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致癌剂论文-傅友,许可,李江,孙树洋,张志愿

化学致癌剂论文-傅友,许可,李江,孙树洋,张志愿

导读:本文包含了化学致癌剂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口腔鳞癌,4-NQO,动物模型,细胞系

化学致癌剂论文文献综述

傅友,许可,李江,孙树洋,张志愿[1](2019)在《化学致癌剂4-NQO饮水法诱导小鼠口腔鳞癌模型的建立》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使用化学致癌剂4-硝基喹啉-1-氧化物(4-nitro-quinoline 1-oxide,4-NQO)诱导并建立C57BL/6小鼠口腔鳞癌病变模型。方法:将4-NQO加入小鼠饮水,观察小鼠口腔黏膜的变化。于第12、16、20、24周处死,采集病变组织的样本,确定病变性质,并分离、培养肿瘤细胞。结果:实验组小鼠在16周后口腔黏膜有明显的外生性肿物发生,直径约0.2 mm。小鼠口腔黏膜肿物H-E染色结果显示,肿物呈外生性或浸润性生长,可见角化珠和明显的核分裂象。细胞呈多边形,贴壁牢固,CK、Ki-67染色阳性,表明此细胞为鳞癌细胞。结论:该模型诱导过程与人口腔鳞癌发病过程相似,是理想的研究口腔鳞癌发生、发展机制的动物模型。(本文来源于《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期刊2019年04期)

国鸽,张靖杰,李鹏高[2](2017)在《甘薯蛋白对化学致癌剂诱导的肥胖动物结直肠癌的抑制作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甘薯蛋白是一种从甘薯块根中提取出的kunitz型胰蛋白酶抑制剂。有研究表明,部分胰蛋白酶抑制剂对肿瘤的浸润和转移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而甘薯蛋白作为天然植物源性胰蛋白酶抑制剂,也被发现有一定程度的肿瘤抑制作用。研究表明甘薯蛋白能明显抑制人结肠癌SW480细胞的增殖和浸润,同时有研究人员发现甘薯蛋白能通过下调Akt/GSK-3通路的信号传导,从而诱导人类舌癌细胞凋亡目的探讨甘薯蛋白对多种动物模型中化学致癌剂诱导的结直肠癌的抑制作用,建立肥胖结直肠癌(本文来源于《中国营养学会第十叁届全国营养科学大会暨全球华人营养科学家大会论文汇编》期刊2017-05-22)

张水莲[3](2016)在《组蛋白修饰参与化学致癌剂MNNG和MNU诱发人胃粘膜上皮细胞恶性转化的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单功能烷化剂N-甲基-N'-硝基-N-亚硝基胍(MNNG)和N-甲基-N-亚硝基脲(MNU)是实验室普遍使用的模式化学诱变剂,用于研究环境中广泛存在的N-亚硝基化合物(NOC)的致癌机制。我们实验室利用低剂量的MNNG和MNU多次、反复处理人胃粘膜上皮细胞GES-1,建立了化学致癌物诱导的细胞恶性转化模型。为研究表观遗传修饰参与细胞恶性转化的机制,我们对组蛋白H3和H4的主要修饰位点进行了差异分析。结果显示恶性转化细胞中以H3S10p和H3S28p为代表的H3磷酸化水平发生明显上调,而以H4K16ac为代表的H4乙酰化水平却显着降低。我们的进一步研究表明,引起H3S10p上调的主要上游激酶是MSK1,其激活仅部分依赖于ERK/MAPK信号通路,更主要的调控机制可能来源于其表达水平的显着增高。同时,我们发现细胞恶性转化后出现了MSK1/H3S10p通路下游靶基因c-fos, c-jun和jund的不同程度上调,提示组蛋白磷酸化异常可能参与细胞恶性转化过程中重要基因的调控。我们对组蛋白H4乙酰化水平广泛下调的研究显示:引起乙酰化下调的主要修饰酶是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DAC1,其蛋白和mRNA水平以及酶活性在恶性转化细胞中均发生上调;抑制HDAC1的活性能显着恢复H4K16的乙酰化水平。此外,我们还发现HDAC6的表达水平也发生了上调,其重要底物α-tubulin的乙酰化水平降低,抑制HDAC6表达可逆转α-tubulin的低乙酰化。进一步研究组蛋白乙酰化异常可能影响的靶基因,我们发现抑癌基因FHIT在致癌物暴露后早期即发生显着下调。深入研究表明:该基因不存在纯合性缺失,其启动子区H4乙酰化水平明显降低,而DNA甲基化水平却显着增高。我们的结果表明包括DNA甲基化和组蛋白修饰在内的表观遗传机制参与了细胞恶性变过程中FHIT基因的表达调控。为进一步明确上述组蛋白修饰通路异常对恶性变细胞的影响,我们分别单独或联合使用MSK1抑制剂、HDAC抑制剂和DNA甲基转移酶抑制剂对恶性变细胞的恶性表型进行研究,发现逆转表观遗传修饰改变可显着抑制恶性表型。综上所述,我们研究了MNNG和MNU诱导人胃粘膜上皮细胞恶性转化过程中组蛋白异常修饰的调控机理及可能作用。研究结果为阐明NOC类致癌物诱发细胞恶性变、甚至胃癌发生的表观遗传调控机制提供了重要依据,并为胃癌等肿瘤的早期诊断与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线索。(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6-01-01)

