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博客论文-刘彦君,王井,赵芳,吴玉辉

科学博客论文-刘彦君,王井,赵芳,吴玉辉

导读:本文包含了科学博客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科学博客,重大事件应急科技传播,框架

科学博客论文文献综述

刘彦君,王井,赵芳,吴玉辉[1](2016)在《中外科学博客重大事件科技传播框架分析——以科学网博客和Scienceblog对2014年西非埃博拉病毒事件报道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借助新闻框架理论,运用内容分析法和比较分析法,考察科学网博客和Scienceblog对重大事件科技传播方面的差异及原因。本文以2014年西非埃博拉病毒事件中的专题报道为例,通过比较分析发现在针对埃博拉病毒的科技传播中,不同科学博客由于自身属性、博主的学科背景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呈现出了完全不同的内容框架。(本文来源于《情报工程》期刊2016年02期)

李勇[2](2015)在《科学博客社群知识传播动力系统及其强化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现有研究缺少对科学博客社群知识传播动力系统的具体分析。本文首先解释了社群的知识传播机制与知识传播动力系统结构;然后引入管理学研究中的价值网模型作为新的工具,发现仅凭借社群的自组织性,其知识传播面临着动力不足的难题,需要外部资源的支持;进而综合考虑社群的开放性、自组织性和信息服务的技术优越性,提出了增强社群知识传播动力的方法。本文为网络时代我国科技资源分配制度变革、科普工作机制的优化提供了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情报科学》期刊2015年06期)

覃晓燕[3](2014)在《科学博客主体奖励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科学博客作为互联网时代科学工作者的一种重要知识管理和传播系统,是科学家、高校科研人员、科普工作者(如科普作家、科学、科学编辑)等科学工作者借助博客的超链接性、即时性、个人性、开放性、交互性等技术进行知识建构、知识管理、知识共享的重要渠道。科学博客因其传播主体的专业性、传播内容的科学性、传播效果的广泛性而受到科学工作者的关注。在国外,建立了以ScienceBlogs.com为(本文来源于《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期刊2014年06期)

