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患关系报道论文-王晓虹,周楚

医患关系报道论文-王晓虹,周楚

导读:本文包含了医患关系报道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医患报道,在线评论,受众态度,实验法

医患关系报道论文文献综述

王晓虹,周楚[1](2019)在《医患纠纷报道在线评论与受众对医态度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越来越多的受众通过在线新闻报道了解医患纠纷,那么医患报道的在线网民评论是否会影响受众对医生的态度?本研究以上海市某高校125名学生和89名上海市民为被试,采用实验法,从在线评论的立场、在线评论的信息质量、态度稳定性叁个因素探讨医患纠纷报道的在线评论对受众对医生态度(涉事医生、一般医生)的影响。结果发现:(1)在线评论的立场对所有被试对涉事医生态度均有显着影响,阅读支持涉事医生的在线评论的被试更为支持涉事医生,阅读支持涉事患者的在线评论的被试更为支持涉事患者。(2)评论的信息质量对所有被试对涉事医生态度均没有显着影响。(3)两周以后,阅读支持患者的在线评论的大学生被试对涉事医生态度显着缓和,而阅读支持涉事医生的在线评论的大学生被试态度没有显着变化。该结果说明,在线评论的立场对受众对涉事医生态度有决定性影响。(本文来源于《新闻大学》期刊2019年08期)

曾家琦[2](2019)在《叁大报纸孕产妇医患关系报道研究(2008-2018)》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随着“缝肛门”“北医叁院孕产妇死亡”“榆林产妇跳楼”等负面新闻的出现,孕产妇医患关系不断被关注,妇产科是医疗纠纷高发科室之一,开放二胎政策刺激了生育,孕产妇与医方之间的关系变得敏感、更具挑战性。落后贫乏的医学常识、生育报道引导性式微等成为孕产妇医患关系缓和的阻碍。论文以《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南方周末》中孕产妇医患关系报道为研究的样本,从报道主题、议题建构、消息来源、报道立场、叙事手法以及报道形式角度等方面对样本进行分析,发现其具有四个特点:孕产妇生产方式相关报道较多;叁大报纸有意识地避免加剧社会冲突,社会责任不断凸显;在重大孕产妇新闻事件中,对孕产妇及其家属的人文关怀较弱;不同媒体孕产妇报道框架明显不同。在总结上述特点的基础上,本文指出当下孕产妇医患关系报道存在的主要问题:孕产妇医患关系总体报道较少,不受重视;孕产妇医疗纠纷事件更容易引起连续报道;《南方周末》偏向批判,其他两大报纸存在模式化问题;孕产妇及其家属发声较少;媒体并未发挥孕产妇及其家属和医方的良好沟通作用;孕产妇生育和医疗健康知识报道不足。并就这些问题背后的原因进行了深刻探讨,主要是由于孕产妇群体的先天弱势,话语权弱;医疗纠纷类报道更容易引起关注;叁大报纸定位和新闻理念的差异性以及报道中对生产知识普及忽略。针对孕产妇医患关系报道的问题及其成因,本文提出如下优化建议:重视传统媒体对孕产妇医患关系的影响,做好舆论引导;平衡报道,内容选择多元化;合理设置议程,报道更加“人性化”;构建公共对话空间,注重孕产妇及其家属发声;注重生育知识和医疗健康知识普及。(本文来源于《湘潭大学》期刊2019-06-02)

高静文[3](2019)在《基于内容分析法的《人民日报》医患关系报道研究(1978-2018)》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伴着医生父权主义角色的衰落和患者自主意识的崛起,我国的医患矛盾不断升级加剧,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已经成为关系我国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而新闻媒体作为公众了解医患关系的重要媒介,在构建医患关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媒体的新闻报道如何建构医患关系值得探讨。本文以《人民日报》医患关系报道作为研究对象,使用内容分析法,对《人民日报》1978年至2018年有关医患关系的报道进行分析。根据这些报道呈现的不同特点,与当时所处的医疗改革背景相结合,对报道样本进行统计分析,发现《人民日报》医患关系报道的概况和呈现出的特点,并且对其报道体现的规律做了分析,提出了可行性建议。研究发现,医患关系逐渐成为《人民日报》的重要报道议题,且日趋常态化。医患双方在报道中的地位和话语权是不对等的,医方更为强势,具有更多的话语权,对医方的情感倾向也更为积极正面,而患方只是配角。在客观中立的基础上,正面宣传仍然是报道的主流,着力于塑造医德医风良好的医者形象和注重管理服务提升的医疗机构形象,而医患纠纷被弱化报道。报道来源存在局限,侧重于自我表达,强调理性和全面,但深度不足,缺乏系统性。总体来说,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我国医疗改革事业的不断推进,《人民日报》对于医患关系的报道也在不断调整,为构建和谐的媒介环境、舆论氛围而努力,但在健康传播层面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需进一步改善。(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期刊2019-04-25)