侯敏,黄健清,戴丽军[4](2015)在《化学致癌剂诱发的小鼠肺癌模型及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肺癌已经成为全球发病率和病死率居前几位的肿瘤之一。小鼠肺癌模型与人类肺癌有极大的相似性,具有体内研究、针对性及可操作性强、实验结果可靠、易于转化医学研究等特点,因此面对肺癌发生率和病死率的严峻形势,利用小鼠模型加强肺癌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寻找肺癌的防治措施,具有重要的意义。该文将综合文献研究进展以及工作中的经历和体会,阐述化学诱癌模型的建立及应用研究,以期对各个领域研究的深入开展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本文来源于《医学综述》期刊2015年04期)

邹丽辉[5](2011)在《化学致癌剂诱导大鼠食管癌模型的系统调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食管癌是胃肠道肿瘤中死亡率最高的癌种之一,其发生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通常由上皮单纯性增生再发展为不典型增生,然后发展为原位癌、侵袭癌。肿瘤动物模型是为了基础与临床肿瘤研究而建立的具有人类肿瘤模拟表现的动物材料,其中以诱发性肿瘤动物模型最为常见,现阶段常以化学致癌剂诱发动物食管癌。甲基苄基亚硝胺(NMBzA)是从食管癌高发地河南林县人胃液与膳食中分离与鉴定出来的亚硝胺类化合物,能特异地诱发动物食管癌。在本课题中,我们利用NMBzA口服灌喂Wistar雄性大白鼠成功诱导食管癌。收集大鼠食管得到从正常-炎症-轻度不典型增生-中度不典型增生-重度不典型增生-原位癌-鳞癌的动态病理变化过程。选择有代表性的时间点,检测重要食管癌相关基因的突变和DNA拷贝数改变,发现从炎症阶段起即有基因发生突变和DNA拷贝数扩增。同时,在食管癌动态样本中利用mRNA表达谱芯片得到差异表达基因谱,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深入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它们主要参与细胞外基质-受体反应和黏着斑信号通路。MiRNA芯片发现病理样本中miR-615-5p高表达,miR-615-5p可能通过调控其靶基因TGFβ1促进细胞体外增殖、抑制UV诱导的凋亡。同时利用食管组织标本在蛋白水平验证食管癌相关基因的表达改变,分析基因组突变、扩增、芯片结果和蛋白表达的相关性,通过对基因功能的解读,深层次地全面系统地揭示食管癌的发病机理。综上所述,本文提供从DNA、RNA到蛋白水平完整的动物平台,研究食管从正常到癌变的动态过程中分子水平的动态改变,将为食管癌发生发展的机制研究提供更多研究思路和理论支持。Aurora-A是一个在有丝分裂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的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Aurora-A的失调影响中心体分离和成熟,进而导致细胞周期紊乱和肿瘤形成。然而,Aurora-A导致细胞恶性转化的分子机制尚不清楚。本研究利用转录因子芯片和mRNA表达谱芯片发现Aurora-A高表达后抑制AP-2a的转录活性,并下调AP-2a作用的靶基因,同时转录因子微孔比色实验和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证实了芯片结果。我们也发现Aurora-A抑制AP-2α的转录活性与降低其蛋白稳定性有关,并通过介导AP-2α泛素-蛋白酶体降解途径完成,这个过程依赖Aurora-A的激酶活性。最后,我们证实Aurora-A和AP-2a存在相互作用,从而导致Aurora-A对AP-2α蛋白稳定性的调控。本研究在以往基础上进一步阐明Aurora-A作为一个癌基因参与肿瘤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本文来源于《北京协和医学院》期刊2011-04-01)

