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留守子女论文-许弘智,王英伦,靳天宇

农民工留守子女论文-许弘智,王英伦,靳天宇

导读:本文包含了农民工留守子女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同辈社会网络,农民工子女,青少年亚文化,文化再生产

农民工留守子女论文文献综述

许弘智,王英伦,靳天宇[1](2019)在《同辈社会网络与农民工子女的文化再生产——基于Q市流动儿童与留守儿童的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讨留守与流动儿童走上子继父业式的阶层再生产道路背后的文化逻辑,引入同辈社会网络的分析维度,并基于Q市两类群体进行比较研究。研究发现,同辈社会网络为农民工子女提供行动参照与价值定位,是影响其亚文化形成与再生产实践的重要因素。流动儿童由于分散流动经历与城市边缘环境,更具认同学校文化与消极自我放弃并存的倾向,在同辈网络中更受欢迎的是成绩好却不自信的学生,这暗含了基于自弃亚文化的再生产逻辑。而留守儿童由于家庭、学校及乡村环境的局限,更具明显的抵抗学校权威的倾向,成绩较差的积极反叛者处于受同辈欢迎的网络核心位置,这暗含了基于反学校文化的再生产逻辑。上述发现意味着农民工子女文化再生产路径的复杂性有待更多重视。(本文来源于《青年研究》期刊2019年05期)

卫晓媛,杨俊孝,雷世文,陈昆,王少华[2](2018)在《精准扶贫视角下农村留守农民工子女教育发展展望——以新疆地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义务教育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农村留守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又是如今精准扶贫建设中面临的最主要问题之一。以边疆地区农村为例,发现留守农民工子女存在心理扭曲、未按规定接受义务教育以及政策落实不到位等问题。提出加强疏导、宣传及建立监督机制等建议,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及扶贫工作的顺利实施。(本文来源于《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期刊2018年07期)

陈午晴[3](2017)在《谁该承担责任:试析农民工子女留守安排的道德合理性》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采用案例研究方法,以农民工选择子女留守安排的理由及相关社会事实为依据,对子女留守安排的道德合理性进行分析。文章指出,在中国现阶段特定的社会条件下,农民工对子女留守安排的选择体现出家庭利益追求取向、半自主性选择、角色弥补意识及不知情认知偏差四个重要的主观特性,由此可说明农民工对子女留守安排的选择不属于道德犯错,也就是说,农民工的子女留守安排具有相对的道德合理性。这样,现阶段农民工总体上不必为子女留守安排的不良后果承担道德责任,而真正应该为农民工子女留守安排后果承担责任的"主体"主要是未能及时且充分调整的有关制度安排和社会观念系统。(本文来源于《河北学刊》期刊2017年06期)

李静美,邬志辉[4](2017)在《随迁抑或留守:农民工携带子女进城的基本状况与影响因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新型城镇化是国家发展的宏观战略,农村人口在进城过程中是否携带子女,关涉儿童健康成长、农民工家庭幸福以及社会的和谐安定。基于对全国范围农民工的问卷调查发现,五分之二以上的农民工有携带子女进城的行为,并且不同特征的农民工在携带子女进城状况方面存在显着性差异。进一步通过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农民工基本状况、工作状况和未来打算等因素对农民工携带子女决策的影响,结果显示,农民工的家庭年收入、务工地类型、所从事的行业以及关于未来打算是影响农民工携带子女进城的重要因素。这对于理解农民工携带子女进城原因、研判随迁子女未来走势等有一定的启示意义。(本文来源于《南方人口》期刊2017年04期)

王东,李晓芳[5](2016)在《农民工留守子女教育问题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不断增多,大批农民离开农村纷纷涌入城市,他们的到来推动了城市经济的发展,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农民工留守子女教育问题就是其中之一。农民工留守子女往往缺乏应有的教育,容易产生学习成绩较差、心理素质偏低、思想品德弱化等问题。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不仅包括社会因素,也包含学校、家庭因素。因此,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也要从这叁方面着手展开。(本文来源于《乡村科技》期刊2016年32期)

杨娟,李凌霄[6](2017)在《子女留守对农民工收入与支出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探讨子女留守决策对农民工家庭的经济影响,对解决留守儿童问题有重要意义。本文使用CHIP2013流动人口数据,使用工具变量法克服能力偏差导致的内生性问题,讨论了农民工子女留守对父亲收入与家庭支出的影响,探究留守问题产生的根源。研究发现:子女随迁会提高父亲的收入,但控制了内生性问题后发现,子女是否随迁对父亲的收入没有影响。暗含着能力高的父亲,更可能让子女随迁。同时子女随迁会增加农民工家庭的支出,尤其是教育和住房支出,不利于进行经济积累。此外,子女在县城、地级市以及省会城市读书对家庭支出的影响差别较大。(本文来源于《教育经济评论》期刊2017年02期)

袁依伦,杨镓轩[7](2016)在《留守农民工子女健康安全教育现状分析——以阿坝州理县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伴随着广大"农民工进城潮",理县的人口多为老幼,青壮年进城务工比例高达50%,因而该地为深入了解以及解决留守农民工子女典型问题的极佳样本。研究的重点在于,小学生健康现状调查及健康教育、生活习惯和不良习惯、传染病的预防,以及安全意识、自我保护能力的了解与培养。(本文来源于《中国校外教育》期刊2016年33期)

