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完全传递论文-魏冬

不完全传递论文-魏冬

导读:本文包含了不完全传递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人民币汇率,协整检验,国内物价,汇率不完全传递

不完全传递论文文献综述

魏冬[1](2018)在《人民币汇率不完全传递对国内物价水平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2005年7月,央行汇改使得人民币汇率更加富有弹性,人民币处于升值通道。人民币持续升值对国内物价产生了一些影响。直到20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其负面影响传至我国,致使人民币汇率在2009年初出现贬值,而国内经济出现了滑坡状态。危机过后,国内经济迅速发展,人民币国际地位逐渐提高,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快速提升。2016年10月1日,人民币正式加入SDR后汇率在短期内出现了贬值状况。而汇率对国内物价传递的研究,已成为当前的焦点之一。在当今经济开放条件下,汇率作为重要的价格机制,汇率变动对国内物价具有传递性。因此,为保持物价合理的波动,研究汇率对物价传递的影响是十分有必要的。为此,本文对汇率的不完全传递对国内物价的影响展开研究。首先,对本文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概述总结,并对有关研究成果概括归纳。其次,对汇率、物价及汇率传递概念进行了解释。然后,对汇率与国内物价指数走势进行分析,接着对汇率对物价的传导路径进行探究。随后,就是通过VAR模型和协整检验,对本文进行实证检验。鉴于很多学者做此研究时选取的物价指标较为单一,且尚未对国内物价指数进行系统研究。因此,本文选取了国内物价即消费者物价指数、工业品出厂物价指数和零售物价指数,研究期间均为2005年7月至2017年6月。通过检验发现:第一,协整结果表明,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对国内物价传递效应是不完全,并且传递效应较小。同时,协整结果还表明,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对工业品出厂物价指数、零售物价指数和消费者物价指数的传递系数均小于1,且分别为-0.379952、-0.337271和-0.149921,由此可以说明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对这叁种物价指数的传递效应是不完全的,且传递效应是较小的。第二,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对国内不同的物价指数传递均为负向传递,且传递效应有所差异。第叁,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结果显示,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对工业品出厂物价指数和消费者物价指数有一定的传递效应;而且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对工业品出厂物价指数的贡献度大于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对消费者物价指数的贡献度。政策建议:第一,进行汇率改革,并适当提高汇率的弹性。央行需完善人民币汇率制度,促进汇率机制改革,使人民币汇率真正成为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浮动汇率;同时,适度调整汇率浮动的区间,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第二,适度调整人民币币值,保持国内物价合理的波动。人民币汇率升值,国内物价会走低。因此,在国内物价持续上涨的形势下,可以适度的让人民币汇率升值,进而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国内物价快速上涨,保持国内物价合理上升,避免出现通货膨胀。第叁,适时调控货币供给量,在合理范围内调整国内物价水平。我国政府合理调整货币供给,保持物价在合理的区间内变动,促进经济健康稳定发展,对这个宏观经济的良性运行具有重要意义。第四,加大对汇率传递效应的研究力度,制作出一套衡量与测算汇率传递效应的方案。(本文来源于《新疆财经大学》期刊2018-05-12)

顾海峰,张亚楠[2](2018)在《汇率对价格的不完全传递:机理、特征及政策——文献梳理及观点解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汇率对价格的不完全传递是国际经济学领域的重大问题。在国际经济开放环境下,汇率对价格的不完全传递将导致汇率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同调控效果下降,对此,通过科学揭示汇率不完全传递的规律,以此来提升汇率对价格的传递效率,对于实现中国国内物价稳定与国际收支平衡目标具有重大意义。文章对汇率传递的定义及内涵进行了界定,解释了汇率不完全传递的内在机理,在此基础上,对汇率不完全传递的程度及特征进行了梳理,同时进一步对汇率不完全传递的政策进行了解析,并以此为依据,对汇率不完全传递的未来研究方向做了展望。该研究成果将为汇率不完全传递方面的学术研究工作提供重要的观点参考及文献借鉴,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本文来源于《经济与管理评论》期刊2018年03期)

