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区域内贸易论文-苏秋晓,陈欢

东亚区域内贸易论文-苏秋晓,陈欢

导读:本文包含了东亚区域内贸易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原产地证书,全面经济合作,经贸合作关系,原产地规则,贸易便利化,进出口经营权,地区经济一体化,零关税,第叁方,投资自由化

东亚区域内贸易论文文献综述

苏秋晓,陈欢[1](2019)在《新版证书获外贸企业点赞》一文中研究指出2019年8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东南亚国家联盟关于修订<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及项下部分协议的议定书》正式生效。这是我国在现有自贸区基础上完成的第一个升级协议,是对原协定的丰富、完善、补充和提升,体现了双方深化和拓展经贸合作(本文来源于《中国国门时报》期刊2019-08-23)

王远航[2](2018)在《东亚区域合作对中国农产品对外贸易促进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与东盟在农业资源禀赋上存在互补性,而日本和韩国的农业资源禀赋不足,与中国地理位置接近,因此,东亚区域合作的建立对中国农产品对外贸易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在国内政策环境不断优化及"一带一路"倡议实施的契机下,充分发挥"互联网+"及金融开放的利好作用,可以带动中国农产品对外贸易的进一步发展。鉴于关税与贸易壁垒的不利影响,中国农产品出口需要根据东亚区域市场需求与消费特点,提高产品科技含量与附加值。(本文来源于《世界农业》期刊2018年11期)

成新轩,于荣光[3](2018)在《东亚地区自由贸易区优惠原产地规则对区域专业化分工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自由贸易区的蓬勃发展,优惠原产地规则作为自贸区的主要特征对一国参与区域专业化分工程度的影响越来越明显。文章以东亚自贸区优惠原产地规则呈现的特征为分析起点,探究了优惠原产地规则通过贸易成本、贸易流和投资影响东亚区域专业化分工程度的机制,提出了原产地规则通过贸易成本影响参与区域价值链分工的深度;通过影响贸易流整合区域内价值链分工模式;通过影响投资流深化区域内价值链分工等创新性观点,丰富了自贸区的传统理论。最后,对如何通过完善东亚自贸区原产地规则加深区域专业化分工,提升我国在区域内的产业地位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本文来源于《世界经济研究》期刊2018年08期)

胡嘉豪[4](2018)在《2018东亚博览会提升区域贸易发展水平》一文中研究指出近日,以“机遇、合作、共赢”为主题的2018东亚博览会暨第六届韩国商品博览会(以下简称东亚博览会)在山东济南举办。本届东亚博览会由大韩贸易投资振兴公社、日本国际贸易促进协会、香港全港各区工商联、山东省商务厅、山东省贸促会、山东省外侨办和济南市政府共同主办(本文来源于《中国贸易报》期刊2018-07-10)

闫森[5](2018)在《东亚、东南亚地区经济收敛与区域内贸易对其促进效应的实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1952-2016年亚洲15个经济体的数据为样本,全面衡量该区域在过去64年中人均GDP的收敛性,并分时期、分收入组讨论了区域内贸易对经济收敛过程的促进效应。实证结果表明,整个区域内的人均GDP差距呈现缩小的趋势,但无法得到整体收敛的结论,收敛只存在于特定组别和特定的时间区间。"出口导向型"的发展战略在亚洲金融危机前极大促进了先进经济体的经济增长,并帮助它们完成对发达国家的追赶。但亚洲金融危机之后,尤其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随着世界经济的疲软和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区域内贸易在各经济体对外贸易中扮演了更为重要的角色。区域内经贸合作的发展不仅有效拉动了经济增长,且后进经济体能够从中获得更多的发展收益,实现对先进经济体的追赶,有助于区域经济的平衡发展。(本文来源于《南洋问题研究》期刊2018年01期)

谢锐[6](2016)在《东亚区域生产网络与自由贸易区建设:综合测度与CGE模型评估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谢锐所着的《东亚区域生产网络与自由贸易区建设(综合测度与CGE模型评估研究)/自贸区研究系列》一书,是基于东亚经济一体化趋势的背景下,对东亚分工网络进行深化研究,系统研究了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与东亚各经济(本文来源于《全国新书目》期刊2016年04期)

