究指出过去四十多年中,国内小壳化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扬子地台,华北地台寒武纪早期小壳化石的研究工作相对较少。最近几年来,我们通过大量野外和室内工作,在华北地台西南缘寒武系第二统辛集组及其相当的地层中发现了大量丰富的多门类小壳动物骨骼化石,这些化石可为开展系统古生物学、地层对比、生物古地理、早期动物辐射模式等研究工作提供重要资料。综合研究发现,华北地台西南缘寒武纪早期多门类小壳化石丰富,统计超过40属50种,包括软舌螺、软体动物、腕足动物、古介形类、托模特壳类、叶足类骨片、开腔骨、赫尔克壳骨片等,其中约有二十个属种为在辛集组首次报道,另外还有未命名的棘皮动物骨片化石及海绵骨针化石等,这些化石为研究华北地台寒武纪大辐射特征提供了资料。研究发现辛集组小壳化石各门类都有一些优势分子,如软舌螺优势种为Cupitheca holocyclata、C.costellata、Microcornus eximius和Hyptiotheca karraculum;软体动物优势种为Pelagiella madianensis、Stenotheca drepanoida和Pojetaia runnegari;开腔骨优势种为Chancelloria eros、Archiasterella charma;疑难骨片优势种为Cambroclavus absonus和Henaniodus magicus。辛集组的许多小壳化石,尤其是软体动物及软舌螺化石,经过次生磷酸盐化保存了较好的壳体微细结构,为研究早期动物矿化提供了资料。首次发现了疑难管状化石Cupitheca holocyclata,并发现了其口盖,揭示其生物属性为软舌螺类。首次在华北地台发现了微网虫骨片,增加了该属在寒武纪早期的古地理分布,也是叶足类化石在华北的首次报道。首次在辛集组的钙质粉砂岩中发现了叁个形态的托模特类骨片,此叁种骨片在形态与外表纹饰都与产自澳大利亚Paterimitra pyramidalis非常吻合,是在澳大利亚之外首次发现该属,也是托模特类骨片在华北地台的首次报道。根据辛集组叁叶虫及小壳化石组合特征,研究认为辛集组时代大致相当于华南的筇竹寺期晚期至沧浪铺期早期,即寒武纪第二世第叁期晚期至第四期早期。通过辛集组中小壳化石组合与南澳大利亚、格陵兰、西伯利亚等地同期的化石组合对比研究,认为这一时期的许多小壳化石具有广泛的分布,各地都存有不同程度的相似性,但与澳大利亚南部相似度更高,尤其是二者之间产出有许多共有的特有分子,显示在寒武纪早期华北板块可能位于冈瓦纳的东北缘。(本文来源于《中国古生物学会第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29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8-09-17)

潘时妹,冯庆来,常珊[3](2018)在《湖北宜昌寒武系纽芬兰统岩家河组小壳化石》一文中研究指出小壳化石在寒武纪早期地层时代划分中具有重要意义,尤其在寒武系纽芬兰统的区域和洲际对比以及第二阶全球界线层型的确定方面,它们是重要的生物地层对比化石。湖北省宜昌滚子坳剖面寒武系纽芬兰统岩家河组含大量的小壳化石,根据小壳化石带可知岩家河组第1-3层为幸运阶,第5层硅磷质结核灰岩中出现Aldanella yanjiaheensis,表明第5层应属于第二阶。由于第4层炭质灰岩中缺乏化石记录,而不能确定幸运阶和第二阶的地层界线位置。笔者首次在湖北宜昌寒武系纽芬兰统岩家河组第4层上部炭质灰岩处理出一批微体古生物化石,弥补了这一层位化石记录的空缺。通过28个样品的系统分析,笔者获得上千枚小壳个体,系统鉴定和描述了6属10种,其中包括1个未定种和1个新种,新种为肿瘤形盘织金壳Zhijinites tumourifomis sp.nov.。据材料中出现的纽芬兰统第二阶的标准分子Zhijinites longistriatus、其它共生化石组合以及碳同位素地层学等证据,可以推测第4层上部应该属于纽芬兰统第二阶,因此幸运阶和第二阶间的界线位置应该在第4层的中下部。(本文来源于《微体古生物学报》期刊2018年01期)

邱浩,王芙仙,储雪蕾,张兴亮,李金华[4](2017)在《寒武系纽芬兰统岩家河组小壳化石的保存和精细结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小壳化石是一类生活在寒武纪早期海水中的个体微小(通常1-2 mm)、多门类后生动物骨骼化石的总称。它包含软舌螺类、单板类和腹足类等软体动物、原始锥石类、原牙形石类及海绵骨针化石等。作为地质历史时期首次出现的动物骨骼化石,小壳化石在研究前寒武纪至寒武纪过渡的早期动物演化,特别是最早的动物骨骼化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对小壳类生物矿化骨骼原始成分仍存(本文来源于《2017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四十六)——专题92:大数据与数学地球科学、专题93:地球生物学、专题94:超大陆演化及其生物和环境效应、专题95:中国古生物学和地层学最新进展》期刊2017-10-15)

