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血素突变体论文-袁萍,王晓,吴根鹏,王月红,徐帆洪

溶血素突变体论文-袁萍,王晓,吴根鹏,王月红,徐帆洪

导读:本文包含了溶血素突变体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金黄色葡萄球菌,α-溶血素,原核细胞,基因表达

溶血素突变体论文文献综述

袁萍,王晓,吴根鹏,王月红,徐帆洪[1](2014)在《金黄色葡萄球菌α-溶血素及其突变体的原核表达和免疫学活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原核表达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S.aureus)α-溶血素(α-hemolysin,Hla)及其突变体,并检测其免疫学活性。方法采用PCR法从S.aureus中扩增hla基因,将该基因克隆至原核表达载体p ET28a中,构建重组表达质粒p ET28a-hla,并利用点突变试剂盒进行突变,获得重组质粒p ET28a-hlaH35L。将两种重组表达质粒转化大肠埃希菌BL21(DE3),IPTG诱导表达;表达的重组蛋白经Ni-NTA亲和层析和CM离子交换层析纯化后,检测其溶血活性、免疫血清的抑制溶血活性及HlaH35L蛋白的免疫保护作用。结果重组表达质粒p ET28a-hla经双酶切和测序证明构建正确;重组质粒p ET28a-hlaH35L的测序结果显示,第35位氨基酸突变位点与设计相符。表达的Hla和HlaH35L蛋白相对分子质量约为36 000,均为可溶性表达,表达量约占菌体总蛋白的50%,纯化后纯度均在90%以上。Hla具有溶血活性,溶血比活为152 HU/mg;HlaH35L无溶血活性;抗Hla和抗HlaH35L血清均具有抑制Hla溶血的活性;在小鼠滴鼻攻击模型中,HlaH35L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结论成功在大肠埃希菌中表达了具有良好免疫学活性的Hla及其突变体HlaH35L,为筛选S.aureus候选疫苗组分奠定了实验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期刊2014年11期)

张春萍[2](2014)在《α-溶血素纳米孔突变体的制备》一文中研究指出生物纳米孔传感器可以实现微观尺度上的单分子检测,在单分子分析、单分子化学反应研究等领域具有独特价值和显着优越性。α-溶血素(α-Hemolysin,αHL)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分泌的一种水溶性蛋白单体,在双脂膜上可组装成结构稳定的七聚体蛋白纳米孔,是理想的纳米检测器件。天然的α-溶血素纳米孔是一个开放式非选择性通道,但该纳米管最窄处仅为1.4纳米,孔径大小和通道的非选择性极大限制了它的检测范围和灵敏度。对α-溶血素进行基因工程突变和定向化学修饰,可改变七聚体纳米孔腔内正负电荷数比例,孔径大小,结构特性等。半胱氨酸因具备巯基而广泛被作为定向突变的氨基酸,可连接特定配体,改变纳米孔空间结构或功能,拓展α-溶血素纳米孔在单分子检测方向的应用。本研究首先分别将α-溶血素多个不同位点氨基酸定向突变为半胱氨酸残基,研究这些位点对于蛋白活性和组装成七聚体能力的影响。其次,研究了 α-溶血素单体蛋白利用DPhPC单层膜进行纳米孔的组装。α-溶血素单体蛋白的组装利用生物双分子层膜进行,但组装机理的研究仍然不尽人意,该方法为单体蛋白的组装提供了新思路。该项目的完成将极大拓展α-溶血素纳米通道的应用,并对膜蛋白的可控组装和功能集成化提供有益的探索,也将为纳米检测在各领域的广泛应用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本论文包括以下两部分:1.α-溶血素半胱氨酸突变体纳米孔的制备。本实验探索了 αHL的制备方法并利用定点突变将αHL多个位点突变为半胱氨酸残基,制备了不同性能的蛋白纳米孔作为检测器。将纳米孔 Top 端 17、18 位,Vestibule 端 103、105 位,Constriction 端 113 位,β-barre端117、121位,Bottom端128、129位的氨基酸成功进行单个半胱氨酸定向突变。通过细菌体内表达和超滤离心管截留纯化法对单体蛋白进行制备和纯化,比较不同突变体蛋白活性和组装能力的差异性,制备了具有半胱氨酸残基的七聚体纳米孔。结果表明103位和105位突变为半胱氨酸后,溶血活性降低并限制了纳米孔的组装。2.α-溶血素单体蛋白在单层膜上的组装情况。本实验利用DPhPC单层膜制备了七聚体纳米孔,并对单层膜组装条件进行了探索,比较了野生型αHL单体蛋白在双层膜和单层膜上组装的两种七聚体(αHL7)D和(αHL7)R的热稳定性以及打孔能力的差异性。结果表明两种蛋白在65℃以下都比较稳定,当温度升高时,七聚体开始分解为单体蛋白,双层膜与单层膜上组装形成的七聚体纳米孔在单通道检测方面没有差异,说明利用单层膜组装纳米孔的方法是可行的。(本文来源于《西北大学》期刊2014-06-30)

