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晚期孕妇最佳卧位研究

孕晚期孕妇最佳卧位研究

一、孕妇妊娠晚期最佳卧位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吴彩萍,阮辉,顾华英[1](2021)在《网络远程胎心监护系统的临床应用分析》文中指出目的在妊娠晚期孕妇中使用网络远程电子胎心监护(electronic fetal monitoring,EFM)系统,并与传统EFM进行比较,分析其对于妊娠结局的改善效果。方法研究对象为2019年1月—2020年1月收治的妊娠晚期孕妇298例;依据术后治疗方法分为两组,传统组孕妇采用常规EFM检查(142例),网络组孕妇采用网络远程EFM检查(156例)。观察指标包括两组孕妇妊娠晚期胎儿管理指标、妊娠期间不良心理状态评分、最终分娩方式及胎儿妊娠结局。结果网络组孕妇的胎心、胎动、无应激实验(non-stress test,NST)异常检出率均明显优于传统组(P<0.05)。干预后,两组孕妇的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状态评分均获得明显改善;网络组孕妇的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状态评分均明显低于传统组(P<0.05)。两组孕妇的顺产、助产及剖宫产等分娩方式的占比差异较小(P>0.05)。网络组孕妇的早产、新生儿窒息、羊水污染及体质量过低等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均明显低于传统组(P<0.05)。结论网络远程EFM系统具有简便、安全、高效的应用优势,孕妇接受程度高,存在较高的敏感性、准确性及时效性,有利于突破传统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节约医患双方的时间与精力,更大程度地降低诊治压力、优化医疗资源的配置。因此,建议依据实际情况优先选择网络远程EFM以达到规避胎儿缺氧的发生、改善妊娠质量的效果。

王丹[2](2021)在《不同体位下观察孕产妇围术期的胃内容物及探讨影响胃容量的相关因素》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对足月妊娠、拟行剖宫产的患者进行胃窦超声检查,对比仰卧位和右侧卧位两种检查体位下胃窦横断面积(CSA)的一致性,以及讨论胃窦CSA与受试者特征之间的关系,观察患者术中恶心呕吐的发生率。方法:选择准备做剖宫产手术的孕妇,手术之前均按照标准来禁食,入手术室后对其胃窦进行标准化超声检查。对平卧位和右侧卧位均进行定性与定量评估。使用Perlas分级方法进行胃窦分级,胃窦部横截面积(CSA)通过公式:胃窦横截面积(CSA)=(AP×CC×π)/4(AP,前后轴直径;CC,头尾向直径)来计算。并用Pearson相关分析,评估右侧卧位胃窦CSA和受试者特征之间的关系。均采用L3-4或L2-3间隙行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方式,给予重比重0.67%罗哌卡因3ml,麻醉平面均控制在T6以下,观察患者术中恶心呕吐的发生情况。结果:窦性CSA在胃窦Perlas分级为0分和2分时的两个检查位置无统计学差异,在胃窦Perlas分级为1分时,右侧卧位时胃窦CSA明显大于仰卧位。单因素相关分析显示右侧卧位胃窦CSA与受试者的年龄、体重和体重指数(BMI)呈正相关,但与孕周无关。3种Perlas分级中的患者术中发生恶心呕吐的比率分别为:5%,28%,50%。结论:两种体位比较,右侧卧位更适用于胃窦部的超声检查;胃窦CSA与受试者的年龄、体重和体重指数(BMI)呈正相关,与孕周无关。

张萍[3](2021)在《PFMT对经阴道分娩初产妇早期盆底功能康复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了解经阴道分娩初产妇产后早期盆底肌电生理异常现状及影响因素;评价产后第2天开始进行盆底功能训练(PFMT)对产后早期盆底功能康复的效果。方法:1.本研究分成2个研究部分。第一部分,抽取2018年1月~2019年6月在贵港市人民医院分娩并于产后6~8周进行盆底功能康复检查的阴道分娩初产妇664名,收集产妇妊娠和分娩相关资料,对产妇的资料及产后早期盆底肌电生理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查找盆底电生理异常的影响因素和建立预测模型。另外选取2019年7月至2020年3月经阴道分娩初产妇进行模型检验。第二部分,将2020年1月~10月在贵港市人民医院定期进行产前检查和分娩的产妇223名,根据知情同意,将产妇按照计算机随机分组法随机分成2组,其中观察组(n=114),对照组(n=109),对照组给予产后常规护理和盆底自然康复,观察组给予产后常规护理+产后第2天开始进行PFMT干预,干预3个月,评估产妇妊娠晚期PFDI-20得分、尿失禁、肛门失禁,并在产后42天、3个月用PFDI-20量表评估盆底功能得分、尿失禁、肛门失禁、盆腔脏器脱垂以及盆底肌电生理变化情况,观察干预效果。2.采用SPSS2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以描述性统计进行数据统计描述,以t检验、χ2检验、F检验、秩和检验、Pearson相关性分析、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根据回归分析结果建立预测模型,绘制ROC曲线,求出曲线下面积(AUC)等方法,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664名阴道分娩初产妇产后6~8W盆底Ⅰ、Ⅱ类肌纤维肌力异常发生率分别为465例(70.03%)和460例(69.27%),Ⅰ、Ⅱ类肌疲劳发生率分别为463例(69.73%)和206例((31.02%),阴道动态压力异常为611例(92.02%)。2.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阴道分娩早期盆底Ⅰ类肌力异常与产妇分娩年龄、产妇身高、会阴侧切、会阴撕裂伤、妊娠晚期增重、新生儿出生体重、新生儿身长有关。Ⅱ类肌力异常与会阴侧切和撕裂伤有关。Ⅰ类肌疲劳与新生儿性别(女)和孕晚期增重≥10kg有关。Ⅱ类肌疲劳与会阴撕裂伤和分娩第二产程有关。阴道动态压力异常与会阴侧切和第二产程时长有关。经过模型检验,产后6~8周阴道分娩初产妇Ⅰ类肌力异常AUC为0.692,Ⅱ类肌力异常的AUC为0.655,Ⅰ类肌疲劳度的AUC为0.765,Ⅱ类肌疲劳度的AUC为0.807,阴道动态压力异常的AUC为0.779。盆底肌Ⅰ类肌力和Ⅱ类肌力之间存在中等强度正相关(r=0.539)。3.在产后42天,观察组Ⅰ类肌肌力、Ⅰ类肌疲劳度和Ⅱ类肌疲劳度、肛门失禁与对照组无差异(P>0.05),观察组Ⅱ类肌纤维的肌力恢复优于对照组,观察组尿失禁的发生率和PFDI-20得分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产后3个月,观察组Ⅰ、Ⅱ类肌纤维肌力和Ⅰ类肌纤维疲劳度、阴道动态压力的恢复均显着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尿失禁的发生率和PFDI、UDI得分及PFDI-20总分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肛门失禁情况、Ⅱ类肌纤维疲劳度两组无差异(P>0.05)。结论:1.经阴道分娩初产妇产后6~8周盆底肌电生理异常的发生率较高。2.阴道分娩初产妇产后6~8周盆底肌电生理异常与分娩年龄、身高、会阴侧切、会阴撕裂伤、第二产程时长和新生儿体重、新生儿身长及孕期体重变化等因素有关。产后早期盆底肌电生理异常预测模型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实用性。盆底肌Ⅰ类肌力和Ⅱ类肌力之间存在中等强度正相关。3.与盆底自然恢复相比,产后第2天开始进行PFMT,干预3个月可以提高产后盆底肌的肌力和阴道动态压力,降低盆底肌疲劳度和产后早期尿失禁的发生率,改善产妇产后的生活质量。