孙路明[3](2017)在《进口强度、出口市场份额与汇率不完全传递》一文中研究指出汇率不完全传递现象被认为是国际宏观经济学“六大谜题”之一。本文基于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与汇率传递理论,将2000-2006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与《海关数据》相匹配,得到企业-产品-市场-年份维度的高度细分数据,首先测算了中国的出口汇率传递水平,然后基于中国60%以上的出口企业会同时进行进口这一事实,构建了进口强度与市场份额指标,综合研究企业层面进口与出口因素对出口汇率传递的影响。实证研究发现:中国出口整体汇率传递水平很高,接近完全传递,意味着汇率作为平衡国际收支工具的相对有效性;行业间出口汇率传递水平差异明显,说明存在影响汇率传递的行业内因素;进口强度与市场份额在企业间存在较大差异,近似服从帕累托分布;进口强度越高,市场份额越低的企业倾向于表现出更低的汇率传递水平;进一步研究发现市场份额对汇率传递的影响是非对称的,只有那些市场份额很低的企业才具有较低的汇率传递水平,这解释了为什么中国存在大量的中小型出口企业但是整体的汇率传递水平却很高。为了解释进口强度与出口汇率传递之间的负向关系,本文根据进口中间品的货币特性与技术特性提出了进口强度(或者可以说是进口中间品)对出口汇率传递影响的直接机制与间接机制,并对这两种机制进行了检验。直接机制:进口汇率传递水平较高条件下,进口中间品价格会受汇率波动的反向影响,企业采用进口中间品进行生产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自然对冲”汇率风险,同时企业也能够通过对进口中间品组合主动调整来来降低汇率风险,即企业对冲汇率风险的能力随进口强度的提升而提升。企业的进口强度越大,企业采用进口中间品生产所能够抵消的汇率变动对以外币表示的总体生产成本影响的程度越大,出口的外币价格越趋于稳定,汇率传递水平越低。间接机制:考虑进口中间品与本国相关产品的技术优势,企业采用进口中间品生产能够提高企业生产率。由于面对汇率变动,生产率越高的出口企业越倾向于调整其出口产品的数量而不是以目标国货币表示的价格,即汇率传递水平更低。因此,进口强度能够通过企业生产率来影响汇率传递,这是进口强度对出口汇率传递影响的间接机制。(本文来源于《大连理工大学》期刊2017-06-10)

徐硕正[4](2017)在《汇率对价格水平的不完全传递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2016年10月1日,人民币正式加入特别提款权,标志着人民币向国际货币迈出了巨大的一步。在为人民币国际化带来的巨大利益欢呼的同时,也应该清醒的认识到作为国际化货币将会面临的风险与挑战。汇率传递的不完全性会对政策制定具有显着的冲击。通过了理论证明与实证研究相结合,本文证明了汇率传递具有不完全性这一现象,同时给出了部分的解释。在理论方面,微观上,本文从厂商利润最大化的视角开始分析以市场定价模型、定价策略模型和家庭行为模型;宏观上,本文从泰勒规则为切入点,求解经常账户、泰勒规则、利率平价以及外汇冲销条件等联立模型,从而得到运动模型;特征上,本文具有创新性地引入汇率特征作为解释汇率传递不完全性的原因,同时从一阶矩和二阶矩进行分析。在实证分析方面,本文主要采用了 X-13季节调整、统计描述、ADF单位根检验、向量自回归模型、最优滞后期选择、Johansen协整检验、误差修正模型、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等方法,增强了实证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其结果表明:社会消费总量的提升有利于汇率传递效率的提升,中美两国的汇率传递的主要途径在消费者价格指数。其次,汇率传递的效率随着干预的增加而下降,随通货膨胀的上升而下降。在特征的角度,人民币汇率波动性突出表现为“放大利好,缩小利空”的特征。(本文来源于《东南大学》期刊2017-05-20)

刘志蛟,刘力臻[5](2016)在《日本双量宽货币政策背景下汇率对国内价格的不完全传递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开放经济理论分析框架,采用随机波动时变参数向量自回归(SV-TVP-VAR)模型和1994年1月至2015年11月的相关数据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因存在汇率与国内价格不完全传递效应,诱导日元汇率贬值并通过日元贬值推动国内物价上涨的政策作用有限,日元汇率贬值难以实现国内2%的通胀目标;日元贬值短期内仅对运输通信业的通胀率表现出正常的汇率传递性,即日元汇率贬值导致运输通信价格水平一定程度的上升,但长期内价格上涨的传递效应会逐步弱化和消失,而日元贬值对文化娱乐价格、食品价格和住房价格的传递不仅没能刺激国内价格上涨,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引起通货紧缩。(本文来源于《商业研究》期刊2016年09期)

