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体育教学模式的十大趋势

21世纪体育教学模式的十大趋势

一、21世纪体育教学模式的十大趋势(论文文献综述)

余丽丹[1](2021)在《线上中级汉语综合课的教学设计 ——以《博雅汉语·中级冲刺篇(Ⅰ)》为例》文中研究表明2020年初爆发的新型冠状肺炎持续时间长、传播速度快,对教育教学的影响尤为明显。线上课堂以其跨越时空的优势,成为实施教学的有效方式,但各种教学软件纷繁复杂,线上教学问题层出不穷。基于学习网课和专业实习的经验,笔者认为:在线上教学中,我们应当坚持以学生为导向、找到教学内容和线上教学形式的最佳结合点等几条设计理念;同时,要增加预习作业、答疑交流和强化训练等环节。在论文中,笔者思考了线上中级汉语综合课知识教学、作业和答疑交流的教学模式,针对各个部分选择了适用的教学平台,并将《博雅汉语·中级冲刺篇(Ⅰ)》的具体知识融入到线上设计实例展示中。第二章主要讨论线上中级汉语综合课教学内容的设计。在对比分析直播和录播两种教学方式的优劣后,笔者选择以录播形式讲解新课,使用Course Maker软件最大化地模拟传统课堂教学。在详细介绍视频版块分类和软件操作功能后,笔者结合词汇、语法和课文等不同知识的特点,设计了不同的教学方案。第三章主要讨论线上中级汉语综合课作业的设计方案。为了保证线上教学效果,笔者合理增加了作业量,将其分为预习作业、操练作业和课后作业三类,思考了其布置和提交方式、试题内容与形式等问题。此外,笔者也建议教师加大检查、及时反馈、倾听学生们的心声和注意其他事项以顺利实施线上作业。在第四章中,笔者思考了问题答疑、强化训练和讨论交流三部分内容。针对学生偏误,笔者建议先搜集起来、分类整理、找出原因,再录制答疑视频,并配合微信群聊实时答疑和知识圈软件中答案解析两种辅助形式来解答疑惑。同时,为了巩固答疑的效果,笔者增加了强化训练试题,也建议教师开一次视频会议以及时了解学生心声、调整教学策略。最后,在分析学生特征和教学内容后,笔者按照上述各章节教学构想,以《我的梦想》一课为例,系统、完整地设计了六个课时的线上中级汉语综合课教学方案,希望能够为一线汉语教师们提供一些线上教学的思路和参考。