唐静[4](2021)在《先兆早产孕妇睡眠质量与应对方式、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了解先兆早产孕妇睡眠质量、应对方式、社会支持现状;探究先兆早产孕妇睡眠质量的影响因素;分析先兆早产孕妇应对方式、社会支持与睡眠质量的相关关系。为临床提高先兆早产孕妇睡眠质量、促进孕妇健康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便利抽样的方法选取2020年5月-2020年11月在贵港市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确诊为先兆早产的孕妇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星,让患者扫码填写问卷,问卷包括一般资料问卷、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医学应对方式问卷(MCMQ)、社会支持量表(SSRS)。本研究共发放238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238份,回收有效率为100%。运用SPSS25.0软件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分析方法主要采用描述性统计,t检验、方差分析、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1.238例先兆早产孕妇中有157(69.97%)人存在睡眠障碍;睡眠质量得分为(8.89±3.43)分。2.先兆早产孕妇应对方式中面对评分为(18.95±3.10),回避评分为(14.41±2.69),屈服评分为(7.39±2.25)。不同文化程度的先兆早产孕妇面对评分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职业的先兆早产孕妇回避评分有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人口学资料的先兆早产孕妇屈服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3.238例先兆早产孕妇社会支持水平处于中等水平,社会支持得分为(41.59±5.87),主观支持、客观支持、支持利用得分分别为(24.01±3.82)、(10.32±2.42)、(7.26±1.61);不同居住地、家庭成员关心程度的先兆早产孕妇社会支持总分有统计学差异(P<0.05)。4.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居住地、婚姻状况、职业、学历、人均月收入、孕次、产次、孕前主观睡眠质量,有无阴道流血、妊娠合并症对先兆早产孕妇的睡眠质量影响有统计学差异(P<0.05)。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中显示家庭人均月收入、腹痛、怀孕方式、妊娠合并症、孕前主观睡眠质量是睡眠障碍发生的预测因素(P<0.05)。家庭人均月收入在3000-5000元[OR=2.851,95%CI(1.227-6.627),P=0.015];腹痛[OR=4.176,95%CI(1.399-12.468),P=0.010];妊娠合并症[OR=3.354,95%CI(1.094-10.287),P=0.034];人工助孕[OR=5.574,95%CI(1.386-22.416),P=0.016];孕前主观睡眠质量较差[OR=7.463,95%CI(2.191-25.428),P=0.001]。6.Pearson相关结果显示屈服与睡眠质量总分呈正相关(r=0.493,P<0.01);主观支持与睡眠质量总分呈负相关(r=-0.413,P<0.01);社会支持总分与睡眠质量总分呈负相关(r=-0.274,P<0.01);面对与客观支持、社会支持总分呈正相关(P<0.01),相关系数分别为0.221、0.257;屈服与主观支持及社会支持总分呈负相关(P<0.01),相关系数分别为-0.318、-0.295。结论:1.不同居住地、婚姻状况、职业、学历、人均月收入、孕次、产次、孕前主观睡眠质量,有无阴道流血、妊娠合并症是先兆早产孕妇睡眠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家庭人均月收入、腹痛、怀孕方式、妊娠合并症、孕前睡眠质量是睡眠障碍的危险因素。2.先兆早产孕妇倾向采用面对和回避的应对方式。不同文化程度是先兆早产孕妇面对得分的影响因素,不同职业是先兆早产孕妇回避得分的影响因素。3.先兆早产孕妇社会支持处于中等水平;不同居住地和家人关心程度是先兆早产孕妇社会支持的影响因素。4.屈服的应对方式与睡眠质量评分呈正相关。主观支持评分、社会支持总分与睡眠质量评分呈负相关。面对的应对方式与客观支持、社会支持总分呈正相关。屈服的应对方式与主观支持、社会支持总分呈负相关。

郭慧君[5](2021)在《基于健康信念模式的综合护理干预对妊娠晚期孕妇胎动自我监测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曹佳晨[6](2021)在《妊娠晚期不同孕周羊水过少孕妇的临床处理和结局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回顾性研究妊娠晚期不同孕周羊水过少孕妇的合并症构成、治疗情况、分娩方式的选择及母儿结局等相关指标,为临床选择合适的终止妊娠时机和方式,提高阴道分娩率及控制剖宫产率提供参考。方法:1.选取2016.01——2020.12在我院妇产科产检并分娩、符合羊水过少诊断标准的孕妇364例为研究对象,排除1)妊娠不足28周者;2)胎膜早破者;3)临床资料不全或无法配合随访至分娩结束者,同时按照不同的孕周范围及是否伴有合并症对其进行分组,分别为——Ⅰ组(28周—36周+6天):共80例,包括a组(未足月单纯性羊水过少,24例),b组(未足月复杂性羊水过少,56例),Ⅱ组(37周—38周+6天):共124例,包括c组(足月早期单纯性羊水过少,81例),d组(足月早期复杂性羊水过少,43例),Ⅲ组(39周及39周以上):共160例,包括e组(足月晚期单纯性羊水过少,125例),f组(足月晚期复杂性羊水过少,35例)。分别收集相关数据,包括孕妇一般资料(包括年龄、孕次、产次、孕前BMI)、合并症构成、初次发现时孕周、治疗情况、终止妊娠方式、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羊水胎粪污染、胎心监测异常、产后出血、产褥感染),新生儿情况(出生体重、Apgar评分、SGA发生率、黄疸、转科率、新生儿并发症)。2.