氯离子通道毒素论文-昌倩,肖恩华

氯离子通道毒素论文-昌倩,肖恩华

导读:本文包含了氯离子通道毒素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氯离子通道,蝎毒素,胶质瘤细胞,纳米颗粒

氯离子通道毒素论文文献综述

昌倩,肖恩华[1](2011)在《以氯离子通道蝎毒素为靶分子的分子影像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分子影像学是利用影像学手段研究在体条件下细胞内的正常或病理状态分子过程,在分子或细胞水平反映生物体生理、病理变化,为疾病过程在体监测、基因治疗在体示踪、药物在体疗效评测和功能分子在体活动规律研究提供新的技术,具有无创、实时、在体、特异、精细显像等优点[1]。主要(本文来源于《临床放射学杂志》期刊2011年07期)

吴晓珊,翦新春,尹乒[2](2010)在《氯离子通道蝎毒素在肿瘤影像诊断及靶向治疗中的应用研究进展(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Precisely locating tumors always proves to be difficult.To find a molecule that can specifically bind to tumor cells is the key.Recently,chlorotoxin(CTX) has been proved to be able to bind to many kinds of tumor cells.The CTX receptor on the cell surface has been demonstrated to be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2(MMP-2).Many researchers have combined CTX with other molecules,including 131I,Cy5.5,iron oxide nanoparticles coated by polyethylene glycol(NP-PEG),and so on,and thus synthesized various types of probes that can be detected by γ-camera,single phot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SPECT) or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With these methods,the binding degree of CTX could be assessed.These studies demonstrated that CTX has a highly specific binding ability,high stability,and security.CTX could also inhibit or kill the tumor cells.A nonviral nanovector has been developed for gene therapy.As a result,it gradually develops into a new method of diagnosis and targeted therapy of tumors.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current progress on CTX including the origin,chemical construction,the mechanism of binding with tumor cells,and the application to tumor imaging diagnosis and therapy.(本文来源于《癌症》期刊2010年06期)

