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循环过程论文-徐飞,贾仰文,牛存稳,唐颖复,刘佳嘉

水循环过程论文-徐飞,贾仰文,牛存稳,唐颖复,刘佳嘉

导读:本文包含了水循环过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清水河流域,水循环,植被垂直带,分布式水文模型WEP-L

水循环过程论文文献综述

徐飞,贾仰文,牛存稳,唐颖复,刘佳嘉[1](2019)在《五台山清水河流域植被垂直带水循环过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五台山为华北地区最高峰(海拔3058 m),发源于五台山的清水河流域,海拔梯度大,植被垂直分异显着,目前关于植被垂直带的水循环过程及其相互之间的差异研究尚显不足。为此,利用分布式水文模型WEP-L模拟清水河流域水循环过程,分析不同植被垂直带的水循环过程。结果表明:受气温显着升高影响,高海拔地区的季节性冻土消退、活动层变厚及土壤蓄水容量增加,促进降水入渗。海拔1500 m以下区域蒸散发主要受降水影响,而海拔1600 m以上区域则主要受能量的影响。不同植被垂直带的水循环过程差异显着,径流系数表现为:耕地>亚高山草甸>荒漠草地>常绿针叶灌木林>落叶阔叶林。研究结果可为山区流域水资源高效利用和生态建设提供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水利学报》期刊2019年09期)

何国华,赵勇,王建华,朱永楠,姜珊[2](2019)在《北京市城市水循环过程对能源消耗的影响(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Energy is consumed at every stage of the cycle of water production, distribution, end use, and recycled water treatment. Understanding the nexus of energy and water may help to minimize energy and water consumption and reduce environmental emissions. However, the interlinkages between water and energy have not received adequate attention. To address this gap, this paper disaggregates and quantifies the energy consumption of the entire water cycle process in Beijing.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show that total energy consumption by water production, treatment and distribution, end use, and recycled water reuse amounts to 55.6 billion kWh of electricity in 2015, or about 33% of the total urban energy usage. While water supply amount increased by only 10% from 2005 to 2015, the related energy consumption increased by 215% due to water supply structural change. The Beijing municipal government plans to implement many water saving measures in the area from 2016 to 2020, however, these policies will increase energy consumption by 74 million kWh in Beijing. This study responds to the urgent need for research on the synergies between energy and water.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goal of low-energy water utilization in the future, water and energy should be integrated in planning and management.(本文来源于《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期刊2019年06期)

罗连军,张明[3](2019)在《柴达木盆地“水循环过程高效利用与生态保护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启动》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 ( 罗连军 通讯员 张明)3月19日,我省重大科技专项“柴达木盆地水循环过程高效利用与生态保护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在西宁启动。省科技厅、省水利厅、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政府、格尔木市政府、清华大学、青海师范大学、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青海(本文来源于《青海日报》期刊2019-03-22)

汤秋鸿,刘星才,李哲,运晓博,张学君[4](2019)在《陆地水循环过程的综合集成与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的影响下,陆地水循环过程发生了明显改变,并导致了一系列资源环境问题。深入认识陆地水循环过程的变化机理,发展陆地水循环过程综合集成模拟技术,预估未来陆地水循环的变化趋势,是当前水循环研究面临的重要任务。主要关注人类活动影响下的大尺度(大河流域或大陆尺度)陆地表层系统水循环模拟,梳理了近年来陆地水循环过程综合集成与模拟相关的研究进展,指出当前大尺度陆地表层系统水循环模拟模型的主要问题是对自然过程与人类活动过程间相互作用描述不足,以及人类活动参数化方案的不完善。因此,完善人类活动参数化方案,构建陆地水循环过程的综合集成模型,是模拟研究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同时,考虑多要素过程的综合集成模型有助于解释气候变化与人类用水活动影响水循环变化的关键机制,为探索变化环境下陆地水循环变化成因及其效应提供理论与实践基础,其结果将为区域水资源配置及应对全球变化的战略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地球科学进展》期刊2019年02期)

