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搏波技术论文-李宏波,王晗,黄辉,栾云,戴萍

脉搏波技术论文-李宏波,王晗,黄辉,栾云,戴萍

导读:本文包含了脉搏波技术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超极速脉搏波技术,脉搏波传导速度,颈动脉弹性,肾功能

脉搏波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李宏波,王晗,黄辉,栾云,戴萍[1](2019)在《超极速脉搏波技术在慢性肾病患者颈动脉弹性评价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超极速脉搏波(ufPWV)技术在慢性肾病患者颈动脉弹性评价的应用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15年12月至2016年10月收治入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的非透析慢性肾病患者63例,其中男性36例,女性27例;年龄23~84岁,平均年龄55岁;体质量指数(BMI)16~38 kg/m~2,平均BMI 25 kg/m~2。同期体检健康者78例(对照组),其中男性39例,女性39例;年龄37~75岁,平均年龄52岁;BMI 19~27 kg/m~2,平均BMI 22 kg/m~2。使用ufPWV技术测量颈动脉弹性参数,包括收缩期开始时脉搏波传导速度(BS-PWV)和收缩期结束时脉搏波传导速度(ES-PWV)。采集受检者性别、年龄、BMI、收缩压、舒张压和肌酐、尿酸、总胆固醇、叁酰甘油、血红蛋白、空腹血糖和尿素氮水平、超敏C反应蛋白、血清白蛋白、血清1,25-二羟维生素D_3等数据,对上述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慢性肾病患者63例中,肾功能正常组33例,肾功能异常组30例。对照组、肾功能正常组和肾功能异常组BS-PWV和ES-PWV在3组中呈增高趋势[BS-PWV:(5.88±1.21) m/s、(6.53±1.73) m/s、(6.61±1.74) m/s;ES-PWV:(7.55±2.36) m/s、(8.77±1.95) m/s、(10.01±2.71) m/s](均P <0.05);慢性肾病患者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在全部受检者中,ES-PWV与年龄、收缩压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628、0.349,均P <0.05),与血清1,25-二羟维生素D_3、肾小球滤过率呈负相关(r=-0.393、-0.228,P <0.05);而BS-PWV与各因素均无明显相关性。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是ES-PWV的独立影响因素(β值0.628,P <0.001)。结论 ufPWV技术能快速直接测量颈动脉弹性参数,慢性肾病患者BS-PWV及ES-PWV值明显升高,且ES-PWV敏感性高于BS-PWV,为早期准确评价慢性肾病患者动脉弹性提供了新的手段。(本文来源于《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期刊2019年06期)

付伟,李劼,马琳,阚艳敏[2](2019)在《极速脉搏波技术评价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应用极速脉搏波技术(UFPWV)评价单纯收缩期高血压(ISH)患者、双期高血压(SDH)患者颈总动脉弹性情况;比较UFPWV技术所检测的颈总动脉前壁心脏收缩起始脉搏波速度(BS)、心脏收缩末期脉搏波速度(ES)值与传统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值在早期动脉硬化评估方面的优越性。方法选取于2017年12月至2018年9月就诊于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的住院患者125例:包括ISH患者42例[(56.69±6.16)岁]、SDH患者39例[(55.97±7.23)岁]、正常血压人群44名为健康对照组[(55.18±8.20)岁]。常规二维测量IMT,采用UFPWV检测BS、ES。对上述各组间的BS、ES及IMT值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组内采用LSD-t检验行两两比较。结果 SDH组IMT、BS值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302、-3.143,P均<0.05)。ISH组IMT、BS、ES值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024、-3.961、-4.010,P均<0.05)。ISH组BS、ES值均明显高于SDH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596、-2.801,P均<0.05)。结论 ISH患者较SDH患者血管弹性减低明显,更易发生动脉硬化。在评价早期评价动脉硬化方面,UFPWV较常规二维IMT测量更为敏感。(本文来源于《中华医学超声杂志(电子版)》期刊2019年09期)