先刘丽[6](2016)在《人民币汇率变动对国内CPI的不完全传递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开放经济环境下,汇率作为一国货币对外价值的代表,与作为一国货币对内价值代表的国内价格水平息息相关,两者在宏观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一方面,汇率变动会引起一国进出口产品价格及国内价格水平的变化,进而对国内生产和消费造成影响,最终导致一国经济内外平衡的调整;另一方面,国内价格水平与居民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其稳定与否关乎一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受到货币政策制定者的广泛关注。因此,汇率与物价之间的关系历来受到学界的广泛重视。在理想的情况下,一价定律及购买力平价等经典理论表明,一国货币具有双重价值,汇率所代表的对外价值与国内物价所代表的对内价值是相互关联的,再加以相应的国外价格考虑,可以统一于一个相对稳定的形式。一个对外不断升值的货币,必然对内升值(即CPI下降,通货紧缩);反之亦然。在此基础上,传统宏观开放经济学理论认为,汇率变动对价格水平的传递是充分、完全的。不过,20世纪80年代,广场协议签订以后,美元汇率大幅贬值,但其进口价格却保持相对稳定,引发了大批学者对汇率不完全传递研究的关注。最初,对汇率不完全传递的研究主要集中与检验一价定律和购买力平价是否成立;随后演化为从产业组织等微观角度,分析汇率不完全传递的成因。20世纪90年代末,该领域的研究逐渐从微观视角提升到宏观层面上来,在“新开放宏观经学(NOEM)"分析框架下,考察汇率传递与宏观经济之间的关系成为研究关注的重点,并引发了学界对货币与汇率政策选择审视的前沿探讨等。目前,就汇率不完全传递的研究文献而言,针对发达国家的研究已十分丰富,为该领域的研究奠定了很好的理论及实证基础;而针对发展中国家的研究近年来也有了一定发展,特别是2005年中国汇率改革以来,我国针对该问题的研究也纷纷涌现。不过,受限于样本时间跨度限制,针对该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从宏观视角论述2005年汇率制度改革前后汇率不完全传递系数的大小程度,以及从微观产业组织视角分析分行业汇率传递效应。而时间跨度涵盖金融危机前经济过热,及后危机时代经济增长放缓的汇率传递研究尚还十分有限。尤其是,2005年我国汇率制度改革以来,人民币汇率波动性趋于增强,在出现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双顺差”以及国内通胀压力不断加大的情况下,人民币面临巨大的升值压力,我国经济面临突出的内外部失衡问题。在此期间,人民币出现了普遍升值趋势,而国内价格却经历了两轮较大幅度的上涨,人民币对内不断贬值。也就是说,至少在部分时间段内,人民币出现了“外升内贬”的现象,汇率与国内价格水平的互动关系呈现出新的特点。根据传统的国际经济学理论,一国汇率升值将会造成贸易顺差的减少和国内通货膨胀压力的缓减。而人民币的这种“外升内贬”现象在这些传统的经典理论中无法得到合理的解释。在此背景下,深入研究人民币汇率对国内价格的传递效应机制,有助于进一步丰富我国尚且有限的研究现状,也有助于增进对我国宏观经济价格波动实质、通货膨胀的走势判断以及货币政策效力的认识。无论是在理论还是实践上,都具有极大的研究意义与价值。而鉴于目前国内采用自回归分布滞后(ARDL)模型研究汇率传递的文献还比较有限;特别是从将汇率分解成升值、贬值变动进行实证,探讨汇率传递的非对称性的相关研究相当少。因此,本文的研究视角与ARDL建模方法具有一定的前沿性。本文的研究试图通过探讨人民币汇率变动对国内价格水平的影响程度及机制,以检验人民币升值是否能够对国内通货膨胀起到抑制作用,并探讨汇率传递与人民币“外升内贬”现象是否存在传递联系,最后由实证结论得出相关政策含义。就实证方法而言,ARDL模型在研究汇率传递问题上具有十分独到的优势。基于该模型,不仅放松了变量的平稳性限制,并可以方便地得出汇率对CPI的长短期传递系数,且在非对称的研究拓展上,还能得出人民币在升值或贬值时对CPI分别造成的传递程度大小。文章结构安排方面,本文依照“提出问题→理论基础→现象分析→模型构建与实证→结论和政策含义”的研究思路,将全文分为引言、理论与文献综述、现状及汇率传递机制分析、模型及实证及结论与政策含义五部分。实证过程上,本文基于我国2005年7月-2015年12月的月度数据,通过构建ARDL基本模型及非对称拓展模型进行了分析。