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电击穿论文-张金烽

介电击穿论文-张金烽

导读:本文包含了介电击穿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油纸绝缘,低温,介电特性,击穿特性

介电击穿论文文献综述

张金烽[1](2019)在《复合电场下油纸绝缘低温介电与击穿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换流变压器是直流输电系统的核心设备之一,其运行时阀侧绕组附近绝缘需承受交直流迭加电压作用,在此电压下油纸绝缘内部电场分布复杂,且油浸纸板内部空间电荷积聚问题严重。国内外学者关于换流变压器绝缘问题已开展大量研究,且主要集中高温与常温。随着我国直流输电工程陆续在北方高寒地区建设,换流变压器将面临低温挑战,但有关低温条件下换流变压器绝缘特性尚不明确,无法对换流变压器绝缘设计和安全运行提供理论依据,因此有必要开展低温下油纸绝缘介电与击穿特性研究。为研究低温下水分对油纸绝缘介电特性的影响,在实验室开展了不同温度及水分下变压器油及油浸纸板电导率、相对介电常数、介质损耗因数的测量,结果表明:随着温度降低,变压器油及油浸纸板电导率呈下降趋势;水分对变压器油相对介电常数与介质损耗因数影响较小;而水分对油浸纸板的相对介电常数及介质损耗因数影响明显,温度降低会明显减弱水分对两者的影响。为研究温度及水分对油浸纸板空间电荷分布特性的影响,基于电声脉冲法在实验室搭建高低温空间电荷测量系统,空间电荷测试结果表明:温度及水分对油浸纸板空间电荷的迁移、积聚及消散影响较大,试样内部空间电荷随温度升高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为研究水分对油浸纸陷阱能级分布的影响,搭建等温表面电位衰减试验平台,结果表明含水率增加可使油浸纸陷阱能级变浅,致使短路时空间电荷消散加快。为模拟不同温度下油浸纸板空间电荷积聚特性,在双极性电荷输运模型基础上引入杂质离子输运仿真,仿真结果表明:该模型可较好模拟油浸纸板空间电荷测量结果,其平均体电荷密度随温度变化趋势与试验结果相一致。为研究复合电场下油纸绝缘低温击穿特性,在实验室搭建低温击穿试验平台,开展了变压器油、油浸纸、油纸复合绝缘击穿特性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温度降低,低含水率变压器油击穿场强呈上升趋势,高含水率变压器油击穿场强则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变压器油击穿场强随外施电压直流含量增加呈下降趋势,且在常温附近水分对其击穿场强影响较大。油浸纸击穿场强随外施电压直流含量增加呈上升趋势,水分对高直流含量击穿场强影响较大。随着温度的降低,低含水率油浸纸的低直流含量击穿场强呈上升趋势,高直流含量击穿场强呈下降趋势;而高含水率油浸纸的击穿场强随温度降低呈上升趋势。油纸复合绝缘平均击穿场强随外施电压直流含量增加呈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根据以上研究结果,建立复合电场下油纸绝缘击穿模型,其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变化趋势相一致,可为换流变压器绝缘设计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哈尔滨理工大学》期刊2019-06-01)