雷苏力[3](2019)在《基于BP神经网络的光电容积脉搏波血压监测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血压参数是描述人体生理状态的一项重要指标,对医生进行临床诊断具有指导性意义。高血压是常见的慢性病之一,易引起心、脑、肾等靶器官受损,其多发于中老年人群。老年人作为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主要对象,对其进行血压监测是一项基本的工作。故实现无创、连续、实时、便捷的血压监测,对预防慢性病患者突发心脑血管等疾病有着积极的作用。光电容积脉搏波(Photoplethysmograph,PPG)作为人体重要的生理信号之一,包含了丰富的生理病理信息,直观地反映了每一次心脏搏动引起的血液在人体血管中脉动性传输的状态。目前PPG信号的采集技术已经成熟,其优点是操作简单,成本低廉,安全可靠,能够实现连续的PPG信号监测,具有较好的测量体验。本文主要以人体指端光电容积脉搏波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光电容积脉搏波噪声抑制、特征参数检测和建立血压监测模型的工作。具体有:将传送至上位机的原始PPG信号分别使用无限冲激响应(Infinite Impulse Response,HR)数字滤波器、有限冲激响应(Finite Impulse Response,FIR)数字滤波器和小波变换模极大值(Wavelet Transform Modulus Maxima,WTMM)的方法对原始信号进行噪声抑制,对去噪效果使用峰值信噪比(Peak Signal-to-Noise Ratio,PSNR)和归一化互相关系数(Normalized Cross-Correlation,NCC)分别进行了比对分析:使用叁次样条插值的方法对信号的基线漂移进行了校正。在进行脉搏波特征点检测时,使用差分阈值的方法获取了脉搏波的起始位置与主波峰位置2个特征点;使用WTMM的方法,获取了脉搏波的潮波以及重搏波位置的4个特征点:针对潮波不明显的脉型图提出了使用高斯钟拟合部分脉型图以确定其潮波位置的方法。依据这6个特征点之间的相互关系确定了20项与血压相关性较好的特征参数。最后使用误差逆传播(Back-Propagation,BP)神经网络的算法,建立了脉搏波特征参数与血压之间的关系模型,通过验证集对网络输出的准确性进行了评价,20组验证集样本的网络输出结果显示:收缩压(Systolic Pressure,SP)平均误差为1.08土2.95mmHg,舒张压(Diastolic Pressure,DP)平均误差为0.65±0.96mmHg,均符合AAMI(Association for the Ad vancement of Medical Instrumentation)制定的误差标准。(本文来源于《西安理工大学》期刊2019-06-30)

宋旭晖[4](2019)在《运动状态下基于脉搏波的心率检测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心率是人体重要的生理指征,对于心率的长期监控可有效预防一些心血管类疾病的发生,具有重要的生理意义。目前实现心率检测主要利用的是心电图信号和脉搏波信号。心电图信号的测量需要使用湿润电极片贴在胸部,给用户带来了很大的不便。光电容积脉搏波信号的强度变化主要是由于心脏搏动导致动脉血容积变化而引起的,因此可利用脉搏波信号来计算心率。脉搏波信号检测心率方便舒适,但在运动状态下,脉搏波的光程差容易受到噪声干扰,从而影响心率值的正确计算。因此,有必要对运动状态下的脉搏波心率检测技术展开相应的研究。本文针对运动状态下利用脉搏波检测心率这一难题,就脉搏波去噪算法和心率计算方法两方面的内容展开了深入研究,改进了运动状态下的心率检测方法,包括运动噪声消除算法和谱峰选择及心率估算方法,并进行了实验验证。论文的主要内容及工作成果如下:1、研究了基于脉搏波的心率检测方法。分析了运动噪声消除算法,包括自适应滤波算法、奇异谱分析算法和小波变换去噪算法。研究了利用脉搏波时域、频域上的信息,进行心率计算的方法。2、提出了叁种改进的运动噪声消除算法。一是基于自适应滤波的方法,改进了滤波器的结构和参考信号。二是提出了利用稀疏信号重构和自适应阈值迭代来进行噪声去除的算法。叁是基于自适应滤波与奇异谱分析的特点,研究了将二者有效地结合在一起的方法。3、基于频域心率计算方法设计了两种谱峰选择和心率估算方法。提出了基于支持向量机模型和考虑运动干扰的谱峰选择和心率估计算法,并对算法性能进行了比较分析。4、设计了运动状态下基于脉搏波的心率检测实验,将本文所提出的算法与TROIKA、COMB两种算法进行对比,并在公开数据集和自行采集的数据集上进行实验验证,最终在公开数据集上的实验结果是平均绝对误差为1.68BPM,平均绝对误差百分比为1.18%。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所提出的算法框架在运动状态下检测心率的效果良好,并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和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北京邮电大学》期刊2019-06-01)