周芳伊[7](2016)在《汇率波动性对东亚区域内贸易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生产环节中国际生产分割方式(International Fragmentation)以及产业集群(Industrial Cluster)的出现,东亚形成了以机械产业为核心的国际生产流通体系,出现了与以往不同的贸易动向。机械产业从整体来看显而易见是技术资本集约型行业,但其生产地点却不完全分布于发达国家,在产品的生产过程中的一部分组装、装配环节被转移到了拥有廉价劳动力的发展中国家。分散布局于各地的生产区块(block),随着链接它们的服务链接成本(运输费、区块间彼此沟通协调的费用等)的降低而不断发展。另一方面,区域内各地的生产据点形成了产业集群,提高了生产效率。并且贸易自由化和各种FTA的签订、运输和电力网络等基础设施的完善、招商引资等政府政策的引导,也大大加快了东亚地区国际生产体系的形成。该国际生产流通体系涉及区域内众多国家,对各国贸易举足轻重,不仅跨越同一产业内的不同生产环节,也包含了不同国家的企业间的贸易。在东亚国际生产网络的发展过程中,拥有越高汇率风险的国家可参与国际生产网络的可能性就越低。因此,汇率波动性作为一种服务链接成本,是企业间竞争时最为关注的不稳定要素之一,企业所在国的汇率稳定性毋庸置疑地成为了国际贸易中被重视的关键要素。那么,在东亚国际生产分割体系以及国际贸易网络发展的背景下,汇率的波动性对东亚区域内贸易是否存在着负面影响。本文利用扩展的引力模型,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汇率波动性对机械产业整体产生显着的负面影响,但对不同产业部门、不同产品贸易的影响程度不同。总体而言,相比最终产品贸易,中间产品贸易更易受到汇率波动性的影响。同时,本文的实证研究也得到了新的结论:①相比世界范围内的贸易,汇率的波动性对东亚区域内贸易产生的负面影响更小。但是2004—2013年的近十年相比1994—2003年的过去十年,无论是世界贸易,还是东亚区域内贸易,汇率波动性对贸易的负面影响都增大了。②东亚区域内贸易中的家电制品的中间产品贸易,与其它行业和产品的国际贸易相比,受到汇率波动性的负面影响更小。因而推测出其国际贸易发展的时间更早,国际贸易体系更加成熟。与之相反的是,电子机械行业的中间产品贸易,无论在世界范围内的贸易还是东亚区域内的贸易,相较其它行业和产品,受到汇率波动性的影响都是最大的。本文的主要贡献有两点。第一,本文利用20年的数据,以东亚区域内贸易中国际生产分割方式发展最为普遍的机械产业为例进行实证研究。并将机械产业分为一般机械、电子机械、家电制品、运输机械、精密机械五个细分产业,且每个细分产业下的贸易产品进一步划分为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进行分析。第二,将过去20年的数据分为1994-2003年和2004-2013年两个时间区间,来考察汇率波动性对东亚区域内贸易影响随时间的变化及特征。进一步,通过分时间段来比较汇率波动对世界贸易的影响和对东亚区域内贸易的影响,把握了东亚区域内贸易的特征。通过分地域来比较世界贸易和东亚区域内贸易前十年和后十年随时间的变化,明确了东亚区域内国际生产体系发展的全貌。(本文来源于《北京外国语大学》期刊2016-03-16)

谢锐,郭欢[8](2016)在《中间产品贸易视角下中国融入东亚区域生产网络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基于WWZ(2014)构建了中国吸收的东亚出口国中间产品增加值和加工贸易出口隐含的东亚出口国增加值指标,以此分别反映中国的东亚中间产品市场提供者和加工贸易出口枢纽作用。结果表明:1995-2011年期间,中国吸收的东亚中间产品增加值和加工贸易出口隐含的东亚增加值均呈波动性上升趋势;中国主要以中间产品市场提供者形式融入东亚区域生产网络,但重要性有所下降,而加工贸易出口枢纽地位尽管较低,但整体有所加强。中国吸收的日韩台(地区)增加值上升速度低于中国吸收的印尼增加值上升速度,且印尼对中国中间产品市场提供者的依赖性较高。但无论作为中间产品市场提供者还是加工贸易出口枢纽,中国在纺织业及纺织制品业等少数低技术行业对东亚经济体的影响有所减弱,在中技术行业和高技术行业对东亚各出口国的影响显着增强。(本文来源于《国际贸易问题》期刊2016年03期)

吴娟,燕翾[9](2016)在《东亚区域服务贸易发展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服务贸易是服务经济发展的主要载体,对世界贸易经济格局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本文在对服务贸易作出简介基础上,分析东亚区域服务贸易发展情况,并提出我国参与东亚区域服务贸易发展的建议。(本文来源于《合作经济与科技》期刊2016年02期)

周晨[10](2015)在《东亚区域生产网络下中国ICT产品内贸易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国际贸易方式发生剧变,已突破产业间贸易,逐渐转向产业内贸易,进而深入到产品内贸易。东亚经济飞速发展,区域内贸易繁荣,尤其是以电子信息产品(ICT)为代表的中间产品贸易显着增长,促进东亚区域内贸易日趋紧密,并逐步形成东亚生产网络。在新的分工格局下,中国的分工地位随之受到影响。以ICT产品为研究对象,从促进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改善我国分工地位以及发展ICT产品的战略选择入手,提出如何构建东亚生产网络新格局,从而实现中国ICT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来源于《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期刊2015年05期)

东亚区域内贸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中国与东盟在农业资源禀赋上存在互补性,而日本和韩国的农业资源禀赋不足,与中国地理位置接近,因此,东亚区域合作的建立对中国农产品对外贸易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在国内政策环境不断优化及"一带一路"倡议实施的契机下,充分发挥"互联网+"及金融开放的利好作用,可以带动中国农产品对外贸易的进一步发展。鉴于关税与贸易壁垒的不利影响,中国农产品出口需要根据东亚区域市场需求与消费特点,提高产品科技含量与附加值。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东亚区域内贸易论文参考文献

[1].苏秋晓,陈欢.新版证书获外贸企业点赞[N].中国国门时报.2019

[2].王远航.东亚区域合作对中国农产品对外贸易促进研究[J].世界农业.2018

[3].成新轩,于荣光.东亚地区自由贸易区优惠原产地规则对区域专业化分工的影响研究[J].世界经济研究.2018

[4].胡嘉豪.2018东亚博览会提升区域贸易发展水平[N].中国贸易报.2018

[5].闫森.东亚、东南亚地区经济收敛与区域内贸易对其促进效应的实证研究[J].南洋问题研究.2018

[6].谢锐.东亚区域生产网络与自由贸易区建设:综合测度与CGE模型评估研究[J].全国新书目.2016

[7].周芳伊.汇率波动性对东亚区域内贸易的影响[D].北京外国语大学.2016

[8].谢锐,郭欢.中间产品贸易视角下中国融入东亚区域生产网络的影响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16

[9].吴娟,燕翾.东亚区域服务贸易发展探讨[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6

[10].周晨.东亚区域生产网络下中国ICT产品内贸易策略[J].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5

标签:;  ;  ;  ;  ;  ;  ;  ;  ;  ;  

东亚区域内贸易论文-苏秋晓,陈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