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传统科技论文-马学智,杜银玲,王美玲

民族传统科技论文-马学智,杜银玲,王美玲

导读:本文包含了民族传统科技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双一流,学科建设,民族传统体育学,科技转型

民族传统科技论文文献综述

马学智,杜银玲,王美玲[1](2019)在《适应与创新:“双一流”背景下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学的科技转型》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国家"双一流"建设与北京体育大学"叁个转型"为研究背景与逻辑基点,对"双一流"建设的内在逻辑、学科转型意义、建设的瓶颈问题进行归纳,提出民族传统体育学的科技转型思路。研究背景:2015年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提出学科建设"叁步走"战略,2017年颁布《关于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的通知》,遴选42所双一流大学,95所一流学科建设高校,一流学科建设数量共计459个,其中北京体育大学、上海体育学院成为体育类一流学科建设的唯一两所体育类院校。2018年印发《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以"特色一流、内涵发展、改革驱动、高校主体"为基本原则,对一流学科构建进行了宏观的瞻望与把握。面对国家战略、国家体育改革发展的重要决策以及学校的调整改革,如何通过转型建设具备"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与"世界标准、世界规格"的民族传统体育学科已然成为一个亟待回应的现实问题。基于此,北京体育大学提出学科发展的"叁个转型",即实现"夏季型项目"向"夏冬季项目"转型、"传统经验型"向"现代科技型"转型、"本土化"向"国际化"转型。研究目的:本研究以"双一流"建设为背景,以传统经验向现代科技的转型为突破口思考民族传统体育学科的发展走向,创新学科发展思路,为学科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操作目标,进而促进学校教育的"内涵式"发展。研究方法: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以"民族传统体育学""一流学科""学科转型"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万方、超星等电子数据库检索相关文献。此外,研读与分析"双一流"文件、国家相关政策文本,结合调研资料,对民族传统体育学的转型背景,如何在学科建设实践中融入国家的双一流政策做出全方位的思考与解读。研究结果:(1)"双一流"建设的内在逻辑。从学科功能看,一流学科建设则涵盖教学、科研、人才培养、学术交流和平台建设等方面。从学术标准审视,一流学科包括一流的科研、一流的学术成果、一流的教学、一流的人才等学科知识体系的建构与传承,从实践标准考量,则强调学科在国家、社会事业中的参与和贡献。无论从内容要素、学科功能、学术标准还是实践标准,它们都暗含了学科的知识结构、组织结构和功能结构。双一流提出以"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为统领,以支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经济社会"为导向,兼顾学科的本土性与国际性谋划我国教育的未来,是在依照学科内生性、传统性基础上对社会、时代需求等外生因素的适应与迎合。(2)科技转型意义。民族传统体育学是一门新兴学科,其研究对象自带乡土性与传统性,因此从学科研究方向、技术教育教学、传统项目开发到学科科研管理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的传统性、经验性、保守性。新时期、新时代恰当合理的科技转型能够激发学科活力,催生新的学科方向,为学科教育的"内涵式"发展奠定基础,为学科的存续提供持续动力。(3)双一流建设的瓶颈问题。学科知识结构的不均衡发展违背了学科的内生逻辑,学科方向与研究范式的模糊性、陈旧性不能满足国家社会的外生需求,传统型教学教法影响学科的育人实践。(4)民族传统体育学科技转型思路:优化学科知识结构,以系统完备的知识体系搭建学科文化,具体表现为立足学科逻辑与需求逻辑创新学科方向,构建科学系统的学科群;强力联合相关学科,跨学科开展横向融合研究;不断提升学科的实践功能,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具体表现为革新传统教育教学理念,融合现代科技推进教科训一体化;建筑开源创新的学科高地,提升社会服务能力;为学科的转型提供基地保障与制度保障,具体表现为构建一流科技成果管理与转化体系,促进学术成果的产出与转化;加强基地平台建设,打造开放协同的科研生态系统。(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9-11-01)

刘海旺[2](2019)在《弘扬中原地区古代科技文明 增强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自信》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来源于《第五届(2019)河南省科技社团党建工作论坛论文集》期刊2019-09-26)

胡旭[3](2018)在《李国英主持召开省政府第十七次常务会议》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 胡旭)7月12日下午,省长李国英主持召开省政府第17次常务会议,讨论《安徽省深化科技奖励制度改革方案》,研究举办第八届全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有关工作等。会议指出,科技奖励制度重在激励自主创新,激发人才活力,营造良好创新环境。要(本文来源于《安徽日报》期刊2018-07-13)

闵海霞[4](2018)在《第十叁届中国少数民族科技史暨第六届传统工艺论坛和第二届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学术研讨会综述》一文中研究指出第十叁届中国少数民族科技史暨第六届传统工艺论坛和第二届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学术研讨会于2018年4月20—22日在南京召开,会议由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少数民族科技史专业委员会、传统工艺专业委员会共同发起,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科学技术史研究院承办。来自全国各地的80多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围绕四大发明、少数民族科技史、传统工艺、科技考古与气象史等主题进行了交流与研讨,提出了许多新观点、新思想、新方法,现将会议主要观点综(本文来源于《自然辩证法通讯》期刊2018年07期)

