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职业教育对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贡献

试论职业教育对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贡献

姜德才(重庆医药卫生学校重庆涪陵408000)

【摘要】社会和谐是人类的社会理想。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已成为当今社会的共识,也为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统筹城乡发展建设中,职业教育为改善民计民生,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构建和谐社会做出了重要贡献。

【关键词】职业教育;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

职业教育是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以能力为本位,加快培养大批高技能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逐步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现代教育体系。职业教育区别于其它各类教育的本质特征,是满足受教育者就业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劳动者需要的教育。民以食为天,食以业为源,人人能就业,社会问题自然就少了。因此,职业教育的发展,必将为改善民计民生,构建和谐社会做出重要贡献。

1.和谐社会理想溯源

和谐社会是一个以人为本的社会,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实现社会和谐,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古往今来,人们一直把实现社会的平等、安定、和谐作为美好追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关“和谐”的思想源远流长。追求和谐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高尚品德,诸子百家争论不休,但对“和谐”却都心向往之。从孔子的“和为贵”,到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都表达了社会和谐的主张。在西方思想史上,从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的“天体和谐”,到空想社会主义者傅立叶的“全世界和谐”,都反映了人们对和谐社会的憧憬。

实现社会和谐,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社会理想。党的十六大报告首次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同时发出“社会更加和谐”的号召以来,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均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已经成为全社会共识,大家都在为建设和谐社会而努力。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把统筹城乡发展放在各项发展议题的首要位置进行战略部署。中央明确提出、系统阐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思想,强调要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

2.职业教育发展历程

黄炎培1915年赴美考察教育,回国后写了大量文章介绍美国中学进行职业教育的情况。他深感我国中学不重视职业教育的弊端,呼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在1917年联合蔡元培等发起成立了中华职业教育社,并在上海创办了中华职业学校。新中国建立以后,在我国的国民教育体系中就开展了普通中等专业学校和劳动技工学校,上世纪80年代初期开办职业高中,随之开设成人中专。现在通常将普通中专、职业高中、技工学校和成人中专这四类教育统称为中等职业教育。上世纪90年代后期开办的5年一贯制高职,本世纪初改为(3+2)高职,同时又开设了与普通高校专科对应的新高职,二者均属高等职业教育范畴。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构成了我国的职业教育体系。

1990年中等职业教育学生占全国高中阶段学生的45.7%,而2003年仅占38.75%,我国中职教育的滑坡现象引起了中央政府的高度关注,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要求,“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1〕。

事实上,中国的职业教育也可上溯到古代。人类社会最早的职业教育呈现为“工匠学徒式”,四大发明就是职业技术教育的杰作,木石泥瓦金等五匠就是职业技术人员的代表,几千年来,职业技术教育没有引起当政者足够重视,形成专门的教育体系。相反,把职业技术说成是奇技淫巧,术者有投机取巧的机心,商人有投机倒把的贪心而不为人齿,从而禁锢了职业教育在中国的发展,也是中国科学技术发明和创造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

3.职业教育对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贡献

3.1职业教育提升社会生产力水平,推动了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

现代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与人才培养状况息息相关。诸多事实表明,在社会生产力发展中,需要职业教育培养大批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劳动者能力的提高与职业教育具有直接的关系〔2〕。和谐社会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要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为社会和谐创造雄厚的物质基础。提高生产力水平,必须依靠科学技术,基础在人才。人才要有合理的结构,既要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又要有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人才结构不合理,技能型人才特别是高技能型人才短缺,已严重影响了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职业教育就是培养生产、服务、管理一线的技能型人才。在德国、澳大利亚、韩国等经济发达的国家,都把职业教育列为国家教育体系的重要一极,职业教育成为他们的强国战略。世界第三大经济强国——德国把高质量的职业教育,誉为其经济腾飞和持续发展的“秘密武器”。有资料表明,目前,发达国家的产业工人基本上都是技术工人。而在我国,产业工人中只有1/3是技术工人,一线劳动者素质较低和技能型人才短缺,已成为制约我国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的突出因素。

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主要在基层一线工作,是劳动者的主体。发展职业教育,提高劳动者的文化技术和思想道德素质,有利于改善他们的经济收入,提高他们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调查显示,一些录用职校毕业生较多的企业,由于一线员工素质的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益、产品质量显著提高,促进了企业的稳定发展。

3.2职业教育提高初高中升学率,维护了政治经济社会稳定

职业教育对实现教育内部结构均衡发展有重要作用。我国要进一步提高人均受教育水平,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就必须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国内外实践表明,不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不可能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在每年的升学考试中,初中毕业后普通高中招生约为40%左右,普通高中毕业上大学的也仅60%左右,在这两个节点上都有大量的学生不能升学。如果中等职业教育发展与普通高中相当的的话,高中阶段升学率就可达到80%以上。不发展职业教育,过低的升学率,对升学无望的毕业生就会因没有适合的职校可读而流入社会。这些人因年龄小、社会经验少、没有一技之长,又不愿做脏、累、报酬低的工作,只能浪迹社会,极易沾染社会不良习气,甚至走上违法犯罪道路,严重影响了社会稳定与和谐。