李朝伟[2](2019)在《志愿文化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我国志愿文化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社会文化,对社会精神文明发展、社会福利保障起着积极作用,有重要研究价值。我国志愿文化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蕴含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革命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文化基因;同时在发展逻辑和运行机制上,相对于西方志愿文化也有明显不同。思想政治教育是我们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是社会文化发展的“指南针”,因此志愿文化在我国的发展需要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智力和人力的保障。思想政治教育应当承担起在志愿文化视域下引导和促进社会公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形成良好志愿文化氛围的历史重任,以文化人。当前志愿文化的发展为思想政治教育在内容、载体、政策、制度、氛围、物质、精神等方面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导向能力、组织动员能力、人才培养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思想政治教育要注重“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教育方针,把握时代脉搏,紧跟党中央的最新精神,满足社会对志愿文化的需要,充分回应新时代的新问题。在对志愿文化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和现实两方面的重要性有了充分的认识之后,论文针对志愿文化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进行了深入调研。运用访谈调查、问卷调查、数据统计分析等调研分析手段,对有关志愿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作用、影响等问题进行了实证研究,总结出在志愿文化视域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并对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主要问题有思想政治教育在志愿文化发展中的功能定位有待明确、思想政治教育关于志愿文化的理论建设有待加强,志愿文化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路径有待完善。而产生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既有社会多元文化思潮的冲击,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催生出的个人主义、消费主义的影响,社会需求和矛盾变化造成志愿文化供给不足等外在因素,也有个人对志愿文化缺乏了解,思想政治教育与志愿文化发展脱节的内在因素。针对志愿文化给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机遇和挑战,以及调研得出的问题及成因,认为对志愿文化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定位是首要核心问题。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对志愿文化有价值导向功能、文化发展功能、文化育人功能这三大功能。价值导向功能,主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教育内容,将树立文化自信为教育目标,在志愿文化中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发展功能,在传承现有志愿文化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努力在内容和路径上实现创新,使志愿文化更容易在新时代引起群众的共鸣,产生广泛的影响。文化育人功能,通过志愿文化有效提高个人品德修养、培育个人奋斗精神、增强个人综合素质,最终向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努力。在明确志愿文化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定位的前提下,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提出进一步要求。一是明确推动志愿文化发展、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及职责,主体的明确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挥。提出政府是“护航人”发挥引领和保障职能、学校是“主阵地”发挥培育和促进职能、社区是“主场景”发挥凝聚和传播职能、志愿团体是“管理员”发挥组织和实施职能、个人是“践行者”发挥自我思想政治教育职能。接下来提出志愿文化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应当遵循的实践原则,主要原则有方向性原则、系统性原则、主体性原则、创新性原则和实践性原则。在以上原则的要求下,提出了七点在志愿文化视域下具体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选择上、志愿服务活动的组织上、互联网技术的运用上、志愿服务典型榜样的树立上、媒体文化产品功能的发挥上、文化设施资源的利用上、同海外志愿服务组织的交流上提供一些具体可操作的措施建议,同时也对一些应当注意和避免的问题予以警示。制度文化是志愿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思想政治教育制度机制,主要有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思想政治教育和志愿文化互动发展机制、志愿文化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推动和保障机制,来保障和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在志愿文化中功能的发挥。志愿文化的建设和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综合的长期的工程,思想政治教育应当凝聚各方精神、汇聚各方力量,不断丰富完善志愿文化的精神、物质、制度各方面的文化内涵,努力把志愿文化建设成为具有中国特色和世界影响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同时利用志愿文化的影响,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目标,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爱党爱国、品德高尚、甘于奉献、艰苦奋斗、素质全面的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黄真金[3](2017)在《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之关系研究》文中提出语文高考是我国高考中重要的科目,语文教育是基础教育中关键的学科。长时期以来,我国的中学语文教育,深受语文高考的束缚和牵制。为了把握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的关系,本文主要运用文献分析法、历史研究法、调查研究法,在纵向上梳理了近百年不同历史时期语文高考、中学语文教育发展的基本情况,把握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的关系,寻找规律。横向上把二者的关系放到动态的社会环境中来考察,同时关注外在客观条件对二者互动的影响。本论文共分七章:第一章概述研究的缘起与意义,综述文献,界定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的相关概念,厘定研究思路与方法。第二章分析语文高考与影响语文高考的外部环境因素一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之间的关系。第三章回顾民国时期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发展的历程,分析二者互动的情况及对当下的启示。第四章研究新中国成立以来至“文革”结束、高考恢复之前语文高考、中学语文教育起步发展的情况,把握二者互动的特点,寻找与当下问题有关的根源。第五章研究高考恢复以来至语文新课程改革之前,语文高考、中学语文教育发展的情况,探讨二者间的关系、成因及其对当下的启示。第六章梳理“新课改”以来语文高考、中学语文教育改革的历程,通过调研,结合现象,分析结果,得出这一时期语文高考依旧过度牵制中学语文教育发展的这一基本事实。第七章剖析实施“新课改”以来,语文高考仍旧过度牵制中学语文教育发展的问题根源,结合当下国家对高考制度改革的宏观政策指导和行动,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语文高考,提出完善语文高考改革制度、促进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良性互动的构想与建议。本文获得的结论,主要有:第一,语文高考“指挥”中学语文教育现象,其形成的历史根源是:“文革”结束初期,国家急需人才,语文高考肩负着“为国选材”的大任,地位突出。经历“文革”重创,中学语文教育元气大伤,由于学科建构还很不成熟,只能顺应语文高考的需求发展。高考“指挥棒”对中学语文教育发展的牵制作用,逐渐形成。第二,语文高考本应是中学语文教育中的一环,但是,当语文高考的结果对个人,学校利益所产生的的利害关系过大时,高考就远远超越了教育中的“一环”的定位。外在客观条件,促使语文高考逐渐变化为能够干预、牵制中学语文教育发展的“矛盾的一方”,甚至被当作中学语文教育的目的。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的关系,已经发展得极不正常。以满足高考需要为目的的“应试”中学语文教育,扭曲了教育的本质,妨碍了中学语文教育的健康发展,也给师生的身心健康带来了很大的伤害。第三,本世纪兴起的中学语文新课程改革,并没有从根本上扭转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之间这种畸形的关系。主要原因在于:十余年间,我们抓住矛盾的一方面——中学语文进行课程改革,对促成矛盾的外在环境,改革的力度显然不够。而在这组矛盾中,最主要的一方应该是语文高考,因此,本文重点讨论如何完善语文高考改革制度、促进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良性互动。藉由相关结论,本文提出缓解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矛盾的构想与建议。就改革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互动的外部条件而言:政府要树立正确人才观,健全用人机制;缩小行业差距,加快民主进程。教育管理部门要提高管理水平,减少功利评价;深化高考改革,提升高校办学质量。学校要坚守教育立场,坚定育人目标;转变评价观念,改革评价制度。社会和家庭要理性看待高考,淡化功利色彩。在中学语文教育方面:中学语文教育要坚守育人目标;坚定学科基础;坚持课程改革方向;坚决落实“课改”内容。在语文高考改革的层面:改革考试方式的建议包括:增添对汉语“口语表达与交流”素养的考查;尝试“开卷+闭卷”结合考试;改革考试题型。完善考试内容改革的建议包括:“语文知识”考查要更贴近时代及学生的生活需求;“现代文阅读”内容要更加自由多样;要提高“写作能力考查”命题质量。改进语文高考考试评价的建议包括:提高考试评价水平和质量;组建专业试卷评阅队伍;恰当运用语文高考成绩。

