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2002——2002年中国IT行业信心调查

IT2002——2002年中国IT行业信心调查

一、IT2002——中国IT业2002年信心调查(论文文献综述)

郭诗鸣[1](2011)在《珊友文具有限公司经营战略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珊友文具有限公司是粤东一家中等规模的民营企业,主要生产各类办公文具产品和学生学习使用的纸类文具产品。珊友文具有限公司从诞生到成长壮大是一个粤东民营企业的缩影,从一个很不起眼的小家庭作坊,经过了二十多年的发展,到2008年销售额高达650万美金的中等规模的民营企业,其高速发展的速度谱写了粤东民营企业灿烂的篇章。从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珊友文具有限公司的核心业务还是附加值甚低的为海外客户提供OEM服务这一环,其自身的“珊友”品牌产品在海内外市场占有率极低。与此同时,公司高速发展和其企业内部存在的家族式管理极不相称,现代化的企业管理讲究的是文治而非人治,现代化的企业竞争是人才的竞争。所以,珊友文具有限公司既有其成功的经验,也有其失败的教训。本文通过对珊友公司的历史追溯,对该公司的内部、外部经营环境和其所拥有的内部和外部资源做详尽的分析,运用了战略学、营销学和人力资源学等理论,总结出珊友文具有限公司的经营存在这些问题:自身品牌管理过于粗放,没有依托国内市场的大环境制定内销策略,投放相应的人力、物力占领国内市场;公司家族式管理氛围浓烈,不能吸引得力的才俊参与公司的经营;公司的研发技术水平低,只能做市场的追随者;公司内部生产管理水平低,造成极大的人为浪费,增加了企业运营成本;公司没有制定与其自身经营相匹配的经营战略不能有效规避经营风险等。为了解决珊友公司经营存在的疑难问题,适应现代化企业发展的需要,笔者在论文中为上述问题分别提出了解决方案。战略是公司经营的灵魂,珊友文具有限公司之所以会步入经营困境,很大的原因是因为该公司没有长期的、科学的和与之实力相匹配的经营战略。在对该公司的具体情况作出详细分析以后,我为该公司制定出了明确的经营战略意图、战略宗旨、战略选择和战略目标。有了清晰的经营战略以后,才能做出经营策略调整。

段炼[2](2009)在《三峡区域新人居环境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全球化浪潮彻底改变了传统的区域研究与区域规划理论框架;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的国内外新一轮“区域规划”或“城市地区(城市群、都市圈)发展战略研究”等行动,从实践方面也宣示了原有的国家/行政区区域层级体系已为当今以空间功能结点为枢纽、以流的通道为关联、以流量的大小为主辅的城乡经济社会网络体系逐渐取代这一趋势的出现。因此,作为区域空间功能结点的各级各类城镇建设,其向外辐射影响的规模大小、职能强弱及其空间联结完善度已超越传统的向内统一认知的空间完形、景观多样和人们心理行为感知度而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与此同时,世界性的城镇化进程对于区域自然资源、人类居住环境和城乡空间单元等物质形态也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并产生了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居住拥挤、城乡冲突加剧等经济社会发展问题。两大因素的综合作用导致了人居环境科学的诞生,并相应产生了全球、区域、城市、社区、建筑五大层级的人居环境建设体系。其中,区域人居环境建设的核心内容就是快速城镇化进程中的区域城乡人居环境的建设及其所涉及到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PRED)之间的关系协调,即以城镇化的区域推进所涉及到的人口、产业和空间三大问题为导向进行综合融贯的研究,以实现区域人地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论文关于三峡区域新人居环境建设的选题研究即是由此产生。三峡区域是三峡工程建设而形成的一个特定区域,其优良人居环境建设的质量事关三峡工程巨大防洪、发电、航运等综合效益的发挥。经过十余年的举国投入和区域人民的艰苦奋斗,三峡区域已完成了相关的工程建设和移民迁建任务;但欠发达的经济社会发展特点和严酷的资源环境条件构成区域人居环境建设进一步“提速提挡”的瓶颈,而且随着国家投入的结束和主体功能区定位的确立使三峡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压力骤增,也使其区域人居环境建设面临新的战略选择。因此,论文结合我国统筹区域发展的战略指向,总结和梳理了城市规划学、地理学、人口学、经济学和区域资源环境等学科的最新动向,以快速城镇化进程中的区域人居环境建设实践为核心,构建了三峡区域新人居环境建设的人口、产业、空间“三位一体”分析框架;同时,论文采用史论文案法对三峡区域人居环境建设的历史进程进行了纵向梳理,并结合横向的区域人居环境建设现状调查,完成了“资源环境容量制约下的人口再分布指引缓解人地矛盾”、“结构优化基础上的特色产业集群建设破解产业空虚化”、“基于地域格局特点的快速城镇化进程重组城乡空间结构”三方面的新人居环境建设策略提出。第一,人居环境建设的核心是人,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区域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的支撑,而城镇化推进的本质特征即是城乡人口的迁移与再分布,因此区域人居环境建设的核心内容就是依据人口容量确立人口再分布指引策略。论文结合三峡地域开发背景中的人口增长及空间分布进程,在阐明三峡区域人地矛盾历史源流的基础上,运用相对值评价模型完成了三峡区域区县人口空间分布的合理性评价;同时,论文分析了三峡区域城镇化的进程与特征,并通过各区县城镇化发展与其人口容量之间的协调度指数计算,提出了人口集聚区、稳定区和疏散区中各区县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的人口再分布指引策略。第二,经济增长是人居环境建设的内在要求,也是欠发达地区摆脱贫困进入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而城镇化进程也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密不可分,因此区域人居环境建设的重要目标就是在市场的竞争中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及其竞争力的提升,并最终实现经济的高效增长。论文以三峡区域资源禀赋和历史时期产业发展的分析入手,在对现状产业空虚化与结构同质化现象分析的基础上,讨论了工业化进程中的区域主导产业选择及产业结构优化的基本对策,并结合区县特色产业园区的建设实践提出了构建区域产业集群的建议和空间布局结构。第三,城镇化的推进与城乡人居环境的建设与空间结构的演进紧密相关,因此空间资源既是区域人居环境建设的载体,其结构构型也是区域人居环境建设状态的指示器。论文结合三峡区域城乡空间结构形成与演变的自然基础与历史进程,在对其区县城镇化空间分异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峡西、峡中和峡东三地带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的重组策略;并在整合三地带空间结构重组的“V”型—“W”型—“U”型模式演进序列基础上编制了三峡区域空间的发展战略构想。三峡区域的新人居环境建设研究,是对三峡区域转型期人居环境建设的尝试性探索,其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对于中国大多数的欠发达地区来说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因此,论文最后以区域人口再分布方案及相关区县产业集群建设和空间结构重组案例,冀望对区域人居环境建设的内容框架体系作进一步的完善。