董昉[4](2018)在《试论医患关系报道中媒体的职责与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医患关系是医务人员与患者在医疗行为过程中产生的特定医治关系,是医疗人际关系中的关键。和谐的医患关系应该是医患双方互相理解、配合,共同完成医方的任务,促成患者的康复。由于医患关系十分特殊性和敏感性,历来都是社会民众关注的热点。媒体作为社会舆论的重要力量,对和谐医患关系的构成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来源于《科技风》期刊2018年28期)

刘佳渝[5](2018)在《国内媒体医患关系报道的演化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增进国家福祉和提升人民幸福感,习近平主席在中国共产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实施健康中国的战略”。健康问题是和社会公共生活密切相关的,医患关系的良好发展既可以促进医疗保健行业的健康运行,同时也能增强社会凝聚力,因此公众对社会上有关医患关系的关注与讨论也从未失去热度。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媒体作为医患之间信息传递和交流的桥梁,其对医患关系的报道在不断地发生新变化。笔者以新浪网为本文研究的目标媒体,在其高级检索中输入“医患关系”,收集到2011年--2018年这七年间的新闻报道,并从中抽选出医患关系报道的有效样本72篇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在具体的研究当中,把新闻数量、新闻主题分布、人物形象、消息来源等作为观察要素,通过对比等方法揭示出大众传媒在此期间对医患关系报道方面的演化轨迹,进而分析演化的驱动因素,以期对医患关系优化报道的持续优化,乃至新闻报道整体质量的提高有所启发和助益。(本文来源于《南昌大学》期刊2018-05-19)

周立雪[6](2018)在《媒介角色理论视域下我国医患关系报道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二十一世纪是一个“健康的世纪”,“健康生活”已成为人类生存的基本调性,“追求健康、传播健康”是全人类共同追寻的理想和目标。同时,二十一世纪也是一个全媒体逻辑的时代,媒体的报道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人们对某一事件的认知。而对于健康传播议题之一的医患关系议题,一方面,其日益凸显的医患矛盾值得我们关注和重视,另一方面,部分媒体对医患关系报道的方式值得我们去思考。传统纸质媒体虽然在信息传播的时效性和传播速度上不及新媒体,但其对舆论的引导地位仍是不可撼动的。本研究选取的叁大纸媒——《中国青年报》、《南方周末》、《健康时报》充分体现了“全国——地方”、“机关报——综合报”、“专业——非专业”的原则。笔者意在通过运用内容分析和文本分析两种方法,结合媒介角色理论,对叁大纸媒有关医患关系报道进行系统的分析,探讨在医患关系报道中,我国媒介的报道特征如何以及具体呈现了怎样的角色。研究发现,2009年到2017年间,叁大纸媒有关医患关系的报道特征,在消息来源上,更容易偏向强势的一方,忽视弱势的一方;在报道倾向上,除了大部分是客观中立的报道,其他相对更倾向医方;在报道议题上,实现了从“现象描述”到“理性传达”的转变。在分析媒介角色扮演的过程中,先以角色理论中的角色建构逻辑为依据,建构出医患关系报道中的媒介应然角色(即角色期望),包括:信息传递员、释疑解惑员、舆论引导员以及社会鼓动员四种,再分别从宏观媒介角色和微观媒介角色两个层面来展开分析媒介的实然角色。宏观层面上,叁大纸媒信息解释与扩散者、引导反思者、社会动员者这叁类角色组成了我国媒体在医患关系报道中的角色丛。微观层面上,媒体所扮演的医患纠纷事件的记录者/传播者、医患相关调查数据的提供者、医患相关政策的解读者/推行者、医患纠纷后的反思者、健康理性观念的引导者、良好医患形象的塑造者、和谐医患价值观的倡导者这七种组成了前面叁类宏观角色的派生角色丛。此外,笔者还发现,在医患关系报道中,媒介除了扮演正面的角色之外,还时常存在角色失范的表现,即可能成为“医患关系刻板印象的制造者”和“医患冲突不良行为的示范者”。基于此,笔者认为,进一步完善我国医患关系报道,使其更好的扮演应有的角色很有必要。因此,笔者从“宏观路径”和“微观路径”入手,从政府、媒介、公众叁个层面提出了针对完善我国医患关系报道的可行性路径的建议,如政府要完善体制改革、规范政策法规;媒体要坚持“双路”合并,并形成以新闻专业主义为准则的角色意识;公众要培养其媒介素养,及时对不良媒介信息进行“免疫”等。对医患关系报道中媒介角色的研究并不多见,本研究结合社会学角色理论,运用内容分析方法,对医患关系报道中的各项因素进行定量分析,有助于从实证性研究上全面把握我国媒体在医患关系报道中的角色扮演情况,为其他媒体在报道医患关系的过程中提供量化的参考依据。希望今后我国的媒体在报道医患关系问题或其他公共性问题时,能以坚持新闻专业主义为原则,扮演好其必要的媒介角色。(本文来源于《中南民族大学》期刊2018-05-16)