陈雅丽,储雪蕾,张兴亮,翟明国[5](2015)在《早寒武世小壳化石阿纳巴管(Anabarites)的次生磷酸盐化(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Biomineralization may have an extremely long evolutionary history since the Paleoarchean,while the widespread biomineralization among metazoan lineages started at the earliest Cambrian.However,the primary mineralogy of Anabarites shell remains controversial.(本文来源于《中国古生物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5-08-10)

贠浩,张兴亮[6](2015)在《陕西陇县下寒武统小壳化石群与微相分析(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正>The Xinji Formation,the lowermost rock unit of the Cambrian in North China platform,is predominantly composed of phosphorous carbonates and siliciclastics,and is well exposed along the south margin of North China,crossing the present-day Shaanxi,Henan and Anhui provinces.It disconformably overlies the Ediacaran(本文来源于《中国古生物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5-08-10)

朱雅杰,杨兴莲,赵元龙,何树兴,段小林[7](2015)在《球形小壳化石在贵州金沙寒武系牛蹄塘组的首次发现》一文中研究指出贵州金沙岩孔剖面的寒武系牛蹄塘组为跨阶地层,以镍钼矿层为分界面,其上部属于筇竹寺阶,下部为梅树村阶。近期,作者利用15%左右的醋酸浸泡金沙岩孔剖面牛蹄塘组底部(梅树村阶)的岩样,发现了以球形化石为主的单胞、多胞球形类小壳动物化石,包括Olivooides pearformis和其余两类未确定的球形化石。此次球形化石的发现不仅丰富了牛蹄塘生物群的生物面貌,而且为解译早期后生动物的起源和演化、胚胎生物学提供了化石资料。(本文来源于《微体古生物学报》期刊2015年02期)

朱雅杰[8](2015)在《贵州扬子区寒武系底部小壳化石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富含小壳化石的织金戈仲伍剖面及牛蹄塘组的标准剖面——金沙岩孔剖面,对贵州扬子区寒武系底部的小壳化石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贵州寒武系底部的小壳化石属种丰富,已确定32属33种,包括1个相似属种,2个疑问属种及10个未定属种。尤其是金沙岩孔剖面牛蹄塘组底部首次发现了以单胞、多胞球形类为主的小壳动物化石,包括Olivooides pearformis和其余两类未确定的球形化石,丰富了该期小壳化石的组成面貌。这些小壳动物主要生活在温度及盐度适宜、水体清澈、中等水动力的正常浅海中,对环境的变化极为敏感,其组合面貌随着环境的改变而变化。结合小壳化石组合面貌及地层岩性研究发现:贵州织金戈仲伍剖面的戈仲伍组与下伏灯影组和上覆牛蹄塘组均为不整合接触,戈仲伍组包含小壳化石的Anabarites trisulcatus-Protohertzina anabarica Assemblage Zone和Siphogonuchites triangularis-Halkieria uncostattus Assemblage Zone,未发现第叁组合带以上的小壳化石,其第一组合带的岩层为晋宁期,第二组合带与牛蹄塘组底部的岩层皆属于梅树村期。贵州金沙岩孔剖面的寒武系牛蹄塘组与其下伏的灯影组也为不整合接触,牛蹄塘组底部0-3.2m处的小壳化石属于Heraultipegma yunnanensis Zone,缺失小壳化石第一、二组合带,其至镍钼矿层之下的岩层皆属于梅树村中晚期地层。对贵州寒武系底部地层的小壳化石研究,不仅有利于弄清牛蹄塘生物群的生物面貌,为我们揭示小壳动物的生活环境特征提供重要依据,而且为解译早期后生动物的起源和演化、胚胎生物学提供了化石资料。同时也为贵州寒武系底部地层进行精确划分和同期地层的对比工作提供了重要依据。(本文来源于《贵州大学》期刊2015-05-01)

赵鑫[9](2013)在《滇东寒武纪纽芬兰统大海段小壳化石生物地层与群落面貌》一文中研究指出对滇东地区寒武系纽芬兰统叁条代表性剖面(大海老林剖面、大海朱家箐剖面和永善肖滩剖面)的朱家箐组大海段进行了小壳化石系统古生物学、生物群落面貌、生物地层学和生物古地理等方面的研究。系统描述了产于大海段的小壳化石共28属34种,包括软舌螺8属12种,似软舌螺类2属2种,脱顶管状化石1属2种等等。详细讨论了脱顶管状化石、开腔骨类、赫尔克壳类、近骨状壳类及Watsonella crosbyi的亲缘关系、古地理分布和生活习性。(本文来源于《中国古生物学会第十一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27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3-11-01)