叶建伟[3](2009)在《网络咨询服务的意义》文中认为互联网是21世纪信息传递与获得的主要渠道,它为我们创造了信息资源全球化和网络化的可能。当今社会产生了对信息完整性、有效性和及时性的迫切需要。网络咨询机构利用自身专业化和规模化优势,一方面通过对信息的加工、分析和处理,为互联网企业提供可靠的信息依据与技术保障;另一方面,通过对信息来源、信息内容和信息容量的个性化加工,为信息消费者提供个人查询难以实现的网上服务。

阮伟龙[4](2007)在《现代咨询业可持续发展的思路》文中研究说明现代咨询业发展势头迅猛,服务内容广泛尽管数据表明,随着国民经济经济的高速增长,我国咨询业业绩逐年有较大幅度的攀升。但咨询业的现实环境,尚处于初级产业形态,经营方式较为原始;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必须用新的知识和现代化的手段武装自己,改进咨询的技术方法,要按照市场发展和创新的要求来调整自己的发展思路、拓展自己的服务领域,创新服务模式,从根本上提高咨询企业的服务能力,走诚信自律、品牌服务之路,使咨询业在不断变化、不可预测的经营环境中提高应变能力,从而实现现代咨询业可持续发展。

郏建青[5](2007)在《农产品加工企业利用创业投资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研究农产品加工型企业利用创业投资为主题,通过对创业投资的特点、农产品加工型企业的发展现状以及相关案例的分析,对农产品加工型企业利用创业投资的条件、经验与贡献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首先对创业投资的内涵、特征、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和创业投资的运作机制进行了详尽的介绍,归纳出创业投资的基本性质、作用。指出创业投资不仅支持高新技术产业,而且支持一切具备高成长潜力的产业和企业。在此基础上概括出了创业投资的主要功能。同时,结合农产品加工型企业的特点,指出了创业投资功能对于促进农产品加工型企业发展的作用和意义,这是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其次,对我国农产品加工型企业的特点和创业投资发展的实践进行双向考察,指出了当前我国农产品加工型企业引进、利用创业投资面临的有利条件,由此构成了本文研究的实践基础。再次,对农产品加工企业利用创业投资的三个经典案例进行剖析,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素材。接着,在分析已经引入创业投资的农产品加工型企业基本情况的基础上,对农产品加工型企业的经营状况、经营特点、特殊贡献、成功经验、存在问题以及创业投资对农产品加工型企业的影响等方面,提出自己的看法。最后,提出了进一步扩大农产品加工型企业利用创业投资的思路和建议:一方面,实施制度创新,为利用创业投资建立制度保障;另一方面要加强技术创新,提高农产品加工型企业利用创业投资的竞争力。

李虹霖[6](2006)在《基于创业视角的民营企业成长规律研究》文中提出本文由十章内容构成。第一章是绪论部分,在阅读和综述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总结了国内外关于民营企业及企业成长的研究现状,确定了论文的研究结构和技术路线。第二章,企业成长理论研究,包括主流的经济学理论、企业的生命周期理论、演进理论、企业战略模型及其他相关理论。第三章,我国民营企业创业概况分析。第四章,我国民营企业创业环境研究,对GEM所提出的创业环境要素进行了研究,然后对我国创业环境的现状进行了研究,最后运用13个城市的调查报告,运用聚类的方法对我国主要城市创业环境进行了实证研究。第五章,用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分析了创业资源配置的含义、原则和功能。从宏观角度探讨了民营企业创业资源配置的目标和创业资源区域集群化配置的基本方式,结合创业过程中创业资源的需求特征和投入特点,研究了创业资源企业组织的一般路径,分析了创业资源配置中政府的作用。第六章,根据企业规模和所处的发展阶段对民营企业进行划分,包括初创期和小规模民营企业的内部管理体制、企业家族化阶段的内部管理体制、家族企业化阶段的内部管理体制、公司制民营企业的内部管理体制进行具体分析,使得我们对民营企业内部管理体制的发展规律有一个清晰的认识。第七章,从企业家角度对我国民营企业的成长进行了研究,分析我国转型时期民营企业家成长的特点,并对我国民营企业家成长环境进行了系统分析,从中挖掘出企业家成长环境的规律和环境的变化轨迹。第八章,对我国民营企业创业战略(产业整合战略)进行了研究。第九章,本章分别从三个创业发展水平层次的区域中选择一个具有代表性的企业作为案例进行研究,来分析中国民营企业成长规律。最后,系统总结了本文的研究成果,并对未来的研究内容进行了展望。

吕洪霞[7](2005)在《中国家族企业制度创新研究》文中提出家族企业是出现最早的企业形式,也是当代企业群体中数量最为庞大、内部结构与关系最为复杂、规模差异最大的一种企业形态,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模式。在我国,改革开放之后迅速崛起、已经表现出强大活力的民营企业,其中的大多数在形式上就是家族企业。这些家族企业不仅在我国当前的国民经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且从长远的发展来看,也将是我国市场经济发展中不可忽视的重要企业群体,也关系着我国的社会发展与文化的进步。由于特定的历史和文化因素的影响,我国现代意义上的家族企业的发展历史短暂,规模不大,技术落后,“富不过三代”的现象表现得格外突出,尤其是加入WTO 给家族企业带来更为严峻的竞争态势。家族企业由于其自身的特定条件,生存具有很多的困惑,壮大有着很多的“瓶颈”,发展面临众多的矛盾,它们期待着理论上的探讨、解答和指导。正如美国学者吉尔伯特·罗兹曼所说,家庭和血缘有一切理由能构成研究现代中国的第一主题。因此对中国家族企业问题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本文旨在考察我国家族企业内部和外部制度现状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历史和文化特点,借鉴国外经验,探寻适宜中国家族企业持续发展的制度创新思路,为家族企业制度创新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从而更有力地促进我国民营经济和家族企业的快速健康发展。从上述研究目的出发,本文以制度经济学分析方法为基础,综合运用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分析工具,采用了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动态分析与静态分析相结合、微观分析与宏观分析相结合、问卷调查与个案访谈相结合等多种方法,在全面考察和分析中国家族企业制度历史和现状的基础上,从产权制度、企业治理结构、创新主体、创新动力和效率等角度对中国家族企业制度创新的合理取向和模式进行了探讨,最后提出了中国家族企业制度创新的战略构想和可行方案。第一章,导论,在综述国内外研究现状,明确研究目的和意义的基础上,提出了本文的基本思路、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第二章,家族企业与制度创新,在综合吸收国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什么是家族企业提出了自己的界定:它是以家庭(或家族)契约关系为基本纽带,以家庭(或家族)成员掌握企业所有权或经营控制权为基本手段的经济组织。它包括从所有权与控制权不

