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流模型论文-夏宇,尹雪乐,李祥

热流模型论文-夏宇,尹雪乐,李祥

导读:本文包含了热流模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叁维打印,聚己内酯,多物理场仿真,熔融沉积成型

热流模型论文文献综述

夏宇,尹雪乐,李祥[1](2019)在《聚己内酯的3D打印热流模型与数值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对熔融过程的建模与分析是提高熔融沉积成型法(FDM)3D打印增材制造质量和精度的关键,也可为优化控制算法提供工艺指导。针对目前使用较多的开源FDM喷头,建立了热流分析模型并采用多物理场仿真软件Comsol对熔体的温度场进行数值分析。通过对生物相容材料聚己内酯(PCL)送丝与熔融过程的模拟,发现熔体的流固耦合界面形态——相变锥是决定打印质量的关键因素。仿真和实验结果显示风扇风速、加热管温度均会影响相变锥的位置和长度,从而影响输送丝材所需的挤压力。该结论为PCL的FDM成型工艺与算法编程提供了优化方向和依据。(本文来源于《计算机仿真》期刊2019年07期)

章广祥[2](2018)在《二维烧蚀表面热流模型预测反演及烧蚀边界重构》一文中研究指出烧蚀热防护是再入飞行器的主要热防护技术,对烧蚀材料内部温度场以及材料烧蚀边界的变化规律进行有效预测,是设计再入飞行器烧蚀热防护系统的重要依据。由于烧蚀过程材料表面热流分布直接测量存在严重的困难,利用传热学反问题(Inverse heat transfer problem,IHTP)方法,通过烧蚀材料内部的部分温度测量信息反演烧蚀表面的热流分布,为预测烧蚀材料内部温度场以及烧蚀边界变化规律提供了一种可行的解决方案。本文基于模型预测控制的思想,研究了升华型烧蚀材料二维烧蚀表面热流模型预测反演及烧蚀边界的重构问题。针对烧蚀传热过程热边界条件的反演问题,论文的主要工作内容包括:(1)将有限元法(Finite Element Method,FEM)和移动网格技术(Moving Mesh Technology,MMT)相结合,建立了一种求解二维烧蚀传热问题的数值方法(FEM-MMT)。在数值计算过程中,不需要每次重新划分网格,只需调整网格节点的坐标位置,网格数目并不发生变化,克服了由于烧蚀过程几何域发生变化重新划分网格带来的困难。利用FEM-MMT计算方法,对二维烧蚀传热问题进行了数值模拟,在给定的烧蚀表面热流分布条件下,获得了烧蚀材料内部温度场以及材料烧蚀边界变化规律的预测结果。(2)根据建立的二维烧蚀传热过程机理模型,构造传热过程的阶跃响应函数对应的控制方程,通过求解该控制方程获得系统的影响关系矩阵,在此基础建立了二维烧蚀传热过程材料内部温度响应的预测模型,为进一步实现烧蚀传热过程表面热流分布反演及烧蚀边界的重构奠定了必要基础。(3)依据系统模型预测控制理论,建立了一种针对二维烧蚀传热问题的模型预测反演方法(Model Predictive Inverse Method,MPIM),利用烧蚀材料内部温度测点处的温度预测信息和测量信息,通过在线滚动优化,获得待反演热流分布的最优时间序列。(4)采用前述的MPIM反演方法,研究了二维烧蚀传热过程烧蚀边界瞬态分布热流反演和烧蚀边界几何形状重构问题。通过数值试验,分析了测点处温度测量误差、未来时间步等因素对反演结果的影响,初步证实了前述的MPIM反演方法对于解决烧蚀传热表面瞬态分布热流反演以及烧蚀边界几何形状重构问题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重庆大学》期刊2018-04-01)

陈孙艺[3](2016)在《新型铸铁板翅空气预热器翅片设计等效热流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完善换热翅片板优化设计技术体系,从换热翅片几何尺寸优化的角度构建了一个新的判断标准,即等效热流结构原理。首先根据间壁式换热流通过程中各单元等面积和等容积的原理,建立了双侧单翅片换热流程的结构模型并构建了数学模型。其次建立了六面体形的翅片基本结构模型,该模型可以转化适用于其他常见翅片结构。把翅片容积与翅片面积的比值定义为翅片的容面比,作为判断翅片尺寸优化的综合性性量化指标。研究结果表明,翅片板的基板厚度应与单个翅片的容面比相当,薄基板的传热效果更好。同样的翅片尺寸,传热效果随基板的厚度增加而降低;换热流程上模型各流通单元的容面比应大小相当或有序排列;单翅片的容面比随着翅片高度或翅片宽度的增大而增大,不再随翅片尺寸的增大而增大的容面比是优化翅片的容面比;翅片的设计可以先优化尺寸,再优化结构;空气预热器烟气侧流程的整体容面比低于空气侧流程的整体容面比,会有利于使翅片板温度更接近于烟气侧温度,规避结露的可能。(本文来源于《科学技术与工程》期刊2016年04期)