陈瑞,陈晔,谷源涛,谢志毅,王仲[5](2019)在《基于近红外光谱与光电容积脉搏波技术的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测量仪的设计与开发》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为代表的外周循环监测指标可敏感而准确地反应机体最差的微循环状态,但近年来其临床应用受限于人为测量偏倚等问题。本文针对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等外周循环监测指标的测量提出了一种新的机械测量方法。该设备基于光子吸收的Lambert-Beer定律和光电容积脉搏波理论对远端毛细血管床中的动脉血流中的血红蛋白含量进行连续监测,并设置电磁加压装置对远端毛细血管床进行加压,最后采用软件采集计算系统进行信号处理与转换、数据存储与分析计算,获取包含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在内的一系列外周循环参数指导临床诊治。该设备使得外周循环监测进一步机械化、标准化,具有测量简单、准确性高等优点。(本文来源于《中国医疗设备》期刊2019年02期)

袁董瑶,夏彩芬,丁春燕[6](2019)在《脉搏波无创血压测量技术与有创血压测量技术临床对比及应用前景》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比脉搏波无创血压测量技术与有创血压测量技术的临床效果及其应用前景。方法选择冠脉造影患者120例,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经周围动脉将导管送至腋动脉,有创测量其中心动脉压;观察组利用四管通道连接脉搏波无创血压计,测量左、右侧肱动脉无创血压,记录两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平均动脉压(MAP)及脉压(PP),比较两组血压值,并采用相关系数(ICC)与Bland-Altman分析两组血压值的相关性。结果两组SBP、DBP、MAP、PP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 05);两组SBP与DBP的ICC值分别为0. 98(95%CI 0. 97~1. 00)和0. 96(95%CI 0. 90~0. 98);Bland-Altman分析发现SBP和DBP的差值均值均接近0值参考线。结论脉搏波无创血压测量技术能准确反映患者血压状况,更加安全、简便。(本文来源于《中国老年学杂志》期刊2019年01期)

薛念余,张盛敏[7](2018)在《极速脉搏波技术定量评价2型糖尿病患者早期颈动脉弹性的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极速脉搏波(UFPWV)技术在定量评价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患者结构正常颈动脉弹性中的应用价值,以期早期发现T2DM患者颈动脉硬化。方法以颈动脉结构正常T2DM患者48例为糖尿病组,健康同龄颈动脉结构正常的体检者57例为对照组。UFPWV技术测量颈动脉弹性参数,包括收缩期开始时和收缩期结束时的脉搏波传导速度(PWV_(BS)、PWV_(ES))。分析两组之间颈动脉弹性参数的差异,分析糖尿病组颈动脉弹性参数与年龄、IMT及糖尿病患病时间的关系。结果糖尿病组颈动脉IMT、PWV_(BS)、PWV_(ES)值均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组颈动脉PWV_(BS)与年龄、IMT、糖尿病患病时间呈正相关(r=0.370、0.303、0.404,p=0.010、0.036、0.004)。糖尿病组颈动脉PWV_(ES)与年龄、IMT、糖尿病患病时间呈正相关(r=0.477、0.323、0.461,p=0.001、0.025、0.001)。糖尿病组颈动脉PWV_(BS)、PWV_(ES)与血糖最高值无相关性(p=0.975、0.806)。绘制ROC曲线,AUC为0.692,以颈动脉PWV_(BS)测值>6.72m/s作为颈动脉硬化的判断标准,此敏感性(68.8%)和特异性(73.7%)之和为最高。结论 UFPWV技术可在颈动脉IMT增厚前早期反映颈动脉硬化,为早期评价血管壁病变提供了一种新的手段。(本文来源于《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第十四届全国颅脑及颈部血管超声学术大会论文汇编》期刊2018-11-23)