周松兰[8](2005)在《中日韩制造业竞争力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制造业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永恒的产业,也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基石。制造业竞争力的强弱决定一个国家的发达程度和该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中国、日本、韩国是东亚经济圈中制造业实力最强的三个国家,其制造业发展态势集中反映了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之间的制造业竞争关系,三国间制造业竞争力的梯度层次透视出世界制造业总体分工体系的缩影。通过对三国制造业发展的历史演变尤其是现实比较,更清楚地看到我国制造业发展的优势、差距和应向日韩学习借鉴的经验,研究后进国家发挥后发优势以学习效应缩短与先进国家差距的规律性,不仅对于中国制造业竞争力与发达国家、新兴工业国的比较研究具有代表性的意义,还可正确把握与日韩的竞争关系,加速提高我国制造业竞争力。 本文坚持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生产力决定作用的基本观点,以比较优势论和竞争优势论为理论基石,运用产业经济学、竞争力经济学尤其是世界经济理论等方面的基本原理,采用了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相结合、制造业具体行业分析与制造业总体分析相结合、国别分析与三国综合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较系统全面地分析了中日韩制造业竞争力并做出基本判断,在此基础上总结所得到的启示,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是研究的立场角度创新。目前在国内还没有专门针对中日韩三国制造业竞争力综合研究的文献,而日韩的相关研究都是站在本国的立场上应对中国崛起的分析和对策,本文则立足中国视角,专门针对中日韩三国制造业竞争力进行了分行业和整体综合实证分析。 二是研究的分析方法创新。已有的涉及中日韩制造业竞争力的相关研究,大都限于现实静态竞争力的比较,而且多数是局部行业尤其是本国的一些支柱产业竞争力的比较,而本文从三国各自制造业历史演进的纵向动态比较出发,与横向静态比较相结合,既分行业也有制造业整体分析。 三是研究的内容观点创新。第一,本文认为,经济发展水平相差悬殊的国家之间进行制造业竞争力比较时,动态竞争力应重于静态竞争力,所以在中日韩三国制造业竞争力比较中,对我国来说更重要的是动态竞争力。第二,本文认为,造成中日韩三国制造业现实竞争力巨大差距的主要原因,在某种层次上决定于三国的学习效应不同。第三,本文认为,日韩制造业增长减缓的重要原因在于脱工业化的阶段性,而不是所谓由于对外直接投资尤其是对中国过度投资造成的“产业空洞化”。第四,本文认为,一国制造业总体竞争力实质上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决定的,而高度集中体现为制造业结构层次的高低。在中日韩制造业分工体系中,日本定位于资本物品、韩国定位于中间物品、中国定位于最终消费物品的制造业结构层次限定了其现实竞争力的强弱。

盛希诺[9](2004)在《中国风险投资机构投资及管理行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风险投资作为一种新兴的投资行业,它在各国的国民经济发展,特别是高科技产业发展和创造新的就业机会方面都起到了非常重大的作用。在我国,风险投资行业经过几个阶段的发展,已经进入了初步调整、理性投资的阶段。主要方法:论文采用实证的方法,利用科技部2003年对于中国风险投资事业发展情况进行普查所收集的数据,借鉴国外相关研究成果,对我国的风险投资机构的投资及管理行为规律和特点进行归纳和总结。对于原始数据,按照投资项目所处的阶段、风险投资机构的管理经验、风险投资机构的规模和风险投资机构主要资本来源构成情况进行分类,讨论并检验不同类型风险投资机构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决策因素偏好和投资以及管理行为的差异。同时结合对于风险投资的地域集中性,宏观政策规范和支持进行分析,讨论其风险投资事业发展的影响。本文共进行了三个典型案例的研究,通过对于案例的研究,进一步从事实上说明不同风险投资机构之间行为存在的差异。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不同的阶段偏好下,风险投资机构在投资决策过程中偏重不同的决策依据;2、在管理能力、资本能力、项目识别能力以及其他方面能力的差异,导致了最终各类风险投资机构在投资决策和投资后管理行为上的不同偏好和不同特征;3、不同的地区和宏观政策环境也对风险投资机构的投资及相关行为产生了重大影响。另外,将我国的风险投资机构归纳为5个类型,分别是:倾向于早期项目、管理经验偏弱、较少参与风险企业管理、规模中等的政府控股、国有独资企业控股的风险投资机构;倾向于中后期项目、管理经验中等、管理参与度中等、规模较大的上市公司控股的风险投资机构;无明显阶段偏好、管理经验中等、实行松散型管理、规模较小的金融机构控股的风险投资机构;偏好早期项目、管理经验强、管理参与度两极分化、规模较大的外资风险投资机构;偏好早期项目、管理经验强、管理参与度中等、规模很小的民间风险投资机构。同时,针对研究结论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本文利用大量的实证数据对我国风险投资机构的行为进行了归类,丰富和充实了我国对于风险投资的研究成果。

王习农[10](2004)在《开放经济中企业跨国并购研究》文中指出当今世界,跨国并购浪潮席卷全球,一方面加速经济全球化步伐,另一方面加速其自身发展,两者相互促进,共同推动着全球经济向自由化、开放化发展,而任何国家在这一国际大趋势下无动于衷都无异于自甘落后。作为发展中的大国,我国正处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重要时期,而加入WTO,又为我国面向全球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同时,也给我国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因此,在跨国并购大潮下,我国企业如何确立新的发展战略,我国政府如何应对,从而抓住机遇、直面挑战、走向开放,将是当前必须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本文正是以开放经济中增强我国企业竞争优势为主线,通过建立市场综合竞争优势理论全面研究当前跨国并购大潮下我国企业发展战略和政府行为取向问题。全文共分七个部分。导论:主要是在说明论文选题背景和国内外跨国并购研究现状的基础上确立本文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同时,简要说明全文的主体结构和框架构思以及所采用的研究方法,明确本论文主要创新之处。 第一章,跨国并购实践及理论:以经济全球化为背景,指出当前国际资本流动新趋势,即国际投资以跨国并购投资为主。同时,在总结全球跨国并购实践的基础上,界定开放经济内涵,给出跨国并购概念,分析跨国并购实质,梳理当前国际上关于跨国并购动因的微观理论和宏观理论(以国内企业并购理论和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为基础)并进行综合评价,旨在吸收利用并加以创新。本章对跨国并购和跨国新建两种FDI方式加以比较,进而说明在总体上跨国并购优于跨国新建而成为国际直接投资主要方式的原因。第二章,市场综合竞争优势理论(MCCAT):市场综合竞争优势理论是在评价利用国际各种跨国并购理论的基础上实现的一个理论创新,目的在于架构解释跨国并购动因的一个相对统一的理论。本章核心观点在于:企业并购的动因是企业试图利用自身竞争优势通过企业并购或跨国并购去获取更大的市场竞争优势,以使企业获得长期发展和持久利润。本理论以企业客观存在市场竞争优势为前提,提出市场综合竞争优势概念和函数,分析形成市场综合竞争优势的作用机理,探讨企业核心竞争优势的构成、作用和选择方法,并以此为指导结合我国实际,确立我国企业在跨国并购时代所应采取的发展战略:以提高企业竞争力为战略目标,以增强企业核心竞争优势为战略重点,以合作性战略、进攻性战略、防御性战略、宏微观环境相协调战略为战略方式。以下四章则以我国企业在跨国并购时代所应采取的发展战略为指导分别展开论述。第三章,外国企业并购中国企业:本章以合作性战略为指导,在归纳我国企业客观存在的市场竞争优势的基础上,分析外国企业并购我国企业的动因和现状,指出我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从而把国有企业改革放在经济全球化大环境中重新定位,进而提出我国企业<WP=4>制度和机制创新的构想。同时强调在外资并购大举进攻的挑战下,我国企业必须加快自身并购进程,快速形成规模经济的必然趋势。在知识优势日益成为企业核心竞争优势的前提下,我国企业经营战略必须作相应调整。最后,阐述通过打造我国企业竞争优势构建我国产业竞争力进而塑造国家竞争力的问题。第四章,中国企业并购外国企业:本章以进攻性战略为指导,在分析中国企业并购外国企业动因和现状的基础上,着重指出我国企业如何利用自身竞争优势在国际市场获取更大竞争优势的策略和技术问题,并对如何促进中国企业并购外国企业,推进中国企业国际化提出相应对策。第五章,跨国并购与企业外部环境:本章以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相协调战略为指导,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同时注重从本国实际出发,针对目前我国企业跨国并购宏观层面存在的问题,着力从政府管理、法律、金融和市场等四方面探讨如何为开放经济中我国企业构建市场综合竞争优势,积极参与跨国并购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第六章,跨国并购与经济安全:本章以防御性战略为指导,重点论述跨国并购中的国有资产流失防范、企业跨国并购防御、民族经济安全、国家安全和其他国际风险防范与控制等几方面内容,旨在从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树立风险防范和经济安全意识,进一步保护和提高我国企业国际市场竞争力和国家竞争力。研究表明,在跨国并购大潮下,我国只有适应开放经济的要求,通过主动引进外资并购和走出去并购国外企业,通过重塑宏观环境为企业创造良好外部运行条件,不断增强经济安全意识,从而面向世界、面向开放、面向未来,确立新的企业发展战略并相应调整和改革,积极打造企业、产业和国家竞争力,才能快速赶超世界发达国家。