运用软件SPSS25.0对组间各个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对于呈正态分布、方差齐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LSD-t检验,对于不呈正态分布、无方差齐的计量资料,以中位数(下四分位数~上四分位数)表示,采用Kruskal-Wallis检验;计数资料用构成比表示,计数资料采用Pearson卡方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在孕妇的一般资料中,各组在年龄、孕次、产次及孕前BMI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孕周羊水过少的总发生率分别为21.98%、34.07%、43.96%,其中39周及39周之后发生的羊水过少占比最高。2.在合并症构成分析中,不同孕周复杂性羊水过少的发生率分别为15.38%、11.81%、9.62%。合并症分为以下几类:胎儿宫内生长受限(intrauterine growth restriction,IUGR)、脐血流异常、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GDM)/孕期糖尿病合并妊娠(pre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PGDM)、妊娠期高血压病(hypertensive disorders of pregnancy,HDP)和其他病因。IUGR和脐血流异常在三组之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未足月复杂性羊水过少组合并IUGR和脐血流异常的概率最高,三组之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GDM/PGDM、HDP及其他病因在不同孕周的复杂性羊水过少孕妇中发生率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病因主要包括: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thematosus,SLE)、抗心磷脂抗体综合征、脐带异常、胎儿异常、梅毒。3.对比各组的初次发现羊水过少孕周,在28周至38周+6天范围内,复杂性羊水过少组的初次发现孕周较单纯性羊水过少组更早,b组、d组平均为33.63周、37.78周,而a组、c组分别为35.37周、38.37周,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39周及39周之后,单纯性羊水过少组和复杂性羊水过少组的初次发现时孕周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本研究中各组的总剖宫产率(包括中转剖宫产和直接剖宫产)分别为71.43%、69.14%、65.60%、83.93%、76.74%、74.29%,均明显高于该院平均剖宫产率。在单纯性羊水过少孕妇中,球囊和(或)催产素引产率的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在复杂性羊水过少孕妇中:各组间自然临产率、球囊和(或)催产素引产率、直接剖宫产率的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使用球囊和(或)催产素引产后,引产失败导致中转剖宫产概率均在40%以上,复杂性羊水过少孕妇的中转剖宫产率均高于单纯性羊水过少孕妇的中转剖宫产率,主要原因以引产过程中出现胎儿宫内窘迫征象居多,其次是社会因素。5.孕妇住院期间出现的不良事件主要有羊水胎粪污染、胎心监测异常、产后出血和产褥感染。单纯性羊水过少组的不良事件各组之间的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复杂性羊水过少组的不良事件的差异主要在羊水胎粪污染率、胎心监测异常率上(p<0.05),足月晚期复杂性羊水过少组的羊水胎粪污染率较高,未足月复杂性羊水过少组的胎心监测异常率较高,达39.29%。6.在新生儿结局中,未足月复杂性羊水过少组的新生儿出生体重明显低于未足月单纯性羊水过少组的新生儿出生体重,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未足月复杂性羊水过少组的新生儿1分钟Agpar评分最低,该组出现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为17.86%。在单纯性羊水过少组中,足月晚期组的新生儿SGA发生率最高,为13.60%,而在复杂性羊水过少组中,未足月组和足月早期组的新生儿SGA发生率较高,分别为48.21%、44.19%;未足月组的新生儿转科率均明显高于足月的其他两组(p<0.05)。比较单纯性羊水过少组新生儿的并发症发生率,三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复杂性羊水过少的新生儿并发症发生率在未足月组最高,为33.93%。结论:1.足月孕妇出现的羊水过少以单纯性羊水过少为主,而未足月孕妇出现的羊水过少以复杂性羊水过少为主,其中胎儿宫内生长受限、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是最主要的两种合并症。2.羊水过少不是剖宫产的绝对指征,尤其是足月单纯性羊水过少孕妇,其经球囊促宫颈成熟和(或)催产素引产成功率较高,对这类孕妇进行严密的分娩监测,可减少剖宫产率。3.未足月复杂性羊水过少孕妇的新生儿,出生后出现新生儿并发症的风险较大,所以应重视这类孕妇的孕期管理,尽量延长孕周以减少新生儿不良预后。

王思恬[7](2021)在《颈动脉超声对产妇腰麻后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的预测价值》文中认为研究背景 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supine hypotensive syndrome,SHS)指妊娠晚期孕产妇仰卧位时,出现头晕、恶心、呕吐、胸闷、心跳加速、出冷汗、面色苍白及不同程度血压下降,当转为侧卧位后,上述症状即减轻或消失的一组综合征。腰麻是剖宫产术常用的麻醉方式,由于腰麻后腹壁肌肉及子宫附着韧带松弛,子宫失去支撑作用,且产妇由于对局麻药的敏感性增加,可诱发或加重SHS,严重威胁母婴安全。此寻求能预测产妇腰麻后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的手段成为研究热点。目的:探讨并比较超声测量颈动脉校正流动时间(carotid artery corrected flow time,cFT)和颈动脉峰值流速变异度(respirophasic variation in carotid artery blood flow peak velocity,△Vpeak)对剖宫产产妇腰麻后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supine hypotensive syndrome,SHS)的预测价值。方法:纳入我院行择期剖宫产单胎产妇64例,年龄18~40岁,BMI 18~30kg/m2,ASA分级Ⅰ或Ⅱ级,孕37~42周。根据产妇腰麻后是否发生低血压分为两组:发生SHS组(S组,n=28)和未发生SHS组(W组,n=32)。记录腰麻前和腰麻后的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SBP)、舒张压(diastolic blood pressure,DBP)、HR(heart rate,HR),分别采用超声测量腰麻前和腰麻后的cFT和ΔVpeak。