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验设计初步论文-魏盛军,郑国富,陈思源,蔡文鸿,丁兰

试验设计初步论文-魏盛军,郑国富,陈思源,蔡文鸿,丁兰

导读:本文包含了试验设计初步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湾外养鲍,底层延绳养鲍设施,躲避台风,机械化管理作业

试验设计初步论文文献综述

魏盛军,郑国富,陈思源,蔡文鸿,丁兰[1](2019)在《湾外海域底层延绳养鲍设施设计与初步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福建省数十年大规模、高密度、无序化的鲍养殖,导致养殖海区水质、底质老化,水体环境破坏严重,致使鲍养殖成活率由90%以上急剧下降到50%左右,严重影响鲍养殖业的经济效益及其产业发展。湾外海域具有水质优良、水体交换率高、自净能力强、水域广阔等特点,适合于鲍养殖。但湾外水域缺乏天然屏障,自然环境恶劣,现有的养鲍养殖设施难以满足湾外海域安全生产。为此,笔者团队设计一套适用于湾外海域具有躲避台风破坏能力的养鲍系统——湾外底层延绳养鲍系统,并开展了初步试验。该系统包含底层延绳设施与机械化作业设备两大部分,本文报道底层延绳设施部分的设计与初步试验。结果表明底层延绳设施可进行机械化起笼机作业,初步具备躲避台风破坏的能力,设计方案较为合理。(本文来源于《渔业研究》期刊2019年04期)

仲伟杰,丁建宁,吴朝阳,柏冬梅,华同曙[2](2019)在《滚子圆环接触式光弹流试验装置的设计及初步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真实地模拟圆柱滚子轴承高速运转时滚子接触副间的油膜分布,基于光干涉原理构建滚子-圆环接触式光弹流试验机,该试验机克服了常规的球-盘试验机高速运转时,润滑油由于离心力的作用向外迁移的缺陷。利用新开发的光弹流试验机进行初步的试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该试验装置重载工况下工作平稳,图像清晰,对于未修形的滚子可以明显地观测到滚子端部的"边缘效应",能够为润滑条件下滚子接触副的轮廓优化设计提供可靠的试验数据。(本文来源于《润滑与密封》期刊2019年01期)

刘军,谢守勇,陈翀,谢丹,杨明金[3](2018)在《硬件在环秸秆切割仿真试验平台初步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在实验室条件下,仿真模拟收获机械在田间工作的收割和行进工作环境,该文基于硬件在环技术搭建了秸秆类切割仿真及试验平台,提出一种螺旋绞龙供料系统,实现了物料的连续供给,并利用离散单元法对其进行物料的碰撞、运动方向及箱内分布仿真分析,根据仿真结果优化了螺旋绞龙供料系统结构并验证了设计的合理性和可行性。根据车辆行进道路模拟试验理论,设计了一种模拟收获机械田间行走的振动台,采用PLC编程软件Gxworks2、触摸屏编程软件SKWorkshop V5.0.2和组态软件kingview6.60SP1进行上位机编程,利用加速度、转矩传感器及上位机仿真模拟,检测和给定试验过程中所需的控制与反馈信号。试验结果表明:当螺旋绞龙转速维持在450~500 r/min范围内且保持振动台振动频率为4.12 Hz时,割刀输出平均转矩近似为田间收获秸秆时的输出转矩,即割刀实际工作情况接近田间收获机械工况。该研究可以为收获机械设计提供试验参考数据,为农业机械模拟可靠性测试标准制定提供技术参考。(本文来源于《农业工程学报》期刊2018年19期)

任铭,张超,刘畅[4](2018)在《新型网状波浪能发电装置的设计及初步试验结果》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通过调研、分析现有的波浪能发电装置的优缺点,提出一种新型网状波浪能发电装置。该发电装置形如正交网络,在波浪作用下,装置中的各发电单元联动,进而驱动发电机发电。文章为该发电装置设计了独特的机械结构和电路,并建立了发电性能预测模型,经计算得到其理论发电效率约为41.67%。模拟海况下的初步试验结果表明:该发电装置可实现波浪的全方向吸收,运行性能较为平稳,验证了所设计试验装置的有效性;但其发电效率仅为12%,具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分析发现,连杆长度对该发电装置的发电功率影响较大,并对优化连杆长度的方法提出了建议。(本文来源于《可再生能源》期刊2018年09期)

