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室外墙后浇带防水施工技术的探究

地下室外墙后浇带防水施工技术的探究

广州建筑工程监理有限公司广州510030

摘要:地下室工程作为建筑的一个组成部分,担负着结构安全和日常使用的重要功能。其中地下室防渗效果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建筑的安全和使用。虽然防水施工技术不断发展,己经从刚性防水,柔性防水发展到当前的刚柔并济防水,地下工程验收通过率也逐渐提高,但地下室渗漏水率也在不断提高,渗漏水很难根治。基于此,本文结合实践,现根据某工程具体施工实际,介绍一种综合效果较好的地下室外墙后浇带施工技术。

关键词:地下室外墙;后浇带裂缝;施工技术

引言

无论是刚、柔性防水,还是刚柔结合防水,其效果归根结底都体现在如何正确选材和精细化施工两个方面。大量工程实例表明,很多地下建筑渗漏水原因并不在于防水材料本身,盲目施工是导致渗漏水的根本原因。由此可知,提高施工管理水平和工人素质与防水材料并行是一个与时俱进的课题。下面结合某工程施工案例,进行分析。

1工程概况

某项目一期工程为地上13层、地下一层的酒店和一栋地上三层、地下一层的商业中心组成,酒店和商业中心地下室连通。工期2年。商业中心总建筑面积为105726.47m2,其中地上74127.26m2,地下31599.21m2。酒店与商业中心通过连廊进行连接,连廊处设置后浇带。酒店为框剪结构,商业为框架结构,商业地下室外墙为剪力墙。结构设计使用年限50年,抗震等级3级。商业地下室底板顶标高为-5.1m,层高3.9m,地下水位在标高-3.2m处,降水方式为轻型井点降水。地下室防水等级二级(局部一级),外墙厚250mm,外墙外防水做法为:20mm厚水泥砂楽找平,2层各0.7mm厚聚乙烯丙纶复合防水卷材,20mm厚水泥砂浆保护层。

2渗水和漏水部位及其原因分析

地下室外墙后浇带新旧混凝土交界面很容易产生施工缝,是施工相对薄弱的环节,后浇带漏水是所有地下工程的通病,究其原因和进一步治理将是本论文分析的重点。下面对本工程后浇带施工方法进行阐述,探索漏水原因,为针对性治理外墙后浇带漏水的措施提出借鉴。

2.1地下室外墙后浇带施工技术

后浇带处于酒店与商业中心连接部位,包括两侧外墙后浇带和顶板后浇带。本后浇带是为因防止地基不均匀沉降导致上部结构开裂而设置的后浇施工缝,称为沉降后浇带。以下分别从后浇带施工准备、施工方案和防水效果等方面来分析后浇带的施工状况,从实践中分析产生漏水的原因。

2.1.1施工准备

(1)基层处理。后浇带宽度为800mm。混凝土浇筑前,采用密目钢丝网将两侧封闭固定,防止混凝土流淌至后饶带底部。两侧中间各放置一根50mmx50mm木条,并固定。外墙混凝土成型后去除钢丝网,借助电锤对两面的混凝土进行凿毛处理,露出新鲜石子,冲洗干净并保持全截面湿润,施工前刷素水泥浆一道,使新旧混凝土紧密结合。贯通的锈蚀钢筋进行人工除锈,并调整平直。另外,着重处理后浇带底下部位。因两侧面凿毛留下的混凝土碎屑必须清除干净,清除底部支座浮浆,露出石子,刷一道与原混凝土同配合比的水泥砂浆。

(2)技术交底。后浇带施工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防水效果,所以需要选用技术熟练的操作工人来执行。技术交底的内容包括混凝土等级及种类、施工工艺、局部细节处理、技术标准、质量要求和达到质量要求的保证措施等。其中,局部细节处理就是混凝土浇筑前的基层处理。其余各标准和要求按相关规程和验收规范执行。

2.1.2施工方案

由于工期较紧,根据相关规范,施工单位在两侧混凝土浇筑完成第43d进行后浇带混凝土浇筑,此时地上商业中心主体结构已经完工,酒店到达地上9层。

施工方案如下:

