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自动接头论文-刘永贞,刘博,任胜汉,段英新,吴红霞

半自动接头论文-刘永贞,刘博,任胜汉,段英新,吴红霞

导读:本文包含了半自动接头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STT+FCAW焊接工艺,X65钢,焊接接头,SSC

半自动接头论文文献综述

刘永贞,刘博,任胜汉,段英新,吴红霞[1](2016)在《采用STT根焊+半自动FCAW焊工艺的X65管线钢焊接接头硫化氢应力腐蚀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STT+FCAW焊接工艺获得X65管线钢焊接接头,通过组织观察、硬度测试、氢渗透试验以及硫化氢应力腐蚀试验等分析方法对接头的硫化氢应力腐蚀(SSC)性能进行了评价。试验结果表明:该焊接接头组织无明显缺陷,硬度值远小于SSC极限值HV250;氢渗透曲线分析结果显示,相对于母材,焊接接头的J∞L,Dapp值更大,capp,NT值更小,焊接接头试样在SSC试验后未出现开裂现象,具有一定的抗硫化氢应力腐蚀能力。(本文来源于《焊接技术》期刊2016年04期)

蒋校鹏[2](2014)在《基于变速喂给的转杯纺半自动接头模型研究及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转杯纺技术是新型纺纱范畴中应用最为广泛也是技术较为成熟的纺纱体系,由于其工艺流程短、原料适应范围广、纺纱速度高等优点受到市场青睐。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改变,人们越来越追求高品质纱线,其中转杯纺的接头质量成为业内人士最为关心的纱线质量指标之一。本文在总结国内外转杯纺接头技术的基础上,特别是在国产转杯纺纱机目前基本处于第一代(仅能接上头,接头质量较差)水平的现状下,设计变速喂给转杯纺接头模型,研制相关接头系统,深入研究接头参数,并进行试验验证其可行性,为进一步提高半自动接头质量提供参考。开展的具体工作有:(1)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分析研究传统接头模型,深入分析各接头参数对接头质量的影响,并针对21S和32S的接头进行了优化设计试验(2)研究基于变速喂给的半自动接头模型,并结合转杯纺成纱机理和半自动接头原理,设计新接头参数,为提高转杯纺半自动接头质量奠定理论基础。(3)在ET480半自动转杯纺纱机上设置新型接头系统,硬件方面主要是机械、驱动和和控制元件的设计、改造和优选等工作,软件方面主要是步进电机运行规律设计、PLC对驱动系统的控制以及接头模型的软件实现等工作。(4)对基于变速喂给的半自动接头系统进行试验,优化接头参数,并与传统接头模型进行对比,验证该系统的有效性。通过以上工作,在本试验条件下可得出以下结论:(1)在传统模型指导下的接头质量较差,通过接头参数优化,虽接头质量有所提高,但仍不能满足后道加工工序质量要求,有待进一步提高。(2)本文设计的半自动接头装置,可实现单锭变速喂给及接头参数简易可控,能有效的进行各种接头试验。(3)利用变速喂给接头模型,可以全面提升接头质量,如在转杯转速95000r/min条件下,可以将21S纱接头强力从54.5%左右提高到73.7%,且接头形态良好。(4)随着纱支提高,接头拉伸断裂强力提升效果越发不明显,当达到32S时,强力提升空间减小,但接头形态仍有大幅改善。(本文来源于《东华大学》期刊2014-05-01)

胡革明[3](2013)在《半自动转杯纺接头创新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转杯纺全自动设备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已推向市场,而半自动接头转杯纺是在本世纪初才推向市场。在近几年的市场上,半自动接头转杯纺得到极大的发展。特别在2008年中国国际纺织机械展览会上,赐来福公司首次推出半自动接头转杯纺Autocoro s360,有力地证(本文来源于《中国纺织报》期刊2013-04-01)

胡革明[4](2011)在《转杯纺半自动接头创新设计及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对转杯纺半自动接头机理的分析,首创了接头过程中纤维变量Q的数学模型,为半自动接头的控制系统的设计提供精确的理论模型;通过对纤维在正常纺纱过程中捻接方式的分析,提出类似正常纺纱的接头方式;通过方案的实施,接头强力和接头外观质量有了显着提高。(本文来源于《纺织机械》期刊2011年03期)

刘丽卿,白连科[5](2010)在《基于骨架模型的半自动接头机构优化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从转杯纺半自动接头装置机理分析出发,基于骨架模型的自顶向下设计技术,对转杯纺半自动接头机构进行了参数优化设计,不仅满足了该机构所要求的运动条件及初始状态,而且通过3D可视化虚拟仿真清楚地反映了该结构的真实意图及功能。(本文来源于《科学之友》期刊2010年19期)

胡革明[6](2010)在《转杯纺半自动接头装置的设计与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探讨2FJA型转杯纺半自动接头装置的创新设计方案。通过对转杯纺半自动接头机理的分析,建立了转杯纺接头过程中转杯内纤维增量的数学模型,通过分析结头处纱线直径的变化规律,优选出较优的接头控制方案,并与正常纱进行了结头强力和外观的对比试验,结果表明:所设计的2FJA型半自动接头装置可使结头强力提高10%以上,结头外观得到较明显的改善。(本文来源于《棉纺织技术》期刊2010年10期)