对单因素分析中有统计学意义及可能造成结果偏倚的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SHS的预测因素。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cFT、ΔVpeak与腰麻后SBP之间的关系。绘制cFT和ΔVpeak判断容量变化的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计算临界值、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和 95%可信区间(CI)。结果:最终共60例产妇纳入分析,其中S组28例,W组32例。两组产妇年龄、BMI、ASA分级、孕周、术前血红蛋白、禁食水时间、胎儿双顶径、头围、估算体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腰麻前SBP、DBP、HR基线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W组比较,S组腰麻后SBP明显降低,HR明显增快(P<0.01)。与W组比较,S组腰麻前cFT明显降低,△Vpeak明显升高(P<0.05)。S组腰麻前cFT和腰麻后SBP呈明显的线性正相关性(r=0.563,P<0.01),腰麻前△Vpeak和腰麻后SBP呈明显的线性负相关性(r=-0.461,P<0.01)。麻醉前cFT和△Vpeak预测SHS的最佳临界值分别为310.4ms、10.5%,敏感度分别为 85.2%、75.9%,特异度分别为 80.4%、90.1%,AUC 分别为 0.879(95%CI 0.763~0.994)、0.793(95%CI 0.642~0.943)。结论:(1)超声测量颈动脉cFT和ΔVpeak可作为预测产妇腰麻后SHS的可靠指标,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2)与ΔVpeak比较,cFT预测产妇腰麻后SHS的准确性更高,其最佳临界值为310.4ms,敏感度为85.2%,特异度为80.4%。目的:探讨并比较颈动脉血流量(carotid blood flow,CBF)、颈动脉速度时间积分(velocity time integral,VTI)和颈动脉直径(diameter,D)联合被动抬腿试验(passive leg raising,PLR)预测产妇腰麻后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supine hypotensive syndrome,SHS)的准确性。方法:纳入我院行择期剖宫产单胎产妇64例,年龄18~40岁,BMI 18~30kg/m2 ASA分级Ⅰ或Ⅱ级,孕37~42周。记录PLR前(T0)、PLR后(T1)和腰麻后(T2)时的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SBP)、舒张压(diastolic blood pressure,DBP)、HR(heart rate,HR),并采用超声分别测量T0和T1时的颈动脉D、VTI和CBF。根据产妇腰麻后是否发生低血压分为两组:发生SHS组(S组,n=28)和未发生SHS组(W组,n=32)。采用双变量Pearson相关分析颈动脉直径变异度(variation of diameter,ΔD)、颈动脉血流速度时间积分变异度(variation of velocity time integral,△VTI)和颈动脉血流量变异度(variation of carotid blood flow,△CBF)与腰麻后 SBP 之间的关系,并绘制 △D、ΔVTI和ΔCBF判断容量变化的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计算临界值、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和95%可信区间(CI)。结果:最终共60例产妇纳入分析,其中S组28例,W组32例。两组产妇年龄、BMI、ASA分级、孕周、术前血红蛋白、禁食水时间、胎儿双顶径、头围、估算体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T0时比较,T1时两组D、VTI、CBF数值均升高(P<0.05),SBP、DBP和H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2时S组SBP和DBP降低、HR升高,W组DBP降低(P<0.05);与W组比较,S组T1时D、CBF升高,S组T2时SBP和DBP降低、HR升高(P<0.05),T0时两组上述各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W组比较,S组PLR后D的变化值和CBF的变化值升高(P<0.05),两组△VT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组ΔVTI和腰麻后SBP呈显着线性负相关性(r=-0.539,P<0.01),ΔCBF和腰麻后SBP呈低度线性负相关性(r=-0.475,P<0.05),ΔD和腰麻后SBP无相关性(P>0.05)。ΔCBF、ΔVTI和△D预测SHS的临界值分别为15.5%、10.1%和6.0%,敏感度分别为92.9%、57.1%和96.4%,特异度分别为53.1%、81.2%和75.0%,AUC分别为 0.873(95%CI 0.787~0.960)、0.681(95%CI 0.568~0.834)和 0.846(95%CI 0.739~0.953)。结论:(1)超声测量颈动脉CBF联合PLR可作为预测产妇腰麻后SHS的可靠指标,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2)与△VTI比较,ΔCBF和ΔD预测产妇腰麻后SHS的准确性更高,两者预测SHS的临界值分别为15.5%、6.0%,敏感度分别为92.9%、96.4%,特异度分别为53.1%、75.0%。(3)PLR可引起产妇颈动脉D和CBF增加。

张华建[8](2021)在《基于循证与德尔菲法构建孕产妇深静脉血栓形成护理预防方案的研究》文中指出研究目的:1.通过Meta分析初步探讨我国孕产妇合并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相关危险因素。2.通过检索孕产妇DVT预防与管理有关的文献,以找寻孕产妇发生DVT的最佳证据,初步构建孕产妇DVT护理预防方案。通过德尔菲法对方案条目进行修订,最终形成符合我国国情的孕产妇DVT护理预防方案。研究方法:1.在Cochrane Library、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EBSCO、Ovid、Wanfang、CNKI、CBM、VIP等数据库中检索。检索从建库至2020年5月国内外公开发表的探讨我国孕产妇DVT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横断面研究和队列研究。再对文献进行筛选、资料提取及质量评价,采用RevMan5.3对最终纳入的研究进行Meta分析。2.在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Ovid、EBSCO、CNKI等数据库及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苏格兰临床网站(SIGN)、国际指南协作网(GIN)等循证指南网站中检索从建库至2020年6月发表的与孕产妇静脉血栓预防和管理有关的指南及其他类型文献。