倪菁,贾金宁,刘碧波,白丹,马建梅[7](2018)在《大众媒体关于医患关系的报道对在校医学生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大众媒体的蓬勃发展为在校医学生了解医疗相关知识提供了便捷,但夸张失实的医患传播形成了巨大舆情,加剧了医患关系,对医学生的发展造成一定影响。本文探讨这一背景下有关医患矛盾的信息对正在"金字塔"中尚未走向医疗岗位、未接触医疗活动的医学生们会产生哪些影响,并将结果进行统计和量化分析,及时发现可能存在的问题,给医学生的专业培养和思想引导提供一些有针对性的建议。(本文来源于《视听》期刊2018年05期)

杨杜[8](2018)在《医患关系新闻报道框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医患关系作为医疗实践中最基本、最活跃的关系,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关系之一。和谐的医患关系不仅可以给病人提供满意的医疗体验,而且对医疗事业的不断发展有着推动作用。然而,近年来医疗纠纷及其引发的恶性伤害事件频繁见诸报端,不仅对涉案的医患双方造成了影响,而且导致医患之间互不信任、相互提防,加剧了医患矛盾。在医患关系日益受到社会各界重视的过程中,新闻媒体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新闻媒体在将事件呈现在大众面前的同时,也通过自身观点的表达,不可避免地对受众观点产生引导作用。因此,探寻医患关系报道的新闻框架特点,对新闻媒体如何更加合理地建构现实中的医患关系尤为重要。本文以《南方都市报》为研究对象,选取《南方都市报》2009-2016年225篇医患关系报道为研究样本,以框架理论为基础,构建了主题类目、消息来源类目、方向类目、形式类目,运用内容分析的方法对其新闻框架特点进行研究;其次,选取《南方都市报》2013年对“哈医大杀医案”四篇报道进行个案分析,从微观角度分析其框架特点。通过研究发现,《南方都市报》医患关系报道框架的总体特点包括:在主题设置方面,过于偏重医疗纠纷;消息来源选择方面,偏于医方、政府等权威机构,患者发声极少;报道方向和形式方面,体现了理性分析的特点。此外,通过四篇报道个案的分析得出的结论与上文相符。(本文来源于《上海外国语大学》期刊2018-05-01)

周怡[9](2018)在《社交媒体时代医患关系报道的审视与反思》一文中研究指出医患关系是近年来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话题,良好的医患关系不仅关系着医疗卫生机构的形象和社会的和谐与发展,更关系到患者自身的健康和利益。以微信、微博和直播为代表的社交媒体广泛地参与其报道,成为公共健康传播议题的集散地和加速器,在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中起到舆论监督和健康传播等积极作用。但报道中也存在一些不足,如医患关系报道的类型化、信息失真性、医患关系解读表层化等。这些问题激化了医患矛盾,给原本紧张的医患关系带来了负面作用,不利于医疗事业健康发展。对社交媒体平台医患关系报道进行了审视与反思,并尝试探讨未来发展路径,以期为新媒体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和促进健康传播提供参考借鉴。(本文来源于《新余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2期)