殷丽天[3](2009)在《东亚钳蝎氯离子通道毒素的生物活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蝎(scorpion)是一种古老的物种,蝎尾部毒腺内储存的蝎毒素不仅是其捕食、御敌的重要器官,也是治疗人类某些疾病的良药。蝎毒素的主要成分是20~90个氨基酸构成的小分子多肽,一般含3~4对二硫键,可以选择性的与动物可兴奋细胞膜上的钠、钾、钙、氯离子通道结合,引起通道电流的阻断或门控动力学的改变。本课题组的前期研究根据大肠杆菌偏爱密码子,优化了东亚钳蝎(Buthusmartrnsii Karsch,BmK)氯离子通道毒素BmK CT基因序列(Accession Number:AF135821),并将此人工合成的基因命名为BmK CTa。该序列编码的氯离子通道毒素由35个氨基酸组成,含4对二硫键,与从以色列蝎(Leiurus quinquestriatus)中分离得到的氯离子通道毒素chlorotoxin有68%的同源性,推测它们可能具有近似的生物学功能。Chlorotoxin可以选择性的结合并抑制人脑神经胶质瘤细胞上的基质金属蛋白酶-2(matrix metalloproteinase-2,MMP-2),从而抑制神经胶质瘤细胞的转移扩散。前期的体外研究表明,rBmK CTa对神经胶质瘤细胞有较强的毒性作用,对神经胶质瘤具有潜在的治疗价值。所以,对BmK CT生物学功能的进一步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本研究将重组东亚钳蝎氯离子通道毒素rBmK CTa进行原核可溶性表达,并获得较高纯度的rBmK CTa,分析了该毒素对神经胶质瘤细胞的迁移、侵袭能力的影响,并研究了它与细胞表面可能的受体蛋白MMP-2的相互作用关系。通过人神经胶质瘤的原位荷瘤裸鼠动物模型观察了rBmK CT在小鼠体内的代谢动力学分布。本研究的主要结果如下:1.建立了rBmK CTa(recombinant BmK CT artifact)的可溶性表达与纯化方法。通过pRSETc表达系统将按照大肠杆菌偏爱密码子优化后的BmK CT基因在大肠杆菌BL21(DE3)中获得表达。Western blot表明,目的蛋白主要以单体形式存在。利用Ni-NTA亲和层析一步纯化得到了纯度较高的单体重组BmK CTa,最终每升培养液中可获得纯蛋白1.5~2.1 mg,为下一步研究其生物学功能奠定了基础。2.分析了rBmK CTa对神经胶质瘤细胞SHG-44的迁移、侵袭能力的影响,并通过细胞免疫组化、明胶酶谱与Western blot方法,分析rBmK CTa作用前后SHG-44细胞中MMP-2的表达及活性变化。结果表明,rBmK CTa可减慢SHG-44细胞的生长与迁移速度,其抑制细胞迁移IC_(50)为0.28μM。同时,rBmK CTa能够抑制在侵袭转移中起重要作用的MMP-2的表达,使MMP-2分泌减少,这种减少呈剂量依赖性趋势。上述结果表明,rBmKCTa通过抑制MMP-2的表达,从而抑制了肿瘤细胞与细胞外基质(ECM)的黏附及ECM的降解,降低了肿瘤细胞迁移能力。流式细胞术分析表明,0.4μM~3.2μM重组BmK CTa作用后,SHG-44细胞G0/G1期所占比例增加,S期所占比例减少,使细胞生长阻滞于G0/G1期。在3.2μM的rBmK CTa作用24 h时,细胞的凋亡率接近50%。结果提示,rBmK CTa对于神经胶质瘤具有潜在的治疗价值,有望成为新型的靶向性药物。3.利用RT-PCR法从SHG-44细胞中克隆得到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基因,将其C端的胞外区部分构建入表达载体pExSecI中,并在大肠杆菌中获得表达。MMP-2C主要以包涵体的形式存在,通过变复性和亲和层析,从而获得可溶的MMP-2C蛋白。利用pull down方法确定MMP-2C与rBmK CTa可以在体外相互作用。据此推测,rBmK CTa抑制MMP-2的表达,可能是通过二者的直接相互作用而实现。4.将rBmK CTa的C末端引入2个Tyr残基,并在pExSecI分泌型表达系统中表达ZZ-rBmK CTa-Tyr,通过IgG Sepharose纯化该蛋白。用标准Iodogen法进行ZZ-rBmK CTa的~(131)I标记,纸层析测定放化纯为90%。建立了含人神经胶质瘤的荷瘤鼠模型,经尾静脉和颅内注射分别将17.9μCi和2μCi标记蛋白注入小鼠体内。在注射给药后的10个时间段,通过SPECT观察小鼠体内标记蛋白的动力学分布。结果显示,~(131)I-ZZ-rBmK CTa通过两种给药方式均可快速通过体液循环穿过小鼠的血脑屏障。在给药后24 h,检测标记蛋白在小鼠左脑、右脑、胃、肾脏、脾脏、肝脏、后肢肌肉、肺、心脏等12个器官的分布情况。分析表明,~(131)I-ZZ-rBmK CTa在大脑中的比放射性量,在右脑(肿瘤)处蛋白含量明显高于左脑正常组织,T/NT值分别为1.25和4.13,说明ZZ-rBmK CTa与神经胶质瘤细胞可以特异性结合。以上结果提示,脑神经胶质细胞和神经细胞膜上的某些受体分子对rBmK CTa有较强的亲和性。(本文来源于《山西大学》期刊2009-06-01)

殷丽天,付月君,梁爱华,殷国荣[4](2009)在《东亚钳蝎氯离子通道毒素BmK CTa在大肠杆菌中的异源表达及其对宿主菌增殖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在大肠杆菌中异源表达东亚钳蝎氯离子通道毒素BmK CTa,并观察其对宿主菌增殖的影响。方法构建BmK CT基因原核表达质粒pExSecI-rBmK CTa,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IPTG诱导表达。表达产物经SDS-PAGE和Western blot进行鉴定。光密度法检测含不同质粒的大肠杆菌BL21(DE3)及空菌在37℃,LB液体培养基中的生长速率。结果重组原核表达质粒pExSecI-rBmK CTa经PCR、双酶切和测序证明构建正确。目的蛋白的表达量占全菌总蛋白的19.94%,为可溶性表达,且具有良好的反应原性。rBmK CTa的异源表达显着抑制了大肠杆菌在对数生长期的增殖。结论rBmK CTa在大肠杆菌BL21(DE3)中获得了可溶性表达,且对大肠杆菌的生长具有显着的抑制作用。提示BmK CT可能特异性地作用于宿主菌的氯离子通道,对原核生物的氯离子通道有抑制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期刊2009年03期)

