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胞炭疽菌论文-余鹏举,朱天辉,万雪琴,李姝江,王若梅

胶胞炭疽菌论文-余鹏举,朱天辉,万雪琴,李姝江,王若梅

导读:本文包含了胶胞炭疽菌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核桃,胶胞炭疽菌,SYBR,Green,I实时荧光定量PCR,分子检测

胶胞炭疽菌论文文献综述

余鹏举,朱天辉,万雪琴,李姝江,王若梅[1](2018)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核桃胶胞炭疽菌》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快速灵敏检测核桃炭疽病病原菌,根据Gen Bank中炭疽属(Colletotrichum)不同种的ITS序列差异,设计了核桃炭疽病病原菌胶胞炭疽菌(C. gloeosporioides)的特异性引物YH1/YH2,并优化建立了检测核桃胶胞炭疽菌的SYBR Green I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体系。结果表明:该引物能从实验室分离保存鉴定的13株核桃胶胞炭疽菌中特异性扩增出306bp的目的条带,而对于其他6种核桃常见病害病原菌、健康核桃植株组织及所有微生物总基因组DNA均未扩增出特异性条带;建立的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体系灵敏度为1×10-3mg·L-1,是常规PCR检测方法的100倍;对10份采集于四川、陕西、湖北等地的林间感病核桃植株组织进行定量检测,实时荧光定量PCR的阳性检出率为80%,且样品病症表现越明显检测到的含菌量越高。建立的SYBR Green I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可用于核桃感病组织内胶胞炭疽菌的分子鉴定和早期检测。(本文来源于《东北林业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11期)

韩晓伦[2](2018)在《核桃JrWRKY4和JrWRKY21转录因子对胶胞炭疽菌侵染响应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核桃(Juglans regia L.)是重要的干果树种,随着核桃栽培面积的快速增加,由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引起的核桃炭疽病(anthracnose)严重发生,导致果实坏疽脱落,造成核桃产量和品质的重大损失,同时危害嫩梢和叶片,造成树体衰弱甚至死亡,是目前核桃产业发展的灾难性病害。WRKY是植物中一类非常重要的转录因子,参与植物抗病反应及其信号转导途径。本实验以抗病品种‘瑞嘉’为材料,克隆核桃JrWRKY4和JrWRKY21,研究了其对胶孢炭疽菌侵染的响应。主要结果如下:1、从PlantTFDB 4.0数据库下载核桃WRKY转录因子,筛选了71个核桃WRKY转录因子,并通过Ex PASy Proteomics Server在线软件预测了核桃WRKY的等电点、分子量等。MEGA 5.0软件对核桃WRKY转录因子家族进行系统进化分析,参考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WRKY转录因子家族的分类,将核桃WRKY转录因子分为III类(I、II、III):第I类含有13个WRKY转录因子,每个转录因子都含有2个WRKY保守结构域;第II类含有49个WRKY转录因子,第II类又可细分为IIa、IIb、IIc、IId和IIe 5个亚类,其中IIa亚类有5个,IIb亚类有8个,IIc亚类有16个,IId亚类有12个,IIe亚类有8个;第III类由9个WRKY转录因子组成。2、以抗病核桃品种‘瑞嘉’为材料,设计引物克隆了核桃JrWRKY4(GM519616)和JrWRKY21(GM519618.1)转录因子。JrWRKY4开放阅读框全长1554 bp,编码517个氨基酸,含有两个WRKY保守结构域,锌指结构为C_2H_2型,与樱桃(Prunus avium)WRKY4(AGW17296.1)同源性达71.16%,属于WRKY家族的第I类;JrWRKY21开放阅读框全长1035 bp,编码344个氨基酸,含有一个WRKY保守结构域,锌指结构为C_2H_2型,与樱桃WRKY21(XP 021821911.1)同源性达82.02%,属于WRKY家族的II d亚类。3、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了核桃不同组织器官中JrWRKY4和JrWRKY21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JrWRKY4和JrWRKY21在不同组织中均有表达,但不同组织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JrWRKY4和JrWRKY21均在成熟叶片中表达量最高。4、利用胶孢炭疽菌孢子液侵染核桃叶片,检测了侵染0、3、6、12、24、48、72h后JrWRKY4和JrWRKY21的表达变化。结果发现,JrWRKY4和JrWRKY21表达量的变化趋势是一致的,在6 h表达量达到最高值,JrWRKY4在6 h达到了初始的28倍,JrWRKY21达到了63倍。随后表达量开始下降,并低于对照。这表明JrWRKY4和JrWRKY21可能参与核桃炭疽病胁迫的早期响应。5、分别构建了pPZP211-JrWRKY4-GFP和pPZP211-JrWRKY21-GFP植物融合表达载体,通过农杆菌介导法瞬时表达本生烟(Nicotiana benthamiana)叶片,于双光子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进行定位观察,结果发现JrWRKY4和JrWRKY21蛋白均定位于细胞核中。6、在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中异源转化核桃JrWRKY4和JrWRKY21,对转基因拟南芥进行炭疽病抗性鉴定。结果发现,在胶孢炭疽菌侵染后,超表达JrWRKY4和JrWRKY21的转基因拟南芥株系与野生型相比,炭疽病发病的时间较晚,同时期症状较轻。JrWRKY4和JrWRKY21均可显着增强拟南芥对胶胞炭疽菌的抗性。(本文来源于《山东农业大学》期刊2018-06-10)

