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牙齿移动论文-朱绍跃,刘宗响,李晓明,刘浩,王鹏来

快速牙齿移动论文-朱绍跃,刘宗响,李晓明,刘浩,王鹏来

导读:本文包含了快速牙齿移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骨皮质切开术,牙移动,成骨细胞,Runx2

快速牙齿移动论文文献综述

朱绍跃,刘宗响,李晓明,刘浩,王鹏来[1](2017)在《骨皮质切开术通过促进成骨影响大鼠牙齿快速移动安全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骨皮质切开术对大鼠正畸牙移动的影响及其组织学改建机制。方法:选用健康未孕雌性SD大鼠48只,随机分为骨皮质切开手术组和对照组。在手术组大鼠行骨皮质切开术,对照组大鼠行对照手术后,构建正畸牙移动模型。在牙移动0、1、3、7d分别处死2组大鼠各6只。测量牙移动距离并制备组织学切片行HE染色、骨钙素及Runx2免疫组织化染色。采用SPSS16.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P<0.05为差异有显着性。结果:骨皮质切开组大鼠在移动3d后牙移动速度大于假手术组大鼠(P<0.05)。牙移动第3天和第7天,手术组大鼠张力区新骨面积大于假手术大鼠(P<0.05),同时,此时手术组张力区骨钙素阳性成骨细胞增加(P<0.05)。手术组大鼠牙移动3d及7d时张力区Run2表达均高于假手术组(P<0.05)。结论:骨皮质切开术加速正畸牙移动的同时促进牙周组织成骨活性,这可能是保障牙移动安全性的关键因素。(本文来源于《口腔医学研究》期刊2017年04期)

王梦含,葛振林[2](2016)在《正畸牙齿快速移动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口腔正畸临床治疗时间常要持续2年左右,甚至更久,令很多患者无法接受,而且长时间的正畸治疗会增加龋齿、牙周炎症、牙根吸收等不良反应的风险。患者及医生的需求促使采用新的方法实现正畸牙齿的快速移动,以缩短正畸治疗时间。然而,牙齿的移动是通过对牙齿施加机械力的刺激,使牙槽骨和牙周膜发生重构与改建而实现,是由力及牙周膜的生物学反应所控制[1]。不少学者就如何减小牙齿移动的机械阻力,以加快牙齿移动速度,缩短(本文来源于《现代口腔医学杂志》期刊2016年01期)

陈曦,彭早霞,李宁,李宁,杨乐乐[3](2013)在《减阻牵张快速移动牙齿对Beagle犬牙周组织超微结构影响的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减阻牵张快速移动牙齿时牙周组织超微结构的改变情况。方法:Beagle犬8只,随机分为加力5、15 d组和加力15 d固定保持10、45 d组共4组,拔除各犬双侧下颌第二前磨牙后,随机选取每只犬的一侧为实验组,用减阻牵张法远移第一前磨牙;另一侧为对照组,用常规方法远移第一前磨牙。按相应分组定期处死各组动物,制备牙周组织超薄切片,透射电镜观察。结果:加力5 d时,实验组牙周组织改建明显,张力侧成骨细胞、成纤维细胞分泌功能旺盛;压力侧破骨细胞、间充质细胞、巨噬细胞增多,线粒体、溶酶体等细胞器发达;加力15 d时实验组移动牙张力侧成骨细胞体积较对照组明显增大,呈长梭形,细胞核位于牵张力方向相反的一侧,胞质基本上由粗面内质网占据;加力15 d后,随固定保持时间的延长,两组牙周组织超微结构的差异逐渐变小。结论:减阻牵张技术更能激发牙周组织细胞的分泌功能,牙周组织改建更活跃。(本文来源于《牙体牙髓牙周病学杂志》期刊2013年10期)

