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词典》和《新华字典》对“思想”一词的解释错误明显

《现代汉语词典》和《新华字典》对“思想”一词的解释错误明显

《现代汉语词典》和《新华字典》

对“思想”一词的解释错误明显

黄学谦

(湖南益阳413000)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所编的《现代汉语词典》(1983年1月第2版)里,对“思想”一词的解释是:“客观存在反映在人的意识中经过思维活动而产生的结果。思想的内容为社会制度的性质和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在阶级社会中,思想具有明显的阶级性”。

另,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修订的《新华字典》(2004年1月第10版)里,对“思想”一词的解释则是:“1.即理性认识。正确的思想来自社会实践,是经过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多次的反复而形成的。2.某一阶级或某一政党所持的一定的观点、概念、观念的体系:工人阶级的思想。3.思考。4.想法,念头。”

究竟什么是“思想”,思想的主要特性表现在哪些方面?作为通用工具书的词典和字典,应该作出准确而全面的表述。笔者认为,上述《现代汉语词典》和《新华字典》对“思想”一词的两则解释,都缺乏严谨的科学性,错误之处非常明显。

“思”与“想”,是两个意义相近的动词,指人的大脑有意识的活动及过程。将“思”与“想”两个字组合在一起即“思想”,按照汉语的语言逻辑,它是一个动词词组,其本义仍然是指大脑有意识的活动及过程。“思”与“想”的内容用一个什么抽象的词语来表示呢?聪明的中国人用了一个简单而绝妙的词即“思想”。将一个动词词组变成为一个动名词,但文字的含义却已截然不同——“思想”一词不再是指思考、思维活动及过程,而是指思考、思维活动过程结束后得出的一个固定化了的结果。根据马克思主义经典哲学家唯物论的基本观点,人的大脑不可能凭空的“思”与“想”,所以,“思”与“想”是指人脑对客观事物反映和认识的活动及过程。那么,“思想”一词,应该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和认识所获得的一个固定化了的结果。所谓不同的思想,其实质是指人们对同一客观事物反映和认识所获得的结果不同。如果人们对同一客观事物反映和认识所获得的结果都是相同的,那么就不存在什么不同的思想观念。问题的关键在于:无论是在历史上还是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对同一客观事物反映和认识所获得的结果,往往存在差异甚至是完全相反的。为什么呢?依笔者个人的见解,要对“思想”一词作出科学的解释,关键还在于弄清楚导致人们思想观念存在差异的实质性原因。

在阶级社会里,人脑对客观事物反映和认识的活动及过程,受两大因素的影响:一是阶级立场;二是头脑中科学知识的多寡及科学知识的结构状态(亦即知识结构)。所以,决定思想内容的是阶级立场和科学认识水平。因之,在阶级社会里,人们的思想便有着鲜明的两性:阶级性和科学性。阶级性是用政治标准来衡量的,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衡量标准,而且,政治衡量标准取决于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因为阶级的划分由占统治地位的阶级所决定。科学性是用科学认识的水平来衡量的。由于不同的社会发展时期人们的科学认识水平不同,所以思想的科学性是一个动态概念。所谓“思想的时代局限性”,既指思想的阶级性局限,同时也是指思想的科学性局限。如是,所谓不同的思想观念,其实就是两大方面的不同:一是思想的政治立场不同;二是思想的科学性层次不同(科学认识水平的差异所致)。所以在阶级社会里,解放思想,便有两个方面的任务:一是呼唤阶级的觉醒;二是提高思想的科学性。中国近代史上的“五·四”运动,之所以要高高举起“反帝反封建”和“科学”这两面大旗,便是缘于解放思想具有的两大历史任务。

到此,笔者认为,关于“思想”一词的解释,如下表述显得更为科学、全面而准确——

思想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反映和认识所获得的结果;在阶级社会里,由于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和认识,取决于阶级立场和头脑中的科学知识水平,所以,人们的思想便明显有着阶级性和科学认识水平的差异性。