实证结果表明,无论是否考虑汇率变动方向因素,国内消费价格(CPI)、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NEER)、国内总需求(GAP)与世界消费价格(WCPI)之间都存在长期均衡与短期动态调整关系。总的来说,本文研究发现:首先,人民币汇率变动对CPI的传递效应是不完全的,存在一定时滞性。其次,无论是否考虑汇率变动方向因素,人民币汇率变动对CPI都存在显着的负向传递作用,汇率升值有助于缓解通货膨胀压力,尽管这种传递影响极为有限。也就是说,本文的实证结果并不能从汇率传递角度为人民币“外升内贬”现象提供更多的实证证据或解释。最后,本文进一步分析表明,这种汇率传递效应存在非对称性,汇率贬值比升值产生的长期传递效应更大。具体来说,实证结论如下:一是无论长期还是短期来看,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NEER)变动对CPI都存在显着的负向传递作用,而且在考虑汇率升值或贬值变动的情况下,该结论仍然成立。也就是说,人民币升值会造成国内价格CPI的降低,有助于缓解通货膨胀压力。不过,这也进一步表明,无论是否考虑升值或贬值变动的因素,本文的实证结果均不能为人民币“外升内贬”现象提供更多的汇率传递实证证据或解释。二是从实证角度来看,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变动对CPI的传递系数远小于1,影响极为有限,且传递效应存在时滞性,NEER滞后1期的影响仍然显着,而且在考虑汇率升值或贬值方向变动的情况下,上述结论仍然成立。这与学界以往大量实证得出的汇率不完全传递结论基本相符。长期来看,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上升1个百分点,将显着造成CPI下降0.1501个百分点。叁是长期而言,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NEER)对CPI的传递效应存在轻微非对称性,1个百分点的贬值比升值对CPI的紧缩效应大0.0038个百分点,传递差异极小。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升值方向上的变动每增加1个百分点,长期将造成CPI下降0.1279个百分点;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贬值每减少1个百分点,长期将造成CPI下降0.1317个百分点。相比不考虑汇率变动因素的情形,升值或贬值情形下对CPI紧缩作用均有所下降,表明汇率变动方向可能是影响汇率传递程度的因素之一。四是短期而言,人民币汇率传递效应呈现的非对称性轻微到可以忽略不计。人民币汇率升值方向的变动对CPI的传递影响约为-0.09439;人民币汇率贬值方向的变动对CPI的传递影响为-0.09478,1个百分点的贬值比升值对CPI的紧缩传递效应大0.00039个百分点,差异微弱到可以忽略。短期误差修正模型系数显着为负,且数值较小,表明变量从对均衡水平的短期偏离向长期均衡回归的速度比较慢;在考虑了汇率变动方向因素后,误差修正项系数有所扩大,误差修正机制有所增强,不过这种增强作用整体来看仍十分有限。五是CPI的变动主要受自身惯性与世界价格水平的影响,人民币汇率的影响次之,国内需求的影响再次之,且在考虑汇率变动方向的情况下,得出的实证结论也大体一致。最后,本文对构造的ARDL基本模型及非对称模型进行稳定性检验表明,文实证建立的模型是可靠的,得出的长短期系数估计是稳定有效的,实证估计结果是可信的。此外,根据本文的论述,汇率传递效应的非对称性是指,汇率传递效应的程度可能会因为汇率变动的方向及幅度不同而呈现差异性,本文构建的非对称ARDL模型,仅关注了汇率变动方向对传递效应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后续的研究可以纳入汇率波动幅度等因素,对非对称效应再做进一步延伸和探讨。此外,本文由实证结论也得出了相关政策含义。具体而言:首先,汇率传递有效,或可以为价格调控提供一条额外的传导途径;其次,汇率传递效应是负向的,人民币贬值有助于刺激通货膨胀率的回升,从而促进我国经济在新常态下的复苏;再次,汇率传递不完全且程度很小,汇率对经济失衡的调整作用十分有限,我国的货币政策仍具有一定的独立空间和自由;最后,汇率传递程度极低,本文展望了由此减少人民币汇率市场化改革阻力上的积极意义。(本文来源于《西南财经大学》期刊2016-03-01)

