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船机结构论文-曹佳雷,陶桂兰,邓运倜,朱召泉

升船机结构论文-曹佳雷,陶桂兰,邓运倜,朱召泉

导读:本文包含了升船机结构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升船机,有限元分析,承船厢,动力特性

升船机结构论文文献综述

曹佳雷,陶桂兰,邓运倜,朱召泉[1](2019)在《考虑船舶影响的升船机结构动力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运用ANSYS有限元软件建立了包含塔柱、承船厢、水体、船舶、提升系统等构件的大型垂直升船机整体模型,计算分析了升船机结构的动力特性。计算结果表明:横荡、扭转、纵荡是承船厢结构低阶主要振型。厢内有船会降低承船厢系统的自振频率,其有船与无船工况下横荡自振频率分别为0. 130 9 Hz和0. 280 5 Hz;升船机整体结构低阶特征振型主要包括整体系统的横向摆动、绕竖向的扭转、纵向摆动。承船厢内有无船舶计算得到的同种振型下升船机整体结构的自振频率相差很小,表明船舶对升船机整体结构自振特性的影响不大;承船厢位置的升高会使得升船机整体结构的自振频率降低;承船厢位置的变化对升船机低阶振型影响较大,对高阶振型的影响较小。(本文来源于《水运工程》期刊2019年01期)

张艳红,胡晓,高季章[2](2012)在《向家坝升船机结构地震反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向家坝升船机结构的动力特性、结构的位移与加速度反应、墙体应力与联系梁内力反应,并分析了纵导向机构的刚度、纵向阻尼装置的阻尼系数对船厢与塔柱之间地震耦合力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船厢内水体的基频远离塔柱结构的基频,水体对塔柱结构的动力影响不大;塔柱结构墙体应力不大,但是,顶部联系梁特别是结构缝外侧的主横梁、主纵梁的根部附近区域内力较大。基于大量的计算成果,建议向家坝升船机每套纵导向装置的刚度在540~660MN/m之间选取,并建议设置适当的纵向阻尼装置(阻尼比为5%~10%)以降低纵导向耦合力。研究表明,若设置相当于5%阻尼比的纵向线性阻尼器时,每套纵导向装置的耦合力可降低至3.8~5.3MN。(本文来源于《水力发电学报》期刊2012年02期)

邓小山[3](2011)在《高耸升船机结构叁维有限元动力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我国交通、水电事业的蓬勃发展,大批高水头、大容量水电站的建成,高坝通航已成为急需解决而又未完全解决的问题,升船机作为一种仅次于船闸的通航建筑物,具有耗水少、投资省、造价低、过船速度快等优点,研究、发展升船机已在我国水利界达成共识。水利式垂直升船机属于大型而又受力复杂的空间薄壁结构,是一项集船闸输水系统和船厢水力学、垂直升船机机械、结构、运行检测及计算机监控等多项技术于一体的全新的系统性工程。如何评估和保证升船机在地震作用下的可靠性,是进行结构抗震设计的重要内容。目前国内外在此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我国尚无切实可行的升船机设计规范,只能借鉴和参考国外有关规范和标准。我国地震活动频率高、强度大、震源浅,分布广,是一个地震灾害严重的国家,在地震作用下对升船机进行动力分析,不仅可以保证结构在通常情况下的安全运营,也可以保证结构在遭遇地震时,仍然有足够的安全储备,避免形成所谓的“常遇激励、罕遇响应”。本文结合云南某升船机工程建设实际,在收集和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利用大型通用有限元软件ANSYS平台,首先研究了升船机塔楼在静力作用下结构的受力状态和变形情况。接着分别采用振型分解反应谱法和时程动力分析法对塔楼进行动力分析,并对比了粘弹性边界与固定边界的时程动力法分析结果。最后,对升船机结构设计的合理性及其整体、局部的安全性做出评估。(本文来源于《昆明理工大学》期刊2011-10-01)

张艳红,胡晓,高季章[4](2010)在《叁峡升船机结构地震反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叁峡升船机是长江叁峡工程通航建筑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技术难度最高的升船机。地震作用增加了升船机结构特别是其导向系统设计的难度,抗震问题成为升船机研究中的一个关键方面。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叁峡升船机结构的动力特性、结构的加速度与位移反应、墙体应力与联系梁内力反应,同时还分析比较多种因素对船厢与塔柱之间地震耦合力的影响。结果表明,船厢内水体的基频远离塔柱结构的基频,水体对塔柱结构的动力影响不大;塔柱结构墙体应力不大,但是顶部联系梁特别是在横梁变截面处及梁根部附近局部区域内力较大;各种因素对横导向机构的地震耦合力影响不大,横导向耦合力约为1MN;纵导向地震耦合力较大,并显着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船厢在上部时纵导向地震耦合力最大,但是阻尼器的设置可以有效地降低纵导向耦合力,增加相当于5%阻尼比的阻尼器即可以使耦合力从8.11MN降低为6.98MN。(本文来源于《土木工程学报》期刊2010年09期)

