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血有效部位论文-井岚花,王雪花

活血有效部位论文-井岚花,王雪花

导读:本文包含了活血有效部位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活血类中药,生药颗粒剂,传统中药饮片,有效部位

活血有效部位论文文献综述

井岚花,王雪花[1](2019)在《活血类中药生药颗粒剂与生药材、传统中药饮片有效部位提取效能比较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比较分析活血类中药生药颗粒剂与生药材、传统中药饮片有效部位提取效能。方法:本次研究选择3种活血类中药材,即叁七、桃仁、红花为对象进行研究,每种药材分为3类,即中药生药颗粒、传统中药饮片、生药材等,首先粗粉碎叁七、桃仁、红花等的3个批次药物,然后进行熬煎,计算总煎出物中每次所获取煎出物所占百分比,比较分析不同种类中药有效部位提取效能。结果:本次研究使用的3种活血类药物即叁七、桃仁、红花的生药颗粒、传统饮片等有效部位煎出物与生药材相比,其在总煎出物中所占百分比均显着较高,且对比P <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在总煎出物中,不同的目数与有效部位煎出物所占百分比呈正相关,与10目组相比,80目、65目、50目、24目等所占百分比均显着较高,且对比P <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活血类中药如叁七、桃仁、红花等的传统中药饮片、生药颗粒剂等有效部位提取效能较生药材相比显着较高,且有效成分的提取与其粉碎目数呈正相关,即目数越高则提取的有效成分越高。(本文来源于《中医临床研究》期刊2019年18期)

朱顺娟[2](2018)在《基于当归补血活血、润肠通便的有效部位筛选与化学成分分离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甘肃道地药材当归为研究对象,基于补血活血、润肠通便的传统功效,完成叁方面研究:筛选出当归润肠通便、补血、活血的有效部位;明确当归补血活血、润肠通便的药效物质基础;对当归药材中主要有效成分进行定性定量分析。主要方法及结果如下:1、以市面上各种当归制剂的提取制备方法为依据,制备当归7个不同的提取物。采用复方地芬诺酯建立小鼠便秘模型,以首次排黑便时间、6 h内排便数量、粪便重量、小肠推进率、肠水分为观察指标,比较7个不同提取部位润肠通便的作用;采用环磷酰胺(CTX)与乙酰苯肼(APH)合用建立小鼠血虚模型,以胸腺指数(TI)、脾指数(SI)、红细胞数(RBC)、白细胞数(WBC)、血小板数(PLT)、血红蛋白数(HCT)、红细胞压积(HGB)的变化为观察指标,比较7个不同提取部位补血的作用;以皮下注射盐酸肾上腺素(Adr)结合冰水浴建立急性大鼠血瘀模型,以血浆粘度(PV)、全血粘度(WBV)、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含量(FIB)为观察指标,比较7个不同提取部位活血的作用。数据首先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处理,以?x±S表示,再采用基于变异系数权重的模糊物元模型进行综合评价。2、采用柱色谱、制备液相等方法对筛选出有效部位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1H-NMR,~(13)C-NMR,DEPT等)对化合物的结构进行解析;采用超高效液相单级四极杆质谱(UPLC-MS)建立该有效部位的指纹图谱,用所掌握的对照品确定部分主要的化学成分,再根据已知化合物的分子量,推测出其他的化合物。同时,采用超高效液相建立有效部位中多成分(阿魏酸、洋川芎内酯I、洋川芎内酯H、阿魏酸松柏酯、Z-正丁基苯酞、藁本内酯、Z-丁烯基苯酞、欧当归内酯A)的定量分析方法。结果发现:1、润肠通便实验: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首次排黑便时间延长,6h内排便粒数减少,粪便重量减轻,碳末推进率降低、肠重量减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相比,部位1、部位2、部位3、部位5和部位6均能明显缩短首便排出时间,增加排便粒数及粪便重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部位1、部位2、部位5和部位6均能明显促进小肠运动,增强小肠推进性蠕动,增长碳末推进长度,提高碳末推进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部位1、部位2、部位3、部位5、部位6肠重量均显着增加(P<0.05)。模糊物元模型计算得到的贴进度最大值为0.70(部位2,70%乙醇浸渍部位)。2、补血实验: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动物胸腺指数降低(p<0.01)、脾脏指数增加(p<0.01),RBC、WBC、PLT、HCT、HGB均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阳性组(p<0.01)、部位1(p<0.05)组均能升高小鼠胸腺指数;阳性组及部位1-7均能降低小鼠的脾脏指数(p<0.01),阳性组及当归各个给药组对小鼠RBC、WBC、PLT、HCT、HGB各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其中当归水提组及浸渍组的效果最为明显(P<0.01),7个部位中,模糊物元模型计算得到的贴进度最大值为0.50(部位2,70%乙醇浸渍部位)。3、活血实验: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WBV及PV均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T、APTT和TT时间缩短,其中APTT、TT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FIB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部位1、部位2的TT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部位2的PT及TT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和p<0.01),7个部位中,模糊物元模型计算得到的贴进度最大值为0.527(部位2,70%乙醇浸渍部位)。4、分离、纯化,共得到20个化合物,最终确定了16个化合物的结构,分别为发卡二醇(1),欧当归内酯A(2),7羟基-6-甲氧基香豆素(3)、咖啡酸乙酯(4),阿魏酸(5),4?,10?-香木兰烷二醇(6),菠菜甾醇(7),4-羟基-苯乙酮(8),亚油酸(9),亚油酸叁甘酯(10),亚油酸甲酯(11),β-谷甾醇(12),胡萝卜苷(13),香草醛(14),2-丙基苯酚(15),Tokinolide B(16)。5、应用UPLC-MS鉴定有效部位中的化合物,通过与对照品、其他已知化合物的分子量及相关参考文献比对,确认了8个、推测了4个化合物所代表的药效物质基础。在优化的色谱条件下,阿魏酸、洋川芎内酯I、洋川芎内酯H、阿魏酸松柏酯、Z-正丁基苯酞、藁本内酯、Z-丁烯基苯酞、欧当归内酯A分别在0.00174~0.0348、0.00958~0.1916、0.0016~0.032、0.00646~0.1292、0.00326~0.0652、0.00842~0.1648、0.01036~0.2072、0.00766~0.1532 mg/m 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精密度、重复性、稳定性的RSD均小于3%。通过以上实验,筛选出了当归补血、活血、润肠通便的有效部位为70%乙醇浸渍部位;从有效部位中明确了16个化合物的结构,其中4?,10?-香木兰烷二醇(6),2-丙基苯酚(15)属首次从当归中分离得到;所建立的定性定量分析方法准确、灵敏度高,可为更加全面控制当归药材的质量提供实验依据。(本文来源于《甘肃中医药大学》期刊2018-03-01)