按照已制定的纳排标准对指南及其他类型文献进行筛选。使用指南研究与评价工具(AGREEⅡ)对指南进行评价,使用澳大利亚JBI循证卫生保健中心(2016版)制定的文献质量评价方法对其他类型文献进行独立评价,包括系统评价、专家共识和原始文献。找寻孕产妇DVT护理预防的最佳证据,并参考Meta分析中的危险因素,初步构建孕产妇DVT护理预防方案。3.邀请20名专家对本研究初步构建的孕产妇DVT护理预防方案进行评价。第一轮专家函询后,经本课题研究小组讨论后对条目进行调整,确立第二轮专家函询问卷。共经过两轮专家函询,进而完善方案内容。研究结果:1.共纳入12篇研究进行Meta分析,其中有10种危险因素纳入Meta分析。纳入的危险因素有:(1)双胎或多胎(P<0.001);(2)年龄≥35岁(P=0.13)(3)妊娠期高血压(P<0.001);(4)卧床时间≥3d(P<0.001);(5)妊娠期糖尿病(P<0.001);(6)血栓史(P<0.001);(7)产后出血(P<0.001);(8)剖宫产(P<0.001);(9)子痫(P<0.001);(10)BMI(P=0.005)。2.在孕产妇DVT护理预防方案的初步构建中共纳入73篇文献。其中Ⅰ级证据9篇,Ⅱ级证据29篇,Ⅲ级证据30篇,Ⅳ级证据5篇。最终初步构建出孕产妇DVT护理预防方案,包括4个一级条目,11个二级条目,59个三级条目。3.通过两轮专家函询后删除三级条目8条,修改三级条目8条,最终确立了三级共48个条目的孕产妇DVT护理预防方案。第一轮专家函询问卷有效回收率85%,提出建议比率为52.9%;第二轮专家函询问卷有效回收率100%,提出建议比率23.5%。第一轮专家函询变异系数(CV)在0.10~0.37范围内,专家权威系数为0.830,协调系数为0.25、0.22,显着性检验结果为P值均<0.05;第二轮专家函询变异系数(CV)在0.09~0.36范围内,专家权威系数为0.838,协调系数为0.23、0.21,显着性检验结果为P值均<0.05。研究结论:1.我国孕产妇合并DVT危险因素有双胎或多胎、妊娠期高血压、卧床时间≥3d、妊娠期糖尿病、血栓史、产后出血、剖宫产等;本研究Meta分析尚不能表明年龄≥35岁是我国孕产妇合并DVT的危险因素。2.本研究构建了基于我国国情并符合实际的孕产妇DVT护理预防方案,共包含4个一级条目,11个二级条目,48个三级条目。专家函询结果具有可靠性,对临床实践具有参考及指导作用。

李敏[9](2021)在《孕晚期剖宫产瘢痕的MRI特征及临床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运用3T磁共振成像(MRI)技术,探究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晚期瘢痕影像特征,预测子宫下段瘢痕裂开临界值,为临床提供客观的影像学依据。材料和方法收集2016年3月-2021年1月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住院孕晚期(孕周(gestational week,GW)≥28周)孕妇并在产前常规进行磁共振成像(MRI)共178例纳入研究,按既往至少1次剖宫产(cesarean section,CS)病史且再次妊娠孕妇分为瘢痕组(78例),既往无CS病史孕妇分为对照组(100例);其中瘢痕组根据术中对子宫下段(lower uterine segment,LUS)瘢痕分级分为A组(疤痕不完全破裂组,23例)与B组(瘢痕愈合良好未破裂组,55例)。首先比较瘢痕组与对照组不同孕周、产次的LUS厚度组内和组间的统计学差异;其次比较A组与B组LUS厚度、T2WI信号强度比、超声测量LUS厚度、产次、两次妊娠间隔时间、术前宫缩组内统计学差异,同时比较A组与B组母婴妊娠结局:子宫下段修补术、术中出血量、子宫收缩乏力、腹盆腔粘连、Apgar评分≤7、新生儿低体重率、早产率、转科率组内统计学差异,统计学方法利用独立样本t检验、非参数检验及单因素方差分析来处理,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最后利用二元Logistics回归分析A组瘢痕不完全破裂的独立影响因素及绘制ROC(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曲线,预测子宫瘢痕裂开的临界值。统计软件采用SPSS 26.0版。结果1、一般情况比较:瘢痕组与对照组、A组与B组的年龄、行MRI检查时孕周、行MRI时孕妇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1)瘢痕组与对照组组间比较:既往有CS史与既往无CS史LUS厚度具有统计学意义,瘢痕组LUS厚度(2.469±0.735mm)小于对照组(3.305±0.532mm),t=-10.971,P<0.05。行MRI检查时不同孕周,LUS厚度具有统计学意义,孕28+0~31+6 GW瘢痕组LUS厚度(2.406±0.657mm)小于对照组(3.803±0.368mm),t=8.153,P<0.05;孕32~35+6GW瘢痕组LUS厚度(2.619±0.837mm)小于对照组(3.506±0.401mm),t=5.334,P<0.05;孕≥36GW时,LUS厚度无统计学意义(P>0.05)。(2)瘢痕组与对照组组内比较:在瘢痕组中,既往CS 1次/2次/>2次组内LUS厚度具有统计学意义,F=3.707,P<0.05,既往CS 1次LUS厚度(2.996±0.703mm)大于既往CS>2次(2.489±1.035mm),P<0.05。在对照组中,既往顺产0次/1次/2次组内LUS厚度具有统计学意义,F=5.051,P<0.05;既往顺产0次(3.638±0.472mm)、既往顺产1次(3.523±0.555mm)LUS厚度均大于既往顺产2次(3.044±0.702mm),P<0.05;既往顺产0次与既往顺产1次厚度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瘢痕组中,行MRI检查时不同孕周组内LUS厚度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对照组中,行MRI检查时不同孕周组内LUS厚度具有统计学意义,Z=38.486,P<0.05;孕28+0~31+6GW[M(IQR)=3.85(0.575)mm]、孕32~35+6GW[M(IQR)=3.50(0.375)mm]LUS厚度均大于孕≥36GW[M(IQR)=2.70(0.400)mm],P<0.05;孕28+0~31+6GW[M(IQR)=3.85(0.575)mm]LUS厚度大于孕32~35+6GW[M(IQR)=3.50(0.375)mm],P<0.05。3、瘢痕组A组与B组基本资料比较:LUS厚度、T2WI信号强度比、既往CS次数、术前宫缩、瘢痕特征具有统计学差异,A组LUS厚度(1.817±0.355mm)小于B组(2.742±0.680mm),t=7.844,P<0.05;A组T2WI信号强度比(0.813±0.196)小于B组(0.917±0.202),t=2.107,P<0.05;A组既往CS次数[M(IQR)=2(2)次]大于B组[M(IQR)=1(1)次],Z=-3.354,P<0.05;A组术前有宫缩构成比(14例,60.9%)大于B组(6例,10.9%),X2=21.231,P<0.05;A组识别瘢痕特征构成比(10例,43.5%)小于B组(40例,72.7%),X2=6.029,P<0.05。