二、IT2002——中国IT业2002年信心调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IT2002——中国IT业2002年信心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珊友文具有限公司经营战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的背景
        1.1.2 选题的意义
    1.2 文献综述
    1.3 论文的结构、研究思路和方法
        1.3.1 论文的结构
        1.3.2 研究思路
        1.3.3 研究方法
第二章 珊友文具有限公司的发展历史
    2.1 粤东民营企业发展的历程
        2.1.1 潮汕家庭作坊的来龙去脉
        2.1.2 从家庭作坊到民营企业的变迁
    2.2 珊友文具有限公司发展的四个阶段
        2.2.1 第一阶段-- 小家庭作坊时代
        2.2.2 第二阶段-- 大家庭作坊时代
        2.2.3 第三阶段-- 艰难的成长历程
        2.2.4 第四阶段-- 蛋糕做大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珊友文具有限公司内部环境分析
    3.1 行政管理状况
        3.1.1 组织架构的变迁
        3.1.2 行政管理出现的一些问题
    3.2 家族式管理对珊友公司的双面作用
        3.2.1 正面作用
        3.2.2 负面作用
    3.3 珊友文具有限公营销管理状况
        3.3.1 核心营销业务运作流程
        3.3.2 公司核心业务的优缺点分析
    3.4 珊友公司的资源分析
        3.4.1 有形资源分析
        3.4.2 无形资源分析
        3.4.3 公司资源存在的问题
    3.5 珊友公司的能力分析
        3.5.1 生产能力
        3.5.2 营销能力
        3.5.3 技术能力
        3.5.4 采购能力
        3.5.5 人力资源管理能力
        3.5.6 公司管理能力不足点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珊友文具有限公司外部环境分析
    4.1 宏观环境对文具行业的影响
        4.1.1 政治因素
        4.1.2 经济因素
        4.1.3 社会文化因素
        4.1.4 科技因素
        4.1.5 环保因素
        4.1.6 法律因素
    4.2 中国文具行业的特点和汕头地区竞争对手分析
        4.2.1 中国文具行业特点
        4.2.2 汕头文具行业的发展历史
        4.2.3 汕头文具行业的现代布局
        4.2.4 汕头地区文具行业竞争对手分析
    4.3 波特五力模型分析文具行业竞争结构
        4.3.1 新进入者的威胁(进入障碍)
        4.3.2 购买方的议价能力
        4.3.3 替代品的威胁
        4.3.4 供应商的议价能力
        4.3.5 同行企业之间的竞争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珊友公司经营战略
    5.1 公司经营环境 SWOT 分析
    5.2 公司经营战略制定
        5.2.1 公司的战略意图
        5.2.2 公司的战略宗旨
        5.2.3 公司的战略选择
        5.2.4 公司的战略目标
    5.3 策略调整
        5.3.1 经营策略调整
        5.3.2 国内市场的营销策略调整
        5.3.3 国内营销手段
        5.3.4 国外市场的营销策略的组合
        5.3.5 实施新策略建议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2)三峡区域新人居环境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问题提出
        1.1.1 选题背景
        1.1.2 问题提出
        1.1.3 选题意义
    1.2 相关概念界定
        1.2.1 三峡区域
        1.2.2 快速城镇化
        1.2.3 区域人居环境
        1.2.4 人口再分布
    1.3 区域人居环境建设研究述评
        1.3.1 区域人居环境建设相关理论研究
        1.3.2 区域人居环境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1.3.3 三峡区域人居环境建设研究
    1.4 研究目的、方法与框架结构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方法
        1.4.3 论文框架结构
2 三峡区域新人居环境建设模式建构
    2.1 “三位一体”的区域人居环境建设框架
        2.1.1 三峡区域人居环境建设现状
        2.1.2 区域人居环境建设的“三位一体”分析框架
    2.2 区域人口空间过程
        2.2.1 城镇化进程中的人口迁移与再分布
        2.2.2 人口空间再分布路径
    2.3 区域产业空间组织
        2.3.1 工业化进程中的产业结构优化
        2.3.2 区域产业空间组织模式
    2.4 区域空间结构重组
        2.4.1 城乡地域变迁中的空间结构演进
        2.4.2 区域空间结构重组途径
    2.5 小结:三峡区域新人居环境建设的几点理论认识
3 三峡区域人口迁移与空间再分布
    3.1 人口的动态发展特征
        3.1.1 地域开发与建制沿革
        3.1.2 人口发展简述
        3.1.3 移民主导下的三峡人口发展特征
    3.2 人口空间分布特征
        3.2.1 人口空间分布
        3.2.2 人口分布与自然环境、经济发展因素的相关性
        3.2.3 人口分布的合理性评价
    3.3 城镇化发展进程研究
        3.3.1 三峡区域城镇化历史
        3.3.2 现状城镇化水平分析
    3.4 三峡区域人口再分布指引
        3.4.1 城镇化发展指数研究
        3.4.2 人口容量指数研究
        3.4.3 基于城镇化与人口容量协调发展上的人口再分布指引
    3.5 小结:三峡区域人口迁移与空间再分布的几点结论
4 三峡区域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优化
    4.1 资源禀赋与产业发展
        4.1.1 资源条件分析
        4.1.2 历史进程分析
        4.1.3 产业发展与生态变迁
    4.2 产业结构现状与发展趋势
        4.2.1 产业结构的现状特征
        4.2.2 产业结构面临的主要问题
        4.2.3 产业结构的发展趋势
    4.3 产业结构优化
        4.3.1 产业结构优化方向及重点领域
        4.3.2 区域主导产业的选择
        4.3.3 产业结构优化的基本对策
    4.4 产业集群的发展与空间布局
        4.4.1 产业集群形成的区域环境因素
        4.4.2 产业集群发展分析
        4.4.3 产业集群的空间布局
    4.5 小结:三峡区域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优化的几点结论
5 三峡区域城乡演进与空间结构重组
    5.1 城乡空间结构的形成与演变
        5.1.1 空间结构形成的自然基底
        5.1.2 城乡关系演变历程
        5.1.3 城乡空间结构的形成与演变
    5.2 城镇化空间结构的现状问题
        5.2.1 城镇化空间分异现象
        5.2.2 空间结构现状特征
        5.2.3 空间结构问题分析
    5.3 城镇体系空间结构重组策略
        5.3.1 峡西地带空间结构重组策略
        5.3.2 峡中地带空间结构重组策略
        5.3.3 峡东地带空间结构重组策略
    5.4 人口功能区基础上的三峡区域空间结构重组
        5.4.1 界定人口功能区
        5.4.2 人口功能区演进模式讨论
        5.4.3 人口功能区演进基础上的三峡区域空间结构重组
    5.5 小结:三峡区域城乡空间演进与空间结构重组的几点结论
6 三峡区域新人居环境建设几个问题探索
    6.1 三峡区域人口再分布指引
        6.1.1 人口再分布的城镇化推进问题探析
        6.1.2 区县中心城区建设规模指引
    6.2 万州中心城市产业集群发展策略
        6.2.1 产业集群发展的现实基础
        6.2.2 特色产业集群的发展策略
    6.3 江津区域人居环境建设空间结构重组
        6.3.1 江津区域空间结构建设基础
        6.3.2 影响因子及区域空间结构重组
    6.4 小结:三峡区域新人居环境建设几个问题探索的几点结论
7 结论与启示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难点与创新点
        7.2.1 研究难点
        7.2.2 创新点
    7.3 研究不足与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三峡区域相关调查情况表
    B 论文数据处理基础数据表
    C.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主持及参与的科研 课题、获奖情况