申家年,杨雪白,宋婷[4](2015)在《叁角函数热流模型与EASY%Ro法结合恢复古地温梯度史——以松辽盆地王府断陷城深1井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EASY%Ro法是一种能与现今Ro垂向分布达到最佳匹配的古地温梯度的反演热史分析法,涉及到重要环节是约束条件的最优化计算。计算发现,EASY%Ro得到的地温梯度史有一定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发生在反演地质时间段的早期。根据叁角函数古热流模型简化而来的叁角函数古地温梯度模型,将该模型用于EASY%Ro法求解古地温的约束条件中,使求得的古地温梯度称为—连续函数,可以更好地反映地温梯度在地史上的连续起伏变化,克服了以往单独用EASY%Ro求解古地温梯度时多解性问题或不确定性,具有唯一性,有效避免多解性,得到的古地温梯度为连续可导函数,更符合古地温在地史的变化特征。经在松辽盆地王府断陷使用得出王府断陷地温梯度史大致分成3个阶段,断陷期(火石岭组~营城组)的由高地温梯度到低地温梯度的下降阶段;拗转换期至坳陷期(登娄库组至嫩江组的)的地温梯度缓慢上升阶段;反转期的稳定地温梯度阶段。(本文来源于《科学技术与工程》期刊2015年12期)

齐天[5](2012)在《热流模型在地质资源勘探上的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沉积盆地内的岩浆活动可以明显提高盆地的地温梯度,加速烃源岩的生、排烃进程,有利于油气资源的生成、聚集与成藏,因此研究侵入岩浆对相邻烃源岩的热影响具有重要的油气勘探意义。温度-时间指标(TTI)是评价烃源岩生、排烃历史和生烃潜力的一个重要依据。基于岩浆侵入体热传输模型的数值模拟是重构侵入体相邻烃源岩热演化历史的重要方法,已被应用于沉积盆地内油气资源的评价探勘,不断提高岩浆侵入体热传输模型在现实应用中的准确性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研究价值。本研究在前人侵入体热传导模型的基础上,额外考虑了泥质岩热物理属性的温度依赖性以及泥质围岩孔隙度和热导率的空间非均质性,并定量分析了这些因素对热传导模型预测结果的影响。结果显示:1)不考虑页岩围岩热物理参数的温度依赖性造成模型模拟结果的显着低估,因此需要在热传输模型中加以考虑;2)相比之下,泥质围岩热导率的空间非均质性对模型结果的影响略高于围岩孔隙度空间非均质性的影响;但叁者影响均不大。此外,本文以苏格兰西北Skey岛附近0.9m岩墙状侵入体和东大西洋Cape Verde Risel5m厚的岩席状侵入体为实例,分别采用一维和二维热传输模型进行了岩浆侵入体对相邻烃源岩热影响的实例研究,定量分析了侵入体对围岩热有机质成熟度的影响范围与程度,通过数值模拟结果与实测的镜质体反射率的对比,讨论了不同类型热传输模型对这两个侵入体实例的适用性。结果表明:1)不同的岩浆侵入机制能显着地影响热传导模型的预测结果,影响程度高于围岩孔隙水汽化的影响;2)侵入体对围岩热影响的空间范围一般小于3倍侵入体的厚度,且侵入体厚度越大,热影响的空间范围与侵入体厚度的比率(X/D)就越高;3)基于一维热传输方程采用Nu数来考虑孔隙流体的热对流,仅在远离侵入体的位置上可以获得较为准确的预测结果。(本文来源于《大连理工大学》期刊2012-05-20)

郎林智,段新胜,陈鹏宇,綦建峰,周维[6](2010)在《U型埋管传热数值模拟及恒热流模型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于地源热泵来讲,全面了解地下埋管周围的土壤温度场分布与变化状况十分重要。利用Matlab中的PDE工具箱建立了考虑实际钻孔半径、回填材料和U型管材料的竖直U形埋管与土壤的二维非稳态传热模型来模拟热泵运行72h内对周围土壤温度场的影响,并与常用的恒热流传热模型计算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以2~3m为半径进行埋管可以有效避免地热井间的干扰问题;线源模型与柱源模型相比较,线源模型计算的孔壁温度能够更好更快地趋近于数值模拟结果。线源模型在工程实践中应用价值更高。(本文来源于《山东建筑大学学报》期刊2010年05期)