吕玉香,胡伟,杨琰[5](2019)在《岩溶关键带水循环过程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岩溶关键带处于岩石、水、土壤、大气、生物五圈交汇地带。正确认识岩溶关键带的结构、功能及其水文循环过程是当前地球关键带与岩溶水科学研究的关键问题。剖析了岩溶关键带水循环过程与演变规律、水循环过程在岩溶关键带中的作用,探寻变化环境下岩溶关键带水循环过程演变的规律与驱动机制,总结不足与问题,提出未来研究的总体趋势和方向:岩溶关键带形成与演化和水循环过程相互作用机制;岩溶关键带水循环驱动的物质转化与能量迁移过程及其耦合;水循环过程在不同时空尺度上对全球变化与人类活动干扰的响应;多种观测与模拟手段的综合应用。(本文来源于《水科学进展》期刊2019年01期)

杨闪[6](2018)在《干旱地区水循环过程中的地下水化学特征研究——以蒙古国前巴音钼矿水源地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地下水的水化学类型在径流过程中会不断变化,并在径流与赋存的不同状态下体现出不同特征,体现出不同的地下水运移规律。本文以蒙古国前巴音钼矿水源地为例,选取水源地范围内的19个钻孔水样进行分析,取得了主要阴阳离子、TDS和水化学类型等数据。通过对地下水化学的空间分布特征、TDS值的变化和主要阴阳离子的演化规律进行研究发现:研究区水源地地下水补给来源为大气降水,沟谷东部地区的水循环强度高于西南部地区,外围地区最弱,地下水的水平径流较弱小于垂向;受水循环强度影响沟谷东部形成地矿化度的HCO_3型水,西南部形成HCO_3·Cl·SO_4、HCO_3·SO_4·Cl、HCO_3·SO_4型水,沟谷外围地区形成SO_4·HCO_3·Cl、Cl·SO_4·HCO_3、SO_4·HCO_3、Cl·SO_4型水,干旱地区水循环强度和补径排条件的差异会形成不同的水化学类。(本文来源于《地下水》期刊2018年06期)

宫兴龙,付强,王斌,关英红,邢贞相[7](2018)在《土地利用方式变化对水循环过程响应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挠力河流域为研究区,利用1990年和2013年土地利用类型,结合基于格子玻尔兹曼方法(LBM)的TOPMODEL模型定量评价了土地利用方式变化对水循环时空变化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基于LBM法的TOPMODEL模型可以很好模拟挠力河流域降雨径流水循环过程,对研究区具有较高的适用性;研究区林地、草地和建设用地面积变化不大,对于土地结构变化贡献比较小,而未利用地和旱田部分转为水田对土地结构变化贡献大;由于种植水田,导致5月到10月间的流域总蒸散发量增加、根系区缺水量减少、非饱和带缺水量减少、地表水量减少、地下水量增加;蒸散发增幅达8.9%,根系区缺水量降幅达10.5%,地表水量减少达43%;水田对水文情势影响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水稻生育期的差异上,分蘖期对蒸散发量、根系区缺水量和非饱和带缺水量影响较大;水田灌溉对水循环过程的影响按变化幅度从大到小的顺序为非饱和带缺水量、根系缺水量、蒸散发量、入根系区水量、出根系区水量和地下径流量,其中入根系区水量差值和出根系区水量差值接近。(本文来源于《农业机械学报》期刊2018年02期)