(3)网络咨询服务的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网络咨询业的产生
2 网络咨询服务的类型及意义
3 我国网络咨询业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5)农产品加工企业利用创业投资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的目的
        1.1.2 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的有关研究
        1.2.2 国内的有关研究
        1.2.3 现有研究的不足
    1.3 研究内容与论文框架
        1.3.1 研究内容
        1.3.2 论文框架
    1.4 研究方法和几点说明
        1.4.1 研究方法
        1.4.2 几点说明
第二章 创业投资功能与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发展
    2.1 创业投资的概念、特征及其运作机制
        2.1.1 创业投资的概念
        2.1.2 创业投资的投资特征
        2.1.3 创业投资的投资运作机制
    2.2 创业投资的功能及其对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的作用
        2.2.1 融资与投资功能
        2.2.2 优化资源配置功能
        2.2.3 增值服务与企业培育功能
第三章 农产品加工企业利用创业投资的机遇分析
    3.1 我国创业投资事业迅速发展
    3.2 农产品加工业自身面临有利的发展时机
        3.2.1 农业结构调整为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拓展了空间
        3.2.2 农产品加工业已经具备较强的盈利能力
        3.2.3 创业投资已经介入农产品加工领域
        3.2.4 政府对农产品加工型企业的政策支持
        3.2.5 已经出现了数量巨大的农产品加工企业
第四章 农产品加工企业利用创业投资的案例分析
    4.1 案例一 山东中轩股份公司引入创业投资案例分析
    4.2 案例二 内蒙古蒙牛乳业公司引入国际创投资本的经验
    4.3 案例三 宁夏红与国际创投资本的合作
第五章 农产品加工企业利用创业投资的经验、作用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5.1 引入创业投资的农产品加工企业的主要特点
    5.2 农产品加工企业利用创业投资的经验
    5.3 创业投资对农产品加工企业的作用
    5.4 农产品加工企业利用创业投资中存在的问题
        5.4.1 利用创业投资的规模较小
        5.4.2 生产经营状况总体向好,个别企业经营困难
第六章 扩大农产品加工企业利用创业投资的对策
    6.1 实施制度创新,为利用创业投资建立制度保障
    6.2 加强技术创新,提高农产品加工企业利用创业投资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6)基于创业视角的民营企业成长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1章 绪 论
    1.1 论题的提出
    1.2 基本概念界定
    1.3 研究综述
        1.3.1 民营企业的研究述评
        1.3.2 企业成长理论研究述评
    1.4 主要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第2章 企业成长理论分析
    2.1 企业成长的理论
        2.1.1 主流的经济学理论
        2.1.2 企业的生命周期理论
        2.1.3 演进理论
        2.1.4 企业战略模型
        2.1.5 其他理论
    2.2 影响创业企业成长的关键问题
        2.2.1 创业企业成长的主要障碍
        2.2.2 创业企业成长障碍的分类
        2.2.3 影响创业企业成长的关键因素
    2.3 高速成长企业的特征
        2.3.1 创业企业的活力
        2.3.2 短命企业的症结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创业视角的我国民营企业发展现状分析
    3.1 基于创业政策环境的民营企业发展历程分析
        3.1.1 恢复及初步发展阶段(1979-1988 年)
        3.1.2 稳定发展及原始积累阶段(1989-1992 年)
        3.1.3 快速发展阶段(1993 年以来)
    3.2 我国民营企业创业的历史成就和经验总结
        3.2.1 民营企业创业的历史成就
        3.2.2 民营企业创业的经验总结
    3.3 当前我国民营企业创业活动的特征
        3.3.1 我国民营企业创业活动的现状
        3.3.2 我国民营企业创业活动的特征
    3.4 我国民营企业创业的模式及类型
        3.4.1 我国民营企业的创业模式
        3.4.2 我国民营企业创业的类型及各种类型的发展趋势
    3.5 民营企业创业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3.5.1 民营企业创业存在的问题
        3.5.2 促进民营企业创业的建议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我国民营企业创业环境研究
    4.1 创业环境要素构成以及各环境要素研究
        4.1.1 金融支持要素分析
        4.1.2 政府政策要素分析
        4.1.3 政府项目要素分析
        4.1.4 教育和培训要素分析
        4.1.5 研发转移要素分析
        4.1.6 商业环境和有形基础设施要素分析
        4.1.7 进入壁垒要素分析
        4.1.8 文化和社会规范要素分析
        4.1.9 创业机会与创业能力
    4.2 我国创业环境现状研究
        4.2.1 我国创业环境历史演进
        4.2.2 我国创业环境与其他GEM 成员国对比分析
    4.3 我国主要城市民营企业创业环境的实证研究
        4.3.1 聚类分析的指标选择
        4.3.2 聚类分析的对象
        4.3.3 民营企业创业环境的聚类研究
        4.3.4 各层次创业环境的特征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我国民营企业成长过程中的创业资源配置规律研究
    5.1 民营企业创业资源配置的内涵与原则
        5.1.1 资源配置的含义
        5.1.2 创业资源配置的内涵及原则
        5.1.3 创业资源配置的功能
    5.2 创业资源配置的目标和方式
    5.3 创业资源的企业配置
        5.3.1 创业过程的资源需求特征
        5.3.2 民营企业创业资源的组织
        5.3.3 民营企业创业资源的整合
    5.4 创业资源配置中政府的作用
        5.4.1 市场配置的局限
        5.4.2 政府在创业资源配置中调控的着力点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我国民营企业成长过程中的内部管理体制演进规律研究
    6.1 初创期和小规模民营企业的内部管理体制
    6.2 企业家族化阶段的内部管理体制
    6.3 家族企业化阶段的内部管理体制
    6.4 公司制民营企业的内部管理体制
    6.5 民营企业内部管理体制未来发展的新思路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我国民营企业成长过程中的企业家特征研究
    7.1 企业家与创业活动
        7.1.1 企业家及其分类
        7.1.2 企业家的性格特性分析
        7.1.3 企业家的素质与创业活动
    7.2 企业家对创业企业成长的影响因素分析
    7.3 我国民营企业家的成长环境分析
        7.3.1 影响企业家的环境因素
        7.3.2 我国民营企业家成长环境分析
    7.4 基于企业家因素的创业企业快速成长分析
        7.4.1 创业者的创业动机与企业家的成长欲望
        7.4.2 企业家在创业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重点
        7.4.3 合理的治理结构与企业家团队建设
        7.4.4 企业家应对超竞争环境的措施
    7.5 我国民营企业成长过程中企业家的特征
    7.6 本章小结
第8章 我国民营企业成长过程中的创业战略研究——产业整合战略
    8.1 民营企业产业整合的战略意义
    8.2 民营企业产业整合的模式
        8.2.1 基于企业能力提升的产业整合模式
        8.2.2 基于市场开拓的产业整合模式
        8.2.3 基于品牌延伸与运营的产业整合模式
        8.2.4 基于技术创新的产业整合模式
        8.2.5 基于资本运营的产业整合模式
        8.2.6 基于合作与共享的网络组织整合模式
    8.3 民营企业实施产业整合战略的基本思路
    8.4 本章小结
第9章 我国成长性民营企业案例研究
    9.1 “A 类区域”典型民营企业案例——万向集团(杭州)
        9.1.1 万向集团的创业背景
        9.1.2 万向集团创业发展历程
        9.1.3 万向集团创业战略研究
        9.1.4 万向集团国际创业战略研究
        9.1.5 结论
    9.2 “B 类区域”典型民营企业案例——联想集团(北京)
        9.2.1 联想集团企业家要素研究
        9.2.2 联想集团创业过程研究
        9.2.3 联想集团创业环境要素研究
        9.2.4 联想集团创业组织要素研究
        9.2.5 结论
    9.3 “C 类区域”典型民营企业案例——红嘴集团(吉林)
        9.3.1 红嘴集团创业背景
        9.3.2 红嘴集团创业发展历程
        9.3.3 红嘴集团创业战略研究
        9.3.4 结论
    9.4 本章小结
第10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10.1 研究结论
    10.2 论文主要创新点
    10.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件1
附件2
致谢
攻博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它成果
摘要
ABSTRACT