周芸,安邦,张盛敏,罗红丽[3](2018)在《胶胞炭疽菌效应蛋白基因CgE27基因敲除突变株的构建及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天然橡胶作为重要的工业原料和战略资源,主要来源于巴西橡胶树。橡胶树炭疽病一直是导致其产量难以提高的重要叶部病害之一。效应蛋白作为病原菌侵染植物的重要致病因子,已成为植物与病原菌互作领域的研究热点。为了进一步阐明橡胶树炭疽菌的致病机理,本研究通过RT-PCR技术从橡胶树胶孢炭疽菌中克隆了一个候选效应蛋白基因,命名为CgE27,该基因编码一条121个氨基酸的多肽,分子质量为13.2k D。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CgE27蛋白第1~第22位氨基酸是典型的信号肽序列,不含任何跨膜结构域,暗示该蛋白为分泌蛋白。依据同源重组原理,构建了CgE27基因的敲除载体p CB1532-CgE27,并通过PEG介导转化法将其转入到胶孢炭疽菌原生质体细胞中进行同源交换,经过氯嘧磺隆抗性筛选和分子鉴定,成功获得敲除CgE27基因的胶孢炭疽菌敲除突变体株ΔCgE27,为进一步研究胶孢炭疽菌CgE27基因的功能提供了帮助。(本文来源于《分子植物育种》期刊2018年17期)

郑肖兰,郑金龙,李锐,梁艳琼,吴伟怀[4](2016)在《乙烯利对胶胞炭疽菌RC169生物学特性影响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目的是探讨植物生长调节剂乙烯利对橡胶树胶胞炭疽菌生长速率、孢子萌发率和附着胞形成率的影响,为橡胶树炭疽病防治提供新途径。以橡胶树胶胞炭疽菌RC169为参试菌株,利用十字交叉法、孢子萌发测试法等常规的植物病理学方法测定浓度为50g/L、25g/L、12.5g/L、6.24g/L、3.12g/L、0g/L乙烯利处理对RC169的菌丝生长的影响;以及0g/L、0.2g/L、0.4g/L、0.8g/L、1.6g/L、3.2g/L乙烯利处理对RC169的孢子萌发、附着胞形成等的影响。结果显示不同浓度的乙烯利对炭疽菌的菌丝生长、孢子萌发和附着胞形成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且结果符合线性回归:其中参试梯度浓度乙烯利对RC169生长速率影响的抑菌率分别为98.6%、88.1%、34.7%、25.0%、8.1%、0,其相应回归方程为y=2.917x-6.796,r为0.9752;参试梯度浓度乙烯利对RC169孢子萌发率分别为92.2%、36.7%、20.6%、12.3%、2.63%、0,其相应线性回归方程为y=-1.3945x+7.0663,r=0.8248;参试梯度浓度乙烯利对RC169附着胞萌发率则分别为90.5%、5.37%、3.13%、1.10%、0、0,对应线性回归方程为y=-1.7383x+6.7965,r=0.9216。综上所述,不同浓度的乙烯利对胶胞炭疽菌RC169的菌丝生长、孢子萌发、附着胞形成均能形成抑制作用,而且随着浓度的升高,其抑制作用随之增强,其相应的线性回归方程差异均达显着水平。(本文来源于《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6-08-05)