信波[6](2011)在《肿瘤转移相关蛋白MTA1在化学致癌剂诱发小鼠肝癌过程中的表达与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肝癌是严重威胁我国人民健康和生命的重大疾病之一。据统计,我国每年约有11万人死于肝癌,约占全世界肝癌死亡人数的45%左右。发病年龄多在中年以上,男多于女。肝癌发病隐匿,早期无临床症状,发现时多已界入晚期。因此,合适的动物模型对肝癌发生发展的研究有很大的帮助。转移相关基因(Metastasis-associated genes,MTA)蛋白是ATP依赖的核小体重建和组蛋白去乙酰化核小体复合物(NuRD)的组成部分,与肝癌的侵袭和转移过程密切相关。其中MTA1是MTA家族的奠基者,具有多个蛋白激酶的磷酸化位点,提示该蛋白质可能通过影响信号转导途径发挥其功能。虽然目前的研究已肯定MTA1与肝癌转移相关,但MTA1在肝癌发生发展中各个阶段的具体机制和病变的相关程度尚未明确。本研究是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的,既往研究显示MTA1在原发性肝癌的侵袭转移过程中可能起一定作用,MTA1高表达的肝癌病例预后明显差于低表达组,但其具体的作用机制还不清楚,临床与相关的实验研究资料也需进一步扩充。为了明确在肝癌发生发展过程中MTA1与病变之间的相互关系,我们进行了相关的研究。目的建立联合二甲基亚硝胺(DEN)/四氯化碳(CCl4)/乙醇诱导的BALB/c小鼠肝损伤动物模型,观察分析MTA1在建模过程中表达的变化及可能的意义。方法1.采用联合二甲基亚硝胺(DEN)/四氯化碳(CCl4)/乙醇的方法诱导正常成年BALB/c雄性小鼠,对不同时期的实验动物取材,行HE染色观察肝脏病变情况,并观察和记录在造模过程中小鼠其他脏器的变化。2.提取不同时期肝脏病变样本的总RNA,利用RT-PCR检测小鼠病变肝脏组织不同时期mAFP、MTA1的变化情况。3.在造模第150天时,选取合适的病变部位行电镜检查,透射电镜下观察病变肝细胞超微结构的改变。4.使用特异性的MTA1抗体对不同时间肝脏病变组织行免疫组化检测,观察MTA1在肝脏病变部位的表达情况。结果1.在第60天,第90天,第120天,第150天时给药小鼠依次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肝炎(肝脏小叶汇管区周围纤维结缔组织出现增生,炎细胞浸润)、肝纤维化(炎细胞浸润,结缔组织增生多见)、肝硬化(假小叶形成)和肝癌(细胞异型性明显)的表现;在病变过程中其他脏器的改变符合肝脏病变时应有的对应表现,除此之外,我们还发现小鼠眼部、胰腺亦发生了病变。2.随着小鼠病变的发展,mAFP的表达量从小鼠给药60天后出现并呈增加趋势,提示该小鼠模型为AFP分泌型肝癌模型,与人类原发性肝癌病变特征类同;MTA1的表达量在给药60天后亦呈增加趋势。3.透射电镜下,造模第150天时小鼠肝脏病变的超微结构,如细胞核形态不规则,有的核膜呈扭曲状,有的呈海绵状,核仁明显增多增大;可见瘤巨细胞,其核仁多、大而明显,核分裂像明显;符合肝癌的超微结构的改变。4.对小鼠肝脏病变组织行MTA1免疫组化染色,发现在肝脏病变加重的进程中,MTA1的表达量逐渐增加。而且我们发现了两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在肝脏炎症严重时,MTA1的表达量较正常肝组织多,提示MTA1可能与炎症的严重程度相关。其次,在肝硬化病变期,MTA1主要在胞质中表达,这与前期的研究结果很不相同。结论1.成功构建了联合二甲基亚硝胺(DEN)/四氯化碳(CCl4)/乙醇诱导的BALB/c小鼠肝癌动物模型,此模型病变特征与人类肝癌的病变特征相仿。2. MTA1在小鼠肝脏病变中的表达量逐步增加,且在肝硬化期主要在胞质表达,MTA1在肝脏病变中表达量和部位的改变提示我们MTA1可能在肝脏肿瘤形成的全程均具有作用。(本文来源于《第四军医大学》期刊2011-04-01)