4、瘢痕组A组与B组妊娠母婴结局比较:A组与B组子宫下段修补术、术中失血量、腹盆腔粘连具有统计学差异,A组子宫下段修补术构成比100%,P<0.05;A组腹盆腔粘连构成比(17例,73.9%)大于B组(21例,38.2%),X2=8.288,P<0.05;A组术中失血量[M(IQR)=400(200)m L]大于B组[M(IQR)=300(100)m L],Z=-2.142,P<0.05;A组与B组子宫收缩乏力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新生儿早产率、低体重率具有统计学差异,A组新生儿早产率构成比(9例,39.1%)大于B组(10例,18.2%),X2=3.863,P<0.05;A组低体重率构成比(6例,26.1%)大于B组(5例,9.1%),X2=3.867,P<0.05;A组与B组新生儿1分钟Apgar评分≤7、新生儿转科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5、对各相关因素进行二元Logistics回归分析,结果表明LUS厚度、术前宫缩、既往CS次数是LUS瘢痕裂开的独立影响因素;LUS厚度回归系数(β)为-3.78,标准误为1.183,OR值为0.023,P为0.001;术前宫缩回归系数(β)为1.953,标准误为0.845,OR值为7.050,P为0.021;既往CS次数回归系数(β)为1.354,标准误为0.713,OR值为3.872,P为0.048。6、A组LUS厚度、T2WI信号强度比、LUS厚度与既往CS次数及术前宫缩三者联合检测得出ROC曲线结果显示:LUS厚度预测子宫瘢痕裂开临界值为2.10mm,此时AUC(the area under the curve)为0.898,敏感性为91.3%,特异性为81.2%;T2WI信号强度比预测子宫瘢痕裂开临界值为0.936,此时AUC为0.667,敏感性为87%,特异性为45.5%;LUS厚度与术前宫缩及既往CS次数三者联合检测AUC为0.936,敏感性为91.3%,特异性为85.5%。结论1、既往有CS史与无CS史、不同孕周组间孕妇妊娠晚期LUS厚度有明显差异;有CS孕妇LUS厚度受孕周影响不大;而无CS孕妇LUS厚度受产次、孕周影响,具有良好的延展性;2、LUS厚度、术前宫缩、既往CS次数是不完全子宫破裂的独立影响因素;子宫发生不完全破裂更易导致不良母婴结局;3、利用MRI可以预测不完全子宫破裂,LUS厚度临界值为2.10mm,T2WI信号强度比临界值为0.936,三个独立影响因素联合检测可信度最高。

韦雯雯[10](2021)在《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在评估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孕妇妊娠结局中的应用》文中提出背景妊娠高血压疾病作为妊娠期特有疾病,因发病机制不清,妊娠结局不良,一直是产科研究和关注的热点。本课题主要研究利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器综合监测子宫动脉、胎儿脐动脉及大脑中动脉,对于评估HDP妊娠结局,指导临床进行及时的治疗及适时选择终止妊娠的时机具有实际临床应用价值。目的分析妊娠期高血压疾病(hypertensive disorders of pregnancy,HDP)孕妇不同妊娠结局的晚孕期子宫动脉(Uterus artery,Ut A)阻力指数(Resistance index,RI)、搏动指数(Pulsatility index,PI)值以及胎儿脐动脉(Umbilical artery,UA)及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阻力指数、搏动指数、收缩期峰值流速与舒张期峰值流速比值(Peak systolic velocity/End diastolic velocity,S/D)差别,了解超声多普勒多参数分析在晚孕期HDP孕妇中的应用。方法选取孕龄28-37周的HDP孕妇80例做为研究对象,参照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olor Doppler flow imaging,CDFI)的测量标准,分别获取孕晚期孕妇左、右子宫动脉RI、PI及胎儿脐动脉、大脑中动脉RI、PI、S/D值。依照妊娠结局,分为低出生体重儿和极低出生体重儿组;窒息组与非窒息组;肺成熟组和非成熟组。结果1.在围生儿出生体重的比较中发现:极低出生体重儿组的脐动脉RI、PI、S/D及孕妇左子宫动脉RI、PI较低出生体重儿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脑中动脉RI、PI、S/D及右子宫动脉RI、PI在两组之间改变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在新生儿窒息的研究中发现:窒息组中,脐动脉、左子宫动脉血流参数改变显着,与非窒息组相比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大脑中动脉、右子宫动脉各参数无明显改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在妊娠结局肺成熟相关性研究中发现:与肺成熟组相比,左子宫动脉RI、PI在非成熟组显着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脐动脉各项指数较成熟组有增高趋势,差异接近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大脑中动脉及右子宫动脉频谱改变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课题研究结果表明子宫动脉、胎儿脐动脉是监测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重要指标;单独监测大脑中动脉评估胎儿有无宫内缺氧无实际临床意义;将子宫动脉、胎儿脐动脉、大脑中动脉多参数进行综合监测分析,可以客观评估妊高症胎儿的宫内安危,对围生儿不良结局评估及指导治疗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二、孕妇妊娠晚期最佳卧位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孕妇妊娠晚期最佳卧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网络远程胎心监护系统的临床应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2.1 传统组监护方法
        1.2.2 网络组监护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两组孕妇妊娠晚期胎儿管理指标的比较
    2.2 两组孕妇妊娠期间不良心理状态评分的比较
    2.3 两组孕妇最终分娩方式的比较
    2.4 两组孕妇的胎儿妊娠结局的比较
3 讨论
    3.1 EFM的检查现状及网络远程EFM优势分析
    3.2 网络远程EFM对胎儿管理、孕妇心理的影响
    3.3 网络远程EFM对分娩方式、妊娠结局的影响
    3.4 不足及应用前景

(2)不同体位下观察孕产妇围术期的胃内容物及探讨影响胃容量的相关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资料
    1.2 方法
2 结果
    2.1 两种体位的结果分析
    2.2 与患者特征的结果分析