任志强,郑玉玲,甘淑珍,律清宇,郝淮杰[3](2012)在《猪溶血素突变体的构建及活性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构建无溶血活性的猪溶血素突变体,并对制备蛋白进行功能评价。方法:根据猪溶素的晶体结构,采用定点突变分别将其353位脯氨酸突变为丙氨酸、亮氨酸和缬氨酸。重组表达的突变体蛋白采用镍柱亲和层析进行柱上复性后,评价纯化蛋白的溶血活性和免疫原性。结果:获得叁种猪溶素突变体,SLY(P353A),SLY(P353L)和SLY(P353V)。溶血试证明SLY(P353V)无溶血活性,蛋白质免疫印迹和动物实验显示SLY(P353V)具有免疫原性。结论:猪溶素突变体SLY(P353V)无溶血活性,有免疫原性。(本文来源于《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期刊2012年06期)

王利国,王勇军,王琦,齐俊生,梅汝鸿[4](2006)在《蜡样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905溶血素BL基因克隆及突变体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蜡样芽孢杆菌(B.cerus)905是本实验室从植物体内分离获得的有益内生细菌,其菌株代谢液及细胞破碎液中SOD含量较高,能催化超氧阴离子发生歧化反应,能在多种胁迫下减少氧自由基的伤害,同时具有促进植物生长、改善农产品品质和防治多种病害的效果。(本文来源于《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06-08-01)

溶血素突变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生物纳米孔传感器可以实现微观尺度上的单分子检测,在单分子分析、单分子化学反应研究等领域具有独特价值和显着优越性。α-溶血素(α-Hemolysin,αHL)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分泌的一种水溶性蛋白单体,在双脂膜上可组装成结构稳定的七聚体蛋白纳米孔,是理想的纳米检测器件。天然的α-溶血素纳米孔是一个开放式非选择性通道,但该纳米管最窄处仅为1.4纳米,孔径大小和通道的非选择性极大限制了它的检测范围和灵敏度。对α-溶血素进行基因工程突变和定向化学修饰,可改变七聚体纳米孔腔内正负电荷数比例,孔径大小,结构特性等。半胱氨酸因具备巯基而广泛被作为定向突变的氨基酸,可连接特定配体,改变纳米孔空间结构或功能,拓展α-溶血素纳米孔在单分子检测方向的应用。本研究首先分别将α-溶血素多个不同位点氨基酸定向突变为半胱氨酸残基,研究这些位点对于蛋白活性和组装成七聚体能力的影响。其次,研究了 α-溶血素单体蛋白利用DPhPC单层膜进行纳米孔的组装。α-溶血素单体蛋白的组装利用生物双分子层膜进行,但组装机理的研究仍然不尽人意,该方法为单体蛋白的组装提供了新思路。该项目的完成将极大拓展α-溶血素纳米通道的应用,并对膜蛋白的可控组装和功能集成化提供有益的探索,也将为纳米检测在各领域的广泛应用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本论文包括以下两部分:1.α-溶血素半胱氨酸突变体纳米孔的制备。本实验探索了 αHL的制备方法并利用定点突变将αHL多个位点突变为半胱氨酸残基,制备了不同性能的蛋白纳米孔作为检测器。将纳米孔 Top 端 17、18 位,Vestibule 端 103、105 位,Constriction 端 113 位,β-barre端117、121位,Bottom端128、129位的氨基酸成功进行单个半胱氨酸定向突变。通过细菌体内表达和超滤离心管截留纯化法对单体蛋白进行制备和纯化,比较不同突变体蛋白活性和组装能力的差异性,制备了具有半胱氨酸残基的七聚体纳米孔。结果表明103位和105位突变为半胱氨酸后,溶血活性降低并限制了纳米孔的组装。2.α-溶血素单体蛋白在单层膜上的组装情况。本实验利用DPhPC单层膜制备了七聚体纳米孔,并对单层膜组装条件进行了探索,比较了野生型αHL单体蛋白在双层膜和单层膜上组装的两种七聚体(αHL7)D和(αHL7)R的热稳定性以及打孔能力的差异性。结果表明两种蛋白在65℃以下都比较稳定,当温度升高时,七聚体开始分解为单体蛋白,双层膜与单层膜上组装形成的七聚体纳米孔在单通道检测方面没有差异,说明利用单层膜组装纳米孔的方法是可行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溶血素突变体论文参考文献

[1].袁萍,王晓,吴根鹏,王月红,徐帆洪.金黄色葡萄球菌α-溶血素及其突变体的原核表达和免疫学活性[J].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2014

[2].张春萍.α-溶血素纳米孔突变体的制备[D].西北大学.2014

[3].任志强,郑玉玲,甘淑珍,律清宇,郝淮杰.猪溶血素突变体的构建及活性评价[J].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2012

[4].王利国,王勇军,王琦,齐俊生,梅汝鸿.蜡样芽孢杆菌(Bacilluscereus)905溶血素BL基因克隆及突变体构建[C].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06

标签:;  ;  ;  ;  

溶血素突变体论文-袁萍,王晓,吴根鹏,王月红,徐帆洪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