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削方向毛刺论文-沈钦西

切削方向毛刺论文-沈钦西

导读:本文包含了切削方向毛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金属切削,切削方向毛刺,亏缺,形成机理,界限转换

切削方向毛刺论文文献综述

沈钦西[1](2009)在《切削方向毛刺/亏缺形成的界限转换及其控制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毛刺是金属切削加工中产生的常见现象,它的形成与变化直接影响工件的加工质量和生产效率,已成为影响和制约精密与超精密加工、自动化加工技术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本研究基于切削运动——刀具切削刃毛刺分类体系,以直角自由切削实验为基础,利用有限元法系统地开展了切削方向毛刺/亏缺的形成及其界限转换规律的研究,提出了若干主动控制毛刺的技术和方法。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创新工作有:1)系统地阐述了金属切削毛刺有限元建模的基本理论及求解方法,以直角自由切削为研究对象,利用ABAQUS/Explicit建立了以金属材料失效为切屑分离准则的切削毛刺形成有限元模型。应用结果证明了该模型的合理性和有效性。2)利用毛刺形成有限元模型,通过数值模拟,系统地揭示出切削方向毛刺/亏缺的形成过程及其变化规律,并结合相关实验数据,深入分析了影响切削方向毛刺形态与尺寸变化的主要因素,初步实现了切削方向毛刺形成的预测预报。3)深入地研究了切削方向毛刺/亏缺形成过程中被加工工件材料内部应力、应变的形成及变化,发现了负剪切区的形成及变化是毛刺/亏缺转换的重要原因,给出了切削方向毛刺/亏缺的界限转换条件及其变化的基本规律。4)按照少无毛刺加工的基本原则,利用有限元法深入研究了挡板法等主动控制毛刺加工方法的作用和效果,进而优选出合理的切削参数或技术条件,为进一步提高控制毛刺的有效性提供了理论与实验依据。本研究工作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编号:50275066,50675088)的组成部分之一,其研究成果进一步丰富和发展金属切削学和精密加工工程学理论,其应用将带来显着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本文来源于《江苏大学》期刊2009-06-01)

陈镇宇,王贵成,朱云明[2](2005)在《切削方向毛刺/亏缺的形成及其界限转换》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切削方向毛刺/亏缺的形成过程,利用最小能量原理,建立切削方向毛刺/亏缺的数学模型,初步确定了切削方向毛刺/亏缺形态界限转换的基本准则。(本文来源于《现代制造工程》期刊2005年04期)

王贵成,张春晔[3](2001)在《精密加工中切削方向毛刺生成机理的研究(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金属切削毛刺是切削加工中产生的常见现象之一。本研究以金属切削实验为基础 ,对二维精密切削中切削方向毛刺的形成过程、主要影响因素及其变化规律进行了系统的实验研究和相应的理论分析 ,结果表明 :( 1 )切削方向毛刺形成过程为正常切削、挠曲变形、弹性效应、继续切削和剪切断裂分离 ;( 2 )发现了切削方向毛刺形成过程中的切屑与工件表面剪切断裂分离的特殊现象 ;( 3)切削方向毛刺尺寸和形态随着切削条件和刀具几何参数的变化而变化。(本文来源于《Transactions of Nan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 Astronau》期刊2001年02期)

王贵成[4](1997)在《二维切削中两侧方向毛刺生成机理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建立了二维金属切削中两侧方向毛刺生成的切削模型,运用平面应力——应变理论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找出了影响两侧方向毛刺的主要因素,系统地揭示出毛刺生成及变化的基本规律。此外,还开辟出了抑制或减小两侧方向毛刺的技术途径。(本文来源于《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期刊1997年03期)