杨广[8](2017)在《节水条件下玛纳斯河流域水循环过程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节水措施作为重要的人类活动,通过上游山区水库修建、中下游渠系防渗及田间滴灌技术,有效地提高了水土资源利用效率,有力地推进了绿洲化进程。同时,节水措施的大面积推广影响了下垫面、蒸发和入渗等水循环要素,原有的水循环方式发生改变,进而影响区域生态系统和生态环境的演变。在变化环境、水资源短缺等全球环境问题日益受到关注的今天,清楚地认识节水条件对区域水循环的影响,对深入理解变化环境下干旱区水文循环过程、正确评估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作为我国膜下滴灌节水技术的发源地,新疆玛纳斯河流域经过二十多年节水技术的推广应用,已发展成为新疆最大的绿洲农耕区和我国第四大灌溉农业区。节水技术对水循环要素及水循环过程的影响还未实现精确、定量的分析评估,节水条件对流域水循环的影响研究仍处于定性或半定量阶段。本文针对节水条件下流域水循环过程的模拟问题,系统地分析了节水技术对流域降水、径流、入渗和蒸散发水循环要素的影响,提出了节水条件下区域水循环过程模拟模型,分别从现状总结与分析、水循环要素影响、水循环模型构建、模型验证与应用四个方面展开了相关研究。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在现状总结与分析上,以玛纳斯河流域水土资源开发历程为基础,从人工渠系、用水结构和地下水埋深变化分析节水条件对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影响,从灌溉面积、种植结构、土壤盐碱、产业结构和人口规模分析节水条件对流域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影响。在节水技术的推动作用下,流域水土资源利用效率明显提升,流域人工绿洲面积增加1.3倍,耕地面积年均增长速率较节水前增加1.47倍,农业产值增速提高了3.9倍,有力地推动了流域经济发展和绿洲化进程,促进了区域经济的有效发展。(2)水循环要素影响上,以遥感影像为数据源,结合室外试验方法,设计了一套节水条件下流域下垫面变化和水循环要素影响分析技术流程,并提出节水条件下流域水循环过程中径流、入渗和蒸发参数,为流域水循环模型建立提供必要的参数支持。节水技术推广的20年间,耕地和建工用地土地利用动态度比较活跃,草地向耕地转移面积1756.2km~2,林地向耕地转移面积567.4km~2。节水条件通过地膜覆盖可以有效减少31.8%的土壤水损失,流域中部平原区湿润程度增加,其他区域则越来越干旱,节水技术作用下流域绿洲化和荒漠化同时加剧。(3)水循环模型构建上,建立了节水条件下流域水循环模拟模型。模型根据流域山盆系统格局,分别建立了山区径流模拟模型和绿洲区地下水数值模拟模型。山区径流模拟主要采用概念性水文模型MIKE11/NAM模型,输入参数包括气象数据、流量数据、流域参数和初始条件。绿洲区地下水数值模拟采用地下水叁维有限差分数值模拟Visual-MODFLOW模型,求解方法为有限差分法。输入参数包括气象数据、降水参数、入渗参数和蒸散发参数。山区径流模拟结果作为绿洲区地下水数值模拟的输入项,重点分析节水条件下流域绿洲区地表-地下水转化过程。(4)模型验证与应用上,创新点在于引入不同节水程度的梯度学理论,量化分析传统灌溉、常规节水灌溉和高效节水灌溉对流域水循环过程的影响,确定不同灌溉方式下地下水水均衡和地下水位埋深变化情况,为流域水资源合理开发提供依据。总结本文的研究工作,论文主要贡献和创新点可概括如下:(1)系统地总结与分析了节水技术对玛纳斯河流域水土资源开发的影响,得出了节水技术有力推进了流域绿洲化进程的同时,改变了流域水循环方式,并以此为本文的研究背景,分析了节水条件对流域水循环要素的影响。(2)以遥感影像为数据源,结合室外试验方法,设计了一套节水条件下流域下垫面变化和水循环要素影响分析技术流程,并提出节水条件下流域水循环模拟径流、入渗和蒸发参数,为流域水循环模型研究提供技术支持。(3)建立了节水条件下流域水循环模拟模型。模型根据流域山盆系统格局,分别建立了山区径流模拟模型和绿洲地下水数值模拟模型。模型的创新点在于引入不同节水程度的梯度学理论,具体分析传统灌溉、常规节水灌溉和高效节水灌溉对流域水循环过程的影响,确定不同灌溉方式下水均衡及地下水位情况,为流域水资源合理开发提供依据。(本文来源于《石河子大学》期刊2017-11-01)

