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伦理论文-吴利妹

阅读伦理论文-吴利妹

导读:本文包含了阅读伦理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数字阅读,伦理失范,现状,对策

阅读伦理论文文献综述

吴利妹[1](2019)在《数字阅读伦理失范的现状及对策》一文中研究指出数字阅读的功利性和娱乐化导致阅读人文精神缺失、读图风气盛行和经典代读降低了阅读教化的目的、信息传播伦理的失范和读者自律性的减弱等,皆是数字阅读伦理失范的主要表现。究其原因,在于文化企业急于追求数字阅读经济价值忽略其人文情怀的塑造、后现代消费主义文化盛行和视觉文化的发展,以及大数据伦理的失范等。倡导读者在进行数字阅读时要坚持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原则,加强自律,培养高尚的阅读品格,各级文化主管部门要引导读者树立数字阅读伦理风尚,并以技术手段和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来构建以人为本的新数字阅读伦理,解决数字阅读伦理失范现象。(本文来源于《六盘水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徐明莺,李正财[2](2019)在《重构理解主体——艾丽丝·默多克的阅读伦理》一文中研究指出小说家、哲学家艾丽丝·默多克强调文学阅读的道德品性。文章以默多克对现代哲学自我概念的反思为进路,结合小说《黑王子》,分析默多克对理解主体的重构,从重构之由、之误、之路叁方面揭示默多克的阅读伦理。首先,重构理解主体始于默多克对存在主义和经验主义哲学刻画的还原性自我的批判。还原性自我在理解活动中表现为以自我为中心的读者,使理解活动成为个体意志的投射。其次,结构主义哲学彻底消解了实体性自我,构成了重构理解主体的误区。实体性自我不再,使得理解活动成为中性的语言符号借助读者显现自身的游戏。再次,重塑实体的、具有内在生命的自我概念是重构理解主体之路。默多克重塑的自我作为理解主体,在理解活动中对作者、作品、虚构人物和自身做出积极的道德判断,同时借助艺术作品消除自我、修正前在的道德判断,使得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和阐释成为个体读者的道德训练。(本文来源于《复旦外国语言文学论丛》期刊2019年01期)

陈聪[3](2019)在《希利斯·米勒的阅读伦理观阐释》一文中研究指出美国的文学理论家希利斯·米勒于20世纪后期提出了着名的阅读的伦理观,借此探讨文学对现实生活所产生的影响。米勒对阅读伦理的研究采用的是由内而外的路径,从语言记述功能与施为功能的矛盾关系的探讨开始,重点突出的是文学文本对现实的影响和改造,这有别于传统的对于文本伦理性的探讨,成为米勒对西方文论的独特贡献。(本文来源于《许昌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汤拥华[4](2019)在《我们需要怎样的阅读伦理?——回看罗蒂与艾柯、卡勒有关阐释限度的论争》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与艾柯、卡勒等人有关"阐释的限度"的论争中,罗蒂不仅以富于反讽性的论说策略对实用主义的阐释观做了生动的演绎,还通过一系列兼具力度与新意的论辩,将实用主义的哲学逻辑、文学诉求与政治考量渐次展开。其"阐释即使用"的主张提供了一条极有价值的思路:阐释的焦点不在限度而在目的和需要,因为后者关联着更大的难题,既是伦理难题,更是政治难题。(本文来源于《浙江工商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曹越[5](2019)在《文学述行的伦理》一文中研究指出希利斯·米勒在推行解构批评和言语行为理论的过程中,对于阅读行为和文学批评中的伦理维度给予了特殊的关切,他认为阅读行为和文学批评活动是负有责任的,并试图建构一种合乎伦理的阅读方式。米勒的阅读伦理观代表了西方批评理论演进历程中自上世纪80年代起开始出现的一种“伦理转向”的进路,即从文本语言的层面重新探讨伦理法规的涵义。就另一方面而言,米勒的阅读伦理观是探究其文学言语行为理论的一个入口,他将阅读看作一种述行过程,强调读者对文本意义的生成做出的重要贡献,充分彰显了文学的述行之力。论文第一章考察和梳理米勒在文学语言观和伦理观层面的理论渊源。米勒在文学语言观上承袭和发展了奥斯汀开创的言语行为理论和保罗·德曼的修辞性语言观,而在伦理观上他深受后期德里达解构思想中伦理面向的启发。第二章概述米勒的阅读伦理观的内涵。通过对以康德为代表的传统伦理观进行解构,米勒重构了“伦理”的内涵,他将“伦理”定义为一种建立在文本之上的绝对律令。米勒还将他的文学言语行为理论延伸应用于对阅读的考察,强调把阅读视为人生中关涉伦理与义务的一种行动,读者在阅读中既受制于来自文本语言的指令性的、被迫的选择,另一方面还具有重写文本的自由性。伦理的阅读致力于实现基于文本之上的主体间性的交往实践,它着眼于文本语言,而其产生的效应又不限于文本世界,米勒确信此种伦理的阅读将对社会、历史、政治等层面产生影响。第叁章旨在探讨米勒阅读伦理观之于文学研究的启示及其理论自身的局限性。米勒的阅读伦理观中所体现的方法与视角对于当下的文学研究具有启迪价值。但也要看到这一阅读伦理观自身存在着无涉价值的缺陷;作为一种阅读理论,它生造了抽象的读者群体,且没有对读者自由阐释的边界做出界定。(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19-05-01)