梁高飞,张卫,于艳,王成全,方园[7](2008)在《薄带连铸Kiss点前界面热流模型与凝固过程》一文中研究指出设计了一套可测定双辊薄带连铸Kiss点之前钢液-铜辊界面热流的模拟装置,重点分析了模拟装置的数据处理方法,并通过对一种低碳钢的实例分析演示了计算方法的具体应用.建立了双辊薄带连铸Kiss点之前的界面热流分布模型,给出了液态接触、凝固过程以及坯壳生长等3个阶段的热流密度,并由此计算了凝固前沿的生长速率与凝固速率.结果表明,集总参数法适用于计算界面热流密度,低碳钢界面传热分为3个阶段:①热流密度随着时间逐渐增大,12 ms时到达最大值18 MW/m2;②热流密度随着时间快速下降,30 ms时达到相对稳定值,约7 MW/m2;③随着时间延长,热流密度呈轻微下降趋势.(本文来源于《上海交通大学学报》期刊2008年09期)

丁增勇,王良书,胡文瑄,张鹏,刘绍文[8](2008)在《利用岩石圈瞬态热流模型重建渤海湾盆地新生代热历史》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孔隙度、热导率、地层温度及镜质体反射率数据作为校准,利用BasinMod软件建立了一维岩石圈瞬态热流模型,挑选渤海湾盆地内资料相对齐全且靠近沉积—沉降中心的9口深钻孔,对新生界地层热历史进行了重建。模型中考虑了沉积压实、非均一热导率结构、沉积层和地壳的放射性生热以及沉积充填和剥蚀作用的热效应。作为检验和对比,模拟了双层伸展裂谷模型热流和不变的现今热流两种情形,结果表明:除了东营末期剥蚀地层厚度较大的局部地区以外,渤海湾盆地大部分地区新生界沉积层的现今地层温度皆因深埋作用而处于其所经历的最高温度,但现今热流却不是其经历的最大热流;最大热流出现在东营组地层遭受剥蚀的末期,距今约16~20Ma,最高地表热流值高于现今9%~23%。简单裂谷热流模型不能反映由古温标和井底温度所记录的热流史,而瞬态模型包含了更多的地质信息,考虑了更多的影响因素,由此所预测的热历史可能与渤海湾盆地岩石圈和沉积层在新生代期间所经历的实际热演化史更加吻合。(本文来源于《石油学报》期刊2008年05期)

白兰兰,陈建生,王新建,刘长吉[9](2007)在《裂隙岩体热流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裂隙岩体地区渗流场和温度场的相互作用机理和流体力学及传热学基本原理,研究了裂隙岩体地区一、二维温度场的分布,进而对裂隙水流量、流体性质、水岩温差等影响温度场分布特征的物理量进行了分析,建立了单裂隙岩体地区温度场模型。根据现场温度场数据,就可以计算裂隙岩体渗漏流量、流速等水文地质参数。(本文来源于《人民黄河》期刊2007年05期)

白兰兰[10](2007)在《裂隙岩体热流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裂隙岩体的渗流状态对工程安全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在阅读国内外大量文献的基础上,详细分析了裂隙岩体中相互影响的渗流场和温度场的分布特征,建立了能真实反映裂隙岩体温度和渗流分布的裂隙岩体热流模型。基于流体力学和传热学的基本原理,分析了平板裂隙渗流和圆柱形通道渗漏两种情况下整个裂隙岩体的温度分布特征,讨论了流量、流体与岩体温差等因素对裂隙岩体温度场分布的影响,根据现场温度场分布,推导出裂隙内的渗流量、等效水力隙宽等渗流场参数,如此实现:采集大量现场温度数据→总结温度分布特征→反演现场裂隙水流通量、等效水力隙宽等水文地质参数,从而实现利用温度场探漏的目的。最后,结合具体工程实例,验证了模型的正确性。本文主要工作如下: (1)分析了裂隙岩体的温度场、渗流场分布特征以及相互影响。大裂隙或断裂在渗流区域中起主要导水作用,直接影响温度场的分布,而低温水流的加入使整个地区形成以裂隙为最低温度面,形状近似平行于裂隙分布的温度场。 (2)建立了平板裂隙热流模型。针对裂隙岩体中裂隙对渗流的主控作用,借鉴了单裂隙平行板模型,考虑了对流换热,根据动量守恒、质量守恒和能量守恒定律建立了平板裂隙热流模型,并分别进行了稳态和瞬态下的一维和二维建模与求解。 (3)建立了圆柱形渗漏通道热流模型。根据裂隙岩体地区现场实测的渗漏通道有许多为圆柱形这一情况,类比平行板热流模型,建立了圆柱形渗漏通道热流模型,借助数学物理方法对模型进行求解,得到稳态、瞬态热流模型下的一维和二维解析解。 (4)结合工程实践,应用所建立的数学模型对工程中的渗流场分布以及相应的水文地质参数进行计算分析,并与通过现场试验结果对比,验证了模型的正确性。(本文来源于《河海大学》期刊2007-03-01)