郭丽娜,郭俊锋,李勇,郑亚娟[10](2011)在《湖北宜昌早寒武世岩家河生物群中的小壳化石》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峡东地区晚前寒武纪-寒武纪地层发育完整,出露连续,且含有丰富的古生物化石,是研究晚前寒武纪-寒武纪生物地层的理想地区。前人对该区地层古生物已进行过较为详尽的研究,取得了可喜的研究成果(Leeetal.,1924;赵自强等,1985;汪啸风等,1987,(本文来源于《中国古生物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1-10-21)

小壳化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过去四十多年中,国内小壳化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扬子地台,华北地台寒武纪早期小壳化石的研究工作相对较少。最近几年来,我们通过大量野外和室内工作,在华北地台西南缘寒武系第二统辛集组及其相当的地层中发现了大量丰富的多门类小壳动物骨骼化石,这些化石可为开展系统古生物学、地层对比、生物古地理、早期动物辐射模式等研究工作提供重要资料。综合研究发现,华北地台西南缘寒武纪早期多门类小壳化石丰富,统计超过40属50种,包括软舌螺、软体动物、腕足动物、古介形类、托模特壳类、叶足类骨片、开腔骨、赫尔克壳骨片等,其中约有二十个属种为在辛集组首次报道,另外还有未命名的棘皮动物骨片化石及海绵骨针化石等,这些化石为研究华北地台寒武纪大辐射特征提供了资料。研究发现辛集组小壳化石各门类都有一些优势分子,如软舌螺优势种为Cupitheca holocyclata、C.costellata、Microcornus eximius和Hyptiotheca karraculum;软体动物优势种为Pelagiella madianensis、Stenotheca drepanoida和Pojetaia runnegari;开腔骨优势种为Chancelloria eros、Archiasterella charma;疑难骨片优势种为Cambroclavus absonus和Henaniodus magicus。辛集组的许多小壳化石,尤其是软体动物及软舌螺化石,经过次生磷酸盐化保存了较好的壳体微细结构,为研究早期动物矿化提供了资料。首次发现了疑难管状化石Cupitheca holocyclata,并发现了其口盖,揭示其生物属性为软舌螺类。首次在华北地台发现了微网虫骨片,增加了该属在寒武纪早期的古地理分布,也是叶足类化石在华北的首次报道。首次在辛集组的钙质粉砂岩中发现了叁个形态的托模特类骨片,此叁种骨片在形态与外表纹饰都与产自澳大利亚Paterimitra pyramidalis非常吻合,是在澳大利亚之外首次发现该属,也是托模特类骨片在华北地台的首次报道。根据辛集组叁叶虫及小壳化石组合特征,研究认为辛集组时代大致相当于华南的筇竹寺期晚期至沧浪铺期早期,即寒武纪第二世第叁期晚期至第四期早期。通过辛集组中小壳化石组合与南澳大利亚、格陵兰、西伯利亚等地同期的化石组合对比研究,认为这一时期的许多小壳化石具有广泛的分布,各地都存有不同程度的相似性,但与澳大利亚南部相似度更高,尤其是二者之间产出有许多共有的特有分子,显示在寒武纪早期华北板块可能位于冈瓦纳的东北缘。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小壳化石论文参考文献

[1].潘兵.华北地台南缘寒武纪早期小壳化石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9

[2].李国祥,潘兵,李洛阳,貟浩,张兴亮.华北地台西南缘寒武系第二统小壳化石组合面貌[C].中国古生物学会第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29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8

[3].潘时妹,冯庆来,常珊.湖北宜昌寒武系纽芬兰统岩家河组小壳化石[J].微体古生物学报.2018

[4].邱浩,王芙仙,储雪蕾,张兴亮,李金华.寒武系纽芬兰统岩家河组小壳化石的保存和精细结构研究[C].2017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四十六)——专题92:大数据与数学地球科学、专题93:地球生物学、专题94:超大陆演化及其生物和环境效应、专题95:中国古生物学和地层学最新进展.2017

[5].陈雅丽,储雪蕾,张兴亮,翟明国.早寒武世小壳化石阿纳巴管(Anabarites)的次生磷酸盐化(英文)[C].中国古生物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5

[6].贠浩,张兴亮.陕西陇县下寒武统小壳化石群与微相分析(英文)[C].中国古生物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5

[7].朱雅杰,杨兴莲,赵元龙,何树兴,段小林.球形小壳化石在贵州金沙寒武系牛蹄塘组的首次发现[J].微体古生物学报.2015

[8].朱雅杰.贵州扬子区寒武系底部小壳化石的研究[D].贵州大学.2015

[9].赵鑫.滇东寒武纪纽芬兰统大海段小壳化石生物地层与群落面貌[C].中国古生物学会第十一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27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3

[10].郭丽娜,郭俊锋,李勇,郑亚娟.湖北宜昌早寒武世岩家河生物群中的小壳化石[C].中国古生物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论文集.2011

标签:;  ;  ;  ;  

小壳化石论文-潘兵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