覃晓燕[4](2014)在《科学博客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科学传播作为以提高公民科学素养,实现个人、社会、自然和谐发展为目的的全民终身科学教育和互动过程,自贝尔纳于20世纪30年代正式提出以来,一直受到科学界、教育界、新闻界的广泛关注。在我国公民科学素养相对较低的现状下,如何高效进行科学传播,切实实现科学传播的最终目标——提高公民科学素养,恐怕是现今学界最关切的问题之一,也是本研究的重点和目标。本研究以互联网时代的科学博客为研究对象,从STS和传播学的视角,系统探讨了科学博客作为新型的科学传播媒介,在弥补传统大众传媒不足,实现对话型、民主型科学传播模式方面的可能。同时针对科学博客传播过程中的问题和隐忧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建设性的对策和措施。研究围绕科学博客传播的叁大要素即传播主体、客体、受众展开研究,并对其实现“民主型”科学传播模式的可能进行了综述。本论文共分五个章节:第一章,科学博客的内涵及特征。科学博客作为科学传播的渠道之一,除具有博客技术的开放性、即时性、交互性、便捷性等特征外,同时兼具传播主体的专业性、传播内容的科学性、科学知识的建构性等特征。与传统的科技期刊、电视科教栏目、数字出版平台相比,科学博客具有五大独特的功能:一是打造了科学知识的管理平台,为科学知识的管理创建了新的模式:二是提供了科学研究的出版平台,为科学工作者优先出版创建了自媒体模式;叁是建构了“无形学院”,为同行交流提供了跨时空的平台;四是构建了公众参与的平台,为公众理解科学、参与科学提供了可能。五是构建了科学新闻传播者与公众之间的交流、互动和合作平台,为科学新闻的报道提供了新的模式。第二章,科学博客主体构成及奖励机制。科学博客主体是科学信息的撰写者和发布者,较之其他媒介的科学传播主体,具有双重性、专业性、实名性、去中心性等特征。科学博客主体通常由科学家精英层、高校科研人员、科普工作者(科普作家、科学、科学编辑)等构成,他们一般以群体的方式聚居在特定的科学博客圈,以群体认同、群体规范、群体凝聚力维系着科学传播和科学交流活动,为科学传播贡献着自己的力量。但由于科学工作者的时间因素、对写作风险的认知、对博客技术的担忧及科学政策等方面因素,使用人群还是较少。为激发科学工作者参与科学博客的积极性,应建立内外部有机结合的科学博客主体奖励机制。第叁章,科学博客客体构成及知识产权。科学博客客体是科学传播主体直接展示给公众的科学信息,是公众认识科学、理解科学最核心的介质。按照不同的分类方法,科学博客客体可分为不同的类型,但科学博客客体最核心的传播内容为科学,包括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科学文化、科学政策等,这是其与其他类型博客最核心的区别。但是博客技术开放性的特征,也为科学工作者带来了知识产权的风险。研究提出了保护知识产权的叁个建议:即从政府层面健全科学博客立法体系,从社区层面建立严格的学术规范,从社会公众层面树立网络维权意识,叁位一体共同维护科学博客主体的知识产权。第四章,科学博客受众构成及公民科学素养提升。科学博客开放性、交互性的特征,为公众互动、平等、民主地参与科学传播提供了可能,也使公众兼具了传受主体的同一性、信息选择的自主性、自发参与的民主性等特征。科学博客为公众理解科学、参与科学、共建科学提供了可能。但在现阶段我国公民科学素养相对较低的状况下,如何充分挖掘博客的科学传播功能,拓宽科学传播渠道,让公众多渠道参与科学活动是当务之急。研究提出,应借助科学博客平台,整合传统大众传媒和新媒体的优势,多媒介融合传播科学;应依托科学博客平台,聚集更多的科学爱好者传播科学;应重视和鼓励地方性科学的建立和传播,共建科学传播体系。第五章,“民主型”科学传播模式的实现。科学技术的发展带来了媒介技术的嬗变,而媒介技术的嬗变带来了科学传播形式的变化。Web2.0时代博客技术的出现,为科学传播进入对话型、民主型传播模式提供了可能。然而在科学博客的运行和发展过程中,由新媒介运行所带来的科学家精英层缺失、同行评议缺失及把关人缺失等因素导致的公信力缺失,为科学博客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潜在和显性的危机。对于能够负载其他大众传媒所不具备的交互式科学传播的科学博客而言,要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应树立全面质量管理理念,建立科学编辑、同行专家、科学博主、公众四位一体的学术质量控制体系,以保证科学博客公信力的提升。(本文来源于《山西大学》期刊2014-05-01)

杨敏,马建玲[5](2013)在《语义驱动下科学博客资源发现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科学博客作为网络环境下科学界与公众进行科学知识交流的新型平台,成为当前流行和通用的非正式学术在线交流渠道。但是其数量巨大、增长迅速、质量参差不齐,如何有效发现和遴选高质量的科学博客资源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文章通过构建科学博客本体,在此基础上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推理规则,提出语义化发现机制应用框架及其工作原理,旨在寻求科学、有效的科学博客资源语义化发现机制。(本文来源于《情报理论与实践》期刊2013年07期)

杨敏,马建玲[6](2012)在《基于SIOC构建科学博客本体实践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在分析在线博客平台特点的基础上,结合科学博客的特定含义,构建基于SIOC的科学博客本体模型,旨在为后期科学博客的语义化发现、规范化遴选和知识化组织提供基础。(本文来源于《情报资料工作》期刊2012年06期)

杨敏,马建玲[7](2012)在《国内外科学博客研究进展与趋势》一文中研究指出首先对科学博客的概念、产生、发展现状以及应用进行系统性阐述。其次,调研国内外科学博客研究的代表性文章,着重分析针对科学博客的研究角度和理论方法。最后,结合科学博客实际应用情况,系统分析科学博客研究方法、研究理论以及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发展趋势。(本文来源于《图书情报工作》期刊2012年11期)

王冬敏[8](2011)在《后现代科学观视野下科学博客的特征解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科学博客作为现代科普领域的新生力量,打破了传统科普的单向传播模式,倡导多元、平等、开放、互动的科学传播理念,呈现出明显的后现代科学观的特征。基于后现代科学观对科学博客的特征进行解析,将为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科学博客提供一个新的视角。(本文来源于《新闻知识》期刊2011年11期)