(7)中国家族企业制度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3 研究的基本思路及结构安排
    1.4 研究的视角、方法和途径
        1.4.1 研究的视角
        1.4.2 研究方法和途径
    1.5 研究的特色与创新
第二章 家族企业与制度创新
    2.1 家族企业的界定
        2.1.1 什么是家族企业
        2.1.2 家族企业的特征
        2.1.3 家族企业存在的合理性
    2.2 企业制度与家族制
        2.2.1 制度及其结构和功能
        2.2.2 企业制度
        2.2.3 家族制
    2.3 家族企业与制度创新
        2.3.1 制度创新与制度变迁
        2.3.2 家族企业制度的变迁路径
第三章 中国家族企业的产生、发展与现状分析
    3.1 中国家族企业的产生
        3.1.1 早期的徽商和晋商
        3.1.2 洋务运动催生中国近代家族企业
    3.2 中国家族企业的发展
        3.2.1 现代家族企业的萌生与起步(1984 年以前)
        3.2.2 家族企业的缓慢发展(1985-1991)
        3.2.3 中国家族企业的壮大(1992-至今)
    3.3 中国家族企业的现状
        3.3.1 家族企业的产权主体具有超经济性质
        3.3.2 中国家族企业股权结构的现状
        3.3.3 中国家族企业治理结构的现状
第四章 中国家族企业产权制度创新分析
    4.1 理论认识
        4.1.1 家族企业存在的产权理论基础
        4.1.2 产权清晰的内涵
        4.1.3 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合”与“分”
    4.2 中国家族企业的产权制度特征
        4.2.1 外部特征
        4.2.2 内部特征
    4.3 中国家族企业产权制度创新
        4.3.1 产权制度创新的需求分析
        4.3.2 产权制度创新的供给分析
        4.3.3 产权制度变迁的路径选择
        4.3.4 产权制度创新的实证考察——温州正泰集团的产权变革
第五章 中国家族企业治理结构创新分析
    5.1 家族企业治理结构
        5.1.1 基本观点
        5.1.2 家族企业治理结构的三环模式
        5.1.3 中国家族企业治理结构的理论分析
    5.2 家族企业的治理结构特征
        5.2.1 内部治理结构特征
        5.2.2 家族企业的外部治理结构特征
        5.2.3 发达国家的家族企业治理结构特征
    5.3 中国家族企业的治理结构创新
        5.3.1 家族企业治理结构的模式构建
        5.3.2 实现家族企业与委托代理机制的融合
        5.3.3 国际比较的启示
第六章 中国家族企业制度创新的主体分析
    6.1 制度创新主体
        6.1.1 企业家
        6.1.2 企业家性质
        6.1.3 企业家人力资本产权特征
        6.1.4 企业家与制度创新
    6.2 中国家族企业制度创新主体的成长机制
        6.2.1 企业家是一个动态成长的过程
        6.2.2 企业家成长过程中的三维机制
        6.2.3 企业家“企业生态系统”的“生存检验”
        6.2.4 三维机制与家族企业家的成长
    6.3 中国家族企业家的特征
        6.3.1 浓厚的“家族”情结
        6.3.2 具备企业家的素质
        6.3.3 融资能力体现多元化
        6.3.4 社会地位得到提升
        6.3.5 主体间的差异大,对制度创新的认识不同
    6.4 中国家族企业制度创新主体的作为
        6.4.1 提升个人素养,在企业中倡导科学用人机制
        6.4.2 立足企业,完善融资机制
        6.4.3 以家族企业家为中心,打造诚信机制
第七章 中国家族企业制度创新动力的分析
    7.1 动力因素
        7.1.1 管理创新是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的组织保障
        7.1.2 技术创新是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的物质条件
        7.1.3 国际化对制度创新的作用
    7.2 技术创新对中国家族企业制度创新的要求
        7.2.1 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关系的理论认识
        7.2.2 技术创新对制度创新的要求
        7.2.3 中国家族企业技术创新的特点
        7.2.4 中国家族企业基于技术创新的制度选择
    7.3 中国家族企业管理创新对制度创新的要求
        7.3.1 家族企业管理创新的特点
        7.3.2 基于流程的家族企业管理创新体系的构建
    7.4 国际化对中国家族企业制度创新的要求
        7.4.1 国际化对中国家族企业的影响
        7.4.2 中国家族企业面对国际化的制度创新
第八章 中国家族企业制度创新的效率分析
    8.1 企业制度创新与效率
        8.1.1 制度创新效率的概念
        8.1.2 制度安排的效率决定与制度效率递减规律
        8.1.3 制度创新效率的决定
    8.2 制度创新与公司治理绩效
        8.2.1 公司治理绩效:一个制度经济学的分析
        8.2.2 决定和影响公司治理绩效的制度环境分析
        8.2.3 家族企业公司治理的有效性及弊端分析
    8.3 家族制企业的制度适用边界
        8.3.1 决定家族制企业制度适用边界的主要变量
        8.3.2 家族制企业的制度适用边界模型
        8.3.3 家族制企业制度转换路径分析
        8.3.4 结论
第九章 推动中国家族企业制度创新的战略构想
    9.1 形成家族企业制度创新的长效机制
        9.1.1 家族企业制度创新的关键:家族企业家的自我突破
        9.1.2 家族企业制度创新的核心:建立现代企业产权制度
        9.1.3 家族企业制度创新环境:政府的角色
    9.2 中国家族企业制度创新的总体构想
        9.2.1 建立家族企业制度创新的基点
        9.2.2 实现家族企业制度创新的系统构想
    9.3 推进中国家族企业制度创新的实施方案
        9.3.1 选择有效的产权制度安排
        9.3.2 选择合理的企业治理模式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8)中日韩制造业竞争力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论题的提出与研究的意义
    二、中日韩制造业竞争力研究的现状与背景
    三、本文的创新之处
    四、研究的思路、框架及方法
第一章 竞争力研究的理论框架
    第一节 竞争力研究的理论综述
    第二节 竞争力研究的理论基石
    第三节 中日韩制造业竞争力评价指标及其理论意义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制造业及中日韩竞争背景分析
    第一节 制造业概述
    第二节 “世界工厂”的历史演进
    第三节 中日韩制造业竞争格局与背景分析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日韩纺织业竞争力比较分析
    第一节 纺织业的特点及中日韩竞争背景分析
    第二节 中日韩三国纺织业发展概况
    第三节 中日韩纺织业竞争力比较分析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日韩钢铁业竞争力比较分析
    第一节 钢铁业的特点及中日韩竞争背景分析
    第二节 中日韩钢铁业发展概况
    第三节 中日韩钢铁业竞争力比较分析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日韩造船业竞争力比较分析
    第一节 造船业的特点及中日韩竞争背景分析
    第二节 中日韩造船业发展概况
    第三节 中日韩造船业竞争力比较分析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中日韩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竞争力比较分析
    第一节 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的特点及中日韩竞争背景分析
    第二节 中日韩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发展概况
    第三节 中日韩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竞争力比较分析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中日韩制造业总体竞争力综合分析
    第一节 中日韩制造业生产效率分析
    第二节 中日韩制造业贸易竞争力分析
    第三节 中日韩制造业技术竞争力分析
    本章小结
第八章 启示及政策建议
    第一节 几点启示
    第二节 政策建议
中外文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后记

