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常春藤叶》教学设计孙梦菡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学设计孙梦菡

山东省淄博第十中学255000

【教材及学情分析】

欧·亨利的《最后的常春藤叶》是鲁人版第三册第二单元“生命的赞歌”中的第三篇课文,旨在让学生体会人类生命的伟大,引发学生对生命价值的深层思考,让学生学会珍爱生命,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科学的人生观。

高一的学生已有一定的自主发现、探究归纳的能力,对小说这种文体也已经有了一定的分析、鉴赏能力。但由于年龄原因,学生对人生中的挫折与困难缺少深层理解,因此要在教学设计中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引导。

【教学目标】

1.理解最后一片常春藤叶的象征意义。

2.分析贝尔曼的人物形象。

3.培养学生珍爱生命、永不言弃的精神品质。

教学过程及内容要点:

【导入新课】

有一首诗这样说:“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夏天的花朵总会让人想到生命的热烈,而秋天的落叶却会让人联想到生命的凋零。当一个贫穷、重病的女孩将自己的生命完全寄托在一片将落未落的藤叶上,故事将会怎样发展?会不会有奇迹发生?带着这个疑问,让我们走进欧·亨利《最后的常春藤叶》去一探究竟。

【课前预习】

1.正音

昵称苔藓数落勉强窗槛瞥着对瞅

锡镴仍旧一筹莫展转弯抹角蹑手蹑脚殡仪馆

2.用自己的话复述小说情节。

设计目的:解决字音方面的问题;通过复述小说情节帮助学生快速掌握小说主要内容。

【初步感知】

一边读课文,一边勾划时间线索,填写表格。

设计目的:明确行文线索,引发学生兴趣,自然导入下一个问题:为什么最后的常春藤叶如此神奇,可以拯救琼珊?它有何象征意义?

【合作探究】

1.探究最后一片常春藤叶的象征意义。

(1)阅读文章第40段、第43段、第46段。探究:这片叶子究竟有何神奇之处,竟然能够拯救琼珊?

第40段关键词:漫漫长夜的风吹雨打;仍旧;贴在墙上;傲然挂在(环境的恶劣,叶子的顽强,对叶子的敬佩)。

第43段关键词:总算;熬;孤零零的;仍旧依附;北风的怒号;雨点不住地……倾泻下来(环境的恶劣,对叶子的担忧)。

第46段:那片常春藤叶仍在墙上(对叶子的敬佩)。

设计目的:指导学生进行有感情的朗读,在朗读过程中体会琼珊、苏艾对这片叶子的复杂感情,并对这片叶子的象征意义进行初步感知。

(2)文章的题目有好几个版本,如《起死回生的琼珊》《两个病人》《最后一片叶子》等。课本为什么选取了《最后的常春藤叶》作为标题?

设计目的:通过讨论这几个题目之间的异同,引导学生掌握《最后的常春藤叶》这个标题的好处,并对“常春藤”进行探究,把握其蕴含的象征意义。

象征手法的重构:设计目的:通过两篇文章重构象征手法的运用,帮助学生理解象征手法,并对文中常春藤叶的象征意义有更深层的理解。

2.探究贝尔曼的人物形象。这片叶子象征着生命的希望、求生的信念,它让琼珊重燃生的意志并神奇地康复。但我们都知道,这片叶子其实是贝尔曼画出来的。那么,贝尔曼是一个怎样的人?为何能赋予这片藤叶神奇的能力?请从文中找出相应的段落并进行分析。

第30段关键词:年纪六十开外;像米开朗琪罗的摩西雕像上的胡子;小鬼般的身体;在艺术界是个失意的人;老是说就要画一幅杰作;喝杜松子酒总是过量;暴躁……

第32、33段关键词:白痴般的想法;大不以为然;连讽带刺地咆哮;傻子;怪事;傻念头;可怜的小琼珊小姐……

第35段关键词:总有一天,我要画一幅杰作,那么我们都可以离开这里啦。

设计目的:引导学生分角色朗读,体会贝尔曼语言中表达的情感态度,整体感知老贝尔曼的人物形象,掌握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

【深度探究】

1.贝尔曼画的这片叶子一定能够拯救琼珊吗?(不一定。但贝尔曼明知这片叶子并不一定能够拯救琼珊,仍愿意去尝试,哪怕是以生命为代价,哪怕放弃自己画一幅杰作的理想。因为在他心中,琼珊的生命远比自己的生命宝贵,拯救琼珊远比实现自己的理想更重要。罗丹说:“在做艺术家之前,先要做一个人。”生命不能永恒,但人类的真善美却是永恒的。贝尔曼做到了。这片叶子闪烁着人性的光辉,是贝尔曼用生命画下的“杰作”。)

设计目的:帮助学生深层次理解老贝尔曼的人物形象,感受其人性的伟大。

2.得知真相的琼珊必定会万分内疚,贝尔曼的死也许将对刚刚痊愈的琼珊形成沉重的打击。那么,苏艾为什么要告诉琼珊真相呢?

设计目的:通过这个问题的设计让学生懂得生命的可贵、懂得坚持的力量,培养学生珍爱生命、永不言弃的精神品质。

小结:贝尔曼用自己的生命画下了这幅“杰作”,他用无言的付出告诉琼珊,遇到困难不要轻言放弃,只要活下去就有希望。他对艺术的追求将在琼珊这位年轻的艺术家身上得到传承。

标签:;  ;  ;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学设计孙梦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