王文娟[5](2014)在《胶胞炭疽菌ESO26 T-DNA插入突变体库的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传统药用植物蛇足石杉的次级代谢产物石杉碱甲是一种高效的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是治疗老年痴呆症的一个前景药物。人工合成石杉碱甲工艺复杂、成本昂贵、且得率较低,目前市场上石杉碱甲主要来源于野生蛇足石杉等石杉科植物。但石杉科植物生长周期长、生态环境复杂、资源开采过度、因含内生菌人工组培快繁又难以获得无菌苗,使得天然石杉碱甲的产量受到极大限制。基于内生真菌与其共生植物可以交换遗传物质这一理论,从蛇足石杉中分离产石杉碱甲的内生真菌已成为新的研究热点。本实验室在前期研究工作中已从蛇足石杉中分离出一株产石杉碱甲的内生真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ES026,并已经申请专利。目前为止所获得的产石杉碱甲的菌株所产的石杉碱甲量还很低,整个石杉碱甲生物合成途径仍不完全,相关基因的研究鲜见报道,因此利用内生菌大量生产石杉碱甲还未应用到实践当中。本研究以分离得到的内生真菌ES026为材料,通过农杆菌介导转化,构建T-DNA插入突变体库,并利用TAIL-PCR与Inverse-PCR等技术手段对石杉碱甲合成途径中的相关基因进行克隆。旨在为培育石杉碱甲高产菌株、探究石杉碱甲合成途径,从而为利用微生物生产石杉碱甲奠定基础,同时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建立了农杆菌介导的C.gloeosporioides ES026的高效转化体系。在共培温度为25℃,共培时间为48h,400μM的乙酰丁香酮(AS),农杆菌浓度OD600=0.3-0.5,孢子浓度为1×106个/mL时,转化效率最高,达95个转化子/皿。目前利用此优化条件已建立了约含4000个转化子的胶孢炭疽菌ES026T-DNA插入突变体库。2.对农杆菌介导C.gloeosporioides ES026的突变体库的遗传稳定性进行了评估。从突变体库内随机选取13个转化子,在不含潮霉素和头孢霉素的PDA上连续培养5代,然后转到含200μg/mL潮霉素和150μg/mL头孢霉素的选择培养基上,结果发现所有测试的转化子各子代均能在选择培养基上生长,而野生型菌株C.gloeosporioides ES026不能生长。而且通过潮霉素特异性引物扩增,所有测试的转化子各子代和农杆菌载体均在1101bp处有扩增条带,而野生型菌株C.gloeosporioides ES026未扩增出条带,这说明T-DNA标记转化子在遗传上是稳定的。3.从突变体库中任选100个突变菌株对其发酵产物进行了表型的筛选,得到EST010005、EST010010、EST010021、EST010043、EST010044等5株表型较野生型菌株ES026有变化的菌株。对这5株突变菌株的石杉碱甲含量进行了液相分析,结果发现,突变菌株EST010044的石杉碱甲含量(7.73μg.g-1CDW)显着高于野生型菌株ES026的石杉碱甲含量(4.23μg.g-1CDW),约为1.83倍。而突变菌株EST010005(2.75μg.g-1CDW)、EST010043(2.78μg.g-1CDW)的石杉碱甲含量显着低于野生型菌株ES026,分别为其含量的0.65、0.66倍。4.为了评价表型突变菌株的T-DNA插入拷贝数,我们采取了基因组southern杂交分析的技术手段。经过southern杂交分析结果表明,有四个突变菌株(EST010005、 EST010021、EST010010和EST010044)是单拷贝,单拷贝率达到了80%,而仅有一株(EST010043)是双拷贝,说明该插入体库具有较高的单拷贝比例。5.通过TAIL-PCR和Inverse-PCR技术对EST010044的侧翼序列进行扩增,序列拼接后经比对发现与胶胞炭疽菌(C.gloeosporioides)的甲基转移酶(methyltransferase domain protein)具有很高的同源性。(本文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期刊2014-06-01)