郭新星,陈静,张勇,李翊,黄静[4](2011)在《不同时段牙周膜牵张成骨快速移动牙齿对牙髓中TNF-α表达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牙周模牵张成骨速移动牙齿时牙髓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变化情况。方法 2009年12月至2010年2月选用山东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健康杂种犬18只,随机分为9组,每组2只。以单根的第一前磨牙作为移动牙,通过牙周膜牵张成骨快速移动牙齿,分别在加力2(A1组)、4(A2组)周及各自加力后保持1(B1、B2组)、2(C1、C2组)、4(D1、D2、E组,其中E组为对照组,不加力)周时,取出牙髓组织标本,利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牙髓组织中TNF-α含量。结果 TNF-α含量在牵张加力2、4周后明显升高,停止牵张加力后第1、2周TNF-α含量明显降低,第3、4周TNF-α含量稳定在一定水平上,其含量低于对照组。结论牙槽骨牵张2周及4周快速移动牙齿时,牙髓内TNF-α含量均可在牵张后2周内基本恢复正常,而牵张后7~14d则为其转变的关键时期。(本文来源于《中国实用口腔科杂志》期刊2011年07期)

祁涛,卢嘉静,葛振林,苏少晨,杨彩霞[5](2010)在《减阻牵张快速牙齿移动的组织学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采用降低牙移动路径上的骨阻力和强持续牵张力能快速移动正畸牙,缩短正畸疗程,但移动牙组织变化规律目前尚不清楚。目的:观察减阻牵张法快速移动牙齿的牙周组织学变化。方法:采用自身对照设计,以犬一侧下颌为实验侧,另一侧为对照侧,拔除下颌第二前磨牙,实验侧采用减阻牵张法,对照侧采取传统正畸方法,远移第一前磨牙。加力后2周,测量移动牙及支抗牙移动距离;加力后1,2,4,12周观察牙周膜、牙槽骨的组织学变化。结果与结论:加力后1~4周,实验侧和对照侧移动牙张力侧均表现为牙周膜增宽,成骨活跃,牙槽骨表面有新骨生成;压力侧均表现为牙周膜缩窄,破骨细胞活跃,牙槽骨有明显吸收,牙骨质也有不同程度吸收;但是,实验侧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出现均早于对照侧,牙槽骨及牙骨质吸收程度较对照侧严重。12周时,实验侧和对照侧牙周组织表现无明显差别。而加力2周,实验侧牙齿移动距离明显大于对照侧(P<0.05)。说明减阻牵张法可以快速移动牙齿;与传统正畸牙移动相比,两者牙周组织的改建只存在时间及程度的差异,不存在质的差别。(本文来源于《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期刊2010年50期)

陈曦,刘建林,戴娟,黄亚莉,王爽[6](2010)在《中药骨碎补对犬牙齿快速移动后的稳固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中药骨碎补在减阻牵张快速牙齿移动过程中的作用机制。方法:实验对象为8只杂种犬,将口内4个后牙区随机分为常规方法侧、减阻牵张侧、常规方法加注射骨碎补侧及减阻牵张加注射骨碎补侧。实施相应措施后,在加力2周、停止加力1和4周时进行移动牙移动距离的测量,拍摄X线片。结果:①加力2周,常规侧、减阻牵张侧、常规加注射骨碎补侧和减阻牵张加注射骨碎补侧第一前磨牙向远中分别移动了0.81、3.71、1.38和3.67mm;常规法侧第一前磨牙平均移动距离与常规法加注射骨碎补侧比较差异有显着性(P<0.05);减阻牵张侧第一前磨牙平均移动距离与减阻牵张加注射骨碎补侧比较差异无显着性(P>0.05);②X片显示未见移动牙牙根明显吸收及骨质缺损;③减阻牵张加注射骨碎补侧移动牙的稳固早于减阻牵张侧。结论:常规方法加注射骨碎补可加快牙齿移动速度,减阻牵张后注射骨碎补不能进一步加速牙齿移动速度,但可以促进移动牙的稳固。(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期刊2010年04期)