庞汉青,唐于平,史旭芹,曾慧婷,许会芹[3](2016)在《基于主成分分析和多指标综合指数法丹参不同有效部位的活血化瘀作用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基于主成分分析(PCA)和多指标综合指数法,评价丹参不同有效部位丹参提取物(DT)、丹参总酚酸提取物(DF)、丹参总酮提取物(DST)、丹参总酚酸合用总酮提取物(DF+DST)对急性血瘀大鼠血液流变学和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sc盐酸肾上腺素和冰水浴共同刺激复制大鼠急性血瘀模型,通过测定全血黏度(WBV)、血浆黏度(PV)、血沉(ESR)和红细胞压积(HCT),观察丹参不同有效部位不同剂量对血瘀大鼠血液流变学的影响;通过测定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血浆纤维蛋白原(FIB)量及血小板最大聚集率(ADP),观察丹参不同有效部位对血瘀大鼠凝血功能及血小板聚集的影响。采用PCA法和多指标综合指数法综合评价丹参不同有效部位的总活血化瘀效应。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液流变学和凝血功能指标均有显着性差异;与模型组比较,丹参不同部位低、中、高3个剂量给药组均能较好地改善血瘀大鼠的血液流变学和凝血功能指标,并呈一定的量效关系。PCA和多指标综合指数法综合评价得出,丹参不同有效部位不同剂量组中DF+DST高剂量组的活血化瘀作用最好;相同剂量下,各剂量下的DF+DST给药组活血化瘀效应较好。结论丹参不同有效部位能明显改善血瘀大鼠的血液流变学及凝血功能异常,丹参总酚酸和丹参总酮2个有效部位配伍活血化瘀效果优于各有效部位单用的效果。(本文来源于《中草药》期刊2016年18期)