    2.3 术中恶心呕吐的发生率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床旁胃部超声评估胃内容物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3)PFMT对经阴道分娩初产妇早期盆底功能康复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研究背景及意义
    1 研究背景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3 产后盆底功能康复治疗
    4 产后PFMT的依据
    5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一部分 阴道分娩初产妇产后盆底肌电生理异常的影响因素研究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2 研究结果
        2.1 阴道分娩初产妇一般资料情况
        2.2 阴道分娩初产妇产后6~8W盆底肌检测结果
        2.3 阴道分娩初产妇产后早期盆底肌电生理异常影响因素分析
        2.4 盆底肌电生理检测结果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3 讨论
        3.1 阴道分娩初产妇产后6~8W盆底肌电生理异常发生率高
        3.2 阴道分娩初产妇产后盆底电生理损伤影响因素较多
        3.3 阴道分娩初产妇产后早期盆底电生理检测项目之间存在相关性
        3.4 阴道分娩初产妇产后盆底肌电生理异常预测模型具有良好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4 结论
第二部分 PFMT对经阴道分娩初产妇产后早期盆底功能康复的影响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2 研究结果
        2.1 妊娠晚期盆底功能情况
        2.2 观察组与对照组一般资料对比
        2.3 观察组与对照组产后 42D和产后 3M盆底肌力情况比较
        2.4 观察组与对照组产后 42D和产后 3M盆底肌疲劳度和阴道动态压力比较
        2.5 两组研究对象妊娠晚期、产后 42D、产后 3M发生UI和 AI的对比
        2.6 两组研究对象妊娠晚期、产后 42D、产后 3M的 PFDI-20 得分对比
        2.7 两组研究对象产后 42D、产后 3M盆腔脏器脱垂对比
        2.8 观察组干预前后对比
        2.9 对照组自身前后数据对比
    3 讨论
        3.1 初产妇妊娠晚期和产后早期盆底功能情况
        3.2 PFMT对产后早期盆底肌电生理的影响
        3.3 PFMT对产后早期尿失禁的影响
        3.4 PFMT对盆腔脏器脱垂和AI的影响
        3.5 PFMT对产妇产后早期生活质量的影响
        3.6 产后盆底肌康复的机制
    4 结论
全文结论
研究创新点
研究局限性
参考文献
附录
缩略词表
综述 PFMT对产后盆底功能康复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4)先兆早产孕妇睡眠质量与应对方式、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概述
    1 研究背景
    2 理论依据
    3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研究方案
    1 研究内容
    2 研究方法
    3 质量控制
    4 伦理原则
    5 技术路线
第三章 结果
    1 先兆早产孕妇的一般资料
    2 先兆早产孕妇睡眠质量、应对方式、社会支持的现状
    3 先兆早产孕妇睡眠质量的影响因素
    4 先兆早产孕妇睡眠质量、应对方式、社会支持的相关性
第四章 讨论
    1 先兆早产孕妇一般资料及专科资料分析
    2 先兆早产孕妇睡眠质量、应对方式、社会支持现状分析
    3 先兆早产孕妇睡眠质量影响因素的分析
    4 先兆早产孕妇睡眠质量、应对方式、社会支持的相关性分析
    5 改善睡眠的建议及措施
结论
本研究创新之处
本研究不足及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缩略词表
综述 孕妇睡眠质量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6)妊娠晚期不同孕周羊水过少孕妇的临床处理和结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与分组
    2. 原始数据收集
    3. 相关诊断标准及方法
        3.1 相关诊断标准
        3.2 方法
    4. 统计学方法
第三章 结果
    1. 一般资料的比较
    2. 合并症构成分析
    3. 发现羊水过少时的孕周、治疗情况比较
    4. 分娩方式选择的分析
    5. 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的比较
    6. 新生儿结局的比较
第四章 讨论
    1. 羊水循环
    2. 妊娠晚期羊水过少的合并症分析与治疗
    3. 不良事件分析
    4. 妊娠晚期羊水过少终止妊娠时机及分娩方式的选择
    5. 新生儿结局及管理
    6. 不足与展望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单纯性羊水过少发病机制及产科干预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7)颈动脉超声对产妇腰麻后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的预测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第一部分 颈动脉校正流动时间对产妇腰麻后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的预测价值
    1、资料
    2、研究方法
    3、结果
    4、讨论
    5、结论
第二部分 颈动脉血流量联合被动抬腿试验对产妇腰麻后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的预测价值
    1、资料
    2、研究方法
    3、结果
    4、讨论
    5、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颈动脉超声评估容量反应性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8)基于循证与德尔菲法构建孕产妇深静脉血栓形成护理预防方案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孕产妇合并DVT的流行病学特征
        1.1.2 孕产妇合并DVT的发病原因
        1.1.3 孕产妇合并DVT的诊断