邵旭东,管亚萍,晏班夫[5](2018)在《预制超高性能混凝土π形梁桥的设计与初步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解决传统混凝土简支梁桥接缝多、易开裂、耐久性低等问题,提出一种新型预制超高性能混凝土(UHPC)π形梁桥结构。研究了超高性能混凝土π形梁桥的主梁形式,并与相同30m跨径传统混凝土T形梁桥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其自重仅为传统混凝土T形梁桥的47%。参考材料试验结果,取设计用UHPC受压本构关系为线弹性,受拉本构关系为理想弹塑性,并根据法国超高性能纤维配筋混凝土(UHPFRC)结构规范对π形梁进行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及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下的配筋设计。为探究超高性能混凝土π形梁的抗剪及抗弯性能,对2根1∶2截面缩尺梁模型进行试验研究及非线性有限元分析。结果表明:超高性能混凝土π形梁桥的初裂应力及承载能力均满足工程要求;纵向配筋率的提高能够显着提高梁底纵向开裂应变,限制裂缝开展;按法国规范计算相应荷载下的裂缝宽度值大于试验测量值,理论计算偏安全;试验值与模拟值吻合较好,验证了ABAQUS损伤塑性模型中所取材料参数的准确性和适用性;受拉塑性参数中的极限拉应力对于模拟结果影响较大,需根据试验获得准确数值。(本文来源于《中国公路学报》期刊2018年01期)

张亮,汪海,童明炎,孙胜,杨文华[6](2017)在《基于CSR1000的燃料堆内辐照验证试验回路试验段初步概念设计与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提出了2种基于中国超临界水冷堆(CSR1000)燃料元件的燃料验证试验回路试验段的概念设计方案——2×2组件方案、3×3组件方案;利用MCNP程序和CFX程序进行了中子学、热工水力学分析,并对不同方案进行初步评价。分析结果表明:2种方案均具备工程可行性,满足燃料验证试验需求,但两者存在显着的性能差异;2×2组件方案的燃料棒功率为23.6~25.3 k W,平均功率为24.3 k W,组件的径向功率峰因子为1.04;3×3组件方案的燃料棒功率为15.9~26.7 k W,平均功率为21.4 k W,组件的径向功率峰因子为1.25;3×3组件方案的组件功率峰因子较大,不利于功率展平,限制了组件平均功率的提高。对采用无绕丝组件的热工分析表明:2种方案的冷却水出口温度均超过25 MPa压力下的拟临界温度,燃料芯块温度、燃料包壳外表面温度均低于热工限值且留有裕量。(本文来源于《核动力工程》期刊2017年06期)

李涵[7](2017)在《涡桨飞机风洞试验动力模拟器的空气涡轮初步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传统的风洞试验一般为静态试验,即试验模型本身不带动力。为了研究飞机涡桨动力影响,尤其是螺旋桨滑流影响,必须进行动态试验,即螺旋桨动力模拟风洞试验。涡桨动力模拟器体积小,能量密度高,相比于传统的螺旋桨驱动电机,能提供更大输出功率,可以作为涡桨飞机风洞试验螺旋桨的重要动力来源,具有重要的工程应用意义。空气涡轮的设计是涡桨动力模拟器研制的核心内容。本文针对国内涡桨动力模拟器的自主研制需求的急迫性,进行了相关技术开发工作,完成了一款200kW动力模拟器中空气涡轮的初步气动设计,主要完成的工作有:(1)使用NUMECA软件对法国风洞试验用的某六级空气涡轮开展数值计算精度校核,研究网格节点数量级和湍流模型的影响。通过精度校核,可以说明使用NUMECA软件进行该空气涡轮设计和计算时,采用S-A模型,140万的单级网格数量量级能够得到较为可靠的计算结果,并能准确反映其气流运动特性。(2)开展六级空气涡轮一维气动设计、二维设计和叶片叁维造型,并进行参数修正和优化。(3)使用NUMECA软件对六级空气涡轮进行数值模拟,验证是否达到设计目标。最后将得到的计算结果与参考空气涡轮的试验参数进行对比,并分析在设定环境和工况下该空气涡轮的流场特性。(本文来源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期刊2017-12-01)

吴念允[8](2017)在《湿式静电除尘器流场优化、性能试验及初步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形成雾霾天气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燃煤锅炉排放的细微颗粒物负荷巨大。湿式静电除尘器主要用来除去含湿气体中的细颗粒物、酸雾、PM_(2.5)(通常为微量)等,是一种控制雾霾形成的理想设备。本文采用工程试验、流场模拟优化结合的研究方法,开展某220t/h锅炉湿式静电除尘器的性能试验及流场优化分析,再根据取得的经验对300MW机组湿式静电除尘器进行流场及结构优化的研究,最终取得300MW机组湿式静电除尘器的工程设计方案。220t/h锅炉的湿式静电除尘器流场模拟与优化的结果表明:影响湿式静电除尘器除尘效率的因素大致分为结构尺寸及烟气性质二个方面。烟气性质方面,10%的烟气湿度可以使得烟气中粉尘的比电阻处于最佳工作区间,有利于提升湿式静电除尘器的效率。结构尺寸方面,除尘室内较快的流速及均匀的流场有利于细颗粒的高效脱除。非均匀入口的湿式静电除尘器模型内,气流分布很不均匀,存在着明显的高速区和低速区,需要对其进行优化。非均匀入口模型优化后,气流经过气流均布板的分流均布作用,分布趋向均匀。进一步开展了300MW机组湿式静电除尘器的流场优化模拟,计算结果表明:优化方案中进入阳极系统前截面的速度分布云图,相比原模型的速度分布,优化方案的速度分布得到了明显的改善,没有出现十分明显的高速区和低速区,相对较为均匀。根据模拟结果,进行了300MW机组湿式静电除尘器工程方案设计。(本文来源于《东南大学》期刊2017-12-01)