基层工作完备;单独支设模板,并保证模板安装质量,严禁漏浆;采用C35微膨胀混凝土,必要时,采用溜槽,避免高处下落导致混凝土离析;整个高度分三层机械振捣,每层高约1.5m;洒水养护14d;拆模后外观稍可,剔除缝隙两边凸出部位,用防水砂浆补缝,抹平压实;外墙防水施工。

2.1.3防水效果

距离地下室外墙混凝土浇筑完毕到外墙防水施工完成,约有2个月之久,为了减少外部施工环境对外墙防水层的破坏,及时进行了回填土施工。这样既可以了解防水的效果,又可以及时对渗漏水部位进行处理。回填土为原土,含水量与原土基本相似,回填土完成之后,结束轻型井点降水。回填土完成约45d的期间里对此后浇带处的渗水情况进行跟踪检查。起初未见渗水,但约3周后,后浇带周围有少许湿渍,其他墙体未见。施工单位在后浇带顶部设立了若干沉降观测点,定期进行数据记录。第5周时,发现后浇带周围渗水比前2周明显,且湿渍面积增大,其他部分墙面中间有渗水迹象。在第7周时,后浇带处有明显渗水现象,且伴有裂缝,底部渗水严重,发展为漏水。经超声波检查,宽度约为0.19mm,长度约0.12m。原来局部墙体中间渗水位置处情况加重。据此可以得知,后浇带处外墙防水层俨然已经失效。

2.2后浇带漏水原因分析

通过对裂缝发展情况的探究得知,宽度有扩大和上下错位的迹象,其他局部渗水的墙体裂纹基本不再发展,但水迹面积逐渐增加。这些现象说明结构已经开裂,由渗水发展为漏水。本工程后脚带渗水主要原因大致如下:

2.2.1沉降作用

本工程后浇带为沉降后浇带,《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50108-2008)规定:沉降后浇带混凝土浇筑至少在两侧混凝土浇筑完成42d后进行。施工单位在第43d就进行了浇筑,也未对其进行沉降观测,给后浇带质量留下隐患。在第43d之后,后浇带仍然处于沉降状态。

2.2.2结构刚度

随着时间的进行,测得当期后浇带裂缝宽度为0.33mm,大于规范规定的0.3mm限值。结构不仅有竖向位移,还有横向位移。通常刚度不满足要求主要有两方面原因:

(1)结构设计人员对土压力和水压力考虑不周;

(2)地质勘察资料不符合现场情况,为设计院提供的数据不能真实地反应实际情况,导致设计院设计结果与现场不符。

刚度不足可能会造成结构表面出现环形裂缝,需长时间观察才可发现,对于已经粉刷完毕的内墙出现因环形裂缝而导致的水迹,无疑是工程技术人员亟待研究解决的问题。

2.3解决后浇带渗漏的技术分析

从一期工程的地下室渗漏水情况分析,只要加强前期地质勘察和优化设计,沉降和刚度不足导致结构性裂缝的情况完全可以避免。己经出现的裂缝也可不必等到沉降相对稳定后在进行堵漏,对这类裂缝进行理论分析和计算借助ANSYS、ABAQUS等有限元软件对结构进行建模和分析,了解裂缝的应力云图和位移云图等相关信息,以便更有针对性对裂缝进行处理。例如准确设定注浆嘴的位置,可减少注浆量;借助可以承担结构部分位移能力的防水材料堵漏,如此就不要等到沉降相对稳定后再注浆等等。

3总结

综上所述,文章主要对地下室渗漏情况的起因进行了对应的研究与分析,重点就后浇带裂缝漏水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讨论,并从施工准备、施工形式以及防水效果层面研究了后浇带的整体施工现状,找出了其中真正的影响因素,希望在今后的工作过程当中能对各个项目的防水工作的开展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孙娇.浅谈地下工程防水[J].城市建筑,2015(2)

[2]林斐.浅谈房屋建筑地下室后浇带混凝土防水施工技术[J].江西建材,2014(18):97.

标签:;  ;  ;  

地下室外墙后浇带防水施工技术的探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