黄帅[4](2017)在《普通高校气排球选修课运用领会式教学法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气排球是纯粹的“中国制造”。1984年,呼和浩特铁路局集宁分局为了开展老年人体育活动,在没有规则限制的情况下,组织离退休职工用气球在排球场上打着玩。由于气球过轻且易爆,他们将两个气球套在一起打,并将这种活动形式取名为“气排球”。如今作为全国老年体协的五大竞技项目之一,不仅仅打球健身的老年人越来越多,中青年排球爱好者和广大学生也越来越多地参与进来。根据其发展在一些地区已经进入普通高校课堂,在普通高校体育专业的课程中也较为普遍,成为普通高校体育专业教学中比较受欢迎的课程。球类运动中一直以来重视的就是技术和战术,气排球也是如此,为了气排球的较好发展及在普通高校中的普及和推广,气排球教学成为重要的环节。体育教学方法一直是体育教师教学过程中探索的重点,传统的体育教学方法一直被沿用,随着社会的发展,要积极探索与时代相适应的教学方法。领会式教学法是一种培养学生能力、发展素质教育和注重学生整体发展性的现代教学方法,一般应用于球类项目。本文采用了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教学实验法、以及数理统计等多种方法,对领会式教学法在教学中多方面进行较深入实验分析,从理论和实践上阐明了领会式教学法在普通高校气排球选修课中运用的可行性和教学优势。通过实验对普通高校气排球选修课中两个体育专业的班级进行了实验研究,在实验中对身体素质、基本技术、整体合作意识、技术达标、自信心、实战和教学效果进行了测试分析。通过实验法,在领会式教学法的教学班级在实验内容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实验证明,实验后两个班级的身体素质都有所提高,在实验班提高的更明显些;基本技术方面领会式教学法和传统教学法对学生的技术都产生了很好的效果,实验班要优于对照班;整体合作意识、技术达标、实战方面领会式教学法更明显,主要是教学比赛和技术的结合;自信心方面通过比赛增加了学生的心理强化,与传统教学法相比更能体现教法的好处;教学效果方面更是比传统教学法具有很大的优势。通过证实了领会式教学法的实效性,也体现了领会式教学法在教学中的突出表现。因此,领会式教学法运用高校气排球选项课中表现出来的优越性,旨为其他球类运动项目教学提供一些参考价值。

赵海燕[5](2016)在《小群体合作教学模式在中职健美操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培养出更多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满足社会需要,我国的职业教育也在进行着不断的改革,正面临着重要的发展阶段。职校生不仅要掌握专项技能,拥有健康的体魄,还要具备优良的心理素质,学会与人交流合作,为今后就业做好准备。因此,本文抓住课堂改革的契机,尝试在中职健美操课堂中,采用小群体合作教学模式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合健美操课堂教学实践,通过小群体合作教学模式进行应用研究并积极地探索,以此增强健美操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学会与人交流与团结协作,促进职校体育教学走向良性、高效的改革之路。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案例分析法、调查法、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对江阴市商业中等专业学校的40位女生展开实验研究,对受试者展开为期半年的小群体合作教学模式的健美操教学实验。实验前后分别进行相关身体素质测试、健美操专项技术评定以及自我效能感量表、学生合作能力问卷调查表和人际关系量表的问卷调查,以期得出客观的实验结果。研究结果表明,小群体合作教学对学生各方面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主要体现在:(1)增强了学生的身体素质。包括速度素质、耐力素质、柔韧素质、灵敏素质和力量素质;(2)学生的专项技评成绩都有所提高,表现为平均分、优秀率呈逐步上升趋势;(3)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有所提高,心理问题得到了改善;(4)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和表现力,让学生懂得如何展现美;(5)增进了学生间的交流,学会了团结互助,竞争合作;(6)小群体合作教学模式改善了学生的人际关系,形成了良好的体育教学氛围,还有效的提高了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文章并针对实施小群体合作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L.约翰逊,S.亚当斯贝克尔,V.埃斯特拉达,A.弗里曼,张铁道,白晓晶,李国云,季瑞芳,吴莎莎[6](2015)在《新媒体联盟地平线报告(2015基础教育版)》文中指出一、概述未来五年全球的基础教育将会面临什么形势?有哪些趋势和技术将会驱动教育的变革?有哪些挑战是可以解决或者是难以克服的?应该如何制订有效的战略性解决方案?新媒体联盟邀集56位国际专家组成的研究团队针对这些问题开展了协作研究和专题讨论,并与学校网络联合会(Consortium for School Networking,Co SN)合作完成了《新媒体联盟地平线报告(2015基础教育版)》。新媒体联盟地平线报告旨在预测全

时海霞[7](2015)在《基于网络的大学体育混合学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教育信息化是网络时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现在大学教学中其他学科都在积极的进行现代教育技术的专项研究和改革,慕课、微课堂的兴起更掀起了网络化教学的积极探索和尝试。大学体育由于受体育身体实践性的影响,在教学网络化的发展方面,在思想上、政策上和实践行动上都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事实上,大学体育教学无论从理论层面还是从技术实践层面都能够很好的和网络教学相融合,只是需要探索二者结合和实施的有效方法。本研究以大学体育混合学习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内容分析法、专家访谈法等研究方法,以混合学习为研究切入点,通过对大学体育混合学习相关概念的界定与理解、大学体育混合学习的设计、大学体育混合学习评价等内容的研究,旨在推动大学体育教学的改革,促进大学体育教学质量提高。本研究观点内容主要分为以下四个方面:1.大学体育混合学习相关研究1.1大学体育混合学习可以理解为是将大学体育课堂面对面教学和计算机辅助在线学习结合的一种体育教学方式。1.2传统大学体育教学和混合学习形式的教学在教学目标方面具有一致性,在实现形式及内容、过程等方面具有明显不同。1.3大学体育混合学习的角色定位包括思想定位:大学体育教育现代化的必然模式;目标定位:促进学生终身体育学习和锻炼;学习方式定位: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实施主体定位:大学体育教师角色转变。1.4教师和学生对大学体育混合学习的看法都比较好,调查结果教师认为可行的占82.4%,学生感兴趣的占52%。2.大学体育混合学习设计大学体育混合学习应该是传统体育课堂教学不变,网络教学部分以离线、异步教学为主的补充教学模式;大学体育混合学习的教学设计应包括前期分析、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及教学评价四个方面。3.大学体育混合学习评价大学体育混合学习评价包括:大学体育教师评价、学生评价、体育教学设计评价、体育教学过程评价、体育教学媒体评价。从学生学习评价的角度进行指标构建构建了学生学习评价指标体系。4.大学体育混合学习实施选取《羽毛球》专项课程进行具体设计与实施。将具体实施的课程内容进行剖析,并同《全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指导纲要》里面的课程内容和要求进行比较,总结实施在具体的大学体育教学中不能够实现和达到的部分,通过网络教学进行有效的实施和评价,提高单位时间内大学体育的教学效率。