姜姗姗,占车生,王会肖,富可荣,王飞宇[9](2016)在《地下水开采对海河流域水循环过程影响的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分布式时变增益水文模型(DTVGM)的产流机制改进CLM3.5(Community Land Model version 3.5)的水文过程参数化,同时嵌入地下水开采对流域水循环影响的模块,并考虑经济社会用水,建立能够描述流域自然-人文过程的大尺度陆地水循环模型(CLM-DTVGM)。以地下水开采严重的海河流域为研究区,以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建立的中国区域高时空分辨率地面气象要素数据集作为大气强迫驱动,针对海河流域1980年-2010年的水循环过程进行模拟,分析地下水开采活动对流域水循环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地下水开采活动引起海河流域地表径流和土壤湿度整体有所减少,蒸散发则呈增加趋势,且各水循环要素空间分异较大。(本文来源于《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期刊2016年04期)

刘辉[10](2015)在《水循环过程控制装置在教学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阐述了过程控制教学装置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是根据自动化及相关专业的教学特点,吸收了国内外同类产品的特点,汇集了长期在教学一线教师的丰富经验,推出的一套全新的实验装置。它联系工业生产过程中常见的容器、管路、泵、阀门等设备微缩、集中,配合自动测量、控制装置可对典型的过程变量液位、流量、压力、温度进行测量、显示和自动控制。并可实现从简单到复杂、从经典到现代的控制策略实验。(本文来源于《城市地理》期刊2015年20期)

水循环过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Energy is consumed at every stage of the cycle of water production, distribution, end use, and recycled water treatment. Understanding the nexus of energy and water may help to minimize energy and water consumption and reduce environmental emissions. However, the interlinkages between water and energy have not received adequate attention. To address this gap, this paper disaggregates and quantifies the energy consumption of the entire water cycle process in Beijing.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show that total energy consumption by water production, treatment and distribution, end use, and recycled water reuse amounts to 55.6 billion kWh of electricity in 2015, or about 33% of the total urban energy usage. While water supply amount increased by only 10% from 2005 to 2015, the related energy consumption increased by 215% due to water supply structural change. The Beijing municipal government plans to implement many water saving measures in the area from 2016 to 2020, however, these policies will increase energy consumption by 74 million kWh in Beijing. This study responds to the urgent need for research on the synergies between energy and water.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goal of low-energy water utilization in the future, water and energy should be integrated in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水循环过程论文参考文献

[1].徐飞,贾仰文,牛存稳,唐颖复,刘佳嘉.五台山清水河流域植被垂直带水循环过程研究[J].水利学报.2019

[2].何国华,赵勇,王建华,朱永楠,姜珊.北京市城市水循环过程对能源消耗的影响(英文)[J].JournalofGeographicalSciences.2019

[3].罗连军,张明.柴达木盆地“水循环过程高效利用与生态保护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启动[N].青海日报.2019

[4].汤秋鸿,刘星才,李哲,运晓博,张学君.陆地水循环过程的综合集成与模拟[J].地球科学进展.2019

[5].吕玉香,胡伟,杨琰.岩溶关键带水循环过程研究进展[J].水科学进展.2019

[6].杨闪.干旱地区水循环过程中的地下水化学特征研究——以蒙古国前巴音钼矿水源地为例[J].地下水.2018

[7].宫兴龙,付强,王斌,关英红,邢贞相.土地利用方式变化对水循环过程响应机制研究[J].农业机械学报.2018

[8].杨广.节水条件下玛纳斯河流域水循环过程模拟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7

[9].姜姗姗,占车生,王会肖,富可荣,王飞宇.地下水开采对海河流域水循环过程影响的模拟[J].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2016

[10].刘辉.水循环过程控制装置在教学中的应用[J].城市地理.2015

标签:;  ;  ;  ;  

水循环过程论文-徐飞,贾仰文,牛存稳,唐颖复,刘佳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