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水时期论文-赵花荣,任叁学,齐月,田晓丽

灌水时期论文-赵花荣,任叁学,齐月,田晓丽

导读:本文包含了灌水时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冬小麦,干热风,灌水时间,灌水量

灌水时期论文文献综述

赵花荣,任叁学,齐月,田晓丽[1](2019)在《不同时期灌水对冬小麦干热风的防御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灾前灌水是防御灾害发生的有效措施,为掌握灌水的关键发育期及适宜灌水量,在防雨棚和自然大田进行冬小麦抽穗期、开花期、灌浆初期灌水试验。结果表明:在开花期,灌水100、150 mm自然大田干热风穗的发生率比遮雨棚降低31.77%、32.85%,而穗粒重自然大田比防雨棚提高12.25%、5.45%;无论开花期还是抽穗~灌浆初期,灌水处理的千粒重均比对照大,防雨棚中随灌水时间推后千粒重逐渐增大,而自然大田以开花期灌水千粒重最大,为47.664 g。灌水100、150 mm处理,灌水效率自然大田均比防雨棚高,且均以开花期灌水效率最高,为4.110 g·m~(-2)·mm~(-1),防雨棚灌水150 mm比灌水100 mm高约0.2 g·m~(-2)·mm~(-1),而自然大田受自然降水补给调节土壤水分,灌水150 mm比灌水100 mm低0.565~1.301 g·m~(-2)·mm~(-1)。灌水对干热风防御效应效果自然大田较防雨棚更为显着,且以开花期灌水效应最为显着。(本文来源于《干旱地区农业研究》期刊2019年04期)

万青玲,张云[2](2019)在《豫南地区冬小麦灌水关键时期保水管水措施》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冬小麦生产过程中,要经历发芽、出苗、分蘖、越冬、返青、拔节、孕穗、抽穗、开花、灌浆、成熟等生长发育阶段。立春之后,随着气温的升高,小麦的生长速度加快,对水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增加。为了获得高产,特别是在3月初(拔节期)或4月中旬(孕穗期)对小麦进行灌溉(小麦的光合作用和干物质积累主要在拔节期和孕穗期),增加水分供给,有利于提高小麦的光合速率、干物质积累和籽粒产量。这时小麦需要吸收大量水分来进行光合作用和干物质积累,每生产(本文来源于《河南农业》期刊2019年19期)

梁新书,廉晓娟,王艳,杨军,王正祥[3](2019)在《灌水时期和灌水量对盆栽制种黄瓜种子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确定制种黄瓜合理的灌溉制度,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制种黄瓜生长及种子产量对不同灌水时期和灌水量的响应。试验共设2个控水时期(5~6片叶到黄瓜授粉前,授粉后到拉秧),每个控水期分4个灌溉水平,结果表明,制种黄瓜不同生育期对水分供应变化的响应存在差异,授粉前是响应水分亏缺的敏感期,本试验中,与对照处理相比,在授粉前灌溉总量减少6.5%~12.9%,但会导致种子产量减少82.0%~95.7%,灌溉水利用率减少80.8%~95.1%;授粉后对水分亏缺的敏感性减弱;无论在授粉前还是授粉后增加灌水量均没有显着提高种子产量影响,而使灌溉水利用率有一定的降低。试验得出,当制种黄瓜长至5~6片叶时,在授粉前适宜的灌水量为每株2~3 L,灌水间隔4 d,在授粉后适宜的灌水量为每株3 L,灌水间隔2 d,如此可实现制种黄瓜节水丰产。(本文来源于《陕西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06期)

赵晶云,任小俊,刘小荣,马俊奎[4](2017)在《灌水时期及灌水量对大豆产量及产量因子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不同时期不同灌水量处理对大豆产量及产量因子的影响,以‘晋豆19’为材料,采用二因素完全随机区组设计的方法,进行一次性灌水试验,设3个不同灌水时期4个不同灌水量处理。结果表明,3个灌水时期中,花荚期灌水对大豆产量的促进效应最佳,其次是鼓粒期、分枝期,但花荚期灌水时随着灌水量的增加,产量呈先增后减的趋势。灌水6000 m~3/hm~2对大豆产量的促进作用最明显。花荚期灌水对大豆株高促进作用最明显,其次是分枝期、鼓粒期。灌水时期和灌水量两因素对大豆株高的互作效应极显着,多重比较表明,花荚期灌水6000 m~3/hm~2对大豆株高影响最大;灌水时期对大豆干物质重的影响顺序为花荚期、鼓粒期、分枝期,花荚期灌水6000 m~3/hm~2对大豆干物质重影响最大。本试验认为在干旱半干旱地区进行一次性灌水时,花荚期灌水6000 m~3/hm~2为宜。(本文来源于《中国农学通报》期刊2017年33期)