张中志[7](2015)在《我国纺织品进出口贸易的汇率不完全传递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首先以贸易份额为权重,测算出我国纺织业进出口名义有效汇率指数,在此基础上分别利用行业和企业层面的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中国纺织业进口和出口贸易中存在汇率不完全传递效应,并体现出明显的非对称性。原因在于中国出口纺织品差异化程度不高,需求价格弹性大,出口企业通过主动吸收大部分汇率波动,以维持低价竞争优势。纺织业进口主要以原料为主,由于国家对主要纺织原料进口实行配额或进口许可管理,纺织企业无法充分运用国外低成本资源,很难通过灵活调整进出口数量来降低汇率风险。(本文来源于《金融发展研究》期刊2015年12期)

陆旸,沈骏,李惊祥[8](2015)在《制造业企业的汇率不完全传递效应实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创新性地提出了一个两阶段模型框架。在第一阶段,得出了中国制造业企业进出口价格的汇率波动传递系数。在第二阶段,利用出口企业数据样本,针对企业行为的变量进行回归和脉冲响应函数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制造业企业目前属于价格接受者,吸收了汇率波动的很大一部分。由于恶性竞争的存在,制造业企业进行创新的成效短期不大。此外,换汇成本和ROE对于企业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本文来源于《财政监督》期刊2015年23期)

张中志[9](2015)在《我国纺织品进出口贸易的汇率不完全传递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着眼于中观层面,以纺织业为例研究汇率变化对纺织业进出口产品价格的影响,进而探讨纺织业汇率不完全传递问题。鉴于以总体汇率水平衡量汇率变动对不同行业进出口贸易产品价格的影响存在偏差,本文首先以贸易份额为权重,测算出我国纺织业进出口名义有效汇率,并分析其差异。在此基础上通过构建面板数据模型和实地调研,检验我国纺织业汇率不完全传递效应,揭示汇率不完全传递的非对称性问题,并分析其原因。通过本文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本文按照贸易份额加权计算的纺织业进口和出口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指数与官方公布的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指数变化趋势基本一致,都呈现出渐进升值的态势,但也存在明显差别。原因在于纺织业产业结构变化和总体产业结构的变化并不一致,导致各贸易伙伴国货币在名义有效货币篮子中的权重存在较大差异。2.中国纺织业进口和出口贸易中存在汇率不完全传递效应,并体现出明显的非对称性。表现为,进口贸易和出口贸易的汇率传递系数的绝对值都小于1,并且进口贸易汇率传递系数的绝对值大于出口贸易,表明进口贸易的汇率传递程度大于出口贸易。同时,由于汇率传递系数的绝对值小于1,内生出汇率升值和贬值对汇率传递程度影响的非对称性,汇率传递的不平衡程度取决于汇率传递系数的符号及计价货币的选择。3.中国纺织业处于全球纺织产业链的低端,纺织品出口以中低端、高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产品差异化程度低,需求价格弹性大,纺织品出口价格提高会导致国外订单流失。为维持市场份额,中国纺织企业通过主动吸收大部分汇率波动,以维持低价格竞争优势。同时,由于中国纺织业进口主要以纺织原料、高档纤维和服装面料以及先进工艺和核心技术为主。但国家对棉花、羊毛、化纤等纺织原料的进口实行配额或进口许可管理,即使人民币升值,纺织企业也无法充分运用国外低成本资源。而高档纺织原料及高新技术的定价权掌握在国外出口商手中,中国企业也无法从汇率升值中受益。所以,中国纺织企业很难通过灵活调整进口和出口以抵消汇率风险。4.通过对典型企业的实地调研发现,企业异质性特征决定了企业对外贸易市场结构存在差异。近年来随着贸易伙伴的变化,纺织企业对外贸易市场结构也发生变化,体现为企业与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往来不断增加,这种变化趋势有利于增强中国纺织企业在对外贸易中的话语权,增强中国企业处置汇率风险的主动权。但是,当前样本企业在对外贸易中使用人民币计价结算的比例仍较低,不利于中国企业在国际贸易中向贸易伙伴转嫁汇率风险。调查发现,样本企业在产品定价中主要通过调整利润率的方式应对汇率波动,样本企业的依市定价能力决定了企业吸收汇率波动的程度,企业还会根据自身的市场力积极以其他措施弥补汇率波动的影响基于以上结论,本文从4个方面提出相应政策建议。一是纺织企业应加快转型升级,提高产品差异化程度,增强在国际市场上的市场力;二是加强企业间合作提高对外贸易市场份额;叁是促进人民币在纺织品对外贸易计价结算中的使用;四是探索和运用规避汇率波动风险的国际贸易结算操作措施。(本文来源于《山东财经大学》期刊2015-06-01)