徐磊,吕宾,俞林峰[7](2007)在《温郁金提取液对化学致癌剂致大鼠胃癌的预防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温郁金蒸馏提取液对化学致癌剂N-甲基-N-′-硝基-亚硝基胍(MNNG)诱导Wistar大鼠胃癌的作用.方法:♂Wistar大鼠80只随机分为A,B,C,D,E5组,每组16只,A组为对照组,B组为模型组,分别自由饮用净化水和100 mg/L MNNG液同时予生理盐水5 mL ig 1次/d;C组为塞来昔布组,饮用MNNG同B组,同时予10 mg/kg塞来昔布5 mL ig 1次/d;D为低剂量郁金组,E组为高剂量郁金组,饮用MNNG同B组,同时分别予1和2 kg/L温郁金水蒸气蒸馏提取液5 mL ig 1次/d,持续40 wk.41 wk后处死动物,分组拍照片并行组织病理切片比较大体和组织学变化.结果:实验期间大鼠死亡32只,余48只完成实验.A,B,C,D,E组胃癌发生率分别为0.0% (0/16),44.4%(7/16),12.5%(2/16),12.5%(2/16),12.5%(2/16);与B组相比,C,D,E组胃癌发生率(P<0.05)和肿瘤体积(4.4±0.8 cm~3,6.6±0.6 cm~3,3.4±0.6 cm~3 vs 11.5±1.7 cm~3;P<0.01)显着降低;C,D,E组相互比较差异无显着性(P= 1.000).结论:温郁金水蒸气蒸馏提取液对MNNG诱导的大鼠胃癌有预防作用.(本文来源于《世界华人消化杂志》期刊2007年24期)