王晨,魏千贺,范春梅,陈劲松,彭尔瑞[5](2017)在《不同灌水时期与灌水量膜下滴灌对马铃薯生长及产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云南冬春季马铃薯灌溉制度的制定提供参考,在大田进行不同灌水量(24m3/hm~2、48m3/hm~2、72m3/hm~2、96m3/hm~2)、不同灌水时期(出苗后、开花期、淀粉积累期)膜下滴灌对冬春马铃薯生长及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膜下滴灌较对照(自然生长)最高增产7 644kg/hm~2,增产率为12.75%,商品率高达98.4%;在同一灌水量下,开花期充分灌水会促进马铃薯株高、茎粗和块茎生长,增加产量,出苗后和淀粉积累期水分过量或不足均会对其生长及产量造成不良影响;在同一灌水时期,随着灌水量的增加株高与茎粗增大,产量呈先增加后减少趋势,其中灌水量为96 m3/hm~2,出苗后与开花期各灌水1次的产量最高,达67 575kg/hm~2,比灌水量96 m3/hm~2,出苗后、开花期与淀粉积累期各灌水1次高9 645kg/hm~2,节省96m3/hm~2。灌水量96m3/hm~2,出苗后与开花期各灌水1次可作为云南冬春季马铃薯大田生产的适宜灌水量。(本文来源于《贵州农业科学》期刊2017年09期)

王平,沈学善,屈会娟,王晓黎,黄钢[6](2017)在《灌水时期对川中丘陵区旱地紫色马铃薯产量和花青素含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蓉紫芋5号’为材料,在川中丘陵区旱地灌水1次条件下,设不灌水、出苗期、现蕾期、开花期、成熟期灌水等5个处理,研究灌水时期对紫色马铃薯产量和花青素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不灌水处理相比,灌水处理提高了紫色马铃薯叶面积系数、单株干物质积累量和块茎干重及鲜薯产量。其中,现蕾期灌水产量较对照提高了22.68%~37.50%,开花期灌水产量较对照提高了26.82%~38.79%,且开花期灌水处理块茎质量分级中<30 g的比例较低,>75 g的比例较高。块茎花青素含量表现为随生育期的推进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不同年际间,均以出苗期灌水处理块茎花青素含量最高。因此,在仅灌水1次条件下,现蕾期或开花期灌水可获得较高鲜薯产量,而出苗期灌水块茎花青素含量较高。(本文来源于《中国农学通报》期刊2017年01期)

徐家屯,马海姣,陈慧,朱艳,王云霏[7](2016)在《泾惠渠灌区不同灌水时期畦灌灌水效果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壤入渗特性及田面糙率系数随着耕作、灌水、农作物生长等作用呈现周期性变化规律,以泾惠渠灌区夏玉米-冬小麦轮作试验为基础,分析了不同灌季条件下土壤入渗模型参数值以及田面综合糙率系数的时间变异程度,并利用WinSRFR4.1软件对灌水过程及灌水效果的影响进行了模拟分析。结果表明,在一个轮作周期内,土壤入渗参数值以及田面糙率系数均呈现中等变异程度,这种时间变异性对灌水过程及灌水质量均影响显着,在优化灌水技术参数时,应充分考虑这种时间变异性。(本文来源于《中国农村水利水电》期刊2016年09期)

李颖[8](2016)在《灌水次数及时期组合对膜下滴灌马铃薯产质量及水氮运移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目前马铃薯生产中水资源短缺及化肥利用率低的问题,本试验通过比较总灌水量相同情况下,不同灌水次数及不同灌水时间组合对膜下滴灌马铃薯生长发育、产量形成、水分利用效率及土壤水氮运移的影响,阐明不同灌水处理不同土层土壤水分和硝态氮运移规律及与马铃薯生长、产量和品质形成的关系,为确定马铃薯节水与高产统一的灌溉制度(灌水时期、灌水次数)及防止土壤中硝态氮淋移渗漏污染地下水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指导。1、在不同灌水次数及灌水时期组合下,膜下滴灌马铃薯全生育期株高、茎粗及茎秆的干物质累积量变化均呈S形变化趋势,叶面积指数呈单峰曲线变化趋势,株高、茎粗及茎秆的干物质累积量、叶面积指数均在出苗后65d达到最大值,块茎干物质累积量在收获期达最大值。本试验中以灌7水及B1灌水时期组合各项综合指标为最佳。2、马铃薯生育进程中,以块茎增长期吸水最多。全生育期不同土层土壤含水量以0-40cm波动较大,40cm-80cm较活跃,100-120cm相对稳定。单次灌水量少而灌水次数多的处理,渗入土壤深层的水分量少,相反则深层土壤含水量明显增高。马铃薯根系对土壤水分的吸收范围可达80cm-100cm土层深度。灌6水、7水处理水分利用率最高,不同灌水时期组合以B1组合水分利用率为最高。3、随马铃薯生育时期的推进,叶片MDA含量呈递增趋势,Pro含量呈下降趋势,至出苗后70d趋于稳定,SOD含量在苗后50d达到最大值,之后逐渐减小。不同灌水处理对MDA、Pro、SOD含量影响不显着。本试验中,A2(灌6次水)、A3(灌7次水)及B1灌水时期组合植株受土壤水分胁迫程度最轻。4、膜下滴灌马铃薯田间土壤硝态氮含量在20-60cm土层随灌水次数及单次灌水量不同而变化,灌水次数少而单次灌水量大,土壤硝态氮有明显淋移现象,而灌水次数多单次灌水量少的处理淋移不明显。本试验中,总灌水量相同的情况下,以灌水次数少而单次灌水量大的灌5水处理土壤硝态氮淋洗现象最明显。5、本试验条件下,膜下滴灌马铃薯在总灌水量为1725 m3/hm2时,田间灌水以灌7水为最佳,且不同灌水时期组合以B1处理最优,经济产量达到53246.4kg/hm2,商品薯率达到89.6%。不同灌水次数及灌水时期组合处理对马铃薯淀粉含量影响不显着,但总体表现为少量而多次灌水处理淀粉含量高于大量而少次灌水处理。(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农业大学》期刊2016-06-01)