王贵成[5](1994)在《切削方向毛刺生成机理及其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切削运动和刀具的切削刃为基准对切削方向毛刺进行了分类,并对其生成机理及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实验研究和相应的理论分析,揭示出切削方向毛刺的主要形式及其形成过程,给出了表示切削方向毛刺产生撕裂时的重要物理量─—界限切削深度叫α_(pI).同时,还提出了抑制切削方向毛刺的若干措施,开发出了几种控制或减小切削方向毛刺的新方法.(本文来源于《应用科学学报》期刊1994年03期)

王贵成[6](1994)在《二维切削中切削方向毛刺与亏缺的界限转换条件》一文中研究指出建立了二维切削中切削方向毛刺与亏缺的生成模型。给出了切削方向毛刺与亏缺的判别准则。并对影响切削方向毛刺与亏缺转换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实验研究和相应的理论分析,揭示出切削方向毛刺与亏缺的界限转换条件为:剪切应变ε≤3,为亏缺;3<ε<4,为过渡区;ε>4,为毛刺。并且,切削方向毛刺与亏缺的界限转换条件因切削条件变化而变化。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切削毛刺的生成与抑制理论提供了科学的基础。叙词(本文来源于《机械工程学报》期刊1994年03期)

王贵成,中山一雄,新井実[7](1991)在《金属切削中进给方向毛刺的生成机理及其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切削运动和进给运动方向为基准,对切削毛刺进行了分类,建立了金属切削中进给方向毛刺生成模型.并对其生成机理进行了实验研究和相应的理论分析,揭示了进给方向毛刺生成机理及其主要影响因素.进而提出了抑制进给方向毛刺的若干措施,开发出几种控制和减少进给方向毛刺的新方法.(本文来源于《应用科学学报》期刊1991年03期)

王贵成[8](1990)在《切削方向毛刺与亏缺的界限转换条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建立了金属切削加工中切削方向毛刺与亏缺的生成模型。给出了切削方向毛刺和亏缺的判别准则,并对其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实验研究和理论分析,揭示出切削方向毛刺与亏缺的界限转换条件为:ε=3,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佳木斯工学院学报》期刊1990年04期)

王贵成,中山一雄,新井实[9](1988)在《关于切削加工中进给方向毛刺生成机理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对切削加工中进给方向毛刺的生成机理进行了实验研究和相应的理论分析,搞清了进给方向毛刺的生成过程、生成机理及其影响因素.进而提出了抑制进给方向毛刺产生的若干措施.它对有效地控制和减少进给方向毛刺的产生、保证和提高切削加工质量、开发抑制切削加工毛刺产生的新方法等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广泛的实用价值.(本文来源于《佳木斯工学院学报》期刊1988年01期)

切削方向毛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基于切削方向毛刺/亏缺的形成过程,利用最小能量原理,建立切削方向毛刺/亏缺的数学模型,初步确定了切削方向毛刺/亏缺形态界限转换的基本准则。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切削方向毛刺论文参考文献

[1].沈钦西.切削方向毛刺/亏缺形成的界限转换及其控制技术研究[D].江苏大学.2009

[2].陈镇宇,王贵成,朱云明.切削方向毛刺/亏缺的形成及其界限转换[J].现代制造工程.2005

[3].王贵成,张春晔.精密加工中切削方向毛刺生成机理的研究(英文)[J].TransactionsofNanjingUniversityofAeronautics&Astronau.2001

[4].王贵成.二维切削中两侧方向毛刺生成机理的研究[J].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1997

[5].王贵成.切削方向毛刺生成机理及其控制[J].应用科学学报.1994

[6].王贵成.二维切削中切削方向毛刺与亏缺的界限转换条件[J].机械工程学报.1994

[7].王贵成,中山一雄,新井実.金属切削中进给方向毛刺的生成机理及其控制[J].应用科学学报.1991

[8].王贵成.切削方向毛刺与亏缺的界限转换条件[J].佳木斯工学院学报.1990

[9].王贵成,中山一雄,新井实.关于切削加工中进给方向毛刺生成机理的研究[J].佳木斯工学院学报.1988

标签:;  ;  ;  ;  ;  

切削方向毛刺论文-沈钦西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