(9)中国风险投资机构投资及管理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研究背景、问题的提出
    1.1 风险投资概况介绍
    1.2 我国的风险投资发展情况
    1.3 研究问题、选题意义
    1.4 各章节主要内容
第二章 文献回顾
    2.1 风险投资决策模式的研究
    2.2 风险投资的人力资本开发研究
    2.3 政府在风险投资体系中的角色定位
    2.4 影响风险投资活动的宏观因素分析
第三章 研究问题
第四章 我国风险投资事业发展情况调查(
    4.1 我国风险机构总量和风险资本总量
    4.2 我国风险投资机构所投资项目所处阶段分布情况
    4.3 我国风险投资所投项目的行业分布
    4.4 我国风险投资对于风险企业投资后管理参与度
    4.5 我国风险投资机构的规模及管理资金情况
    4.6 我国风险投资单项投资规模
    4.7 我国风险投资地域偏好分布
    4.8 我国风险资本来源结构
第五章 我国风险投资机构行为的实证分析
    5.1 研究假设
        5.1.1 关于投资阶段
        5.1.2 关于VC管理能力和管理参与度
        5.1.3 关于风险投资机构规模
        5.1.4 关于资本来源
    5.2 数据形式介绍
    5.3 检验结果
        5.3.1 关于投资阶段的假设
        5.3.2 关于VC管理能力和管理参与度的假设
        5.3.3 关于风险投资机构规模的假设
        5.3.4 关于资本来源的假设
    5.4 进一步研究
第六章 对于其他影响风险投资行为因素的定性分析
    6.1 关于投资地域偏好
    6.2 政府对于风险投资发展起到的作用
第七章 案例研究
    7.1 时代创投:专业化的独立风险投资基金管理公司
        7.1.1 几年来的投资情况总结
        7.1.2 项目来源
        7.1.3 项目的筛选过程
        7.1.4 投资后管理
        7.1.5 资金来源
        7.1.6 具体投资案例
        7.1.7 对于TIV投资行为的总结
    7.2 联想投资有限公司:上市公司介入风险投资
        7.2.1 近年来的投资情况总结
        7.2.2 项目来源
        7.2.3 项目筛选过程
        7.2.4 项目投资后管理
        7.2.5 对于联想投资的投资行为总结
    7.3 中青投:政府资本介入风险投资
        7.3.1 两年来的投资情况总结
        7.3.2 项目来源
        7.3.3 项目的筛选过程
        7.3.4 投资后管理
        7.3.5 资金来源
        7.3.6 具体投资案例
        7.3.7 对于中青投投资行为的总结
    7.4 案例研究总结
第八章 研究结论、政策建议
    8.1 研究结论
    8.2 政策建议
        8.2.1 政府介入模式的变化方向
        8.2.2 政府介入风险投资的一般原则
        8.2.3 建立中国风险投资政府支持体系的指导思想和具体做法
    8.3 需要说明和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声明
附录:用于回归分析的部分数据
个人简历、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10)开放经济中企业跨国并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导论
    一、论文选题的背景
    二、国内外跨国并购理论研究现状与评述
    三、论文的实践意义
    四、论文的主体结构与框架构思
    五、论文主要创新之处
    六、论文采用的研究方法
第一章 全球跨国并购发展实践及理论
    第一节 经济全球化与跨国并购
        一、 经济全球化下国际直接投资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发动机
        二、 跨国并购成为国际直接投资的主要方式
        三、 全球跨国并购的发展及趋势
        四、 开放经济中的中国与跨国并购
    第二节 跨国并购的概念
        一、 企业并购
        二、 跨国并购
        三、 跨国并购类型、方式、模式与方法
    第三节 跨国并购实质分析
        一、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二、垄断资本主义及其发展
        三、资本国际化和经济全球化
        四、 从企业控制权转换和企业产权角度分析跨国并购实质
        五、 跨国并购实质概括
    第四节 跨国并购动因理论
        一、 跨国并购微观动因理论概括
        二、 跨国并购宏观动因理论概括
        三、 跨国并购微观、宏观动因理论简评
    第五节 以跨国并购与跨国创建之比较分析跨国并购效应
        一、跨国并购正效应分析
        二、跨国并购负效应分析
        三、跨国并购与跨国创建之间的选择
第二章 市场综合竞争优势理论
    第一节 市场经济与竞争优势
        一、 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
        二、 企业存在竞争优势的客观必然性
    第二节 市场综合竞争优势概念、函数及作用机理
        一、市场综合竞争优势概念及函数
        二、 市场综合竞争优势构成分析
        三、 市场综合竞争优势的作用机理--企业竞争优势双向转移
    第三节 企业核心竞争优势选择
        一、 企业核心竞争优势概念
        二、 企业核心竞争优势的选择
        三、 由知识要素形成的竞争优势将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核心竞争优势
    第四节 市场综合竞争优势理论评价
        一、以市场综合竞争优势理论对目前跨国并购理论和实践简释
        二、评论
        三、市场综合竞争优势理论对发展中国家企业参与跨国并购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第五节 市场综合竞争优势理论与中国企业发展战略选择
        一、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途径
        二、跨国并购时代我国企业发展的基本思路
        三、跨国并购时代我国企业发展战略
第三章 外资并购中国企业
    第一节 外资并购中国企业动因分析
        一、 外部因素
        二、 国内因素
        三、 中国企业竞争优势分析
        四、 对中国企业存在的竞争优势排序的统计考证
    第二节 外资并购中国企业的现状
        一、 外资并购中国企业的历史演进与发展趋势
        二、 外资并购中国企业的方式或类型