沈静[8](2007)在《从蛋白表达谱的改变研究化学致癌剂MNNG诱发细胞应答反应的量效及时效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单功能烷化剂N-甲基-N'-硝基-N-亚硝基胍(MNNG)是一种在实验室中普遍使用的模式化学诱变剂和致癌剂,用于研究环境中广泛存在的N-亚硝胺类诱变剂和致癌剂的致癌机制。它能和DNA及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形成加合物(adduct),这些加合物最终可能导致染色体异常,点突变和细胞死亡。其引起的与突变有关的主要DNA损伤类型是O~6-甲基鸟嘌呤,这种损伤与许多肿瘤的发生密切相关。此外,环境诱变剂引起的突变也可发生在非DNA损伤部位,即非定标性突变(nontargeted mutagenesis)。我们实验室就曾用一个特殊的突变检测系统直接证明了低浓度(0.2μM)的短寿烷化剂MNNG(半寿期为1.1hr)可在哺乳动物细胞中诱发非定标性突变,且这种非定标性突变依赖于基因表达的改变。本实验室还证明了在低浓度MNNG处理下发生了广泛的细胞反应:DNA复制保真度的下降和DNA聚合酶谱的改变;细胞信号转导通路cAMP-PKA-CREB和JNK/SAPK被激活;细胞表面受体如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肿瘤坏死因子受体TNFR发生聚簇;EGFR信号通路发生阻断;内质网应激反应的发生等。为了进一步了解化学致癌物诱发哺乳动物细胞应答反应的全貌,本实验室还利用了高通量的蛋白质组学技术对低浓度MNNG处理后细胞基因表达谱的改变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发现有60多个蛋白斑点发生了变化,其中有36个被成功鉴定。这些被鉴定蛋白的功能涉及非常广泛,更提示了我们细胞应答反应的复杂性。同时我们考虑到细胞的应答反应往往是连续的、动态的,如果我们只孤立地研究某个作用点时的反应情况可能是不够的,因此进行不同浓度的量效研究和不同时间的时效研究就显得十分必要了。主要结果:1.在本研究中,我们首先根据已有的研究成果和相关文献确定了低(0.25μM)、中(1μM)、高(10μM)叁个不同的MNNG处理剂量,经蛋白质组学的大规模筛选后发现共有85个蛋白斑点发生了显着的变化,并且成功鉴定了其中的71个,鉴定成功率为83.5%。这些蛋白的功能涉及转录调控、信号转导、代谢、DNA修复和细胞周期调控等。我们发现,在这些得到成功鉴定的蛋白中,仅有少数的蛋白在不同浓度MNNG处理后都有表达水平的改变,其它绝大多数蛋白表达水平的改变在不同浓度组是相对独立的。这说明处理剂量与效应之间并不是单纯的线性关系,高浓度处理组并不是低浓度处理组的简单放大。此外,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处理浓度的增高,表达上调蛋白的比例减小,而表达下调蛋白的比例却增加。我们认为这和处理浓度增高后细胞毒性作用的增强是密切相关的。2.经过量效研究后,我们选择了对细胞毒性作用相对较小而细胞反应相对较明显的中浓度(1μM)处理剂量进行下一步的时效研究。选择MNNG处理后分别恢复3小时、12小时和24小时的细胞展开了蛋白质组学的分析。