付建强[8](2013)在《“健康促进工程”视野下上海市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模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依据:近年来,中国学校体育事业通过改革发展,取得了许多重要的进步,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得到有效加强和改善,但是也必须正视现阶段中国学校体育仍然落后教育发达国家水平,尤其与欧美、日本等国有一定差距,也与我国现代化教育发展要求有不小的距离。现阶段中国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也依旧存在着不少问题,在多次与日本青少年进行的体育活动中多次暴露出体育活动时间少,体育技能掌握不充分,身体素质普遍较差,尤其体现在耐力、力量等方面。由于户外运动时间少,出现了超重与肥胖人数增多等不良现象。上海作为中国对外形象的窗口,作为教育资源丰富的城市,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和《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精神,强化素质教育改革,2011年2月,上海市教委开始在全市大中小学实施“健康促进工程”。旨在提高上海大中小学学生身体健康水平,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技能和终身体育意识,改革学校体育教学模式,促进学校体育工作更好的发展。其中高校公共体育教学作为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连接的纽带,对“工程”落实有至关重要作用。研究方法:基于此,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运用教育模式的相关理论,对“健康促进工程”视野下上海市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模式进行研究,旨在构建在“健康促进工程”视野下,服务上海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的新体育教学模式,提高上海城市未来发展的人力资源质量、综合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研究结果:1、上海高校现行公共体育教学模式中教学指导思想多元化,而“工程”中提出教学指导思想应该是“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指导思想。因此,需要根据“工程”的内容指导思想来构建新模式2、现行公共体育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没有很好的体现时代性、发展性和理论性,在“工程”视野下,应该根据学生及时代发展需求进行进一步的完善。3、现行公共体育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在教学时存在教师主导地位和学生主体地位不能很好兼顾,造成学生终身体育技能培养存在一定不足,在“工程”视野下存在可以改进的空间。4、现行公共体育教学模式教学组织在教学时大多只重视课堂内教学,而对课外时间则指导不够,因此,在“工程”视野下应当加强。5、现行公共体育教学模式教学评价中存在定量评价比重大,不能够很好体现教学目标和评价的目标,在“工程”视野下需注意学生评价与教师评价、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个体化差异评价及诊断评价的合理结合。

孙正,王建[9](2011)在《浅谈现代几种主要的体育教学模式及其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教学模式是教学系统和教学过程的具体化,是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的综合形式.本文通过大量查阅资料,并进行分析比较,归类总结,主要对现代体育教学模式中的"情境教学模式"、"成功体育模式"、"快乐体育教学模式"、"合作教学模式"及其应用进行探析.

游艳[10](2010)在《21世纪普通高校体育评价的发展趋势》文中指出本文通过分析21世纪普通高校体育教学目标和体育教学模式的发展趋势,来探索普通高校体育教学评价改革的新趋势,旨在使体育教学评价更科学合理,从而更好地贯彻新的《全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精神。