倪力军,颜玮韬,张立国,丁璐,史万忠[4](2016)在《中药有效部位组方通痹四味方的体内抗炎、镇痛及活血通络等药效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中药有效部位组方通痹四味方(TBSWF)体内抗炎镇痛、活血通络的药效,探究其作为风湿骨病候选组方的成药性。方法随机将昆明小鼠分为空白组,阿司匹林组(AP 250 mg·kg~(-1)),腰痛宁组(YTN220 mg·kg~(-1)),腰痹通组(YBT 560 mg·kg~(-1)),通痹四味方(TBSWF)高、中、低剂量组(50,100,200 mg·kg~(-1)),采用热致痛反应及醋酸致扭体反应模型考察组方的镇痛作用;采用二甲苯致耳廓肿胀模型考察组方的抗炎消肿作用;采用角叉菜胶诱发的足跖肿胀模型考察组方对急性关节炎的抑制效果;在以上7组的基础上再加入一组模型组,采用小鼠毛细血管通透性改变模型考察组方的活血通络作用。结果与空白组相比,二甲苯致耳廓肿胀模型TBSWF中剂量组和AP组肿胀率均显着降低(P<0.05,P<0.01);热致痛反应模型,TBSWF高剂量组在给药后0.5 h能够显着延长痛阈值(P<0.01);醋酸扭体实验中各组扭体次数均显着减少(P<0.01),其中TBSWF高、中剂量组的扭体次数均显着少于阿司匹林组及YTN、YBT组(P<0.01);角叉菜胶诱发的足跖肿胀实验中TBSWF方高、中剂量组分别在给药后1 h和2~3 h肿胀度显着降低(P<0.05,P<0.01)。小鼠毛细血管通透性实验中AP及TBSWF各剂量组的吸光度均低于模型组(P<0.01)。结论 TBSWF在抗炎、镇痛、活血通络及小鼠足肿胀急性关节炎模型下的表现均优于腰痛宁胶囊和腰痹通胶囊,并且各模型下都至少有一个TBSWF给药组与阿司匹林效果相当,TBSWF对小鼠醋酸扭体的镇痛效果显着优于3个阳性对照药。通痹四味方可作为治疗风湿骨病的候选中药复方。(本文来源于《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期刊2016年05期)

张宽宽[5](2015)在《活血类中药生药颗粒剂与生药材、传统中药饮片有效部位提取效能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比较活血类中药生药颗粒剂与生药材传统中药饮片的有效部位提取效能。方法:选择红花、桃仁及叁七这叁种活血类中药材作为研究对象,每种药材均分为生药材、传统中药饮片、中药生药颗粒,对3种药材的3个批次药物进行粗粉碎,提取总挥发油,计算每次所获取煎出物在总煎出物中所占百分率。结果:红花、桃仁及叁七叁种活血类药物的传统饮片与生药颗粒的有效部位煎出物在总煎出物中所占百分率均明显高于生药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效部位煎出物在总煎出物中所占百分率与目数有明显关系,目数越高,其所占百分率也越高,24、50、65、80目组与10目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红花、桃仁及叁七等活血类中药生药颗粒剂及传统中药饮片有效部位提取效能均明显高于生药材,且粉碎目数越大,越利于有效成分的提取。(本文来源于《新中医》期刊2015年11期)

王孝霞,郭小藤,容蓉,杨勇,赵睁睁[6](2015)在《HPLC法测定芎?汤活血有效部位中阿魏酸在大鼠体内药代动力学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大鼠灌服芎?汤活血有效部位后,有效成分阿魏酸在大鼠体内的药物代谢动力学规律。方法:大鼠灌服活血有效部位后,采集不同时间点的大鼠血样,采用HPLC法测定血样中阿魏酸的血药浓度并计算其药代动力学参数,建立药物代谢曲线。结果:阿魏酸在0.6132~81.76μg·m L-1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方法回收率均大于86%,日内日间精密度RSD均小于3%,其主要药动学参数分别为t1/2(37.8400±8.4090)min、Cmax(59.4200±17.9400)μg·m L-1、AUC0-t(4815.7100±57.3400)μg·m L-1·min-1。结论:本试验建立了芎?汤活血有效部位中有效成分阿魏酸在大鼠血浆中的HPLC测定方法,可用于大鼠血浆中阿魏酸血药浓度的测定及药动学研究。(本文来源于《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期刊2015年05期)