苏苗[5](2017)在《我市中小学生传统文化素养良好》一文中研究指出日前,苏州市教育质量监测中心联合苏州科技大学对苏州市中小学生优秀传统文化素养状况进行了调查。调查使用《苏州市中小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调查问卷》,从文化素养的知识、态度和行为叁个维度对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进行了考察,同时增加了学生教育背景的调查以探究影响(本文来源于《苏州日报》期刊2017-06-26)

李朝晖[6](2016)在《以传统中医药文化推进中医药和民族医药科技创新——以广西中医药大学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传承中医文化价值、挖掘壮医药文化以及确立瑶医药民族医药体系3个方面,以广西中医药大学为例,探索以传统中医药文化推进中医药以及民族医药的科技创新,致力于培养实用型的中医药民族医药人才。(本文来源于《中医药导报》期刊2016年21期)

李冰,色色[7](2016)在《科技促进民族传统建筑的绿色创新》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如花似锦的傣族村寨,一幢幢形式独异的竹楼隐现在翠竹蕉林之中,曲折的小径联系着幢幢竹楼……西双版纳州位于云南省正南端,是云南省唯一一个国土面积完全位于热带地区的州市。在这里世代居住着傣族同胞,竹楼就是他们的安栖之所;而傣家竹楼也成为西双版纳最突出的地理标识。2010年3月,由"全球环境基金小额赠款计划"支持,云南省竹藤产业协会与昆明理工大学联合开展的"西双版纳新型竹楼民居研究与示范"调研及宣传教育活动在西双版纳州勐海县实地展开。(本文来源于《中国周刊》期刊2016年11期)

殷雅娟,秦莹[8](2016)在《传统的留存与文化的变迁:少数民族现代农业科技的影响——以西双版纳傣族的橡胶种植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云南省最南端,是省辖的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州,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该区土地面积虽然只占中国国土面积的0.2%,却有着整个国家25%的植物种类。西双版纳也是文化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这里生活着众多的少数民族,包括在坝区居住的傣族和在山区居住的哈尼族、基诺族、瑶族、布朗族等13个少数民族,他们占全州人口的74%。近年来,由于生物生境丧失、生境破碎化、外来生物入侵、生物资源过度开发、环境(本文来源于《云南省第4-5届科学技术哲学与科学技术史研究生论坛优秀论文集》期刊2016-04-23)

莫再美,范冬云[9](2015)在《民族传统体育现代科技装备的“体育伦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民族传统体育的科技装备与体育传统伦理之冲突,具体体现在两者不同的存在时间、理念、本质和内部元素关系等方面。对此,民族传统体育在进行科技装备的现代革变时,应在原则、内容和方法上进行伦理规制,以保障民族传统体育"以人为本"的服务功能和自身的持续发展。(本文来源于《广西社会科学》期刊2015年05期)

咏梅,李劲松[10](2014)在《第11届中国少数民族科技史学术研讨会暨第4届传统工艺论坛综述》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少数民族科技史专业委员会、传统工艺研究分会(中国传统工艺研究会)、技术史专业委员会主办,内蒙古师范大学、赤峰学院、内蒙古博物院承办的第11届中国少数民族科技史学术研讨会暨第4届传统工艺论坛,于2014年7月26~28日在文化名城赤峰市召开(图1)。来自中国大陆、中国台湾和德国的50余单位的115位学者与会。本次学术研讨会旨在通过对各民族科技与发(本文来源于《中国科技史杂志》期刊2014年04期)

民族传统科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民族传统科技论文参考文献

[1].马学智,杜银玲,王美玲.适应与创新:“双一流”背景下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学的科技转型[C].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019

[2].刘海旺.弘扬中原地区古代科技文明增强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自信[C].第五届(2019)河南省科技社团党建工作论坛论文集.2019

[3].胡旭.李国英主持召开省政府第十七次常务会议[N].安徽日报.2018

[4].闵海霞.第十叁届中国少数民族科技史暨第六届传统工艺论坛和第二届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学术研讨会综述[J].自然辩证法通讯.2018

[5].苏苗.我市中小学生传统文化素养良好[N].苏州日报.2017

[6].李朝晖.以传统中医药文化推进中医药和民族医药科技创新——以广西中医药大学为例[J].中医药导报.2016

[7].李冰,色色.科技促进民族传统建筑的绿色创新[J].中国周刊.2016

[8].殷雅娟,秦莹.传统的留存与文化的变迁:少数民族现代农业科技的影响——以西双版纳傣族的橡胶种植为例[C].云南省第4-5届科学技术哲学与科学技术史研究生论坛优秀论文集.2016

[9].莫再美,范冬云.民族传统体育现代科技装备的“体育伦理”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2015

[10].咏梅,李劲松.第11届中国少数民族科技史学术研讨会暨第4届传统工艺论坛综述[J].中国科技史杂志.2014

标签:;  ;  ;  ;  

民族传统科技论文-马学智,杜银玲,王美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