郑晓明[6](2019)在《全媒体时代大众阅读伦理诉求差异中的共向建构》一文中研究指出现代传播媒介为满足人们的猎奇心理提供了条件,随着20世纪末期网络媒介成为文学传播的新渠道,文学活动进入新的活跃期。随着国民生活的改善,国家更加重视人们文化素养的提升,激发大众阅读兴趣,引导大众阅读方向,这有利于国家核心价值理念的建构,成为全媒体时代文学活动的导向。大众阅读在不同的阅读行为中存在伦理诉求差异性,要在这种差异性解读中推动核心价值理念的共向建构。(本文来源于《出版广角》期刊2019年06期)

[7](2019)在《阅读伦理与发展进路》一文中研究指出众所周知,阅读对于人类社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中国而言,近现代中国的社会政治、文化变迁以及人的思想塑造,无不与阅读息息相关。对此,文化史、书籍史、出版史以及报刊史等诸多领域学者均已围绕阅读展开了多年持续性研究。随着近年来人们对阅读的关注程度日益加深,阅读开始作为独立研究对象,进入学者视野。关于阅读本身的研究,有学者将其分为阅读史和阅读文化两部分,足见其在历史演进以及文化功能方面的重(本文来源于《编辑之友》期刊2019年04期)

唐诗人[8](2019)在《残酷情节的写作与阅读伦理——重读《檀香刑》》一文中研究指出一、引言20世纪以来,我们的历史和文学都充满了灾难之血和苦痛之泪。在文学方面,战争之恶、人性之恶,以及进入商业时代后,金钱利益之恶、欲望放纵之恶,甚至于后现代意义上的虚无之恶等等,都成为了文学书写的重要对象。这使得残恶叙事成为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一个普遍的现象,其中以新时期以来的小说领域最为显耀。"文革"结束后普遍的伤痕和反思,创伤感清晰;80年代思想和艺术先锋式的恶性描写,残酷和阴暗世(本文来源于《小说评论》期刊2019年01期)

刘东[9](2018)在《打工诗歌的阅读伦理》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于写作者而言,如果不能坚持某种主体性、保持清醒,珍贵的“生存经验”会迅速成为遗产消耗殆尽,而无法再次卷起期待的动能。而对于批评者而言,如果仅满足于理论先行、高高在上,仍旧只能是“消费”性的阅读抑或是“揠苗助长”,而根本无助于一种“全新的诗”的想象。(本文来源于《文艺报》期刊2018-02-26)

姜乖俊[10](2016)在《阅读伦理、图书馆与公共文化建构》一文中研究指出一、阅读的功能阅读不仅可以丰富人生,而且可以在潜移默化中,涵养公民的个人情操与人文素质。社会无疑是由个体组成的,但绝非个体的机械式相加而成,而是无数个体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组成的有机整体。文化即是社会关系的重要成员,没有文化,人类不仅无以立足,也无以立身。阅读是获取文化的必由之途,不言而喻,阅读对于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举足轻重。有了阅读,我们才可以精骛八极、心游万仞,欣赏悠久文化含蕴的无尽魅力,领略古圣先贤的精神卓识。正是在(本文来源于《学术评论》期刊2016年05期)

阅读伦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小说家、哲学家艾丽丝·默多克强调文学阅读的道德品性。文章以默多克对现代哲学自我概念的反思为进路,结合小说《黑王子》,分析默多克对理解主体的重构,从重构之由、之误、之路叁方面揭示默多克的阅读伦理。首先,重构理解主体始于默多克对存在主义和经验主义哲学刻画的还原性自我的批判。还原性自我在理解活动中表现为以自我为中心的读者,使理解活动成为个体意志的投射。其次,结构主义哲学彻底消解了实体性自我,构成了重构理解主体的误区。实体性自我不再,使得理解活动成为中性的语言符号借助读者显现自身的游戏。再次,重塑实体的、具有内在生命的自我概念是重构理解主体之路。默多克重塑的自我作为理解主体,在理解活动中对作者、作品、虚构人物和自身做出积极的道德判断,同时借助艺术作品消除自我、修正前在的道德判断,使得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和阐释成为个体读者的道德训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阅读伦理论文参考文献

[1].吴利妹.数字阅读伦理失范的现状及对策[J].六盘水师范学院学报.2019

[2].徐明莺,李正财.重构理解主体——艾丽丝·默多克的阅读伦理[J].复旦外国语言文学论丛.2019

[3].陈聪.希利斯·米勒的阅读伦理观阐释[J].许昌学院学报.2019

[4].汤拥华.我们需要怎样的阅读伦理?——回看罗蒂与艾柯、卡勒有关阐释限度的论争[J].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19

[5].曹越.文学述行的伦理[D].华东师范大学.2019

[6].郑晓明.全媒体时代大众阅读伦理诉求差异中的共向建构[J].出版广角.2019

[7]..阅读伦理与发展进路[J].编辑之友.2019

[8].唐诗人.残酷情节的写作与阅读伦理——重读《檀香刑》[J].小说评论.2019

[9].刘东.打工诗歌的阅读伦理[N].文艺报.2018

[10].姜乖俊.阅读伦理、图书馆与公共文化建构[J].学术评论.2016

标签:;  ;  ;  ;  

阅读伦理论文-吴利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