3.3职业教育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推动了统筹城乡发展步伐

就业是民生之本、安国之策,关系人们安居乐业和政通人和。如果社会成员没有一个劳动岗位,或者人的能力与岗位得不到合理配置,就不利于社会和谐。农民成为中等收入阶层是和谐社会的基础,而要培育和扩大中等收入者,当务之急是让更多的农民进入这个阶层。世界各国的现代化历史表明,没有城镇化和工业化,就不可能有农村的发展,更不可能让更多农村居民成为中等收入者。要富裕农民,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让更多的农民向非农转移,加快统筹城乡发展进程。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使农民成为产业工人,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决定》要求,“职业教育要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服务。实施国家农村劳动力转移工程,促进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转移和农民脱贫致富,提高进城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帮助他们在城镇稳定就业”。坚持把服务“三农”作为职业院校服务经济工作的基础,全面参与“阳光助农工程”。形成符合市场经济条件要求、符合区域发展实际、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灵活开放的多元办学体系。把单一的学历培养模式发展成跨区域联合、校企联合,产教结合,定单培养等多层次多渠道的办学新格局。职业院校紧跟市场风向,专业开设紧扣市场需求,服务劳务经济,全面培育劳务品牌。使农村劳动力转移为统筹城乡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3.4职业教育缩小城乡差距,实现了城乡经济和谐发展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发展了,城市也发展了,但是城市发展得更快。从城乡二元结构向城乡一体化发展来看,发展职业教育意义重大。上个世纪80年代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城乡收入差距缩小到1.8:l,90年代扩大到2.5:l,据统计,2005年,城市人均年可支配收入是10493元人民币,农村是3215元人民币,城乡差距已经扩大到3.2:1,超过了3倍。2007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幅为1985年以来最高的一年,而城乡居民收入比却扩大到3.33∶1,绝对差距达到9646元,是改革开放以来差距最大的一年。到2020年,预计以每年9%的速度连续增长,城市人均收入将是38220元人民币。农村从2001年以后,政府下了很大的力量去发展农村经济,现在的增长速度是6%左右,如果未来15年继续以每年6%的速度增长,到2020年农村人均年收入可能是7800元人民币。届时我国城乡收入差距就会从现在的3.2:1扩大为4.9:1〔3〕。这个差距将是史无前例的,到那时候,这可能会造成社会经济上一个比较大的不和谐,在这种状况之下,构建和谐社会,最关键的就是怎样缩小城乡差距。国内外理论界、学术界对此问题比较有共识,最主要和关键的就是要减少农民,把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从农村转移出什么样的劳动力呢?城镇必然要求具有一定文化素养,具有一定的专业技能或一技之长,能在城市求得一份工作,基本能维持自己生计的新市民。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成为城市居民的要求就是要具有中职以上学历的人群。如果以农村一个四口之家为例,培养一个中职学生毕业后在城市就业,平均每月收入1200元计算,年人均收入就可增加3600元,城乡收入的差距就可从2007年的3.33:1下降为1.54:1。可见,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带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劳务经济”,“劳务经济”收入将占农村主要收入的“半壁江山”,职业教育通过学历培养和短期培训,实现有效的劳务输出,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城乡收入差距的矛盾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3.5职业教育是面向人人的教育,推进了终身教育的持续发展

据专家分析〔3〕,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完成的时候,如果要比较好的解决城乡收入差距问题,农村人口至少有1.8亿人在未来要转移进城,使农村人口从现在的57%降低到40%,农村劳动力进城,不仅要面对生活方式的转变,更要进行工作方式,劳动技能的转变。由此可见,职业教育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构建和谐社会来讲至关重要。从农村转移出来离地或不离地的劳动力,只有不断地接受并掌握必要的新的职业知识和新的技术技能,他们才有可能把握市场机会。随着产业结构、技术结构水平的不断变动,城里人也同样必须不断学习,掌握新的技能。

所以,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和内涵应包括:一是完成初等教育后,准备进城的农民工的中等职业教育;二是进了城或者城里劳动力的在岗培训;三是读完高中甚至读完大学之后接受的高等职业教育;四是在工作岗位上进行的继续教育。和谐社会是一个公共产品,是外部性很强的一种社会活动〔3〕,政府对职业教育的投入,是对和谐社会做出最大贡献的一种教育方式。

3.6职业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实现了各类教育之间的和谐

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共同构成现代国民教育的完整体系。事实上职业教育是一种弱势教育,中等职业教育的学生主要是初中毕业以后未能升入重点高中的学生;高等职业教育的学生也是多批次录取以后低分段的考生,这些学生学习成绩较差,多数是农民或城市低收家庭的子女,他们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职业教育经过职业技能训练,促进了这个群体的就业和增收,实现了“无业者有业,有业者乐业”,在城乡贫困群体中产生了“一人就业,全家脱贫”的带动效应,增进了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和谐局面,提升了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职业教育具有较强的职业性,它为满足社会需要培养了大量的技能型人才,在培养职业技能的同时,加强了对人的职业素质的塑造〔4〕。职业教育自身的发展,促进了政府和社会对职业教育的重视,调整了三类教育的结构,使之更加合理、协调发展,促进了教育公平、为社会和谐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9号

[2]中国职业教育振兴论坛-和谐社会建设与职业教育发展.中国政协报,2007.2.28.

[3]林毅夫,职业教育对缩小城乡差距构建和谐社会至关重要.搜狐教育.htm2007

[4]王水连,论职业教育的逻辑元点.职业教育研究,2008(1)

标签:;  ;  ;  

试论职业教育对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贡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