邢红梅,丁平,周晓云,王克荣[6](2008)在《红掌胶胞炭疽菌的分子检测》一文中研究指出胶胞炭疽菌是引起红掌炭疽病的病原菌。根据GenBank中炭疽属不同种的ITS序列差异,设计了胶胞炭疽菌的特异性引物E1/E2,由此建立的PCR检测体系可以从38个胶胞炭疽菌菌株中扩增得到329 bp的特异性条带,而扩增其它近似或相关菌株时没有相应的特异性条带。该检测体系对胶胞炭疽菌基因组DNA的扩增灵敏度达到10 pg。将引物E1/E2与ITS区通用引物进行套式PCR扩增后,检测灵敏度至少提高10 000倍。当土中胶胞炭疽菌分生孢子达到200个/g土时可检测出。进一步利用此检测体系对携带病原菌的灌溉水、发病组织进行检测,均能快速稳定地检测出病原菌。(本文来源于《植物病理学报》期刊2008年02期)

孙琳琳,蒋继志,宫卫波,郄亚卿[7](2006)在《胶胞炭疽菌拮抗菌及其抗生物质的初步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就几种木霉(Trichoderma viride)、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和几株细菌菌株(zdh,zmm, zdx)及其发酵液对引起草莓炭疽病的胶胞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Penz.)的抑制作用进行了探讨。经平板对峙法及对发酵液和灭活菌体进行抑菌活性测定,发现供试的12个菌株中,8个菌株及其发酵液表现出较强的抑菌作用,其中木霉3774、黑曲霉和芽孢杆菌zdh的抑菌效果最好,进一步对拮抗菌株发酵液中的活性物质的耐热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发酵液经高压灭菌后仍具有一定的抑菌活性,其中黑曲霉发酵液的抑菌活性还有所上升。发酵液经透析后在植物组织上的实验证实,其中的抑菌活性物质的分子量范围为80000~140000。(本文来源于《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06-08-01)

张欣[8](2002)在《胶胞炭疽菌DNA的PCR特异性扩增》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1对胶胞炭疽菌特异寡聚核苷酸引物,对21个来自于橡胶树、芒果树的胶胞炭疽菌菌株的全基因组DNA进行扩增,均扩增到约500bp的DNA片段,而芭蕉炭疽菌、辣椒炭疽菌、菜豆炭疽菌、腐霉菌、镰刀菌则不能被扩增。这表明,通过种间DNA特异片段的PCR扩增,能将胶胞炭疽菌与其他炭疽菌种类区别开来。采用该方法鉴别胶胞炭疽菌,其结果与形态鉴别的相吻合。(本文来源于《热带农业科学》期刊2002年02期)