赵作周,管桦,潘鹏,胡晓,张艳红[5](2009)在《某大型升船机结构振动台试验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介绍某大型升船机结构振动台试验模型在模型材料选取、动力相似关系确定以及试验方案设计方面的解决办法。针对该升船机塔柱纵立面开洞少、沿高度楼板少,摆放附加配重的困难,提出了局部增加楼板或减少楼板的解决方法,并利用SAP2000软件对简化试验模型进行了计算分析,计算结果表明模型中楼板的简化处理对整体结构自振特性和地震反应影响很小,简化方法是可行性,但是,外纵墙预留洞口必须修补,才能更好模拟原型的动力特性。本文提供的试验设计思路对今后相关的试验工作有一定的借鉴作用。(本文来源于《建筑结构》期刊2009年S2期)

管桦[6](2009)在《某大型升船机结构模型振动台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某大型升船机结构为背景,介绍了该门式连体塔柱结构1:25缩尺模型的模拟地震振动台试验情况。基于该结构模型的实测动力响应,分析了该结构的抗震性能。另外,用有限元程序SAP2000对该模型进行弹性时程计算。试验和计算结果表明,由于此升船机塔柱结构对称性强,塔柱结构的响应以单向的响应为主,双向或叁向同时激励下塔柱结构的响应可由单向激励下的响应组合而成;沿塔柱高度其纵横向的最大加速度响应包络图呈S形分布,在10层附近塔柱的加速度响应较小,此特征不受模拟地震输入方式与输入地震波不同的影响;随着激励水平的提高与模型损伤的积累,塔柱水平加速度动力放大系数沿高度趋于均匀;船厢处于不同工作位置对塔柱结构的动力响应影响很小,但对船厢和塔柱结构间耦合力的影响显着,船厢处于最高位时耦合力最大。基于试验结果,得出现有设计结果可以保证该升船机塔柱结构在设计地震下的安全并有足够的安全储备。针对该升船机塔柱纵立面开洞少、沿高度塔拄筒体内楼板少,摆放附加配重的困难,提出了局部增加楼板或减少楼板以及外纵墙临时开洞口的解决方法,并利用SAP2000软件对简化试验模型进行了计算分析,计算结果表明简化方法是可行的,但是外纵墙预留洞口必须修补,才能更好模拟原型的动力特性。最后,本文对我国目前振动台模型试验采用的相似关系进行探讨。采用有限元软件SAP2000和MARC,预测了按照一致相似律设计的一座六层框架欠人工质量模型在不同配筋率下不同配重因素的影响。发现配筋率较小时配重不足的影响明显,配筋率较大时影响不明显。对模型钢筋采用与原型钢筋接近而模型混凝土弹模相似比采用0.3、按照一致相似律设计且不同配重的一座六层框架欠人工质量模型分析结果显示,按照等面积配筋率设计的模型将高估原型结构的抗震能力,按照构件承载力相似原则设计的模型能较好反映原型结构的地震响应。(本文来源于《清华大学》期刊2009-06-01)

程载斌,刘玉标,梁乃刚[7](2009)在《地震作用下大型升船机结构的时变动力可靠度》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叁维有限元方法对叁峡升船机塔柱结构的动力学特性及随机地震响应进行了计算分析,结果表明塔柱结构柔度较大,其顶部节点随机地震位移响应为中宽带过程。在此基础上,采用首次超越破坏机制,以塔柱结构顶部典型位置的位移限值为可靠度界限,对设计地震烈度下升船机塔柱结构的时变动力可靠度进行了计算分析,得到了塔柱结构设计基准期内的时变动力可靠度,并讨论了可靠度界限值的随机性对结构抗震时变可靠度计算结果的影响,建议升船机结构抗震可靠度计算模型采用Markov过程假定。该文可为升船机结构设计及安全运行提供必要的参考。(本文来源于《工程力学》期刊2009年04期)

陈静,陈莉,林圳杰[8](2008)在《基于泛布尔代数的升船机结构逻辑控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抑制升船机结构的地震鞭梢效应为研究目标,根据升船机结构振动控制的相关经验,确立了泛布尔代数逻辑控制规则,完成了一种逻辑控制算法的设计。将该算法应用于现有的升船机结构模型的控制,成功运用Matlab/simulink进行了算法仿真,并对仿真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仿真结果表明,基于泛布尔代数的逻辑控制方法控制简单、灵活、方便、有效,该逻辑控制算法适合典型的升船机结构,具有明显的抗震减震效果,达到了升船机结构抗震控制的工程要求。(本文来源于《控制工程》期刊2008年S2期)