刘磊,代光月,曾磊,王振锋,桂业伟[9](2017)在《气动力/热与结构多场耦合试验模型方案初步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多渠道、多机制交叉耦合为热防护结构特点的新一代高超声速飞行器必须采用气动力/热与结构多场耦合计算方法进行研究。目前,国外已建立较完善的耦合分析系统并用于飞行器研制,国内的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CARDC)也已自主研发了热环境/热响应耦合计算平台(FL-CAPTER)。为验证多场耦合计算平台所用方法的有效性和计算结果的准确性,设计并开展气动力/热与结构耦合的地面试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结合气动力/热与结构多场耦合试验设计需求,以现有材料和设备能力为依托,开展了试验风洞选取、模型尺寸估算、模型材料选择、模型气动设计与模型结构设计工作。初步研究表明,模型支撑结构附近迎风面局部高温热膨胀将有利于模型前体结构产生可观的整体变形量。本文以此设计了带压缩拐角的二级压缩面结构模型,通过短时间不锈钢模型验证试验和计算对比分析初步验证了模型设计的可行性,并以此为基础预测了高温合金模型的试验结果。为下一步开展高温合金长时间风洞试验奠定了技术基础。(本文来源于《航空学报》期刊2017年11期)

黄辉军,毛伟康[10](2016)在《南海夏季风期间华南沿海大气边界层高度的观测试验(SCSMEX-BLH):试验设计与初步结果》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中国南海区域,了解局地对流性降水和边界层过程之间的关系对于季风期的暴雨预报十分重要。为此,开展了南海夏季风期间华南沿海大气边界层高度的观测试验研究,观测地点从内陆到海上大致沿着一条43.4km的直线展开。这里分析了观测试验中一个加强观测期数据(包括对流性的季风非活跃期,热带风暴影响期和季风活跃期)。主要结论包括:第一,海面对短波辐射的吸收是海陆温差的原始驱动力。海陆温差导致了大气边界层400m以下出现了明显的日变化,夜间海岸气温明显偏高。第二,在季风非活跃期和热带风暴期,陆地和海上的感热通量都高于季风活跃期;而在季风活跃期,海上的热通量(主要是潜热通量)非常高。同样在季风活跃期,内陆的混合层高度低于其它时期,而海岸的混合层高度则高于其它时期。第叁,在季风活跃期的夜间,当季风水汽平流经过暖的洋面时,在强风的驱动下会产生大量的潜热通量,有助于海洋性积云的发生发展,最终发展为内陆的积雨云而产生降水。(本文来源于《第33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S12 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期刊2016-11-01)

试验设计初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真实地模拟圆柱滚子轴承高速运转时滚子接触副间的油膜分布,基于光干涉原理构建滚子-圆环接触式光弹流试验机,该试验机克服了常规的球-盘试验机高速运转时,润滑油由于离心力的作用向外迁移的缺陷。利用新开发的光弹流试验机进行初步的试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该试验装置重载工况下工作平稳,图像清晰,对于未修形的滚子可以明显地观测到滚子端部的"边缘效应",能够为润滑条件下滚子接触副的轮廓优化设计提供可靠的试验数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试验设计初步论文参考文献

[1].魏盛军,郑国富,陈思源,蔡文鸿,丁兰.湾外海域底层延绳养鲍设施设计与初步试验[J].渔业研究.2019

[2].仲伟杰,丁建宁,吴朝阳,柏冬梅,华同曙.滚子圆环接触式光弹流试验装置的设计及初步实验研究[J].润滑与密封.2019

[3].刘军,谢守勇,陈翀,谢丹,杨明金.硬件在环秸秆切割仿真试验平台初步设计[J].农业工程学报.2018

[4].任铭,张超,刘畅.新型网状波浪能发电装置的设计及初步试验结果[J].可再生能源.2018

[5].邵旭东,管亚萍,晏班夫.预制超高性能混凝土π形梁桥的设计与初步试验[J].中国公路学报.2018

[6].张亮,汪海,童明炎,孙胜,杨文华.基于CSR1000的燃料堆内辐照验证试验回路试验段初步概念设计与分析[J].核动力工程.2017

[7].李涵.涡桨飞机风洞试验动力模拟器的空气涡轮初步设计[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7

[8].吴念允.湿式静电除尘器流场优化、性能试验及初步设计[D].东南大学.2017

[9].刘磊,代光月,曾磊,王振锋,桂业伟.气动力/热与结构多场耦合试验模型方案初步设计[J].航空学报.2017

[10].黄辉军,毛伟康.南海夏季风期间华南沿海大气边界层高度的观测试验(SCSMEX-BLH):试验设计与初步结果[C].第33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12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2016

标签:;  ;  ;  ;  

试验设计初步论文-魏盛军,郑国富,陈思源,蔡文鸿,丁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