        1.1.4 孕产妇合并DVT的治疗方式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相关概念界定
        1.3.1 深静脉血栓形成(DVT)
        1.3.2 循证护理学(Evidence-based nursing,EBN)
        1.3.3 德尔菲法
    1.4 研究目的
第2章 孕产妇合并DVT危险因素Meta分析
    2.1 资料与方法
        2.1.1 文献纳入与排除标准
        2.1.2 文献检索策略
        2.1.3 文献筛选和资料提取
        2.1.4 文献质量评价
        2.1.5 统计学方法
    2.2 结果
        2.2.1 文献筛选流程及检索结果
        2.2.2 纳入文献的基本特征及质量评价结果
        2.2.3 异质性检验
        2.2.4 Meta分析结果
        2.2.5 敏感性分析
        2.2.6 发表偏倚
    2.3 孕产妇合并DVT危险因素讨论
    2.4 Meta分析的局限性与展望
第3章 基于循证初步构建孕产妇DVT护理预防方案
    3.1 循证指南检索步骤及策略
        3.1.1 检索数据库
        3.1.2 检索策略
        3.1.3 纳入与排除标准
        3.1.4 指南资料提取
        3.1.5 指南质量评价
        3.1.6 结果
        3.1.7 结论及对下一步研究启示
    3.2 原始文献及系统评价等的检索步骤及策略
        3.2.1 检索数据库
        3.2.2 检索策略
        3.2.3 纳入与排除标准
        3.2.4 文献筛选步骤
        3.2.5 文献检索结果
        3.2.6 文献质量评价
        3.2.7 文献资料提取与分析
    3.3 研究结果
        3.3.1 文献的一般特征
        3.3.2 文献证据整合结果
第4章 基于德尔菲法确立孕产妇DVT护理预防方案
    4.1 研究目的
    4.2 专家函询步骤
        4.2.1 成立课题研究小组
        4.2.2 形成专家函询问卷
        4.2.3 函询专家遴选
        4.2.4 专家函询过程
        4.2.5 条目修订原则
        4.2.6 统计学分析
        4.2.7 质量控制
    4.3 研究结果
        4.3.1 函询专家的基本情况
        4.3.2 函询专家的积极程度
        4.3.3 函询专家的权威程度
        4.3.4 专家意见协调程度
        4.3.5 第一轮函询情况
        4.3.6 第二轮函询情况
        4.3.7 孕产妇DVT护理预防方案
    4.4 讨论
        4.4.1 研究方法的科学性
        4.4.2 研究结果的可靠性
        4.4.3 构建孕产妇DVT护理预防方案的意义
第5章 结论
    5.1 研究结论
    5.2 创新性
    5.3 局限性及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综述 孕产妇深静脉血栓形成预防策略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9)孕晚期剖宫产瘢痕的MRI特征及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
参考文献
综述 影像学技术对剖宫产术后再妊娠的研究
    参考文献
研究生期间学术成果及奖励情况
致谢

(10)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在评估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孕妇妊娠结局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设备
    2.3 检查方法
    2.4 围生儿结局分组标准
    2.5 统计学分析
3 研究结果
    3.1 极低出生体重儿与低出生体重儿血流动力学差异情况比较
    3.2 有窒息与无窒息围生儿血流动力学差异情况比较
    3.3 肺成熟组与非成熟组两组血流动力学差异情况比较
4 讨论
    4.1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病理生理及发病机制
    4.2 彩色多普勒对HDP孕妇监测的优越性
    4.3 彩色多普勒监测子宫动脉血流参数在不良妊娠结局中的应用
    4.4 彩色多普勒监测胎儿脐动脉血流参数在不良妊娠结局中的应用
    4.5 彩色多普勒监测胎儿大脑中动脉血流参数在不良妊娠结局中的应用
5 结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致谢
综述 子宫动脉多普勒超声在筛查先兆子痫和胎儿生长受限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四、孕妇妊娠晚期最佳卧位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网络远程胎心监护系统的临床应用分析[J]. 吴彩萍,阮辉,顾华英. 外科研究与新技术, 2021(02)
  • [2]不同体位下观察孕产妇围术期的胃内容物及探讨影响胃容量的相关因素[D]. 王丹. 山西医科大学, 2021(01)
  • [3]PFMT对经阴道分娩初产妇早期盆底功能康复的影响[D]. 张萍.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2)
  • [4]先兆早产孕妇睡眠质量与应对方式、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D]. 唐静.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2)
  • [5]基于健康信念模式的综合护理干预对妊娠晚期孕妇胎动自我监测的研究[D]. 郭慧君. 内蒙古医科大学, 2021
  • [6]妊娠晚期不同孕周羊水过少孕妇的临床处理和结局研究[D]. 曹佳晨. 扬州大学, 2021(02)
  • [7]颈动脉超声对产妇腰麻后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的预测价值[D]. 王思恬. 扬州大学, 2021
  • [8]基于循证与德尔菲法构建孕产妇深静脉血栓形成护理预防方案的研究[D]. 张华建. 南昌大学, 2021(01)
  • [9]孕晚期剖宫产瘢痕的MRI特征及临床应用[D]. 李敏. 广州医科大学, 2021(02)
  • [10]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在评估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孕妇妊娠结局中的应用[D]. 韦雯雯.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标签:;  ;  ;  ;  ;  

孕晚期孕妇最佳卧位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