二、21世纪体育教学模式的十大趋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1世纪体育教学模式的十大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1)线上中级汉语综合课的教学设计 ——以《博雅汉语·中级冲刺篇(Ⅰ)》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线上中级汉语综合课
    1.1 中级汉语综合课的基本情况
    1.2 线上中级汉语综合课的设计理念和整体规划
    1.3 线上中级汉语综合课的授课平台
第二章 线上中级汉语综合课教学内容的设计
    2.1 线上中级汉语综合课教学内容的方式
    2.2 线上中级汉语综合课教学内容的安排
    2.3 线上中级汉语综合课教学内容的前期准备
    2.4 线上中级汉语综合课教学内容的具体设计
第三章 线上中级汉语综合课作业的设计
    3.1 线上中级汉语综合课作业的三种分类
    3.2 线上中级汉语综合课作业的具体设计
    3.3 线上中级汉语综合课作业的后续安排
第四章 线上中级汉语综合课答疑与交流的设计
    4.1 线上中级汉语综合课答疑的设计
    4.2 线上中级汉语综合课交流的设计
第五章 《我的梦想》线上教学设计
    5.1 前期准备
    5.2 教学设计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2)志愿文化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及述评
        (一) 国内研究综述
        (二) 国外研究现状
        (三) 研究现状述评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四、研究重点及创新之处
        (一) 本研究的重点
        (二)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第一章 志愿文化的概念、历史及其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联系
    一、志愿文化的概念认知
        (一) 志愿文化相关概念的理解
        (二) 志愿文化的概念解析
    二、中外志愿文化的发展历史分析
        (一) 西方国家志愿文化的生成背景
        (二) 我国志愿文化形成发展的背景
        (三) 我国志愿文化与国外志愿文化的区别
    三、志愿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关联
        (一) 从文化性来说,志愿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存在本质天然联系
        (二) 从实践性来说,志愿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实践相结合
        (三) 从价值性来说,志愿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统一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第二章 志愿文化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机遇与挑战
    一、我国志愿文化兴起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机遇
        (一) 志愿文化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新的内容和载体
        (二) 志愿服务相关制度完善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遵循
        (三) 志愿服务广泛开展拓宽了思想政治教育场域
        (四) 志愿服务群体结构多元化成为思想政治教育有利条件
    二、志愿文化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
        (一) 志愿文化的发展环境挑战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导向能力
        (二) 志愿文化的组织环境挑战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动员能力
        (三) 志愿文化的人力环境挑战思想政治教育人才培养能力
第三章 志愿文化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现状的调研及分析
    一、关于志愿文化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现状的实证研究
        (一) 访谈调查
        (二) 问卷调查
    二、志愿文化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现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思想政治教育关于志愿文化的功能定位有待明确
        (二) 思想政治教育关于志愿文化的理论建设有待加强
        (三) 思想政治教育关于志愿文化的实践路径有待完善
    三、志愿文化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 志愿文化需求增加要求思想政治教育明确功能定位
        (二) 志愿文化自觉不足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加强理论建设
        (三) 志愿文化发展乏力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完善实践路径
第四章 志愿文化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定位
    一、引领规范我国志愿文化的价值导向功能
        (一)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教育内容
        (二) 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教育任务
        (三) 以增强文化自信为教育目标
    二、传承创新我国志愿文化的文化发展功能
        (一) 传承我国志愿文化的独特文化资源
        (二) 创新我国志愿文化的内容和路径
    三、塑造提升志愿服务群体的文化育人功能
        (一) 提高个人品德修养
        (二) 培养个人奋斗精神
        (三) 增强个人综合素质
第五章 志愿文化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要求
    一、明确志愿文化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及职责
        (一) 政府是“护航人”,发挥引领和保障职能
        (二) 学校是“主阵地”,发挥培育和促进职能
        (三) 社区是“主场景”,发挥凝聚和传播职能
        (四) 志愿组织是“管理员”,发挥组织和实施职能
        (五) 志愿者是“践行者”,发挥自我思想政治教育作用
    二、遵循志愿文化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原则
        (一) 方向性原则
        (二) 系统性原则
        (三) 主体性原则
        (四) 创新性原则
        (五) 实践性原则
    三、提升志愿文化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实施途径
        (一) 因势利导灵活多样选取思政方法
        (二) 把握契机利用各项活动塑造品牌
        (三) 具备互联网思维和网络思政技能
        (四) 树立典型善用激励手段营造氛围
        (五) 加强引导发挥文化产品积极作用
        (六) 利用文化设施开展志愿文化活动
        (七) 提升海外交流人员思想政治素养
    四、完善志愿文化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制度机制
        (一) 建立有利于志愿文化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
        (二) 形成思想政治教育与志愿文化的互动发展机制
        (三) 建立志愿文化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价机制
        (四) 建立志愿文化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的保障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主要获奖
附录

(3)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之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
        一、我国高等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际需要
        二、语文教育研究的现实需要
        三、研究者的学术旨趣
    第二节 概念界定
        一、与语文研究范畴相关的核心概念界定
        二、与考试研究范畴相关的核心概念界定
    第三节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第四节 文献综述
        一、考试学研究
        二、高考、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相关研究
        三、研究评述
    第五节 研究内容及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 语文高考与社会诸要素之关系
    第一节 语文高考与政治的关系
        一、社会政治对语文高考的影响
        二、语文高考对社会政治的影响
    第二节 语文高考与经济的关系
        一、社会经济发展对语文高考的影响
        二、语文高考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第三节 语文高考与文化的关系
        一、以“文化”为考试内容
        二、语文高考对文化发展的影响
    第四节 语文高考与教育的关系
        一、教育对语文高考的影响
        二、语文高考对教育的影响
第三章 民国时期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之关系
    第一节 民国时期教育发展的基本情况
        一、民国时期的大学招生入学考试
        二、民国时期中学的学制
        三、民国时期中学语文教育
    第二节 民国时期“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的相互影响
        一、语文高考影响中学语文教育的目标定位
        二、高考内容与中学语文课程的“不谋而合”
    第三节 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一、民国中学语文教育的相对独立
        二、民国语文高考的相对独立
    第四节 民国时期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关系的思考
        一、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相对独立的原因探析
        二、民国时期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关系的当代启示
第四章 高考恢复前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之关系
    第一节 建国十七年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的关系
        一、“十七年”中学语文教育发展概况
        二、“十七年”语文高考发展概况
        三、“十七年”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互动的特点
        四、“十七年”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互动关系评述
    第二节 “文革”时期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的关系
        一、“文革”时期教育发展概况
        二、“文革”时期的中学语文教育
        三、“文革”时期的语文“高考”
        四、“文革”时期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互动关系反思
第五章 “新课改”前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之关系
    第一节 “新课改”的教育背景
    第二节 “新课改”前的中学语文教育
        一、语文课程标准的制定
        二、中学语文教学内容的确立
        三、中学语文教学方法变革
    第三节 “新课改”前的语文高考
        一、语文高考总体安排
        二、语文高考“考纲”变化
        三、语文高考考试内容的变化
        四、语文高考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的制定
    第四节 “新课改”前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互动关系的反思
        一、“新课改”前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互动特点
        二、“新课改”前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互动的思考与启示
第六章 “新课改”以来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的关系
    第一节 世纪末的“语文教育大讨论”
    第二节 “新课改”以来高中语文教育的变革与发展
        一、重建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二、调整高中语文教学内容
        三、改革高中语文教学方法
    第三节 “新课改”以来语文高考的变革与发展
        一、“新课改”以来国家高考改革的总体情况
        二、语文高考“考试说明(大纲)”的主要变化
        三、语文高考形式与内容的革变
    第四节 “新课改”以来语文高考与高中语文教育互动情况调查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二、调查结果
        三、调查结果概括与分析
第七章 语文高考与中学教育互动关系之理论分析与完善策略
    第一节 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互动问题成因
        一、影响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之关系的外在环境
        二、中学语文新课程改革有待深入
        三、语文高考不能发挥“指挥棒”的正面导向作用
    第二节 当下语文高考改革的重要举措与发展趋向
        一、影响当下高考改革的主要政策
        二、语文高考改革的重要举措
        三、2017年语文高考改革的主要趋向
    第三节 改进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关系的策略和构想
        一、改变影响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关系的外在条件
        二、继续深化中学语文教育改革
        三、语文高考改革的策略和构想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中学语文教师问卷
附录2: 中学语文教师问卷
附录3: 高中学生问卷
附录4: 高中学生问卷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情况
后记