肖卫国,吴越,赵阳[10](2015)在《汇率不完全传递背景下美国货币政策冲击对中国产出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脉冲响应函数计算人民币汇率变化对进口商品价格变化的传递率和人民币汇率变化对出口商品价格变化的传递率。结果表明,人民币汇率变化对进口商品价格变化的不完全传递程度要高于人民汇率变化对出口商品价格变化的不完全传递程度。本文随后构建包含汇率变化对进口商品价格不完全传递特征的动态随机均衡模型,分析了在不同汇率传递率下,美国货币政策冲击对中国产出的影响。研究表明,人民币汇率不完全传递程度越高,美国货币政策冲击对中国通货膨胀率波动、利率波动和产出波动的影响越小。鉴于此,中国需要进一步深化汇率市场改革,逐步扩大人民币汇率的波动区间;加快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提高人民币在国际市场上的地位;同时,不断提高国内企业产品在世界市场上的核心竞争力。(本文来源于《国际金融研究》期刊2015年05期)

不完全传递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汇率对价格的不完全传递是国际经济学领域的重大问题。在国际经济开放环境下,汇率对价格的不完全传递将导致汇率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同调控效果下降,对此,通过科学揭示汇率不完全传递的规律,以此来提升汇率对价格的传递效率,对于实现中国国内物价稳定与国际收支平衡目标具有重大意义。文章对汇率传递的定义及内涵进行了界定,解释了汇率不完全传递的内在机理,在此基础上,对汇率不完全传递的程度及特征进行了梳理,同时进一步对汇率不完全传递的政策进行了解析,并以此为依据,对汇率不完全传递的未来研究方向做了展望。该研究成果将为汇率不完全传递方面的学术研究工作提供重要的观点参考及文献借鉴,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不完全传递论文参考文献

[1].魏冬.人民币汇率不完全传递对国内物价水平的影响研究[D].新疆财经大学.2018

[2].顾海峰,张亚楠.汇率对价格的不完全传递:机理、特征及政策——文献梳理及观点解析[J].经济与管理评论.2018

[3].孙路明.进口强度、出口市场份额与汇率不完全传递[D].大连理工大学.2017

[4].徐硕正.汇率对价格水平的不完全传递效应研究[D].东南大学.2017

[5].刘志蛟,刘力臻.日本双量宽货币政策背景下汇率对国内价格的不完全传递分析[J].商业研究.2016

[6].先刘丽.人民币汇率变动对国内CPI的不完全传递效应[D].西南财经大学.2016

[7].张中志.我国纺织品进出口贸易的汇率不完全传递效应研究[J].金融发展研究.2015

[8].陆旸,沈骏,李惊祥.制造业企业的汇率不完全传递效应实证研究[J].财政监督.2015

[9].张中志.我国纺织品进出口贸易的汇率不完全传递效应研究[D].山东财经大学.2015

[10].肖卫国,吴越,赵阳.汇率不完全传递背景下美国货币政策冲击对中国产出影响研究[J].国际金融研究.2015

标签:;  ;  ;  ;  

不完全传递论文-魏冬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