付月君[5](2006)在《东亚钳蝎类氯离子通道神经毒素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东亚钳蝎(Buthus martrnsii Karsch,BmK)是广泛分布于我国长江以北延伸到蒙古和朝鲜半岛的节肢动物。蝎毒中含有丰富的生理活性物质,其中主要活性成分是多肽(分子量3—9kDa),包括神经毒素和酶。这些活性多肽可选择性的特异结合并调控可兴奋细胞膜上的离子通道。迄今为止,已有近百种神经毒素相继被纯化。根据其分子量大小,它们可被分为长链和短链两大类。长链毒素一般由约60-70个氨基酸组成,含4对二硫键,主要作用于可兴奋细胞膜的Na+通道,由于对长链毒素的认识和研究比较早,其中部分蛋白质一级结构、高级结构、生物药理功能以及基因结构都有较清楚的阐述。短链毒素则由28—40个氨基酸残基组成,含3或4对二硫键,根据结构的同源性,这些小分子多肽又可分成若干类型,它们主要作用于K+或(和)Cl~-通道。2000年,在同一期Toxicon中,中科院生化所和武汉大学两个课题组同时报道了从东亚钳蝎中分离得到一个由35个氨基酸组成、含四对二硫键的多肽,并命名为BmK CT(或Bm-12)。从序列同源性来分析,它与从以色列蝎(Leiurus quinquestriatus)中分离到的氯离子通道毒素有66%的同源性,由于无相关的实验确证其生理活性,暂且认为是类氯离子通道毒素(chlorotoxin-like peptide)。 人脑神经胶质瘤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恶性肿瘤。手术切割虽然是目前主要的治疗手段,但其复发性极强,已成为临床上治疗神经胶质瘤的极大障碍,因此,寻找新型有效的、靶向性防癌、抗癌药物已迫在眉(本文来源于《山西大学》期刊2006-06-01)

氯离子通道毒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Precisely locating tumors always proves to be difficult.To find a molecule that can specifically bind to tumor cells is the key.Recently,chlorotoxin(CTX) has been proved to be able to bind to many kinds of tumor cells.The CTX receptor on the cell surface has been demonstrated to be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2(MMP-2).Many researchers have combined CTX with other molecules,including 131I,Cy5.5,iron oxide nanoparticles coated by polyethylene glycol(NP-PEG),and so on,and thus synthesized various types of probes that can be detected by γ-camera,single phot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SPECT) or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With these methods,the binding degree of CTX could be assessed.These studies demonstrated that CTX has a highly specific binding ability,high stability,and security.CTX could also inhibit or kill the tumor cells.A nonviral nanovector has been developed for gene therapy.As a result,it gradually develops into a new method of diagnosis and targeted therapy of tumors.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current progress on CTX including the origin,chemical construction,the mechanism of binding with tumor cells,and the application to tumor imaging diagnosis and therapy.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氯离子通道毒素论文参考文献

[1].昌倩,肖恩华.以氯离子通道蝎毒素为靶分子的分子影像研究进展[J].临床放射学杂志.2011

[2].吴晓珊,翦新春,尹乒.氯离子通道蝎毒素在肿瘤影像诊断及靶向治疗中的应用研究进展(英文)[J].癌症.2010

[3].殷丽天.东亚钳蝎氯离子通道毒素的生物活性研究[D].山西大学.2009

[4].殷丽天,付月君,梁爱华,殷国荣.东亚钳蝎氯离子通道毒素BmKCTa在大肠杆菌中的异源表达及其对宿主菌增殖的影响[J].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2009

[5].付月君.东亚钳蝎类氯离子通道神经毒素的研究[D].山西大学.2006

标签:;  ;  ;  ;  

氯离子通道毒素论文-昌倩,肖恩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