祁涛,卢嘉静,葛振林[7](2010)在《减阻牵张法快速移动牙齿的牙根表面扫描电镜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减阻牵张法快速移动牙齿牙根表面结构的变化。方法选择8只犬,随机分为四组,每组2只,采用自身对照设计,随机以一侧下颌为实验侧,另一侧为对照侧,拔除下颌第二前磨牙,实验侧采用减阻牵张法,对照侧采用传统正畸方法,远移第一前磨牙。分别于加力后1、2、4、12周处死动物,完整拔出移动牙,制作扫描电镜标本,观察其牙根表面形态的变化,并计算其牙根吸收指数。结果实验侧移动牙压力侧牙根1周组即出现了明显的吸收,2周、4周组牙根吸收范围和深度明显加重;对照侧1周组根面吸收不明显,2周、4周组吸收逐渐加重,但与实验侧比较,吸收范围和深度明显较轻;牙根吸收指数以上各组实验侧和对照侧均有显着性差异;12周组实验侧和对照侧根面表现相似,吸收馅窝变浅,根面变平,两侧牙根吸收指数没有显着性差异。结论与传统正畸牙移动方法相比,减阻牵张法快速移动牙齿能加重移动牙压力侧牙根吸收,但停止加力后,随着时间的延长,吸收牙根可逐渐修复。(本文来源于《现代口腔医学杂志》期刊2010年03期)

祁涛[8](2010)在《减阻牵张法快速移动牙齿的动物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以犬为研究对象,建立减阻牵张法快速移动牙齿实验动物模型,通过形态学、组织学、X线、扫描电镜(SEM)、免疫组织化学等技术,观察牙齿移动速度、牙周组织学变化、牙根表面吸收情况、牙周组织中骨保护素(OPG)的表达变化。以评价减阻牵张法快速移动牙齿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探讨该方法快速移动牙齿的生物学机制,为临床探索正畸新方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8只犬,随机分为4组,每组2只,采用自身对照设计,随机以一侧下颌为实验侧,另一侧为对照侧,拔除下颌第二前磨牙,实验侧采用减阻牵张法,对照侧采用传统正畸方法,远移第一前磨牙。分别于加力后1、2、4、12周时拍摄X线片,测量牙齿移动距离,然后各处死两只动物,其中一只完整拔出移动牙齿,制作扫描电镜标本,观察其牙根表面形态的变化。另一只连同牙齿、牙龈、牙槽骨完整切取,制作组织学标本,HE染色观察牙周组织学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组织中OPG的表达变化。结果:1.加力2周,牙齿平均移动距离实验侧为4.66土0.15mm,对照侧为0.68土0.07mm,差异显着(P<0.05)。2.X线观察:实验侧和对照侧均未发现明显牙根吸收、牙槽嵴高度降低等不良反应。3.扫描电镜观察:实验侧移动牙压力侧牙根表面1周组即出现了明显的吸收,2周、4周组牙根吸收范围和深度明显加重;对照侧1周组根面吸收不明显,2周、4周组吸收逐渐加重,但与实验侧比较,吸收范围和深度较轻;12周组实验侧和对照侧根面表现相似,吸收馅窝变浅,根面变平。4.组织学观察:1、2、4周组实验和对照移动牙张力侧均表现牙周膜增宽,成骨活跃,牙槽骨表面有新骨生成;压力侧均表现牙周膜缩窄,破骨细胞活跃,牙槽骨有明显地吸收,牙骨质也有不同程度地吸收;但是,实验侧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出现均早于对照侧,牙槽骨及牙骨质吸收程度实验组比对照组严重。12周组实验和对照移动牙张力侧和压力侧组织表现均无明显差别。5.免疫组织化学观察:1周组,试验侧移动牙牙周组织OPG的阳性表达强于对照侧;随加力时间的延长,2周组实验侧和对照侧移动牙牙周组织OPG的阳性表达均有增强,尤其是实验侧呈强阳性表达;随固定时间的延长,4周组实验与对照侧移动牙牙周组织OPG的阳性表达均逐渐减弱,至12周时两侧OPG表达均已接近正常水平。结论:1.减阻牵张法可快速移动牙齿。2.减阻牵张法快速移动牙齿过程中,牙根出现了吸收,但停止加力后,随着时间的延长,吸收根面可以修复。3.与传统正畸牙移动相比,两者牙周组织的改建,牙根表面的变化,只存在时间及程度的差异,不存在质的差别。4.OPG参与了牙周组织改建过程,在牙齿快速移动过程中,OPG表达增强,说明OPG在牙周组织快速改建中,调节着成骨和破骨活动的动态平衡。(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10-04-01)