陈莉[9](2008)在《升船机结构振动逻辑控制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是世界上地震灾害严重的国家之一。对土木结构工程而言,在地震作用时,使其结构不受或减小破坏从而降低地震灾害具有重要的意义。升船机是大型水利枢纽工程中提升过往船舶的重要工具,与多级放水船闸相比它可以使船舶过坝的时间大大减少。升船机结构是一种高柔结构,当受到地震作用时,其下部筒体结构的侧移刚度很大,而顶部单层厂房柱的侧移刚度很小,这种巨大的刚度突变引起升船机顶部厂房强烈的鞭梢效应。因此,减小其鞭梢效应成为当前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课题。泛布尔代数是20世纪80年代在布尔代数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逻辑工具,它具有不同状态的布尔数,能够描述复杂过程。泛布尔代数逻辑控制(以下简称“逻辑控制”)是以泛布尔代数为基础的新型计算机控制理论。逻辑控制作为一种新型智能控制,已被用于诸如空调温度控制、水泥磨配料过程和纸机纸张定量等方面。目前,逻辑控制已成功运用到MR阻尼器耦联的带裙房高层建筑中。在结构防震控制方面,采用逻辑控制算法进行振动控制可谓已经起步,但其运用于升船机结构的研究尚属首例。首先,本文介绍了目前结构振动控制和升船机结构减振控制的发展和现状,以及逻辑控制的研究现状。第二,介绍了升船机结构的技术参数,在了解升船机结构的动力学模型基础上,构建了升船机的结构仿真模型,并对无控制作用下升船机结构地震反应进行了仿真,验证了此时升船机顶部厂房的地震鞭梢效应。第叁,以抑制升船机顶部厂房的地震鞭梢效应为研究目标,根据逻辑控制规则,设计了九点、二十五点和二十七点逻辑控制器,并将它们运用于升船机结构进行仿真。最后,比较分析了不同逻辑控制器对该模型的适用性和控制效果,并做了有控制与无控制作用时的比较。仿真结果表明,逻辑控制方法简单、灵活、方便,可以有效地减小升船机结构在地震波激励下的鞭梢效应,减震效果十分明显。其中,升船机结构在二十五点逻辑控制器作用时的减震效果最为明显。得出结论:将对象的运动过程进行细致的划分,会使得系统的预期性能指标得以更好的实现。(本文来源于《武汉理工大学》期刊2008-04-01)

程载斌,刘玉标,梁乃刚[10](2007)在《大型升船机结构地震响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叁峡升船机建筑结构为背景,对升船机结构的动力学特性及地震响应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用有限元软件ANSYS构建了升船机结构简化及复杂叁维有限元模型,通过动力学特性分析,得到了该结构的自振频率与振型特点,确定了进一步的抗震分析模型,然后采用振型分解反应谱和时程分析两种方法,对升船机结构进行了确定性地震响应分析。计算结果可为升船机结构设计及安全使用提供必要的参考。(本文来源于《第十九届和第二十届全国振动与噪声高技术及应用会议论文集》期刊2007-10-01)

升船机结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向家坝升船机结构的动力特性、结构的位移与加速度反应、墙体应力与联系梁内力反应,并分析了纵导向机构的刚度、纵向阻尼装置的阻尼系数对船厢与塔柱之间地震耦合力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船厢内水体的基频远离塔柱结构的基频,水体对塔柱结构的动力影响不大;塔柱结构墙体应力不大,但是,顶部联系梁特别是结构缝外侧的主横梁、主纵梁的根部附近区域内力较大。基于大量的计算成果,建议向家坝升船机每套纵导向装置的刚度在540~660MN/m之间选取,并建议设置适当的纵向阻尼装置(阻尼比为5%~10%)以降低纵导向耦合力。研究表明,若设置相当于5%阻尼比的纵向线性阻尼器时,每套纵导向装置的耦合力可降低至3.8~5.3MN。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升船机结构论文参考文献

[1].曹佳雷,陶桂兰,邓运倜,朱召泉.考虑船舶影响的升船机结构动力特性[J].水运工程.2019

[2].张艳红,胡晓,高季章.向家坝升船机结构地震反应分析[J].水力发电学报.2012

[3].邓小山.高耸升船机结构叁维有限元动力分析[D].昆明理工大学.2011

[4].张艳红,胡晓,高季章.叁峡升船机结构地震反应分析[J].土木工程学报.2010

[5].赵作周,管桦,潘鹏,胡晓,张艳红.某大型升船机结构振动台试验设计[J].建筑结构.2009

[6].管桦.某大型升船机结构模型振动台试验研究[D].清华大学.2009

[7].程载斌,刘玉标,梁乃刚.地震作用下大型升船机结构的时变动力可靠度[J].工程力学.2009

[8].陈静,陈莉,林圳杰.基于泛布尔代数的升船机结构逻辑控制研究[J].控制工程.2008

[9].陈莉.升船机结构振动逻辑控制的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8

[10].程载斌,刘玉标,梁乃刚.大型升船机结构地震响应分析[C].第十九届和第二十届全国振动与噪声高技术及应用会议论文集.2007

标签:;  ;  ;  ;  

升船机结构论文-曹佳雷,陶桂兰,邓运倜,朱召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