贾梅,郑传柱,张丽,丁安伟[7](2015)在《四物汤对急性血瘀模型大鼠活血祛瘀有效部位筛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比较四物汤不同溶剂提取部位对急性血瘀模型大鼠血液流变学、凝血功能和血小板系统的影响,筛选四物汤活血祛瘀有效部位。方法:四物汤经水煎煮后,采用系统溶剂提取法分别得到4个溶剂提取部位。雌性SD大鼠80只分为8组,每组10只,分别为正常组,模型组,复方丹参滴丸组(0.15 g·kg-1),四物汤组(7 g·kg-1),石油醚提取液组(7 g·kg-1),乙酸乙酯提取液组(7 g·kg-1),正丁醇提取液组(7 g·kg-1),水提取液组(7 g·kg-1)。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采用ih盐酸肾上腺素加冰水浴复制大鼠急性血瘀模型,比较四物汤不同提取部位给药后大鼠血液流变学,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纤维蛋白原(FIB),血小板聚集率,血浆中血栓素B2(TXB2)和6-酮-前列腺素F1a(6-keto-PGFla)含量的差异。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各切变率全血黏度、血浆黏度明显升高,TT,PT,APTT明显缩短,FIB含量明显升高,血小板聚集率明显升高,血浆TXB2含量明显升高,6-keto-PGFla的含量明显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四物汤乙酸乙酯组明显降低大鼠各切变率全血黏度、血浆黏度,明显延长TT,PT,APTT,明显降低FIB含量、血小板聚集率、血浆TXB2的含量,明显升高6-keto-PGFla的含量(P<0.01);石油醚组可明显降低高切变率下全血黏度(P<0.05),降低TXB2含量、升高6-keto-PGFla的含量(P<0.01);正丁醇组、水提组可明显降低TXB2含量、升高6-keto-PGFla含量(P<0.01)。结论:乙酸乙酯部位是四物汤活血祛瘀的最有效部位。(本文来源于《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期刊2015年16期)

卞华,郝鹏飞,吕芹,山书玲,付卫云[8](2015)在《解毒活血滋阴方免疫抑制作用有效部位的筛选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离并筛选解毒活血滋阴方对系统性红斑狼疮免疫抑制作用的有效部位。方法制备解毒活血滋阴方水溶性部位、乙醚部位、乙酸乙酯部位、正丁醇部位、乙醇部位的提取物。在体内研究中,采用小鼠迟发型超敏反应模型和鸡红细胞诱导的小鼠血清溶血素生成模型,观察解毒活血滋阴方不同提取部位对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影响;体外研究检测解毒活血滋阴方不同提取部位对Con A及LPS诱导的小鼠T、B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解毒活血滋阴方水溶性部位和乙酸乙酯部位能够明显减轻小鼠迟发型超敏反应小鼠耳肿胀、降低小鼠的脾指数和胸腺指数,对鸡红细胞诱导的小鼠血清溶血素生成具有抑制作用。同时解毒活血滋阴方水溶性部位和乙酸乙酯部位各剂量组均可抑制T、B淋巴细胞增殖,且呈一定剂量依赖性。结论解毒活血滋阴方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免疫抑制作用的有效部位可能是水溶性部位和乙酸乙酯部位。(本文来源于《中成药》期刊2015年05期)

郝鹏飞,卞华,张瓅方,张超云[9](2015)在《解毒活血滋阴方抗炎活性有效部位的筛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解毒活血滋阴方不同部位群对机体炎症的影响,并筛选有效部位。方法:昆明种小鼠,分别采用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肿胀法、醋酸致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法、角叉菜胶致小鼠足跖肿胀法,每组10只,设正常组、模型组、吲哚美辛组(10 mg·kg-1)及解毒活血滋阴方5个部位组(水提取部位966 mg·kg-1,乙醚部位59 mg·kg-1,乙酸乙酯部位188mg·kg-1,正丁醇部位22 mg·kg-1,乙醇部位321 mg·kg-1);另外Wistar大鼠分别以棉球致大鼠肉芽组织肿胀和建立佐剂性关节炎(AA)大鼠模型,每组10只,设模型组、吲哚美辛组(10 mg·kg-1)及解毒活血滋阴方5个部位组(水提取部位966 mg·kg-1,乙醚部位59 mg·kg-1,乙酸乙酯部位188 mg·kg-1,正丁醇部位22 mg·kg-1,乙醇部位321 mg·kg-1);分别研究了解毒活血滋阴方5个不同部位群的抗急性、亚急性和慢性炎症的活性,研究对AA大鼠血清中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影响。结果:与模型组比较,解毒活血滋阴方水提取、乙醇部位均能显着抑制小鼠耳廓肿胀、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改变、角叉菜胶所致足跖肿胀及大鼠棉球肉芽肿胀,并可显着降低AA大鼠血清中IL-6,TNF-α的表达,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P<0.01)。结论:解毒活血滋阴方水提取、乙醇部位均具较强的抗炎活性,其中水提取部位长于慢性炎症,而乙醇部位长于急性炎症。(本文来源于《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期刊2015年08期)