张晓阳[8](2016)在《新生代农民工留守子女义务教育问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老一代农民工的子女纷纷成家立业并且相继进入城市,一个新的社会群体,新生代农民工正在形成,他们是进城务工队伍的中坚力量。而在新生代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的过程中,义务教育阶段作为一个对子女学业、品行、人格发展的关键阶段,是当前我国教育发展进程中不容忽视的一个问题。本研究把当前新的热点问题、且涉及长远的新生代农民工留守子女作为研究对象,运用理论加实证分析等方法来研究新生代农民工留守了女的义务教育问题。论文以河南省长垣县的实地调查为例,研究了新的政策背景下新生代农民工留守子女义务教育的现状,通过对长垣县的丁栾镇、常村镇、孟岗镇和方里乡的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从乡镇、学校、家庭、个人角度来探讨留守子女义务教育阶段中存在的问题和成因。通过对新生代农民工父母的调查,了解其对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看法,并且从中找出影响其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因素,并提出化解新生代农民工留守子女义务教育问题的措施。全文共分六个部分:引言:阐述研究背景、研究现状、研究目的与意义、研究设计与思路以及尝试创新。正文第一章:对基本概念进行了界定,并论述了城市化理论、社会分层理论、公共公平与正义、投入-产出理论和系统管理理论,以此作为本论文的理论支撑。正文第二章:从长垣县的实际出发,采用问卷调查与访谈的形式,了解新生代农民工留守子女义务教育阶段的生活学习现状以及在办学条件和人身权利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成因。正文第叁章:通过对新生代农民工的调查,了解其对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看法,并且具体分析是什么因素会影响到其是否支持子女接受完整的义务教育。正文第四章:基于以上章节的分析,分别从乡镇、学校和政策倾斜方面提出化解问题的措施。结语:提炼全文核心观点,对未来留守子女义务教育进行展望。(本文来源于《海南师范大学》期刊2016-06-01)

刘升喜[9](2016)在《农民工留守子女关爱教育的实施》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城镇化进程速度快,但缺乏完善的配套政策,致使农民工留守儿童问题逐渐演变成社会问题。由于农民工留守子女长期与父母分离,缺失家庭教育、亲情关怀、安全保护等一系列关爱教育,导致其价值观、人生观会的形成受到了严重影响。留守儿童数量庞大,农民工留守子女的教育问题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农民工留守子女的关爱教育更是各界普遍探讨的热点问题。本文针对农民工留守子女关爱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针对性提出了解决对策,希望能促进农民工留守子女的健(本文来源于《吉林教育》期刊2016年17期)

韩冰雪[10](2016)在《城市农民工子女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绩效对比》一文中研究指出笔者通过对许昌市市区内3所中小学的城市农民工子女和许昌周边乡村的3所中小学的留守儿童进行调查访问,采用李克特量表对教育效果、教育效益、教育效率进行测评,评述农民工子女和留守儿童的教育绩效现状,分析农民工子女和留守儿童的教育绩效问题及差异,并提出了"学校助推-家庭护佑-学生自立"的政策体系,系统性地剖析农民工子女和留守儿童的教育绩效问题并提出相关改善措施。(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科学》期刊2016年06期)

农民工留守子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义务教育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农村留守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又是如今精准扶贫建设中面临的最主要问题之一。以边疆地区农村为例,发现留守农民工子女存在心理扭曲、未按规定接受义务教育以及政策落实不到位等问题。提出加强疏导、宣传及建立监督机制等建议,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及扶贫工作的顺利实施。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农民工留守子女论文参考文献

[1].许弘智,王英伦,靳天宇.同辈社会网络与农民工子女的文化再生产——基于Q市流动儿童与留守儿童的比较研究[J].青年研究.2019

[2].卫晓媛,杨俊孝,雷世文,陈昆,王少华.精准扶贫视角下农村留守农民工子女教育发展展望——以新疆地区为例[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8

[3].陈午晴.谁该承担责任:试析农民工子女留守安排的道德合理性[J].河北学刊.2017

[4].李静美,邬志辉.随迁抑或留守:农民工携带子女进城的基本状况与影响因素研究[J].南方人口.2017

[5].王东,李晓芳.农民工留守子女教育问题分析[J].乡村科技.2016

[6].杨娟,李凌霄.子女留守对农民工收入与支出的影响[J].教育经济评论.2017

[7].袁依伦,杨镓轩.留守农民工子女健康安全教育现状分析——以阿坝州理县为例[J].中国校外教育.2016

[8].张晓阳.新生代农民工留守子女义务教育问题研究[D].海南师范大学.2016

[9].刘升喜.农民工留守子女关爱教育的实施[J].吉林教育.2016

[10].韩冰雪.城市农民工子女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绩效对比[J].安徽农业科学.2016

标签:;  ;  ;  ;  

农民工留守子女论文-许弘智,王英伦,靳天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