胶胞炭疽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核桃(Juglans regia L.)是重要的干果树种,随着核桃栽培面积的快速增加,由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引起的核桃炭疽病(anthracnose)严重发生,导致果实坏疽脱落,造成核桃产量和品质的重大损失,同时危害嫩梢和叶片,造成树体衰弱甚至死亡,是目前核桃产业发展的灾难性病害。WRKY是植物中一类非常重要的转录因子,参与植物抗病反应及其信号转导途径。本实验以抗病品种‘瑞嘉’为材料,克隆核桃JrWRKY4和JrWRKY21,研究了其对胶孢炭疽菌侵染的响应。主要结果如下:1、从PlantTFDB 4.0数据库下载核桃WRKY转录因子,筛选了71个核桃WRKY转录因子,并通过Ex PASy Proteomics Server在线软件预测了核桃WRKY的等电点、分子量等。MEGA 5.0软件对核桃WRKY转录因子家族进行系统进化分析,参考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WRKY转录因子家族的分类,将核桃WRKY转录因子分为III类(I、II、III):第I类含有13个WRKY转录因子,每个转录因子都含有2个WRKY保守结构域;第II类含有49个WRKY转录因子,第II类又可细分为IIa、IIb、IIc、IId和IIe 5个亚类,其中IIa亚类有5个,IIb亚类有8个,IIc亚类有16个,IId亚类有12个,IIe亚类有8个;第III类由9个WRKY转录因子组成。2、以抗病核桃品种‘瑞嘉’为材料,设计引物克隆了核桃JrWRKY4(GM519616)和JrWRKY21(GM519618.1)转录因子。JrWRKY4开放阅读框全长1554 bp,编码517个氨基酸,含有两个WRKY保守结构域,锌指结构为C_2H_2型,与樱桃(Prunus avium)WRKY4(AGW17296.1)同源性达71.16%,属于WRKY家族的第I类;JrWRKY21开放阅读框全长1035 bp,编码344个氨基酸,含有一个WRKY保守结构域,锌指结构为C_2H_2型,与樱桃WRKY21(XP 021821911.1)同源性达82.02%,属于WRKY家族的II d亚类。3、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了核桃不同组织器官中JrWRKY4和JrWRKY21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JrWRKY4和JrWRKY21在不同组织中均有表达,但不同组织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JrWRKY4和JrWRKY21均在成熟叶片中表达量最高。4、利用胶孢炭疽菌孢子液侵染核桃叶片,检测了侵染0、3、6、12、24、48、72h后JrWRKY4和JrWRKY21的表达变化。结果发现,JrWRKY4和JrWRKY21表达量的变化趋势是一致的,在6 h表达量达到最高值,JrWRKY4在6 h达到了初始的28倍,JrWRKY21达到了63倍。随后表达量开始下降,并低于对照。这表明JrWRKY4和JrWRKY21可能参与核桃炭疽病胁迫的早期响应。5、分别构建了pPZP211-JrWRKY4-GFP和pPZP211-JrWRKY21-GFP植物融合表达载体,通过农杆菌介导法瞬时表达本生烟(Nicotiana benthamiana)叶片,于双光子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进行定位观察,结果发现JrWRKY4和JrWRKY21蛋白均定位于细胞核中。6、在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中异源转化核桃JrWRKY4和JrWRKY21,对转基因拟南芥进行炭疽病抗性鉴定。结果发现,在胶孢炭疽菌侵染后,超表达JrWRKY4和JrWRKY21的转基因拟南芥株系与野生型相比,炭疽病发病的时间较晚,同时期症状较轻。JrWRKY4和JrWRKY21均可显着增强拟南芥对胶胞炭疽菌的抗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胶胞炭疽菌论文参考文献

[1].余鹏举,朱天辉,万雪琴,李姝江,王若梅.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核桃胶胞炭疽菌[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18

[2].韩晓伦.核桃JrWRKY4和JrWRKY21转录因子对胶胞炭疽菌侵染响应的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8

[3].周芸,安邦,张盛敏,罗红丽.胶胞炭疽菌效应蛋白基因CgE27基因敲除突变株的构建及鉴定[J].分子植物育种.2018

[4].郑肖兰,郑金龙,李锐,梁艳琼,吴伟怀.乙烯利对胶胞炭疽菌RC169生物学特性影响初步研究[C].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6

[5].王文娟.胶胞炭疽菌ESO26T-DNA插入突变体库的构建[D].华中农业大学.2014

[6].邢红梅,丁平,周晓云,王克荣.红掌胶胞炭疽菌的分子检测[J].植物病理学报.2008

[7].孙琳琳,蒋继志,宫卫波,郄亚卿.胶胞炭疽菌拮抗菌及其抗生物质的初步探讨[C].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06

[8].张欣.胶胞炭疽菌DNA的PCR特异性扩增[J].热带农业科学.2002

标签:;  ;  ;  ;  ;  ;  

胶胞炭疽菌论文-余鹏举,朱天辉,万雪琴,李姝江,王若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