高越[10](2018)在《医患关系报道的媒体偏见及受众敌意偏见感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大众媒体作为时代的了望者以及社会舆论的引导者,在医患关系报道中,能否客观公正地呈现事实、平衡中立地对待医患双方,不仅关乎事件的发展,也影响着公众对于医患关系的观点和看法。同时,受众作为传播活动的参与者,他们对医患关系报道中所传递信息的选择、理解和反应也是影响传播效果的重要因素。本文以内容分析法为研究方法,对报纸新闻和电视新闻进行分析,考察当前媒体医患关系报道中是否存在偏见。此外通过深度访谈法,对19名医生和10名患者进行访谈,考察受众对医患关系的敌意偏见感知。研究发现,当前媒体对医患关系的报道存在着一定的偏见,大量医患纠纷报道会刻板化医患关系,媒体在医患纠纷事件报道中存在不公正对待医患双方的现象。于受众而言,受众对媒体报道存在着敌意偏见感知。医患双方在阅读完医患纠纷报道后,都有感知到媒体偏向对方、对己带有敌意的情况。这也证实了不同身份的受众对敌意的感知方向并不相同。值得注意的是,媒体对医患关系的报道会影响受众对于医患关系的感知,并且受众对于媒体争议性事件报道的公信力评价偏低,存在刻板印象。媒体报道存在偏见,受众自身同样存在感知偏见,当受众用偏见的眼光看待媒体时,媒体偏见内容会进一步强化他们对媒体带有偏见的刻板印象,但这种先入为主的刻板印象并不一定会直接导致受众对具体新闻的感知偏见。(本文来源于《西华师范大学》期刊2018-04-01)

医患关系报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近年来,随着“缝肛门”“北医叁院孕产妇死亡”“榆林产妇跳楼”等负面新闻的出现,孕产妇医患关系不断被关注,妇产科是医疗纠纷高发科室之一,开放二胎政策刺激了生育,孕产妇与医方之间的关系变得敏感、更具挑战性。落后贫乏的医学常识、生育报道引导性式微等成为孕产妇医患关系缓和的阻碍。论文以《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南方周末》中孕产妇医患关系报道为研究的样本,从报道主题、议题建构、消息来源、报道立场、叙事手法以及报道形式角度等方面对样本进行分析,发现其具有四个特点:孕产妇生产方式相关报道较多;叁大报纸有意识地避免加剧社会冲突,社会责任不断凸显;在重大孕产妇新闻事件中,对孕产妇及其家属的人文关怀较弱;不同媒体孕产妇报道框架明显不同。在总结上述特点的基础上,本文指出当下孕产妇医患关系报道存在的主要问题:孕产妇医患关系总体报道较少,不受重视;孕产妇医疗纠纷事件更容易引起连续报道;《南方周末》偏向批判,其他两大报纸存在模式化问题;孕产妇及其家属发声较少;媒体并未发挥孕产妇及其家属和医方的良好沟通作用;孕产妇生育和医疗健康知识报道不足。并就这些问题背后的原因进行了深刻探讨,主要是由于孕产妇群体的先天弱势,话语权弱;医疗纠纷类报道更容易引起关注;叁大报纸定位和新闻理念的差异性以及报道中对生产知识普及忽略。针对孕产妇医患关系报道的问题及其成因,本文提出如下优化建议:重视传统媒体对孕产妇医患关系的影响,做好舆论引导;平衡报道,内容选择多元化;合理设置议程,报道更加“人性化”;构建公共对话空间,注重孕产妇及其家属发声;注重生育知识和医疗健康知识普及。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医患关系报道论文参考文献

[1].王晓虹,周楚.医患纠纷报道在线评论与受众对医态度关系研究[J].新闻大学.2019

[2].曾家琦.叁大报纸孕产妇医患关系报道研究(2008-2018)[D].湘潭大学.2019

[3].高静文.基于内容分析法的《人民日报》医患关系报道研究(1978-2018)[D].华南理工大学.2019

[4].董昉.试论医患关系报道中媒体的职责与策略[J].科技风.2018

[5].刘佳渝.国内媒体医患关系报道的演化探析[D].南昌大学.2018

[6].周立雪.媒介角色理论视域下我国医患关系报道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18

[7].倪菁,贾金宁,刘碧波,白丹,马建梅.大众媒体关于医患关系的报道对在校医学生的影响[J].视听.2018

[8].杨杜.医患关系新闻报道框架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8

[9].周怡.社交媒体时代医患关系报道的审视与反思[J].新余学院学报.2018

[10].高越.医患关系报道的媒体偏见及受众敌意偏见感知研究[D].西华师范大学.2018

标签:;  ;  ;  ;  

医患关系报道论文-王晓虹,周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