结果找到了78个差异表达点,其中的64个蛋白点得到了鉴定,鉴定成功率为82%。为了尽可能多的鉴定差异表达蛋白,我们又运用了合作研究的成果——微流控固相萃取(solid-phase extraction,SPE)装置,将鉴定成功率提高到了90%。这些得到成功鉴定的蛋白质的功能主要涉及细胞周期调控、代谢和信号转导等。从结果中看,差异表达蛋白的数量在12小时组达到最多,而24小时组不仅数量最少而且改变的幅度都比较小。这说明细胞对环境有毒刺激的应激反应可能主要集中在12小时左右或以内,在此后更长的时间(如24小时左右)细胞已经逐渐恢复并度过应激状态了。3.结合低浓度MNNG处理细胞后培养上清的蛋白质组学分析结果,我们发现核型dUTP焦磷酸酶蛋白在细胞裂解总蛋白的差异蛋白图谱中发生下调,同时又出现在细胞外液中。结果的准确性经Western blot方法证明。提示该蛋白可以作为监测人群接触环境致癌物后有效的早期生物标记物。4.由于细胞在应对环境有害因素刺激时很多信号转导通路的激活及重要反应事件的发生都要通过细胞核,所以细胞核内蛋白的改变也是我们关注的重点之一。由于细胞总蛋白提取液中含有的大部分是胞浆内的可溶蛋白,而核蛋白因为相对丰度较低可能覆盖不全,因此我们又分析了低(0.25μM)、中(1μM)浓度MNNG处理后细胞核蛋白的差异图谱,并且采用了准确性更高、上样量更低的荧光差异双向凝胶电泳(2-D DIGE)技术。经过比对,我们发现共有24个蛋白点的含量发生了改变,其中18个蛋白点被成功鉴定。这些蛋白大部分属于14-3-3蛋白家族、异质性胞核核糖核蛋白(hnRNPs)家族和结构蛋白家族。值得一提的是,尽管低、中浓度MNNG处理后细胞总蛋白的差异图谱中共同的蛋白很少,但在核蛋白的研究中却发现24个差异蛋白点中有10个蛋白是相同的,这提示我们低、中浓度MNNG处理后细胞发生的核内事件中有共同之处。5.差异表达蛋白质的Western blot验证:从成功得到质谱鉴定的蛋白质中,选择RanGAP1、14-3-3β和14-3-3ε进行Western blot验证。结果表明Western blot分析得到的结果与蛋白质组学的结果基本一致,说明本实验中蛋白质组学的分析结果是可信的。主要结论:1.通过对暴露于化学致癌剂MNNG后哺乳细胞量效及时效反应的蛋白质组学研究,分别发现了85个和78个蛋白的表达量发生了改变,说明MNNG作用后细胞内发生了广泛而复杂的变化,有众多蛋白参与了应答反应,这些蛋白涉及到细胞的不同功能。2.研究发现仅有极少数蛋白有剂量依赖关系和时间依赖关系,说明不同浓度MNNG暴露及暴露不同时间后细胞应答反应机制是不一样的,高浓度MNNG作用后,细胞应答反应体系不是低浓度作用后的简单放大,存在更为复杂的致毒机制;不同浓度MNNG作用不同时间后,可能先后依次激活细胞内的不同通路来诱发其应答反应和产生毒性效应。3.结合低浓度MNNG处理细胞后培养上清的蛋白质组学分析结果发现的核型dUTP焦磷酸酶蛋白,可以作为监测人群接触环境致癌物后可能的早期生物标志物。4.对低、中浓度MNNG处理后细胞核蛋白差异图谱的进一步分析发现,14-3-3蛋白家族和异质性胞核核糖核蛋白(hnRNPs)家族发生了较为明显的改变。并且两个浓度的核蛋白差异图谱具有较大的相似性,这提示我们低、中浓度MNNG处理后细胞发生的核内事件中有共同之处。(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07-04-01)