付晓,祝令晓,刘孟娟,丁红,慈敦伟[9](2015)在《不同生育时期膜下灌水对花生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不同生育时期补充灌水对花生生长及产量的影响,为确定花生最有效的灌水时期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花育22号、花育25号、花育20号和花育27号为试验材料,在大田人工控制水分条件下,设置开花期灌水、开花期+荚果期灌水、荚果期灌水和不灌水(对照)4个处理,对不同处理下植株农艺性状、光合特性及产量进行测定分析。【结果】不同生育时期补水能显着增加植株主茎高、侧枝长等形态指标,增加土壤含水量和产量,提高叶片光合特性,增加叶片的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和胞间CO2浓度。其中开花期+荚果期灌水能最大程度的增加花生产量,其次是开花期,荚果期灌水对产量的增加最小。单株饱果数的增加和单株秕果数的降低是增加花生产量的主要原因。【结论】开花期+荚果期灌水是提高花生产量最有效的灌水方式。(本文来源于《新疆农业科学》期刊2015年12期)

孙良忠,于丽娜,赵红梅,荣志刚[10](2015)在《灌水时期对枣强县冬小麦的影响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讨适合黑龙港流域小麦节水灌溉技术措施,在枣强县恩察镇西七吉村安排了小麦不同灌水时期、不同灌水次数的节水试验,结果表明:小麦冬前一水情况下,只要底墒能保证出全苗,就趁墒播种浇冻水。春季灌水浇一水情况下,拔节期浇水增产效果显着;浇二水情况下,造墒播种增产效果较显着。(本文来源于《现代农业科技》期刊2015年16期)

灌水时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冬小麦生产过程中,要经历发芽、出苗、分蘖、越冬、返青、拔节、孕穗、抽穗、开花、灌浆、成熟等生长发育阶段。立春之后,随着气温的升高,小麦的生长速度加快,对水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增加。为了获得高产,特别是在3月初(拔节期)或4月中旬(孕穗期)对小麦进行灌溉(小麦的光合作用和干物质积累主要在拔节期和孕穗期),增加水分供给,有利于提高小麦的光合速率、干物质积累和籽粒产量。这时小麦需要吸收大量水分来进行光合作用和干物质积累,每生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灌水时期论文参考文献

[1].赵花荣,任叁学,齐月,田晓丽.不同时期灌水对冬小麦干热风的防御效应[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19

[2].万青玲,张云.豫南地区冬小麦灌水关键时期保水管水措施[J].河南农业.2019

[3].梁新书,廉晓娟,王艳,杨军,王正祥.灌水时期和灌水量对盆栽制种黄瓜种子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影响[J].陕西农业科学.2019

[4].赵晶云,任小俊,刘小荣,马俊奎.灌水时期及灌水量对大豆产量及产量因子的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2017

[5].王晨,魏千贺,范春梅,陈劲松,彭尔瑞.不同灌水时期与灌水量膜下滴灌对马铃薯生长及产量的影响[J].贵州农业科学.2017

[6].王平,沈学善,屈会娟,王晓黎,黄钢.灌水时期对川中丘陵区旱地紫色马铃薯产量和花青素含量的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2017

[7].徐家屯,马海姣,陈慧,朱艳,王云霏.泾惠渠灌区不同灌水时期畦灌灌水效果分析[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16

[8].李颖.灌水次数及时期组合对膜下滴灌马铃薯产质量及水氮运移的影响[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6

[9].付晓,祝令晓,刘孟娟,丁红,慈敦伟.不同生育时期膜下灌水对花生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J].新疆农业科学.2015

[10].孙良忠,于丽娜,赵红梅,荣志刚.灌水时期对枣强县冬小麦的影响试验[J].现代农业科技.2015

标签:;  ;  ;  ;  

灌水时期论文-赵花荣,任叁学,齐月,田晓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