刘学婧,贾书海,李博,陈花玲[2](2019)在《介电弹性体驱动器动态电压下的变形特征及击穿行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介电弹性体(DE)驱动器驱动性能难以预测的问题,以VHB4910薄膜为待测DE材料,圆形DE驱动器作为研究对象,针对低频条件下(0.1~10Hz)DE驱动器的动态变形与击穿行为展开了实验研究。搭建了力电耦合实验测试平台,通过实验归纳了驱动电压参数对DE驱动器动态变形和击穿的影响规律。实验结果表明:DE驱动器的动态变形平衡位置受到电压幅值的影响,动态变形的振幅则受到电压频率和幅值的共同制约。动态击穿电压的数值分散性强,难以得到明显的规律特征,因此不能准确对动态击穿行为进行表征,而通过实验发现DE驱动器能承受的电压循环周期数会受到多种驱动电压参数的显着影响,故提出采用电压循环周期数对动态击穿行为进行分析。借鉴机械循环载荷下的经典疲劳曲线方程,提出利用名义静电应力幅值代替机械应力幅值、对DE驱动器在动态电压下的电致疲劳寿命曲线进行拟合的方法,以期为动态电压作用下DE驱动器的寿命预测提供一种新思路。(本文来源于《西安交通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张强[3](2018)在《高介电常数和高击穿强度的聚合物基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和介电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电子电气行业的发展,电器元件作为一个重要的器件,对于电子电气行业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电容器作为电器元件的重要一个部分,其广泛的应用在电子、航天、通信等各个领域,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变化,电容器正向着小型化、轻量化的方向进行发展,以满足实际生产生活的需求。为了满足需求,我们需要制备具有高介电性能、低介电损耗且有着良好加工性能的介电材料。传统的介电材料在介电性能方面有着良好的特性,但存在着加工性能差的缺点,我们将无机材料与高分子复合材料进行复合,制备聚合物基纳米电介质材料,具有良好的加工特性,且利用无机材料的介电特性提升复合材料的介电性能。不过在目前的研究过程中还存在多种问题,如无机纳米填料的形貌影响及分散性、无机颗粒与聚合物基体的相容性、无机颗粒的介电特性影响等。本文采用水热法制备钛酸铜钙纳米线,利用有机材料和无机材料进行包覆,制备钛酸铜钙/聚(偏氟乙烯-六氟丙烯)纳米复合材料,研究钛酸铜钙的形貌和表面改性对于复合材料介电性能的影响和提升,以及通过将不同尺寸金纳米颗粒与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制备复合材料,研究库仑阻塞效应对于复合材料介电性能的影响。第一部分,采用全新的方法合成出钛酸铜钙纳米线,并制备出钛酸铜钙纳米线/聚(偏氟乙烯-六氟丙烯)纳米复合材料,与传统的钛酸铜钙纳米颗粒/聚(偏氟乙烯-六氟丙烯)纳米复合材料进行对比。之后,分别用有机材料单宁酸以及无机材料氧化铝对钛酸铜钙表面进行包覆,再将表面处理过的钛酸铜钙纳米线和纳米颗粒填充到聚(偏氟乙烯-六氟丙烯)基体中,制备纳米复合材料。通过对复合材料形貌以及介电性能的测试,研究得出,与传统的钛酸铜钙纳米颗粒相比,钛酸铜钙纳米线对于提升复合材料的介电性能有着更好的效果。通过用有机小分子单宁酸和无机小分子氧化铝对钛酸铜钙表面进行改性,改性后的钛酸铜钙在聚合物基体中的分散性有了明显提高。且改性后的钛酸铜钙制备的复合材料介电性能上有了进一步提升。第二部分,采用不同方法制备两种尺寸的纳米金颗粒,将其填充到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基体中,制备出复合材料。在合成过程中金粒子表面会带有有机官能团,使其能在聚合物基体中有更好的分散性。研究发现两种粒径的金纳米粒子均能提升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的击穿强度,其中小粒径的更为有效。此外,通过对比两种尺寸金纳米颗粒的复合材料,小尺寸纳米金粒子复合材料具有更高的介电常数和储能密度,而大尺寸纳米金粒子对于维持聚合物复合材料的储能效率更为有效。(本文来源于《上海交通大学》期刊2018-06-01)