薛念余,许幼峰,张盛敏[8](2018)在《极速脉搏波技术定量评价高血压患者早期颈动脉硬化的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极速脉搏波(UFPWV)技术在定量评价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结构正常颈动脉弹性中的应用价值,以期早期发现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硬化。方法以颈动脉结构正常原发性高血压患者56例为高血压病组,健康同龄颈动脉结构正常的体检者40例为对照组。UFPWV技术测量颈动脉弹性参数,包括收缩期开始时和收缩期结束时的脉搏波传导速度(PWV_(BS)、PWV_(ES))。分析两组之间颈动脉弹性参数的差异,分析高血压病组颈动脉弹性参数与年龄、IMT、脉压及高血压患病时间的关系。结果高血压病组颈动脉IMT、PWV_(BS)、PWV_(ES)值均高于对照组[分别为(0.69±0.13)mm对(0.58±0.14)mm、(7.15±2.10)m/s对(6.17±1.10)m/s和(8.31±2.66)m/s对(7.17±2.11)m/s],两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压病患者颈动脉PWV_(BS)、PWV_(ES)与年龄、脉压、高血压患病时间呈正相关。结论 UFPWV技术能快速、直接测量颈动脉弹性参数PWV_(BS)和PWV_(ES),能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结构受损前发现血管弹性功能是否受损,有望成为一种简便、可靠、早期评价血管病变的新方法。(本文来源于《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第十四届全国颅脑及颈部血管超声学术大会论文汇编》期刊2018-11-23)

李尚,史宪全,钱林学,刘冬,任晓转[9](2018)在《新型颈动脉局部脉搏波传导速度测量技术的可靠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评价超声医师应用新型颈动脉血管局部脉搏波传导速度(PWV)测量技术检测颈动脉局部PWV的可靠性。方法前瞻性收集2018年5月至2018年6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行颈动脉超声检查的患者及健康志愿者共29名,由两名超声医师(医师A、B)使用基于新型超快速梳齿状聚焦波束发射与接收序列的动脉血管局部脉搏波传导速度测量方法,分别检测受检颈动脉的局部血管弹性,每名超声医师对每条血管分别测量3次,获得颈动脉局部PWV、顺应系数(CC)、扩张系数(DC)和弹性模量(E)。应用组内相关系数(ICC)检测每名超声医师测量结果的组内一致性和两名超声医师测量结果的组间一致性。结果 29名受检者共检测了56条颈动脉(2条颈动脉因走行迂曲不能检测),其中医师A测量PWV、CC、DC和E的ICC为0. 780、0. 796、0. 867和0. 685,医师B测量PWV、CC、DC和E的ICC为0. 726、0. 638、0. 679和0. 715,医师A与医师B测量上述参数的ICC分别为0. 796、0. 690、0. 708和0. 773,P <0. 001。结论应用新型颈动脉血管局部PWV测量技术对颈动脉局部血管弹性进行检测时,其操作者间和操作者内一致性均较好。(本文来源于《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期刊2018年22期)