(4)普通高校气排球选修课运用领会式教学法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关键概念的界定
        2.1.1 教学方法
        2.1.2 体育教学法
        2.1.3 领会式教学法
    2.2 领会式教学法的研究现状
        2.2.1 国内研究现状
        2.2.2 国外研究现状
    2.3 领会式教学法的理论分析
        2.3.1 领会式教学法的理论基础
        2.3.2 领会式教学法的特点
        2.3.3 领会式教学法的意义
        2.3.4 领会式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的比较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专家访谈法
        3.2.3 问卷调查法
        3.2.4 教学实验法
        3.2.5 数理统计法
4 实验设计
    4.1 实验的对象、时间、地点
        4.1.1 实验的对象
        4.1.2 实验的时间、地点
    4.2 实验内容
    4.3 实验步骤
    4.4 实验控制
5 结果与分析
    5.1 实验准备
        5.1.1 实验前实验班与对照班身体素质测试结果分析
        5.1.2 实验前实验班与对照班气排球基本技术测试结果分析
        5.1.3 实验前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整体合作意识的差异性分析
        5.1.4 实验前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差异性分析
    5.2 实验结果与分析
        5.2.1 教学实验后,实验班和对照班身体素质测试结果与分析
        5.2.2 教学实验后实验班和对照班气排球技术测试结果分析
        5.2.3 教学实验后学生运动技术达标测试结果分析
        5.2.4 教学实验后学生整体合作意识的影响结果分析
        5.2.5 教学实验后学生自信心的测试结果分析
        5.2.6 教学实验后学生的基本技术在实战中的情况结果分析
        5.2.7 教学实验后对教学效果的结果分析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小群体合作教学模式在中职健美操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前 言
    1.1 问题的提出
        1.1.1 职校健美操教学改革的迫切呼唤
        1.1.2 中职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
        1.1.3 合作与竞争的社会需求。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有利于满足学生的学习兴趣
        1.2.2 有利于实现体育课程教学目标
        1.2.3 有利于推进健美操教学改革
        1.2.4 有利于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1.2.5 有利于培养现代化的人才
2.文献综述
    2.1 小群体合作教学在国外的研究进程
    2.2 小群体合作教学在我国的发展情况
    2.3 小群体合作教学模式的研究
        2.3.1 教学模式
        2.3.2 体育教学模式
        2.3.3 小群体合作教学模式
    2.4 小群体合作教学的评价策略
    2.5 健美操教学的研究
    2.6 小群体合作研究的理论基础
        2.6.1 小群体合作学习的哲学基础
        2.6.2 小群体合作学习的社会学基础
        2.6.3 小群体合作学习的心理学基础
        2.6.4 小群体合作学习的教育学基础
3.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调查法
        3.2.3 案例分析法
        3.2.4 数理统计法
4.小群体合作教学模式的实施步骤
    4.1 实验前的准备设计
        4.1.1 实验对象、时间、地点
        4.1.2 初次测试实验指标
        4.1.3 实验分组
    4.2 实验过程的课堂操作
        4.2.1 第一阶段:教师集体授课
        4.2.2 第二阶段:学生分组活动
        4.2.3 第三阶段:展示与反馈
        4.2.4 第四阶段:评价与总结
    4.3 实验结束的测试评价
        4.3.1 技术动作测试与评价
        4.3.2 二次测试实验指标
    4.4 实验控制
5.实验结果与分析
    5.1 小群体合作教学模式对学生身体素质的影响分析
        5.1.1 速度素质
        5.1.2 耐力素质
        5.1.3 柔韧素质
        5.1.4 灵敏素质
        5.1.5 力量素质
    5.2 小群体合作教学模式对学生专项计评的影响
    5.3 小群体合作教学模式对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影响
    5.4 小群体合作教学模式对学生自信心的影响
    5.5 小群体合作教学模式对学生团结合作能力的影响
    5.6 小群体合作教学模式对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影响
    5.7 研究的局限性
6.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附件
参考文献
致谢

(6)新媒体联盟地平线报告(2015基础教育版)(论文提纲范文)