        三、 外资并购中国企业的特点
    第三节 外资并购与国有企业制度、机制创新
        一、 外资并购中的“表象并购”问题探析
        二、 外资并购下的国有企业制度创新
        三、 外资并购与国有企业运行机制创新
        四、 规范经营,提高效益
    第四节 外资并购与中国企业规模经济形成
        一、 西方国家内部企业间并购的作用及其经验借鉴
        二、 我国企业规模经济现状
        三、 企业集团合理规模的理论界定与途径选择
        四、 我国形成企业规模经济的政策取向
    第五节 知识并购与企业战略调整
        一、 知识经济时代与知识并购
        二、 知识并购的含义
        三、 外资对我国企业的知识转移与知识并购
        四、 调整企业战略,尤其经营战略,构建以知识优势为核心的竞争优势
    第六节 外资并购与产业结构优化
        一、 外资并购中国产业状况
        二、 调整我国外资并购政策与产业政策,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
        三、 未来外资并购我国产业趋势预测
        四、 在外资并购中逐步形成我国主导产业并相应提升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
第四章 中国企业并购外国企业
    第一节 中国企业并购外国企业动因分析
        一、 推动我国企业并购外国企业的主导动因
        二、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发展的有利环境
        三、 推动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利益驱动机制
        四、 外国企业的竞争优势
    第二节 中国企业并购外国企业现状
        一、 中国企业并购外国企业的历史演进与趋势分析
        二、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特点
        三、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面临的挑战
    第三节 目标公司的寻找及跨国并购操作
        一、 目标公司所在国宏观经济态势分析
        二、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对目标企业的审查
        三、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进入行业选择
        四、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进入地区选择或区位选择
        五、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一般程序
    第四节 促进中国企业并购外国企业,推进中国企业国际化
        一、 发达国家企业跨国成长轨迹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二、 企业层面上的对策措施
        三、 政府层面上的对策措施
        四、 保持清醒头脑,稳步跨国并购
第五章 跨国并购与企业外部环境
    第一节 跨国并购与政府管理
        一、 国外政府对跨国并购的规制与管理
        二、 我国对跨国并购的政策现状及问题
        三、 调整我国宏观规制管理政策应对跨国并购
    第二节 跨国并购与法律环境
        一、 发达国家法律与跨国并购
        二、 我国跨国并购法律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三、 构建和完善我国法律环境应对跨国并购
    第三节 跨国并购与金融环境
        一、 跨国并购中金融的作用
        二、 我国金融机构参与企业并购的优势及投资银行功能的重新定位
        三、 构建与跨国并购相适应的金融环境
        四、 我国金融机构积极支持我国企业并购外国企业
        五、 我国金融机构参与跨国并购的风险分析
    第四节 跨国并购与市场环境
        一、 积极培育和发展资本市场
        二、 推进外资并购的产权交易市场建设
        三、 培育和完善市场中介服务体系
第六章 跨国并购与经济安全
    第一节 国有资产流失风险与防范
        一、 国有资产流失风险
        二、 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的原因
        三、 国有资产流失的表现形式
        四、 防范国有资产流失的对策措施
    第二节 跨国并购与保护民族经济
        一、 跨国并购下“民族经济”概念重新界定
        二、 跨国并购中我国民族经济面临的风险
        三、 “外资有限并购论”或“外资适度并购论”
    第三节 企业跨国并购防御
        一、 企业跨国并购防御概念
        二、 企业跨国反并购原因
        三、 企业跨国反并购技术
    第四节 企业风险国际化与风险控制及管理
        一、 企业风险国际化
        二、 学习风险控制与管理技术
        三、 按照国际惯例管理海外企业
        四、 跨国并购国际化风险控制与管理的其他操作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四、IT2002——中国IT业2002年信心调查(论文参考文献)

  • [1]珊友文具有限公司经营战略分析[D]. 郭诗鸣. 华南理工大学, 2011(12)
  • [2]三峡区域新人居环境建设研究[D]. 段炼. 重庆大学, 2009(10)
  • [3]网络咨询服务的意义[J]. 叶建伟. 内江科技, 2009(08)
  • [4]现代咨询业可持续发展的思路[J]. 阮伟龙. 市场论坛, 2007(11)
  • [5]农产品加工企业利用创业投资对策研究[D]. 郏建青.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7(05)
  • [6]基于创业视角的民营企业成长规律研究[D]. 李虹霖. 吉林大学, 2006(10)
  • [7]中国家族企业制度创新研究[D]. 吕洪霞.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5(03)
  • [8]中日韩制造业竞争力比较研究[D]. 周松兰. 武汉大学, 2005(05)
  • [9]中国风险投资机构投资及管理行为研究[D]. 盛希诺. 清华大学, 2004(03)
  • [10]开放经济中企业跨国并购研究[D]. 王习农. 中共中央党校, 2004(03)

标签:;  ;  ;  ;  ;  

IT2002——2002年中国IT行业信心调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