王瀚晨[4](2018)在《钛酸铜钙颗粒/聚偏氟乙烯复合材料介电及击穿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聚偏氟乙烯(PVDF)在电气设备中的应用十分广泛,可以通过添加高介电常数陶瓷材料来提高PVDF的性能。钛酸铜钙(CCTO)作为一种巨介电常数的陶瓷材料,可以有效的提高电介质的介电性能。但是作为陶瓷颗粒,在添加进PVDF之后会对电介质的击穿场强产生负面影响。为了提高CCTO/PVDF的击穿性能,对CCTO进行表面多巴胺(Dopa)包覆。分别将不同比例的CCTO和Dopa@CCTO加入PVDF中,制备不同体积分数的CCTO/PVDF与Dopa@CCTO/PVDF。通过扫描电镜和红外光谱对CCTO、Dopa@CCTO、CCTO/PVDF与Dopa@CCTO/PVDF进行结构表征。对CCTO/PVDF和Dopa@CCTO/PVDF复合薄膜分别进行介电性能测试,数据结果表明:随着CCTO与Dopa@CCTO添加量的增加,CCTO/PVDF复合薄膜和低掺杂浓度的Dopa@CCTO/PVDF复合薄膜的相对介电常数均有所提高。在PVDF中添加相同比例的CCTO与Dopa@CCTO,Dopa@CCTO/PVDF介质损耗因数都小于CCTO/PVDF。对所得到的CCTO/PVDF复合薄膜进行击穿实验,结果表明:随着CCTO添加量的增加,CCTO/PVDF的直流击穿场强呈现下降的趋势,此外所有比例的CCTO/PVDF的击穿场强都低于纯PVDF的击穿场强。再对Dopa@CCTO/PVDF复合薄膜进行击穿实验,结果表明:随着Dopa@CCTO添加量的增加,复合材料的直流击穿场强呈现下降的趋势,且都低于纯PVDF的击穿场强。对相同体积分数下CCTO/PVDF与Dopa@CCTO/PVDF复合薄膜的击穿场强进行对比发现多巴胺改性后的复合材料击穿场强有着显着的提高。在保证复合材料介电性能的前提下提高其击穿场强,对于储能器件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来源于《哈尔滨理工大学》期刊2018-06-01)

高峰[5](2017)在《介电击穿电渗流微流控芯片加工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微流控芯片技术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全新的分析技术,微流控芯片实验室包含多种功能单元以及微通道网络用来完成反应、分离和检测功能,而各个功能单元之间样品的运输依赖于液体流动,这是微流控技术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电渗流是微流控芯片中流体重要的操控技术,其直接利用电场对流体进行驱动,不需要设计微泵、微阀等结构,易于集成化、微型化。本文以电渗流形成的基本理论入手,推导电场和流场双物理场耦合的控制方程,研究二维均匀直微通道电渗流和介电击穿电渗流的流动情况。采用两种加工方式制作介电击穿电渗流微流控芯片,通过对比分析选择性价比较优的加工方式制作的微流控芯片进行击穿实验,并用电流监测法测量电渗流速度。(1)微流控芯片中电渗流动的仿真分析研究。建立二维直微流道模型,设置流体参数和边界条件,在中间一段区域间施加电压,引起电渗流动,使得二维流道左右两段均产生压差,并通过泰勒弥散效应来标记速度场的分布,以达到速度场可视化的目的。(2)介电击穿电渗流驱动的研究与仿真设计。建立类似于双T型模型,中间击穿坝的厚度为5μm。通过调整微通道两端的电压使得击穿坝两端的电压达到70 V,实现5μm坝的击穿。然后详细分析击穿坝处的电势变化情况,以及整个微流道中流体运动规律。(3)介电击穿电渗流微流控芯片制备。进行了 SU-8胶转印PDMS制作介电击穿电渗流微流控芯片和干膜-PDMS转印制作介电击穿电渗流微流控芯片两个实验,通过两个实验分别得到了具有击穿坝的微流控芯片。然后对两种的制作方法从各个方面进行了对比分析。(4)微流控芯片的进样及介电击穿实验。使用双通道注射泵将试样泵入微通道,初次进样时时出现了泄漏现象。然后针对进样过程中出现泄漏的原因进行详细分析和讨论,对制作微流控芯片的流程进行改进。通过改进步骤后制作的微流控芯片,在进样过程没有出现泄漏现象,进样效果好。选择两块芯片,进行击穿实验,在两个微通道测到了稳定的电压,说明发生了介电击穿。(5)电渗流速度检测。用电流监测法对不同浓度的NaCl溶液电渗流进行测量,结果表明EOF速度随着浓度的增大反而逐渐下降,但是二者之间并不是线性递减关系。(本文来源于《北京化工大学》期刊2017-05-26)