李天慧[9](2011)在《STS视域下科学博客发展的困境及对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RSS、TrackBack、Permalink等技术的支持下,科学博客在Web2.0时代兴起,但其发展速度和规模却不尽如人意,比如科学博客的更新率不高、受众对科学博客的关注呈现“马太效应”和博客技术所引发科学博客的知识产权争议等问题不断出现,似乎使科学博客的发展进入瓶颈期。本研究从STS视角对科学博客的发展进行反思,力图在理论上使科学博客的科学、技术与社会互动功能更好彰显。基于科学博客发展面临的困境,本文从STS视角出发,从博客技术对科学博客的作用和影响着手,对科学博客的博主、读者和内容进行研究,发现科学博客发展受阻的原因与博主的利益需求、科学奖励机制和公众对科学博客的选择等因素有关。本文对科学博客发展的困境进行哲学思考,发现主体的利益需求性与科学发现的优先性之间不平衡、内容的专业性与读者的自主选择性之间不一致和博客共享性与知识产权的专有性之间的矛盾阻碍了科学博客的发展。在原因分析的基础上,本文认为需要从完善科学奖励体制和加强对博客着作权的保护两方面入手,调节主体利益需求性与科学发现的优先性之间不平衡。加强对博客着作权的保护并建立创新的博客技术体系可以缓解由博客技术引发的博客的知识共享性与知识产权专有性之间的矛盾。走出科学博客发展困境还需要在技术上建立创新的博客技术体系,自主研发博客核心技术并完善博客的各项服务功能,从而吸引博主和阅读者使用科学博客。此外还需不断加强政府的监管力度,同时加强网站对科学博客内容合理过滤和监控,并引导科学博客进行自我监管。(本文来源于《东北大学》期刊2011-05-01)

王以芳[10](2011)在《科学博客:探索在公众理解科学的最前沿》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几年,随着博客技术的发展和日臻成熟,科学博客浮出水面,逐渐形成了一股蓬勃发展的在线科学群体力量,在科学公共领域发挥着一定的影响。一方面,科学博客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的科学传播方式,使科学家进入科学传播的媒介系统,成为科学传播的主体,显示了"自媒体"越来越大的传播潜力。另一方面,它以其开放性、互动性、高效性,成为科学传播的一个便捷、高效的载体,为公众提供了一个新的获得科学知识和科技信息的渠道,继而影响着公众对科学的理解和对科学技术态度。尽管科学博客想取代大众传播媒介还为时过早,但科学博客与专业媒体的汇流趋势已经在科学传播的变革中逐渐凸现。本文将从科学博客的现状、传播手段、传播主体、传播内容、未来发展趋势等几方面研究科学博客在现代传播体系中的特色,探讨科学博客在促进公众理解科学中发挥的作用和潜在影响。(本文来源于《科普研究》期刊2011年02期)

科学博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现有研究缺少对科学博客社群知识传播动力系统的具体分析。本文首先解释了社群的知识传播机制与知识传播动力系统结构;然后引入管理学研究中的价值网模型作为新的工具,发现仅凭借社群的自组织性,其知识传播面临着动力不足的难题,需要外部资源的支持;进而综合考虑社群的开放性、自组织性和信息服务的技术优越性,提出了增强社群知识传播动力的方法。本文为网络时代我国科技资源分配制度变革、科普工作机制的优化提供了理论基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科学博客论文参考文献

[1].刘彦君,王井,赵芳,吴玉辉.中外科学博客重大事件科技传播框架分析——以科学网博客和Scienceblog对2014年西非埃博拉病毒事件报道为例[J].情报工程.2016

[2].李勇.科学博客社群知识传播动力系统及其强化机制研究[J].情报科学.2015

[3].覃晓燕.科学博客主体奖励机制研究[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4

[4].覃晓燕.科学博客研究[D].山西大学.2014

[5].杨敏,马建玲.语义驱动下科学博客资源发现机制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3

[6].杨敏,马建玲.基于SIOC构建科学博客本体实践探究[J].情报资料工作.2012

[7].杨敏,马建玲.国内外科学博客研究进展与趋势[J].图书情报工作.2012

[8].王冬敏.后现代科学观视野下科学博客的特征解析[J].新闻知识.2011

[9].李天慧.STS视域下科学博客发展的困境及对策研究[D].东北大学.2011

[10].王以芳.科学博客:探索在公众理解科学的最前沿[J].科普研究.2011

标签:;  ;  ;  

科学博客论文-刘彦君,王井,赵芳,吴玉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