现在,我们回过头来再看上述《现代汉语词典》和《新华字典》对“思想”一词的两则解释。《现代汉语词典》里称“思想的内容为社会制度的性质和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这明显是一个似是而非的观点。我们的老祖宗马克思和恩格斯,两人的物质条件便大为不同,但他们的思想却是一致的,并且共同完成了现在我们所称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穷人和富人却具有共同的思想,古今中外,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这就说明,物质生活条件并不直接规定个人的阶级立场选择和头脑中科学知识的水平。所以“物质生活条件决定论”是站不住脚的。资本主义社会里有“无产阶级思想”,社会主义社会里有“封建思想”和“资产阶级思想”。在落后的封建社会里,一些人的思想闪耀着科学的光芒,在现代科技发达的社会里,一些人的思想仍然愚昧落后。当代世界,资本主义社会的人和社会主义社会的人越来越具有共同的思想。这些事实充分说明,思想的内容并不是由社会制度的性质所决定的。《新华字典》对“思想”一词的直接解释是:思想即“理性认识”。既然是理性认识,那么思想就没有正确与错误、科学与伪科学之区分了。如果说正确的(科学的)思想是一种理性认识,错误的(伪科学)思想也是一种理性认识,那么“理性认识”便成了一个模糊的词语概念——如何判断理性和非理性呢?我们承认,正确的思想来自社会实践,那么不正确的思想又来自哪里呢?思想的正确与错误,除了阶级立场或政治立场之区分,还有一个科学与伪科学之区分。错误的思想或伪科学的思想,不是凭空而来的,同样来自于社会活动实践,同样是人脑对客观事物反映和认识的结果,只不过由于阶级立场不同和头脑中科学知识的不同而存在差异罢了。因此,将思想一词直接解释为“理性认识”,既犯了以偏概全的毛病,又并没有道出“思想”一词的实质。将“思想”一词直接解释为“某一阶级或某一政党所持的一定的观点、概念、观念的体系”,同样犯了以偏概全的毛病。难道普通民众的思想就不是思想?例如政治思想、教育思想、经济思想、文化思想、伦理思想、军事思想等等,普通民众头脑中也存在。

在公民身份平等(阶级身份已消亡)的国家里,解放思想的任务不再需要呼唤阶级的觉醒,那么,解放思想的主要任务就是:提高思想的科学性即理论认识上的科学水平。这里又涉及一个问题,如何来判断和衡量思想的科学性层次即理论认识上的科学水平呢?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但是,人们的科学认识水平受时空的局限,所以,“科学认识”一词也是一个动态概念,于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便有了两层含义:一是能够经受现实实践检验的思想理论是科学的正确的思想理论;二是能够接受现实实践检验的科学的正确的思想理论,仍需要接受未来实践的检验。我们之所以讲真理也是在不断发展的,便是缘于人们的科学认识水平是不断提高的这样一个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所以,在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需要人们不断地解放思想,不断提高思想的科学性即理论认识上的科学水平。

怎样才能提高思想的科学性即理论认识上的科学水平呢?最重要的方法就是加强学习和实践活动。1941年5月19,毛泽东同志在延安干部会上作了题为《改造我们的学习》的报告,其宗旨就是强调通过学习和实践来提高思想的科学性即理论认识上的科学水平。

解放思想,就其本义来讲,是消除和解脱束缚人的在人们的头脑中既已形成的固定化了的某些思想观念。要使人们从这些思想观念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唯一的办法是用新的科学的思想来替代束缚人的这些思想观念。这个替代的过程,其实就是提高人们思想的科学性,使人们在理论认识上的科学水平得到提高和升华——这就是解放思想的实质。

作者简介:黄学谦,男,湖南益阳人,1988年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系,

益阳市委党校讲师,主要从事经济教学工作。

标签:;  ;  ;  

《现代汉语词典》和《新华字典》对“思想”一词的解释错误明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