刘露萍,吕程[6](2016)在《PU/ATH纳米复合材料的击穿和介电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用原位聚合的方法得到聚氨酯/氢氧化铝(PU/ATH)纳米复合材料,研究了ATH含量对PU/ATH纳米复合材料工频击穿场强、正负极性直流击穿场强、不同频率下的相对介电常数和介质损耗角正切值的影响。结果表明,PU/ATH纳米复合材料中ATH质量分数未超过3%时,随ATH含量增加,PU/ATH纳米复合材料的工频击穿场强、正负极性直流击穿场强增加,PU/ATH纳米复合材料的相对介电常数和介质损耗角正切值降低;ATH质量分数超过3%后,随ATH含量分数的增加,PU/ATH纳米复合材料的工频击穿场强、正负极性直流击穿场强开始降低,PU/ATH纳米复合材料的相对介电常数和介质损耗角正切值增加。ATH改性的PU其相对介电常数和介质损耗角正切值高于纯PU的,且两者趋势相同。(本文来源于《聚氨酯工业》期刊2016年04期)

吕程[7](2016)在《AlN/EP导热复合材料的工频击穿和介电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环氧树脂(EP)中加入氮化铝(AlN)制备出导热复合材料,研究了AlN含量对复合材料导热系数、工频击穿场强、相对介电常数、介质损耗角正切值和体积电阻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AlN含量的增加,复合材料的导热系数增加,复合材料的工频击穿场强和体积电阻率随AlN含量的增加而减小,在10~(-2)~10~7 Hz范围内介电常数和介质损耗角正切值都随AlN含量的增加而变大。(本文来源于《化工新型材料》期刊2016年04期)

吕程[8](2015)在《菜籽油浸渍后绝缘纸的介电和击穿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精炼菜籽油和25#矿物绝缘油浸渍绝缘纸,并对浸渍后绝缘纸在20~120℃温度范围的相对介电常数、介质损耗角正切值和击穿电压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精炼菜籽油浸渍后绝缘纸的相对介电常数升高;高温下介质损耗角正切值降低;工频短时击穿电压升高,耐长时击穿能力提高。(本文来源于《中国油脂》期刊2015年12期)

位姣姣[9](2015)在《高储能密度电容器用聚合物薄膜介电击穿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高储能密度电容器是近年来的一个研究热点,在实际应用中用途广泛,比如可以用来存储能量,还可以在电子装置中用作直线母流电容器等。其中,薄膜电容器由于其体积小,存储能量密度高,制备工艺简单及可靠性高等特点逐渐开始受到广泛关注。薄膜电容器一般选用陶瓷类物质或者聚合物充当介质层,因为它们具有较高的相对介电常数或击穿电压。本文选取具有优良物理化学性能和高耐压性的聚偏氟乙烯(PVDF)为主要研究对象,用刮涂成膜法制备出样品膜,测试薄膜的介电性和耐压特性,然后对样品膜进行微观分析表征,表征方法包括: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XRD)、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和扫描差示量热法(DSC)。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通过控制不同的热处理时间和温度制备出不同晶型的聚偏氟乙烯薄膜,研究聚偏氟乙烯α相、β相和γ相的介电性能和耐压性能。微观分析结果表明β相在高温退火工艺下可以转化成α相。介电特性分析结果表明自由电容与损耗都具有频率依赖性,自由电容随频率的升高而降低,损耗随频率的升高而增加;α相的相对介电常数最高,这归因于α相薄膜内部极化更完整。耐压性能测试结果表明γ相的耐击穿性能比其他晶型要高,通过降低材料的结晶度,可以有效的提高薄膜的耐电压击穿性能。(2)为提高薄膜的耐电压特性,在PVDF中加入宽温范围内具有高击穿电压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的杨氏模量高,可改善材料的机械性能。另外,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与聚偏氟乙烯之间能形成氢键,增加了二者的相容性,微观上不会出现相分离现象。研究结果表明,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的掺入量对复合膜的晶相、介电及耐压特性有明显影响。当PMMA的掺入量在5%以内时,聚偏氟乙烯的结晶度降低并使得薄膜的相对介电常数略有下降,但击穿电压明显提升,最高达153V/μm,此时薄膜电容器的储能密度可达0.7J/cc。(本文来源于《电子科技大学》期刊2015-04-01)