热流模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烧蚀热防护是再入飞行器的主要热防护技术,对烧蚀材料内部温度场以及材料烧蚀边界的变化规律进行有效预测,是设计再入飞行器烧蚀热防护系统的重要依据。由于烧蚀过程材料表面热流分布直接测量存在严重的困难,利用传热学反问题(Inverse heat transfer problem,IHTP)方法,通过烧蚀材料内部的部分温度测量信息反演烧蚀表面的热流分布,为预测烧蚀材料内部温度场以及烧蚀边界变化规律提供了一种可行的解决方案。本文基于模型预测控制的思想,研究了升华型烧蚀材料二维烧蚀表面热流模型预测反演及烧蚀边界的重构问题。针对烧蚀传热过程热边界条件的反演问题,论文的主要工作内容包括:(1)将有限元法(Finite Element Method,FEM)和移动网格技术(Moving Mesh Technology,MMT)相结合,建立了一种求解二维烧蚀传热问题的数值方法(FEM-MMT)。在数值计算过程中,不需要每次重新划分网格,只需调整网格节点的坐标位置,网格数目并不发生变化,克服了由于烧蚀过程几何域发生变化重新划分网格带来的困难。利用FEM-MMT计算方法,对二维烧蚀传热问题进行了数值模拟,在给定的烧蚀表面热流分布条件下,获得了烧蚀材料内部温度场以及材料烧蚀边界变化规律的预测结果。(2)根据建立的二维烧蚀传热过程机理模型,构造传热过程的阶跃响应函数对应的控制方程,通过求解该控制方程获得系统的影响关系矩阵,在此基础建立了二维烧蚀传热过程材料内部温度响应的预测模型,为进一步实现烧蚀传热过程表面热流分布反演及烧蚀边界的重构奠定了必要基础。(3)依据系统模型预测控制理论,建立了一种针对二维烧蚀传热问题的模型预测反演方法(Model Predictive Inverse Method,MPIM),利用烧蚀材料内部温度测点处的温度预测信息和测量信息,通过在线滚动优化,获得待反演热流分布的最优时间序列。(4)采用前述的MPIM反演方法,研究了二维烧蚀传热过程烧蚀边界瞬态分布热流反演和烧蚀边界几何形状重构问题。通过数值试验,分析了测点处温度测量误差、未来时间步等因素对反演结果的影响,初步证实了前述的MPIM反演方法对于解决烧蚀传热表面瞬态分布热流反演以及烧蚀边界几何形状重构问题的有效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热流模型论文参考文献

[1].夏宇,尹雪乐,李祥.聚己内酯的3D打印热流模型与数值分析[J].计算机仿真.2019

[2].章广祥.二维烧蚀表面热流模型预测反演及烧蚀边界重构[D].重庆大学.2018

[3].陈孙艺.新型铸铁板翅空气预热器翅片设计等效热流模型[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6

[4].申家年,杨雪白,宋婷.叁角函数热流模型与EASY%Ro法结合恢复古地温梯度史——以松辽盆地王府断陷城深1井为例[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5

[5].齐天.热流模型在地质资源勘探上的应用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2

[6].郎林智,段新胜,陈鹏宇,綦建峰,周维.U型埋管传热数值模拟及恒热流模型分析[J].山东建筑大学学报.2010

[7].梁高飞,张卫,于艳,王成全,方园.薄带连铸Kiss点前界面热流模型与凝固过程[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8

[8].丁增勇,王良书,胡文瑄,张鹏,刘绍文.利用岩石圈瞬态热流模型重建渤海湾盆地新生代热历史[J].石油学报.2008

[9].白兰兰,陈建生,王新建,刘长吉.裂隙岩体热流模型研究[J].人民黄河.2007

[10].白兰兰.裂隙岩体热流模型研究[D].河海大学.2007

标签:;  ;  ;  ;  

热流模型论文-夏宇,尹雪乐,李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