一、概述
二、驱动学校应用教育技术的重要趋势
    政策
    领导力
    实践
    (一)远期趋势
        1. 重塑学校运行机制
        (1)概述
        (2)对政策、领导力以及实践的影响
        (3)扩展阅读
        2. 探索深度学习策略
        (1)概述
        (2)对政策、领导力以及实践的影响
        (3)拓展阅读
    (二)中期趋势
        1. 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
        (1)概述
        (2)对政策、领导力以及实践的影响
        (3)拓展阅读
        2. 学生从消费者转变为创造者
        (1)概述
        (2)对政策、领导力以及实践的影响
        (3)拓展阅读
    (三)近期趋势
        1. 加强混合式学习的应用
        (1)概述
        (2)对政策、领导力以及实践的影响
        (3)拓展阅读
        2. 提升科技与艺术(STEAM)学习
        (1)概述
        (2)对政策、领导力以及实践的影响
        (3)拓展阅读
三、影响学校应用教育技术的重要挑战
    政策
    领导力
    实践
    (一)可解决的挑战
        1. 提供实景学习机会
        (1)概述
        (2)对政策、领导力以及实践的影响
        (3)拓展阅读
        2. 将技术融入教师教育
        (1)概述
        (2)对政策、领导力以及实践的影响
        (3)拓展阅读
    (二)有难度的挑战
        1. 推进个性化学习
        (1)概述
        (2)对政策、领导力以及实践的影响
        (3)拓展阅读
        2. 重塑教师专业角色
        (1)概述
        (2)对政策、领导力以及实践的影响
        (3)拓展阅读
    (三)严峻的挑战
        1. 教学创新的推广
        (1)概述
        (2)对政策、领导力以及实践的影响
        (3)拓展阅读
        2. 复合思维的教学
        (1)概述
        (2)对政策、领导力以及实践的影响
        (3)拓展阅读
四、教育技术在基础教育中的重要进展
    (一)采纳阶段:1年以内
        1. 自带设备
        (1)概述
        (2)与教学、学习及创造性探究的相关性
        (3)自带设备的实践案例
        (4)扩展阅读
        2. 创客空间
        (1)概述
        (2)与教学、学习及创新研究的相关性
        (3)创客空间的实践案例
        (4)扩展阅读
    (二)采纳阶段:未来2~3年
        1. 3D打印
        (1)概述
        (2)与教学、学习及创造性探究的相关性
        (3)3D打印的实践案例
        (4)拓展阅读
        2. 自适应学习技术
        (1)概述
        (2)与教学、学习及创造性探究的相关性
        (3)自适应学习技术的实践案例
        (4)扩展阅读
    (三)采纳阶段:未来4~5年
        1. 数字徽章
        (1)概述
        (2)与教学、学习及创造性探究的相关性
        (3)数字徽章的实践案例
        (4)扩展阅读
        2. 可穿戴技术
        (1)概述
        (2)与教学、学习及创造性探究的相关性
        (3)可穿戴技术的实践案例
        (4)拓展阅读