江均,王兰芳,程旭东[10](2012)在《基于主动击穿的绝缘油介电强度测试仪校验系统》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在稳定校验模式下对绝缘油介电强度测试仪进行校验和检查存在不准确的问题,设计了一种基于主动击穿的绝缘油介电强度测试仪校验系统,该校验系统可为被检测的绝缘油介电强度测试仪在指定的高电压点构造真实的击穿环境。实际应用结果表明,该系统更能准确、客观地反映绝缘油介电强度测试仪的误差和性能。(本文来源于《水电能源科学》期刊2012年11期)

介电击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针对介电弹性体(DE)驱动器驱动性能难以预测的问题,以VHB4910薄膜为待测DE材料,圆形DE驱动器作为研究对象,针对低频条件下(0.1~10Hz)DE驱动器的动态变形与击穿行为展开了实验研究。搭建了力电耦合实验测试平台,通过实验归纳了驱动电压参数对DE驱动器动态变形和击穿的影响规律。实验结果表明:DE驱动器的动态变形平衡位置受到电压幅值的影响,动态变形的振幅则受到电压频率和幅值的共同制约。动态击穿电压的数值分散性强,难以得到明显的规律特征,因此不能准确对动态击穿行为进行表征,而通过实验发现DE驱动器能承受的电压循环周期数会受到多种驱动电压参数的显着影响,故提出采用电压循环周期数对动态击穿行为进行分析。借鉴机械循环载荷下的经典疲劳曲线方程,提出利用名义静电应力幅值代替机械应力幅值、对DE驱动器在动态电压下的电致疲劳寿命曲线进行拟合的方法,以期为动态电压作用下DE驱动器的寿命预测提供一种新思路。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介电击穿论文参考文献

[1].张金烽.复合电场下油纸绝缘低温介电与击穿特性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9

[2].刘学婧,贾书海,李博,陈花玲.介电弹性体驱动器动态电压下的变形特征及击穿行为研究[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19

[3].张强.高介电常数和高击穿强度的聚合物基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和介电性能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8

[4].王瀚晨.钛酸铜钙颗粒/聚偏氟乙烯复合材料介电及击穿特性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8

[5].高峰.介电击穿电渗流微流控芯片加工方法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7

[6].刘露萍,吕程.PU/ATH纳米复合材料的击穿和介电性能[J].聚氨酯工业.2016

[7].吕程.AlN/EP导热复合材料的工频击穿和介电性能研究[J].化工新型材料.2016

[8].吕程.菜籽油浸渍后绝缘纸的介电和击穿性能[J].中国油脂.2015

[9].位姣姣.高储能密度电容器用聚合物薄膜介电击穿特性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5

[10].江均,王兰芳,程旭东.基于主动击穿的绝缘油介电强度测试仪校验系统[J].水电能源科学.2012

标签:;  ;  ;  ;  

介电击穿论文-张金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