黄西,李国春,尹莲,张子涵,梁艺馨[10](2015)在《凉血通瘀方凉血活血有效部位及其化学成分的HPLC-MS和GC-MS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阐明凉血通瘀方凉血活血药效物质基础,本文建立干酵母血热血瘀大鼠模型,以体温、全血黏度和血浆黏度为指标,评价凉血通瘀方及系统溶剂提取部位凉血活血作用。结果显示,与模型组比较,凉血通瘀方提取物、挥发油部位和正丁醇部位给药组均能明显降低模型大鼠体温升高(P<0.01),不同程度的降低全血黏度和血浆黏度(P<0.01或P<0.05),初步确定挥发油部位和正丁醇部位为该方凉血活血有效部位;采用GC-MS分析凉血通瘀方挥发油部位,用归一法测定其相对含量,鉴别得到70个化合物,占总量的92.54%,主要成分为β-细辛醚、丹皮酚、α-细辛醚和菖蒲酮等;采用HPLC-MS技术及对照品比对分析凉血通瘀方正丁醇部位成分,推断出42个化合物,主要为芍药苷类、鞣质类和环烯醚萜苷类等。该研究明确了凉血通瘀方凉血活血有效部位及其化学成分,为进一步研究凉血通瘀方的凉血活血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药学学报》期刊2015年01期)