(7)基于网络的大学体育混合学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1.1 混合学习是信息时代教育改革的研究重点
        1.1.2 大学体育混合学习适合现代大学体育教育改革需求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价值
    1.4 研究创新点
    1.5 研究的基本设想
2. 文献综述
    2.1 混合学习的出现和发展
        2.1.1 网络教育的发展
        2.1.2 混合学习的发展
    2.2 混合学习的概念界定
        2.2.1 国外学者的定义
        2.2.2 国内学者的定义
    2.3 混合学习的内涵
        2.3.1 混合学习是多种要素的混合
        2.3.2 混合学习是一种教与学的思想
        2.3.3 混合学习是一种教与学的策略
    2.4 混合学习的理论基础
        2.4.1 行为主义理论
        2.4.2 人本主义理论
        2.4.3 建构主义理论
        2.4.4 媒体传播理论
    2.5 混合学习研究现状
        2.5.1 混合学习基础理论研究
        2.5.2 混合学习模式研究
        2.5.3 混合学习实践应用研究
        2.5.4 混合学习的评价研究
        2.5.5 混合学习的实证研究
        2.5.6 混合学习实施策略研究
    2.6 大学体育混合学习研究现状
3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问卷调查法
        3.2.3 内容分析法
        3.2.4 专家访谈法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大学体育混合学习概念的界定与理解
    4.2 大学体育混合学习与大学体育传统教学的对比分析
        4.2.1 体育教学过程比较
        4.2.2 学生学习状态比较
        4.2.3 教学模式比较
        4.2.4 教学设计比较
    4.3 大学体育混合学习的角色定位
        4.3.1 角色相关分析
        4.3.2 大学体育混合学习的自我角色认知
        4.3.3 大学体育参与者对大学体育混合学习的角色预期
        4.3.4 大学体育混合学习的角色定位
    4.4 大学体育混合学习的现状
        4.4.1 大学体育教师对大学体育混合学习的看法建议
        4.4.2 在校大学生对大学体育混合学习的看法建议
        4.4.3 大学体育混合学习相关内容网络发展情况
    4.5 大学体育混合学习的设计
        4.5.1 对Moodle课程平台的选择和利用
        4.5.2 大学体育混合学习模式
        4.5.3 大学体育混合学习教学设计
        4.5.4 基于Moodle课程平台的大学体育混合学习策略
    4.6 大学体育混合学习的评价
        4.6.1 大学体育传统教学评价现状
        4.6.2 混合学习评价现状
        4.6.3 大学体育混合学习评价原则
        4.6.4 大学体育混合学习评价内容
        4.6.5 大学体育混合学习学生学习评价体系
    4.7 大学体育混合学习的实施
        4.7.1 《羽毛球》课程概述
        4.7.2 《羽毛球》课程教学设计分析
        4.7.3 教学效果评估
5 结论
    5.1 结论
    5.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8)“健康促进工程”视野下上海市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相关定义界定
        2.1.1 模式
        2.1.2 高校公共体育教学
        2.1.3 教学模式
        2.1.4 体育教学模式
        2.1.5 “健康促进工程”
    2.2 国内外关于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模式的研究
        2.2.1 国内研究现状
        2.2.2 国外研究现状
    2.3 小结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专家访谈法
        3.2.3 问卷调查法
        3.2.3.1 问卷的设计和内容
        3.2.3.2 问卷的效度检验
        3.2.3.3 问卷的信度检验
        3.2.3.4 问卷发放与回收
        3.2.4 数理统计法
        3.2.5 逻辑分析法
4 结果与分析
    4.1 “健康促进工程”视野下上海市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模式现状研究
        4.1.1 指导思想现状分析
        4.1.2 教学内容现状分析
        4.1.3 教学方法现状分析
        4.1.4 教学组织现状分析
        4.1.5 教学评价现状分析
        4.1.6 “健康促进工程”在上海高校开展现状
        4.1.7 上海高校体育教师现状分析
    4.2 “健康促进工程”视野下,构建上海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模式分析
        4.2.1 “健康促进工程”视野下,教学指导思想构建分析
        4.2.2 “健康促进工程”视野下,教学内容构建分析
        4.2.3 “健康促进工程”视野下,教学方法构建分析
        4.2.4 “健康促进工程”视野下,教学组织构建分析
        4.2.5 “健康促进工程”视野下,教学评价构建分析
        4.2.6 “健康促进工程”视野下,保障条件分析
    4.3 “健康促进工程”视野下上海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模式的构建
        4.3.1 教学模式指导思想的构建
        4.3.1.1 以学生掌握终身体育技能为先导
        4.3.1.2 以培养体育技能运用能力为重点
        4.3.1.3 以终身体育为核心
        4.3.2 教学目标的构建
        4.3.3 教学内容的构建
        4.3.3.1 教学内容具有“时代性”
        4.3.3.2 教学内容具有“发展性”
        4.3.3.3 完善体育理论
        4.3.4 教学方法的构建
        4.3.4.1 正确处理教师和学生的关系
        4.3.4.2 因材施教,尊重学生个性发展
        4.3.4.2.1 提倡“全方位人际互动”
        4.3.4.2.2 提倡“现代化教学”
        4.3.5 教学组织的构建
        4.3.5.1 班级制为主体,个别化教学为补充
        4.3.5.2 课内外一体化组织形式
        4.3.6 教学评价的构建
        4.3.6.1 师生互评有机结合
        4.3.6.2 教师评价全面性
        4.3.7 构建模式的保障条件
        4.3.7.1 制度保障
        4.3.7.2 教师资源的保障
        4.3.7.2.1 定期对教师进行专业培训
        4.3.7.2.2 指派教师参与到早操和社团俱乐部的管理建设中去
        4.3.7.3 社团俱乐部建设
        4.3.7.4 网络体育教学平台系统的建立、完善
    4.4 模式的特色
        4.4.1 课堂内与课堂后的紧密结合
        4.4.2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4.4.3 促进教师的自我学习
        4.4.4 发挥社团俱乐部作用,丰富校园体育文化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9)浅谈现代几种主要的体育教学模式及其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2 几种现代体育课的教学模式
    2.1 情境教学模式
    2.2 成功体育模式
    2.3 快乐体育教学模式
    2.4 合作教育模式
3 体育教学模式的应用
    3.1 结合体育教学的目标选择教育理论, 确定切入点
    3.2 把握体育教学模式的框架
    3.3 体育教学模式选择的指向性
    3.4 体育教学模式的综合运用
4 结论

(10)21世纪普通高校体育评价的发展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2 研究方法
    2.1 文献资料法
    2.2 逻辑分析法
3 体育课程教学评价的概述
4 体育教学模式的发展走向
    4.1 让学生体验快乐的教学模式
    4.2 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培养学生个性发展的教学模式
    4.3 以身体活动练习为主, 加强体育理论知识学习的教学模式
5 普通高校体育教学评价的发展趋势

四、21世纪体育教学模式的十大趋势(论文参考文献)

  • [1]线上中级汉语综合课的教学设计 ——以《博雅汉语·中级冲刺篇(Ⅰ)》为例[D]. 余丽丹. 兰州大学, 2021(02)
  • [2]志愿文化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 李朝伟.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19(08)
  • [3]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之关系研究[D]. 黄真金. 厦门大学, 2017(05)
  • [4]普通高校气排球选修课运用领会式教学法的实验研究[D]. 黄帅. 苏州大学, 2017(05)
  • [5]小群体合作教学模式在中职健美操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赵海燕. 苏州大学, 2016(06)
  • [6]新媒体联盟地平线报告(2015基础教育版)[J]. L.约翰逊,S.亚当斯贝克尔,V.埃斯特拉达,A.弗里曼,张铁道,白晓晶,李国云,季瑞芳,吴莎莎. 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5(S1)
  • [7]基于网络的大学体育混合学习研究[D]. 时海霞. 北京体育大学, 2015(07)
  • [8]“健康促进工程”视野下上海市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模式研究[D]. 付建强. 上海体育学院, 2013(05)
  • [9]浅谈现代几种主要的体育教学模式及其应用[J]. 孙正,王建.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05)
  • [10]21世纪普通高校体育评价的发展趋势[J]. 游艳. 时代教育(教育教学), 2010(06)

标签:;  ;  ;  ;  ;  

21世纪体育教学模式的十大趋势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