李宏波,王晗,黄辉,栾云,吴林琳[10](2018)在《UltraFast~(TM)极速成像技术在颈动脉脉搏波速度测量中的重复性应用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Ultra Fast~(TM)极速成像技术(UF)在颈动脉脉搏波速度(PWV)测量中的重复性应用效果。方法入选对象为32例健康志愿者(64条颈动脉),由两位统一培训的操作者应用UF技术测量颈动脉弹性参数,包括收缩期开始时血管壁扩张脉搏波传导速度(BS-PWV)和收缩期结束时血管壁回缩脉搏波传导速度(ES-PWV),分析评价两位测量者测量数据的一致性。结果两位测量者间颈总动脉BS-PWV、ES-PWV的组内相关系数分别为0. 878和0. 801,BS-PWV和ES-PWV呈线性相关(r分别为0. 600 8、0. 969 3,P均<0. 05),Bland-AItman图显示颈动脉PWV有较好的一致性。结论在规范化的测量条件下,不同测量者间UF测量颈动脉PWV重复性好,适用于临床动脉硬化检测。(本文来源于《山东医药》期刊2018年39期)

脉搏波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应用极速脉搏波技术(UFPWV)评价单纯收缩期高血压(ISH)患者、双期高血压(SDH)患者颈总动脉弹性情况;比较UFPWV技术所检测的颈总动脉前壁心脏收缩起始脉搏波速度(BS)、心脏收缩末期脉搏波速度(ES)值与传统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值在早期动脉硬化评估方面的优越性。方法选取于2017年12月至2018年9月就诊于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的住院患者125例:包括ISH患者42例[(56.69±6.16)岁]、SDH患者39例[(55.97±7.23)岁]、正常血压人群44名为健康对照组[(55.18±8.20)岁]。常规二维测量IMT,采用UFPWV检测BS、ES。对上述各组间的BS、ES及IMT值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组内采用LSD-t检验行两两比较。结果 SDH组IMT、BS值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302、-3.143,P均<0.05)。ISH组IMT、BS、ES值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024、-3.961、-4.010,P均<0.05)。ISH组BS、ES值均明显高于SDH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596、-2.801,P均<0.05)。结论 ISH患者较SDH患者血管弹性减低明显,更易发生动脉硬化。在评价早期评价动脉硬化方面,UFPWV较常规二维IMT测量更为敏感。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脉搏波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1].李宏波,王晗,黄辉,栾云,戴萍.超极速脉搏波技术在慢性肾病患者颈动脉弹性评价中的应用[J].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2019

[2].付伟,李劼,马琳,阚艳敏.极速脉搏波技术评价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弹性[J].中华医学超声杂志(电子版).2019

[3].雷苏力.基于BP神经网络的光电容积脉搏波血压监测技术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19

[4].宋旭晖.运动状态下基于脉搏波的心率检测技术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9

[5].陈瑞,陈晔,谷源涛,谢志毅,王仲.基于近红外光谱与光电容积脉搏波技术的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测量仪的设计与开发[J].中国医疗设备.2019

[6].袁董瑶,夏彩芬,丁春燕.脉搏波无创血压测量技术与有创血压测量技术临床对比及应用前景[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9

[7].薛念余,张盛敏.极速脉搏波技术定量评价2型糖尿病患者早期颈动脉弹性的应用研究[C].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第十四届全国颅脑及颈部血管超声学术大会论文汇编.2018

[8].薛念余,许幼峰,张盛敏.极速脉搏波技术定量评价高血压患者早期颈动脉硬化的应用研究[C].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第十四届全国颅脑及颈部血管超声学术大会论文汇编.2018

[9].李尚,史宪全,钱林学,刘冬,任晓转.新型颈动脉局部脉搏波传导速度测量技术的可靠性研究[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8

[10].李宏波,王晗,黄辉,栾云,吴林琳.UltraFast~(TM)极速成像技术在颈动脉脉搏波速度测量中的重复性应用观察[J].山东医药.2018

标签:;  ;  ;  ;  

脉搏波技术论文-李宏波,王晗,黄辉,栾云,戴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