活血有效部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甘肃道地药材当归为研究对象,基于补血活血、润肠通便的传统功效,完成叁方面研究:筛选出当归润肠通便、补血、活血的有效部位;明确当归补血活血、润肠通便的药效物质基础;对当归药材中主要有效成分进行定性定量分析。主要方法及结果如下:1、以市面上各种当归制剂的提取制备方法为依据,制备当归7个不同的提取物。采用复方地芬诺酯建立小鼠便秘模型,以首次排黑便时间、6 h内排便数量、粪便重量、小肠推进率、肠水分为观察指标,比较7个不同提取部位润肠通便的作用;采用环磷酰胺(CTX)与乙酰苯肼(APH)合用建立小鼠血虚模型,以胸腺指数(TI)、脾指数(SI)、红细胞数(RBC)、白细胞数(WBC)、血小板数(PLT)、血红蛋白数(HCT)、红细胞压积(HGB)的变化为观察指标,比较7个不同提取部位补血的作用;以皮下注射盐酸肾上腺素(Adr)结合冰水浴建立急性大鼠血瘀模型,以血浆粘度(PV)、全血粘度(WBV)、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含量(FIB)为观察指标,比较7个不同提取部位活血的作用。数据首先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处理,以?x±S表示,再采用基于变异系数权重的模糊物元模型进行综合评价。2、采用柱色谱、制备液相等方法对筛选出有效部位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1H-NMR,~(13)C-NMR,DEPT等)对化合物的结构进行解析;采用超高效液相单级四极杆质谱(UPLC-MS)建立该有效部位的指纹图谱,用所掌握的对照品确定部分主要的化学成分,再根据已知化合物的分子量,推测出其他的化合物。同时,采用超高效液相建立有效部位中多成分(阿魏酸、洋川芎内酯I、洋川芎内酯H、阿魏酸松柏酯、Z-正丁基苯酞、藁本内酯、Z-丁烯基苯酞、欧当归内酯A)的定量分析方法。结果发现:1、润肠通便实验: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首次排黑便时间延长,6h内排便粒数减少,粪便重量减轻,碳末推进率降低、肠重量减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相比,部位1、部位2、部位3、部位5和部位6均能明显缩短首便排出时间,增加排便粒数及粪便重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部位1、部位2、部位5和部位6均能明显促进小肠运动,增强小肠推进性蠕动,增长碳末推进长度,提高碳末推进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部位1、部位2、部位3、部位5、部位6肠重量均显着增加(P<0.05)。模糊物元模型计算得到的贴进度最大值为0.70(部位2,70%乙醇浸渍部位)。2、补血实验: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动物胸腺指数降低(p<0.01)、脾脏指数增加(p<0.01),RBC、WBC、PLT、HCT、HGB均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阳性组(p<0.01)、部位1(p<0.05)组均能升高小鼠胸腺指数;阳性组及部位1-7均能降低小鼠的脾脏指数(p<0.01),阳性组及当归各个给药组对小鼠RBC、WBC、PLT、HCT、HGB各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其中当归水提组及浸渍组的效果最为明显(P<0.01),7个部位中,模糊物元模型计算得到的贴进度最大值为0.50(部位2,70%乙醇浸渍部位)。3、活血实验: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WBV及PV均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T、APTT和TT时间缩短,其中APTT、TT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FIB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部位1、部位2的TT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部位2的PT及TT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和p<0.01),7个部位中,模糊物元模型计算得到的贴进度最大值为0.527(部位2,70%乙醇浸渍部位)。4、分离、纯化,共得到20个化合物,最终确定了16个化合物的结构,分别为发卡二醇(1),欧当归内酯A(2),7羟基-6-甲氧基香豆素(3)、咖啡酸乙酯(4),阿魏酸(5),4?,10?-香木兰烷二醇(6),菠菜甾醇(7),4-羟基-苯乙酮(8),亚油酸(9),亚油酸叁甘酯(10),亚油酸甲酯(11),β-谷甾醇(12),胡萝卜苷(13),香草醛(14),2-丙基苯酚(15),Tokinolide B(16)。5、应用UPLC-MS鉴定有效部位中的化合物,通过与对照品、其他已知化合物的分子量及相关参考文献比对,确认了8个、推测了4个化合物所代表的药效物质基础。在优化的色谱条件下,阿魏酸、洋川芎内酯I、洋川芎内酯H、阿魏酸松柏酯、Z-正丁基苯酞、藁本内酯、Z-丁烯基苯酞、欧当归内酯A分别在0.00174~0.0348、0.00958~0.1916、0.0016~0.032、0.00646~0.1292、0.00326~0.0652、0.00842~0.1648、0.01036~0.2072、0.00766~0.1532 mg/m 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精密度、重复性、稳定性的RSD均小于3%。通过以上实验,筛选出了当归补血、活血、润肠通便的有效部位为70%乙醇浸渍部位;从有效部位中明确了16个化合物的结构,其中4?,10?-香木兰烷二醇(6),2-丙基苯酚(15)属首次从当归中分离得到;所建立的定性定量分析方法准确、灵敏度高,可为更加全面控制当归药材的质量提供实验依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活血有效部位论文参考文献

[1].井岚花,王雪花.活血类中药生药颗粒剂与生药材、传统中药饮片有效部位提取效能比较分析[J].中医临床研究.2019

[2].朱顺娟.基于当归补血活血、润肠通便的有效部位筛选与化学成分分离分析[D].甘肃中医药大学.2018

[3].庞汉青,唐于平,史旭芹,曾慧婷,许会芹.基于主成分分析和多指标综合指数法丹参不同有效部位的活血化瘀作用比较[J].中草药.2016

[4].倪力军,颜玮韬,张立国,丁璐,史万忠.中药有效部位组方通痹四味方的体内抗炎、镇痛及活血通络等药效评价[J].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2016

[5].张宽宽.活血类中药生药颗粒剂与生药材、传统中药饮片有效部位提取效能比较研究[J].新中医.2015

[6].王孝霞,郭小藤,容蓉,杨勇,赵睁睁.HPLC法测定芎?汤活血有效部位中阿魏酸在大鼠体内药代动力学特征[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

[7].贾梅,郑传柱,张丽,丁安伟.四物汤对急性血瘀模型大鼠活血祛瘀有效部位筛选[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5

[8].卞华,郝鹏飞,吕芹,山书玲,付卫云.解毒活血滋阴方免疫抑制作用有效部位的筛选研究[J].中成药.2015

[9].郝鹏飞,卞华,张瓅方,张超云.解毒活血滋阴方抗炎活性有效部位的筛选[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5

[10].黄西,李国春,尹莲,张子涵,梁艺馨.凉血通瘀方凉血活血有效部位及其化学成分的HPLC-MS和GC-MS分析[J].药学学报.2015

标签:;  ;  ;  ;  

活血有效部位论文-井岚花,王雪花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