邵玶,闫伟军,杨建恒,马盈宇[9](2009)在《牙槽骨牵张成骨术在犬牙齿快速移动过程中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牙槽骨牵张成骨术在正畸牙齿快速移动过程当中,移动牙与支抗牙的牙周及牙髓组织改变。方法:杂种犬6只,拔除下颌第二前磨牙后,随机选取一侧为实验侧,进行外科减阻游离手术后,粘结自制牵引装置;另一侧为对照侧则以传统方法牵引下颌第一前磨牙向远中。结果:实验侧移动牙与支抗牙牙周及牙髓组织未发生可逆性改变,移动牙与下颌尖牙间离断处牙槽骨有大量新生成骨细胞。结论:牙槽骨牵张成骨术也是一种使正畸牙齿快速移动的有效方法。(本文来源于《中国美容医学》期刊2009年12期)

郭新星,张勇,陈静,叶静[10](2009)在《牙槽骨牵张快速移动正畸牙齿对牙髓中TNF-α含量影响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牙槽骨牵张快速移动牙齿时牙髓组织中TNF-α含量的变化情况。方法利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牙槽骨牵张快速移动牙齿后不同时间的牙髓组织中TNF-α含量的动态变化。结果TNF-α含量在牵张加力4周后明显升高,停止牵张加力后的第1周内TNF-α含量出现明显的降低,而第2周内其变化趋势与第1周的相似,14~28 d时TNF-α含量稳定在一定水平上,但其含量低于对照组。结论TNF-α的含量可在2周内基本恢复正常,而第7~14天则为其炎症恢复为正常的时期,牙槽骨牵张快速移动牙齿对牙髓活性的影响是轻微的。(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期刊2009年09期)

快速牙齿移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前,口腔正畸临床治疗时间常要持续2年左右,甚至更久,令很多患者无法接受,而且长时间的正畸治疗会增加龋齿、牙周炎症、牙根吸收等不良反应的风险。患者及医生的需求促使采用新的方法实现正畸牙齿的快速移动,以缩短正畸治疗时间。然而,牙齿的移动是通过对牙齿施加机械力的刺激,使牙槽骨和牙周膜发生重构与改建而实现,是由力及牙周膜的生物学反应所控制[1]。不少学者就如何减小牙齿移动的机械阻力,以加快牙齿移动速度,缩短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快速牙齿移动论文参考文献

[1].朱绍跃,刘宗响,李晓明,刘浩,王鹏来.骨皮质切开术通过促进成骨影响大鼠牙齿快速移动安全性的研究[J].口腔医学研究.2017

[2].王梦含,葛振林.正畸牙齿快速移动的研究进展[J].现代口腔医学杂志.2016

[3].陈曦,彭早霞,李宁,李宁,杨乐乐.减阻牵张快速移动牙齿对Beagle犬牙周组织超微结构影响的观察[J].牙体牙髓牙周病学杂志.2013

[4].郭新星,陈静,张勇,李翊,黄静.不同时段牙周膜牵张成骨快速移动牙齿对牙髓中TNF-α表达影响研究[J].中国实用口腔科杂志.2011

[5].祁涛,卢嘉静,葛振林,苏少晨,杨彩霞.减阻牵张快速牙齿移动的组织学变化[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10

[6].陈曦,刘建林,戴娟,黄亚莉,王爽.中药骨碎补对犬牙齿快速移动后的稳固作用[J].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0

[7].祁涛,卢嘉静,葛振林.减阻牵张法快速移动牙齿的牙根表面扫描电镜观察[J].现代口腔医学杂志.2010

[8].祁涛.减阻牵张法快速移动牙齿的动物实验研究[D].兰州大学.2010

[9].邵玶,闫伟军,杨建恒,马盈宇.牙槽骨牵张成骨术在犬牙齿快速移动过程中的实验研究[J].中国美容医学.2009

[10].郭新星,张勇,陈静,叶静.牙槽骨牵张快速移动正畸牙齿对牙髓中TNF-α含量影响的实验研究[J].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2009

标签:;  ;  ;  ;  

快速牙齿移动论文-朱绍跃,刘宗响,李晓明,刘浩,王鹏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