闫进祥,张耀明,王渊,郝文科[7](2010)在《转杯纺半自动接头的分析与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了转杯纺半自动接头技术的发展,通过对纱线形成过程、理想接头以及半自动接头过程的分析,找出了影响接头的主要因数,以此对接头系统做了重新设计,并对新接头系统做了一定的实践研究。(本文来源于《“经纬股份杯”2010’促设备、器材、专件技术进步经验交流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0-05-19)

汪军,王克勇,龚以炜[8](2009)在《转杯纺半自动接头质量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分析了目前国内外转杯纺半自动接头技术的现状,结合国内外的研究,分析了提高接头质量的若干措施,通过实验验证了部分措施的有效性。最后对半自动接头技术的发展提出了展望。(本文来源于《现代纺织技术》期刊2009年05期)

汪军,王克勇,龚以炜[9](2008)在《转杯纺半自动接头质量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首先分析了目前国内外半自动接头技术的现状,然后结合国内外前人研究分析了提高接头质量的若干措施,并通过实验验证了部分措施的有效性,最后对半自动接头技术的发展提出了展望。(本文来源于《第十四届全国新型纺纱学术会论文集》期刊2008-04-01)

汪军,王克勇,李立轻[10](2006)在《转杯纺半自动接头质量提高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转杯纺半自动接头原理和关键技术的阐述,分析其接头质量不理想的原因,进而提出了3种改进措施,包括采用退捻生成纱尾、改变喂给速度和排除损伤纤维。并通过试验验证了前面两者具有较好的效果,特别是改变喂给速度的方法效果更佳。(本文来源于《东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6年06期)

半自动接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转杯纺技术是新型纺纱范畴中应用最为广泛也是技术较为成熟的纺纱体系,由于其工艺流程短、原料适应范围广、纺纱速度高等优点受到市场青睐。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改变,人们越来越追求高品质纱线,其中转杯纺的接头质量成为业内人士最为关心的纱线质量指标之一。本文在总结国内外转杯纺接头技术的基础上,特别是在国产转杯纺纱机目前基本处于第一代(仅能接上头,接头质量较差)水平的现状下,设计变速喂给转杯纺接头模型,研制相关接头系统,深入研究接头参数,并进行试验验证其可行性,为进一步提高半自动接头质量提供参考。开展的具体工作有:(1)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分析研究传统接头模型,深入分析各接头参数对接头质量的影响,并针对21S和32S的接头进行了优化设计试验(2)研究基于变速喂给的半自动接头模型,并结合转杯纺成纱机理和半自动接头原理,设计新接头参数,为提高转杯纺半自动接头质量奠定理论基础。(3)在ET480半自动转杯纺纱机上设置新型接头系统,硬件方面主要是机械、驱动和和控制元件的设计、改造和优选等工作,软件方面主要是步进电机运行规律设计、PLC对驱动系统的控制以及接头模型的软件实现等工作。(4)对基于变速喂给的半自动接头系统进行试验,优化接头参数,并与传统接头模型进行对比,验证该系统的有效性。通过以上工作,在本试验条件下可得出以下结论:(1)在传统模型指导下的接头质量较差,通过接头参数优化,虽接头质量有所提高,但仍不能满足后道加工工序质量要求,有待进一步提高。(2)本文设计的半自动接头装置,可实现单锭变速喂给及接头参数简易可控,能有效的进行各种接头试验。(3)利用变速喂给接头模型,可以全面提升接头质量,如在转杯转速95000r/min条件下,可以将21S纱接头强力从54.5%左右提高到73.7%,且接头形态良好。(4)随着纱支提高,接头拉伸断裂强力提升效果越发不明显,当达到32S时,强力提升空间减小,但接头形态仍有大幅改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半自动接头论文参考文献

[1].刘永贞,刘博,任胜汉,段英新,吴红霞.采用STT根焊+半自动FCAW焊工艺的X65管线钢焊接接头硫化氢应力腐蚀性能[J].焊接技术.2016

[2].蒋校鹏.基于变速喂给的转杯纺半自动接头模型研究及应用[D].东华大学.2014

[3].胡革明.半自动转杯纺接头创新设计[N].中国纺织报.2013

[4].胡革明.转杯纺半自动接头创新设计及应用[J].纺织机械.2011

[5].刘丽卿,白连科.基于骨架模型的半自动接头机构优化设计[J].科学之友.2010

[6].胡革明.转杯纺半自动接头装置的设计与应用[J].棉纺织技术.2010

[7].闫进祥,张耀明,王渊,郝文科.转杯纺半自动接头的分析与应用[C].“经纬股份杯”2010’促设备、器材、专件技术进步经验交流研讨会论文集.2010

[8].汪军,王克勇,龚以炜.转杯纺半自动接头质量分析[J].现代纺织技术.2009

[9].汪军,王克勇,龚以炜.转杯纺半自动接头质量分析[C].第十四届全国新型纺纱学术会论文集.2008

[10].汪军,王克勇,李立轻.转杯纺半自动接头质量提高的研究[J].东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

标签:;  ;  ;  ;  

半自动接头论文-刘永贞,刘博,任胜汉,段英新,吴红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