陈小艳,张丽华[9](2006)在《化学致癌剂3’-甲基-4-DAB影响SD大鼠肝干细胞的增殖与迁移》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标记SD大鼠肝干细胞中OV6、CD34的表达,探讨肝干细胞与造血干细胞之间的关系。方法用化学致癌剂3’-甲基-4-二甲基氨偶氮苯(3’-methy-4-dimethylaminoazobenzen,3’-me-DAB)喂养SD大鼠4周,取大鼠肝脏,用免疫组化法标记卵圆细胞的特异性标记物OV6与造血干细胞标记物CD34在大鼠肝干细胞中的表达。结果汇管区靠近界板处卵圆细胞同时表达OV6与CD34,阳性细胞成簇状分布,主要集中在赫令氏管周围,并见OV6和CD34阳性细胞向肝小叶内迁移,散在分布于肝细胞索;在肝实质内还分布着大量的表达OV6与CD34阳性的单核样干细胞;在肝实质内还可见多个CD34阳性小集落,集落内或周围也可见少许单核样干细胞。结论3’-me-DAB刺激大鼠肝内卵圆细胞大量增生的同时,还可刺激骨髓造血干细胞增生并向肝内迁移与分化。(本文来源于《第叁军医大学学报》期刊2006年20期)

李红娟[10](2006)在《哺乳细胞暴露于化学致癌剂MNNG应答基因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单功能烷化剂N-甲基-N-硝基-N-亚硝基胍(MNNG)是一种在实验室中广泛使用的模式致癌物,常被用于研究在环境中广泛存在的N-亚硝胺类化学诱变剂和致癌剂作用机制,它能和DNA及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形成加合物(adduct),可导致染色体异常、姐妹染色单体改变、点突变以及细胞死亡,其引起的与突变有关的主要DNA损伤类型是O~6-甲基鸟嘌呤,这种损伤与多种肿瘤的发生密切相关。 我们实验室曾用特殊的突变检测系统,直接证明DNA损伤剂可在哺乳动物细胞诱发非定标性突变:首先用低浓度(0.2M)的短寿烷化剂MNNG(半寿期为1.1h)处理细胞2.5h后,继续培养24h,将重组有用作突变检测的靶基因supF tRNA的穿梭质粒pZ189转入细胞复制,发现在未受致癌物直接攻击的穿梭质粒中有较自发突变率高5倍以上的靶基因突变。这种突变并非在接受MNNG攻击以后立刻出现,而是具有时相依存性,在致癌物攻击后其发生率逐渐升高,在12h达最高峰,以后逐渐下降。且突变谱明显不同于由MNNG直接攻击引起的定标性突变,有其突变好发部位的序列特异性。 细胞在接触DNA损伤剂后,并非只单纯被动地接受攻击而出现DNA修饰(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06-05-01)

化学致癌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背景甘薯蛋白是一种从甘薯块根中提取出的kunitz型胰蛋白酶抑制剂。有研究表明,部分胰蛋白酶抑制剂对肿瘤的浸润和转移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而甘薯蛋白作为天然植物源性胰蛋白酶抑制剂,也被发现有一定程度的肿瘤抑制作用。研究表明甘薯蛋白能明显抑制人结肠癌SW480细胞的增殖和浸润,同时有研究人员发现甘薯蛋白能通过下调Akt/GSK-3通路的信号传导,从而诱导人类舌癌细胞凋亡目的探讨甘薯蛋白对多种动物模型中化学致癌剂诱导的结直肠癌的抑制作用,建立肥胖结直肠癌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化学致癌剂论文参考文献

[1].傅友,许可,李江,孙树洋,张志愿.化学致癌剂4-NQO饮水法诱导小鼠口腔鳞癌模型的建立[J].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2019

[2].国鸽,张靖杰,李鹏高.甘薯蛋白对化学致癌剂诱导的肥胖动物结直肠癌的抑制作用研究[C].中国营养学会第十叁届全国营养科学大会暨全球华人营养科学家大会论文汇编.2017

[3].张水莲.组蛋白修饰参与化学致癌剂MNNG和MNU诱发人胃粘膜上皮细胞恶性转化的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16

[4].侯敏,黄健清,戴丽军.化学致癌剂诱发的小鼠肺癌模型及应用研究[J].医学综述.2015

[5].邹丽辉.化学致癌剂诱导大鼠食管癌模型的系统调控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1

[6].信波.肿瘤转移相关蛋白MTA1在化学致癌剂诱发小鼠肝癌过程中的表达与意义[D].第四军医大学.2011

[7].徐磊,吕宾,俞林峰.温郁金提取液对化学致癌剂致大鼠胃癌的预防作用[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7

[8].沈静.从蛋白表达谱的改变研究化学致癌剂MNNG诱发细胞应答反应的量效及时效关系[D].浙江大学.2007

[9].陈小艳,张丽华.化学致癌剂3’-甲基-4-DAB影响SD大鼠肝干细胞的增殖与迁移[J].第叁军医大学学报.2006

[10].李红娟.哺乳细胞暴露于化学致癌剂MNNG应答基因鉴定[D].浙江大学.2006

标签:;  ;  ;  ;  

化学致癌剂论文-傅友,许可,李江,孙树洋,张志愿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